子初待产包怎么样:[朗诵] 朗诵知识及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6 14:44:55

[朗诵] 朗诵知识及技巧

第一卷《朗诵的基础知识》
第二卷《朗诵吐字的基本功训练》
          《怎样才能做到发音吐字清晰》
          《口部操,唇舌力量练习》
        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作者:阳光4104 ]
第三卷《朗诵气息的基本功训练》
           如何使自己的声音更饱满、宏亮
           扩展胸腹联合式呼吸控制能力的练习
           怎样喊嗓练声
第四卷《语言表达技巧》
            播音中"情""声""气"的关系
            朗读的技巧
第五卷《朗诵与语感培养》
            3、情动于衷而达于声
            2、意明于先而融于情
            1、声显于外而应于意
第六卷《激情点点震荡心扉——诗歌朗诵指导》
          《巧语启悟 以小见大——寓言朗诵指导》
          《清音流韵 哲理人生——议论文朗读指导》
          《真情描述人生段落——记叙文朗读指导》
          《 轻轻挥洒美的情愫——散文朗读指导》
第七卷《重·次轻格词表》
           《双音节轻声词表》
           绕口令练习题目(1)
           绕口令练习题目(2)

首先明确下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3.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朗诵、朗读、演戏三者的区别


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朗诵吐字的基本功训练

<---->
          吐字清晰,是朗诵的起码要求之一。因此,吐字归音是学习朗诵必须练习得一项重要基本功。

        一、 吐字归音

        是我国传统的说唱艺术理论中在咬字方法上运用的一个术语。它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

          出字是指声母和韵头(介音)的发音过程,立字是指韵腹(主要元音)的发音过程,归音是指音节发音的收尾(韵尾)过程。
          其基本要领是:出字要准确有力,又叼住弹出之感;立字要拉开立起,明亮充实,圆润饱满;归音趋向要鲜明、迅速“到家”,干净利索。
          总之,就是要求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有头有尾,构成一个“枣核型”形式:声母、韵头为一端,韵尾为一端,韵腹为核心。字的中间发音动程大,时间长,字的两头发音动程小,关合所占时间也短。当然,对“枣核型”不可做绝对化的理解。不过,无论如何,吐字时,不仅要有头有尾,不含混,而且又要连接的好,浑然一体,不能有分解,断接的痕迹。

        二 普通话的吐字归音

          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几个部分。声,又叫字头;韵,分为韵头、韵尾、韵腹三个部分;调,字神,体现在韵腹上。
          汉字的发音应该以遵循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要求得“珠圆玉润”,应该尽量将每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为“枣核形”,以声母或者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韵腹为核心。
          要达到枣核形是让自己的普通话更纯正的关键,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强调字字如核,这样必然会违背语言交流的本质,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声音的感情色彩,破坏语言的节奏。
          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
          1、出字——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
          2、立字——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做到“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
          3、归音——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尤其是 i u n ng等做韵尾时,要注意口型的变化

          三、吐字要清晰。

          最基本的在于对汉字音节(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的组成部分??声母、韵母、声调要读准。辅音声有21个,练习要严格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音要有力。韵母有39个,练习时控制好口腔的开合、唇形的平展圆敛及舌头的升降伸缩。此外,声调练习也很重要。汉语中不少字或词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另外,有些方言与普通话在一些字的发音上的区别也仅在于声调不同。练习声调先从读准单个字的声调开始,然后再练习语句中的每个字的声调。
          1、 再吐字练习中,正音练习很重要。
          所谓正音练习,就是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校正自己的地方音和习惯音。正音练习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平舌音和翘舌音练习,鼻音和边音练习,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练习,前鼻音和后鼻音练习,等等。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其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练习。因为不少人,尤其是南方人,在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和发音方面,常常弄不清初,发不准。问题主要出在z、zh不分,c、ch不分,s、sh不分。
        2、下面提出两个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一, 选择一些字、词进行对比练习和组词练习,以读准其声母,并辨音记词,提高区分能力。
        (1)字的对比练习。训练要求是,对比平翘舌声母,再分别组词作朗诵练习。
        平——翘 :   滋——之 字——只 咋——扎 总——中 嘴——追 增——正 尊——准 藏——张
        (2) 词的对比练习。训练要求是:对比平翘舌声母,再分别用每个词说句话。
        平——翘:   自主——支柱 栽花——摘花 木材——木柴 推辞——推迟   私人——诗人 司机——实际
        (3)、组词练习。训练要求是:用平翘舌音组词,辨音记词,再用每个词说句话。
        Z——zh   在职   杂志   栽种   增长   自重   宗旨
        Zh——z   渣滓   张嘴   种族   长子   沼泽   振作
        C——ch   财产   草场   猜出   采茶   彩绸   餐车
        Ch——c   车次   场次   蠢才   纯粹   差错   陈词
        Sh——s   三十   丧生   扫射   私塾     四十   四声
        S——sh   哨所   山色   深思   神速     上诉   深邃
        第二, 选择一些绕口令,分清平翘舌音,由慢到快反复练习。
        绕口令此处省略。

        在吐字训练中,还要注意到位练习,即口型和发音器官操作到位的练习。韵母在形成口形时作用最大,讲话中的每一个音节都离不开韵母。在讲话时,有的人有意无意地会出现图省事的情形,嘴巴没张应有的程度,或者嘴,齿,舌,鼻,喉,声带等器官动作不够协调,于是就发生“吃字”,“隐字”,“丢音”或含混不清,音量过小,吐字不准等现象。如有人吧:“政治家”,念成:“整治家”,“针织家”,有人将“公安局”念成“官局”等等,总之,由于发音不到位,便会造成歧义,产生误解,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
<---->怎样才能做到发音吐字清晰


我国著名播音员夏青的声音浑厚、质朴、别具一格;与之齐名的葛兰的声音则亲切、悦耳、独树一帜。几十年来,他们俩的声音通过先进的传播手段,已经是家喻户晓、响彻四方。当然,播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播音员是生活中说话的佼佼者。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有理由说话含糊不清。我认为,声音悦耳、吐字清晰应该永远是口语交际的客观要求。
  据国外资料统计,人每天用于说话的时间平均是一小时,这样人一生中用于说话的时间累计可达两年半左右,甚至更长。如果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便是1000部(每部400页)的巨著。我们知道,说话是人的本能之一,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人类活动。一般说,通常的对话环境下,说话人的音色、音量和音域,关系不是很大,发音吐字却是交际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您可能是深有体会。其实,跟您有同感的大有人在。
  怎样才能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呢?我个人认为:熟悉言语产生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言语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通过频繁使用而发展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表情达意的手段。实际上,它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决不是动动嘴唇和舌头的问题。因此,熟悉发音器官的构造、活动和作用,对于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做到吐字清晰是必不可少的。人类没有单独用作发音的器官,而是使用呼吸器官、消化器官作为自己的发音器官,而这些器官原本不能产生言语,只完成维持生命的动作,只是到后来才用于说话。发音器官有肺、气管、喉(包括声带)、咽、鼻和口。这些器官形成一条形状复杂的从肺部一直延伸到唇的“管道”。由于舌、唇和咽、口、鼻的形状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发出不同的语音来。大多数的言语声波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产生出来的。

  了解和熟悉了言语产生的过程以后,接着要做的就是矫正发音和吐字的不良习惯。在口语交际中,只有发准每一个字、词的读音,交际活动才能正常的进行下去,否则就会造成歧义和误解。例如:有位青年农民进城办事,需要住旅馆。他问路人:“同志,雷馆有没有?”路人一听,立即射出警惕的目光,厉声问道:“雷管是国家禁止私人买卖的爆炸品,你要它干什么?”经过再三解释,方知是青年农民发音不准,将“旅馆”说成“雷管”。像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时有发生。一般情况下,当面说话,有手势、表情等辅助手段,听者还能估摸出点意思来,可是,远距离通信联络,如果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就很容易产生误差,影响表达效果。苏联艺术语言大师符.阿克肖诺夫说:"吐字不好,不清楚,就象是键子坏了的破钢琴似的,简直叫人讨厌"。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克服发音吐字方面的不良习惯。如鼻音(音色暗淡,枯涩,听起来像感冒声,从鼻中发出的堵塞的声音)、喉音(声音闷在喉咙里,生硬,沉重,弹性差)、捏挤(单薄,发扁,声音似从口腔挤出)、虚声(小声小气的声音,有时在换气时带有一种明显的呼气声)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发音圆润动听,吐字清晰悦耳。

  其实,做到正确发音吐字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是学习一点语言学的常识,二是养成勤查字典,随时正音的良好习惯,三是广泛的从社会信息中寻求帮助,利用看电视、电影、听广播等有意识的听辨,矫正自己在发音吐字方面的毛病。当然,进行发音吐字的训练不能忽视.1、发音器官训练。如口腔开合练习、唇的圆展练习、舌的前伸后缩练习、舌尖练习等,学会灵活控制发音器官的各种活动,能使发出的声音准确、清楚。2、声母、韵母练习。声母训练时要严格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找准着力点,使发出的音有弹力;韵母训练时要严格控制口腔的开合、唇形的圆展和舌位的前后。3、正音练习。指按照普通话的语音标准,矫正自己的方音、难点音。如平翘舌练习(z-zh,c-ch,s-sh)鼻音、边音练习(n-l)前后鼻韵母(n-ng)及声调练习等。

  应该说,在声母、韵母、声调都能正确掌握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讲求声音的优美动听。这就需要进行共鸣训练,学会控制胸、口、鼻这三个共鸣器官的方法,使发出的声音圆润悦耳,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听后心旷神怡。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如果您能坚持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实践,“如何吐字清晰”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口部操,唇舌力量练习》

  1、唇的练习



  (1) 喷:也称作双唇后打响,双唇紧闭,将唇的力量集中于后中纵线三分之一的部位,唇齿相依,不裹唇,阻住气流,然后突然连续喷气出声,发出P、P、P的音。



  (2)咧:将双唇闭紧尽力向前噘起,然后将嘴角用力向两边伸展。(咧嘴),反复进行、。



  (3)撇:双唇后闭紧向前噘起,然后向左歪、向右歪、向上抬、向下压。



  (4)绕:双唇闭紧向前噘听起,然后向左或向右作60度的转圈运动。



  2.舌的练习



  (l)刮舌:舌尖抵下齿背,舌体贴住齿背,随着张嘴,用上门齿齿沿刮舌叶、舌面,使舌面能逐渐上挺隆起,然后,将舌面后移向上贴住硬腭前部,感觉舌面向头顶上部“百会”穴的位置立起来。这一练习对于打开后声腔和纠正.“尖音”、增加舌面隆起的力量很有效。口腔开度不好的人、舌面音J、 Q、X发音有问题的人可以多练习。



  (2)顶舌:闭唇.用舌尖顶住左内颊、用力顶,似逗小孩儿嘴里有糖状,然后,用舌尖顶住右内岬颊做同样练习。如上左右交替、反复练习。



  (3)伸舌:将舌伸出唇外,舌体集中、舌尖向前、向左右、向上下尽力伸展。这一练习主要练习使舌体集中、舌尖能集中用力。”



  (4)绕舌:闭唇,把舌尖伸到齿前唇后,向顺时针方向环绕360度,然后向逆时针方向环绕360度,交替进行。



  (5)立舌:将舌尖向后贴住左侧槽牙齿背,;然后将舌沿齿背推至门齿中缝。使舌尖向右侧力翻。然后做相反方向的练习。这一练习对于改进边音L的发音有益。



  (6)舌打响



  (7)捣舌



  口腔的静、动态控制



  1、 静态控制:打开口腔、提颧肌、开牙关、挺软腭、松下巴



  欲达声挂前腭:



  1、 调整呼吸,声波成束



  2、 声波畅通,音饱色纯



  3、 声射腭前,声音鲜明



  2、 动态控制:字头(吐字)、字腹(立字)、字尾(归音)



  字头:咬住,弹出,部位准确,气息饱满,结实有力,停暂敏捷,干净利落



  字腹:拉开,立起,气息均匀,音长适当,圆润丰满,窄韵宽发,宽韵窄发,前音后发,后音前发,圆音扁发,扁音圆发



  字尾:尾音较短,完整自如,避免生硬,归音到位,送气到家,干净利落,趋向鲜明 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 [作者:阳光4104]

<---->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音节:
    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
二、普通话的声母
包括零声母在内共22个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按发音部位分类,分为三类:                 
唇 音:   双唇音:   b     p     m
      齿唇音:   f
舌尖音 : 舌尖前音(平舌音): z     c     s
舌尖中音:   d     t     n     l
舌尖后音(翘舌音): zh   ch   sh   r
       舌面音:   舌面前音 :   j     q     x
            舌面后音 :   g     k     h

练习:
1. 克服平翘相混淆的练习:
z---zh   自治   尊重   增长   做主
    zh---z   制造   准则   种族   转载
    c---ch   促成   操场   财产   此处
    ch---c   纯粹   储藏   差错   尺寸
  s---sh   松树   宿舍   算术   损失
  sh---s   收缩   山色   十四   申诉
2. 克服尖音的练习
      经济   坚决   消息   现象
      亲切   恰巧   虚心   喜讯
3. 克服齿间音的练习
    字词   自私   自尊   草丛
    思索   罪责   参差   蚕丝
4. 克服r---y混用的练习
  有用   柔软   勇敢   游泳
  仍然   容忍   炖肉   人民
5.克服n---l相混淆的练习:
n: 奶牛 男女 南宁 泥泞 恼怒 能耐 难能
l:   流利 嘹亮 玲珑 劳力 流浪 理论 绿柳
n---l: 努力 你来 留念 拦路
6.克服h---f相混淆的练习:
t       防洪 符合 合法 会费
t     幅度—弧度 公费—工会 富丽—互利 发展 —花展
t     
双音节词语的声母练习:
标兵、包办、报表、门面、摆布、盲目、埋没、渺茫、方法、非凡、防范、达到、等待、断定、淘汰、贪图、吞吐、恼怒、牛奶、流利、玲珑、理论、绿柳、劳力、观光、宽阔、空旷、缓和、憨厚、积极、经济、讲解、捷径、恰巧、亲切、消息、信息、喜讯、正直、追逐、卓著、转折、超产、冲出、抽查、长城、踌躇、山水、设施、双手、声势、税收、仍然、容忍、草丛、猜测、从此、催促、措辞、琐碎、松散、搜索、专职、广告、现象、情趣、
三、普通话的韵母(39个)
  韵母的发音质量决定着普通话的语音质量。
  根据韵母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
  根据韵母开头的发音口形,把韵母分为“四呼”:
开口呼(15个):
  a. o. e.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ê. -i(前). -i(后). er.
齐齿呼(9个)
    i. ia. ie. iao. iou. ian. in. iang. ing.
合口呼(10个)
  u. ua. uo. uai. uei. uan. uen. uang. ueng. ong
撮口呼(5个)
ü. üe. üan. ün.   iong

读好韵母的三要素: 口形、舌位动程、归音

开口呼: 发达   客车   薄膜   而且     开采
      肥美   高潮   收购   展览     根本
      帮忙   生成   自私     值日
齐齿呼: 汽笛   加价   贴切   逍遥     优秀
      连绵   拼音   想象   宁静
合口呼: 突出   耍滑   过错   摔坏     摧毁
      贯穿   论文   状况   共同
撮口呼: 雨具   策略   男女   源泉     军训
  
前后鼻音的对照练习:
t     奔-崩 盆-朋 门-盟 分-风 跟-更 痕-横 真-争 陈-程 身-生 人-仍 岑-层 森-僧
t     深层 真正 成分 证人 民警 聘请 听信 影印
亲生-轻生 金质-精致 人民-人名 信服-幸福 频繁-平凡

双音节词语的韵母发音练习:
发达、喇叭、哪怕、色泽、客车、集体、激励、立即、初步、服务、图书、自私、事实、实质、爱戴、开采、拆台、肥美、号召、欧洲、收购、贴切、硕果、堕落、决绝、叫嚣、缥缈、萧条、外快、水位、摧毁、追随、灿烂、肝胆、振奋、辛勤、深沉、均匀、牵连、婉转、温顺、春笋、沧桑、党章、更正、隆重、从容、响亮、狂妄、老翁、装潢、前线、冲动、结业、
四、普通话的声调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形式,也叫字调。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字、词义)的作用。
声调主要取决于音高。同一个人的不同音高的变化,是由其控制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越松,声调越低;声带越紧,声调越高。
1.调类、调值、调形:
①调类——声调的分类。
  普通话有四个调类(四声):
        阴平调: (一声)   
        阳平调: (二声)
        上声调:   (三声)   
        去声调:   (四声)

②调值——声调的实际读法
    也就是音节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   
用五度标记法表示如下:(图略)
       阴平调:5 5
       阳平调:3 5
       上声调:214
       去声调:5 1
③调形——音节的音高随时间而变化的形式。即声调的高低、升降、平曲的形状。
阴平调:高平调(高而平)   
阳平调:中升调(中升高)
上声调:降升调(半低音先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   
去声调:高降调(高降低)
调类     调值     调形     调号
阴平调       55         高平调         --
阳平调       35         中升调         /
上声调     214         降升调         ?
去声调       51         高降调         \
阴平调练习:
    春、天、开、花、公、司、通、知
阳平调练习
    河、流、长、存、人、民、银、行
上声调练习
    彼、此、理、解、享、有、美、满
去声调练习
    现、在、上、课、创、造、利、润
双音节词语的声调练习:
分工、招生、轮流、言行、转播、爬山、象征、外观、坦白、口才、访问、幻想、蓝天、左右、支持、来宾、统筹、反常、注意、批评、同乡、特征、驾驶、欢迎、敏捷、感受、购买、普通、指南、构思、自发、问题、指标、紧急、时光、航空、场面、调查、创举、宣传、记者、录音、统一、稿件、领会、每天、广西、并且、解说、汉语、飞机、统治、严格、冲锋、

五、音变
       音变的概念:音变就是语音的变化。人们在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字),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音节的读音要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
       普通话的音变包括: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变化等。
1. 变调
    变调是指在语流中,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使某个音节本来的声调发生变化。
       变调:包括:上声的变调、“一”的变调、“不”的变调。
(1)上声变调
  上声在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原调的几率很小只有在读单音节字或处在词语末尾或句末时才有可能读原调。
  上声有两种变调:
A.上+非上:变半上---211
练习:上阴:   百般     火车     警钟
      上阳:   祖国     旅行     导游
      上去:   讨论     土地     感谢
      上轻:   斧子     马虎     伙计
B.上上相连:变成阳平调---35
变调实例: 鱼水--雨水     埋马--买马     涂改--土改     白米--百米
练习:
      懒散     手指     母语     小组
      旅馆     广场     首长     海岛
C.三上相连:
  当词语结构是“双单格”时,前两个音节变 阳平。
  展览馆       选举法       洗脸水
  打靶场       管理组       手写体
当词语结构是“单双格”时:开头音节处在被强调的逻辑重音------读 半上[211],中间音节变 阳平[35]。
党小组       冷处理       小两口
  纸老虎       小拇指       老保守
讨论:“小组长”是何种格式?如何读?
       若一个句子都是上声音节,应怎么读?
例如:
  1.请你把美好理想给领导讲讲。
  2.请你给我打点洗脸水。
  3.请你给我买几把小雨伞。
  4.我很了解你。
  5.展览馆里有好几百种展览品。
(2)“一”的变调
    “一”单念或作序数词时读原调(阴平调)
  此外还有两种变调:
  A.在去声音节前变阳平调---35   一个、一定、一律
  
B.在非去声音节前变去声---51   一边、一群、一起

例如“一连”,如果是作为语素表示“连续”义的副词,“一”要变读为去声(例:“他一连投进两个3分球”);如果是表示“第一连队”的名词,“一”字读原调(例:“王成发被任命为一连长”)。      
又如“一把手”,如果是指“第一把手”,“一”字不变调;如果是“一把好手”,“一”字要变读为去声。
再例: “一班” 、“一般”。
① “一”字不变调的:一年级、高一1班、1月1日、2001年、同一律、说一不二、从一而终、一是一二是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一”在一个词的词尾时,读音不变,仍读原调,如上面说到的“专一、同一、统一、整齐划一”。即便在这个词的后面出现了其他声调的字,“一”的读音也不变,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一”并不因后面出现了“思”就变读为去声,也不因后面出现了“认”就变读为阳平,这是因为“一”是“统一”的词尾,与后面字的关系是松散的。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个:“十一斤”的“一”是“十一”的词尾,不能变调,如果认为“一”字后面有个阴平的“斤”,就盲目变调,就会使人误听为“十亿斤”!
这样的情况再举例如下,体会即便“一”后面有其他字,也不变调:五一(黄金周)、六一(节)、七一(是党的生日)、八一(军旗)、十一(国庆)、万一(有什么事)、逐一(检查)、单一(花色)、第一(个)、单打一、星期一、九九归一、合二而一、始终如一、不一而足。
② “一”字变调的:
一时、一代、一律、一贯、一件、一间、一股脑儿、一分为二、一箭双雕、一见钟情、一路顺风、一帆风顺、一步登天、一丝不苟、一衣带水、一鼓作气、一技之长、一事无成、一环扣一环、一物降一物、一码是一码、一来二去……

③ 数字里的“一”的读法:
在“百、千、万、亿、兆”前,“一”字要变调,如“一百、一千、一万、一亿、一兆”。但是有个十分重要的提醒,那就是在长数字中,只有位于开头的“一”才变调,位于中间和末尾的“一”并不变调,例如“1万1千1百1拾1”,只有“万”前面的“一”需变读为阳平,其余的“一”并不变调。又如,尽管“一车、一年、一种、一个”的“一”要变调,但在“十一车、二十一年、三十一种、四十一个”里,“一”是数字词尾,所以也无须变调。

(3)“不”的变调
“不”只有在去声音节前变阳平调---35   不必、不要
在其他声调音节前读原调---51   不听、不行、不许
       注意:以上变调音节的注音一律标原调。
2. 轻声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它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它原有声调的调值,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短促模糊。
轻声的规律大致有以下几种:
(1)表示方位: 北边   上面   里头   地下
(2)叠音名词及动词: 妈妈   姥姥   跳跳 尝尝 练练
(3)结构助词、时态助词:的 地 得 着 了 过     
(4)语气助词:   啊 呀 吗 呢 啦 吧 哇
(5)“子、儿、头、么”作词缀及表示多数的“们”:
    儿子   椅子   鸟儿   花儿   木头   看头   什么   他们
(6)口语中历史悠久的双音节词语:
玻璃   时候   告诉   行李   凉快   规矩   
    窗户   朋友   阔气   粮食   头发   先生
轻声的发音规律是:
  (1)读半高平调[44]:当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是上声   时,后面的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半高平调[44]。例如:
      上+轻:   姐姐   老实   喇叭
  (2)读低降调[31]: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是非上声时,后面的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31]。例如:
  阳+轻:   婆婆   粮食   头发
  阴+轻:   先生   玻璃   庄稼
  去+轻:   弟弟   意思   漂亮
轻声调值的比较: 老实[44]——粮食[31]
3. 儿化
  儿化是指一个音节带上卷舌动作,其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儿化韵。
  儿化在有些词语里具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有些儿化具有细小、轻微的意思,还有的表示说话人喜爱、亲切的感情。
(1)区别词性的作用:
      盖(动词)——盖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破烂(形容词)——破烂儿(名词)
      亮(形容词)——亮儿(名词)
(2)区别词义的作用:
    头(脑袋)——头儿(领导、首领、一端)
    眼(眼睛)——眼儿(窟窿眼儿、小孔)
    白面(面粉)——白面儿(白色粉末或毒品)
    信(书信)——信儿(消息)
(3)表示小、可爱、亲切或蔑视、鄙视等多种感情色彩或语气。例如:
  小牛儿   小孩儿   宝贝儿   心尖儿   小草儿
      小崽儿   门缝儿   有趣儿   小丑儿   小偷儿
(4)北京话口语习惯沿袭下来的:
    A.说哪儿去了,没边儿没沿儿的。
    B.一大早儿就遛弯儿去了。
    C.这天儿真好,明儿见。
练习: 价码儿   刀把儿   鞋带儿   老伴儿   门槛儿
    大伙儿   聊天儿   墨水儿   面条儿   个头儿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注意:有时在文章中根据节律的需要,“儿”要成独立音节。
如: 1、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
      2、太阳热热地晒着,蝉儿高唱,稻花飘香。
4. “啊”的音变
    当语气助词“啊”处在语句末尾时,由于受到前面那个音节末尾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音变。其规律是:
(1)前面的音素是i   ü a o(ao iao除外)e ê时,读 ya。
例:   A.你到哪去啊?
      B.原来是他啊!
      C.这可是他毕生的心血啊!
      D.这个小孩儿真可爱啊!
(2)前面的音素是u (包括ao   iao)时,读 wa。
例:   A.您在哪住啊?
      B.真可笑啊。
      C.这棵树真高啊!
3)前面的音素是n(前鼻音的韵尾)时,读 na
  例:   A.好大的烟啊!
      B.什么人啊!
      C.这事情办得真冤啊!
(4)前面的音素是ng(后鼻音的韵尾)时,读 nga
  例:   A. 这有什么用啊!
      B. 真漂亮啊!
      C. 这木头真硬啊!
(5)前面的音素是-i(后)时,读 ra
  例: A.这是一首多好听的诗啊!
      B. 你到是快点吃啊!
  
(6) 前面的音素是-i(前)时,读 za
例:   A.你来过几次啊?
    B.多帅的字啊!
C.不要自私啊!
朗读实例:
嗬!好大的雪啊!
小心啊,别把手指割掉。
太阳它有脚啊。
为什么白白走这一遭啊?
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满桥豪笑满桥歌啊!
唱啊唱,嘤嘤有韵,婉如春水淙淙。
雪大路滑,当心啊!
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
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猫说:“行啊。”
谢 谢 !朗诵气息的基本功训练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充足、稳定的气息是发音的基础。说话时,横在呼出气流通道上的两条声带,迅速地一开一闭,把稳定的气流切成一串串的喷流,进而转换成听得见的峰音,随着舌、唇、腭等器官的运动,不断改变声道的声学性质,将峰音变成能区别的语音,通过胸腔、喉腔、咽腔、鼻腔、口腔组成的共鸣器放大而发出声音。这就是发音的全过程。气息的运用与呼吸、声带、共鸣器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着重要进行下列训练:

      一、呼吸训练。

      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气”不足。其间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气息调节技巧问题,即呼吸和讲话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
      1、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间进行的,停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或朗诵,必然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
      讲话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应当采用由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法),即运用小腹收缩,靠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郭兰英在谈到运用这种呼吸方法时说:“唱歌时小肚子常是硬的,唱的越高就越硬”
      胸腹式联合呼吸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是二者的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吸气:小腹向内即向丹田收缩,相反,大腹、胸、腰部同时向外扩展,可以感觉到腰带渐紧,前腹和后腰分别向前、后、左、右撑开的力量。用鼻吸气,做到快、静、深。
      (2)、呼气:小腹差不多始终要收住,不可放开,使胸、腹部在努力控制下,将肺部储气慢慢放出,均匀地外吐。呼气要用嘴,做到匀、缓、稳。在呼气过程中,语音一个接一个的发出后,组成有节奏的有声语言。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使腹部和丹田充满气息,为发音提供充足的“气”,同时,由于小腹向内收缩,胸前向外扩张,以小腹、后腰和后胸为支柱点,为发音提供了充足的“力”。“气”与“力”的融合,为优美的声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讲话过程中,要处理好讲话和呼吸的关系,必须注意:
      第一, 尽可能轻松自如,吸气要迅速,呼气要缓慢、均匀,吸入的气量要适中。
      第二, 尽可能在讲话中的自然停顿处换气,不要等讲完一个长句才大呼大吸,显得讲话很吃力。还要根据自己的气量来决定是否用中途不便停顿的长句,不要为了渲染和曾强表达效果而勉为其难地为之。那样,会适得其反。
      第三, 尽可能时讲话时的姿势有利于呼吸。无论是站姿和还是坐姿,都要抬头舒肩展背,胸部要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脚并立平放。这样发音的关键部位??胸、腹、喉、舌等才能处于良好的呼吸准备和行进状态之中。呼吸顺畅,方可语流顺畅。

        3、 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2)、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3)、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4)、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5)、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如: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六个枣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开始做练习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气息有了控制能力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甚至多说几个枣儿。

        二、声带训练。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靠后天的训练和保护。注意恰当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1、 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
        2、 声带运用。声带运用要科学,得当。这主要是指:
        第一:在长时间计划之前,声带要做准备活动,犹如赛跑前韧带要做准备活动一样。方法是:将声带放松,用均匀的气流轻轻的拂动它,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仿佛小孩子撒娇时喉咙里发出后的那种声音。可以逐渐加大到一定分量,使声带启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长时间运动。
        第二: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处理还节奏,停顿,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说话,不能直着嗓子叫喊,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哑,影响效果。
        3、声带保护。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要有意识的少抽烟,喝酒,甚至,不抽烟,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那些对声带都有不良影响。不喝过烫或过冷的汤水。

        三、共鸣训练。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占人们讲话时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音器官,直接引起语音共鸣的是声带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头腔也有共鸣作用。说话用声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共鸣器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这里是语音的制造场,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以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低音共鸣区,主要的胸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
          要想使说话的声音好听和持久,就要正确的运用共鸣器。而运用共鸣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畅”与“阻”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所谓“畅”,就是整个发音得声道必须畅通无阻,胸部舒展自如,喉部放松滑润,脊背自然伸直,以便声音不憋不挤,形成一个声柱流畅地奔涌出来。所谓“阻”,并不是简单的把声音阻挡住,而是不让声音直截了当地通过声道奔涌出来,让它通过共鸣器加工、锤炼、变得洪亮、圆润、雄浑、优美动听。
          要处理好“畅”与“租”的关系,必须进行共鸣训练。一下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共训练方法。
          1, 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
          2, 学鸭叫声。挺软腭,口腔张开成一圆筒,边发gaga音,边仔细体会,共鸣运用得好的gaga音好听,共鸣运用得不好的gaga音枯燥、刺耳。
          3, 学牛叫声。类似打电话的“嗯”(什么?)和“嗯”(明白了)。
          4, 牙关大开合,同时发出“啊”音。
          5, 模拟汽笛长鸣声。(di)既可平行发音,也可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地变化发音。
          6, 做扩胸运动,同时尽量发高亢或尽量低沉的声音 。
          7, “气泡音”练习。闭嘴,用轻匀的气流冲击声带,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
          8, 音阶层练习。选一句话,在本人音域范围内,先用低调说,一级一级地升高,然后又一级一级地下降,在一句高一句低,高低交替,一句话又高到低,再由低到高。
          9, 夸张四声练习。选择韵母因素较多的词语或成语,运用共鸣技巧做夸张四声的训练。如:清——正——廉——洁——,英——勇——顽——强——。
          10, 大声呼唤练习。假设某人在离自己100米处,大声呼唤:张——师
——傅——,快——回——来——!喂——,那——里——危——险——,快——离——开——!扩展胸腹联合式呼吸控制能力的练习

在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实际运用中,吸气与呼气的配合有四种方式: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的训练一般是初学时采用,为了保证呼吸的基本状态能正确;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有了一定基础后,则可以进行快吸的训练。而在这四种吸与呼的配合方式中,以快吸慢呼的配合方式,更符合说话用声呼吸控制的实际状况。所以,在扩展胸腹联合式呼吸控制能力的训练中,应以快吸慢呼的训练为主。

  (一)、慢吸快呼的训练,

  保持慢吸的正确状态吸气之后,用一口气尽量说又多又快的话、可以用简单重复的绕口令来练。

  1、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

  2.班干部不管班干部。。

  (二)、快吸快呼的训练

  快吸时应注意保持慢吸时“两肋打开、吸到肺底、腹壁站定”的基本状态,只是将慢慢吸气,改为在不经意间一张嘴的一瞬即吸气到位。就象突然在远处发现了你正要找的人、准备喊他的瞬间吸气。

  快吸慢呼的训练,可选练快板、戏曲、曲艺说白的贯口段子,要求呼吸控制急而不促、快而不乱、长而不喘。

  1.快板儿书:

  给诸位,道大喜,人民政府了不起!

  了不起,修臭沟,上先儿先给咱们穷人修。

  请诸位,想周全:

  东单、西四、鼓楼前;

  还有那,先农坛、天坛、八庙、颐和园;

  要讲修,都得修,为什麽先管龙须沟?

都只为,这儿脏,这儿臭,政府看着心里真难受!

  好政府,爱穷人,教咱们干干净净大翻身。

  修了沟,又修路,好教咱们挺着腰板儿迈大步:

  迈大步,笑嘻嘻,劳动人民又心齐。

  齐努力,多做工,国泰民先安享太平,享——太平!

  —一选自老舍剧作《龙须沟》

  要求;由一般速度的练习开始,逐渐加快速度。气息吐字要配合好。气息通畅不紧,吐字清晰利落,感情有起伏扬抑的变化。

  2.贯口段子练习

  大来朝文堰伯,幼儿倒有伏国之志,司马文公倒有破瓮救儿之谋,汉孔融四岁让梨,懂得谦逊之礼。小黄香九岁温席泰香,秦甘罗一十二岁身为宰相。吴周瑜七岁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施苦肉陷连环借东风借雕翎火烧战船,使曹操望风鼠窜,险些丧命江南,虽有卧龙风雏之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孩了当中之魁首。

  (三)快吸慢呼训练

  选择发音响亮的音节组成的人名,比如:阿毛、阿花、小兰、小安、小刚……等。

  假设这个熟识的“小安”在远处,你发现了他,要喊他,迅速地抢吸一口气,然后拖长腔喊他播音训练·怎样喊嗓练声

 第一阶段:未曾出声先练气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过程约3、4秒钟,而演唱时,有时一口气要延长十几秒,甚至更长,而且吸气时间短,呼出时间长,必须掌握将气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领,所以要先做:   

  (一)“深吸慢呼气息控制延长练习”。

  其要领是:先学会“蓄气”,先压一下气,把废气排出,然后用鼻和舌尖间隙像“闻花”一样,自然松畅地轻轻吸,吸的要饱,然后气沉丹田,慢慢地放松胸肋,使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匀,控制时间越长越好,反复练习4—6次。   

  (二)“深吸慢呼数字练习”

  我们把第一步骤称为“吸提推送’,“吸提”的气息向里向,“推送”的气息向外向下,在“推送”同时做气息延长练习。我们推荐三种练法:

  A.数数练习:“吸提”同前。在“推送”同时轻声快速地数数字“12345678910”,——口气反复数,数到这口气气尽为止,看你能反复数多少次。

  B.“数枣”练习:“吸提”同 前。在“推送”同时轻声:“出 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竹竿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 (吸足气)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 四个枣五个……这口气气尽为止,看你能数多少个枣。反复4—6次。

  C.“数葫芦”练习:“吸提” 同前。在“推送”同时轻声念:“金葫芦,银葫芦,一口气数不了24个葫芦(吸足气)一个葫芦二个葫芦三个葫芦……”,这口气气尽为止,反复4—6次。

  数数字、“数枣”、“数葫芦”控制气息,使其越练控制越,千万不要跑气。开始腹部会出现酸痛,练过一段时间,则会自觉大有进步。   

  (三)“深吸慢呼长音练习”

  经过气息练习,声音开始逐步加入。这一练习仍是练气为主,发声为辅,在推送同时择一中低音区,轻轻地男生发“啊”音(“大嗓”发“啊”是外送与练气相顺),女生发“咿”音(“小嗓”咿”是外送)。一口气托住,声音出口呈圆柱型波浪式推进,能拉多长拉多长,反复练习。   

  (四)“托气断音练习”

  这是声、气各半练习。双手插腰或护腹,由丹田托住一口气到额咽处冲出同时发声,声音以中低音为主,有弹性,腹部及横膈膜利用伸缩力同时弹出,我们介绍三种练习:

  A.一口气托住,嘴里发出快速的“噼里拍啦,噼里拍啦”(反复)到这口气将尽时发出“嘭一啪”的断音。反复4—6次。

  B.一口气绷足,先慢,后快地发出“哈工哈)—(反复)(加快)哈,哈,哈……”锻炼有进发爆发力的断音,演唱中的“哈哈…”大笑、“啊哈”、“啊咳”常用。

  C.一口气绷足,先慢后快地发出“嘿—厚、嘿—厚”(反复逐渐加快)“嘿厚,嘿厚……”加快到气力不支为止,反复练习。

  经过这一阶段练习,气为声之本,气为声之帅的气息,已基本饱满,“容气之所”已基本兴奋、活跃起来,而声音一直处于酝酿、保护之中,在此基础上即可开始准备声音练习了。第二阶段:气、声、字的练习

  戏曲演员尤其京剧演员包括戏曲爱好者在喊嗓练声上容易犯急于求成的毛病,恨不能很快地就能喊出又高又亮的嗓音来,急着喊高音,猛喊甚至瞎喊乱喊,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我们在研究喊嗓练声时,有意地先练气息不急于发声,是利于发声练习,要大家明确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这第三阶段,我们建议还是不急于爬音阶喊高音,而从气、声、字结合练起。这三者关系应排成这样一个顺序:气为音服务,音为腔服务,腔为字服务,字为词服务,词为情服务。从这个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字的位置居于中心,前面牵着“音”和“腔”,后面联着“词”与“情”。当中一塌,满盘皆输。字音的真切,决定着声音的圆润,“以字行腔”正是这个理儿。在喊嗓练声中的字、音、气的关系,应是托足了“气”,找准了“音”,咬真了“字”。具体方法是:用汉语拼音的方法把字头、字腹、字尾放大放缓,以字练声,然后加快,同时练嘴皮子和唇齿牙舌喉的灵活性。

①唇音练习:(先放慢,放大念一遍逐渐加快到念绕口令)

  八一百一标一兵一奔—北一坡一

  北一坡一炮一兵一并一排一跑—

  炮一兵一怕一把一标一兵一碰一

  标一兵一怕一碰一炮一兵一炮一

  ②齿音练习(方法同上)

    四——是四,

  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

  不要把十四——说——四十,

  也不要把四十——说——十四,

  ③舌音练习(方法同上)

  六十六岁刘老六,推着六十,

  六只大油篓,

  六十六枝垂杨柳,

  拴着六十六只大马猴。

  ④喉音练习(方法同上)

  山前有只虎,

  山下有只猴,

  虎撵猴,猴斗虎,

  虎撵不上猴,

  猴也斗不了虎

  ⑤舌音牙音练习(方法同上)

  街南来了个瘸子,右手拿着个碟子,左手拿个茄子;街上有个撅子,橛子绊倒了瘸子,右手摔了碟子,左手扔了茄子

  ⑥十三道辙字音练习

  风(中东)一催(灰堆)一暑(姑苏)一去(一七)一荷(波梭)一花(发花)一谢(乜斜)     

  秋(由求)一爽(江阳)一云(人辰)一高(遥条)一雁(言前)一自(支思)一来(怀来)

  俏(遥条)一佳(发花)一人(人辰)一扭(由求)一捏(乜斜)一出(姑苏)一房(江阳)一来(怀来)

  东(中东)一西(一七)一南(言前)一北(灰堆)一坐(波梭)

  这样一练,你哪路音圆润,哪路音干瘪,分得清,找得准。气、音、字练习非常实用有效。第三阶段:吟诗、吟唱练习

  把吟诗、吟唱放在第四阶段目的是练习和挖掘“低音宽厚,中音圆润,高音坚韧"的嗓音素质,不盲目拔高、爬高,而是巩固中音、低音,使其音色华美、音质纯正,保住一条好听好用的嗓子,同时锻炼高音的坚韧有弹性。此时的念白练唱都是无伴奏的,演唱更难,要求更高,在第三阶段练,有气、音、字垫底,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爬上来的,嗓音并不疲劳,练习有实效,把握性大。

  ①吟诗一般选各个行当的定场诗,因为角色刚刚上场,要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并使他们停止议论,安静下来,所以定场诗应是声调较高,不急不慢,是角色自己兴趣志向的自我剖析,韵律性极强,必须好好练,又适合于喊嗓、练声、练习。比如《击鼓骂曹》祢衡的定场诗,“口似悬河语似流,全凭舌尖压诸侯,男儿何得擎天手,自当谈笑觅封侯”;再如《挑华车》中岳飞的定场诗“明亮亮盔甲射人斗牛宫,缥缈缈旌旗遮住太阳红,虎威威排列着明辅上将,雄纠纠胯下驹战马如龙”。在万物苏醒,万象更新的清晨你可以尽情发挥练嗓。

  ②吟唱:具有念白吟诵相夹,半唱半念交相辉映的特点,比吟诗更难,其情感更宜抒发,其音律更宜舒展,正好用来喊嗓发声。 半吟半唱如引子,例如,《宇宙锋》赵艳容上半吟(念)“杜鹃枝头泣,(吟唱)血泪暗悲啼。”再如阳平关》曹操(半吟念)“只手(吟唱)独擎天,奇勋已早建,(半吟念)虚名扶汉祚,(吟唱)时势魏将迁”。直接吟唱如《秦琼卖马》“好 汉英雄困天堂,不知何日回故乡”,再如《清风亭》“年纪迈,血气衰,年老无儿绝后代”,“听妈妈高声唤悲哀,想必是为姣儿失却了夫妻恩爱”。

  ③京白(普通话)吟诗:为现代戏表演念词而练习,如用吟诗的旋律,念《毛主席诗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再如念现代戏一些经典道白,“久旱的禾苗逢甘霖,点点记在心”,“千枝万叶一条根,都是受苦人”等,都是喊嗓练声的好素材。传统大段念白及一些贯口练习也可在这一阶段锻炼气息和发声。


第四阶段:弧形气声练习

  这是京剧里非常独特的一种发声技巧,它像舞蹈里的弹跳,跳起来蹲下去又弹起来,也像体育里的掷铅球,转起来,缩回来,再掷出去,气息和声音推出形成一条/型,抛物线,拉回来,再抛出去。

  如武生:啊/咳/

  老生:马/来/

  花脸:酒/喔啊\来/

  丑:啊/哈/

  青衣:苦/哇/

  容⌒禀/

  这类双弧形气、声,如不好好练,极容易出“岔音”,“转”或“呲花”。一般要领是:运好气——托好字(像“汉语拼音”一样分解字音)——抛出去——收——再抛出去,控制好气息、音量,选出最佳音色,一环扣一环,相得益彰。尤其程派吟诵的“容——禀”似断不断、细若游丝、欲断又起至饱满地送到家。归音归韵更是需要努力练习和掌握的。


第五阶段:爬音阶及高难音练习

  “嘎调”、“翻高”、“高腔”是演唱中不可缺少的,我们称其为高难音。在喊嗓练声中练习这路音,注意不可多练,关键是找方法找位置,如果拼命去喊去叫,前面练习的会全部做废,还会伤及嗓子。练习这路音最忌挤、卡、捏、压、强努、硬拼横气。老先生说“如字要高唱不必用力反呼(使拙劲去喊),惟将此字做狭做细,做锐,做深,则音自高矣……,凡遇高扬之字照上法将气提起送出……则听者已清晰明亮,唱者又不费劲。”这里有窍门,有方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去摸索,去探求。播音中"情""声""气"的关系

<---->
  解决情、声,气的关系不是一项孤立的任务。如果脱离了稿件,就无所谓播音中情、声,气的关系。因此,播音中的情、声、气应该统一于稿件。首先是自如性与控制性的统一。情、声,气统一于稿件,又要处理好几个统一。自如性是指从主观可能角度,情、声、气固有的适应能力。播音员自己具备的情、声、气达到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应该心中有数。有的播音员对某种内容、某类体裁的稿件、对某些声音形式、气息状态、对某种工作环境是适应的,就叫有自如性。对另外一些不适应,就叫没有自如性或缺乏自如性。控制性是指从客观要求角度,情、声、气可塑的支能力;播音员对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稿件,不同声音形式、气息状态和不同工作环境的不同要求,也应该心中有数,并根据这不同要求去播音。把握这不同要求运用悄、声、气的过程就是加强控制性的过程。由此可知,在播音中解决情、声、气的关系,控制性与自如性要统一。初学播音的同志往往把许多自然成份带到播音语言十来,以为这就是“自如”,这是因为对播音中的控制性认识不足。我们所说的自如性,必须与控制性统一,必须有准确的语言目的,必须有具体、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运动,必须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并统一于稿件中,完成于话筒前。如果不顾及稿件的客观要求,一味地“自然”下去,不仅谈不上控制性,就连自如性也会逃之天天,剩下的便只有白纸一张了,怎能画出自如性与控制性统一的图画来?
    如果只有控制性而无自如性,情、声、气就会显得生硬,带有明显的僵化状态。必须善于把握自己情、声,气的自如状态,在可能的基础上,在深广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优势,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实现自如的控制性。在克服“自然”状态过程中,必须强调控制性,否则,只是隔靴搔痒。我们必须认识到控制性与自如性是对立的统一,在解决情,声、气的关系时不应抑此扬彼。因为,没有控制性,自如性就失去了确定性,成了随意运动,而没有自如性,控制性也就失去了主动性,成了机械运动。 …
在控制性与自如性的对立统一中,我们又要注意二者的不平衡性。我们的目的是使二者融为一体,浑若天成。但在播音实践中,二者往往是若即若离,此伏彼起。控制性与自如性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无止境的,它们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我们总是处于认识不平衡,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力求达到“从心所欲而不喻矩”。有的稿件,有的时候似乎达到了某种平衡,也要分辨那不平衡的细小差异,以便向更高一级努力。控制性与自如性的不平衡性有多种情况。一般地说,控制性过强,给人以做作、不纯熟之感,好象理智在排斥着感情,取代了感情;自如性过多,给人以模糊、轻率之感,似乎感情摆脱了理智,干扰着理智。有的播音员播某一篇稿件时,有的地方控制性过强,有的地方自如性过多,不够统一。有的播音员,播这一篇稿子控制性过强,播另一篇稿子自如性过多。也有的播音员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较好‘气息、声音的控制性过强(气浅声高、气足声压、语势呆板单一、停顿四平八稳之类),或者气息、声音状态较好,而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不自如(情景再现不丰富,内在语不充分、对象感欠具体、语言日的太笼统、工作环境对心情的影响等)。另外,初学者自如性过多,既不知如何调动感情,对气息,声音也缺乏正矾舶控制。学一段之后,明确了正确的创作道路,一时又不能全面掌握,显得控制性过强,以后,经过多次反复,理论上的明晰,实践上的体会,便可以达到初步的统一。我们可以说,控制性过多,是脱离自然状态的开始,不应该过分担心,好象是走上了错误的创作道路。这时,只要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再进一步加强控制性中的自如性,问题是可以顺利解决的。其次是规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规整性是播音语言的基本特点。规整性是指有声语言的规范、工整、质朴,缜密。它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字正腔圆、呼吸无声:在吐字归音上应该“字字珠玑”,切忌音包字、葫芦字、棉花腔,不但要正确,规范,还要有韵律美。那种声音似乎优美,但吐字含混、咬字塌瘪的播音,就不可取。呼吸一般无声,进气迅速,出气发声,没有发声的气擦声,也没有停顿时的放气、吸气声。
  2.格式正确,轻重恰当:每一个词、词组都有轻重格式的问题,违背了轻重格式的规律不但显得语言不够规整,有时还会使得语意不清、语气生硬。以两个字词为例,有中重格式如白云、水渠、伟大、自觉,有重轻格式如月亮、石头、进去、名字,还有重中格式如光荣、正确、必然、情况。以台名为例, “人民广播电台”一般为重中中重中重格式,中央和各省、市名也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中央、北京,广东、广西等为中重格式,上海、辽宁,吉林、贵州、四川等为重中格式,黑龙江为中中重格式。如果在语句中因并比关系突出某个音节作为重音,种种轻重格式可以发生变化,如与湖北并比, “湖南”可变为中重格式。语法关系停顿连接、按主次关系突出削弱、按逻辑联系衔接呼应,按政策高度把握分寸等。不能生涩,拖沓,不宜粘连一堆,散乱一片。
  3.语势平稳、不浓不淡:播音切忌从语势上追求大起大落、突起突落,也不宜从色彩—卜着意夸张渲染。感情色彩太淡,给人以冰冷的感觉,而感情色彩过浓,也会造成故作多情的印象。重要的是平稳中显出变化,分寸上把握浓淡。
    规整性是指语言的一种表达特点,类似文学创作巾的白描手法,绝非对感情色彩的轻视,更非对语言技巧的摒弃。它要求的是适合寸:播音语言的表达样式,是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这种样式或方式,并不比戏剧台问、朗诵语言的要求低。忽视了播音语言的规整性,就会失掉我们这一门语言艺术的特色。但是,多样性又是播音语言的长期弱点。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缺少对多样性的探求,没有较好地解决规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问题。所谓多样性,简单些说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1.抓个性,要有意境:每一篇稿件都有自己的个性,从内容、目的、基调到体裁、结构、语言特点都有不同于另一篇稿件的东西。这种种不同就是我们创造它的意境的条件。抓不住个性,抓不住具体稿件的特点,不可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2.抓语气,要有造型:语气是播音语言诸种技巧的中心,它不但体现播讲目的,还带动丰富的语势变化。造型,有播音员个人语言特点的风格、形象化人物的语言特征、诸种文体特殊性语言表达等,并非仅指人物的老少。不从语气入手和不通过语气显露,同样造成语言的雷同化,情、声、气的单一化。
  3.抓变换,要有情彩:这里说的变换,包括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声音、气息状态的转换。以明暗为例,深沉的感情与欢快的感情要求声音的明暗不同。那种单纯追求响亮的声音的作法,不会有情彩可言,必然导致播音中缺乏多样性。
  4.抓美感,要有装饰:所谓装饰,不同于外在的,形式主义的粉饰。我们应该从美学的高度来对待、处理播音中的情,声,气,否则就会有意无意地走上自然主义的歧途。必须使听众得到美感享受,播音才可能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自立于各类学科中,并作为一种艺术珍品列于人类艺术宝库里。从情、声、气的角度说,这艺术珍品一定要给人以深思遄想的天地,一定要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多样化,就在于情、声,气的丰富多彩,就在于充分利用话筒并综合各种表达技巧。如有时用虚声,有时用气音,停顿节拍感的欲断还连,话筒偏正、远近等。这种装饰应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多样性为我们的播音再创造开辟出更为广阔的道路,绝非对播音特点的菲薄,也绝非对语言技巧的玩弄。规整性与多样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只有规整性,缺乏多样性,容易百人一腔、千篇一律,只有多样性,没有规整性,容易各行其是,面目全非。在播音中我们要努力把规整性融入多样性,把多样性化入规整性,达到规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坚持播音语言的基本特点的同时,创造姹紫嫣红的播音语言特色。

3.逻辑严密、不涩不粘:如按朗读的技巧

<---->
(一)心理的真切感受训练
  1.逻辑感受的运用
  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构思。把握文章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看看文章是如何开展的。
  (2)句群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主要从虚词上入手。
  (3)实词的运用,尤其是主要动词。
  (4)修辞方法的运用。
  2.形象感受的运用
  作品中的形象指任务、事件、景物等。这些鲜活的形象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观。朗读时,就需要调动起这些形象客体去感染听众,达到朗读的目的。
  3.情感感受的作用
  朗读时要抓住作品的感情线索,确定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还要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这“三情”统一一致,就是成功的朗读。
  (二)语言的表达技巧训练
  1.停连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停连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
  (1) 停连的分类
  停连可以分为语法停联和强调停连两类:
  ①语法停连
  语法停连是反映词句间的语法关系,显示语法结构的停连。例如: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可见,停连的位置不同,显示的语法关系和结构也不相同。语法停连可分为两种:
  一是句逗停连。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用停顿来表示,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由标点的类型决定。常用的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例如: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只泻到江面。////……
  标点符号虽是停顿的重要标志,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语意的表达和语气的需要灵活处理。(斜竖线的多少表示停连时间的长短)
  二是语组停连。
  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法关系所作的停顿。语组停顿比句逗停顿的时间要短些。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有停顿。例如:
  /海/翻了个身似的/泼天的/大雨,将要/洗干净/太阳上的/白翳。
  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影霞。
  ②强调停连
  强调停连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所作的停连。它不受语法停连的限制,而是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决定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它可表示某种特殊的语意,还可显现出它前后连接部分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表现语句中的区分关系: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他/对于/我,渐渐又几乎变成了一种威压……
  在“伊”和“车夫”后面略有一顿挫,人物关系、动作更为明了,如在眼前。
  二是表现语句中的呼应关系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表示连接)
  这里“乌云听出了”是呼,后面三个短语“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应。在“听出了”后面要停顿明确,是后面三个短语之间要紧凑,如果机械的按标点符号停顿,便成为: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这样朗读就破坏了句子内部的对应关系,造成语义不清。
  三是表现语句中的并列关系
  用它/搭过蓬帐,用它/打过梭标,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与吹火筒。
  这一句话有四个并列短句,可以在“用它”之后略一停顿,显示出它的并列感。特别是第三个短句: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中间要连起来,不能按标点停顿,否则就形成了五个短句,使语意散乱。
  四是表现句中的转换关系: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
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
  在作品中,语句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随着内容、情节的发展,在语句之间往往会形成语意的变化、感情的反差,上举两句之间的转换性停顿,就把“我”的无所谓和“车夫”的关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2)停连的方法
  从语句的停连和连续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
  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
  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
  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
请看下例: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为落停、/为扬停、   为曲连、—为直连)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
  (1)重音的分类: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
  ①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例如: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
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
  ②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
  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
  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四是比喻性的词句。
  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重音的表现方法
  重音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加强音量。既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的重一些,响一些,使音量增强。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二是拖长音节。既有意将音节拖长一些,用延长音节的办法使重音突出。
  太阳像负者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向上升。
  三是重音轻读。表现重音,不一定非要增加音量,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
  风一吹,芦花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的飞了起来。
  我忍着笑,轻轻走过来。
  四是停顿强调。在要强调的词后面做一短暂的停顿。
  再见了,亲人!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3.语势
  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
  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上扬调,表示疑问)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降抑调,表示肯定)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相传叫百草园。→(平直调,叙述、说明)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曲折调,揶揄语气)
  4.节奏
  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大体有:
  (1)轻快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越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例如: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
  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例如: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3)舒缓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例如: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例如: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每一种还可以再分小类,不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低。朗诵与语感培养

<---->
提要:本文就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以及朗读教学对培养语感的作用进行探讨.关于朗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文章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
二、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目前,语文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笔者以为要适应这一趋势,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首要地位。这和吕叔湘提出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一观点是一致的。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呢?通俗的说法,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也就是人们在视听之际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它是一种直觉思维。之所以要将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因为它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问两个小姑娘,她们两人中谁更漂亮一些,刚会说话的回答:"我和姐姐一起漂亮。"稍大一些的马上纠正:"不是一起,是都漂亮!"再问她为什么用"都",而不用"一起",她无法回答了,这显然是语感在起作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所以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笔者以为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中的优秀作品的语言去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朗读的活动正和语感中的输入型语感相适应,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传统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的。虽未留下系统的理论著述,但也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这样的古训。在现在看来,孩子们跟着私塾先生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定教学过程中朗读的积极作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朗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
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
语感的直觉性指对言语的顿悟。它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具体环节。目前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词义的落实、语法的规范、逻辑的严密等等,这固然有其科学性,但却忽略了人们在实际运用语言时,是很少完全依据词句的理性含义或是一些语法规则的。更何况我们的汉语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如果死死抱住语法规则不放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试想有哪一个人在说话前会想一想自己的话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呢。比如说对于"我去看病"这句话,谁都知道传递了这么一条信息:"我"病了,去医院检查。没有人会根据语意、语法将这句话理解为"我"去"探望"病。所以,实际运用语言时主要还是凭语感。说得更确切一些,是凭语感的直觉性。
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依靠语感的直觉性来把握语言对象的情况。比如,在教学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诗中有这么两句:"······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许多学生对它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强调"我"是地主所生,是大堰河所养。继续提问诗句是否有更深的含义,学生普遍感到难以回答。通过将诗句中的"地主"和"大堰河"两个词处理成重音来朗读之后:"······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学生才自然地知觉地悟出,原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表明"我"和乳母之间的养育和被养育的关系,更是为了体现作者对乳母特有的深情。就这样,运用朗读,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受其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映自然也就更快、更准、更敏感,而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有些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其实正是由朗读而培养的语感的直觉性在起作用了。
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指主体舍弃了对语言、词汇、语义、语法等具体的条分缕析,而对言语现象的全方位把握。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篇、语法、逻辑、文采、章法等,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使学生失去了直接、完整的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段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如果将它作"常规化"处理,在课堂上字字落实的讲译一遍的话,只要学生都记住,应付考试也就绰绰有余了,但和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学生也无法体会归有光"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作文风格。所以在课堂教学时,笔者采用了朗读的方法: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用标准的语音、恰当的语调,读出平淡的字面下真挚的情感来。先抓住文中的过渡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提示学生,全文乍一看,写小小的旧阁子,怀念祖母、母亲、妻子,语言朴实无华。其实从这个句子看出其中有喜亦有悲。比如,文章前半部分描写项脊轩,虽小且旧,但"我"居于此,伴着"姗姗可爱"的美景,"偃仰啸歌",怡然自得。朗读时宜用适中的语速、轻松的语气、顿挫的语调读出字里行间隐隐透出的作者的淡淡的喜悦。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
怀念自己的亲人,忆的虽然都是一些小事情,但这些生活琐事中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比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因此要求学生语速放慢一些,用平稳中略带感伤的语气来朗读。通过这样的处理来朗读课文,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有声语言,读出语气、语调、语势的同时,读出了书面文字"不可传"的深层意蕴。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能熟练地翻译课文,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文风都有了整体的把握。甚至有学生这样感叹:"原来文言文也有这么美的!"能让学生欣赏美,不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吗?
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也即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所表现的情感震荡。而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教材中大量的白话文,学生多能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那么就有可能克服这个问题。例如反复让学生诵读记叙文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笔者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先让学生"看"课文,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甚至有学生对"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描写感到好笑。于是再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反复诵读,反复体会:"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读着读着,学生的脸色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因此想到了炎热的夏夜,祖母为"我"摇扇使我入睡;有些学生想到了每个冬晨,母亲为"我"准备早餐······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此刻才体会到其间饱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可见,经常选择精彩的语段让学生朗读,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会丰富起来。在朗读中,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认为与其让学生多读,不如自己多讲一些。其实,大多课文是浅显的,学生完全能懂。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正如古话所说"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念念,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这或许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吧!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我们更有必要将它继承并发扬!第八章 激情点点震荡心扉——诗歌朗诵

<---->
诗歌,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诗歌节奏规整,本身就具备音乐性;诗歌又押韵,朗朗上口,‘特别是古代诗歌还讲究平仄,使字音在长短方面交错出现,体现了统一之中有变化。所以在古时候诗都是可以唱的。诗和歌本来就是一回事。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几位诗人是好朋友。有一次一块儿到外边儿喝酒。听到歌女正在唱歌,就打赌说,我们记下她们所唱的诗歌,谁的作品唱得最多,就算赢家。这个故事不仅使我们知道古诗是可以传唱的,而且使我们知道古代诗歌的发表方式主要是朗诵演唱会。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诗常常到市场上念
  给老百姓听,这不也就是开诗歌朗涌会吗?
然而,诗歌虽然有优越的朗诵先天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朗诵好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人朗诵诗歌时矫揉造作,平淡乏味,不得要领,千篇一律。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诗歌朗诵的技巧问题。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涌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例如《教师之歌》是一首抒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情感的诗歌。其中有这样几句:
  我的岗位永不调换,
  我的足迹却遍布四方。
  我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
  我的青春却千百倍地延长……
  笔者曾多次朗诵这首诗,每朗涌到这一节,眼前仿佛出现了我历年的学生,他们遍布国内国外,我觉得我的青春并没有失去,而是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这时候不需要考虑技巧,我的精神自然地亢奋起来,我的声音因为自信而变得饱满。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作为业余的朗诵者,最好选择自己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题材,以便于自己领会和产生共鸣。千方不要给自己出难题。
(转自《语言文字周报》2003-4-30)具体朗诵创作技巧过程


1   意明于先而融于情


无论是哪一类文学样式,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某一种思想,“凡为文以意为主”(杜牧《答庄充书》),“意”是作品的“灵魂”。唐诗宋词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吟诵好唐诗宋词,首先必须准确表达出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意”。无疑,要想准确地表达出作品中的“意”,就必须对作品有一个深刻理解的过程。诗词是文学作品最凝练的一种样式,而且唐诗宋词的语言与今天有很大程度的区别,再加上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太熟悉,不少作品中又常用一些典故,更让我们难解其意。因此借助一些参考书,斟字酌句用心阅读所要吟诵的作品,是吟诵者必须做的一件事。
  (1) 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
  比如吟诵杜甫的“三吏”和“三别”,就必须了解“安史之乱”,以及“安史之乱”平息之后,邻近民族的进攻和地方军阀掀起的内乱。战争给社会、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动荡,当然也让杜甫亲身尝到了颠沛流离的悲秋。唐朝统治者在大难当头时,把战争带来的苦难一古脑推给人民。然而,唐朝统治者的昏庸与叛贼谋乱、造成动荡毕竟有主次之别。社会现实的这一对对矛盾,构成了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两种心态:既怨恨唐王朝,揭露了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却又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劝慰鼓励人民“努力事戎行”。试想,如果不明白这些背景材料,如何准确地吟诵出作者或作品的“意”来呢?
  (2) 必须了解作者的性格和作品的风格
  比如吟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必须了解李白的豪放和浪漫。
  李白是一位天马行空的豪侠诗人,从小就喜欢剑术,又好神仙。他倜傥不羁、追求自由的性格,使他发出了强烈的蔑视权贵的呼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心开颜!”他那大胆丰富的想象为我们虚构了一个迷离飘忽、神秘莫测的梦境:诗人在梦中会飞、能驾雾腾云;既听到猿啼,又闻鸡鸣、熊咆、龙吟;更看到电闪雷鸣,山崩洞裂,仙人以云霓为衣裳,随风飘然而下……这里有历史故事,有神话传说,想象是何等的奇特。而全诗一开头,即开门见山,直言直语,极度的夸张,与他的性格完全一致。试想,如果不熟悉李白的个性和风格,又怎能准确地吟诵出作品的“意”来呢?
  (3) 必须了解作品的主要思想
  比如吟诵杜牧的《早雁》,就必须明白这首诗所表现的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对战争挑起者的愤恨,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早雁
           诗人: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这首诗句面上是在同情、关心大雁由于“胡虏”挽弓射猎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句面深处既寄托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又饱含了对战争挑起者的仇恨,还隐含着对当时皇室的讽刺。
  这首诗诗人写于唐武宗会昌年间。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兵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民族人民背景离乡,四处逃难。当时诗人任黄州刺史,听到了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群众的苦难命运表示了 深深的关注。八月正式是大雁始飞南方的季节,目送群雁南飞的情景,定有不少感怀,于是采用了比兴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表达了上述主题。
  试想,如果不明白这首诗的主题,又怎能正确地吟诵出作品的“意”来呢?
  (4) 必须了解作品的谋篇布局
  比如说吟诵秦观的《鹊桥仙》,就必须清楚作品有描述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映衬有照应的特点。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没,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写牛郎织女离愁别恨的诗词也屡见不鲜。秦观的这首词无论立意还是谋篇都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另立新意。
  词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幅轻柔多姿、纤细巧妙的彩云图,然后笔锋一转又从牛郎织女的情感入手,写出了常人所有的离愁别恨。正因为牛郎织女的相会如此艰难,他们的感情如此真挚,也就显得这样的相会更加可贵。接着,作者由描述转向议论,由衷地赞叹了这一对在秋霜白露时相逢的恋人——“便胜却人间无数”。
  尽管没写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场面,但相会的时间却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向前推移着。词的下片,开始就承接这一时间推移,运用了对仗的句式,一正一反,相互映衬,“柔情似水”情意缠绵,多么美好,然而“佳期如梦”,时间太快、太短,转眼两人又要分别了,因此怎么忍看回归的鹊桥路啊,实在让人感到心酸。然而到此笔锋又是一转,由描述翻转为议论,热情地歌颂了牛郎和织女圣洁而永恒的爱情,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为全词合笔作结,绵婉蕴,让人回味无穷。
  全诗虽然不长,但起结过变有波有折:虽婉曲复杂却又能使人感到文脉贯通,自能一气卷舒。试想,如果不清楚这首词的谋篇布局,如何准确吟诵出作品的“意”来呢?
  (5) 必须了解作品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意义
  比如吟诵苏轼的《江城子》,就必须补上省略的成分,理解古今词义的相异之处,按现代汉语理顺词句,明确修辞,搞清典故等。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锦帽貂裘”句,省略了谓语“穿戴”;“会”解释为“一定”;“西北望”按现代汉语词序应该为“望西北”;“天狼”原为天狼星,这里借代为北方进犯的辽国和西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冯唐”是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老年郎官,曾劝说文帝并持有文帝的符节去云中赦免当时抵抗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而被削职的云中太守魏尚。这里作者借以表示希望朝廷能下命令委以重任,奔赴边境奋勇御敌。如果有可能,最好用现代汉语将诗词翻译一下。
  试想,如果不是这样一字一句地理顺理清这首词,又怎能很准确地吟诵出作品的“意”来呢?
  在吟诵唐诗、宋词的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精到,然而他们的朗诵却未必能达到应有的艺术标准。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在这些人在理解作品的时候太理智、太客观、太冷静,缺少感情,不太投入。他们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提出“意明于先”而一定要“融于情。思想与感情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我们之所以把它们分开写,只是为了论述的需要。任何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无不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但我们在要将别人的书面语言表述转化成自己的有声语言之前的理解却很容易将它们相互分离。因此,在明确作品“意”的同时,一定要全身心地融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去,否则我们将不可能获得成功。


2 情动于衷而达于声


什么是情?情是人受到外界刺激后一种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喜爱之情、厌恶之情、愤怒之情、悲伤之情、恐惧之情、忧愁之情等等。  
  情有真假之分。我们所说的情是一种真实的情。任何一种不经过客观刺激就通过外部表现传递给听众的虚假之情,只会破坏吟诵者的艺术再创造,对吟诵毫无裨益。
  情有深浅之分。我们所说的情是一种深情。任何一种不经过客观强烈刺激就通过外部表现传递给听众的肤浅之情,都会在客观上冲淡诗词本身所应有的艺术魅力,影响听众对唐诗宋词的审美需求。
  一句话,吟诵者所需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想使你的吟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而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就必须先自己为作品的感情所激动。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就称不上是艺术,要想使你的吟诵有一定的艺术性,就必须动真情,有深情。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情感呢?
  (1) 加强刺激
  既然感情是受外界刺激后的一种心理反应,很明显,这里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客观上要存在外界的刺激。第二,主观上对客观存在的外界刺激要有感受。吟诵唐诗宋词与朗诵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这里客观存在的刺激是指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但不得不承认每个人对客观刺激的感受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同样强度的刺激,有的人感受迅速、明显,有的人则缓慢、平淡。因此对那些先天对客观刺激反应迟钝、弱小的人,就需要加强感受,反复阅读作品,让作品一次次地刺激,不断积累这种刺激后的反应。这样,速度肯定是比别人慢了,但情感的强度定会积少成多,达到应有的程度,而且一旦达到,这种情感将比一般人牢固、持久的多,这将会对吟诵带来很大的帮助。
  (2)关心生活
  每个人对作品蕴含的感情刺激反应强与弱、快与慢同感知的差异性有关,与其日常生活中的态度也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平时对周围的一切漠然置之,无论外界有什么愉快、悲痛的事情都不会明显影响他的思想感情,始终无动于衷,那么让他十遍百遍地阅读吟诵作品,也可能反应不大。因此,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对生活充满热忱之心也是吟诵唐诗宋词时产生真情、深情的重要基础。
  (3) 注意积累
  感情离不开对作品的倾心感受,即主动通过对客观外界的感知而受到影响,但也离不开感觉这一简单的心理过程,即让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头脑中引起反应。因此无论是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在平时生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必须牢牢记住,一旦我们在吟诵中遇到这样的文字内容,就可以打开我们记忆的仓库,唤起一种对应的情感。
  (4) 明确态度
  情感的初级阶段是态度。吟诵者对待诗词中各种事物的看法和判断以及这种看法和判断在神情上的表现必须果断而明朗。有些吟诵者与其说是没有感情,还不如说是对待诗词中所表现的一切事物缺乏应有的明确态度,从他们的神情上看不出是持肯定的态度,还是持否定的态度;是持相信的态度,还是持怀疑的态度;是持褒扬的态度,还是持贬义的态度,等等。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在吟诵是时投入丰富而强烈的感情,先必须对诗所表现的一切内容有一个客观而明确的态度。
  (5) 借助想象
  情感往往借助于想象的翅膀。一般来说想象越丰富,情感也就越丰富。如果我们吟诵诗句的本身,能一边从我们口中诵出这些词句,一边从这些词句中“看”到它们的形象,不仅能使我们语言绘声绘色,而且能由此调动我们的情感,让“内心视像”点燃情感的火焰,在心中燃烧起来。情感与形象难分难离,吟诵者务必要在脑海中展开想象,让心中的形象与情感融为一体,让这种力与美的极限去打动听众,感染听众。
  我们在克服感受差异、积极调动情感的同时,也要防止另外两种现象的出现。一是有些人对客观的刺激相当敏感,不需要多次刺激,也不需要利用某中手段很快就能将感情调动起来。问题是把握不住分寸,缺少控制。一旦感情上来了就让其任意泛滥,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以“我”为中心,大喜大悲、大愁大怒,不能自拔。自以为感情丰富,而忘了吟诵者自己的身份,忘了这是一种艺术活动。这是不可取的。
  另一种情况,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热水瓶”现象。这种人应该说感情挺丰富,也挺真实,但往往只是热在心里,不善于表露出来,仅仅停留在自我陶醉的阶段,不懂得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有效地传递给听众,与听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吟诵者不仅要倾心感受,情动于中,而且要善于将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达于声”,让声音成为向听众传递感情的桥梁。


3 声显于外而应于意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过:“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我们吟诵唐诗、宋词,目的是表达作品中蕴含着的千古神韵。这种神韵既来自作品悠远、隽永的精神之美,音过意留,音过情留,可供咀嚼,让人有所感悟;同时也来自作品声调格律的音乐之美,意过声存,情过音存,让人击节而能歌。
  那么如何通过外部的声音来表达唐诗、宋词每一篇作品的精神内容和格律形式呢?
  (1)要定准基调
  我们在深刻理解作品的“意”,深入体验作品的“情”之后,再要做的事就是定准吟诵的基调。什么叫“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张颂的《朗读学》一书从气息、音色与感情的配合关系上进行了简明的勾勒,其实这也是对朗读基调的一种归纳:一般来说,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唐诗、宋词也不外乎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其中程度不同,声音的表现也不同,小喜往往声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小怒往往声愤,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水”;小哀往往声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小乐而往往声逸,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而大喜往往声放,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大怒往往声躁,如“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大哀往往声惨,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大乐往往声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
  比如吟诵岳飞的《满江红》: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一首向来以忠愤著称,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词篇。通篇言词壮烈,感情豪迈,热血满腔,气贯长虹,表现了要求报仇雪恨、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因此吟诵这首词无疑要声调高昂激越,声音厚实饱满,气息充实酣畅,语速中等偏快,才能表达出词人的愤怒和壮志壮怀。
  而同样是吟诵岳飞的另一首爱国主义词篇《小重山》,基调就不一样了。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蛰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抗金的壮怀常受到*佞的阻挠,有志难酬,知音难觅,心中感到沉郁、苦闷,整首词诗人上片写景,下片抒怀,表现了一种凄怆、孤寂的情怀。吟诵这首词,声不能高,音比较虚,调比较平,气也无需太足,语速较缓,相比《满江红》整个基调应低沉得多,但却不应表现为词人的消沉。总体上这首词应显得含蓄蕴藉,意旨绵邈才对。
  基调是从作品整体的感情色彩确定的,并不排斥作品从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的声音、气息、情绪的尺度变化。特别是篇幅较大的作品,没一个局部有可能含有相对独立的小基调,这是允许存在的,只要处理协调,不仅不会影响总的基调,反而会使总基调显得更丰满,因为人的感情是复杂多变、富有一定层次的,是立体的,多元的,只要我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如果不依据作品的思想感情变化而变化,简单硬套,反而会破坏作品吟诵的艺术效果。
  (1) 要展示韵律
  传递唐诗、宋词的神韵,还要展示诗词语言本身的韵律,给人以音乐的美感。
  如何来展示唐诗、宋词的韵律呢?我们认为在吟诵中必须注意掌握三个“律”:
  a. 参差律
  唐诗、宋词语言的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疏密对比。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停连,在吟诵时应该有一定的对比。
  五律或五绝一般是二三两分,即前两个字为一顿,后三个字为一顿,前疏后密,形成对比,产生变化。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唐代的古体诗与汉魏六朝诗一样,五言一般也为二三两分,七言一般也为四三两分。
  至于归入七言的一些每句字数不等的杂言诗,一般仍按五七言处理,若有其他字数的情况,可根据意义单位,参照上下句子音顿的多少确定,因为在下面唐诗宋词吟诵赏析内容中会涉及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
  五律或五绝、五古二三两分,其中三字一顿也可再细分为二一或一二。如杜甫五律《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五古《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七律或七绝、七古四三分,其中四字一顿也可再细分为二二,再三字一顿也可再细分为二一或一二。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但停顿时间应有所区别,粗分之处较长,细分之处较短,若用数学公式表示五律或五绝、五古的音顿疏密,应为2+(2+1)或2+(1+2);七律或七绝、七古的音顿疏密因为(2+2)+(2+1)或(2+2)+(1+2)。
  第二,
  以上说的都是一般的疏密对比,实际在吟诵中如果情感需要,打破,这些疏密规律,即兴重新组合诗句的疏密对比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情感到位、意念不断、技巧到家,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第三、
  吟诵唐诗宋词的停顿应区别于诵读其他文体的作品。一般来说,最好能做到“意不断,音也相连”,即可通过延长韵尾的手段处理音顿,整个语流不要出现阻塞、凝滞,否则将缺少韵味。
  宋词的音顿疏密对比也与词句的字数相关,其中五字句、七字句一般与唐诗律句相同,但也有例外,五字句中有上一下四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七字句中还有上三下四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四字句中除了上二下二以外还有上一下三的,如辛弃疾《水龙吟》中“愠/英雄泪”。六字句中除了上二下四以外还有上四下二、上三下三的;如辛弃疾《永遇乐》中“气吞万里/如虎”;姜齑《暗香》中“又片片/吹尽也”。八字句中除了上三下五以外,也有上一下七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九字句中除了上三下六以外也有上六下三、上四下五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以上只是粗分,吟诵时还可在次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但如同唐诗一样,细分之处与粗分之处,停顿的时间应有所区别,粗分之处略长,细分之处略短,这样才会产生疏密对比,具有音乐性。
  长短对 展示韵律除了表现在节拍即音顿之外,还表现在没一个音节应沿袭古人吟诵时的传统,将韵尾延时拖长。而延长的时间有多有少,形成对比。
      比如吟诵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磐声。
  大家知道诵读诗歌的速度要比诵读其他文体作品的速度慢得多,尤其是诵读旧体诗。吟诵虽然不是歌唱,同样字数的一句话,唱出来要比说出来时间长的多,但道理是一样的,吟诵与其他文体作品同样字数的一句诗,时间要长的多。一首五律诗一共四十个字,吟诵时大约要一分钟左右。而其他文体作品的四十个字一般大约十二秒左右就可以正常诵读完了。其中主要的因素与没一个音节的韵尾关系很大,而没一个音节的延长时间又不一样,有长有短,如同唱歌一样,有的一拍,有的两拍,长长短短,有规律地变化,如上面的五律出句与对句便是“短+长+较长+短+较长,短+长+较长+短+最长”的格式。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处理也只是一般的道理,长短的时间没有那么刻板,不必那么机械。只要情感和内容的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也完全可以打破这个框框。
  抑扬对比。汉语声调四声是音高音低的区别,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升曲降齐全,组合得好、吟诵得准本身就能显示其音乐性,古汉语声调虽与今天普通话不完全一致,但绝大多数都能对应,这在前面格律内容中以作介绍。只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吟诵唐诗宋词,严格的平仄规律同样能显现出字调的抑扬对比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抑扬对比不仅体现在字调平仄的配合上,还体现在句调方面。句调可以从句首、句中、句尾三处来看:如果把调的高低用五等分衡量的话,即有5(高)、4(半高)、3(中)、2(半低)、1(低)几个标点。比如吟诵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4 4 3 3 2 2 4
  天—街——小—雨———润——如—酥———,
  3 3 5 5 2 2 1
  草—色——遥—看———近——却—无———。
  2 2 5 5 2 2 5
  最—是——一—年———春——好—处———,
  5 5 3 3 2 2 1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般说来,从整个句调来看有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是山峰型,即句首、句尾相对低些,句中相对高些。例“草色遥看近却无”句。
  第二类是山谷型,即句首、句尾相对高些,句中相对低些。例“天街小雨润如酥”句。  
  第三类是山坡型,即句首高,句中、句尾较低,或句首低,句中、句尾较高。前者又称下坡型,后者又称上坡型。前者如“绝胜杨柳满皇都”句。
  第四类是山峦型,机句中有几处高低情况出现。例“最是一年春好处”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句话没有表达完整,机标点符号逗号处应该上扬,而句号处应该句调下抑。近体诗一般是单句上扬,双句下抑,而古体诗、词就要看具体的句子了。
  抑扬对比可以体现韵律之美,但抑扬对比应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一致,随意性的高低起伏,拿腔拿调是不可取的。另外同一首诗由不同的人吟诵,由于理解、体会不一样,也有可能有不同的抑扬处理,这是正常现象。
  还有一点要说明,有的作品思想感情起伏不大,除了句子意思表达完整外,机逗号与句号之间有抑扬对比之外,整个句子无大的起伏,也未必非形成明显差异,否则可能会破坏作品的意境与风格。比如吟诵寇准的《江南春》:
    
          江南春
              诗人:寇准
     2  3 3
    波——渺—渺——,
    3  2 2
    柳——依—依———。
    3 2  3  2  3
    孤—村——芳——草——远——,
    3 2   3 2  2
    斜—日———杏—花——飞———。
    2 3  2 3   3 3  4
    江—南——春—尽———离—肠——断———,
    1 2  3  3  2 3  2
    —满——汀——洲——人—未——归————。
  因为这首词比较委婉,写的是一个柔情女子伤春怀远的心情,所以整首词抑扬变化无须太厉害,否则就很不协调了。
  轻重对比。结构节拍有疏密,便有顿挫之异;思想有起伏、情感有强弱,便有抑扬之变,而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这就是我们要讲的轻重对比。其他文体的诵读也讲究轻重对比,根据语法结构稍稍加强的音叫语法重音,根据逻辑需要加强的音叫逻辑重音,根据修辞需要加强的音叫修辞重音,根据感情需要加强的音叫感情重音。强调的手段可重可轻、可长可短、可实可虚(这里仅指重轻)。吟诵唐诗、宋词这些规律也不例外。要是通过一定的有声语言技巧准确生动鲜明地表现这一规律,不仅能充分表达诗意,而且也会使吟诵产生韵律之类。
  比如吟诵陆游的《诉衷情》: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封 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是作者晚年壮志未酬退隐山林后所写,回首当年慷慨从戎,英勇征战,感叹如今遭受冷落,英雄无用武之地,充满了无限苦闷。
  上片开头两句,为了突出当年的英勇,无疑应加强“万”与“匹”这一对对比鲜明的数量词。上片后两句,自问自答,从语法角度来讲重音自然应落在疑问代词“何”上。而答句用的是一个典故,出典在《战国策-齐策》,说的是苏秦游说秦王未成,无功而返,其中有一句”黑貂之裘敝”言钱已用光。这里借喻自己老年未受重用,壮志难酬。这一句把重音放在“旧”字上无疑能突出表现诗人的苦闷。下片前三句,三个副词“未”、“先”、“空”本身就对后面动词起限制、修饰作用,又相互形成对照,加强后能体现诗人的伤感,尤其是后三句,语法重音与感情重音恰好统一在一起,一个“谁字加重延长,大有意料之外的感觉,然后将最后两句对仗中的最能表现诗人追求未成沉郁悲壮之情的两个形成对比的字“心”与“身”重读,定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另外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糈”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唐诗宋词时,凡是碰到了这些“断茎许”之词,不可轻易放过,务必要强调点送至听众耳朵里。
  比如吟诵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吟诵时不可不将传神之字“蒸”“撼”强调点出来。如果吟诵诗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湿”“寒”这两个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的字怎么能不强调点送出来呢?
  古人写诗讲究点眼。点眼犹如画龙之点睛。龙无眼则失去神采,诗无眼则缺少神韵,如果在吟诵唐诗时能将诗眼强调出来,与其他字形成轻重对比,无疑将会使整个作品挺出来,响得出。诗词的眼,一般名词、动词为多,如名词见诗句“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动词见诗句“杨柳梳烟碧,荼絮架雪香”。词句无词眼一说,但宋词中画龙点睛之笔也不罕见,比如“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粼粼细浪”,其中的动词“唤”一字使整个拟人的诗句显得更生动了,吟诵时是否重读,与其他词形成对比,艺术效果肯定大不相同。
  b.齐整律
  从美学角度看,吟诵唐诗宋词在语音上凸现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起伏、音强的轻重对比,能产生一种参差美,让听众在运动、变化中感受到韵律之美。然而唐诗宋词在语言上也给人一种齐整的感觉,产生一种对称的美,因此吟诵唐诗宋词有些地方应有意识地力求统一,保持完整。在吟诵某些句子时,如果顾及意义单位,就破坏了音顿节拍,两者不能统一。我们认为,为了体现语音上的齐整律,只要照顾到音顿节拍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意义单位。因为诗歌的句法与散文本身就不一样,旧体诗的句法与现代诗更不一样,倒装、省略等情况人们已司空见惯,况且人们一般都是从整体上去领悟作品的意义的。应该说,只要吟诵者在意念上明确诗句的意义单位或结构单位。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既保持诗句音顿的统一性,又准确地表达诗句的原本结构意义单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还有诗句中对仗的句子,吟诵时尽可能保持节奏、声调的一致性,通过语音的强调,让听众感觉到这些词语在词性、意义、结构上是成双成对的。比如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首先音顿处统一,这在上面我们已经述说过,而出句把重音放在第四字“死”上,对句重音也应该放在第四字“灰”上,这样一来可以突出表现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二来可以将诗句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对偶现象积极地灌输到听众的耳朵里、心里去,使听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另外,名词“春蚕”对名词“蜡炬”、动词“到”对动词“成”、名词“丝”对名词“泪”、副词“方”对副词“始”、形容词“尽”对形容词“干”,整个“春蚕到死”与“丝方尽”主谓结构对“蜡炬成灰”与“泪始干”主谓结构,心中也都要明白,才会在有声语言上有所表现,让人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同时,领略到诗词中形式上的对称美。
  c.反复律
  诗词常常有内容和形式的循环往复,一叹三咏,使人在听觉上、心理上产生多次冲击,在情感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诗词中的有规律地和周期性地在同一位置上通过相同语音的反复,给听众在心里上一种期盼、等待。因此,要将唐诗宋词的韵律吟诵出来,就必须在吟诵韵脚时用心才行。比如吟诵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中“红”、“风”、“中”是韵脚,吟诵时万万不可一带而过,而应该在归音时特别到位。因为是在句尾,而且离下句音顿时间较长,不存在音变问题,所以说无论是韵尾,还是调值、调时一点不能含糊,要读得清晰、圆润、响亮一些,让人充分感受到韵律的和谐优美。另外,既是反复出现,吟诵时在意念上前后韵脚的字和音就应该有所照应,在语音形式上来个“一咏三叹”,不要让这些压韵的字一个个成了散兵游勇似的,而应该让他连成线、形成片、抱成团,使他们成为一个“家族”。
  总之,有参差之处,力求变化;有齐整之处,力求统一;有反复之处,力求照应。然而这一切韵律上的追求,都要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依据,做到“声显于外而应于意”。
  以上是从“意”、“情”、“声”三个方面谈了吟诵唐诗宋词的“技巧”,其实也可以说是吟诵唐诗宋词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用心阅读,用心阅读,方能做到“意明于先”;第二步是倾心感受,倾心感受,方能“情动于衷”;第三步是精心体现,精心体现,方能“声显于外”。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心”,离开了心就会出现吟诵时的十病:空、假、平、直、浅、板、淡、散、短、断。
  所谓“空”是指没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装模作样地大声吟诵;所谓“假”是指没有感受作者的感情,就拿腔拿调,无病呻吟;所谓“平”是指没有在有声语言上进行设计,语调单调,缺少变化;所谓“直”是指情感太显露,不够含蓄,不能体现唐诗宋词深邃的意境;所谓“浅”是指理解表面化,感受不深,未能挖掘作品的内涵便出口吟诵;所谓“板”是指语调太机械,不能灵活掌握吟诵技巧,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缺乏创造;所谓“淡”是指缺少激情,言语行动不积极,没有感染力;所谓“散”是指东一句、西一句,各自为阵,意脉未通,缺少内在的衔接,显得凌乱;所谓“短”是指音节急促,与朗诵其他文体的语言没有区别,未能恰倒好处地延长字的韵尾,缺少韵味;所谓“断”是指语流中不仅思想感情上出现空白,而且音节与音节之间的过度缺少滑动、缺少弹性,不像是在“水上飘”,而是像在“陆上走”,韵味不足。
诗歌朗诵技巧具体事例分析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第九章 巧语启悟 以小见大——寓言朗诵

<---->
寓言,是一种常常被选做诵材的文体。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由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构成,而故事中又常常出现拟人化的动物,所以总是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但是寓言并不是很容易朗诵的一种文体。朗诵者既要有讲故事的投入,又要有说道理的冷静。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我们常见一些朗诵者从感情到外形都"化"成了寓言中的某个动物,一旦要以作者的身份讲道理时,回都回不来了。
  为了说明寓言朗诵的要领,我们用著名的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为例: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就算这样吧!"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近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寓言是由狼吃小羊的故事和作者从这个故事引出的教训这样两个部分构成的。因此在朗涌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能把寓言当作故事来读,只注意到它的生动情节,却忘记了它给人们以教训。其实,在寓言中,故事只是作者说道理的一种工具,作者最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却是最后的那个教训。就拿这篇《狼和小羊》来说吧,狼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吃掉了小羊。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教训:恶人是不讲理的,千万不要像善良的小羊那样去跟狼讲道理。注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最后那句话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可以运用重音"存心"和"容易"的强调来突出作者的意图。当
人们存心做坏事时,还怕找不到借口吗?正像中国的古语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其次我们还应该弄清楚寓言中的角色。一般说来,寓言中有故事中的各种角色,例如这儿的狼和小羊;另外还有一个讲故事的角色,那是作者本人,也就是在讲完故事之后再给我们一个教训的人。弄清这个问题,很有作用。我们常听一些朗诵者一开始朗诵"狼和小羊碰巧……",就作出满脸凶相,声音也变得狠巴巴的。其
实这时候说话的是作者而不是狼。第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朗诵不是戏剧。朗诵某一个角色的语言也还不是表演某一个角色。当然我们在朗诵时可以适当地把声音"化化妆"以加强表现力,但是这仅仅是"化妆"而已,作为一个朗诵节目,本身还是
  有其完整性的。朗诵的音色虽然因角色不同而有变化,但还是应该保留一定的连贯和统一性的。我们可以用民间喜闻乐见的“说书”来比照。说书人有时也会模仿一些故事中角色的声音,但是模仿得更多的是语气、语调,而并非真的要变得跟角色的嗓音完全一样。如果说书人是男性而故事中偏偏出现了一位十八岁的姑娘,那么说书人只要把声音放轻,语调起伏柔和些,和原来语调拉开距离,观众也决不会苛求说书人能完全和故事中的小姑娘那样声音柔美。这和男性京剧演员担任“青依”必须唱出女性的嗓音是完全不一样的。
  弄清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寓言都是在幽默中批评某种行为或思想。为了幽默,常常需要夸张,或者模仿。但是我们必须掌握“度”,不能一味夸张而影响表达。我们在许多朗诵比赛中常常见到朗诵者为了想要“逼真”地表现出作品中的角色,模仿、夸张过了头,从而完全破坏了效果。有一篇寓言名叫《乌鸦和猪的谅解》,说的是猪嘲笑乌鸦黑,乌鸦也嘲笑猪黑,当他们发现彼此一样黑时,又互相“谅解”了,他们一致认为黑并不难看。在朗诵乌鸦的话时,声音可以尖一些,因为乌鸦体形很小;可以加快语速,因为乌鸦总是被认为比较狡猾。而朗诵猪的话时,可以把声音放低一些,粗一些,因为猪被认为愚笨。这样立刻就可以使两个角色声音拉开距离,形成对比。不但可以塑造不同的角色,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有些朗诵者过了头。在朗诵乌鸦的话时尖声大叫;在朗诵猪的话时瓮声瓮气,口齿不清。朗诵者的本意当然是想追求艺术效果,但是事与愿违。试想,你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楚,还谈什么艺术效果呢?
有时,有些寓言所说的故事寓意已经很明显,就会省去“教训”的部分。在我国传统的语言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叶公好龙》、《刻舟求箭》、《画蛇添足》等。
(转自《语言文字周报》)第十章 真情描述人生段落——记叙文朗读

<---->
"记叙"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引人入胜",要让别人听得津津有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渲染气氛,交代脉络,塑造人物。
  首先说说如何渲染气氛。任何一个故事都有气氛的问题。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不幸的?是富有哲理的,还是幽默风趣的?不同的气氛要用不同的嗓音来表现。例如《齐白石买菜》说的是老画家想买点儿白菜,卖菜的小伙子认出了他,提出要用画来换。是轻松愉快的作品。我们要用明亮的嗓音,跳跃的节奏来朗诵。《最后一课》写的是一位教师在国家将亡之际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母语课时的悲痛心情,气氛是庄严,沉重的。我们要用低沉的嗓音,缓慢的节奏来朗诵。这是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作品的。
  其次说说怎样交代作品的脉络。故事总有开头,结尾。事件也总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就是脉络。开头用慢速,多停顿,使听众听得清楚明白。中途娓娓道来,要从容不迫;关键之处要运用重音,停顿引起听众的注意;高潮到来,要用节奏语速的变化来表现,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了。
  故事中如果有人物出现,就要用声音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人们的嗓音频率跟年龄有关。所以,是读小伙子的话,就要提高频率;读老先生的话,就要降低频率;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嗓音来表现。
  下面我们用《齐白石买菜》这篇故事为例来讨论记叙文的朗诵方法。
  先看看原文:

                    齐白石买菜
  一天早晨,齐白石上街买菜,看见一个乡下小伙子的白菜又大又新鲜,就问:"多少钱一斤?"小伙子正要答话,仔细一看,心想,哦!这不是大画家齐白石吗?就笑了笑说:"您要白菜,不卖!"齐白石一听,不高兴地说:"那你干吗来了?"小伙子忙说:"我的白菜用画换。"齐白石明白了,看来这小伙子认出我了,就说:"用画换?可以啊,不知怎样换法?"小伙子说:"您画一棵白菜,我给你一车白菜。"齐白石不由笑出了声:"小伙子,你可吃大亏了! "不亏,您画我就换。""行。"齐白石也来了兴致:"快拿纸墨来!"小伙子买来纸墨,齐白石提笔抖腕,一幅淡雅清素的水墨《白菜圈》很快就画出来了。小伙子接过画,从车上卸下白菜,拉起空车就走。齐白石忙拦住他笑笑:"这么多菜我怎么吃得完?"说着,就只拿了几棵白菜走了。

  这篇故事轻松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因此我们可以选用自然、松弛的嗓音来朗涌,完全不需要夸张。这样,故事的背景和气氛(生活中常见的菜市场)就出来了。
  从故事的脉络来看。一开始是普通的讨价还价,接着小伙子认出了老画家情况有了变化:不卖——要换。这一过程又分为以平几个小阶段:
  (1)小伙子认出:"正要答话——齐白石吗?"用低声表示内心活动。
  (2)制禽故纵:"就笑了笑——不卖"扬声,故作冷淡。
  (3)齐不高兴:"齐白石一听——干吗来了"声音低沉,稍重,表示老人气愤。
  (4)小伙子解释:"我的白菜用画换。"语调下抑,表示诚恳。
  (5)老人明白:"齐白石——换画"先抑后扬。
  (6)商量办法:"小伙子——行"松弛自然,生活化。体现幽默风趣。
  (7)画画过程:"齐白石——画出来了"高潮。声音明亮,语速快,体现一挥而就。
  (8)取菜结束::“小伙子——走了"尾声,恢复平和自然的语气。,
  有时候我们会选择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小故事,或古代故事,故事中穿插着古诗词,这时候,我们也不妨运用一些夸张的朗诵方法。例如有篇小故事,说的是郑板桥辞官回乡,两袖清风。风雨之夜有小偷上门,郑板桥吟诗退贼。在这个故事中,小偷的心理活动跟诗人的吟诗声交替出现。我们可以用低声来读小偷的内心独白,用较夸张的语调来吟诗,形成对比。这样不但增加了朗涌的生动,而且可以用小偷的委琐来反衬诗人坦荡的胸怀,加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转自《语言文字周报》)第十一章 清音流韵 哲理人生——议论文朗读

<---->
议论文,是指有感而发,对某一件事表示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而形成的一篇文章,其中包括演讲稿、辩护词以及随笔等。从广义上说,也有人把随笔归入散文,但随笔跟抒情散文是完全不同的文体,随笔是一种议论文。
  议论文有明确的观点,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它应该是脉络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所以,议论文的朗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声音明亮清晰,这是因为在文章中要明确地亮出作者的观点,而且是毫不犹豫,为了表现坚决,应该使用明亮的音色,在发音时,要使自己的发音器官肌肉紧绷,这样声音就不至于显得拖泥带水。
  (2)语句重音作用明显,因为在议论文中有大量的议论,为了论证,一定会有所强调,所以语句重音就显出特别重要的作用。
  (3)层次分明,在议论文中的思考和议论必然有一定的脉络和思路,由此一步步带着听众走向结论,所以必须是层次分明的,朗读时必须运用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逐步推进到结论的出现,这也就是全文的高潮所在。
  下面,我们以《理解万岁》为例,来说说议论文的朗涌方法。
《理解万岁》这篇短文从《论语》中的一句话:"患不知人也"说起,论述了"理解是人类一种宝贵的境界"这个道理。在论述时,全文十个小节又从五个不同的层面加以阐述。这五个层面环环相扣,结构是很严密的:
  (1)开题与立论:第一小节一一引用《论语》,提出话题。第二小节一一论点:理解是人类宝贵的境界。
  (2)历史的回顾:第三小节一一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第四小节一一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
  (3)人们需要它:第五小节一一人渴望相互理解。第六小节一一理解与否,影响巨大。
  (4)理解是什么:第七小节一一理解是热源,给人力量。第八小节一一理解是罗盘,改变方向。第九小节一一理解是霓虹,增添绮丽。
  (5)怎样达到它:第十小节一一从一点一滴开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全文的重点在第四个层面。在这一层中作者用了三个小节来反复论证,同时也在这一层中用了很具体很生动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由此可见,作者说到这儿,倾注了感情,眼前似乎出现了堑壕里的战士,误入歧途的青年,历史上的伟人:耳边似乎听见了"十五的月亮"的歌声……因此我们在朗诵时,也要把这一层次作为重点来处理。我们在朗诵这几个小节时,一定要倾注我们的热情,例如:朗诵"紧紧地","久久地","山一样的"应该有重音,以体现理解给人的力量是如何巨大;朗诵"怦然心动',"反省","疚悔"时,要一个比一个高而强,体现理解所带来的这些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像一个又一个的台阶一样,把跌入深渊的人托上彼岸;在朗涌"霓虹","绮丽","书信","渴求"时,要把声音放得很柔和,不用加强而用延长的方法来处理重音。使声音充分表现出人们被理解之后的欢欣。
  既然全文是以第四层次为中心的,前面的三个层次就要为第四层次做铺垫。第一层次用平实的语调,体现庄重;第二层次用较为缓慢低沉的语调,体现沧桑感。第三层次开始,要逐步加快节奏和语速,从反面说时可以稍稍放慢放低,以便和正面说有所对比。
  这样就可以和第四层次相衔接。而最后一个层次,应该是引起听众深深思考的一节。朗涌时要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给人以"语重心长"的感觉。在这一小节中,有些重音是决不能忽视的。"一点一滴","小草","树叶","尘土","风","光"。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重音放在草和叶上,朋友、父母就不重要吗?当然重要!父母、朋友,怎么说也比草、叶重要。惟其重要才不能作为这儿的重音。请注意。这儿特别说的是"一点一滴"。是指要从身边最不容易注意的地方做起。因此后边一连串的人和事物是由大到小来排列的,不信,我们来看看:和尘土相比,小草和树叶是不是还算大的?但是眼风和光相比,尘土是不是还算"有形"的?所以,这儿是由大到小排列的。作者的意思是:要是你连小到这样微不足道的东西都能理解,那你就能达到这个宝贵的境界了。由此可见作者要强调的正是那最最小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树叶尘土处理为重音的缘故。附录3   重·次轻格词表

<---->
  说明:
  1、下表所列的词语,一般的辞典没有标注轻声,但在普通话的口语中人们却大多读作“后轻”,实际是“重·次轻”的格式(双音节词语的轻重音格式大多是“中·重”。双音节轻声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是“重·最轻”)
  2、下表中的词语,出自《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常用词语的[表一]。
  3、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人在第二测试项“读双音节词语”的测试中,将下表中的词语读作“中·重”的格式,不会影响其得分;应试人在第三测试项“朗读短文”和第四测试项“说话”的测试中,将下表中的词语读作“中·重”的格式, 将会影响其得分(将影响测试员对应试人语感的判定)。

【A】
阿门 爱护 爱惜 安顿 安排 安生 安慰 安稳 安置 暗下 傲气
【B】
巴望 把柄 把握 霸气 白菜 白露 摆弄 拜望 斑鸠 搬弄 办法 扮相 帮助 包庇 宝贝 报务 倍数 鼻涕 比喻 编辑 便利 表示 别是 病人 博士 布置
【C】
才气 材料 财神 参与 操持 岔口 差役 产物 产业 长度 敞亮 车钱 成绩 成全 承应 乘务 程度 程序 尺度 充裕 仇人 臭虫 处分 处置 春天 绰号 次数 次序 刺激 错误
【D】
答复 打开 待遇 担待 倒换 倒是 敌人 嫡系 地步 地势 地位 冬瓜 冬天 董事 动物 动作 斗笠 督促 读物 肚量 度量
【E】
恩人
【F】
翻译 反映 犯人 方便 方式 防备 分析 风气 凤凰 缝隙 伏天 服务 福利 富裕
【G】
干预 干部 根据 工程 购置 估计 观望
【H】
寒战(寒颤) 行业 和睦 会务 贿赂 货物 豁亮
【J】
吉他 纪律 技术 季度 家务 家业 价目 建筑 将军 讲求 匠人 将士 交代 交待 交际 交涉 较量 教育 接济 节目 节日 解释 界线 界限 今天 进度 进士 近视 经济 韭菜 救济 局势 剧目 觉悟 爵士 军人 军事
【K】
刊物 控制
【L】
老虎 礼数 里面 力度 利益 利用 联络 烈士 猎物 邻居 吝惜 灵气 零碎 伦巴
【M】
埋怨 面积 名分 命令 摩托 模样 目的
【N】
男士 男子 南瓜 南面 能手 女儿 女士 女子
【O】
偶尔
【P】
牌坊 喷嚏 批评 僻静 篇目 破费 菩萨
【Q】
蹊跷 气氛 气候 气量 气质 器物 器重 恰当 迁就 牵涉 牵制 前天 轻便 轻快 清静 请示 穷人 秋季 秋千 秋天 去处 趣味 权利 权力 劝慰
【R】
人物 荣誉 容易 若是
【S】
杀气 伤势 商议 设计 设置 射手 深度 甚至 生计 生物 声势 声音 省份 圣人 诗人 时务 实惠 食物 士气 世道 事故 事务 适应 嗜好 手气 手势 手艺 熟悉 树木 数目 耍弄 税务 顺序 硕士 私下 素质 速度 算是
【T】
太监 太阳 探戈 堂上 体会 天气 天上 添置 条理 调剂 统计 痛处 头目 腿脚 退伍 托福(~考试)
【W】
威风 围裙 维护 卫士 文凭 文书 文艺 武士 物质 误会 西瓜
【X】
习气 席位 媳妇 戏弄 系数 细致 下午 嫌弃 显示 羡慕 乡里 乡亲 香椿 项目 销路 孝敬 孝顺 效率 效益 效应 心计 信任 信用 信誉 刑具 刑事 形式 形势 兴致 性质 休克 序数 学问
【Y】
烟囱 延误 盐分 掩饰 样式 药材 药物 要不 业务 医务 仪器 仪式 贻误 遗弃 义务 艺术 意气 印台 印象 影壁 应承 勇士 犹豫 油性 右面 幼稚 于是 院士 愿望 月份 月季 乐器 运动(物质~、体育~)
【Z】
杂货 杂种 责任 债务 战士 账目 障碍 招待 这里 这样 珍惜 政治 职务 植物 制度 质量 秩序 智慧 智力 重量 重视 装饰 装置 壮士 姿势 滋味 字据 组织 左面 作物 作用绕口令练习题目(1)

<---->
1、双唇音练习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砰,标兵怕砰炮兵炮。


2、唇齿音:


我们要学理化,他们要学理发。
理化理发要分清,学会理化却不会理发,
学会理发却不懂理化。


3、舌尖音.


白石塔白石搭,白石搭白塔,白塔白石搭,
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大。


4、舌根音


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光看
怪狗瓜筐扣,瓜滚筐扣哥怪狗。


5、舌面音


氢气球,气球轻,轻轻气球轻擎起,擎起气
球心欢喜。

6`平翘舌(z、c、s和zh、ch、sh)的区分


三山四水
三山屹四水,四水绕三山。
三山四水春常在,四水三山四时春。

撕纸
隔着窗子撕字纸,一撕横字纸,再撕竖字
纸,撕了四十四张湿字纸。


7`开口音练习


送花
华华有两朵黄花,红红有两朵红花。
华华要红花,红红要黄花。华华送给红红

8`前后鼻音训练


同姓和通信
同姓不能念成通信,通信不能念成同姓,
同姓可以通信,通信的可不一定同姓。

9`快口训练

天上看,满天星;地下看,有个坑;坑里看,有盘冰。坑外长着—老松,松上落着一只鹰,松下坐着一老僧,僧前放着—部经,经前点着一盏灯,墙上钉着一根钉,钉上挂着一张弓。说刮风,就刮风,刮得男女老少难把眼睛睁。刮散了天上的星,刮平了地[:的坑,刮化厂坑里的冰,刮倒了坑外的松,刮飞了松卜的鹰,刮走了松下的僧,刮乱了-僧前的经,刮灭厂经前的灯,刮掉/墙上的钉,刮翻了钉上的弓。这是一段星散、坑平冰化、松倒、鹰飞、僧走、经乱、灯火、钉掉、弓翻的绕口令。

10`气息训练

数葫芦
一口气数不了二十四个葫芦四十八个瓣。
一个葫芦两个瓣,
两个葫芦四个瓣,
三个葫芦六个瓣,
四个葫芦八个瓣,
五个葫芦十个瓣,
六个葫芦十二个瓣,
七个葫芦十四个瓣,
八个葫芦十六个瓣,
九个葫芦十八个瓣,
十个葫芦二十个瓣,
十一个葫芦二十二个瓣,
十二个葫芦二十四个瓣,
十三个葫芦二十六个瓣,
十四个葫芦二十八个瓣,
十五个葫芦三十个瓣,
十六个葫芦三十二个瓣,
十七个葫芦三十四个瓣,
十八个葫芦三十六个瓣,
十九个葫芦三十八个瓣,
二十个葫芦四十个瓣,
二十一个葫芦四十二个瓣,
二十二个葫芦四十四个瓣,
二十三个葫芦四十六个瓣,
二十四个葫芦四十八个瓣。



绕口令练习题目(2)

<---->
两个女孩都穿红

两个女孩都穿红,
一个叫红粉,
一个叫粉红。
不知是粉红扶红粉,
还是红粉扶粉红。


牛郎恋刘娘

牛郎年年恋刘娘,
刘娘年年恋牛郎,
牛郎恋刘娘,
刘娘恋牛郎,
郎恋娘来娘恋郎。


柿子涩死石狮子

山前有三十三棵死涩柿子树,
山后有四十四只石狮子。
山前的三十三棵死涩柿子树,
涩死了山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
山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
咬死了山前的三十三棵死涩柿子树,
死涩柿子树从此不结死涩大柿子。

正月里,正月正
姐妹二人去逛灯
大姐名叫粉红女
二姐名叫女粉红
粉红女身穿一件粉红袄
女粉红身穿一件袄粉红
粉红女怀抱一瓶粉红酒
女粉红怀抱一瓶酒粉红
姐妹找了个无人处
推杯换盏饮刘伶
女粉红喝了粉红女的粉红酒
粉红女喝了女粉红的酒粉红
粉红女喝了一个酩酊醉
女粉红喝了一个醉酩酊
女粉红揪着粉红女就打
粉红女揪着女粉红就拧
女粉红撕了粉红女的粉红袄
粉红女撕了女粉红的袄粉红
姐妹打罢落下手
自己买线自己缝
粉红女买了一条粉红线
女粉红买了一条线粉红
粉红女是反缝缝缝粉红袄
女粉红是缝反缝缝袄粉红

打南边来了一个喇嘛
手里提着五斤蛤蟆
打北边来了一个哑巴
腰里别着一个喇叭
提蛤蟆的喇嘛
想拿蛤蟆换哑巴腰里别着的喇叭
别喇叭的哑巴
不愿拿喇叭换喇嘛手里提着的蛤蟆
提蛤蟆的喇嘛急了
拿起手里的蛤蟆打了
别喇叭的哑巴一蛤蟆
别喇叭的哑巴也急了
摘下喇叭打了
提蛤蟆的喇嘛一喇叭
也不知,提蛤蟆的喇嘛
用蛤蟆打了别喇叭的哑巴一蛤蟆
也不知,别喇叭的哑巴
用喇叭打了提蛤蟆的喇嘛一喇叭
提蛤蟆的喇嘛回家炖蛤蟆
别喇叭的哑巴站那儿
嘀嘀嗒嗒吹喇叭

拾麂皮补皮裤

一出门,走七步,
拾了块麂皮补皮裤。
是麂皮补皮裤,
不是麂皮不必补皮裤。


打南边儿来了个瘸子

打南边儿来了个瘸子,
手里托着个碟子,
碟子里装着个茄子,
地下钉着个橛子,
绊倒了拿碟子的瘸子,
撒了碟子里的茄子,
气的瘸子撇了碟子,
拔了橛子,
踩了茄子。
鼓上画只虎

鼓上画只虎,
破了拿布补。
不知布补鼓,
还是布补虎。


女小吕

这天下大雨,
体育委员会穿绿雨衣的女小吕,
去找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
穿绿雨衣的女小吕,
没找到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
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
也没看见穿绿雨衣的女小吕。


暗发愁

六楼娄六的漏楼上,
露着六个绿油娄,
柳条编篓,篓漏油,
篓漏娄六搂着油篓暗发愁。


鸟看表

水上漂着一只表,
表上落着一只鸟,
鸟看表,表瞪鸟,
鸟不认识表,
表也不认识鸟。


勺舀油

铜勺舀热油,
铁勺舀凉油,
铜勺舀了热油舀凉油,
铁勺舀了凉油舀热油。

补皮褥子
补破皮褥子不如不补破皮褥子。



漆匠和锡匠

七巷一个漆匠,
西巷一个锡匠,
七巷漆匠偷了西巷锡匠的锡,
西巷锡匠偷了七巷漆匠的漆。
七巷一个锡匠
西巷一个漆匠
七巷锡匠偷了西巷漆匠的漆,
西巷漆匠偷了七巷锡匠的锡。

软柔弱

软弱柔软,软柔弱,
柔弱软柔,弱软柔。

入实验室禁"紧急掣。
壹Mon壹斤鸡,壹Mon壹斤龟,去街头买斤鸡,去街尾买斤龟,问你鸡贵龟贵。
墙上有三凤,白凤黄凤粉红凤。
和尚端汤上塔,塔滑汤洒汤烫塔。
墙上吊刀,刀倒吊着。
壁上挂只鼓,鼓里画只虎,虎爬破鼓拿块布来补,不知布补虎还是布补鼓。
这望一堆灰,灰上登只龟,龟上登个鬼,鬼儿无事挑担水,湿了龟的尾,龟要鬼赔龟的尾,鬼要龟赔鬼的水。
蒋家羊,杨家墙,蒋家羊撞倒了杨家墙,杨家墙压死了蒋家羊,杨家要蒋家赔墙,蒋家要杨家赔羊。
苏州有个苏胡子,湖州有个胡胡子,苏州苏胡子家里有个胡梳子,湖州的胡胡子向苏州的苏胡子借梳子梳胡子。


舌 尖 音(舌尖与上齿龈成阻)
1、字的练习
d--搭、得、低、嘟、呆、刀、担、当、灯、冬、多
t--它、特、踢、突、胎、掏、滩、淌、疼、通、脱
n--哪、呢、昵、奴、奶、闹、难、囊、能、农、挪
l--拉、了、里、路、拦、唠、郎、玲、利、咙、落
2、词的练习
d--担当、打倒、打点、打道、打底、打短、打盹、答对、达到
t--坍塌、贪图、铁塔、淘汰、探讨、团体、涂炭、逃脱、吞吐
n--男女、能耐、扭捏、扭拧、恼怒、牛奶、泥泞、难能、奶娘
l--流利、罗列、理论、劳力、留恋、绿柳、沦落、勒令、落雷
3、混合练习
d--t--n--l--打退、坦荡、调料、锻炼、电流、电路、电脑、电能、电钮、努力
4、绕口令
打特盗 d?t
调到敌岛打特盗,特盗太刁投短刀,挡推顶打短刀掉,踏盗得刀盗打倒。
谭老汉买蛋和炭 d?t?l
谭家谭老汉,挑担到蛋摊,买了半担蛋,挑蛋到炭摊。
买了半担炭,满担是蛋炭。老汉忙回赶,回家炒蛋饭。
进门跨门槛,脚下拌一拌。跌了谭老汉,破了半担蛋。
翻了半担炭,脏了木门槛。老汉看一看,急得满头汗。
连说怎么办,蛋炭完了蛋,老汉怎吃蛋炒饭。
聋童 t?n?l
朦胧彩霓虹,玲珑小聋童。聋童采柠檬,聋童不懵懂。

绕口令 Dicky


展览馆里有两百把好雨伞

养马场里有五百匹好母马

浩瀚黄河何赫绘
何赫挥毫绘黄河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一个孩子
拿双鞋子
看见茄子
放下鞋子
拾起茄子
忘了鞋子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哥挎瓜筐过宽沟
赶快过沟看怪狗
光看怪狗瓜筐扣
瓜滚筐空哥怪狗

调到敌岛打特盗
敌盗太刁投短刀
挡推顶打短刀掉
踏盗得刀打倒盗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七
老头儿七十牙齿才出齐

史老师 讲时事
常学时事长知识
时事学习看报纸
报纸登的是时事
常看报纸要多思
心里装着天下事

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
树下蹲着四十四只石狮子
树下四十四只石狮子
要吃树上四十四个涩柿子
树上四十四个涩柿子
涩死了树下四十四只石狮子

四是四
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
要想说对四和十
得靠舌头加牙齿
谁说四十是戏习
谁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四十是事实
谁的舌头没伸直
要想说对常练习
十四四十四十四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羊入杨林羊吃杨树芽儿
毛驴驮草草压毛驴腰
沙马趟河沙打沙马腿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妞妞哄牛牛拧妞妞拧牛
姥姥喝酪酪落姥姥捞酪
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脸墨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石榴树,结樱桃
杨柳树上结辣椒
吹着鼓,打着号
抬着大车拉着轿
木头沉水底
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了个饿老鹰
老鼠捉了个大花猫
从来不说颠倒话
口袋驮着驴子跑

九月九
九个酒迷去喝酒
九个酒杯九杯酒
九个酒迷喝九口
喝罢九口酒
又倒九杯酒
九个酒迷端起酒
“咕咚儿咕咚儿”又九口
九杯酒,酒九口
九个酒迷喝醉酒

有个老头本姓顾
上街打醋带买布
打了醋,买了布
抬头看见鹰叼兔
放下醋,丢下布
上前去追鹰和兔
回头不见布和醋
飞了鹰,跑了兔
丢了布,撒了醋
满肚子冤屈没处诉

庙堂有大鼓
鼓上昼老虎
用劲打虎打破鼓
忙用布来补
布补鼓,布补虎
到底是布补了鼓
还是布补了虎

谭家谭老汉
挑蛋到蛋摊
卖了半担蛋
挑蛋到炭摊
买了半担炭
满担是蛋炭
老汉往家赶
脚下绊一绊
跌了谭老汉
破了半担蛋
翻了半担炭
脏了新衣衫
老汉看一看
急得满头汗
炭蛋完了蛋
怎吃蛋炒饭

扁担长
板凳宽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出南门 面正南
有一个面铺面冲南
面铺门口挂着一道蓝布棉门帘
摘了蓝布棉门帘
看一看面铺面冲南
挂上蓝布棉门帘
瞧一瞧,哟,呵
面铺还是面冲南

出西门,走七步
拾到鸡皮补皮裤
是鸡皮补皮裤
不是鸡皮不必补皮裤

我家有个飞禽白净八斤鸡
飞到张家后院儿里
张家院儿有个肥净白净八斤狗
咬了我的飞禽白净八斤鸡
卖了他的肥净白净八斤狗
赔了我的飞禽白净八斤鸡

一道黑 两道黑
三四五六七道黑
八九道黑十道黑
买个烟袋乌木杆儿
抓住两头一道黑
二姐描眉去打鬓
照着镜子两道黑
粉皮墙上写川字儿
横瞧竖瞧三道黑
象牙的桌子乌木的腿儿
放在炕上四道黑
买个小鸡不下蛋
圈在笼里捂到(五道)黑
挺好的骡子不吃草
拉到街上遛到(六道)黑
姐俩南洼去割麦
丢了镰刀拔到(八道)黑
月窠儿孩子得了疯病
尽点儿艾子灸到(九道)黑
卖瓜籽儿的没注意
刷拉撒了一大堆
条帚簸箕不凑手
一个一个拾到(十道)黑


打南边来个瘸子
挑一担子茄子
手里拿一碟子
地上钉着木头橛子
没留神
那橛子绊了瘸子
撒了瘸子茄子
砸了瘸子碟子
瘸子毛腰拾茄子
北边来个醉老爷子
腰里掖着烟袋别子
过来要买瘸子茄子
瘸子不卖醉老爷子茄子
老爷子,一生气
抢了瘸子茄子
瘸子毛腰
捡茄子,拾碟子
拔橛子,追老爷子
老爷子,一生气
不给瘸子茄子
拿起烟袋别子
也不知
老爷子的烟袋别子
打了瘸子茄子
也不知
瘸子橛子打了
老爷子的烟袋别子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是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食时,始识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数九寒天冷嗖嗖,转年春打六九头,正月十五是龙灯会,有一对狮子滚绣球,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大闹天宫孙猴又把那个仙桃偷,五月端午端阳日,白蛇许仙不到头,七月七,传说是,天河配,牛郎织女泪交流,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的嫦娥犯了忧愁,要说愁,咱们净说愁,说一回,绕口令儿的十八愁,虎也愁,狼也愁,象也愁,鹿也愁,骡子也愁马也愁,羊也愁,牛也愁,狗也愁,猪也愁,鸭子也愁鹅也愁,蛤蟆愁,螃蟹愁,蛤蜊愁,乌龟愁,鱼愁虾愁个个都愁,虎愁不敢把高山下,狼愁野心耍滑头,象愁脸憨皮又厚,鹿愁长了一对大犄角,马愁鞴鞍行千里,骡子愁牠是一世休,羊愁从小牠把胡子长,牛愁本是犯过牛轴,狗愁改不了那净吃屎,猪愁离不开牠臭水沟,鸭子愁扁了牠的嘴,鹅愁脑瓜门儿上长了一个“锛儿喽”头,蛤蟆愁了一身脓疱疥,螃蟹愁的本是净横搂,蛤蜊愁闭关自守,乌龟愁的胆小尽缩头,鱼愁离了水牠不能走,虾愁空枪乱扎没准头。

说我诌,我倒诌,闲来没事儿溜舌头,我们那儿有六十六条胡同口,里边住着六十六岁的刘老六,家里有六十六座好高楼,楼上装着六十六篓桂花油,篓上蒙六十六匹绿绉绸,绸上绣着六十六个狮子滚绣球,楼下钉着六十六根檀木轴,轴上拴着六十六条大青牛,牛旁蹲着六十六个大马猴,六十六岁的刘老六,坐在门口啃骨头,打南边来了一条狗,这条狗好眼熟,好像我大大妈家,大大妈的脑袋,大大妈的眉毛,大大妈的眼睛,大大妈的鼻子,大大妈的耳朵,大大妈的尾巴,大大妈家鳌头狮子狗,打北边也来了一条狗,这条狗也眼熟,又好像我二大妈家,二大妈的脑袋,二大妈的眉毛,二大妈的眼睛,二大妈的鼻子,二大妈的耳朵,二大妈的尾巴,二大妈家鳌头狮子狗,两条狗打架抢骨头,顺南头到北头,吓跑了六十六个大马猴,吓惊了六十六条大青牛,拉折了六十六根檀木轴,撞倒了六十六座好高楼,碰洒了六十六篓桂花油,油了六十六匹绿绉绸,脏了六十六个狮子滚绣球,东边来了个气不休,手里边拿着一个土坯头,来打狗的头,也不知是气不休的土坯头,打了狗的头,还是狗的头,撞坏了气不休的土坯头,咬破了气不休的手指头,西边来了个秃妞妞,手里拿着个油篓口,去套狗的头,也不知是秃妞妞的油篓口,套了狗的头,还是狗的头,钻进了秃妞妞的油篓口,狗啃油篓篓油漏,狗不啃油篓篓不漏油。

甚么上山吱扭扭,甚么下山乱点头,甚么有头无有尾,甚么有尾无有头,甚么有腿家中坐,甚么无腿游九州岛,赵州桥甚么人修,玉石栏杆甚么人留,甚么人骑驴桥上走,甚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甚么人举刀桥头站,甚么人勒马看春秋,甚么人白,甚么人黑,甚么人胡子一大堆,甚么圆圆在天边,甚么圆圆在眼前,甚么圆圆长街卖,甚么圆圆道两边,甚么开花节节高,甚么开花毛着个腰,甚么开花无人见,甚么开花一嘴毛,甚么鸟穿青又穿白,甚么鸟穿出皂靴来,甚么鸟身披十样锦,甚么鸟身披麻布口袋,双扇门单扇开,我这破闷儿自己猜,小车子上山吱扭扭,金鸡下山乱点头,蛤蟆有头无有尾,蝎子有尾无有头,板凳有腿家中坐,凉船无腿游九州岛,赵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望推车压道沟,周仓举刀桥头站,关公勒马看春秋,罗成白,敬德黑,张飞胡子一大堆,月亮圆圆在天边,眼镜圆圆在眼前,烧饼圆圆长街卖,车輍辘圆圆道两边,芝麻开花节节高,棉花开花毛着腰,藤子开花无人见,玉米开花一嘴毛,喜鹊穿青又穿白,乌鸦穿出皂靴来,野鸡身披十样锦,鹗丽儿披麻布口袋。

初级班:化肥会挥发
中级班: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高级班: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MBA班:黑化肥发灰挥发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