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卫生巾有必要买吗:古代汉语研究方向分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2:12:04

古代汉语研究方向分类

一、研究概述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具体地说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它包括上古(先秦、两汉)→中古(汉末—唐)→近代(五代—清)→现代(五四)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先秦、两汉语言为代表的文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及汉语从上古到现代演变的历史,即汉语语音史、词汇史、文字史和语法史。

    从事古代汉语研究,除了选定课题、收集材料、选用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外,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语音研究

古代汉语语音研究在传统的语言学里,称为音韵学,也称为声韵学,是古代汉语的文献语音学,它研究的是古代汉语的语音结构(声韵系统、音节结构等)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

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直到清末,传统音韵学经过1700多年的发展,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音韵学也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发生了根本意义的转变。它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突出地表现在这样几点:一是理论和观念的转变;二是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三是材料的补充和多样化,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宽;四是科学性的提高和实用性的加强。目前的音韵学研究,方法更多样,材料更丰富,如亲属语言的比较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面利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来研究上古音,对文献的古音材料从方言的角度进行区分等等。

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相对于文字、词汇、语法而言难度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实录的语音材料可作科学的实验分析;(2)记录词义的汉字非纯表音文字,词的读音往往会被汉字的形体所淹没;(3)语音总是处在动态的演变之中,由于没有完整、系统的语音材料可作连续的动态分析,往往使得语音的历史流变研究出现断层。因此,研究最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断代语音研究

古代语音,现在除了《切韵》音系以及《诗经》韵系、《中原音韵》音系搞得比较清楚外,其余时期的音系面貌大多还比较模糊。选取某时代的语音材料,进行断代语音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专书语音研究

在中国语音学史上,从三国、南北朝开始就有专门的韵书出现,但这些早期的韵书已经失传。现在还能见到的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此后又有《广韵》、《集韵》等。这些韵书实际上是古人按音序编纂的词典,对某一时代的某一韵书进行系统研究,可以归纳这一韵书所代表的语音系统。

3.专题语音研究

以不同历史时期某几部重要的语音学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活的语言材料,对著作中的某个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可以获得某一语音现象历时发展的演变线索。此外,既可以对某一时代某一诗人的用韵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出其用韵特点,还可以对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用韵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找出异同,并进一步解释形成差异的原因。

4.亲属语言内部语音的历史比较研究

汉语与藏语等汉藏系语言有共同的来源,汉语上古音研究中的许多难题,如复声母问题、音节模式问题、汉语声调的起源问题等都必须借助汉语和少数民族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才能得到解决;此外,探求汉语方言中的古音遗留现象,用方言中的语音现实去印证古代汉语的历史音变,也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一条途径。

从事古代汉语语音研究,尽管我们没有古人的口语可以作为现成的语料,但我们可以广泛利用一些能够或多或少反映古音面貌的书面语言以及跟古代汉语有一定亲属关系的活的语言材料。书面语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出古音音类系统,活语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大体摹绘出古音的基本面貌。具体来说,有以下材料可供我们选用:

1.文字——谐声系统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义符(形符),一部分是声符;义符表示该字所记录是词的本义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该字形成时的大致读音。形声字的声符不仅为后人考订古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还成为古韵分部的主要旁证。

2.历代的韵文

历代的韵文(包括诗歌、辞赋、词曲、谣谚和散文中的片段韵语)是研究当时语言韵母系统的最重要的材料。古代用于押韵的字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至少发音部位相同),为此,将某个时代韵文中的押韵字进行系联,可以了解当时的韵母情况。

3.反切与韵书

反切是一种用两字拼读一字之音的注音方法;韵书一般是按韵归字,各韵部又按同声关系归字的同音字典,它们都是在分析各字音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固然成为研究古代汉语音韵结构的重要材料。古代的韵书有《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等。

4.韵图

韵图是古代音韵学家编制的声、韵、调配合的音节表,能系统地反映出当时的语音系统,而且时代清楚,是研究古音的最有用的材料。如《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南》、《切韵指掌图》等。

5.现代方言

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古时候的一个音在甲方言中发生了变化,在乙方言却保留下来。我们常常可以从现存方言中看到古代汉语的某些语音原貌,因此汉语方言所提供的活语言材料,可以作为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现实佐证。

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材料

和汉语有着亲属关系的少数民族语言,保留着一些相对久远的语音面貌。借助少数民族亲属语言的语音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到没有语音记载的汉语早期的历史原貌。

7.音译(对音)、古注、声训及其他

音译或对音指的都是历代保存下来的汉语和他族语用译音的办法互译的语词材料,这些材料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和语音发展史的很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在反切普遍推行之前,古人多用直音、读若给难字注音,用来注音的字与被注字后代可能已发生语音上的分化,研究这些注音,有助于证明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声训是古人训释词义的方法之一,它是用与被释字同音近音而词义相关的字来进行解释。这些声训材料也常能给人语音上的启示,成为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补充材料。

此外,像以双声叠韵方式构成的连绵字、古书中的假借字、异体字等都可以作为考订音韵的参考材料。

(二)词汇研究

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在传统的语言学里称之为训诂。所谓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当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民族共同语解释方言。后来训诂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之为“训诂学”。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词义和词义系统,它的首要任务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义学”。

当今的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吸收了当代词汇学理论,从词的产生、词的构成、词义的发展、词义的变化、词汇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特别是随着语言研究人文性的加强,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求古汉语词语中的文化内涵、造词理据,已成为当今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热点。就古代汉语而言,词汇研究和语音研究相比,选题的范围更大,语料更丰富,方法更多样。

古代汉语词汇是现代汉语词汇的源头,古今汉语词汇有共同的基本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共同的东西体现了古今词汇的继承,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古今词汇的发展。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以探求古代汉语词汇特点为主,此外,还要力求理清古今词汇发展的脉络。为此古代汉语词汇研究课题的选定,既可以从共时平面着眼,也可以从历时演变入手,还可以把共时和历时结合起来,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具体来说,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断代语词研究

从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词汇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词的具体含义以至某些词语的构成方式都可能有所不同。选取某一时段的词汇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突出这一时段的词汇特点,还可以为词汇史研究提供阶段性成果。

2.专书词语研究

汉语词汇断代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专书研究又是断代研究的基础。某一时期的词汇面貌往往反映在这一时期的一部部典籍之中。因此,要研究某一时期的词汇面貌,专书研究显得特别重要。在专书研究中,可以就某一书中的某一类词进行专题研究,如“《诗经》形容词研究”、“《论语》成语研究”、“《韩非子》动词研究”;还可以就某一书的词义系统进行研究,如“《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史记》词汇研究”等。

3.专类语词研究

古代汉语词汇从词性上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等12个大类。每一大类中,又有许多小类,如形容词又可分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等。从词性出发,对汉语中的某一类词进行研究,既可以从共时平面上进行描写分析,也可以从历时的角度,寻求其发展演变线索,例如“先秦汉语心理动词研究”、“古代汉语称谓词研究”、“汉语颜色词的历史演变研究”等。

古代汉语词汇从语音形式上可以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是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汉语复音词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出现,春秋两汉逐渐发展,魏晋南北朝形成趋势。复音词的产生发展演变研究是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重点课题。对古代汉语复音词研究,既可以从专书研究入手,例如“《诗经》复音词研究”、“《庄子》复音词研究”、“《世说新语》复音词研究”等,也可以就与复音化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动因研究”、“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途径研究”、“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结构方式研究”等。

古代汉语词汇还可以从体裁上分为小说语词、诗歌语词、史书语词等,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体裁的语词进行专题研究,是近几年来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新课题,例如“魏晋南北朝小说语词研究”、“六朝诗歌语词研究”、“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研究”等。

4.单个语词研究

古代汉语词汇是由一个个单词汇集而成。就单词而言,最早的义项一般是单一的。随着词义的发展,通过引申、假借等途径,单义词变成了多义词。在古汉语词汇研究中,以某个词作为个案,进行词义演变的梳理研究,是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单个词的历史演变研究,不仅可以为汉语词典的编纂提供基础材料,还可以为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个案。例如“古代汉语‘者’字研究”、“古代汉语‘之’字研究”、“古代汉语‘以’字用法研究”等。

5.文化词研究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因此每个民族语言中,除一般词汇外,还有一类文化词。这些文化词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我们探求民族文化的窗口。对古代汉语文化词的研究是当前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可以选取和汉民族伦理观念、心理特点、价值观念、民俗、礼俗、地名、人名、饮食等相关的文化词进行专题研究,探求古语词汇中蕴涵着的文化信息。例如“古代汉语与‘马’有关的词语研究”、“古代典籍中‘名与字’的文化内涵研究”、“《左传》谦敬副词文化内涵研究”等。

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古代典籍

古代的政治、历史、哲学著作以及由散文、韵文和诗词歌赋构成的文学作品,虽然是用书面语言记录的,但基本上反映了古代语言的实际情况,也真实地反映古代汉语的词汇面貌,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主要材料。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可以依照汉语史的分期,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典籍,作为不同时期的专书语料。例如,先秦时期有《尚书》、《诗经》、《楚辞》、《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左传》、《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两汉时期有《史记》、《论衡》、乐府民歌以及出土的西汉帛书等;魏晋南北朝有《抱朴子》、《世说新语》、《搜神记》、《搜神后记》、《百喻经》以及东汉佛经译文等;隋唐五代时期有敦煌变文、敦煌曲子词、禅宗语录、《祖堂集》以及部分唐诗(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作);宋元明时期有宋元话本、宋儒语录,部分宋词和宋诗(包括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的词作及苏轼、陆游等诗人的诗作),元曲以及长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2.古注旧疏

古代汉语词义研究,早在先秦已经开始,汉代以后形成风气,明清进入鼎盛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些古注旧疏。这些古注旧疏,有的是穿插在古代典籍的正文里,有的是依附于经、随文释义,它们是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最有价值的参考材料,例如《十三经注疏》中的古注旧疏。

3.词汇研究专著

汉代以后的训诂大师们,不仅致力于古代汉语语词的训释和考证,而且还把他们的研究所得编纂成一部部专著,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词典学资料,例如《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经传释词》、《经籍纂诂》、《联绵字典》、《诗词曲语词汇释》等等,这些字典辞书不仅可以作为查找字、词义的工具书,还可以作为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专题文献材料。

4.汉语方言中的古语词

在汉语各方言中都保留了数量不等的古语词,这些古语词无论在语音还是词义上都较好地保留了早期汉语的词汇面貌,对它们的语音、语义进行考查研究,可以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旁证。例如从“昆明方言中的古语词”里,我们可以窥见到一些古代汉语词汇的语音、词义信息。

5.亲属语言中的同源词

同源词是指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有着共同来源的词。汉藏语系同源词是指各亲属语言中,语音上有对应关系,语义有共同来源的词。这些同源词对于研究古汉语词语音、语义的发展和分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比较价值,例如罗常培先生就从彝语的“风”读为“brum”,结合上古语音及方言材料,推演出汉语“风”的古代读音与彝语相近同出一源的结论。

6.外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

一个民族在和别的民族接触时,或多或少都会从所接触的民族的语言中吸取有用的成分。特别是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往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会不断地从与之关系密切而又占优势的语言中吸收借词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以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汉语作为强势语言往往被其他民族所借用。汉语词汇在不同时期被借入到外族语言中,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那一时期汉语词的读音及构词特点。因此,对外族语言中的古汉语借词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某些古语词的历史面貌,例如“傣语中的汉语借词”、“日语中的汉语借词”等,都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词汇有用的材料。

(三)语法研究

在汉语传统的小学中,语法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语法研究汇入到训诂学中。自从19世纪末马建中的《马氏文通》问世后,古代汉语语法学作为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才正式建立。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了词法规律和句法规律两大部分。词法规律包括了词类、构词法;句法规律包括了词组的构成、句类、句型等。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从早期的虚词研究,发展到后来的划分词类、分析结构,再到近年的语法认知、语法化研究,已基本形成一套相对系统的理论。与语音、词汇相比较,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着更广的背景、更多的途径。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选题,从形式上看,和词汇研究的选题一样,都可以分为断代研究、专书研究、专题研究等不同的类型,但就其研究的内容和着眼点来看是不同的。例如对语词的研究,词汇学注重的是词的语义系统,词义的产生、发展、演变;语法学注重的是词的语法意义、词的结构方式、词的语法功能等,因此,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不仅有其独特的内容,也有其独特的方法。

1.断代语法研究

古代汉语语法断代研究,既可以对某一时期的典籍(汉语语法史各个时期的主要典籍与词汇研究相同,参见词汇部分材料1)做全面的研究,也可以就某个语法问题在某一时期的表现形式及规律做专题研究。例如“先秦语法研究”、“两汉语法研究”;“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的语法功能研究”、“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等。

2.专书语法研究

选择不同时期,口语色彩比较浓的某一典籍做专门研究。专书研究既可以对全书的语法体系进行描写归纳,也可以就书中的一种或几种语法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例如“《论语》语法研究”、“《左传》语法研究”、“《史记》语法研究”;“《诗经》宾语前置研究”、“《左传》的人称代词研究”、“《史记》被动式研究”等。

3.语法专题研究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可以选定一个专题,对其进行贯通研究和断代研究。贯通研究是将选定的题目从上古一直贯通到近代,观察它的历史演变,例如“古代汉语被动式的起源与发展”、“汉语语序变异及其原因”、“汉语处置式的产生和发展”等。语法专题断代研究,是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研究某一个具体的语法问题,例如“先秦汉语被动式研究”、“两汉动宾结构研究”、“先秦构词法研究”、“甲骨文动宾结构研究”等。

4.语法专著研究

尽管我国最早的系统语法学专著产生于19世纪末,但并不等于我国的语法研究在19世纪末才开始。早在汉代的训诂研究中,就已包含了语法研究的内容。特别是清代出现的虚词研究专著,例如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已经从语法的角度对古汉语中虚词的意义进行了注解。继《马氏文通》之后,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词诠》等都可以算作是文言语法研究专著。对这些专著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汉语语法史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5.比较研究

汉语语法比较研究,除了古今比较外,还可以进行古代汉语语法内部不同时期不同专著的比较,例如“《尚书》和《左传》语法比较研究”、“《左传》和《史记》语法比较研究”、“诸子散文和唐宋散文语法比较研究”等。

6.语法化研究

近十年来,语法化一直是语言学领域历时语言学研究的热门研究课题。所谓的语法化是指某些具有实在意义的词渐变为标记语法功能的词。这种渐变导致的质变就是语法化。汉语具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文献和丰富多样的方言类型,所以就语法化而言,汉语有着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古代汉语里的虚词,几乎都有一个由实变虚的语法化历程,探讨这些虚词的语法化历程,成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例如“使令标记词‘使’的语法化研究”、“上古汉语定语标记‘之’的语法化研究”、“‘毕竟’类副词的语法化历程研究”等。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材料与词汇研究一样主要来自古代的传世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专著,具体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1.传世文献

即传世典籍,主要包括经(十三经)、史(二十五史)、子(诸子百家)、集(楚辞等),中古佛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另外还要注意一些口语性较强的书籍,比如《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

主要参考语料有《十三经注疏》、《二十五史》、《诸子集成》、《全上古三代文》、《楚辞章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乐府诗集》、《玉台新咏》、《全隋诗》、《全唐五代词》、《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敦煌变文、《全宋词》、元曲、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清稗类钞》等。

2.出土文献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简牍帛书、汉魏碑刻、敦煌变文等。利用出土文献的难点主要在于很多文献资料残缺严重,或难以释读,最好查阅相关工具书。

   (四)文字研究

传统的文字学是“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字学的研究应该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语音的音韵学和研究词义的训诂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40年代,主要研究形体的文字学成为主流。到目前为止,汉语文字学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汉字学各方面比较重要的问题都有人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如对汉字性质的研究,对汉字形体演变的研究,对汉字起源的研究,《说文》和“六书”的研究,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汉字形音义之间关系的研究,文字学史研究和常用汉字字源的研究以及古文字的研究等。各个分支的研究每年都有不少高质量的论著出现,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字学的研究更注重了传统文字学的研究和古文字研究的结合,注重加强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各代文字在字形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用字特点的研究,注意语文实践对文字学提出的要求等等。尽管这样,汉语文字学面临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比如文字学的基本理论还需要丰富完善,文字学的断代研究还很薄弱,很多汉字形音义变化的“历史”还不十分清楚、各种汉字资料还需要全面的、科学的和现代化的整理等等。

有关文字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可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或指出前人、时贤著作中某些错误,如《〈甲骨文字典〉的字形处理指瑕》、《〈新编常用汉字字典〉指瑕》、《〈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注释商榷》;或补充深化前人尚未涉及和完善之处,如《〈说文〉“家”训补议》、《甲骨文“易日”为“变天”说补正》;或就学科交叉处作接合,例如某些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论古文字的构形规律,就令人耳目一新,如《中国古文字的结构程序》。

2.就某一问题的有关材料进行提炼、整理、综合,使之更系统更科学。这样虽然没有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鲜观点,但作为材料可以提供别人研究参考,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如《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马王堆汉墓帛书文字编》等。

3.就某一论题进行创造性研究,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如《古玺文字考释(十则)》、《释包山楚简中的“巷”字》等。

4.联系古今汉字现象,探索汉字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的渊源与继承发展关系等问题。例如:可以从某个角度就某个方面比较古今汉字的的不同,从而探索古今汉字规律性变化。如《秦简中的传承字》、《从楚文字的构形系统看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等。

5.对汉字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找到解决的途径。如《武汉街道招牌用字不规范现象管窥》、《莫叫错字“杀风景”》、《“○”字的部首和用法》等。

6.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以及个人思考,对文字学术语以及文字的复杂现象作出规律性总结或者新的解释,为汉字学理论的完善提供帮助。如《汉字“六书”性质和分类标准之我见》、《试论“通假字”与“假借字”》、《睡虎地秦简文字形体的特点》、《隋唐五代碑志楷书中的形体混同现象》等。

7.将汉字同兄弟民族文字以及国外其他民族文字进行比较,研究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为比较文字学以及普通文字学的提供借鉴。如《人类文字演化阶段和演化规律新论》、《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等。

不论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论文题目,论题一定要“求小求新”。所谓“求小”,就是要把题目设计得小一些、具体一些,如果做《说文解字》的研究,就可以只选择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部或者一类的字来做分析。如《从〈说文解字〉中带“女”旁的字看古代媵妾制》、《〈说文〉“亦声字”读若探求》。当然一篇论文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是否是新课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求新”。“求新”应该以“求真”为底线,不是寻求“新奇”或者说“标新立异”。“求新”主要是指:材料新、方法新、角度新、观点新。四者全具可视为上乘之作,但在现实当中全部做到则比较困难,相当多的论文可能只居其一或者其二,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如果四者当中一无所有,则可视为无价值的论文。总之,凡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一切有价值、值得研究的内容都可以算作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