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微信虚拟摄像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6:33:03
《小小作家》第十四期头版文章《逻辑和语文学习》收编文章资料:      《悲惨世界》的作者、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了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姓名?”“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堂堂的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真是滑稽可笑。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笑话?这就涉及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这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性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雨果与宪兵对“以笔杆子谋生”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作了不同的理解: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写文章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所指的对象是“作家”;宪兵所理解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贩卖笔杆子为生”,外延指的对象是“笔杆贩子”。宪兵完全没有理解雨果所使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以闹出了大笑话。因此,要掌握一个概念,必须要把握这个概念的确切涵义和所指的对象范围。
  
一、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概念的重要特征,弄清概念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弄清概念的内涵,就会闹出笑话来。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姓国的人非常富有,宋国有个姓向的人非常贫穷。姓向的人便不辞劳苦来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姓国的告诉他:“我之所以富有,是善于偷盗。我开始偷盗的时候,一年便可自给,两年便很富足,三年便家财大盛。后来,我就用余财来救济乡里百姓。”姓向的听了十分高兴.他大腿一拍说:“原来就是这样简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姓向的辞谢国氏,急急忙忙赶回宋国。姓向的回到宋国,就开始偷盗。他白天睡觉,一到晚上,便翻墙撬门,凡是眼看见的、手摸着的东西,都偷回家中。渐渐地,他家的东西多了起来,向氏十分得意。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因盗窃被抓,官府把他偷来的东西连同他以前的财产全部没收,向氏变成了一贫如洗。姓向的以为姓国的欺骗自己,就一路要饭来到齐国,找到国氏,指责国氏欺骗了他。国氏问他:“你是怎样偷盗的?”向氏诉说了偷盗的经过。国氏听了,连连摇头说:“你误解了我所说的偷盗的含义呀!我说的偷盗并不表示让你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呀!”向氏一听、瞪大了眼睛,说:“不是偷别人的东西,那又是偷什么呀?”国氏叹了一口气说:“你这个人真笨!我告诉你吧,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时令,大地有各种各样的财源。我偷的是天时地利呀!我用雨来浇灌我的禾苗,滋润我的庄稼,用大地的物产来建筑土墙和房舍。在陆地上我偷禽鸟野兽,在水中我偷鱼虾龟鳖,我的一切都是偷来的。你想想,庄稼、土木、飞鸟、走兽、鱼虾等等,都是属于天地的,偷天地的东西就不会有灾祸。而金玉珍宝、谷帛财货,都是别人的东西,你偷了别人的东西而被惩罚,又该怨谁呢?”向氏听了,如梦方醒,他拍着自己的脑袋,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想想国氏所说的“偷盗”。
  
二、概念的外延
  
  外延也是概念的重要特征。弄不清概念的内涵不行,弄不清概念的外延也不行。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曹操刺杀奸臣董卓不成,逃出京城,与陈宫一起飞马逃往故乡。行至成皋地方,天色已晚,曹操遂投宿于吕伯奢家中。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弟兄。他热情招待曹操两人。安排两人住下之后,吕伯奢盼咐家人弄菜,自己拿着酒壶,骑上毛驴出去打酒。
    
  曹操坐在房中,忽然听到房后有磨刀之声。曹操说:“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两人潜步人草堂后.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心想:坏了!他们一家想把我们两人绑起来杀掉。于是曹操就对陈官说:“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拔剑直入,不分男女,见人就杀,一连杀死八口。杀至厨下,却发现那儿绑着一头猪。这才发觉杀错了。原来吕家“缚而杀之”的是这头猪,而不是曹操和陈宫两人。陈官埋怨曹操多疑,误杀好人。
    
  “缚而杀之”的“之”,本来是指一头猪,而曹操却误以为是自己,搞错了对象。可见,概念的外延弄不清,危害有多么大。
  
三、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
  
  每个人都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求职信是寻求工作最常见的方式和途径。
    
  小刘大学快毕业了,找工作成了当务之急。他跟着同学东跑西奔去了几个单位,效果很不理想,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人家单位根本不需要进人。小刘心想:与其自己毫无目标地乱跑,还不如多发几封“求职信”,把自己的情况及求职要求写清楚,让所需单位来与自己联系。于是,小刘起草了一封“求职信”。在信中,对于求职单位,他提出了如下要求:(1)国际跨国公司, (2)提供出国培训机会,(3)月收入3000元以上,(4)提供住所,(5)交通方便,工作环境良好。爸爸妈妈看了以后说:“你提的要求是不是太多了、太高了。”小刘满不在乎地说:“我所学的专业比较热门,不愁找不到工作,条件当然要高、要多。”他一字也没有修改,就把这份“求职信”复印了100份,寄给了有关单位。同时又在网上发了电子邮件。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两个月过去了,他的“求职信”没有任何反馈。眼见同学陆续收到面试通知,小刘沉不住气了。 “看来,爸爸妈妈说得有道理,我的条件太多、太高。”于是小刘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求职条件。他把(4)、(5)删去,把(1)改为“大公司、大企业”,把 (3)改为“月收人1500元左右”。小刘把修改后的“求职信”重新发了出去。一个月后,小刘终于收到两家单位的来函。经过面试,没有达成协议。这时,同班同学大都已经找到了单位,小刘心慌了。他来到系主任的办公室进行“咨询”。王主任看了他修改后的“求职信”,连连摇头说:“你提的条件还是太多,要求还是太高。来,我替你修改一下!”王主任拿起笔,把(1)删去了,把(2)改为“提供培训机会”,把(3)改为“月收入1000元左右”。小刘把王主任修改过的“求职信”又发了出去。不到两个星期,就有六家单位回了函。经过面试,小刘很快就被某公司录用。
    
  小刘三个多月没有找到工作,主要原因是“条件太多、要求太高”。从逻辑上讲,就是没有用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有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越大。这就是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所以,找工作时,条件越多,被选的单位越少;条件越少,被选的单位越多。小刘两次减少条件、降低要求,扩大了择业范围,从而找到了工作。
    
  正确把握这种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对我们的工作、学习都有好处。在选举工作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内涵(即选举条件),来推选出恰当的候选人对象(外延);在破案中,可以通过增加内涵(各种线索、条件),来缩小作案人的范围;在人事工作中,可以通过附加适当的条件,选拔各种人才。
  
四、概念的同一关系
  
  大家都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而又穷困潦倒的老书生孔乙己,明明偷了人家的东西,但是却死要面子,不愿承认是“偷”。当别人说他偷了人家的东西时。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有人揭他老底,说亲眼看到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回答引得众人哄笑起来。
    
  为什么众人要哄笑?因为“偷”和“窃”虽是两个不同的词,但在表示一种不正当行为时,是指同一个意思,即“偷”就是“窃”,“窃”就是“偷”,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相同的、重合的,即“偷”和“窃”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同一关系。概念从外延上来看,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在相容关系中,又可分为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在不相容关系中,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所谓同一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孔乙己不承认自己“偷”,却承认自己 “窃”,把同一关系当作非同一关系,所以令人发笑。
    
  巧妙地使用同一关系的概念,可以使我们的表达生动活泼。如果不懂得概念之间的同一关系,就会出洋相、闹笑话。有的作家就是抓住把同一关系当作非同一关系的笑话,来深刻刻画人物性格,营造轻松快乐的气氛。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秀才。专好咬文嚼字。他在幼年时曾经学过两个字,一个是“跳”,一个是“跃”。本来,“跳”与“跃”是同义词,指的是同一种行为,在词义上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他不知从哪里抄来注解,说“跳”就是两足平地而起;“跃”是一足在前,一足后蹬。对这两条注解,老秀才坚信不疑,铭记在心。有一天,老秀才进城看望老友。途中.有一条小河沟挡住了去路。老秀才站在沟旁寻思良久,不知道怎么才能过去。这时候过来一个老农告诉他:“你向前跳一步,不就过去了吗?”老秀才心想:老农的话言之有理,于是就准备跳了。他心中默默背诵着:“跳者,乃两足平地而起也。”只见他双脚并拢,闭起眼睛,咬紧牙关,奋力向上一跳。结果,只听“扑通”一声,老秀才掉在河沟里,弄得浑身泥水。老农在一旁“扑哧”一声笑了起来:“你这个人也太笨了,连跳步都不会。你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一蹬,不就过去了吗?”不料,老秀才一听,大为恼火,对老农怒吼道:“胡说八道!一足在前,一足后蹬,乃‘跃’也,非‘跳’也。本该跃,你却让我跳,你这是存心捉弄人!你的良心到哪里去了!”
    
  这个笑话形象地描写出老秀才的迂腐。外国也有这样的笑话:
  
  杰克有一个爱财如命的朋友。这位老兄十分吝啬,他有进无出,从不给别人一点东西。一天,吝啬鬼与朋友们出去游玩,他一不小心掉进河里。朋友们都跑去救他,其中一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并大声喊道:“把你的手给我,我拉你上来!”可是吝啬鬼宁可被水淹得两眼发直,也不肯将手伸出来。这时,杰克走了过来,喊道: “拿着我的手,我拉你上来。”吝啬鬼一听,马上把手伸了出来,杰克与大家一起将他拉出了水面。“你们不了解我的这位朋友,”事后,杰克对大家说,“当你对他说‘给’时,他无动于衷;如果你对他说‘拿’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他就来劲了。”
    
  在这里,“给”与“拿”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同一关系,而吝啬鬼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显得特别可笑。同时也形象地刻画了此人是何等的吝啬!
  
五、概念的属种关系
  
  阿凡提干完了活,肚子饿极了,就回家焖了一点抓饭。阿凡提把抓饭盛到盘子里,就到外面去洗手。回来时看见一条癞狗卧在门前啃骨头。阿凡提疑心狗动过他的抓饭。吃吧,怕不干净;不吃吧,又饿得慌。阿凡提自己下不了决心,就去请教学问高深的大毛拉。阿凡提对大毛拉说:“尊敬的大毛拉,请你帮助我判断一下:这盘抓饭狗动过没有,还能不能吃?”大毛拉回答说:“按书上说,即使狗离食物40足远,也会沾上狗的气味,这样的饭很不干净啊。”阿凡提说:“大毛拉.这太不巧了,我把抓饭做好,本来是要请你一起吃的。”一听到这句话,大毛拉慌忙说:“请等一等,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狗?让我再查查书!”阿凡提说:“这是一条癞狗。”大毛拉把书翻来翻去,忽然高兴地说:“好啊!原来你的抓饭还是非常干净的!因为书上说的是‘狗’,而没有提到‘癞狗’,癞狗当然不是狗啰。” “啊?”
    
  大毛拉为了想吃到抓饭,竟然把“癞狗”排斥在“狗”的外延之外,从而得出“癞狗不是狗”的结论。从外延上看, “狗”的外延包含了“癞狗”的外延。我们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属种关系。在属种关系中,外延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即“狗”是属概念,“癞狗”是种概念。属种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也不是同一关系,而是包容关系。“癞狗”也是 “狗”。大毛拉把“癞狗”与“狗”的属种关系当作不相容关系,是没有任何逻辑根据的。
  
六、概念的交叉关系
  
  有一则外国幽默《误会》:英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绅士,他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主动起立,对他表示尊敬。有一次他出远门旅行,住在一家乡村旅社里。每当他出现在餐厅里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从餐桌旁站起来,向他表示敬意。他也总是笑眯眯地向大家招招手,然后坐下。一天清晨,当他神采奕奕地步入餐厅吃饭时,一个顾客从餐桌边站起身来。“坐下,坐下,不必客气!”这位大人物风度翩翩地对他说。“怎么啦?”那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反问道:“难道我去邻桌取点盐你也不准吗?”“不是的,我以为你……”绅士涨红了脸,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我要干什么,你怎么知道?”顾客不依不侥。绅士只好连声说道:“对不起,对不起!”
    
  这确实是一场误会,顾客从餐桌边站起身想到邻桌取点盐,而绅士却以为他起身向自己表示尊重。为什么会产生误会呢?这就涉及到概念间的交叉关系。所谓交叉关系,是指外延只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餐桌边站起身来的人”与“对绅士表示敬重的人”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是交叉关系。即有的“从餐桌边站起身来的人”是“对绅士表示敬重的人”,有的“从餐桌边站起身来的人”不是“对绅士表示敬重的人”;有的“对绅士表示敬重的人”是“从餐桌边站起身来的人”,有的“对绅士表示敬重的人”不是“从餐桌边站起身来的人”。绅士的可笑之处在于,他没有认识到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而把它们误认为同一关系,以为凡是从餐桌边站起身来的人都是对他表示敬重的人.正是这种逻辑使他在一个为了到邻桌取点盐而从餐桌边站起身来的人面前自讨没趣,狼狈不堪。
  
七、概念的矛盾关系
  
  古时候有一个国家流传着一种奇怪的习俗,凡是犯法被判处死刑的人,在处死之前,还要抽签请神作最后的裁决:法官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上“生”和“死” 两个字,凡能抽到“生”字的死囚,就可以幸运地得到赦免;而抽到“死”字的死囚,立即被当众处死。有一次,一个无辜的农夫被官府里的一个仇人陷害,法官判了他死刑。在处决的前一天,仇人为了不让他得到赦免,就把写着“生”字的小纸片偷了出来.换成“死”字的小纸片。这样,无论农夫抽到两张中的哪一张,都难逃一死。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仇人的诡计被同情农夫的一个小吏发现了,小吏连忙以探监为名告诉了农夫,并要他请求法官检查两张小纸片,当众揭露仇人的阴谋。农夫听了眼睛一亮,十分惊喜。奇怪的是,他除了向小吏表示感谢外,还再三叮嘱小吏,千万不要把此事泄露出去,他说他自有办法死里逃生。第二天,抽签开始了。农夫从法官那里抽出一张小纸片后,看也不看,立即把它放进嘴里,拼命地吞了下去,谁也不知道农夫抽到的是什么签。法官想:两张小纸片上,一张写着 “生”,一张写着“死”,农夫抽的一张小纸片虽然被毁了,而另一张小纸片还在,只要把另一张小纸片抽出来,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不是就可以知道农夫抽到的是什么签了吗?他把另一张小纸片抽了出来,一看上面写着一个“死”字。就大声宣布:“农夫抽到的是‘生’字!”农夫凭着他的智慧获得赦免,死里逃生。他的仇人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生与死,从逻辑上讲,是矛盾关系。所谓矛盾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同时他们的外延之和等于他们共同的属概念的外延。例如“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不是非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也不是正义战争,彼此界限分明,而且“正义战争” 和“非正义战争”相加等于一切战争,中间没有第三种情况存在。所以,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不是正义战争,就是非正义战争;不是非正义战争,就是正义战争。农夫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巧妙地加以运用,取得了成功。
    
  利用矛盾关系,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且还有利于表达思想,使语言简洁,表达鲜明有力。在汉代大将军韩信墓前的祠里,有一幅寥寥十字的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幅对联概括了韩信的生平。“一知己”指的是萧何。韩信官拜大将,建功扬名是由于萧何向刘邦保荐,因而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但当“鸟尽弓藏”时,设计诱他落网的也是萧何。上联用“生”与 “死”的矛盾概念,表达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两妇人”分别指漂母和吕后。韩信从军之前,曾受漂母一饭之恩;他被诱捕后,将他杀死的是吕后。下联用“存”与“亡”的矛盾概念,表达了存亡都在两个妇人手中的事实。这10个字.把韩信的一生鲜明简洁地表达出来了。
  
八、概念反对关系
  
  明朝人冯梦龙的《笑府》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少年,是个象棋爱好者,他一有空就找人下棋。后来他拜师学艺,棋艺大有长进,村庄里已无对手。于是他就在大路旁的大树下设下茶摊,摆下棋盘,旁边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喝茶不要钱,但需下盘棋。”许多过路人,到此边喝茶边与少年对弈,然而统统败于少年的手下。少年十分得意。一天,一位旅客走到此地,大概是太渴了,拿起碗一连喝了三碗。少年非常客气地邀请他下棋。那人擦了撩汗,说:“一定要下一盘棋吗?我还要赶路哩!”少年指了指树下挂的牌子,笑着说:“你喝了我的茶,当然要与我下棋。”旅客只好坐下来与少年下了起来。少年这回可遇到高手了,双方只走了十几个来回,少年就招架不住,败下阵来。旅客觉得少年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起身就要离去。少年一把拉住了他:“大哥,您年龄比我大,我得尊重您,所以,这盘棋是我有意让您赢的。第二盘我要拿出真功夫了。”旅客信以为真,又与少年下第二盘。可是,没过多少时间,少年又输了。“现在我可以走了吧!”旅客边说边起身。“客官请慢,您还有一盘棋设有下呢!”“不是已下完两盘棋了吗?”旅客不解。“您刚才喝了我三碗茶,按规定就得与我下三盘棋。”“啊?”旅客被逼得无可奈何,只得又与少年下了一盘。结果,少年还是没有挽回败局。这时,旅客站了起来,对少年说:“小兄弟,好好练吧,三年后咱们再来下棋!”过了几天,一个绅士把少年找去,问他:“听说前几天你与京城象棋高手下过棋?”少年此时才知道,那个旅客原来是象棋国手,难怪那么厉害。“你们下了几盘?”“三盘。”“胜败如何?”少年实在不愿意说出自己连输三盘的悲惨结果。他灵机一动,回答说:“第一盘我没有赢,第二盘他没有输,第三盘本来可以和,可是他不肯。”绅士一听,高兴极了:“你年纪轻轻,就能与国手战成这个成绩,可喜可贺!你为我们家乡争了光。”
    
  少年没有说假话,他巧妙地利用概念外延间的反对关系,掩盖了自己连输三盘的结果。象棋比赛有三种结局:赢、输、和。赢与输、赢与和、和与输之间各自构成反对关系。所谓反对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同时他们的外延之和小于他们共同的属概念的外延。“我没有赢”,意昧着我有和或输两种可能;“他没有输”,意味着我还有输与和的结果:“他不肯和”、意味着我有赢与输的两种选择。结果,明明少年输了三盘,可是在绅士听来,似乎他战果不错,取得了两和一赢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