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二手手风琴:伤寒经典文章连载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5:40
桂枝汤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马云枝
  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该方以桂枝为主药,辅以芍药、大枣、甘草、生姜等组成。原用于太阳中风表虚之证,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通阳化气,温经活血等作用,笔者临床常用来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并发的肩手综合征,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在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肩手综合征的病因不明,据报导可能因脑卒中后脑部病变及情绪变化等内外因素的刺激,导致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功能的紊乱,出现水肿、温度变化和疼痛,使瘫痪侧肩、肘、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皮肤肿胀、发凉。加之偏瘫后肩部活动受限、腕关节牵拉掌屈及患手输液因素,使上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局部水肿加重。临床常表现为:偏瘫侧上肢胀疼、酸疼或刺疼,伴有皮肤潮湿、紫绀、发凉、活动受限等现象,重症患者剧痛难忍,痛苦异常。据报道,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可达22%。
  目前临床对肩手综合征尚无特效治法,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功能训练,加重了病人的致残程度。笔者从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以桂枝汤加减治疗肩手综合征共50例,取得较好疗效。
  一、 临床资料
  选自门诊及住院的病人100例,并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脑梗塞76例,脑出血24例,左侧偏瘫31例,右侧偏瘫69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41~76岁,平均62.56±4.11岁,病程3个月以内者11例,3个月至6个月者71例, 6个月至2年者18例。
  将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并发症、脑梗塞与脑出血比例、肩手综合征的病程长短等方面经过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996年)制订的标准:脑卒中患者瘫痪侧肩、肘、手部疼痛,皮肤潮湿、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屈曲挛缩,局部无外伤、感染等。经X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取患侧的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为主穴;肩手痛者配关冲;病久配大椎、肩外俞;肘部拘挛配曲泽;腕部拘挛配大陵。同时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每2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
  治疗组除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外,同时给以桂枝汤加减。若气虚血瘀者加党参、黄芪、鸡血藤、三棱、莪术;局部畏寒恶风者加防风、羌活、当归、川芎;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细辛、地龙;手指拘挛明显者加川木瓜、葛根、玄参、制首乌;痛剧影响睡眠者加姜半夏、珍珠母、酸枣仁、夜交藤等。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2周为1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
  三、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定:上肢运动评分<33分为严重运动障碍,33~43分为明显运动障碍,44~54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5~64分为轻度运动障碍。痊愈:肩、手无疼痛、无水肿,无肌张力增高,皮肤潮湿、发凉症状基本消失,上肢运动积分>55分;显效:肩、手疼痛明显减轻,水肿大部消退,被动活动时略有痛感,肌张力略有增高,皮肤潮湿、发凉症状时有,上肢运动积分达44~54分以上;有效:肩、手疼痛减轻,水肿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被动运动时疼痛明显,肌张力增高,皮肤潮湿、发凉症状略有减轻,上肢运动积分达33~43分;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好转、体征无明显改善者,上肢运动评分<33分。
  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Fugl-meye评价结果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总积分比较:治疗组(50例)治疗前为8.65±3.20,第1疗程时为23.85±2.24,第2疗程时为31.23±3.79,第3疗程时为39.44±2.32。对照组(50例)治疗前为8.97±2.17,第1疗程时为21.50±3.51,第2疗程时为24.91±3.52,第3疗程时为28.16±2.21。各组自身进行各个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对照,Ridit检验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第3个疗程的上肢运动总积分可看出两组间平均积分值相差11分左右,这对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此外,对照组第2疗程后疗效进展速度减慢,治疗组相对较快,这对缩短病程有着重要意义。
  四、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经脉阻滞,寒湿易附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该病属中风后“痹证”范畴。中风发生的病机总不离风、火、痰、虚、瘀、气血六端。加之中风发生后,由于偏瘫失语而卧床,据祖国医学“久病多虚”、“久病多瘀”、“虚可致瘀”等理论,气虚则帅血无力,血瘀则气行失畅,血瘀气壅,脉道不利,则气血难达四末,筋脉肌肉失养,故出现偏瘫侧肩、肘、腕胀疼、酸疼或刺疼,活动受限,皮肤潮湿、发凉、发紫等症状。
  该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气衰血少,在标为气滞血瘀,脉道不利所致的营卫失调。故治疗上应本着标本兼治之则,以益气养血、通经和营为要。
  桂枝汤是“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伤寒论附翼》)。桂枝汤中的“桂枝和而不烈,刚而不燥,……可发汗,可止汗,可祛邪,可扶正,……并可宣灵窍以回苏,柔经隧以镇痉”(《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其他药则系养血敛阴,柔肝健脾,缓挛急,除血痹之品;更有大枣和生姜相伍,有健脾益气,养血生津调荣之功;方中桂枝芍药相配,则调和营卫,温经通络的效力更强。若服药后微发其汗,则能从阳引阴,令营卫二气交合感应,互根互用,有补益中风后气血亏虚,调和肩手综合征时营卫不和、气滞血瘀等作用。B16苓桂术甘汤治疗寒湿痛证举隅
吴沛田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脾胃,四药合用,药少力专,共达健脾利湿、温化痰饮之功。
  本方所主,概要有四。一为虚,指中焦阳虚,脾失健运,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二为实,指因脾失健运,水气不化,聚湿成饮,或上凌心肺见胸闷心悸,短气而咳;或水渍大肠,腹痛泄泻;三是寒,指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见身痛水肿、寒湿脚气;四为瘀,乃湿浊之羁,痰瘀胶结,痹阻血络,而见寒湿痹症。笔者体会,只要辨证精当,切中病机,每能应手取效。此举痛证医案数则,以窥一斑。
  一、头痛  李某,男,37岁,1999年10月11日诊。自诉半月前冷水淋浴后头顶疼痛,有束紧沉重感,服感冒药及去痛片等未效。现疼痛加重,身重恶寒,背部沉困,泛恶纳呆,乏力嗜睡,舌苔薄白微腻,脉弦,有饮酒史。辨证属脾虚湿困,外寒袭表,治宜健脾化湿、通阳解表,以苓桂术甘汤加防风9g,羌、独活各8g,细辛4g。服3剂症状减轻,再进3剂诸症消失,以剂量减半再服4剂巩固效果。
  按:寒湿内阻,膀胱经气不畅,故见巅顶头痛。身重恶寒,知其表邪犹在,故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以安内,加防风、羌独活、细辛以攘外,使邪从表解而取效。
  二、胃脘痛  邹某,男,27岁,2001年12月7日诊。自诉两年来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无定时,遇寒加重,偶有针刺样痛,外院胃镜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因天气转寒,胃痛加重。刻下胃脘部冷痛胀闷不舒,呕恶少食,乏力嗜睡,喜热饮。舌苔薄白,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胃虚弱、寒湿内阻,治宜温脾化湿、调和肝脾,用苓桂术甘汤加土茯苓30g、生苡仁30g、吴萸6g、黄连6g、郁金10g。服3剂痛减,再进10剂诸症消失,去吴萸加红花9g、败酱草20g,服药月余,复查胃镜未见明显异常,追访2年未发。
  按:中焦虚寒,久则湿结血瘀,用苓桂术甘汤温脾化湿,加左金丸及郁金调肝胃、理气血,使脾胃升降相因,则邪去正复而病愈。
  三、腰痛  韩某,女,44岁,2000年12月19日诊。腰痛如折,伴下肢凹陷性水肿2年余,每于秋冬加重。刻下肢痛不可俯仰,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轻暮重,嗜睡乏力,尿少腹胀,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腻,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拟温肾健脾、通阳利水,用苓桂术甘汤加黄芪30g、寄生30g、仙灵脾15g、制附片8g、泽泻20g。服5剂症状减轻,小便增多,再服16剂诸症悉除,唯有乏力,去泽泻,加太子参15g,再进15剂以巩固疗效。此后两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寒湿腰痛,阳虚为主,因病势迁延,肾阳已衰,故脾肾俱补,阳气充则阴寒消,腰痛水肿皆去矣。
  四、痹证  麦某,男,49岁,2000年3月诊。诉下肢麻木关节疼痛历时4载,伴腰骶部及右肩及腕关节也时有酸沉疼痛,有时行走艰难。刻下疼痛发作,伴乏力头晕,大便溏泄,呕恶少食,舌苔白腻,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缓。证属寒湿痛痹,治宜温阳散寒、活络通痹,方用苓桂术甘汤加木瓜15g,羌、独活各10g,地龙9g,制附片15g,土鳖虫9g。服7剂痛大减,步履较前轻松,再加怀牛膝15g,服16剂诸症消失,仍以上方隔日1剂善后调理45天,行动自主,追访2年未复发。
  按:阳虚之体,寒湿痼滞,单用祛风除湿剂难以胜任。用温通和阳之方药,如日照当空,阴霾自散;配以地龙、土鳖虫通经活络,木瓜祛风胜湿,攻补兼施,阳气来复,湿浊皆去,病则痊愈。
  五、痛经  黄某,女,21岁,1999年9月13日诊。诉15岁月经初期,近3年来每次行经期间均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有时月经2~3个月一行。就诊时为经期第2天,症见月经量少,色暗红,夹有血块,下腹剧痛,恶心欲呕,腰部胀痛,手足欠温,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暗淡,脉弦细。证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治宜温补脾肾,调冲任,通经行气,活血止痛。药用苓桂术甘汤,肉桂易桂枝,加补骨脂10g、仙灵脾12g、制附片8g、三棱10g、莪术10g、土鳖虫9g,连服3剂,疼痛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继以金匮肾气丸调理两周。此后1年内痛经未发。
  按:脾肾阳虚,冲任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以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加补骨脂、制附片等补火生土,则冲任脉通,月事以时下而痛经止。B09.3从黄煌医案中品味经方
□ 黄 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黄煌先生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名中医,对“经方医学”有深入研究,擅长以经方治疗疑难病。随师抄方年余,每为其娴熟的用方技艺和极高的临床效果折服。现试通过黄煌教授的几个临证病案,和大家共同来感受一下经方的魅力。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瘀血脱发
  王某某,女,53岁。于2005年8月4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其人形体较充实。为脱发所苦多年,每秋季加重,近来每天掉发近百根。其人有酒糟鼻,血黏度偏高。最近时有头昏脸红,关节有晨僵感,下肢皮肤干燥,易烦躁,睡眠不安,唇色暗红。黄煌老师处以桂枝茯苓丸方加减:桂枝15g,赤芍15g,茯苓20g,丹皮10g,桃仁12g,制大黄5g,川芎10g,红花6g。半个月后复诊说药后脱发明显减少,药后一周每天掉六十多根,现在每天掉二十六根。睡眠好转,情绪改善。原方一直服用,现脱发已止,脸色润,心情好,下肢皮肤滋润。
  按:《金匮要略》中是将桂枝茯苓丸作为下死胎方来使用的,现其应用范围已经不限于女性,临床多用来治疗人体下部疾病如妇科疾病、男性的生殖系统疾病、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溃疡等。同时此方用来治疗麦粒肿、痤疮、面部脂瘤、酒糟鼻、银屑病、虹膜炎、眼底出血、中心性视网膜炎、结膜炎等也有报道。黄煌老师认为桂枝茯苓丸是用于瘀血型体质患者的。黄煌老师认为所谓瘀血型体质,其人就望诊而言,体质比较强壮,面色多红或暗红、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腹诊而言,腹部比较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且大多有压痛。就此病人而言,黄煌老师据其血黏度高,唇色暗红,有酒渣鼻,下肢皮肤干燥,睡眠不安等断其头部血液循环不好,故用桂枝茯苓丸加制大黄、川芎、红花等以疏通渠道,来改善头面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随着体质的改变,症状渐消。
  炙甘草汤加减治右肺癌脑转移冷呃不止
  陈某某,男,55岁,于2005年09月10日就诊于国医堂门诊部。因右肺癌脑转移冷呃不止曾求诊于黄煌老师。门诊时见精神萎靡,表情呆滞,神情恍惚,已有神志障碍,体重下降。舌红苔白黏腻。黄煌老师遂处以炙甘草汤方:党参12g,麦冬30g,天冬30g,制半夏6g,肉桂10g(后下),炙甘草3g,生地20g,阿胶12g(另烊),龙骨20g,牡蛎20g,甘杞子20g,干姜6g,红枣30g。半个月后复诊时已经判若两人,其表情丰富,神情自然,思维敏捷,已宛如常人。能摸见其右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舌嫩,苔薄有齿痕。服用炙甘草汤加减至今,已化疗33次,精神尚可,右锁骨下淋巴结渐小。
  按:黄煌老师认为炙甘草汤是一张集止血、强身为一体的大复方,张仲景多用此方来治疗因疲劳、出血、疼痛、寒冷、饥饿等原因,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的体液缺乏患者。方中大剂量的生地黄、阿胶止血,人参、桂枝、炙甘草、麦冬强心定悸,30枚大枣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故而此方又称为“复脉汤”。黄煌老师将其视为营养滋补方,在临床常用来治疗那些肿瘤放化疗后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病人表现为体质极度虚弱者。从此案可以看出,此方能改善人的整体状态,确有奇效,能配合放化疗,共同抵御癌症,是体虚患者的强壮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运用体会
柴瑞震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28条载:“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历代医家对此看法颇不一致。有认为当去芍药者,如清?吴谦《医宗金鉴》曰:“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有认为当去桂枝者,如徐灵胎曰:“头痛发热,桂枝证仍在也,以其无汗,则不易更用桂枝”;也有因方证似乎矛盾,难以解释,而含糊其辞者,如成无已等。笔者根据临床经验体会,认为本条病症所主方剂,既不宜去桂枝,也不宜去芍药,而当在桂枝汤原方中加入茯苓、白术即可。
  上述条文所叙的症状,主要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我认为这些证候表现,既不是外感风寒所导致,也不是实热内结所形成,而是由于水湿之邪内阻中焦,外痺经脉,以致升降痞塞,经气不畅的病理反应。这从本条条文的文法及文字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条文中的“仍”字与“小便不利”殊为关键。“仍”字之用,不仅否定了“服桂枝汤,或下之”的治疗方法,而且说明了“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之证,是存在于“服桂枝汤,或下之”之前的。同时又反证了这些证候似表证而非表证,似里实而非里实,所以,虽然“服桂枝汤,或下之”而其症“仍”在。“小便不利”尤是本条辨证之关键。我们知道,桂枝汤证虽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里热结实虽有“心下满痛”,但它们都不会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一证是水湿内停,积蓄不化的主要特征。柯琴说:“若小便利,病为在表,仍当发汗,若小便不利,病为在里,是太阳之本病,而非桂枝证未罢也”,条文在叙出表里类似证之后,写出“小便不利”四字,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上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又说“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帬肉苛,筋脉不利”、“脾病,身痛体重,腹腰脊痛,胫痠,背膂筋痛,小便闭”,可以说是本条文的滥觞。基于这样的病因病机,其治疗方法自然是利水化湿,疏通经气,所以仲景在方剂服法中特别注出“小便利则愈”一语。
  桂枝汤是一个解肌发汗,调营和卫的方剂。桂枝味辛性温,既长于活营血、通经脉、解表散寒,又擅于温阳气、助气化、散湿利水;芍药味酸性寒,既能调营和血、滋养筋脉,又可柔肝缓中、疏达气机。二药君臣相伍,是桂枝汤中之必不可缺者,在肝脾不和而水湿之邪内阻外痺时,治用桂芍,也属必要。至于有认为“无汗不得用桂枝”者,则属管窥之见,且所见也是错误的。仲景之桃核承气汤、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皆用桂枝,难道都必须在有汗出时才能应用吗?所以本证虽无汗,桂枝也在所必用。于桂枝汤方中增入茯苓、白术,一以健脾燥湿、化气利水,一以疏利三焦、通达经气,对于水湿之邪内阻外痺所引起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颇收良效。
  笔者偿用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过20余例类似的患者,一般所抓的主证,即腹满、筋强、小便不利。兹举病例以说明之:
  案一:冯某,女,49岁。一年前患腹满泄泻,至今未愈。1997年7月12日以来,自觉头项、脊背强直而痛,难以左右顾盼,经医治疗,效果不佳。于1997年8月邀余诊治,患者面目微黄虚浮,颈项背膂及腓肠部皆强急不舒,且有疼痛感,肢体倦怠呆重,脘腹痞痛,不饥恶食,全身时时发热,如风吹火,而心下、胃脘常觉发凉,小便不利而次频,大便泄泻,舌苔白而润,脉沉缓无力。疏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大枣12枚,炙甘草15g,焦白术15g,赤白苓各15g。2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之。2日后二诊,云服药后,通身出汗,尿利且量增多,腹己松,项背已较前柔和。惟腓肠肌仍觉强痛,大便日二、三泻,但已变稠,继为疏方:桂枝9g,白芍9g,煨姜10g,大枣10枚(焙干研细末冲服),炙甘草15g,焦白术15g,白茯苓15g,木瓜15g,连服5剂后,诸症皆愈。
  案二:张某,男,63岁,素有痰喘宿疾。1999年5月6日因外感而痰喘发作,自服安乃近、蛇胆川贝液、麻黄素,翌日觉感冒、痰嗽均减,但增颈项强痛,尤以背部右上侧为甚。5月8日,又觉四肢关节重闷而痛,腹满不能饮食,食则呕恶清水。诊其脉,濡而涩,察其舌,质胖嫩,苔滑腻而白,询其小便,谓数月来尿常不利,常服西药克尿噻,近数日末服,小便淋漓不畅,但不急不痛。疏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5g,大枣6枚,焦白术15g,赤白苓各15g,细辛5g,陈皮10g。日服1剂,连尽2剂。10日复诊,颈项、关节之强痛已衰其大半,腹已松适,食已不呕,惟背部右上侧处仍木着痺痛。于原方中去陈皮、苍术,加桃仁、红花各10g,改白芍为赤芍,连进5剂后,已无不适。
  以上用本方所治的20余例患者,收效都较满意。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于桂枝汤原方中加入茯苓、白术之后,由一个桂枝汤兼及另外四个方剂功用的缘故。这四个方剂即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茯苓甘草汤、甘姜苓术汤。苓桂术甘汤健脾化湿、温阳化水;苓桂草枣汤振心阳以伐肾邪,培中土而制水饮;茯苓甘草汤温胃运脾、散湿利水;甘姜苓术汤温脾散寒、胜湿利水。上述四方的功用加上桂枝汤的调和营卫、通经解肌,对于水湿内困脾胃,外痺经脉所引起的项背强痛、心下满痛、脘腹痞闷呕恶、食欲不振、关节痺痛等都有显著的疗效。于是笔者或疑,原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否在年代之沿革中传抄讹错?现陈管见,以就明者指正。B桂枝汤加味临床验案三则
□孙伯杨 北京中医医院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能补虚弱,调气血,和阴阳。临床运用其加减变化甚多,既可治外感风寒之表虚证,亦可治内伤杂证,诸如寒凝血脉、寒湿阻络等证。前人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滋举验案如下:
  营卫失和自汗案
  孔某某,男,45岁。现表现为:半身交替出汗已年余,且时感腰痛,眠差,舌苔白,脉沉弦。
  治以调和营卫以止汗。方用桂枝8g,白芍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5枚,草菖蒲8g,远志10g,当归10g,寄生30g,川断15g,生龙牡各30g(先煎),菟丝子15g。服5剂汗止,再服5剂而愈,观察四年未复发。
  产后血虚头痛案
  李某某,女,38岁。现表现为:产后头痛已三月,伴有凉麻感,上牙亦疼,失眠多梦。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养血温经散寒止痛。方用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5枚,当归10g,熟地20g,白芷10g,细辛3g,怀牛膝12g,首乌藤30g。服5剂症减大半,牙疼未尽,原方加黄连6g,细辛增至5g,再进5剂,牙疼消失,头痛亦止而愈。
  寒湿痹阻经络案
  李某某,男,43岁。现表现为:全身关节疼痛,遇凉尤甚已五年,不能穿短裤,尚需“护膝”以保暖,阴囊多年发凉。舌较暗淡,脉沉弦细。治以温经散寒活络止痛。方用:桂枝12g,白芍12g,甘草8g,生姜6g,大枣5枚,川芎10g,防己12g,川乌15g,秦艽15g,怀牛膝15g,鸡血藤30g,仙灵脾15g,服10剂后关节疼大减,已不怕凉,且能穿短裤,亦不用“护膝”,阴囊湿凉也明显减轻。原方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
  笔者多年体验,此方临床运用较广,如对产后血虚受风(包括人流后之虚寒证),血脉凝涩之偏正头痛,风寒湿痹症和中风以偏瘫且有凉麻感之后遗症,以及营卫失和之多汗症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方药性温热,如用之不当,常较用寒凉之副作用为大,故古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禁戒。D2金匮要略方攻法的巧妙配伍
□ 徐 慧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攻补是临床证治的一个重要问题。《素问?通平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古人从治疗实践中领悟到任何疾病如果是因为邪气盛则为实证,治疗当用攻法;如果是因为精气夺,正气不足则为虚证,治疗当用补法。明代张景岳将虚实作为疾病的总纲,将攻补作为治疗疾病的总则。他在《景岳全书? 脉神章?脉神》中指出:“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在经方众多的配伍规律中,攻补配伍规律至为重要。本文对《金匮要略》方中的攻法配伍规律作一探讨。
  快速增效配伍
  激毒快速增效配伍
  将药性相反的药物配伍组合成方,取其相反相激急速攻邪的一种配伍方法,称之为“激毒快速增效配伍”。甘遂半夏汤就是本法的典型代表方。甘遂与甘草在十八反中为相反药,仲景将两药同用,利用两药相反之性,取其相反相激,达到激毒快速增效的作用,使留饮一战而能尽除之。
  合力快速增效配伍 
  将性味、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组合成方,取其众药之合力以急速攻邪的一种配伍方法,称之为“合力快速增效配伍”。十枣汤、抵当汤均属此类配伍。
  十枣汤用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方中甘遂、大戟、芫花三味药皆苦寒有毒之品,性相近而各有所专。甘遂长于泻经隧脉络的水湿;大戟善于泻脏腑的水湿;芫花善于消胸胁的伏饮痰癖。三药等分同时使用,因其气味相须相济,每味药仅须少量就可夹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且每味药的毒性也不致过大,因此可达减毒、峻效、除顽痰之目的。
  抵当汤用治妇人经水不下,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方中用植物药大黄大面积扫荡脏腑中大的瘀血;动物药水蛭、虻虫搜刮经络中小的瘀血。动植物药配伍,祛瘀无处不到,取其合力快速增效之用,是仲景治疗瘀血病证的一大特色。
  延时增效配伍 
  通过配伍一些甘缓、酸涩的药物来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一种配伍方法,称之为“延时增效配伍”。延时增效配伍多用于治疗病邪深痼,短时难以祛除的病证。
  如乌头汤、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三方的病因中均有寒邪,均以乌头为主药,且都用蜜煎。乌头辛热有毒,峻逐寒湿,其性善走;蜜质稠善守而不走,甘缓解百毒。乌头用蜜煎,一则可使乌头的气味尽入蜜中,变辛为甘,变急为缓,制约其毒性,缓和其药性;二则乌头性善走而不善守,蜜煎后可使其药性深入,留连于病位,延长其作用时间,将寒邪、湿邪尽搜之除之。同时蜂蜜本身具有缓急止痛、益气补中的功能,能帮助乌头止痛,且顾护脾胃,使邪祛而正不伤。
  又如甘草附子汤主治风湿之邪由肌肉入侵关节而致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之证。方中炮附子辛热,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络,能散寒湿止痛,但其功效短时即逝,配上炙甘草甘缓之性,可使附子温经散寒的功效较长时间留连于病位,以利于风湿之邪的彻底祛除。
  抑毒取用配伍
  某些药物对于治疗某种病证有特殊作用,但该药物具有伤害病体的毒副作用,采取“相畏相杀”的配伍用药以达到既能治病疗疾,又不引起毒副反应的一种配伍方法,称之为“抑毒取用配伍”。本法典型代表方有小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生半夏治寒饮而致的呕吐有很好的疗效,但辛温有毒,且毒性较烈,不可单用,仲景巧妙地配伍大剂量的生姜(半斤),并采取久煮浓煎之法。生姜既协同半夏蠲饮止呕,又抑制半夏的毒性。由于本方配伍之巧妙,功效之显著而被后世誉为“治呕之祖方”。
  干姜人参半夏丸是治疗妊娠因胃虚寒饮而致呕吐不止的要方。半夏是治呕之要药,也是妊娠禁忌药,于是仲景配伍人参,既可扶正温中疗胃虚,更重要的是减缓了姜、夏峻烈之性,以避免损伤胎元。仲师“抑毒取用” 配伍法,既能抑其毒而彰其用,又能避其短而用其专。
  攻邪护正配伍
  将具有毒性或攻邪峻猛的药物与药性缓和护正的药物相配伍,以达到速去实邪而不伤正气目的的配伍方法,称之为“攻邪护正配伍”。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和大黄甘遂汤等。
  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于治疗肺痈实证的喘咳。葶苈子大苦大寒,作用峻猛,泻肺中痰火有捷效,但易伤正气,方中用大枣十二枚,以缓和葶苈子药性,且甘温补中,使邪去而正不伤。
  大黄甘遂汤方中用大黄攻逐瘀血,甘遂峻逐水饮,佐阿胶养血益精。三药配伍,既能峻逐水血相结之实,又照顾产后失血之虚,真乃两全其美之妙法。空调伤寒;辛温解表;麻黄剂

  空调病属现代病,其临床表现不一,而空调伤寒是其中一种较常见的证型。刘渡舟教授对此作过定义和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暑热难捱,时人贪凉取冷,空调机一开,飒飒冷风扑面而来,沁人肌肤,暑汗顿消。然则非其时有其气,有些人难免会患空调病。因其常表现为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气喘、脉浮弦或浮紧、舌苔白润,与伤寒表实的“麻黄八证”极为相似,故称其为“空调伤寒”,以资与正令伤寒相区别。由此可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夏天也有伤寒;二是空调伤寒在病机和临床表现上与正令伤寒略同,自当参照伤寒论治,而医治伤寒,首推麻黄剂。
  1997年夏,北京奇热,恣意取冷者大有人在,患空调伤寒者亦屡见不鲜。经统计,我于是年暑季共医治了20余例空调伤寒患者,处方中无一例外均以麻黄为君药,效果颇佳。但除个别病例使用麻黄汤或葛根汤外,大多数使用了麻黄石膏剂,其原因是这些患者此前多有失治或误治。细询之,其发病初期均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痛等症状,本当辛温发汗,却采用了物理降温或辛凉解表等法,致使迁延不愈。有的使用解热镇痛类西药后一时汗出热退,但体温旋而复升。至我接诊时,病程少则二三天,多则十余天,虽仍发热,而病情已发生变化。因寒邪外束,物理降温更如雪上加霜,使阳气怫郁不得越,形成外寒内热格局者为多,常见面赤、烦躁、气喘等症,治疗上多采用大青龙汤或越婢汤加减。有部分患者,外伤于寒,内伤饮冷,则易挟湿挟饮。其挟饮邪者,渴饮呕利,舌苔滑润,用越婢汤合桂苓甘露饮(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挟湿邪者,头重身困,肢节烦痛,苔白而腻,用越婢汤合麻杏苡甘汤。还有些患者郁热较甚,伴有咽赤咽痛,则以麻杏甘石汤中加入连翘、金银花、芦根等味。
  本组患者年龄为14~68(平均40.1)岁,病程2~15(平均5.5)d,体温37.5~40.0(平均38.6)℃。经辨证施治后,速者1~2h即得汗出,体温开始下降,一般6~36h体温降至正常,身和病愈,但若兼挟湿邪或饮邪者,降温过程则需2~4d,这与湿性粘滞的特点是相符的。
  本组患者多属外寒内热,故一般不用桂枝。麻黄宜生用,取其发散之力,至于用量,应视寒邪轻重、禀赋强弱而定,我一般用6~15g,个别的还要再重些。一剂药嘱分作三服,服后若不得汗出,或虽汗出而不畅,可间隔二三小时再服;得畅汗淋漓,或持续小汗至邪已透出,则停后服。一般体质强壮或初得病者,宜大剂峻汗,一汗而解;年老体质偏弱、或病已迁延数日者,则宜小剂取汗,使表邪缓缓随汗而解。
  凡寒邪束表,郁闭较重者,药后欲汗前,体内阳气得药力相助与邪气相搏,每令人发烦,或欲去衣被,此时可助以热饮。个别汗欲出不能者,我常参考《伤寒论》“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之法,按揉患者太阳、风池等穴,疏通经脉,可立使汗出。
  不仅伤于空调可致伤寒,如暑季冒雨涉水、寒处作业等,俱可使人罹患伤寒,同样应以伤寒论治。而现代有些医生受一些偏见的影响,对麻黄等辛温解表剂畏之如虎,反用凉遏冰伏治法,使许多本来一剂可愈的伤寒病迁延多日,甚至引发变证,令人扼腕。其实除老弱阳虚、阴虚血燥等当审慎行之外,麻黄确是一味比较安全、疗效迅捷可靠的良药,就看是否用得其所了。活用芍药甘草汤体会
□ 陈国华  四川省成都郫县
  芍药甘草汤,方出仲景《伤寒论》,又名甲乙化土汤。此方系由桂枝汤或四逆散之一半组成。立法以甘酸为主,其依据则源于《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后世医家所创帛的不少方剂皆从此方衍化而出。
  芍药甘草汤由白芍药、炙甘草各30g组成,方中芍药酸苦微寒,炙甘草甘温,二者相合,即成以甘酸为主组成之方剂。此方仲景用以治脚挛急,之后,其临床运用逐渐广泛。所以然者,以此方具有养血滋阴、平肝抑木、敛肝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效也。现代研究证明,本方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之作用。
  基于上述,笔者特将上方灵活加减,随证化裁,用于临床,颇收良效。如患者龚某某,男,55岁。主诉呃逆半年余,曾用中西药多方治之,皆未取效。今诊,尚见精神抑郁,四肢欠温,便溏,苔白,脉沉缓等。遂用白芍30g,炙甘草15g,2剂而愈。又如周某某,女,25岁。述左侧偏头痛已月余,治之未效。今诊,尚见头目昏胀,易怒,脉弦缓等。此乃肝阳头痛也。药用白芍30g,炙甘草15g,丹参18g,数剂而愈。再如许某某,男,55岁。述腹痛即泻已3月余。曾用中西药治疗,其效不著。今诊,见所泻者,皆溏状便也,且伴饥而不食,情绪抑郁,沉默寡言,脉沉紧等。此也肝旺乘脾之证。遂用白芍30g,炙甘草、白术各15g,防风、陈皮各12g,焦三仙各18g,2剂而诸症除,继用柴芍六君子汤调理而愈。
  此外,笔者还将此方用于习惯性便秘、四肢拘急、痹证等,亦常获良效。总之,芍药甘草汤药味虽少,但力专效宏,确是一首难得的有效良方。D2桂枝汤加味临床验案三则
□孙伯杨 北京中医医院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能补虚弱,调气血,和阴阳。临床运用其加减变化甚多,既可治外感风寒之表虚证,亦可治内伤杂证,诸如寒凝血脉、寒湿阻络等证。前人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滋举验案如下:
  营卫失和自汗案
  孔某某,男,45岁。现表现为:半身交替出汗已年余,且时感腰痛,眠差,舌苔白,脉沉弦。
  治以调和营卫以止汗。方用桂枝8g,白芍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5枚,草菖蒲8g,远志10g,当归10g,寄生30g,川断15g,生龙牡各30g(先煎),菟丝子15g。服5剂汗止,再服5剂而愈,观察四年未复发。
  产后血虚头痛案
  李某某,女,38岁。现表现为:产后头痛已三月,伴有凉麻感,上牙亦疼,失眠多梦。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养血温经散寒止痛。方用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5枚,当归10g,熟地20g,白芷10g,细辛3g,怀牛膝12g,首乌藤30g。服5剂症减大半,牙疼未尽,原方加黄连6g,细辛增至5g,再进5剂,牙疼消失,头痛亦止而愈。
  寒湿痹阻经络案
  李某某,男,43岁。现表现为:全身关节疼痛,遇凉尤甚已五年,不能穿短裤,尚需“护膝”以保暖,阴囊多年发凉。舌较暗淡,脉沉弦细。治以温经散寒活络止痛。方用:桂枝12g,白芍12g,甘草8g,生姜6g,大枣5枚,川芎10g,防己12g,川乌15g,秦艽15g,怀牛膝15g,鸡血藤30g,仙灵脾15g,服10剂后关节疼大减,已不怕凉,且能穿短裤,亦不用“护膝”,阴囊湿凉也明显减轻。原方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
  笔者多年体验,此方临床运用较广,如对产后血虚受风(包括人流后之虚寒证),血脉凝涩之偏正头痛,风寒湿痹症和中风以偏瘫且有凉麻感之后遗症,以及营卫失和之多汗症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方药性温热,如用之不当,常较用寒凉之副作用为大,故古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禁戒。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