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360导航怎么关闭:形式求新不能忘记语文教学之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25:21
形式求新不能忘记语文教学之本点击数:91 次  录入时间:2011/10/27 11:03:00  编辑:zhangwei19910302现在的学生高考作文中,存在着字词基本功不扎实、书写潦草、投机取巧、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不足等问题。可见,我们在追求教学新理念的同时,不能忘了知识、技能的内化和传承。
  
  形式求新不能忘记语文教学之本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所帅
  
  学生作文不仅是衡量其写作能力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其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通过一篇作文既能考查出学生观察提炼、命题立意、布局谋篇及想象联想的思维能力,又能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课改之后的高考已经进行了5年。透过近年考生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反思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修正语文教学中的偏差,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精神,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
  
  问题一
  
  书写潦草错别字多
  
  作文是语文试卷中写字量最大的题目,书写是第一要素。从近年考场作文的实际来看,书写不端正、字体潦草、乱涂乱画、难以辨认的现象非常普遍;错字别字成片问题也非常突出。以海南省2011年考场作文为例,作文材料中已经出现了“崛起”的“崛”字,可是仍有不少考生在作文中把它写成“挖掘”的“掘”、“倔强”的“倔”,而像“抵头(低头)”、“贵溅(贵贱)”、“生机脖脖(生机勃勃)”、“震奋人心(振奋人心)”、“怏怏大国(泱泱大国)”、“沥沥在目(历历在目)”等错别字更是层出不穷。
  
  【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识字与写字”方面对写字给予了明确规定,总的原则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要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短短几条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时间慢慢培养。而在实际教学中,相对于识字与写字,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识字;相对于会写与写好,我们更多地关注了会写。这样一来,学生的写字基本功不扎实,写字的好习惯没养成,写一手好字的设想基本与学生无缘,课标的美好愿望就只能化为泡影。
  
  问题二
  
  标点混乱行段不分
  
  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意义和效果,在书面表达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段落是文章结构的重要意义单位,作者根据表达的内容和需要,使句子聚合成段,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统一,共同构成完整篇章。文章的段落清楚,结构显豁,层次就会分明。从近年作文评阅的情况来看,很多考生对标点符号基本没有什么概念,或只有逗号和句号,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考生的段落层次意识不强,有的作文段落聚合很随意,有的作文全篇只有一段。
  
  【反思】标点符号形体虽小,但承载的作用很大。相比于过去大纲笼统地只提“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给予了明确细化:第一学段“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第二学段“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第三学段“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定位方面,不仅要把标点符号当作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手段。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要按照课标的具体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但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很少会关注标点符号的学习,也很少会从标点符号入手来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在写作教学中,标点符号又很难成为教学的重点,仅靠教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浮光掠影式地点评是不够的,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摆脱教学中繁琐分析的桎梏,避免忽视阅读体验的教学误区,语文课标中基本没有涉及“段落”这个概念,教学中也不再过多提倡划段分层,更多地强调整体把握和感知。但是,未涉及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回避,关键是要把划段分层作为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来看待。而阅读教学中段落层次的缺位,造成了学生写作中段落层次意识的淡化。
  
  问题三
  
  功底薄弱态度不端
  
  作文的功底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有审题立意、材料裁剪、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几个方面。从评判的角度来看,具体表现为立意准不准确、中心突不突出、内容充不充实、思想深不深刻、感情真不真挚、结构完不完整、语言流不流畅、字迹工不工整。回顾近几年的考场作文,笔者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考生在以上方面还相当薄弱。以作文标题拟定为例,标题是文章的眉目,体现了写作的意图、文章的主旨,而考生似乎并不知道该怎么拟定标题,隔靴挠痒,纷繁复杂,既不明确、清晰,也未突出写作的观点和意图。
  
  作文功底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写作态度不端的现象。由于写作水平有限,为了得高分,不少考生会选择套作、宿构、抄袭等投机取巧的方式来糊弄阅卷教师,希望能蒙骗过关。尽管对此类作文的打击力度从未放松,但此类现象仍屡禁不止。
  
  【反思】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一点一点训练和积累,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在沸沸扬扬的课改大潮中,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念确实更新了不少,但有多少真正转化为教学实践了?我们现在更加注重对写作兴趣和信心的培养,而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仍然停留于过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怕作文首先是因为语文教师怕作文,学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语文教师不会教作文,其中的原因既有课标、教材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问题,化解它恐怕还需时日。
  
  由于作文教学周期长、投入多、要求高、见效慢的特点,很多语文教师对它怀有一种胆怯、懈怠、逃避的心理,在平日教学里能应付就应付,能回避就回避。结果是,最需要动脑筋、费心思的一项内容,教师真正投入的精力和智力却可能是最少的。一旦面对考试,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语文教师又往往会传授给学生一些“投机倒把”的招数,结果“真功夫”没教多少,“歪门邪道”倒是教给学生不少。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健康开展,也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进步。
  
  问题四
  
  阅历贫乏阅读不足
  
  要想作文有内容可写,学生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广泛阅读积累。好的考场作文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有对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有满腹诗书经文的阅读底蕴。从近年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考生的生活阅历还非常狭窄,基本停留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导致生活内容和生活体验的贫乏,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仍停留在书本上,缺乏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思考。众多的考场作文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生活阅历缺位,阅读积累又未能及时跟进,造成考生作文材料的老龄化、同质化。例如,不管每年作文的内容和主题怎么改变,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白、杜甫等人总会与阅卷教师“准时相约”。考生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在实质上折射出其阅读积累的不足。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固守于课本、课堂和学校,未能有效拓展语文资源的空间和渠道,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接,语文仍然处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状态。
  
  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大量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水平,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深其对整个社会的认识。这不仅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准备,也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条件。而从考生的考场作文来看,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还相当不够。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僵化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新的理念和做法遍地开花。笔者认为,课改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形式大于内容,而反思课改之后的高考考生作文,问题症结恰恰在于内容上。因此,我们在高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不能忘了知识与技能;在追求教学形式出新出奇的同时,不能忘了语文教学之根本;在引进和创新的同时,更不能忘了内化和传承。(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