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本部:我们关注的十位教育界人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5:46:01

我们关注的十位教育界人士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在教育界涌现了许多成功人士,他们衷情于神圣的教育事业,有属于自己的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有长期的第一线教育实践经验,他们以自己的业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魏书生:以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

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长魏书生热爱教育事业,二十多年来,他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试验,积累并总结出既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的教学经验。

坚持明确的素质教育思想

魏书生自踏上教育讲台后,就牢牢地树立这样一个主导思想:“我想的是要培养出二十年后我们国家的一代新人。”正是由于坚持把追求升学率教育转为素质教育,魏书生的眼睛不是只盯住几个能升学的尖子,也不是单纯地抓住升学考试的几门学科,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苦心钻研差生心理,因材施教,满怀信心地教育每一个学生。为此,魏书生采取诸如“道德长跑”、“健身长跑”等措施,每周安排课外阅读、写日记、抄格言、唱歌、画画、参加社会实践等诸多活动等,还经常带领学生进行5000米长跑,做100个俯卧撑等,用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他把德、智、体、美作为一个整体来教育培养学生,既着眼当前需要,也着眼未来发展。

推行科学民主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方法

魏书生有效的法宝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民主的管理手段。在科学管理方面,魏书生坚持计划系统与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三方面的结合。在教育教学中,魏书生用民主集中的办法把学什么、怎么学,目的要求是什么,明确地交待给学生。他在教育过程中完全废除了强迫命令以及压服的手段,坚持师生平等的合作型关系,既注重教师的指导性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自治性主体作用,大力启发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魏书生有一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他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通常是采用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方式。十余年来,凡是魏书生所任教过的班级学生不管换了几轮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仅从1985—1988年这届学生为例,便可一目了然。这三年中,他既是两个班级共135名学生的班主任,又是他们的语文任课教师。这期间魏书生到外边开会,最多一年离校170多天,语文课学生自学,没请人代过一节课。这两个班级135名学生全部达到了上一级学校录取的分数线,百分之百升了学。不仅学生的及格率占全县第一位,而且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也占全县第一位。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魏书生的成功取决于他作为人民教师的素质。尽管他的学历不高,但是“自学”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人。魏书生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行为来熏陶学生。他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先做。他规定学生坚持“道德长跑”,他自己也率先写了几百万字的日记、笔记、文稿。他要求学生坚持的“健身长跑”,他自己也不辞辛劳地和学生一起做。他号召学生自学,他自己也带头自学,甚至不放过外出开会的任何空隙时间。

在育人方面,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一些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就容易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也难免在认识上有误区。对此魏书生想方设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同时也以身作则地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不正之风。“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这既是魏书生对自己教育思想的概括,也是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体现。

 

李金初: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一条通途

李金初于1987年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至今,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他从多角度探索新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的改革,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今天,他的“国有民办制”实验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探索。

改革

李金初认为改变教育贫穷的状况,首先得改革投资体制,实现多渠道投资。1992年5月8日,李金初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公办学校的“五自主”办学体制改革新思路,即“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教育教学实验改革”。1993年1月,李金初又进一步把方案概括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简称“国有民办”,又称为“承办制”。1996年4月,北京市正式批准十一学校作为市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并开始按改革方案招生。

李金初的改革方案在北京十一学校近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成功的。首先,在教育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上更加充足和灵活。第二,办学体制改革改善和充实了十一学校办学的财力。第三,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校在李金初校长“改革、选择与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用成功的实践回答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今天,“国有民办制”实验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探索。

选择

李金初提出了“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并进行了以课程设置结构为核心的改革。1994年,李金初在十一学校开始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实验是把 A、B、C三层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授课教师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层次,这样满足了学生不同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学校坚持了“分层不分班、保底不封顶、学生自选层、上下可流动”的原则。“分层不分班”、“学生自选层”、“上下可流动”就是指学生所在的行政班不变,学生可以定期在不同的层次间流动,“保底”是指 C层的教学要很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打好坚实基础。“不封顶”是指 A层的教学,允许超纲,自选教材。分层教学使教学的针对性加强了,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达到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在教师方面,学校选择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教师。在该校239名教师中,有98名具有硕士或同等学历,而本科生也达到了133人,只有9名教师为大专毕业。如此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在北京市中学里十分少见。目前,十一学校硕士及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58%,而高中更达到了44%。对此,李校长并不满足,按他的计划,到2005年,硕士学历的教师应达到60%,高中则为80%。

发展

李金初校长在“改革、选择与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用成功的实践回答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今天,“国有民办制”实验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之路。2003年7月,十一学校首轮8年办学体制改革结束,海淀区组织专家论证组和评估组对学校改革进行了评估验收,综合评估意见为:十一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改革很有探索价值。现在,李金初正带领全校师生进行新一轮的实验。

李金池: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

一个关于教育的数学函数式

河北省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特别强调,教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函数式来表达教师人格修养与教学能力、教育观念以及二者与教师的“教育力”之间的关系:y=kx。因变量y表示教师的教育力,系数k表示教师的人格修养,自变量x表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等。

李金池认为,在这个函数式中,一般来说,教师的能力永远处在一种正值的状态,之所以出现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听他的课,造成这门课成绩下降,就是因为此时k值已成为零或者一个负数,造成他的教育力永远是零或者是负数,其教学成绩必然要下降。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李金池认为,一所学校,一位校长,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把y=kx这个函数式中的k调整为正数值,并且努力把这个值调整到最大。

一个精神的特区

李金池说:“深圳是经济特区,香港、澳门是政治特区,我们的校园应该是一个精神特区。”他立志要让教师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心中永远有追求。1998年暑假,衡水中学一位很有经验的科任教师,在社会上招收课外补习班,办班使这个教师一天的收入比一个月的工资都多。对此,来自校内外方方面面的反馈引起了校长李金池的注意。李金池立即召开了校党委会议,对该教师做出了“限期调离”的处理决定。教师找他理论,他说:“学校是一个精神特区,教师作为这个特区的特殊的人,就是要不为金钱所动,远离铜臭。”办辅导班的教师被调走了,其他教师的情绪也稳定了。

衡水中学把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在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本之上。为此,他们大力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学生都能轻松快乐地学习,学生都有高远的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坚强的个人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合作的精神等品德。

在衡水中学,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很简洁,很透明。领导班子面向全体教师承诺:教师不用分心去考虑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不用去考虑与领导的关系如何,不用去考虑自己的奖金、工资、职称、荣誉、房子……所有这些,都由领导为教师做。要想让同事瞧得起,让领导高看一眼,那很简单,就是“要把工作干得更好、最好”。

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道路

1992年,李金池任衡水中学校长时,衡水中学在衡水也只能算一个二、三流的学校。到1995年,衡水中学的升学率已跃居衡水榜首,但李金池知道学校走的仍是“时间加汗水”的老路。1997年,衡水中学大胆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上”的观点。为此,学校制定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具体目标是“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在此思想指导下,李金池提出要进行课堂改革,寻找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道路,从课堂上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开始进行改革,走出了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创新之路。

展涛:年轻大学校长的治校方略

1963年出生的展涛,2000年便出任山东大学校长,是中国最年轻的重点大学校长。几年来,在展涛和校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成绩斐然,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直面困难,明确改革发展思路

展涛出任山东大学校长时,他已是一位“老资格的新校长”了。说“资格老”是指展涛的稳健与成熟,他这一素质在实现原山东大学实质性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来的三校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老校,人多摊子大,融合难度相当大。作为全国重点大学最年轻的校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展涛敢于直面困难,在半年之内相继完成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调整、学科与院系重组,理顺了管理体制,顺利实现了原三校的融合,为新的山东大学争取了宝贵时间,争得了发展机遇。

也正是基于学校实质性的融合和改革的成功,优秀人才不断向山大汇聚。两年多来,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双聘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30名。新山大的优势也凸现出来。

全方位发展战略

展涛善于思考,思想敏锐,注重教育理念创新。他明确提出并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院系和师生们的创造潜能;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校、校银合作,拓宽学校发展空间。学校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论坛,仅2001年就接待国外来访和前来参加学术活动者达1300多人次,举办活动15个,与9个国外高校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先后与鲁能集团、浪潮集团、海信集团、台湾鸿海集团等十几家大集团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涉及合作经费近3亿元,学校已获益1亿多元;先后与电力、通讯等行业和威海、荣成、德州、禹城等地市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2002年下半年先后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互换本科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启动互聘对方知名学者为博士生导师,互相推荐优秀本科生到对方读研等项目。这些措施,实现了开放式办学的点、线、面多种合作模式并举的新局面。

王思明:一方水土,一批人才

王思明的爱岗敬业,不仅敬的是学校教育事业,也敬的是社会发展事业。王思明高中毕业那年在回乡路上,问一个在山坡放羊的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孩子回答说:“放羊。”他问:“你为什么要放羊?”孩子回答说:“卖钱。”他问:“卖钱干什么?”孩子说:“娶媳妇。”他问:“娶媳妇干什么?”孩子回答说:“生儿子。”他问:“生儿子做什么?”孩子又毫不犹豫地说:“放羊!”面对这个健康机灵的孩子,面对这样一个生活逻辑和目标,苦闷、失落中的王思明决心要当老师,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目标。

王思明于1968年到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小学当教师。他为了改变农村小学的恶劣条件,开展勤工俭学,建起了陕北农村一流的小学。学校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实行全免费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达100%。王思明曾说:“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人民教师,不能坐等国家提供优越的办学条件。要创造条件,让全村的娃娃都来上学。”

闯出贫困山区办学新路

今年2月8日,是下西渠小学开学的日子。学生们欣喜地发现,校长王思明给大家带来了一样新东西---王校长组织研究开发的多维数字教学系统,把电话线往系统的接口上一插,通过幻灯照射,同学们就可以直接在黑板上看到来自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

为了这套多维数字教学系统的研究开发,他可没有少吃苦头。去年,光是西安就跑了10多趟,在阴暗潮湿的廉价旅馆里前后住过两个多月,虽然落下一身风湿病,终于赶在年底开发出了这种高科技产品。随着产品销量的增加,多年来萦绕在他心头的办免费寄宿学校和素质教育基地的梦想实现了。

1998年,王思明筹资15万元在学校操场上建起了10间宿舍。他确定了素质教育基地的活动主题是:让娃儿们来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听下西渠校史、看贫困地区孩子如何成长,使孩子们接受“吃苦”的教育,弘扬延安精神,自强、自信、自尊、自立。可是王思明碰到了难题:仅靠过去老锄头式、小打小闹的勤工俭学是提供不了学校和基地建设资金的。他产生了开科技公司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们的支持,经过一年的努力,新产品终于在去年底投产问世。在最近延安市组织的“赛教”活动中,王思明的多维教学系统受到了欢迎。

让学生学会“自力自理”

30多年来,王思明带领学生挖药材、育树苗、建果园,累计产值达数十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让家庭困难的娃娃们都来上学。学校由最初的两孔破窑洞,发展到具有一座两层,12间,340平方米的现代“小洋楼”,使下西渠从1970年起就实现了免费教育。

王思明所在学校的18届毕业生,全都升入初中;有不少已取得大中专文凭,其余的因为在校期间学到一门农业科学技术,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带头人。王老师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力,不只是学生学业的范畴。作为教师,他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山沟里办了一所学校,影响了此前长期处于麻木状态的几代人;他通过学校把文明带进山沟沟,富了一方水土。

汤有祥:第一所私立高中的“掌门人”

1984年,在浙江省某公办学校任校长的汤有祥面对中考落榜学生要求上学的呼声,毅然辞去职务,在自家的自留地上开始了办学生涯。

汤有祥,一个乡村教师,为解决山村农家子弟读书难问题,倾其所有个人办学,含辛茹苦19年,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培养出近万名毕业生,其中3200人考上大专院校,数百人出国深造。他创办的上墅私立高中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优秀民办学校。

私人办学起争议

1985年春,一幢690平方米的楼房在汤家私宅基地上建成,上墅私立高级中学正式成立了。私立高中建成后,汤有祥的举动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他的事迹登了报,上了电视,他也受到省领导的接见。就在此时,各种非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议论说:“拿公家的工资,办自家的学校,这是出风头!”“汤有祥办的是学店,纯粹是为了捞钱!”

面对非议,汤有祥也有点顶不住了。1986年,他提出留职停薪。但是,根据有关政策,教师不能留职停薪。有关部门严令汤有祥立即回到公办学校上班。私立高中面临解体。1987年9月10日,湖州市长费根南走进上墅高中,他详细了解情况后表示,私人办学应给予照顾。这样,汤有祥的留职停薪才批了下来。

 “用最好的老师教最差的学生”,上墅高中的质量很快凸现出来。1988年,该校第一届高中班高考平均分数名列全县第二,和第一名的公办重点中学只差0.1分。须知,当初上墅高中招收的尽是“五类苗”呵!这一下,上墅高中成了初中毕业生的关注热点,不少人将其列为“第一志愿”。

尽管上墅高中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无法与公办学校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而,在当时背景下,总有人认为,私立学校的存在是一个威胁,是一个错误。因此,总要在这儿那儿设置一些障碍。但这些障碍并没能挡住汤有祥的脚步,相反,增强了上墅高中抵抗风险的决心和实力,上墅私立高中蓬勃地发展起来了。

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

1999年暑期伊始,上墅私立高中学生的家长们都收到学校的一封公开信。公开信称,该校将于下学期取消“三好生”评选。评选“三好生”是解放后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评优措施,已在全国推广了几十年,并形成了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政策。上墅私立高中为何要取消这项活动?

汤有祥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这一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旧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方法无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高中段的教育属于国民素质教育,国民素质教育应是一种均等教育,要求教育面向大多数。另一方面,在国民素质教育中过多引进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成长不利。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人人成功,而不是一部分人成功。教育不能培养失败者。取消“三好生”评比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此时,上墅私立高中已被教育部确定为“九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该校创办以来一直奉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的宗旨,而此时,学校的宗旨已修正为“教育要使人人成功,不能培养失败者”。

胡大白:探索民办本科院校之路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黄河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建校16年来,该校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一所校产两亿元、师生上万人的民办大学。该院院长胡大白女士因此成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先锋人物。

争取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的平等权利

长期以来,社会一直对民办高校歧视,民办院校的学生不能享受学生火车半票的优惠,且与金融系统的助学贷款无缘。这些都违背了在办学方面应当坚持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是重“公”轻“民”思想的具体表现。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明文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但是要想让这些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还有待时日。

胡大白认为,民办教育促进法是解决民办教育现存突出问题、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及时雨”。公办高校应该打造精品,着力培养基础理论和高精尖人才,瞄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国际接轨;民办高校应该着眼于大众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性实用型人才。这样,就可以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局面。黄河科技学院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势头表明:发展民办高校是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胡大白说,民办高校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她近年来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观动力。民办高校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比如生源的竞争、师资的竞争等。

她认为从黄河科技学院的办学实践来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至少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一个好班子。二是坚持科学管理,建立一套好机制。三是坚持质量第一,形成一种好校风。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多数教师是兼职的,这种状况如不迅速改变,学校将难以为继。黄河科技学院在设“伯乐奖”,奖励推荐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每年都接收一批高校毕业生、研究生,充实师资队伍,使一大批拥有高学历和文化专业水准的教师在学校扎根。

毕业生能否较好地就业,是检验民办高校能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黄河科技学院为了给毕业生铺平就业路,紧跟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专门成立了人才就业领导机构,同时,黄河科技学院,总是能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把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职业需求真正统一起来。这使得黄河科技学院在就业与课程设置上走出了一条适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新路。

刘京海: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梦想

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倡导的成功教育,使一所“垃圾学校”变成了“明星学校”。刘京海老师是我国“成功教育”的最早探索者和最有成就的实践者之一。刘老师认为,我们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采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第一主张“治表”,在许多病中找主要的病,在许多问题中找主要问题;第二主张“扶正祛邪”,扶植机体自身产生一种力量战胜自己的疾病,让学习困难学生的内部动力机制得到发展。

成功三要素

有一个姓方的男孩,一天在厕所里遇到了校长。校长叫出了他的名字,还夸他作文写得不错。男孩大受震动:全校有几千学生,校长怎么会认识我?说明我的作文真有水平,还有点儿名气呢。从此,这个男孩子信心大增,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后来,他当了一名中学校长,并成为一名作家,写出《戚继光传》等作品。

讲过这个真实的故事之后,刘京海感慨地说:“我发现,成才的人往往是受了某个人的提醒,说他某方面好,然后他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针对上述现象及自己的教育实践,刘京海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三个要素。

第一是期望。父母和教师要相信孩子,对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使孩子也对自己产生期望,从小拥有梦想。第二是机会。父母和教师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第三是鼓励。父母和教师既要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孩子信心越来越足,行为越来越自觉。

教育的最核心任务: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

刘京海感叹地说:“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一个民族有一个梦想,这个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可是,现在人们太功利了,只知道挣钱享受,很多孩子已经没有梦了。”前苏联一位科学家说:“最可悲的人是什么人呢?当他走向坟墓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

刘京海说:“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是这样可悲的人。当然,没梦的人是要死的,有梦的人终归也会死,但有梦的人会幸福得多,因为有梦就有追求就会去干,没梦怎么干呢?所以,我觉得让每个人都有梦,可能是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因此,刘京海认为教育的最核心任务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

最重要的成功通道在于人格教育

刘京海认为,中国当代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忽略了人格教育。实际上,人格教育应该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刘京海说:“对于孩子来说,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关键在于对孩子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什么影响,即人格影响。学会没学会或成功没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孩子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丁祖诒:一个落榜生和一所家喻户晓的民办大学

1986年,丁祖诒初创西安翻译学院,并于1987年经陕西省教委批准成立,是一所涵盖“文法、财经、理工”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名牌民办大学。学院历经18年创业,现以36900名全日制住校生、32000名本科及专科层次毕业生的超级规模及连续15年98%的一次性就业率、2200亩自有校园、56万平方米自有校舍和6.5亿元自有净校产的综合实力,成为当前国内规模最大、享誉国内外的名牌民办高校。

为落榜生创造成才的机遇

艰难困苦,对弱者来说是一场灾祸,而对丁祖诒却是一笔财富。48年前的一个夏天,18岁的丁祖诒以优异成绩被国内名牌大学青睐,但却因“政审”不合格而“落榜”。他发誓:今天我没能跨进大学的门槛,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大学的讲台。

或许是与他落榜生的经历有关,丁祖诒对落榜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落榜生就像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进行深造,他们同样会成为高等专业人才,他们同样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应该是第二个希望工程。

怀着这样的心情和愿望,年近半百的丁祖诒在自己落榜的30年后,面对一群像他当年一样向往大学殿堂的落榜生,开始了人生的拼搏。1987年,他创办西安翻译学院。1993年10月,他断然买下一家国营大厂的旧址,在全国率先摆脱了民办学校靠租赁为主的初级办学格局。

18年来,丁祖诒在15平方米的院长办公室里至少睡了10年。他节衣缩食,但他会花几千万元建校园网和图书馆,花几千万元为学生配置专业实验室,花几亿元建教学大楼和公寓楼。他办学严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严格得让学生叫苦,但又和蔼到可以与学生共同嬉戏。

桃李不负园丁苦,如潮赞叹满乾坤。18年来,西安翻译学院依靠学费自我滚动,凭借拼搏进取,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1500亩校园和49万平方米校舍,成为拥有6.5亿元净资产、年收入2亿元的全国民办大学;它与美、英23所知名大学一次性签约联袂合作;它有98%的就业率,它的学生被世界500强和北京各大企业所青睐;它有3万名全日制住校生,为国家输送了2.6万名有用人才……

丁祖诒的魅力在于他对民办教育的执著。在西译,丁祖诒一反普通高校单一专业的常规,创造并实践了“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双专业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大学后继续教育融为一体;把专业深造与现代技能合二为一,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

勤俭办学争创一流

丁祖诒掌管着数亿元的资产,却抽着1元钱一包的廉价香烟。他说,自己白手起家创业的6.5亿元资产没有一分属于他个人私有,那全是国家的。

丁祖诒心中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拼搏和努力,建立一所东方最好的民办大学,就像美国的私立大学“哈佛”那样。因此,西译一开始就注重走向世界。目前,西译有2000多名毕业生出国深造。西译公派美国杜布克大学留学的大专生冯君、顾莉娅和余卓涌均已取得硕士学位。

 

蔡林森:一堂课只讲四分钟

蔡林森,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校长。在这所农村中学里,他自1983年开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的学生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全校学生的每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他的做法是--每堂课教师只讲4分钟。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这样,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

洋思中学1983年开始搞教学改革,首先是从当堂布置作业开始的,学校要求老师当堂布置,当堂批改,课后不留作业。并且规定每堂课的作业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这样,就逼着教师少讲,到后来,教师只讲4分钟。另外,每堂课的作业练习就是考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也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习,课后轻松,没有作业,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蔡林森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好。“洋思人”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坚定有力的八个大字写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也烙在洋思人的心坎上。信念产生胆识与气魄。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不选择、不挑剔。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风险。但蔡林森决定全部收下,这显示了蔡林森的魄力。

科学具体的操作办法

洋思的科学管理与教育是水乳交融的。洋思初中管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内训练、课后巩固复习和知识扩展,也管学生的纪律、卫生、交往。洋思的每一项管理活动都和育人紧密相连,都包含着洋思人独到的教育理念。学生不论贫富,都由学校以最低成本提供一样的集体伙食,洋思的食堂管理有平等观念的教育。洋思的寄宿生早晨起床铃响后,先醒的同学必须叫醒所有同学,然后上铺的同学先整理床铺,后到水池上洗漱,下铺的同学则反之,这样,1000多名学生20分钟之内都能保证整理好床铺,洗漱完毕,准时到操场上集中锻炼且有条不紊。这里有效率意识的教育、有友爱思想的教育。洋思注重校园文化教育。餐厅里,教学楼墙壁上有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板报、橱窗里有时事政治,有体育、娱乐方面的新闻、趣闻,有最近的科技动态,有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波澜;随处可见精选的警句、名言标语牌,这里有理的灌输、知的传授、情的陶冶,也有无声的管理。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洋思把教育教学与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纳入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推行规范、严格、民主的管理,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办出优质高效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