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最大的av搜索网站:同课异构 齐放异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4:05:0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同课异构 齐放异彩
刘路

教材分类: 小学数学      栏目: 理论观点     分类: 论文集萃      币值: 0
关 键 字: 厘米 认识 教学     查看次数: 60     很好: 0     较好: 0     一般: 0
简  介:
附  件:

同课异构  齐放异彩
——《认识厘米》案例评析
滨州市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  刘路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带着这种指导思想,我校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两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分别执教了同一课题——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两位执教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精心预设,分别呈现出了迥异的精彩课堂。课同人异,执教教师各显神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可谓各有千秋,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难忘印象,也给人以深刻启迪。现将两节课做简要评析。
一、异中求同——同出一辙
1、故事激趣,直奔主题。
两位老师都不谋而合地利用了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课本中情境图中的故事——《阿福的新衣》进行了导课。
课的伊始,教师就饶有兴趣地给学生讲起了故事:
有一天阿福到一家裁缝店做新衣服,缝衣店的老师傅一边给他量衣服,一边告诉小徒弟:“身长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小徒弟在一旁认真地记录:“身长三拃,袖长……”。衣服量好后,老师傅有事出门了,就吩咐小徒弟为阿福做新衣服,小徒弟高兴地按照记录认认真真地做起衣服来“身长一拃、两拃、三拃……”。两天后,阿福高高兴兴地来拿新衣服,穿上一看“啊,太小了!”,老师傅用手量了量新衣服,就埋怨起徒弟来:“告诉你身长三拃,你怎么做成了两拃?”小徒弟莫名其妙:“我,我是做成了三拃啊?这是怎么回事?”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那怎么办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1:师傅量、师傅做。
生2:用尺子去量。
从中引出必须统一长度单位,进而进行“厘米的认识”。
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激发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把学生引入了一个认知冲突,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直奔主题——认识厘米。
2、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这两节课的新课部分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节目标呈螺旋式上升。以下是两节课中新课部分的简要摘录:
(1)认识尺子的刻度和刻度线。
师: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上都些什么?
生1:数。
师小结:这些数就叫做尺子的刻度。
生2:还有些线。
师小结:这些线就是尺子的刻度线。
生3:有cm。
师:这是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
师:你知道尺子上的0刻度表示什么吗?
生:0厘米。
师总结:在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时从这里开始测量。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出不同的1厘米。
②用手比划出1厘米。
③找找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从而掌握测量方法。
两位教师通过挖掘分析教材,都从观察实际的尺子出发,进而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掌握测量物体的长度,把课件和实际尺子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
3、突出重点、难点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和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上,两节课都是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再到用手比划,再到找找周围物体的1厘米,最后到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多角度地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方法”时,教师都抓住了学生易出错的环节: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而不是从尺子的一边开始测量,把尺子有刻度的一边对齐要测量的长度。
4、练习趣味性强。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课例1设计的是“福娃考官们考考你”,课例2中设计的是“小动物这样测量”行吗?两位老师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福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否定了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测量方法,进一步掌握了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二、同中求异——齐放异彩
1、使用学具中的异彩。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具的使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同一根强有力的拐杖,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又会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在本节认识长度单位及测量课中,学具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1)标准的学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长度表象。
在课例1中,每位学生手中的学具是:4根颜色各异,长度分别为1厘米、2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和1张长15厘米的长方形纸条,供学生在新课学习中进行充分利用。这些学具的长度是标准的整厘米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很快、很准确的建立起每个学具的长度表象,并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2)就地取材,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例2中,学生手中的学具有瓶盖、橡皮、图钉、练习本、课本等等,教师让学生用直尺去测量这些生活和学习用品的厚度、长度、宽度,从而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重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异彩。
(1)国际意识的渗透
如课例2:
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它都用字母cm来表示。并深入浅出地为一年级学生解释道:不管走到哪个国家,cm都表示厘米,1厘米都是规定的长度。从而非常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国际意识。
(2)估测能力的培养。
如课例1:
在每次学生动手测量长度之前,教师都要先让学生估测其长度,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很好地提高了学生估测能力,并利于学生很快很准确建立长度表象。
(3)数学知识的拓展。
如课例2:
教师为学生拓展的课外知识在整节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向学生介绍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度量单位之人,再如课的最后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尺子。
(4)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如课例1:
让学生在尺子中找1厘米的环节中,教师不但让学生从左向右找,还让学生从右向左找1厘米,从而让学生逆向思考问题;到最后的练习中,教师出示一把断尺子,让学生想办法测量物体长度。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两位教师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便于教师进行直接比较,以利于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取长补短,优化教学。
提交人: 徐大有  提交时间: 2009-05-14 10:46:17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同课异构 齐放异彩
刘路

教材分类: 小学数学      栏目: 理论观点     分类: 论文集萃      币值: 0
关 键 字: 厘米 认识 教学     查看次数: 60     很好: 0     较好: 0     一般: 0
简  介:
附  件:

同课异构  齐放异彩
——《认识厘米》案例评析
滨州市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  刘路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带着这种指导思想,我校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两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分别执教了同一课题——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两位执教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精心预设,分别呈现出了迥异的精彩课堂。课同人异,执教教师各显神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可谓各有千秋,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难忘印象,也给人以深刻启迪。现将两节课做简要评析。
一、异中求同——同出一辙
1、故事激趣,直奔主题。
两位老师都不谋而合地利用了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课本中情境图中的故事——《阿福的新衣》进行了导课。
课的伊始,教师就饶有兴趣地给学生讲起了故事:
有一天阿福到一家裁缝店做新衣服,缝衣店的老师傅一边给他量衣服,一边告诉小徒弟:“身长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小徒弟在一旁认真地记录:“身长三拃,袖长……”。衣服量好后,老师傅有事出门了,就吩咐小徒弟为阿福做新衣服,小徒弟高兴地按照记录认认真真地做起衣服来“身长一拃、两拃、三拃……”。两天后,阿福高高兴兴地来拿新衣服,穿上一看“啊,太小了!”,老师傅用手量了量新衣服,就埋怨起徒弟来:“告诉你身长三拃,你怎么做成了两拃?”小徒弟莫名其妙:“我,我是做成了三拃啊?这是怎么回事?”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那怎么办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1:师傅量、师傅做。
生2:用尺子去量。
从中引出必须统一长度单位,进而进行“厘米的认识”。
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激发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把学生引入了一个认知冲突,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直奔主题——认识厘米。
2、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这两节课的新课部分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节目标呈螺旋式上升。以下是两节课中新课部分的简要摘录:
(1)认识尺子的刻度和刻度线。
师: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上都些什么?
生1:数。
师小结:这些数就叫做尺子的刻度。
生2:还有些线。
师小结:这些线就是尺子的刻度线。
生3:有cm。
师:这是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
师:你知道尺子上的0刻度表示什么吗?
生:0厘米。
师总结:在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时从这里开始测量。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出不同的1厘米。
②用手比划出1厘米。
③找找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从而掌握测量方法。
两位教师通过挖掘分析教材,都从观察实际的尺子出发,进而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掌握测量物体的长度,把课件和实际尺子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
3、突出重点、难点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和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上,两节课都是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再到用手比划,再到找找周围物体的1厘米,最后到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多角度地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方法”时,教师都抓住了学生易出错的环节: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而不是从尺子的一边开始测量,把尺子有刻度的一边对齐要测量的长度。
4、练习趣味性强。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课例1设计的是“福娃考官们考考你”,课例2中设计的是“小动物这样测量”行吗?两位老师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福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否定了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测量方法,进一步掌握了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二、同中求异——齐放异彩
1、使用学具中的异彩。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具的使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同一根强有力的拐杖,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又会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在本节认识长度单位及测量课中,学具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1)标准的学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长度表象。
在课例1中,每位学生手中的学具是:4根颜色各异,长度分别为1厘米、2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和1张长15厘米的长方形纸条,供学生在新课学习中进行充分利用。这些学具的长度是标准的整厘米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很快、很准确的建立起每个学具的长度表象,并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2)就地取材,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例2中,学生手中的学具有瓶盖、橡皮、图钉、练习本、课本等等,教师让学生用直尺去测量这些生活和学习用品的厚度、长度、宽度,从而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重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异彩。
(1)国际意识的渗透
如课例2:
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它都用字母cm来表示。并深入浅出地为一年级学生解释道:不管走到哪个国家,cm都表示厘米,1厘米都是规定的长度。从而非常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国际意识。
(2)估测能力的培养。
如课例1:
在每次学生动手测量长度之前,教师都要先让学生估测其长度,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很好地提高了学生估测能力,并利于学生很快很准确建立长度表象。
(3)数学知识的拓展。
如课例2:
教师为学生拓展的课外知识在整节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向学生介绍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度量单位之人,再如课的最后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尺子。
(4)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如课例1:
让学生在尺子中找1厘米的环节中,教师不但让学生从左向右找,还让学生从右向左找1厘米,从而让学生逆向思考问题;到最后的练习中,教师出示一把断尺子,让学生想办法测量物体长度。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两位教师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便于教师进行直接比较,以利于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取长补短,优化教学。
提交人: 徐大有  提交时间: 2009-05-14 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