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消毒液能清洗马桶吗:有着渊源关系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缘何纷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8:23


     有着渊源关系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缘何纷争?

       详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三大宗教之间的纷争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一神教”,这三大宗教在比较宗教学术语中有时也被称为s,直译为亚伯拉罕(穆斯林称易卜拉欣)宗教,意指这三大宗教都与被《圣经》称之为“大先祖”、被伊斯兰教尊称为“众先知之父”的亚伯拉罕有着历史上的渊源关系。据《国际宣教研究学报》2001年第一期发布的统计数字,估算至2001年,世界人口61.28亿,其中犹太教徒1455.2万,基督教徒20.24亿,伊斯兰教徒12.13亿。按这一数据,这三大宗教的信徒合计32.5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3.05%,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重 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这三大宗教由于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三者对许多相同的历史人物、同一历史事件有着迥然不同的记载、描述、解释和阐述,甚至因之而引起神学和教义方面截然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信仰与观念,最终因在许多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其他问题上的各不相让而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三大“一神教”世界景象。在这一系列互相对立、各不相让的问题中,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穆斯林称尔撒)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宗教历史人物的立场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发展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本文拟以这三大宗教对耶稣的不同“定位”为切入点,站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探讨它们在神学信仰和教义体 系方面的异同。

  《新约全书》所记载的历史上的耶稣


   回顾一下《新约全书》所记载的历史上的耶稣对我们的比较视野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发现,当今世界著名宗教学家、《世界上的宗教——我们伟大的智慧传统》一书的作者、美籍学人哈斯顿.史密斯在这方面的论述堪称简明扼要的典范。他在这一当今宗教学世界名著的有关基督教的篇章中以“历史上的耶稣”)为小标题简述了耶稣的生平。让它带着我们去回访《圣经》所记载的历史上的耶稣:

  这里,我们只需要把马利亚在没有任何男人与她接触的情况下生下了耶稣这段《圣经》故事以及在他身上显示的一系列“神迹”回忆起来,知道了耶稣是一个无父而生且围绕着他发生了许多神奇故事的人,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基本上清楚了《新约全书》对历史上的耶稣所记载的轮廓。

 

  犹太人视野中的耶稣


   犹太教是“亚伯拉罕宗教”中最早的一个,在罗马人征服犹太人之前,它经历了亚伯拉罕时代的初创、摩西(穆斯林称穆萨)时代的基本定型和定居迦南以后的完善,其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旧约全书》所讲述的出埃及的故事。那么,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犹太教为什么偏偏在它定居迦南以后、耶稣诞生之际得到了完 善呢?按常理来说,摩西作为犹太人最伟大的先知,教义似乎应该随他而封顶,但在犹太教历史上,摩西之后先知层出不穷,如约书亚、约伯、以赛亚、耶利米、何西阿、约拿等,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然而,随着耶稣时代的来临和逝去,犹太教中的先知也随之销声匿迹,没有了踪影,不仅如此,《旧约全书》也画上了句号,历史让位给了《新约全书》。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这与犹太人看待耶稣的立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犹太教对耶稣的 “定位”导致了它先知时代的结束、经典的终止和教义最终立场的形成。
 
  要了解犹太人视野中耶稣的形象,首先必须明白对犹太教来说非常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所谓的“救世主”观念和“上帝的选民”观念。
 
  第一个观念:笔者之所以要说所谓的“救世主”观念,就是因为我国许多资料、甚至高校教科书在讲犹太教时常用“救世主”这个词来翻译犹太人等待的“弥赛 亚”,如吕大吉先生的《宗教学通论新编》就用了“救世主观念”这样的概念,但笔者觉得从严格的学术立场出发,我们在讲犹太教时,不应该用“救世主”这个词来翻译犹太教的“弥赛亚”概念。因为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与基督教教义中的“弥赛亚”有大不相同之处。首先,犹太教是一个公认的民族宗教,在犹太教徒看来,耶和华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要差遣的“弥赛亚”的使命是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和外邦人对他们的迫害,而不是拯救全世界。《旧 约全书.耶利米书》中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在他的日子,犹太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主。” (第23章第5-6节)
 
  在这段预告“弥赛亚”降临的著名经文中,先知耶利米宣告“犹太必得救”,而不是整个世界。所以说,拯救全世界是像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的普世性宗教的 教义,与犹太教这个民族宗教无关。其次,按犹太教教义,耶和华将要差遣给犹太人的是一位伟大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国王,而不是“主”,在犹太教术语中, “主”系指耶和华而言,而非某一位先知或犹太国王而言。很显然,以“主”指称耶稣是基督教后来发展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主耶稣而言,因为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主的化身,主就是耶稣,耶稣就是主,而犹太教从不主张哪一位先知就是主。当然,我们今天看到的汉译《圣经》版本往往是代表基督教立场的译本,对《旧约全书》中的许多神学概念,犹太教徒有着与基督教徒截然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讲犹太教时,“弥赛亚”不能译为救世主,只能理解为“拯救以色列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国王”。


        然而,在讲基督教时,用救世主这个词翻译“弥赛亚”倒是非常切合基督教神学教义的。况且,从语言方面讲,“弥赛亚”(Messiah) 这个词在希伯莱语中根本不是救世主,哈斯顿.史密斯说:“从语言上讲,弥赛亚(源自希伯莱语)意为‘傅过圣油的’;但是,由于国王和高级神职人员都是傅过圣油的,这个词就变成了一个荣誉称号,象征着某个人被晋升或‘选拔’。在流放巴比伦期间,犹太人开始盼望一个拯救者的出现,他要使‘被流放者集合起来’,把他们带回祖先的故土。在犹太神庙第二次被毁(公元70年)之后,‘弥赛亚’这个荣誉称号被用来指一个会把他们从当时的大流散状态中解救出来的人。”
 
  所以说,犹太人长期等待的是一位能拯救他们走出苦难、脱离外邦人统治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国王,其作为不但有宗教意义而且还应该有政治意义,是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领袖,而不是单纯追求“精神”和“圣洁”的“主的化身”。
 
  第二个观念: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只有亚伯拉罕的次子以撒的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的后代、只有具有犹太血统的人才有资格当上帝的选民,才有资格侍奉主耶和华。受这一犹太教根本观念的支配,以色列人认定,上帝委派的先知只会出现在犹太人当中,其他民族中不会出现先知,而且,先知的使命也局限在引导犹太人走正道和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摆脱外邦人的压迫。这种观念自摩西时代起就没有发生过动摇,直到今天。所以,犹太教是一个对外族人封闭的宗教,它始终没有成为一个普世性宗教。

       以这两个基本观念为线索,我们可以发现除去为数不太多的几个耶稣弟子组成的早期犹太人一基督教教团外,主体犹太人为什么没有把耶稣像基督教徒那样当作救世主去看待,甚至在他们看来,耶稣连作一个犹太教先知的身份都不被承认。从表面上看,犹太人在等待一位拯救者,而且耶稣的的确确就是一个犹太人,那么,为何犹太人却拒绝他,甚至遭到犹太祭司贵族和法利赛人向罗马统治者的控告?笔者认为,这里边有三个主要原因:

   1 犹太人等待的弥赛亚是一个只想把以色列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摆脱罗马人残暴统治的人,但《新约全书》记载的耶稣却犯了犹太教之大忌,成了一个宣传博爱这一普世性宗教思想的人,把上帝的爱从专属犹太人“选民”的爱拓展成了对全人类的爱,直接威胁到了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和“上帝的选民观”两条根本教 义。
 
   2 据《新约全书》的说法,耶稣在遵守犹太法典的同时也打破了犹太教的许多律法规定,他不但劝化外邦人,给外邦人以以色列人的同样待遇,与罗马税务官交 往,同情妓女的遭遇,而且还犯禁在犹太人的安息日给人治病。这一系列做法使犹太人认为耶稣已经成了犹太教的一个“异端”。
 
   3 犹太人等待的是一个像摩西或者大卫和所罗门那样有所作为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国王,但是,不论从哪一方面看,耶稣都不像他们。他们发现耶稣是一个温顺的人,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一个讲“当别人打你右脸的时候,你要把左脸交给他打”的人。犹太神学家们在发现耶稣不可能把他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之后,最终作出了不承认他的决定。这个决定导致了《新约全书》所说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悲惨结局。
 
  然而,犹太人主体对耶稣的认定不仅导致了追随耶稣的人创建了基督教会,使“亚伯拉罕宗教”家族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而且还迫使犹太人自己关上了经典、 启示和先知的大门。耶稣事件的影响太大了,自耶稣之后,犹太人中再也没有人站出来自称先知,犹太教的教义画上了最终的句号。即使在今天,犹太人在“耶稣事件”之后奋斗了整整两千年,在西方遭受了种种歧视、压制和屠杀,而后又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在他们的“许约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和政府之时,也没有人站出来自称“弥赛亚”,这不得不使人一再回味耶酥事件对犹太教的巨大影响。

 

  基督教视野中的耶稣

 
  基督教是“亚伯拉罕宗教”家族中产生的第二个宗教。哈斯顿.史密斯在上文中说得一针见血,“基督教是一个历史性的宗教”。布鲁斯.雪莱说:“教会强调 历史对于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意义。基督教既来自过去,又与一位名叫耶稣的历史人物密不可分,在这两种意义上,基督教都是一种历史性宗教。因为基督教扎根于如下信条,在历史中,即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地点,神自身参与人类事务。”
 
  这说明在基督教神学家看来,基督教的历史性既与犹太教传统有关,又与耶稣作为“神的化身”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参与人类事务有关。正是这两点导致了基督教神学教义与犹太教神学教义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同者,表现在对《旧约全书》的神圣性及其所讲述的历史的尊重,异者,则表现在对上帝本身和耶稣本人的神学界定,犹太教认为上帝不可能以人形出现,而基督教则认定耶稣就是上帝的化身。然而,据笔者对基督教历史的观察,它的历史性不仅表现在基督教是建立在一系列历史上发生过的具体事件的基础上,而且还表现在它这样一个独特特征上:基督教的一系列神学教义也是在历史进程中随着事件的发生而逐条建立起来的。理解这两点对我们看清基督教怎样看待耶稣的立场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看基督教是如何建立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基础之上的。这里指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据《圣经》的记载和描述,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耶稣生平以及其“复活”之后的事件:

    1 耶稣只有母亲,他是马利亚在没有与任何男人接触过的情况下生下来的,所以,耶稣是无父而生的孩子。这一点在基督教看来构成了耶稣神性和神迹的出发点,使其成为“圣子”。


    2 耶稣短暂的传道生涯中的所作所为和所言所讲。他一路行善,帮助别人,给人以博爱的教诲,教人“爱人如己”,在他的心中,怜恤重于祭祀,爱人胜于律法,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他所显示的神迹,驱邪赶鬼,医治天然盲、麻风病,起死复生,等等。


   3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被《圣经》记载的著名事件。
   4 耶稣死后3天的复活以及升天事件。
   5 耶稣死后在包括保罗在内的弟子面前显现的一系列故事。


   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伟人,提出过种种理论和主张,但他们的死亡往往同时也变成了自己理论和事业的死亡,然而,耶稣的故事却不一样。他的死亡直接导致了对他的复活的信仰,对他的复活的信仰直接导致了基督教会的产生,教会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导致了基督教神学教义的产生。在这里,历史过程本身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说,基督教教义不是耶稣自己在世时建立的,而是其门徒和继承了门徒事业的教会一步步在历史进程中建立起来的。


      哈斯顿.史密斯说:“如何从历史上的耶稣……转向基督——那个被后来的追随者相信为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上帝的基督呢?他的众门徒在耶稣死去之前还没有得出这个结论,然而,甚至在他的有生之年, 我们可以看到势头正向这个方向冲去。”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看清:所谓的基督教神学教义就是基督教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耶稣的正式立场,即基督教视野中的耶稣观。因为耶稣本人没有明讲自己就是上帝、甚至其贴身门徒也没有在其本人还活在世上时得出他就是“上帝的化身”这个基督教教会后来确定的神学结论。
 
  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虽然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但对耶稣却有共同的信仰,归纳起来有五点:1 耶稣是上帝的化身。2 耶稣是主唯 一的爱子。3 耶稣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即圣父、圣灵与圣子中的圣子。4 亚当的原罪被人类继承(这一点看似与耶稣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是耶稣赎罪说的基 础)。5 耶稣以自己的神性和人性一起把自己献给了十字架,这就是著名的赎罪之说。
 
  那么,这些共同信仰是耶稣亲自教授给自己的门徒或者门徒时代就已经形成的吗?不是,这些信仰实际上就是基督教会对耶稣的日后“定位”,其形成从耶稣的门徒时代起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磨炼,是在一代代神学家的分歧和讨论中、是在一次次的教会公会上通过决议方式建立的,也就是基督教视野中的耶稣形象。无独有偶,记载耶稣生平的马太、马克、路加和约翰四大福音书以及其他圣书也是教会在3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从近百个福音书和圣书中经过筛选而“钦定”的正式经典, 其他福音书没有获得正典地位,被当作“伪书”弃之不用。“正典”迟迟于公元4世纪才形成的历史事实也在解说着“基督教是一个历史性宗教”这 一深刻命题。
 
  下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耶稣就是上帝的化身”这一神学教义是怎样形成的:
 
  按照四大福音的记载,耶稣的门徒在他死去之前,谁也没有意识到他就是上帝的化身,只是在耶稣死去并复活后,他们才认识到他就是上帝的化身的。耶稣的复活使他们想起了他的无父而生,他的所言所讲,他的所作所为,他的神迹,他的天国就要来临的论断,他在十字架上钉死的宗教哲学意义,尤其是保罗这位一开始残酷迫害耶稣的门徒后来又虔诚奉教的人物的出现及其讲述的耶稣向他显现的神奇故事,这一系列因素综合起来,最终让早期主流派基督教徒得出了耶稣就是上帝的化身这个结论。我们之所以说主流派基督教徒是因为有几个非主流派的犹太人基督教派别对这种教义持有异议,如伊便尼派)就不承认保罗是使徒,也拒绝承认耶稣的神性,他们认为耶稣与人的不同之处是因为他完全遵守了律法,他被拣选为弥赛亚也是因为他敬畏神、遵守律法。与伊便尼派一同被教会定为 “异端”的还有另一个派别,史称神哲主义或神哲派,“他们认为耶稣与基督完全是分开的,耶稣是人,基督是更高的灵。耶稣受洗时基督的灵降在他身上;当他在 十字架上被钉死之前,基督的灵就离开了他”。在公元2世纪,神哲派曾对教会构成巨大威胁,被称为2世纪时最大的“异端”。
 
  其次,让我们通过“三位一体论”被教会确立为正式教义的过程来看看基督教教义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如基督教教义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早期教父时代关于“三位一体”问题并无共同的观念,也无所谓争论,因为问题还没有明朗化。伯克富指出:“早期教父关于三位一体问题并无清晰的观念,有些教父以为道是非位格的理性,在创造的时候成为有位格者;另一些教父则认为道是有位格的,并且与父神同永,享有神的本质……在他们的辩论中,圣灵并没有占什么重要的地位,只有论到救赎的工作行使在信徒心中与生活中的时候,才提到圣灵。他们认为圣灵不仅从属于圣父,也从属于圣子。”
 
  那么,关于三位一体的争论是何时开始的呢?在被称为“阿里乌派的争论”的关于三位一体的大争论发生以前,出生于迦太基的德尔图良,(约160-225)是教会历史上第一个指出神有三个位格的神学家,也是第一个使用拉丁词“三位一体”专有名词的人。他明确指出神虽然有三个位格,但本质是一个,然而,“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完全讲明三位一体的教义。他只看到道不过是在神里面的无位格的原理,而在创造之时,才有了位格。他也认为在神的本性中的三个位格有等次之分,第二位低于第一位,第三位又低于第二位”。就在他首先使用“三位一体”这个概念并力图讲清三位在本体上的联合时,神格唯一论又出现了,其目的是要建立神的唯一性。“强调神的合一性与基督真正的神性,其中含有对真正三位一体 的否定。”神格唯一论有动力的神格唯一说和形态的神格位一说两种理论,前者的主张与公元2世纪时的伊便尼派的教训如出一 辙,他们坚持《旧约》传统中的一神论,认为耶稣是人,是弥赛亚,是先知而不是神,其创立者是拜占庭人提阿朵图,他被罗马大主教维柯托革出教会;后者则“认为在神性中的位格乃是在神显示他自己的时候以三种形态显示出来。在西方称此派为圣父受苦说,因为此说认为父神自己道成了肉身成为基督,因之圣父也在基督里与之一同受苦”。东方教会中,奥利金,(185-254)的出现,严重打击了神格唯一论,维护了三位一体说,“但是奥利金对三位一体教义的言论与解释也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奥利金有时候称圣子为次等的神。这是奥利金三位一体教义中最基本的缺点,并为阿里乌铺下了道路”。就这样,关于三位一体大争论的序幕被拉开了。


       三位一体的大争论往往被称为阿里乌派的争论,因为是阿里乌反对三位一体说所引起的。阿里乌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只有一 位神,它不是被生下来的,也没有源始,没有存在之始”。“基督的本性不是永远的,也没有神的本质,是一切受造物中最伟大、最初的,借着他世界才被创造,同时他也是易变的,因为他预见的功德被神所拣选,也想到他未来的荣耀,被称为神的儿子,也由于他被神认为义子,所以他才能受人的崇敬”。


       阿里乌的观点虽然遭 到了自己的主教亚历山大的激烈反对,但他却赢得了尼克米迪亚主教优西比乌的支持。然而,以阿他那修大主教为代表的神学家反对圣子受造说,并在教会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为了解决这项争端,在新近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支持下,教会于公元325年召开了尼西亚公会。“经过激烈的辩论后,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最终运用他的权威倾向阿他那修派,于是阿他那修派获胜。”此次会议通过的文件史称《尼西亚信经》,后来被认定为代表着教会的正统立场,其中明确申明:


  1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2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


       然而,会议的决定并没有止息争端,只是成为争端的开始。后来,阿里乌的观点在东方教会又盛行起来,甚至阿他那修本人被东方教会驱逐,但他在西方教 会受到了欢迎。《尼西亚信经》本身成了被争论的对象。西方教会采取了忠于尼西亚会议决定的立场,而东方教会则采取支持阿里乌的某些观点的态度。后来,围绕这个问题,又召开了多次会议,其中罗马会议(公元314年)和撒底迦会议(公元343年)支持阿他那修的见解;在亚勒尔会议和米兰会议上,康士坦蒂乌斯皇帝让西方教会的主教与优西比乌派站在一起;公元357年召开的舍米安会议使许多阿里乌派人士加入了尼西亚阵营。


        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大公会议宣布承认《尼西亚信经》,并接受了有关圣灵的下列信条:“我们信主圣灵,是生命的赐予者,是从父而出,与圣父、圣子同得荣耀,并借先知发言。”至此,三位一体教义基本完成,奥古斯丁(354-430)的名著《论三位一体》的出现,终于让西方教会的“三位一体论”达到了最终阶段。  


    不难看出,从公元2世纪德尔图良首次提出基督教神学教义的“三位一体论”,到尼西亚会议、罗马会议、撒底迦会议、亚勒尔会议、米兰会议、舍米安会议和 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等7次教会会议,至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的出现,“三位一体论”从模糊至明确、从不完善到完整的理论说教,其间经历了3个多世纪、 300多年的论争,说明“三位一体论”神学教义是伴随历史发展而演化、而不断完善的。

 
  与“上帝的化身说”和“三位一体说”相似,基督教三大教派公认的“原罪说”、“赎罪说”和其他许多信条都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证明哈斯顿.史密斯的观点“基督教是一个历史性的宗教”的中肯性。这就使我们发现:基督教教会在耶稣事件之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对耶稣的信仰,就是基督教会针对其内部出现的一些派别,特别是一些受犹太教传统上帝观影响的派别,而作出的对耶稣的“定位”。这一定位冲破了 《旧约全书》中犹太人的上帝观的束缚,革新了神学教义,认定耶稣就是“上帝的化身”,从而建立了犹太教教义中从来没有过的“三位一体说”、“原罪说”、 “赎救说”等一系列与耶稣有关的神学教义,最终在教义上分道扬镳,各成一教,“亚伯拉罕家族宗教”中的第二大宗教基督教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普世性宗教。

 
  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会对耶稣的“定位”决定了基督教是一个对耶稣以前的《旧约圣经》所记载的先知和启示持肯定立场、而对耶稣以后的先知和启示持否定立场的宗教。因为在基督教看来,作为“上帝化身”的耶稣降临以前,上帝差遣了一些先知,给以色列人以上帝的启示并为上帝的“来临”作预告,而在上帝把“耶 稣作为自己的化身”亲自降临尘世、传播福音、拯救世人以后,神的福音封顶了,结束了,再也没有必要差遣先知了。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承认以色列人历史上的先知、启示和经典,而对耶稣之后的一切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在内持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

 

  伊斯兰教视野中的耶稣

 
  要看清产生于耶稣离开世界600年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伊斯兰教视野中耶稣的形象,一个必要前提就是了解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观”和“使命观”。

  “认主独一观”: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的使命就是弘扬源自人祖阿丹(亚当)的“开天古教”,这个开天古教的道统自阿丹(亚当)起,历经奴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和尔撒(耶稣)等多代圣人的薪传,其核心就是“认主独一观”。《古兰经》说:


       “他们说:‘你们应当变成犹太教徒 和基督教徒,你们才能获得正道。’你说:‘不然,我们遵循崇奉正教的易卜拉欣的宗教,他不是以物配主者。’你们说:‘我们信真主以及我们所受的启示,与易卜拉欣、易司马仪、易司哈格、叶尔孤白和各支派所受的启示,与穆萨和尔撒所受的经典,与众先知受主所赐的经典;我们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加以歧视,我们只归顺真主。”  ——古兰经


     所以,先知穆罕默德从传教一开始就提倡“认主独一”,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其五大天命的第一天命就是念,即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 是主钦差(或译为除真主外,没有一个应受拜的主;穆罕默德是主的钦差)”。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主宰,任何人、任何物和任何神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主宰,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人物动植都是这个主宰的仆民。这个主宰在阿拉伯语里称作“安拉”,意为真主。真主无始无终、无形无像,《五更月》说,“参悟真宰无影形。不产物,物不生;不落方所,不落空。永活固有无始终,独一无偶为至尊”,他永恒固有、至尊至大,他包罗万象、但不为万象所羁,是一切的究竟,是终极真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兰经》首章首节就开宗明义地说:“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


       伊斯兰教规定其教徒只可崇拜和侍奉独一的真主安拉,不可崇拜和侍奉除真主之外的任何人、物和神灵。


       “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古兰经


       伊斯兰教对在信仰真主的同时又对其他人、物或神灵加以崇拜的行为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什尔克”,意为举伴真主或以物配主,被认为是违背“认主独一观”的大逆不道之罪,予以强烈谴责:


        “我的小子啊!你不要以任何物配真主。以物配主,确是大逆不道的。”——古兰经


  我们发现,这种“认主独一观”在某种程度上与犹太人的崇拜上帝观非常相似,所不同者只在于犹太人的上帝耶和华只是以色列人的上帝,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而伊斯兰教则认为人类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没有种族、肤色、地域的区别,全人类都是阿丹(即亚当)的子孙,只要愿意人人都可崇拜真主,真主并不挑选任何一个民族做其选民。虽然伊斯兰教不同意“上帝可以人形出现”的基督教的“上帝的化身说”,但在宗教教义的普世原则上却与基督教保持一致。
 
  “使命观”:伊斯兰教认为,真主作为全世界的主宰,他的第一德性是“普慈”,而其普慈之德性就集中表现在他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派遣了许许多多先知使者,“差圣降经”,去传达真主的启示,教化人、引导人们走认识真主、崇拜真主的道路。


        传统上,穆斯林学者把全人类中的先知使者分为四等,列圣、钦圣、大圣)和至圣。其中列圣最多,据圣训讲,列圣有12万多人;钦圣次之,有300位;大圣有5位,他们是努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和尔撒(耶稣)和穆罕默德;至圣只有一位,即穆罕默德,默罕默德是封印的先知。伊斯兰教认为,这些先知使者虽然被真主所拣选,给他们降示了经典,真主在他们身上显示种种奇迹,是真主向人类传达启示、引领正道的媒介,但他们都是具有圣品的人,而不是神,更不是神的化身。  


       与耶稣有关而值得一提的是,《古兰经》认为,穆罕默德作为真主派遣给人类的最后一位钦差,其使命之一就是证实以往的先知和之前下降的天经,真主对穆罕默德说:


          “我降示你这部包含真理的经典,以证实以前的一切天经,而监护之。”


          “我所启示你的,才是真理,足证以前的经典是真实的。” ——古兰经

 

        “当时,真主与众先知缔约说:‘我已赏赐你们经典和智慧,以后有一个使者来证实你们所有的经典,你们必须确信他,必须辅助他。’他说:‘你们承认吗? 你们愿意为此事而与我缔约吗?’他们说:‘我们承认了。’他说:‘那么,你们作证吧;我也和你们一同作证。”  ——古兰经


     这种使命当然也包括要证实被《古兰经》称为《引支勒》的降示给耶稣(尔撤)的经典和他本人作为一位大圣人的先知使者之身份。所以,伊斯兰教不但承认耶酥是一位先知、一位使者,而且还是一位带来了天启经典的大圣,名列5位大圣之一。在伊斯兰教这两大观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浏览伊斯兰教对耶酥的“定位”。


       王宇洁已在其《古兰经中的耶稣形象》一文中有了较为完整和翔实的论述,本文作者综合《古兰经》、圣训以及伊斯兰教传统学者对经文的理解,在此把伊斯兰教对耶稣的“定位”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证实耶稣无父而生的奇迹,圣母马利亚的纯洁性。天使把灵魂吹入母体。耶稣的本质是真主的一句话造就的灵魂。  


      2 耶稣显示了很多神迹,生而能言、天上降下筵席(这两点《圣经》没有记载)、治愈盲人、麻风病、起死复生、用泥捏成飞鸟状、吹气即成灵活之鸟、不进 屋就能知道屋里的发生的事。

 

      3 十字架上钉死的不是耶稣本人。真主让耶酥升了天,在世界陷入黑暗,正邪不分时他会重新降临人间,拯救人类,用正义、光明和伊斯兰教领导世界,降生 后自称伊斯兰教徒。  


     4 耶稣不是神的化身,也不是神的独子,神不会有儿子,因他不需要妻子。无父而生不是神的证据,因为亚当(阿丹)也是无父而生,但不是神。耶稣是一位 大圣人,他现在就活在第二重天上,就像其他圣人也活在天上一样。


  5 否认三位一体之说,认为三位一体说有悖于认主独一观,是一种以物配主的观念。  


     6 不讲原罪之说。真主已经饶恕了亚当的罪,人无原罪。所以也就没有了赎罪之说。  

 

         7 麦地那城的先知穆罕默德圣陵中直到现在还留有一块墓地,准备让耶稣在降临、逝世后葬在穆罕默德及其两位大弟子身旁。


   我们发现,伊斯兰教对耶稣的“定位”既不同于犹太教的观点,也不同于基督教的观点,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伊斯兰教反对犹太人拒绝承认耶稣为先知使者的立场,认为在耶稣问题上,他们犯了背叛真主、杀害先知、诽谤圣母的滔天罪行:


  “我弃绝他们,因为他们破坏盟约,不信真主的迹象,枉杀众先知,并且说:‘我们的心是受蒙蔽的。’不然,真主为他们不信道而封闭了他们的心,故他 们除少数人外,都不信道。又因为他们不信尔撒,并且对麦尔彦捏造一个重大的诽谤。又因为他们说:‘我们确已杀死麦尔彦之子麦西哈.尔撒,真主的使者。’他们没有杀死他,也没有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但他们不明白这件事的真相”——古兰经 


         同样,伊斯兰教也反对基督教徒把耶稣抬高到“神的化身”、“神的儿子”和“三位一体”的做法,因为除了神本身之外,没有任何人或者物可以与神相提并 论。认为基督教对耶稣的定位也违背了自人祖阿丹以来为历代众先知代代薪传的“认主独一观”,是一种背叛真主的行为,应当予以谴责:


  “妄言真主就是麦尔彦之子麦西哈的人,确已不信道了。你说:‘如果真主欲毁灭麦西哈和他的母亲麦尔彦,以及大地上的一切人,那么,谁能干涉真主一丝毫 呢?’——古兰经


        天地万物的国权,只是真主的,他创造它所欲创造的。真主对于万事是全能的。”  ——古兰经


     “他们说:‘至仁主收养儿子。’你们确已犯了一件重大罪行。为了那件罪行,天几乎要破,地几乎要裂,山几乎要崩。这是因为他们妄称人为至仁主的儿子"


   “妄言真主确是三位中之一的人,确已不信道了。除独一的主宰外,绝无应受崇拜的。”  ——古兰经


    可见,伊斯兰教之所以也坚持耶稣会在末日来临之前“降世”,就是因为它认为耶稣受了不白之冤,犹太教徒否定他、贬低了他;而基督教徒则过分地信奉他、 抬高他,让他登上了“神龛”,实际上却损害了他。耶稣的不白之冤好像只有通过他亲自重新降世,现身说法,才能洗雪。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犹太教一贯持有一种保守传统的立场,它要固守的就是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这一根深蒂固的犹太观念,而耶稣却倡导宗教的普世 性,宣扬“上帝的博爱”,危及犹太教立教之根,只能否认他.


        基督教的立场是一个勇于革新、热衷于信仰的立场,它看到耶稣的“无父而生”,他的“系列神迹”,他的“复活”,他的与众不同,只有革新教义,热忱地信奉他,认他为“上帝的化身”、“神的独子”、“三位一体”中的圣子,并寄“赎救之希望”于其身。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伊斯兰教发起于耶稣之后600年,并没有直接卷入“耶稣事件”的论争中。所以,它的立场就有一个冷静观察历史、兼顾理性的特 点,既然耶稣诞生于以色列人之中,是亚伯拉罕的血统和道统,那么,就应当遵循自人祖阿丹起就一脉相传的“认主独一观”,在“使命观”的大框架内定位耶稣: 像历史上许许多多先知使者那样,他是一位负有使命的先知,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的儿子,更不是主耶稣。


  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就世界三大“一神教”对耶稣所持的不同立场进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能拓展宗教研究者的视阈,而且对于各宗教间的理解和沟通有所裨益。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说到底就是其精神内核和本质的对话,宗教无疑就是各文明中最核心的。有鉴于此,这一研究或许会使我们在构建 全球伦理的今天,克服我们仅仅从一个视觉上研究和观察某一宗教的偏狭,揭示世界三大“一神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在宗教多元逐渐得到学界的赞同、宗 教间日益频繁对话的当今,更加凸显出研究这一课题对各宗教间追求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现实意义。

                                                                作者马效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