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适美认证医师:漫步楼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08:49
        漫步楼兰             楼兰之迷       楼兰文化是罗布泊地区最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类型,是古西域历史文化典型代表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公元500年左右,古楼兰王国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纪,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
   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诸如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至今还是个偌大的谜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在楼兰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说明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人类的。楼兰是祖先留给巴州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挖掘、整理、研究楼兰文化。以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人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时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就是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的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及古城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实际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以新的生命。       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批珍贵文物,还出土了一具已有3800多年的古代女尸,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这具女尸出土于楼兰遗址,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时代最早、保存较好的女尸。
  楼兰是中国西域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强悍的小国。早在许多年前就存在,一度十分繁荣。可是在公元3世纪后,楼兰国却神秘地消失了,楼兰王国的兴亡和它边上的罗布泊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谜。    1988年10月2日,中国和日本组织了一支联合探险队,到达沙漠之中的楼兰遗址,目的是解开这个在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消失了的神秘古国之谜。    探险队从敦煌启程,进入沙漠,在沙漠中发现了佛塔和房舍的残迹。遭受风沙侵蚀的佛塔、房舍、墙壁和日常用具等,在星空中展现了往昔的容貌。在此,探险队对楼兰消失之谜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线索。   楼兰总共有12个村,几万人左右,在部落首领领导下,平安快乐地生活着。可是就在1000多年前发生了一次瘟疫,许多楼兰人在病魔中失去了生命,一部分幸免于难的人就向南面的夏康利迁移到米兰。从此以后楼兰国便消失了。    这仅是实际的考察,真正的楼兰消失之因,仍是一个谜。       对楼兰古国的消亡,学术界有各种说法。
   美国人亨廷顿认为,由于气候干旱而降水量减少了30%,古楼兰人被迫大批迁移。   英国人斯坦因认为,楼兰古国的消亡与降水量无关,而是高山冰川萎缩,河流水量减少所致。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陈汝国研究员认为,关键原因还是由于河流来水日趋减少而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冻土研究所的夏训诚研究员考证认为,楼兰的消亡是政治、经济和自然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东距罗布泊西岸28公里。这座古城座落在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处。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片废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 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过发现的楼兰古墓及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大量细石器表明楼兰人本为游牧人,丝绸之路开通后,域处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入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展城市文明。       与楼兰古城并称为姊妹城的尼雅古城,最早是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发现的。1900年斯坦因在英印政府资助下来到中亚。1901年1月28日斯坦因到达尼雅。尼雅古城由佛庙、官署、住宅群、种植园等古代建筑组成。这些遗址分布于古代尼雅河终点处的沙丘、沙岭间。范围南北约22.5公里,东西最宽处达6.4公里。遗址中心有一佛塔。斯坦因的资料中关于尼雅的文物,只有一组简牍和共出的零星文物均属于汉代,其中在斯坦因1931年2月进行的尼雅考古中发现的一部汉简中有地名“精绝”的汉简。汉简称:......汉精绝王承书从......大意是:X年X月X日,负责西域事务的官吏向 臣属于汉朝的精绝国王下命令等等。从此汉简得知,尼雅古城即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精绝国。       100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我国新疆罗布沙漠无意中发现了一座被风沙淹埋的古城。它就是消失于沙漠1500年、曾经在历史上来去无痕的楼兰古城。 在历史的舞台上,楼兰古城孤立在那里,没有任何布景和说明。考古学家推断,楼兰曾经像今天的香港、上海般的繁华,但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倏然消失。楼兰文明从何而来,为何又无声地消失?“楼兰美女”——那具3380年前的女尸,至今保存完好,它是否能告诉我们楼兰人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楼兰王国消亡后,他们又到哪里去了呢? 新世纪之初,我国的一支科考队深入罗布沙漠,楼兰古国一处失踪了66年的古墓群重现人间,同时五个谜团也呈现在眼前……
   楼兰古城遗址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已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暂楼兰”的诗句。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要城镇,为什么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开的谜。从楼兰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震惊了世界,其中有珍贵的晋代手抄《战国策》,考古工作者还在楼兰墓葬群中发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经测定距今已有3000年,干尸衣饰完整,面目清秀,定名为“楼兰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细的汉锦,还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会卢文残简等。                 楼兰遗址 

      1、楼兰古城

  (1)官衙   “三间房”是并排的三间房子,是楼兰城中两座土坯建筑之一,是城中规格最高的建筑,可能是当时的官衙。自从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并在三间房的墙角下发掘出大量珍贵的文书以后,来自日本的橘瑞超、英国的斯坦英都曾在这里大肆挖掘,并将文物带运出国。这些文物后来被博物馆收藏,由专家进行研究,并在国际上兴起了‘楼兰学’的热潮。”
   (2)民居   由红柳、芦苇搭建而成,如今屋顶、四壁不存,但从残留的墙根可以看出当时的布局。    (3)佛塔   大约10米高的佛塔,是楼兰城中最高的建筑。

      2、海头古城

  1988年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组织的罗布泊文物队伍在部队的配合协助下,经过32天的奋战,在楼兰古城西南找到了“海头”(被斯坦因编号为LK古城)等两座古城并测绘了国内第一张该两座古城的地形图,采集了一批珍贵文物标本,进一步填补了罗布泊地区考古的空白。

      3、米兰遗址

  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区域,遗址中主要包括米兰城郭、两座佛寺及墓地。在沿城墙、佛寺的墙基处,东一个西一个刨挖的大坑随处可见。米兰,属古楼兰国的地域,中国汉代曾在这里屯田,一种有争议的说法认为这里是楼兰国迁都后的新国都。这里曾发现过“印度文化特征的绝妙壁画”——带翼天使,以及公元8-9世纪的吐蕃藏文木牍;这里是揭示楼兰古国神秘兴衰的重要史迹,是佛教东传由新疆进入内地的重要地域,也是史记中少见的吐蕃与西域交流的证明。

      4、瓦石峡古城

  瓦石峡又名凹石峡,巴什夏尔,古城又称弩支城。位于新疆若羌县城西部80公里的瓦石峡乡博孜也尔村西南附近的沙丘中,这里是古楼兰国的经济重镇,也是中亚粟特人居住和生活的中心。

      5、小河墓地

  1934年5月,一支探险队在楼兰库姆河边扎下营地。他们要寻找隐藏在库姆河流域的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两个月中,罗布“猎驼人”奥尔得克等人一次次搜寻都劳而无功。就连奥尔得克本人都猜测,古墓已让十几年间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给淹没了,或者是被某次强烈的黑风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险队向更靠近罗布荒原西南的绿洲带挺进。    不久,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向东南的河流。它有20米宽,总长约120公里,水流迟滞,一串串小湖沼被芦苇、红柳环绕。它是库姆河复苏后出现的新河,历史不足10年。在他们沿这条河流进入沙漠前,临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小河”。“小河”东岸4-5公里,有一个浑圆的小山丘。远远看去山丘顶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极近,一株连着一株,互相支撑着。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髅、被支解的躯体、随时绊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织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打开棺木,严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风化成粉末了。揭开覆盖在面部的朽布,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着神秘会心的微笑。这就是传说中的“楼兰公主”或“罗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长发披肩,身材娇小,身高仅5.2英尺。   在10×16平方米的山顶,有彩绘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栅栏,真人一样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筑)。专家认定,它绝不是为普通楼兰人修建的,而是一处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专家力尽艰难险阻到达了罗布荒漠。他们意外地看到了一些类似废弃的城墙的痕迹,无所遮掩地袒露于黄天之下。在一个百岁罗布老人的指引下,证实这是一个已成为废墟的罗布人的村庄。    小河也许是一个楼兰古遗址———古城居民们的公共墓地。经过近百年来探险家、考古家们的忙碌,已在罗布荒漠发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墓葬及随葬物品。那么,在沉寂了千年的楼兰荒漠里,会不会隐藏着类似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样世间少有的旷世杰作或未被发现的奇迹?

      6、“太阳墓”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所发现,古墓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经碳14测定,太阳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墓地?为何葬在这里?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阳当做图腾建造此墓还是有别的意义……20年过去,仍是个不解之谜。罗布泊文明和楼兰文明之间近2000年的断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待太阳墓之谜解开也便有了结论。    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为印欧人种的“楼兰美女”。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达到40%。          未解之谜          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东,到达孔雀河下游,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3月27日,探险队到达了一个土岗。这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斯文·赫定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许多。在干旱的沙漠中,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他们于是去寻找水源,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一座古城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有城墙,有街道,有房屋,甚至还有烽火台。 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片竹简和几支毛笔…… 斯文·赫定回国后,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经鉴定,这座古城是赫赫有名的古国楼兰,整个世界震惊了,随后,许多国家的探险队随之而来…… 经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被撩开了一角。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楼兰考古队,开始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在通向楼兰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队发现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它的含义究竟如何,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说法一

  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

  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       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古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       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       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神秘的楼兰                  楼兰一直是为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们憧憬的神秘之地。
   二千年前,那里是丝绸之路上的南北贯通、东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我国古代西部对外开放最繁华的商城。这里的居民也种植小麦、饲养牛羊。他们的日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品。这个显赫一时的古代商城为何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楼兰在毁灭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楼兰曾是个河网遍布、生机勃勃的绿洲。然而声势浩大的“太阳墓葬”却为楼兰的毁灭埋下了隐患。   “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太阳墓”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园。据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圆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生态的破坏也不能仅仅归结于“太阳墓”,各种因素的合成力量必然会导致生态的失衡。楼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久而久之,原来芳草遍地的绿洲再也留不住一片绿色。在出土的汉文简牍中,可以了解到楼兰士兵口粮减少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楼兰环境恶化后的困顿。    另外,战争直接导致楼兰古国的消亡也是完全可能的。在海上贸易时代之前,东西方贸易只有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尤其是塔里木南边的鄯善,就成了周边列强掠夺的重要对象。    人类利益的驱动,也是一个导致环境改变的重要力量。公元4世纪时,楼兰逐渐废弃。其主要原因是:公元4世纪后,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通过伊州(今哈密)一途外,还有新开拓、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交通路线变更,立即使楼兰丧失了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木乃伊之谜                 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干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经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14鉴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就成为考古界的谜。
   3800年,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一个多大的时间跨度?    在中原的3800年,还是夏朝的统治时期。文中的楼兰姑娘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管当时是一个怎样的生存条件楼兰姑娘的美,跨越时空还是留给了生活在3800年后的我们,那没有去过古墓沟的人,要找到它绝非易事。    这里实际上是一片正在发育中的雅丹地貌,类似的沟壑一条又一条,似连又若离,我们也是几经周折,才在这片沟群中找到古墓沟。古墓沟距孔雀河不过数里之遥,墓地选择在台地上,也有防洪之虞,看来当时人们就很看风水。    初见墓地,就给人震撼之感。偌大的墓地上,仿佛落下了无数光芒四射的"太阳",每一个"太阳",就是一个墓。此情此景,使我不禁浮想联翩:当年后羿射日,射下的9个太阳,是否就落在了这里?    每个墓地,都有一个“核”,这个“核”是由紧密的一圈圈胡杨木桩构成的。    我数了一数,每个墓地的胡杨木圈都是7层,“7“的数字,一定在当时有什么含意,也许与佛塔多为7层寓意是一样的吧?    墓地之外围,又有一批鳞次栉比、埋葬甚浅的小墓,正是这些小墓地,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第一具女干尸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都赶忙上前照相,留下永远的纪念。我却在一旁沉入了思考。    我曾见过斯文·赫定当年给楼兰女尸拍下的照片,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想不到我也会亲眼目睹楼兰女尸的真实形象,给我的感觉更是十分强烈。   楼兰姑娘的确十分美。她们脸庞不大,下颏尖圆,双眼大大,似乎还能令我们感觉到那双明亮眼睛中透出的清澈喜人的目光。长长的眼睫毛,历历可数。高高的鼻梁有力地增强了整个脸庞的造型美。浓密的黄褐色自然卷曲的长发,很有风致地散披肩后,头顶则卷压在尖尖的毡帽中。黑褐色的毡帽缘边饰有耀眼的红色绒线,色彩协调、美观,帽顶左右还缀有几支彩色斑斓的翎羽。颈部,围有一条绒绒的皮裘,既保暖,又漂亮。赤裸的身躯紧裹在一件毛线毯中。出露的双脚穿着一双几经补破缀新的短腰皮靴。整体形象是一个迷人的标致女孩。    据后来新疆文物考古所所长王炳华研究员告诉我,他们曾以古墓沟墓地出土的木材、毛布、羊皮等为材料,先后请国内多家权威研究机构总共做了10组碳14测定,除两组差别较大外,其余都在3800年上下。基本上可以认为古墓沟墓的入葬年代在距今3800年左右。   关于那两组差别较大的测定,还曾经有过一段故事。    那一年,新疆考古所将楼兰女尸送往上海展览,急不可待的新闻记者捷足先登赶到机场迎接,考古所负责护送的同志不小心说出了误测的女尸年龄,第二天的上海《解放日报》抢先发表了楼兰女尸有6000年尸龄的报道。6000年的尸龄,远超过了埃及法老5000年木乃伊的记录,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好在后来大量的检测结果出来,才弥补纠正了这一错误。    楼兰女尸虽然 只有3800年尸龄,但是是在自然状态下的保存,而且保存十分完好,也是足以创造世界记录的。    在出土的女尸身上,我们发现了干瘪的臭虫,在她那修长的金发内还找到了死去的虱子。虱子、臭虫是“趋温性”寄生昆虫,居然未因人体死亡冷却而离去,抑或它们对美丽的楼兰姑娘也有一番深深的恋情?这也许是值得昆虫学家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美丽的楼兰姑娘生活其实是十分困苦的,从勉强裹体的织造十分粗陋的毛皮,脚上穿的千缝百补的皮鞋可以看出,当时的物质是很不丰富的。    从已发掘出的干尸或人骨标本看,当时人们死亡时年龄都很低,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她们过早耗尽了精力,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楼兰姑娘来自何方?    在见到古墓沟的女尸后,从她们高隆的鼻梁、黄褐的卷发、尖顶的毡帽,我猛觉得,她们与今日的塔吉克族十分相似。    考古学家们告诉我,我这种感觉是正确的,她们与塔吉克民族确有某种亲缘关系。    在古罗布人的墓葬中,在包裹尸体的毛毯上,凡相当颈下的部位,都置放有一个小囊,囊内收藏有一些细碎的胡麻细枝。这种葬俗,据瑞典学者贝格曼研究,与印度跋希人相似。   跋希人在宗教祭礼中用一种植物来产生所谓“浩玛”或“所玛”,以使灵魂能安然升天。古罗布人所用的胡麻碎枝,大约也是起这种功用的。    跋希人是古伊兰人的一支,而新疆的塔吉克人也是古伊兰人的一支。这种习俗的一致,也可能是他们民族渊源的一种反映。当然,邻近地区间因文化思想的交流而表现出在某些习俗上的一致,也是可能的。    新疆考古学者也曾经对楼兰城郊墓葬中发掘出土的6个颅骨进行过人种学测定,其中5个属欧洲人种,1个属蒙古人种。5个欧洲人种头骨中4个形态比较一致,与地中海东支的印度--阿富汗类型接近,另 1个则介乎地中海和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之间,但在许多特征上仍可能是地中海人种的变异。属蒙古人种的头骨,略接近南西伯利亚类型。    由此,也许可以推测,古罗布人的种族组成,以欧洲人种的地中海东支类型占相当优势。这一特点,与帕米尔塞克类型居民相似,说明他们之间存在密切的种族系统学关系。而个别蒙古人头骨的存在,又说明古罗布人的人类学成分不是单纯的欧洲人种民族。    罗布洼地,连同塔里木盆地,在地质时期都曾经是古地中海的组成部分,而在与地中海断绝自然的联系后,在历史时期,在人类学上又表现了惊人的相似。这一事实说明,环境与社会,是具有继承性的。      

      茶马古道

  如今,俯瞰楼兰古城,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但依然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最早汉代建筑的风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块高台上,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20世纪初,斯文.赫定就是在东面一间房内发掘出大量的文书简。从三间房西厢房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继续向西,是一处大宅院。院内,南北各有三间横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这座院落建筑也是比较排场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数是单间,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是楼兰古城的官署遗迹。
  楼兰是汉代西域一个强悍的部族,他们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罗布泊的西北缘。楼兰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据记载,那时的楼兰国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物产丰富,周围建有雄伟城墙、是边境重镇、“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繁华之邦。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马、葡萄、珠宝,最早都通过楼兰交易。许多商队经过时,都要停下休息。公元前108年,楼兰国臣服了汉朝,年年岁岁进贡来朝,以后几降几反,成为当时汉朝的心腹之患。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之四》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这样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它在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历史。它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它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它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楼兰古国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戮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走向衰落甚至后来的灭亡。          楼兰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枢纽,中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西汉时,楼兰的人口总共有1万4千多人,商旅云集,市场热闹,还有整齐的街道,雄壮的佛寺、宝塔。然而当时匈奴势力强大,楼兰一度被他们所控制,他们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人。汉武帝曾发兵破之,俘虏楼兰王,迫其附汉。但是楼兰又听从匈奴的反间之计,屡次拦杀汉朝官吏,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领几名勇士前往楼兰,设计杀死了楼兰王尝归,立尝归的弟弟为王,并改国名为鄯善,将都城南迁。但是汉朝并有放松对楼兰的管理,“设都护、置军候、开井渠、屯田积谷”,楼兰仍很兴旺。
   东晋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西域,楼兰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区强盛,唐朝与吐蕃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可见,楼兰在唐朝还是边陲重镇。然而,不知在什么年代,这个繁荣一时的城镇神秘地消失了。楼兰古国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们猜了若干世纪的不解之谜。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一支探险队到新疆探险,他们在沙漠中艰难行进。我国维吾尔族人爱克迪在返回原路寻找丢失的铁斧,遇到了沙漠狂风,意外地发现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这发现告诉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达这神秘城堡,发掘不少文物,经研究后断定,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时古楼兰城。    楼兰城的再现,引得各国探险家争相前往探险觅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亨迁顿、日本人桔瑞超先后抵达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遗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楼兰城从沙丘下被人发现了,但一个更大的谜困惑着探险家们:繁华多时的楼兰城为什么销声匿迹,绿洲变成沙漠、戈壁,沙进城埋呢?    1878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了罗布泊,发现中国地图上标出的罗布泊的位置是错误的,它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当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曾洗过澡的罗布泊湖水涟漪,野鸟成群,而今却成了一片荒漠、盐泽。也就是说,罗布泊是个移动性的湖泊,它实际的位置在地图位置以南2度纬度的地方。    普尔热瓦尔斯基部分解开了这个谜。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学工作者对它进行了几次详细考察,终于揭开了这个被风沙湮没1600多年的“沙中庞贝”之谜,使人看到了它的本来面目——   楼兰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在东经89度55分22秒,北纬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积为10万8千多平方米。城东、城西残留的城墙,高约4米,宽约8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居民区院墙,是将芦苇扎成束或把柳条编织起来,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杨木的柱子,房屋的门、窗仍清晰可辩;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筑,墙厚1.1米,残高2米,坐北朝南,似为古楼兰统治者的住所;城东的土丘原是居民们拜佛的佛塔。    罗布泊怎会游移呢?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积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楼兰的消失跟人们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有关系。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汉、匈奴及其他游牧国家,经常在楼兰国土上挑起战争;为了本国的利益过度垦种,使水利设施、良好的植物受到严重破坏:“公元三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今尉犁东南改道南流,”致使楼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罗布泊       罗布泊(Lop Nor),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东北部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其水源是塔里木河,或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布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片以来,“大耳朵”被认为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在最近结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由此测算出罗布泊古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罗布泊又名罗布淖(nào)尔,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 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 在罗布泊干枯后,就连“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枯1000年。”的胡杨树现在也成片的死去、倒下、枯萎,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两万平方公里。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 ,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路过敦煌时,在《大唐西域记》中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 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2007年终于在罗布泊发现了一具干尸,但最后经过波折的DNA鉴定却断定这具干尸不是彭加木。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3具卧干尸。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于偏离原定轨迹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终干渴而死。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头部朝着上海的方向。(余纯顺就是上海人)    1997年,甘肃敦煌一家3口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楼兰附近寻宝,结果一去不复返,最后3人尸体被淘金人发现。    1997年,昌吉有4个人开着大卡车,到罗布泊南岸的红柳沟找金矿,结果没有了消息。1998年,有人在红柳沟附近找到了4具尸体和一部烂车。   2005年末,敦煌有人在罗布泊内发现一具无名男性尸体,当时据推测该男子是名“驴友”,法医鉴定其并未遇害。这具尸体被发现后,也引起了国内数十万名“驴友”的关注,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出了寻找其身份的倡议,最后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确定了该男子的身份,并最终使其遗骸归回故里。经查明,该男子是2005年自行到罗布泊内探险,但为何死亡,却一直是个谜。          这里,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颇具规模的古代楼兰王国。它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历史。它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它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它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 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上书:“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它成为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南支的咽喉门户。 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在此之后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   清代,阿弥达深入湖区考察,撰写《河源纪略》卷九中载:“罗布淖尔为西域巨泽,在西域近东偏北,合受偏西众山水,共六七支,绵地五千,经流四千五百里,其余沙啧限隔,潜伏不见者不算。以山势撰之,回环纡折无不趋归淖尔,淖尔东西二面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    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    民国31年(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    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    六七十年代因塔里木河、疏勒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    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    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建国后,兴起多次开垦浪潮,大批内地人迁移西部组成建设兵团,开展土地平整运动,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盲目地用像个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致使塔里木河由60年代的1321公里萎缩到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马上变成一个死湖、干湖,到70年代完全消失。          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巨变,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罗布泊推进,很快和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罗布泊从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称作“死亡之海”。    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如今,从卫星像片上反映出来的罗布泊是一圈一圈的盐壳组成的荒漠,活生生的湖泊消亡的实例,警告人们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带进行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         

     斯文赫定发现楼兰

 

  楼兰遗址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它的发现是20世纪的重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一处消失近两千年的古代人类文明的存在。然而,这一发现又是一种偶然,虽号称斯文赫定发现,实际又有维吾尔族青年的一份贡献。    1900年3月,斯文赫定担任瑞典地理探险队队长率队进入罗布泊考察湖泊地理情况,同时也希望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远古之谜。在完成考察湖泊游移项目启程退出罗布泊的一天,维吾尔族青年奥尔迪克返回前一天营地寻找探险队丢失的铁铲时,忽遇沙暴,奥尔迪克在天昏地暗中为沙暴吹袭,迷失方向,不知走到什么地方。当风沙静了下来,他方发现自己已身处一片古城废墟中。他十分惊讶,他不仅看到残垣断壁,巨大的房梁,还有遍地的碎陶片和浮露于地表的佛珠铜钱等,凭他对雇主斯文赫定的了解,知道这些也是探险队想找的东西,因而奥尔迪克捡了几片雕刻残片揣在怀中,凭着自己对荒漠的辨别能力,返回了营地。    第二天,斯文赫定看到了木雕残片,十分激动,他意识到,他已嗅到了一处古代文明的遗址,并且,十分可能是一处使自己闻名于世的重大发现。由于他们所剩余的水已十分紧缺,而匆忙前往发掘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生存,他们将考察楼兰的计划留到第二年春天。由于他们发现楼兰的时间是3月28日,从此,这一天成了后人纪念楼兰发现的日子。    第二年春天,斯文赫定进行新的准备,在奥尔迪克向导下,率领一支探险队直奔楼兰遗址,进行掠夺式的发掘,获得大量出土文物并带回欧洲。斯文赫定回到欧洲便把文物资料送给德国学者希姆莱和孔位特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资料把遗址定名为“楼兰”。斯文赫定的发现和有关文物的分析,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震动,引发了新一轮的楼兰探险考古热,楼兰从此成为中外各自抱着不同目的的探险家或学者的目标。    斯文赫定考察过的楼兰为何还有如此巨大吸引力,原因为斯文赫定没有考古学的素养,他注重的是地理学方面的描述和历史时期实物的挖掘和收集,对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很少关心,为此留下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罗布泊地区广袤无际,许多地区斯文赫定仍未涉足,所以后来者屡有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继斯文赫定后,1906年和1914年斯坦因两次到楼兰考察挖掘,仍以大量收集历史实物为主要目的,但亦收集到少量石器时代文物,新发现附近十几座城址、寺院、住宅遗址等。    1909年3、4月,日本大谷考察队的桔瑞超进入楼兰,并发现距楼兰遗址40多公里处的海头古城,获得新的重要文物为前凉西域长史李柏的信稿,把楼兰文化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此后,美国的亨延顿和瑞典的布格曼探险队先后到过楼兰,均有所发现。    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30年进入罗布泊,并在罗布泊北端发现了西汉驻兵据点以及水陆码头——土垠遗址,为楼兰考古文化增添了辉煌的一页。黄文弼当时拟考察古楼兰,但遇到孔雀河和罗布泊有大水,未能渡过孔雀河,因此也未能到达楼兰古城。黄文弼对罗布泊的考察,是我国考古学家第一次在该地区进行科考活动,尤其对土垠的发现,是对罗布泊科考的一大贡献。    1980年,新中国考古人员进入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正式拉开了新中国在该方面考察活动的序幕。  

      楼兰美女的发现

   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与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拍摄组织了50人的大型考察队赴古楼兰考古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该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的考古活动,取得重要成果,有许多新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在罗布泊北端,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出口处发现了一批早期楼兰人墓群,并发现保存完好的古楼兰人干尸,即“楼兰美女”。    考古队沿着孔雀河的古河道进入罗布泊后,在铁板河三角洲地区首先发现了古楼兰人墓葬两处。墓葬的发现也有些偶然。因为,铁河出口地区现已风蚀成雅丹地貌,是龙城雅丹区域的一部。该处的雅丹土台顶部距地面高度4米到8米不等,土台为砂土构造,土台因风蚀水浸,周沿十分陡峭。考古队路经该区时,有队员看见一土台崖壁顶上有外露的干树枝,初疑是古人居住地遗址,于是攀顶进行挖掘清理,才发现外露树枝为一座古墓因风蚀作用露出的南壁,同一土台高地上,还有另一墓葬。    高台崖壁上,出土女干尸的墓葬是一座长方形竖井土穴墓,穴坑深为一米,长一米七,宽约零点七米,墓中干尸一具,无葬具,直接置于土穴内,古尸仰身直肢,出土时脸部盖有一个外形如簸箕状的长扁筐,筐沿盖至胸口,筐上覆盖了一层厚约三十厘米的干树枝,干树枝上又压了一层芦苇,厚约10厘米,芦苇上再压一层细干树枝,厚约10厘米,上面再压砂土,墓穴东西两端各插立着两根粗树干,清去覆盖物后可见古尸上身用一粗毛布裹身,毛布在胸口交接处用削尖的小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加工处理过的羊皮,头上戴毡帽,帽上插着两根雁翎,脚上套着一双毛皮外翻的鞋子,鞋面和底是用粗羊毛线缝接,没有袜子。古尸头下左边有一个用香蒲草和芨芨草编成的提篓,提篓内满填泥土。手臂处还有一把木梳。木梳是削刮成圆尖的木齿嵌入两块硬皮拼夹后灌注皮胶而成,应为我国最古老的木梳子形式。古尸外形保存完好,脸面瘦削,鼻梁尖高,眼深凹,毛发、皮肤、指甲保存完整,甚至长长的眼睫毛都清晰可见。深褐色的头发蓬散披在肩上,皮肤呈古铜色,身体强健,生前为一壮年妇女。    古尸出土后,被有关方面描绘成沉睡千年的美女,成了当时一中外轰动考古新闻。古尸的发现同时也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先后由新疆医学院、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医科大学解剖研究。   根据解剖测定结果,古尸距今3880年左右。年龄约40岁,生前身长155厘米,尸体自然仰卧,面容自如,两眼闭合,眉、睫毛清晰,头发细密,呈棕黄色,发长约20—25厘米,头发上有大量头屑状物质,发上有头虱和虱卵。皮肤呈红棕色,手压右股前部和臂部皮肤有弹性感。古尸内脏都有保存,但已变化,呈干硬、脆薄或萎缩状。进行人类学的测定,属古欧洲人种。古尸血型O型。古尸肺泡腔内可见有成堆的黑色尘粒,反映古尸生前生存环境应是风沙严重的状态。    楼兰女尸死后未采取防腐措施即埋入墓中,何以保存下来,曾引起许多人兴趣。根据专家研究后判断,罗布泊干旱和大挥发量是一客观原因,其次,墓地筑于高台,无水淹至,墓穴不算太深,尸体上覆盖物为砂土、芦苇和红柳枝,较为松散、易于透气和水分蒸发。主观原因是其衣着特点应为冬季入葬,严寒的季节限制了细菌活动,多干风使尸体未及腐烂已迅速脱水变干,减缓氧化,这是古尸完好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通过楼兰古尸的解剖研究,使人们看到了比楼兰古国更早的年代已有一支古欧洲人种部落生活于铜石并用文化至青铜文化时期,活跃在罗布泊北部地区,他们使用火和石器、木器,会用草枝类编织篓筐,用毛线织网,会赶毡熟皮制作御寒衣物,已有树木和泥盖的固定居所,但还没有陶器。会用羊皮裹身,尚不会制作衣裤,生活简单粗陋,常拥挤于木炭火边,并处于一个多风沙的生活环境。  

      古城遗址海头

   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后,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探险家盯紧的目标。之后,日本人桔瑞超随日本大谷考察队于1909年3月进入罗布泊地区,在楼兰的西南端直线距离50公里处发现该城遗址,并探掘到前凉西域长史李柏的信稿(学术界称为“李柏文书”)而得名“海头”城。    海头城与米兰直线距离114公里,是一座长方形的城堡。东西墙160米左右,南北墙80米左右,城墙残高3—5.4米,墙厚达7米以上。墙用夯土夹红柳、胡杨枝层筑成,在墙顶上有许多排列有序的胡杨加固棍。现城门宽3.2米,有27×20厘米的方木卯连的门框,门框保存完好。已倒塌的城门木材散乱分布城门内外。城墙也有多处缺口,为洪水所毁。城西南不远有建筑土台,有散乱的房屋木结构,如完好的柱础、入角柱等,地面可见到陶片、铜镞、冶炼渣等。城内有多处建筑遗址,形状依稀可辨,主要有一组东西长46米,南北宽13.5米的房屋,其他还有数间。房屋是经过加工的胡杨木方棒卯接作横梁竖柱,胡杨棍及红柳枝作夹条,间夹芦苇,外涂草泥的墙壁。框架多已倒塌,仍有个别柱子与横木架立着。    海头城外,有一条古河道,河道两岸有大片干枯的胡杨林或红柳包。远古时,应有孔雀河分支流经海头,构成其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现已沦为荒漠中的废墟,一片苍凉。一当刮风,沙尘弥漫,因此,该遗址还明显地处于沙化过程中。    海头城西北约3公里处另有一古城遗址,形状与海头接近,规模小些,与海头同一时候的建筑。  

      楼兰谜团

   楼兰遗址的发现,在中外学者中引起了响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撰写过不少有关楼兰的报道、介绍文章或专著,在学术上展开讨论,使古楼兰名扬中外,形成许多争论100年仍不休止的话题。现被称为楼兰之谜的诸如:现称为楼兰古城遗址的废墟是否真正的楼兰古城?它的职能是什么?是否为楼兰国都?导致古城毁灭的真正原因等等。    此外,楼兰城产生的年代、楼兰城的出现是否在楼兰国被灭之后,也是引人探究的问题。    解放后,中国考古队发掘的古墓又表现出新的谜团,那就是楼兰地区的人类文明起源问题以及墓葬文化的年代与楼兰遗址文化年代出现了断层,因为,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只有3000年前和2000年—1600年前的,近千年的断裂层目前还没能连接得了。    楼兰的谜团还有人种之说的争议,据出土文物表现,有原始欧洲人种、蒙古人种。但他们是如何迁徙入罗布泊地区,并且早在3800年前就已在罗布泊地区活动。今天,楼兰人的后裔在哪里,在国破城毁之时他们流散何方等等,都是耐人寻味的谜。   在楼兰诸多谜团中,最引人注目的当为楼兰古国消失原因的争论,直到今天,仍有不同的观点。如河流改道说、异族入侵说、丝路改道说、土地盐碱化加重说、河流缩短说、冰川萎缩说、气候变迁说等等。   楼兰曾是一片水乡泽国,河网密布,林带茂盛,林舍毗连,田园阡陌,牧场绿茵,最终沦为荒漠废墟,必有诸多重大原故,为此也引起种种争议。   按目前较多人持有的楼兰衰亡之说为河水水量日趋减少,天气干旱,最后水源的断流迫使楼兰人放弃家园,干旱使楼兰古国全部变成荒漠,生命难以生存,家庭的废弃则成了必然。  

      相关争议

   罗布泊是一处神秘的无人区,除了所蕴含的历史文明,在地理学上也存在诸多学术上的争议,其中,罗布泊是否为游离湖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最早发现楼兰的斯文赫定曾对罗布泊的地理进行过考察,最早提出罗布泊是“游离湖”观点,他认为,由于进入湖中的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湖盆中,招致湖底抬高,使湖水流向低处,过一时期后,被泥沙抬高的湖底因风的吹蚀作用而降低,湖水又由于同样原因回到原来的湖盆。他还认为,游移周期是1500年。    斯文赫定的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但中国的科考队近年对罗布泊考察后认为,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最低点,湖水不会倒流,入湖的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证明,罗布泊一直是塔里木盆地最低点及汇水中心。在历史上是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的终点湖,并不会漂移,当水源河断流后,湖泊曾在历史上形成干涸湖盆。尔后形成不同的洪积湖则是近代的事情,是一定地貌和水文条件下发生的现象。如卫星影像上罗布泊的耳朵状环纹方向和特征明显,是洪水进入湖盆后的冲击物所形成,洪水注入方向没有封闭口。由于罗布泊水份挥发量在年2500—3000毫米,每一环纹的形成均是较短的时间,数次大洪水都会留下新的环纹。尤其罗布泊湖盆极为平坦,湖水很浅,占据面积很大,要维系其稳定需有注入水源,否则很快就会干涸,最后湖泊的再形成亦是洪水所为,并造成湖泊迁移的错觉。  

      地下死海

   1995年,中国地质科学家在勘探罗布泊地理结构状况时发现在罗布泊湖盆的硬壳下,存在一罕见的地下钾盐矿,由于其面积和含盐量与死海接近,被称为“地下死海”。    罗布泊地下钾盐矿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含盐量达百分之三十五。与死海的元素含有相近,如硫酸盐、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等,化学成分与死海基本相同,矿化度都超过海水的十倍,没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罗布泊“地下死海”的水深只有60米,为死海的五分之一,钾盐储量为死海的十分之一,但在中国已可称为为数不多的钾盐矿中最大的一个。由于其储量达2.5亿吨,其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均十分可观。    罗布泊“地下死海”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涸湖盆地底,表面是坚硬的盐壳,当挖一个二米深的洞穴后,就可看见“地下死海”的真面目。用棍棒触搅穴中水后,提离水面都会结上一层白色的盐晶体。与死海不同的是,这里的水深藏在岩石或土层缝隙中,凿开一洞穴后,水就哗哗涌集一起。    罗布泊“地下死海”的形成源之两百万年前,当时罗布泊水域达二万平方公里,后来因风沙淤塞和地壳运动,湖面不断缩小,气候逐渐变干燥使湖水蒸发量加剧,最后湖水的补充来源断绝,湖盆干涸,湖床成了盐壳地。现在,地下水还在通过盖层的毛管蒸发。           魏晋遗迹       指楼兰古城遗址及出土的文书。古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西北,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交叉点上楼兰古城之称,是由于出土的汉文文书用“楼兰”,卢文书用与“楼兰”对音的“库罗来那”确指该遗址而得名。这座城址在3世纪中叶至4世纪30年代前后,是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楼兰古城在1900和1901年经瑞典人斯文赫定、1906和1914年经英国的A.斯坦因、1909和1911年经日本人桔瑞超等多次劫掠,遗迹已遭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9和1980年两次对楼兰古城进行调查发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在1980至1981年 3次对楼兰古城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遗迹与遗物 楼兰古城的遗迹主要是城墙和城内的建筑遗存,城内遗物较多。城墙是用粘土和红柳枝相间筑成,南和北城墙保存较多,西城墙次之,东城墙保存最少。城墙残存部分基宽约 5~8.50米,残高约1~4米。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按复原线计算东城墙长约333.50米,南城墙长约329米,西和北城墙长约327米。四面城墙近中部处有缺口,似为城门遗迹。在城西北角与东南角之间有水道斜穿城内,以此为界可将城内遗迹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河道之东中间偏北有座用土坯建造的佛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上有圆顶,残高约10.62米。附近发现木质浮雕佛像、卷草纹木雕残件和饰有莲花的长柄铜香炉等。塔之东约30余米处的台地上有一处房址,残存木框架构件和红柳编织涂泥的残墙,其下有4个小室,里面堆积有大麦和小麦,并发现一枚卢文书。塔之南约50余米的台地上,有一组高大建筑群的残迹,地表上散布许多木框架构件和用红柳枝芦苇编织涂泥的残墙,其下残存3 室。发现有汉文和卢文书、丝织品、漆和木制品、五铢钱以及筷子等生活用品。在该房址之南的建筑遗迹残毁严重,不辨形制。其附近的遗物有印章、五铢钱、小型金属器、玻璃制品和珠饰等。河道之西建筑遗迹比较密集,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西部中间偏西南、东临河道的大院落遗迹。院落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院内北和西残存一些房址,北面西边3间用土坯砌筑的房址至今犹存。遗物有大量汉文文书,少量卢文书,以及木尺、漆制品、金属制品和一些日常用具等。院落之北有两组简陋的房屋遗迹,出土一些汉文和卢文书及日常用品等。在这两组房址与院落之间,有养牲畜的圈栏遗迹。东与院落遗迹相对,西临西城墙是一组由许多房间构成的大建筑遗迹。遗物主要有卢文和汉文文书,以及丝、毛、 麻、 棉织物,还有渔猎工具与日用品等。上述诸遗迹,应是城内衙署及其附属机构的建筑群。此外,院落之南还有堡垒遗迹,城西南角一带有小住宅遗迹。    文书 楼兰古城出土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的纪年以魏嘉平四年(252)最早,多数集中在270年前后。这些文书主要是当地行政机构和驻军的各项公文及公私往来信件,内容比较广泛。从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在楼兰城设有西域长史及其完整的行政机构;驻军概况和各屯垦区农业生产、水利与生活的一些情况。可以了解到与楼兰城内生活有关的情况,如城内设有仓库、客馆和医院;有制造铁工具和兵器的手工业;有以谷物丝帛作价的商业活动,如一件残简记载买“丝四千三百廿六匹”,可见当时丝绸贸易量是很大的。此外,文书还记录了一些有关城内居民与户口、法律等方面的部分情况,以及当时楼兰城与敦煌、酒泉、姑臧、焉耆、龟兹、鄯善和高昌等地的联系情况。出土的文书表明,魏晋时期曾有效地控制着楼兰地区,并使楼兰城变为罗布泊一带最为繁盛的城镇。卢文书的内容有涉及审理案件、买卖土地契约、信差及公私信件等,文书中还出现有鄯善王安归迦的名字和一些职官的名称。文书的时代主要集中在安归迦王(247~282或267~303)时期。据此可以推测,在晋朝西域长史退出楼兰的时期内,鄯善安归迦王有可能曾派官员进驻楼兰城。    另外,发现了前凉西域长史李柏文书,但目前学术界对李柏文书的出土地点和具体年代尚有争论。              双鱼玉佩          “双鱼玉佩”、一个关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彭加木失踪的谜题。    此事已经过去二十多年,由于一位网友在天涯社区发表了一个名为“中国有没有调查神秘事件的官方机构?”的帖子,使得此事如今才被大家知晓。    双鱼玉佩事件是灵异界必不可少的话题,然而相关资料却少之又少,与消息被封锁的说法相比,双鱼玉佩本身就是一件未被揭开的古老秘事,所以无解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消息被封锁的可能性。   早在十年动乱之前,大概是1957年到1962年之间,我国大西北地区发生了一些事情(据说当时罗布泊发现了一个古城遗址,一些青年想去淘些古物,后来不知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些青年死的死,疯的疯。据说那些疯者看起来像是鬼上身,但又不是。那些疯者行为异常活跃,最后全都筋疲力尽而死,验尸后发现他们身上有未知毒素、胃中残留未知植物,就是因为食用了此植物才使那些幸存者发疯。这些疯者脚部已经磨烂,由此可见他们毫无知觉,否则不会在双脚由于过度摩擦以致腐烂的情况下仍然不知疲倦地疯跑。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带回来了一些拓片和一些古代装饰品的碎片还有一块玉镰,当时已经开始对此事进行了一些不够充分的调查。随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国家行政机构实际处于瘫痪状态,此事只得就此搁置。       文革结束后,军方首先提出继续调查(所以彭加木综合考察队的队员组成其实很微妙,主要成员是军队里的人,还有很多方面的专家,包括民间的专家,大家可以猜到是什么人。但最大疑点是文革之前那些去淘古物的青年的出事原因,而又在其胃中发现未知植物,军方将此事故断定为未知生化事故,其实是为了培养特种部队),所以最后选定为彭加木领队,罗布泊之行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查古城遗址、事故源头、采集植物标本。此时只是一个单项调查项目,国家并没有成立专门机构的计划。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调查的结果有些匪夷所思,科考队找到了古城遗址,竟然却再次发生了事故。他们去了哪里?遇到了什么?这是在当时就列为绝密级的东西。出发时是大队人马,却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这其中还有一人受了重伤,彭加木同志突然失踪只是一个个案而已,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一起失踪的还有那神秘的植物标本!   有罗布泊的牧人报告发现出现这种情况:天气发生异常,地表环境有短时间的重大变化,随即又会恢复原状。    虽然彭加木的考察队出现了严重事故,但是也有了重大发现——他们找到了一个基本保持完整但很难形容的工程设施。这个设施里有大量设备,大部分都失效了或目前为止不知道如何使用,个别设备的功能被甄别出来了,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双鱼玉佩。    为什么叫双鱼玉佩?不是因为外形,而是因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初次发现它灵异的功能时,是用一条鱼做实验的时候,玉佩突然启动,一条完全相同的鱼被复制出来!    为什么彭加木失踪了?不是这个人找不到了,而是出现了两个彭加木!在此情况下只能对外宣布彭加木失踪。这只是彭加木消失的一种可能性,关于他消失原因的传闻不计其数,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他晕倒后被风沙掩埋。        1956~1960年之间,新疆出现了大量的镜像人(复制人),部队和百姓都被复制了。但是,后来毛泽东主席把原子弹的靶场选在那里,直接全部解决了。   50到60年代,罗布泊经常出现异常,经常有目击者发现根本无法用地球科学来解释异类生命,随着影响面的越来越大,政府开始介入,最后由于相互之间的缺乏了解,与某些异类起来冲突。那些异类的一些载具和行动方式根本不是地球人类可以理解的,由于冲突中的被辐射源照过的人会变成无生命特征的生命体。所以在那个时代精确的对罗布泊常有异类出没的地区进行了几次核爆(对外则宣称是核弹测试且只引爆了一颗核弹)。    中国核爆问题得到美苏两大国态度大转变式的默许,特别是苏联的容忍,是因为试爆地不远处的确出现了所谓“闯入者”。这些所谓的闯入者其实就是被地底深处的细菌感染的生物。美国的一个导演躬逢其会,后来还拍摄了类似的电影。    那个时候出来的沙民(国民党残余),中国有电影拍过这段事情。他们生产力极顽强,妇女没有血压还能自然分娩,夜间借助微光即可精准射杀监视的战士。一名老年沙民的体力也接近一名年轻的士兵。这批人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后来80年代彭加木率领考察团进入罗布泊,他们前期工作做得非常周密。但最后还是出事,其原因不在彭,而是考察队中出现敌特,且牵涉到高层博弈,所以最后只能放弃对彭的寻找。但彭一行的目的已经被当时的外媒报道(见亚洲自由之声)渲染了 。        后来又进行了多次寻找彭的秘密行动。因为彭警惕到特务的潜入,而他对考察组的不信任导致要独立求援,找水是一个暗号而已。考察队当时严重缺水,考察队向部队求救要求送水后部队立刻答应,但是彭加木却还是坚持一个人外出找水,并且没有和任何队员打招呼,只是在车里面留下一张纸条“我向东去找水井”,就一个人独自走进了茫茫大漠之中。几小时后,队员见彭加木还没回来,担心他出事,立刻开车沿着他的沿途的脚印前去寻找,然而一直找到脚印最终消失的地方也没有找到,后来国家曾经动用军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寻找也一无所获,彭加木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在大漠中人间蒸发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直到今天依然下落不明。其随身携带的数据也随之湮灭,不过不知道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当时的很多问题,现在依然尚不清楚。只能说人心比灵异事件更复杂,有时实在难辨敌友。   传说新疆罗布泊是平行宇宙的交错点。 而彭加木是神秘的双鱼玉佩事件的“关键人”……   为什么政府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寻找一个生物学家?彭加木到底发现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因为彭加木孤身带着所有标本,当时彭加木带领的考察队发现的秘密基地甚至可能是外星人的基地,越推论越可怕,而且整个事件隐约指向一个绝对让人战栗的事实……        1. 罗布泊病毒   按照网上各种关于彭加木的帖子来分析,确实属于一种植物病毒,也可能为n1病毒,也就是常说的南极病毒,此病毒有一定的潜伏期。随后重庆等地传闻的僵尸事件很可能是被传播者到传染到此区域所导致。该病毒并不直接感染人类,之所以出现人类的感染者是因为有人食用了带此病毒的植物。出现人类感染者后,该病毒很可能以体液交换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以危险性就变的非常的高。而沙民事件也应该是由于同样的关系所致,根据沙民事件还可以推论出,有部分人在被此病毒感染后并没有完全丧失神志,那么此病毒确实可以用来制造超级战士,所以此项目有军方背景而且搜寻彭加木的规模如此之大也可以理解了,这样也解释了为什么一只科考队里有沈冠冕和彭加木两个植物方面的专家了,同样也说明了彭加木的第三次科考就是为寻找感染此病毒的植物。而彭带走的样品应该就是此植物的标本。    2. 感染者   《丧尸生存手册》开始所提到的丧尸围攻电站(气象站)就发生在罗布泊,所以围攻气象站的所谓的“丧尸”必然是感染了罗布泊未知植物病毒的感染者,由此可见罗布泊未知植物病毒类似于《生化危机》的T病毒,不过这个是80年代末的事情,据此可以断定确实发生了此事件。而且更可以推论出,感染者并非完全丧失神智,而是至少保留了一部分的人类本能,否则就不可能做出围攻这样有组织的行为,这里发生的事情很可能属于一次实验事故。沙民事件里的远古人类也可以解释了,可能在罗布泊的地下有一个远古人类的遗址,那里的人类就是由于此病毒的爆发而突然全体死亡,由于罗布泊的地理特性,此批人类在死亡后尸体并不会完全腐化而是成为干尸,这样客观上就有让他们体内的病毒在低温干燥的情况下进入休眠期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同样可以推断,此病毒在感染人体后会感染神经细胞,也就是接管了大脑和脊髓的部分功能,相信这也就是感染者保持部分人类本能的原因。在经过了漫长岁月后,相信在50年代就有人类(很可能是国民党残余军队)闯入了此遗址,并且使用火把照明,导致遗址内温度升高从而使病毒从休眠期苏醒,进而发生了类似诈尸的状况,在人类和远古感染者发生冲突后,有部分人类得以逃脱,也有部分远古感染者追出地表后被人看见,这样就成为了沙民事件里的远古人类。        3. 遗址   此遗址的入口应该只是一个盗洞,入口的位置应该是位于盐碱地上。这样推论的原因是因为荒芜的罗布泊最多的就是墓地而且人烟稀少,所以沙民跑到罗布泊试图生存,似乎也只能靠盗墓为生。而盗洞应该是不可能开在沙漠区域的,因为随风而起的风沙足以活埋整只队伍,所以完全没有可能性。这个推论也验证了,为什么最后彭加木的脚印是消失在盐碱地上的原因。找水的人跑到盐碱地上是多么让人奇怪的一件事情,所以真相只有一个,彭加木根本不是去找水,而是去找遗址的入口。而沙民和军队在60年代对于遗址入口的大概位置有过接触,也许军队就是从那时得到的。结合以上的推论,可以断定彭加木找到了此入口并且进入了里面。相信彭加木最后应该已经被找到,但是彭加木很可能已经被感染,所以做为机密的一部分没有向外界公布,但是彭加木的家属或许已经隐隐约约的知道消息。此遗址的内部区域,应该是位于某个地下洞穴之内,很多的小说里都有罗布泊的地下深渊的描述,比如天下霸唱(张牧野)的小说,相信也不是空穴来风。公开的论文里也有罗布泊地下水带的描述,这就说明罗布泊地下确实存在洞穴,怎么可能只有河流却没有洞穴?但是很有意思的是网上没有任何关于罗布泊地下洞穴的公开资料,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欲盖弥彰?    4.双鱼玉佩   今天看来,“双鱼玉佩”装置可能是一个“超人类文明的时间机器或物质转移装置”,极有可能是用于某种物质的超距离输送及复制。这种装置使被传送的物质具有了类似于佛教中的神足通的功能,即可以自在无碍的在多个物质空间进行传输。当复制出一条鱼后,科学家们感到很惊奇,为了证明复制的鱼和原始的鱼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在鱼的一侧作了标记,结果复制出的鱼也有这个标记,不过位置是相反,与中国的阴阳太极鱼的阴抱阳、阳负阴的藕合结构异常相似。两条鱼在同一时刻的动作完全不同,就象是两条不相干的鱼在游动。为了证明鱼之间的关系,科学家把其中一条鱼注射了毒药,这条鱼很快死了,但奇怪的事出现了,另外一条鱼仍然活着!但在七小时后这条鱼也死了,于是证明了这两条鱼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同一条鱼,只是经过玉佩装置的功能,呈现了两条处在不同时空状态下的不同状态。从鱼都死亡的时间延续上说,这个装置往返另一个未知物质空间的时差在7小时,天知道那是什么世界……        由于这个神秘事件的出现,极大的震撼了中国的科学研究方向,因此在八十年代中叶出现了气功热,人体研究热,如严新柯云路等。不过那些人都是骗子和神棍。真正的这些东西是少数几个国家雪藏的顶级秘密,因为据说从其中预示的人类未来命运结局来说,保密比公开更为妥善。   实际上,双鱼玉佩事件引发出一系列的深思,我们人类对自己,对地球,对星际的了解依然太少,在当今科学探索的前沿地带我们遇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领域,尽管我们很想勘破那个神秘的世界,但这个又是当代科学所不能掌握和解释的。这个装置的研究至今没有任何进展,有传闻该装置已经损坏,有传闻相关部门将此装置暂时封存,等待日后研究。   但是无庸讳言,双鱼玉佩事件促使了中国科学界的观念转变,尤其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性和局限性的疑问。    疑点   疑点1.该事件最可疑之处在于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在网上却几乎只能搜索到这件事的名字。无法确定是因为此件事是凭空捏造,还是另有隐情?                 疑点2.和田近几年才开始建造核设施,而网上所有关于罗布泊和和田的传说一律指向核和生化方面,《丧尸生存手册》记载的真实尸变事件提到过我国新疆和田在1987年曾被美国侦察机发现该地区出现大规模人群聚集,《丧尸生存手册》上记载的事件确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不过未必是真正的丧尸袭击事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1970年到1990年之间新疆确实发生过一些事情,不过不知道发生的事情和罗布泊龙脉有关还是和未知植物有关或者和双鱼玉佩有关。   疑点3.彭加木是生物化学家,也就是说他并非探险家地质学家,而作为一个科考队可以用电报调动军队运送几百公斤油和水也足以说明这次科考并非一般人可以组织。另外,彭加木是植物病毒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而官方所说彭加木是去为国家寻找重水,这显然不足以让人信服,寻找重水应该派地质学家和化学家,为何要让植物病毒学家担此重任?    疑点4.关于复制人的传说与1981年3月国家因为彭加木事件而成立的某个机构,秘密机构迟早会曝光,挂着普通名字的机构反而不会被察觉……    国家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确实成立于1981年彭加木失踪之后,507所现在是研究航天医学的单位,这应该与它的前身有关系。    疑点5.未知植物与双鱼玉佩有什么关系?政府既然已经得到了双鱼玉佩,为什么还要不惜财力的四次大规模搜寻彭加木身上携带的标本?政府在搜寻无果后是否又派科考队进入古城遗址采集标本?   疑点6.科考队发现的工程设施由谁建造?一个满是设备的工程设施为何会出现在荒无人烟的罗布泊?工程设施里除双鱼玉佩之外还有什么设备?科考队向上级汇报这座工程设施后,政府接手这座设施了吗?    疑点7.古城遗址、工程设施、未知植物、双鱼玉佩之间有什么联系?          补充   1.新疆在1981到1987年之间肯定发生过什么不稳定的事件,我们姑且大胆猜测,是由南端开始蔓延的直到1987年左右蔓延到了和田,导致发生了MAXS在书里误认为是丧尸爆发的事件。   2.邓小平在1983年到过新疆,停留颇久,而邓小平在那时实际已经执掌实权,显然新疆乱象并非旁人臆测,否则他也不会亲自前往。   3.彭加木始终是生物化学家和动植物病毒学家,显然他也从未有过跨学科的举动,他所在的领域与重水并没多大关系,另外从当年彭加木的身份和科考队所去的人员构成来看,难道国家去找重水会带一群生物学家,并且由一位生物学家领队?彭加木失踪前的几次考察都在罗布泊范围内就可以知道他可能是为某些秘密科考做准备。    最可疑的就是彭加木失踪的时候为什么携带标本?标本放在营地不够安全吗?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彭加木根本没准备回来,第二种可能是因为标本很重要,他根本就不放心把标本放在营地里,而我们所知,当年彭加木失踪以后,被害说一度流行,会不会是当年彭加木觉察到了什么,所以在孤身带着所有标本出去找水以此来防止自己在军队到来之前遭遇什么不测,有避祸的心理。疑点就在于彭加木失踪的时候带了很多用品,并不像是匆匆离开的样子。    4.他失踪以后军方和政府举办了4次大规模的搜查,如果排除比较不靠谱的阴谋论的话,我们可以推测,也许当年军队和政府都没有拿到他们本来希望拿到的东西,而他们相信标本一定存在,只不过随着彭加木一起消失了,所以才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4次覆盖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的搜索,如果政府或者军队拿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完全可以编一个别的幌子,不用大规模的搜索4次。          民间情报   “双鱼玉佩”是行动的代号,寓合了太极双鱼的含义。并不是真正的玉佩,据说那是一部超越现有人类科技理解极限的超自然物质机器,这部机器可以产生镜像反物质,这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据说,当时这部仪器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科学家,根据双鱼的原理,它有可能揭示了一个超十一维的物质空间的存在,当然这已经超出我们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前几年新疆有一个关于出现史前文明铁管的消息,现在此消息已被封禁,罗布泊很神秘,相当于中国的第51区。   昆仑山也很神秘,那是中国神话的起源地。西天王母住在那里,周穆王姬满探寻过那里,《山海经》也记载过那里。    其实不止这一个秘密,中国还有一部传国秘典,只有某朝的开基者才能开示,里面记载了中华一系的国运兴盛。为什么现在常谈中华复兴?就是因为里面记载了中华民族即将复兴,以及拯救世界的伟大救世主诞生在中国的预言。秘典中记载,中美战争必然爆发,双方将在各自不同的神祗的支持下殊死搏斗。好比几千年的黄帝和嗤尤的战争一般。这个神秘世界在宏宏的宇宙中,只是宇宙超级程序中的一个小程序而已,我们的命运早就被安排了。    2005年,也就是了解这个事件的人还不多时,一部名为《古墓伏尸》的小说十分巧妙的影射了此事件,本小说多次去往罗布泊的林老师应该是指彭加木。    彭加木就是消失在这个区域,那么此小说也许不仅仅杜撰,可能还有消息渠道,以网络作家的写作速度如果这样的细节都上网查资料几乎不可想象。        “林老师去罗布泊其实是他早就策划好的旅程,他在失踪之前曾经去过两次罗布泊,主要是为了寻找重要的核原料重水与一些稀有的珍贵的能源,他当时认为重水可能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古人利用,所以古人会有许多令现在人意想不到的能力,也正是林老师,在第二次中日联合探险罗布泊让日本人知道了羊皮卷的秘密,林老师认为罗布泊下面蕴藏着某种超自然力量,将罗布泊上的水吸进了一个蕴藏量巨大的未知空间,前两次只不过是先期行动,第三次去罗布泊,他希望亲自去寻找传说中的超自然力量,他故意将考察队调到罗布泊的偏远地区,队伍中缺粮少水,必定军心不稳,他想让大家帮助他完成自己的心愿,但是大家都不同意,他就制造了失踪的假象,他失踪后寻找到了已经消失了几千年的有穷国,但是他却因为过度劳累和严重脱水而死去!”   “林老师死后,前来搜救的王霖考古队找到了他,当时他们准备将他的遗体收敛起来,但是却发现他并没有死!死只是个假象,而他的身体也没有腐烂,甚至可以不吃不喝,但是他却没有思维,整个人呆呆傻傻的!”   当时一号首长秘密指派王霖的考古队去解救林老师,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最好是将活人带回来,因为一号首长以为林老师携带了大量的国家机密准备潜逃呢,所以必须要找到他!”    “王霖他们凭借着多年的考古经验找到了地下有穷国,因为那里有水,一个人想要在茫茫罗布泊生存下来,必须要有水!”    “他们从另一条水路来到了有穷国,这里的一切都足以让他们欣喜若狂!”    “他们走走停停将整座古城研究了个遍,后来他们发现了古城中央有一座地宫,地宫中凶险异常,王霖毕竟是从西藏回来的,他看出了这里与西藏有些相似,似乎也有种神秘力量,很快他们在地宫深处找到了林老师,林老师失踪四个星期,经过队医的检查已经确认死亡,但是当大家都很沮丧的时候,林老师突然睁着眼睛坐了起来,当时队医就给吓昏了过去,其他人也没见过如此场面,以为是诈尸了,只见林老师忽然暴起伤人,考古队伤亡惨重,幸亏王霖从队医的药箱中取出一针安定,插进了林老师的脖子中,这才算是平息事态!”           “后来的事情王霖并没有透露,他恐怕是发现了有穷国地球轴心的秘密,他这个人表面上看文绉绉的,戴副眼镜感觉跟孔大圣人是的,其实他心眼比谁都多!”   “那林老师又是怎么死的呢?”我问道。    “他已经超越了生死,甚至超越了人类的范畴,对于他来说死只不过是肉体的死亡,而生则是灵魂的重生...”   “肉体的死亡,灵魂的重生...”我心中反复默念这句话。   “你的意思是他的肉体死亡了,但是灵魂还活着?”我问道    名词解释:   1. 有穷国,传说是后羿的国家 2. 罗布泊地下水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06日第十一版) 本报武汉9月5日电 记者张志峰报道:“干涸多年的罗布泊发现了地下含水带。”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李振宇4日在武汉透露了这一消息。   被称为“死亡之湖”的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曾是一个内陆湖,后来逐渐干涸,成为一片沙漠。今年7月中旬,李振宇带着地面核磁共振器械,应邀赴罗布泊为当地寻找工业用水源。他和来自新疆的专家发现,(注意)在阿尔金山北缘向罗布泊方向,有一条地下含水带,长10多公里,宽至少4公里,水层最厚处超过50米。(这句被加大了字体并标为红色)据检测,此水带含盐量不高,可用于灌溉。至于处理后能否作人畜饮水,则有待进一步检测。    3. 中日科考,是指1979年彭的第2次科考,也就是为国家找到许多宝藏的那次,有准确出处。     4. 携带大量的国家机密叛逃,那时确实有彭逃往苏联的说法,但是没说携带大量国家机密。从彭的3次科考来看,成为机密的可能性最大的无非是第2次,那位1号首长应该是邓。   5. 彭的弟子,目前还不得而知。    综合的来看,此小说里面的内容比网上流传的内容多不少细节,而且多的细节和小说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估计是有特定的消息渠道而非全部杜撰。           彭加木的三次科学考察    1. 彭的第一次科考确实一无所获,所以彭回到上海,直到79年才回新疆,这样推论的原因是如果有发现,彭不会一直到1979年才提拔为新疆科学院副院长。这次的提升由工作年限的积累所带来的可能性较大。   2. 彭的第2次科考是重点,我们有理由怀疑彭在第2次科考时,有巨大的发现,而此发现已经和该病毒有关系。估计在60,70年代,国家对此病毒已经有所调查,调查的结论应该是指向了古墓地,而古墓地的大概方位国家应该在彭之前就已经掌握,至于为什么说是彭发现的,估计那方位的来源是盗墓贼而不是正规的科考队伍。很有可能盗墓贼中就有人感染了此类病毒以至被政府发现。所以彭第2次应该就是直接去往古墓地,第2次科考的成员名单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是应该有考古学家,此次的收获应该很大,彭的论文中提到的病毒应该都来源自这次科考,同时还有很多文物出土,但是此次应该没有发现所谓的南极病毒。   3. 这次和第2次科考离的非常的近,所以可以推断,由于第2次科考并没有发现此病毒,所以紧接着开始了第3次科考。在到马兰农场前,应该仍旧是一无所获。在到达马兰农场后,应该是彭得到了上级指示给出了某高危险古墓地或遗址的大概方位,而此地方应该是已经有确切消息有人因为此病毒而送命的,而队中很可能只有彭一人知道这个情况。在随后7天的路程中,在油水过半时离所说的墓地应该还有点距离,而此时彭应该是选择了没有和队员说明详细情况,而是选择了用队长的权威逼迫队员继续向前,这样就造成了彭和其他所有队员的对立。在到达了指定位置后,彭特地写下的纸条实际上应该是通知基地自己已经到达位置开始搜寻,因为彭是癌症病人,所以在去之前就已经做好牺牲准备,不告诉队员就是为了队员的安全不让他们跟着进这个有死无生的地方。彭没有回来就是说明了此地方已经找到,确实发现此致命病毒,但是不确定自己是否已经被感染,所以留在原地等死。个人相信在随后的大规模搜索时应该已经找到此入口,但是彭的科考队员肯定没被告知,真相仅仅掌握在军方而已。  走近高昌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43347410.aspx 追溯安西都护府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43348683.aspx 茶马古道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4335009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