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延期怎么办理:搭好批评与被批评的桥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58:13
与一位资深管理的朋友交流学校管理时,他谈到破坏性批评和建设性批评的问题,列举了他批评别人和别人批评他的例子,记忆最深的还是挨批评尤其是被破坏性批评的激动和感伤。这也引起我的深刻反思,从事管理这么多年,不知批评过多少学生和老师,也不知对同一个人批评过多少次,被批评的肯定记得清楚,尤其声色俱厉的批评,想起来定会“心有戚戚焉”,因为我也是在被批评和批评别人中成长的。
批评本身是带着好心,是对犯错者的更正,对被错的公平,对他人的告诫,因为批评不是报复,不是发泄,更不是谩骂。有批评行为发生时,双方心理都在受损,但又不能不批评,因多出于成长的可塑和避免重犯的考虑。如果批评方式不当,尤其是破坏性批评,常常改变了批评的性质和功能,不是教育而是损人,不是指正而是宣判。
什么是破坏性批评呢?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对犯错误者一味地指责;对错误进行反复的、连续性的批评;态度粗暴、言语苛刻、讽刺嘲笑,伤害到批评对象的自尊、对其改正错误起着阻碍和破坏性作用的批评。搜寻一下网络,有一篇“要谨防破坏性批评”的文章(作者徐友舜),列举了14种不当的批评方式:羞辱式批评、埋怨式批评、报复式批评、捉迷藏式批评、围攻式批评、审判式批评、告状式批评、随心所欲式批评、泄愤式批评、全盘否定式批评、号令式批评、诱骗式批评、自相矛盾式批评、自诩式批评等。
批评是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常用手段,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发生着,都是为成长、进步动声色、动肝火,也常常因制怒的修养不够而绷断促其改正的弦。
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人接受批评的能力低了,不让人说了,这是现实,一是现在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浮躁、自负的比重加大,二是现代人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提升了,尊重意识、赏识需求增强了,宁要虚假的表扬,也不容点到为止的批评,三是自我批评的品质淡化了,有错又转嫁、有错又辩三分的人多了。基于这种现实,批评的武器要现代化,再把延安整风的方式搬过来,恐怕不是批评而是武斗。人的心态素养、政治素养、作风素养退化了吗?不敢定论。但有一条,要达成批评的目的,就要考虑被批评者能够接受的实际,艺术地、现实地选择批评的方式。心理学家说,凡人都爱听褒奖的话。这就决定了批评的话不容易为人接受。实践中我也看到了,好多人确实因为批评不得法而造成彼此间的情绪对立和人际矛盾,起了相反的效果。
批评确实要讲究艺术、讲究角度。《解放军报 》有一篇文章“批评的角度决定批评的效果”,就提到批评的效果,其中谈到怎样解决批评难的问题,讲了一个“教徒抽烟”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有个教徒祈祷时想抽烟,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厉色地说:“不可以!”另一教徒祈祷时也想抽烟,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点头道:“可以!”这就是说话的角度不同而得到的不同结果。批评其实也是这样,它是传统文化、心理知识、语言艺术等的综合应用,善于批评则成为工作的动力,不善于批评就成了阻力。如何使批评成为被批评者的动力?文章也给了方法原则:让批评体现信任,让批评体现安慰,让批评体现看重。照这样批评,被批评者得到的是光明、方向、前途,甚至是感激。
一个高超的领导和老师不会乱批评,不会无中生有的批评,更不会借批评别人发泄自己的情绪。
被批评者更要从自己成长的角度,吸取成长的营养,修炼自己的涵养,重塑自我批评的素养,把批评作为积蓄成长力量的加油站。
人都是在接受批评中长记性、避弯路而成长的。
附一: 要谨防“破坏性批评”——关于“批评方式”的反思       作者 徐 友 舜
批评是最常用的教育手段。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批评方式进行系统的反思。
按照批评的效果来说,批评可以分成“破坏性批评”和“建设性批评”两种。“破坏性批评”是指:对犯错误的学生采用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后果是对其身心健康的成长产生出破坏性的作用;而“建设性批评”于此相反,对其身心健康的成长产生出建设性的作用。
破坏性批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危害大矣。本文述其种种方式、陈其诸多危害,以期同行们的关注和规避。
1、羞辱式批评
使受批评者感到羞耻与侮辱的批评,谓之羞辱式批评。
请看以下的批评语句:
“你这个留级生,难道还想再留一级吗?”——揭短。
“女孩子竟然这么不要脸!”——谩骂。
“看你呆头呆脑的,简直就是只老企鹅,今后大家就叫他老企鹅吧。”——起外号。
“瞧你多精明,咱们班就数你能!”——讽刺。“昨晚你爸爸的拳头滋味还不错吧?”——挖苦。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类批评,即使是对成年人而言,也是让人羞惭万分;对学生来说,伤害更烈,无异于在学生的自尊心的园地上驰马。
培根说:“认为自己名誉受到损害的人,也最容被激怒易。”这话千真万确。我曾经见过这样的场景:“又错了,你真是猪脑子!”老师脱口而出。老师的话没有落音,那学生立即怒不可遏的大声吼道:“你是狗脑子!”老师忍不住,“啪”的一个耳光打过去……
——羞辱式批评,将百分之百的招致学生的怨恨,甚至激起学生的攻击情绪。毒化师生的关系。
2、埋怨式批评
以埋怨的方式所进行的批评,谓之埋怨式批评。老师往往只顾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不顾及当时的实际情境,一味的埋怨或者抱怨,既会无济于事,又不会带来积极的效果。甚至于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轻者不服气你的批评,重者进行狡辩,使你拿他没办法;同时会使你在学生心目心中成为个“不近情理的人”;更有甚者,遇到性格懦弱、自卑心较强的孩子,就有可能从此产生沮丧心理,说不定会背上个沉重的思想包袱。
请看这个案例:
“升旗仪式时,你干嘛非得要打那么个响喷嚏?惹得全班都笑,这下子咱们班级的名誉要受你定影响了。唉!拿你真是没办法!”——没喷嚏,想打都难打出来,要打得很响更难,不信你试试。既然喷嚏打也打过了,响也响过了,笑也笑过了,还这么埋怨是何道理?该不会想让咱们的学生去像《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契诃夫)中的切尔维亚科夫那样——打个喷嚏,丢了性命吧?
埋怨式批评是教育中司空见惯的。关键问题要看埋怨的值不值得,是否符合人情道理。
3、报复式批评
培根说:“报复犹如蔓草,是野性的产物,人性自然的趋向于它,法律和文明却应当剪除它。”作为人的教师,也是难免存有报复之心的。于是,也就有了“报复式批评”这一说法:
“你当好几位同学说我昨天的板书太乱,来来来,瞧你这篇作文,比我乱上十倍!撕掉!重做!”
——这种方式的批评,正是教师“野性”的表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请记住:教师的任何报复式批评,都只会带来学生的反感、憎恶,通常伴之以轻蔑:“鸡肠狗肚的家伙,真不配当老师!”学生的这种受到扭曲的心理,若不及时校正过来,从此以后,这孩子将会失去它的率真和耿直,再难与你这位仁兄袒露胸怀了;更为甚者,你可能受到更厉害的报复。师生之间,冤冤相报的案例,并不少见。
4、捉迷藏式批评
学生犯了错误,他是不容易很快自己就明了的。这也是人之常情,正如《老子》中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的确是不容易的事。学生不是圣贤,他们的错误,有待老师及时的明确的指示出来。我们的老师常被不满情绪所困,故意对与学生的批评来个捉迷藏:
“修改了一遍,仍然不像个作文样儿,拿回去再精心修改!”
——到底哪儿要改?怎么改才好?老师的心思到底是什么?真令人捉摸不透,简直就是在捉迷藏。这种批评实在是无助于学生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是在被刁难,是在被轻蔑,是在被侮辱,就会产生烦躁不安、羞辱、恼怒、怨恨等不良情绪。其结果只能是:写作文的兴趣荡然无存,从而厌学,甚至仇视你这位老师。
5、围攻式批评
有的老师认为:群起而攻之的批评会造成声势和威压,会使不服气的学生“彻底服气”。于是乎,邀请几位同事或者班级干部,再者,把他的家长们叫来,一起来进行批评,打他个人民战争。殊不知,压而不服,至多不过口服而心不服。围攻的巨大压力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感,或者由于人的自卫本能,退居内心,从而产生怯懦、顽固或仇恨的心理。围攻式的批评,另一种效果是让学生认为你——无能!
6、审判式批评
也许是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因袭,不少老师平时就认为高学生一等,难得以平等之心待之。在施行批评时,老师不自觉的把自己当成“审判官”,把批评异化成了“审判”:“鸡毛掸是你折断的?”“我没折。”“有人亲眼看见,你还抵赖!”“就不是我折断的。”“还在顽抗,还不老实交待!”“我只拿了一下,就放在讲台上了。”“大家都看见你拿的,人证物证俱在,还不老实!”
——倘若这是一桩“冤假错案”,可就麻烦了,这种审判式批评,就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忌恨你这位老师;即便不是冤案,就是他干的,这次“审判”,也一定会造成他心理上的阴影,师生的对立情绪将会从此而生,今后你再诚挚的教诲,谅他也难听进去的。
7告状式批评
古人说得好:君子要“隐人之恶,扬人之善”。有的老师喜欢当着家长或学校领导的面来批评学生,这种批评,在学生看来无异于是在告状。于是,他将认为你这老师缺德,卑鄙无耻;他将认为你色厉内荏,软弱无能,从而对你产生轻蔑之心。而这批评往往演化成围攻式批评。
8、随心所欲式批评
只要看到学生犯错误,立生恼火,于是,不分场合,随心所欲的进行批评。有位老师对一个迟到的大为光火,停下讲课,如怨妇般的罗里罗嗦的批评达二十分钟之久。结果是:全体学生反感、恼火,却既不敢言,又不敢怒“课堂以目”。后果必将是你失掉“民心”,难以让学生再去敬重你爱戴你。
9、泄愤式批评
或因家庭矛盾,或因与同事不和,或因工作受挫,或因受领导批评,于是,迁怒于犯错误的学生,不顾事实,夸大其词,乘机发泄私愤,批评时,态度凶暴,恶语伤人而自快。殊不知,这种泄愤式批评,给学生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至深。学生自然而然的认为你喜怒无常、蛮不讲理,对你心生鄙夷和憎恶,对你的课心生厌烦和倦怠。
10、全盘否定式批评
“这道题还用问?可见你上课根本就没有听一句!”
“你看你的作业,哪一次有全对的?你一辈子都学不好了!”
这种全盘否定式的批评,只会毁灭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除此以外,还会怎样呢?学生一旦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而代之的必将是自卑感和自暴自弃。
11、号令式批评
批评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批评者,盛气凌人的发号施令,搞一言堂,不许学生申辩,不许有不满的表现。这样,其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干嘛非要按照你说的去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他们产生出阳奉阴违的虚伪的、顽固的心理状态。而对于胆量小的学生,则会促使他们变得更加怯懦、更加自卑,养成盲目顺从性格,缺乏独立自主的宝贵精神。
12、诱骗式批评
用引诱甚或欺骗的手段来使学生说出真相,燃火自食其言,加以严厉的惩罚或处理,让学生大有“坦白从宽,牢底坐穿”之感,大呼上当受骗了。对老师来说,这似乎是一种智慧,其实,这是一种教师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对学生的危害最烈。当学生竟呼上当时,教师的威信从此扫地,学生感到受愚弄的同时,他们将只会变得虚伪狡诈和对人的猜忌,失去了城市和信赖。
13自相矛盾式批评
教师也者,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应该是学是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教师自己必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如果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套,对学生的要求是另一套,即教师的言和行自相矛盾,轻者,教师的批评无效,重者,将会受到学生的轻蔑和嘲笑。比如:“学校规定,全体师生都必须戴校徽,为什么你今天不戴?”“老师,你今天也没戴呀。”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你说你这位老师何以自容?
14、自诩式批评
人人都有在别人面前显示伟大的欲望的。
在对学生施行批评时,有的老师好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夸耀其自己来:“你这样偏科是愚蠢的,我在上中学时,每一学科的成绩在全校都是第一名。”你一位学生停了会钦佩你?错!——“哼!你要是在我们这个学校,准保没门!”
这种自诩式的批评,实在不能让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记》)也,往往适得其反,有害而无益。
破坏性批评还有其他种种方式,难以尽述。
总之,破坏性批评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毒化了师生的关系,更为严重的是毒害了学生的心理,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受批评者容易养成诸如怯懦、冷漠、暴躁、虚伪、猜疑、狡诈、怨恨、顽固、攻击、厌学、厌世、等恶劣心理。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受到一次破坏性批评而一蹶不振,有的在多次破坏性批评之后而逐渐丧失自尊和自信心,转而采取逃避方式以得到心理补偿,从而开始逃学,继而弃学,甚至走上犯罪之路。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古人说的好:“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学记》)我们这些“为师者”,不可不谨记破坏性批评的严重危害阿。
最好说一句,长期使用“破坏性方式”进行批评的老师,不知不觉中将会养成易怒、孤傲、蛮横、冷漠、玩世不恭等等劣习,其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乃至毒化的。
新课程实践中,要彻底摒弃“破坏性批评”!
附二:批评的角度决定批评的效果       作者:侯文超
心理学家说,凡人都爱听褒奖的话。这就决定了批评的话不容易为人接受。实践中笔者了解到,有的同志确实因为批评不得法而造成彼此间的情绪对立和人际矛盾,起了相反的效果。
那么怎样解决批评难的问题呢?这使笔者想到了一个“教徒抽烟”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有个教徒祈祷时想抽烟,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厉色地说:“不可以!”另一教徒祈祷时也想抽烟,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点头道:“可以!”这就是说话的角度不同而得到的不同结果。批评其实也是这样,它是传统文化、心理知识、语言艺术等的综合应用,善于批评则成为工作的动力,不善于批评就成了阻力。要使批评成为被批评者的动力,笔者觉得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让批评体现信任。信任的批评使人际关系更近,工作动力更足。一位优秀班长参加集团军比武,凭实力他在小组赛上能拿第一名,结果只拿了个第三名,勉强进入下一轮。这使得带队的团政委既担心又恼火,狠批这个班长一顿:“在我看来,无论是越障还是射击,那些拿金牌的明星都和你有一拼。在集团军也没有几个人能和你一决高下?只拿这个名次,连你自己也对不住吧!”一番劈头盖脸的批评让这个班长头也不敢抬。第二天,这个班长进入决赛,勇猛如虎,所向披靡,一举夺得了第一名。何因?他说感谢政委那一顿批评。这批评里有什么呢?就是信任,批评言词中将班长的各项技能与体育明星相比,这不仅是对其技能的认可,也认为他完全有争夺第一的能力。心理学认为,信任是人际交流中的第一需求,信任意味着被认同、被肯定、被托付、被期待。艾青在《大西洋》诗文中说:“我们信任他们,像信任自己的良心。”信任是如此的被人看重。有的同志在受到批评后就心灰意冷,原因就是没有从中感受到领导的信任。受到批评之后,感觉到领导对自己有成见了,“一切都完了”。这样的批评是很不成功的。
让批评体现安慰。下级受到批评无疑都是因为有过错。一个明白是非的人有了过错本身就会觉得有负组织、亲人和自己,心里不免内疚。所以,这时候的领导批评要体现出一种精神的安慰。某单位一个士官在不明真相的情况被卷入一场纷争,而且表现得十分冲动,被上级点了名。知道真相后,这个士官挺后悔,向连队干部作检讨。对此,指导员不能不批评。指导员说:“你的直率和侠义是好的,但要慎用,古人说:‘豪侠人可惜者三:助凶人得暴名,挥泛财得败名,纳庸客得滥名。’这都是行侠不慎的结果。古人说这些话,说明古人也有这方面的错。现在你已懂得这个道理了,错误没白犯。”指导员这番话就是安慰式批评。有些道理不是天生就明白的,需要在实践中碰碰钉子,碰痛了就明白了,所以指导员觉得只需用安慰式的批评就能达到效果。后来,这个战士不仅处事更加慎重,而且还把指导员这番话和个人体会写成文章发到报上。
让批评体现看重。领导批评你是因为在乎你——有些同志很懂得这个道理。现实中也确实常常如此。据说有一位老领导用人有个信条是:“狠狠地批评,狠狠地重用”。他看中了哪些部属可以重用,就以比一般人更苛刻的要求对待他,一旦有错误就给予严厉的批评。他觉得这样每一次批评都使之长记性,经验就不断丰富,能力就不断提高,最后得到“狠狠的重用”。其实领导看重的不应只是那些职务上可以提升的人,每一个人都应当看重,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份职责、一份使命,哪个岗位都重要。所以,领导在批评时必须使每个人都觉得领导在看重自己。有一个很优秀的排长因为失恋而严重影响工作,教导员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他说:“你不会因为失去一个女朋友连未来的一切也一同失去吧。”这个排长顿时振奋了精神,觉得教导员如此看重自己,决不能因此而影响工作。
批评是门艺术,特别是在当前官兵文化素质明显提升的情况下,批评的艺术性就更加显得重要。当然,讲求批评的艺术性,并不等于否认批评的严肃性。如果没有严肃性而只有艺术性,批评的力度也是要打折扣的,只有把严肃性和艺术统一起来,批评的效果才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