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小窗播放的浏览器: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指导 - 殷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0:28:12

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指导

课堂教学 2009-11-12 20:24:37 阅读729 评论0   字号: 订阅

 

【审题原则与方法】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三性四清”。“三性”为审题的原则,“四清”为审题的方法。

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给材料作文,是命题者在命题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材料或条件,要求作文者按材料内容提炼论点,自己拟题或按命题作文。这些材料,从数量上看,有的是单一型,即材料只叙述一个正面的或反面的事实,它包含的观点一般只有一个;有的是综合型,即材料叙述的是几个正面的或反面的,甚至正反两方面都有的事实,它们包含的观点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一个事实就是一个观点。从内容上看,有的是同类材料,即综合型中只有一个观点;有的是异类材料,即综合型中有几个观点。从形式上看,有的给文章(包括故事、诗歌、童话、寓言),有的给人物实际或事情片断,有的给画面,有的给条件。这些材料,一般都有命题者的特殊要求。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吃透材料的精神实质,明确特殊的要求,避免偏离所给材料和特殊要求。

 

一.2006全国高考作文Ⅰ:

1、审题指导:《三年五年》P419

【过程分析】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面对“乌鸦”的行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

(1)牧羊人——乌鸦:“忘了自己叫什么”

①盲目模仿            ②缺乏自知之明

③一味好高骛远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

(2)孩子——乌鸦:“它也很可爱”

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②“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③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④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2、范文:

标卷作文                   正确的估量自己

  生活有时像个迷宫,我们在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时,常常因为某些原因而迷失自我。于是我们开始迷惘,从而无法正确的估量自己。而令我们迷失的原因许多时候都是生活上点点滴滴细小而琐碎的事。而许多人都是在自己的贪恋和物欲中迷失。

    当一个人有能力的时候,他会依据自己的能力而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的举动也应该以自己的能力为基底。因此,我们应当学着如何正确的估量自己。

    正确的估量自己就是要看清自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弱时,他就不应该强迫自己去做演说家;如果一个人字写的非常难看时,他也不应该强迫自己去做书法家。每个人都有在某方面能力较弱的时候,如果拿自己的弱处去比别人的长处,去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即使再怎样努力,都只会事倍功半,最终说不定不仅没成功,还给自己带来灾难。而有些人,能正确的估量自己,看到自己在哪方面能力有限,能力不足时,他就不会去挑战自己那仅有的一点点能力,而是在自己在有把握的地方下功夫。

    不过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正确的估量自己。因为当我们看到别人在某方面小有成就、小有作为时,难免会产生羡慕的想法;当我们看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时,难免会有那种想要立刻得到的欲望。这种思想和欲望总是会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而在此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心态和心理去面对,我们应该好好地考虑一下我们的能力现在有多少,离这个目标是否还遥远,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它或是得到它。如果不能,我们要到达哪一步才会成功。通过理性的看待自己,再决定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做,这样的步骤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评估自己,所以当我们深陷于自己的贪恋、欲望的迷宫时,要理性思考。

    也许人人都会走入一个迷宫,当我们走入这个迷宫时,请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用正确的尺度来衡量自己,为自己找到一条走出迷宫的路。

 

满分范文                   有梦想就有可能

  “嗖”的一声,高大的雄鹰如利箭般从矮小的乌鸦头顶掠过,眼神中或许还带着不屑。从那时起,一只过着平静生活的乌鸦的心中就泛起了层层涟漪,它不甘心于当雄鹰的看客,它要和雄鹰一样!

  于是,它展开稚嫩的双翅开始努力练习,它放飞了一个梦想,飞翔之梦。现实是无情的,它的双翅被阵阵狂风刮得伤痕累累,它遭到了同伴的嘲笑,但它却不向困难低头。它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只勇猛的鸿鹄!”虽然最终再怎么努力,它也只能抓住山羊的一缕毛,而且为之付出了将生命交与别人宰割的代价,但它依然自豪地说:“我为梦想而奋斗,无悔这一生!”

  也许有人会感叹乌鸦的不自量力,一只乌鸦,能飞到九天之上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还妄想从高空俯冲下来抓住比它的身躯大几十倍的山羊,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可是当你抬起头,看见那些满足于平庸过自己的一生的乌鸦,你会有什么感想?和它们比起来,这只乌鸦的行为还显得那么可笑吗?

  认识,是人类逐渐积累起来的,它是人们宝贵的财富。就像故事里的这位牧羊人,他清楚地知道,一只乌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抓起一只山羊。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那我们的认识就无法继续累积。从进化论角度来看,一种温顺的小鸟,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种猛禽的。不断地扇动翅膀,羽翼就会变得更为丰满、更有力量。一辈接一辈地努力,最终必然能够成为一只“在天空和太阳之间穿行/飞过那无穷的漫漫荒野/自由在大地上空飞翔”的飞鸟。

  乌鸦抓山羊这个故事,完全可以用另外一个版本来讲述。一个人挥舞着双臂,希望能飞到月亮上。月球上,吴刚问嫦娥,这是什么?嫦娥说,这是一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人。吴刚说,这个人很可爱!

  最终,在飞翔之梦的激励下,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人类飞到了吴刚身边。毫无疑问,在飞翔之梦的指引下,我们还将飞得更远,飞向更多星球。

  有梦的乌鸦,早晚会成为自己心中的那只雄鹰。

别忘了自己是一只叫什么的鸟

读完这则寓言故事,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头上盘旋:乌鸦的命运毁在哪里?思前想后得出两个字:榜样!在这个崇尚榜样的时代,我也反弹琵琶一次。乌鸦正是学习榜样老鹰,忘了自己“是一只叫什么的鸟”,结果落得个被牧羊人抓住的悲惨下场。

  一位哲人曾告诫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虽然成功学家激励你说,“学习成功者,你就可以成功,你要永远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而实际上无数的事实证明:无论你多么认真的学习成功者,多么相信你是最棒的,但是你未必能行。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每个成功者的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把榜样当样板,会让你困死在成功者的影子里。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本来是一块不错的木头,可以做成非常精美高档的木器,但是偏偏忘了自己是谁,要学习他的钢铁榜样,把自己丢到炼钢炉里,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了,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缝隙。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做导演,冯小刚是成功的,它成功就在于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是“一只叫什么的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夫所说的“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一定要认清自己,切不可盲目的学习榜样,否则就会落个故事中乌鸦的下场。

世人皆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对这话更愿这样理解:榜样激励你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毁灭你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在这篇文章的结束,我想以一句不合时宜的话与朋友共勉: 一定要认清自己是“一只叫什么的鸟”,别让榜样误了你或毁了你!

参考范文     刻苦不等于成功

一飞冲天,画出龙的轨迹。

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人的心灵随之跳动55夜?谁能让中国人俯橄地球?谁能让?惟有神舟。谁成就了神舟?惟有龙的传人。只有龙的传人,才能画出龙的轨迹。  

老鹰俯冲,乌鸦羡慕。刻苦训练,终究练出一身本领。是的,乌鸦被抓住了,可它刻苦训练的精神,却不能被我们遗忘。

美国升天,中国心慌。刻苦钻研,终究研制出神舟系列。可是,中国为什么会成功呢,以为中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国情,没有原原本本的着抄美国。

刻苦不一定成功,首先在于认识自我。

十七世纪时期,有一个小孩酷爱小提琴,刻苦训练,并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可事与愿违,他的小提琴技术毫无进步,就连他的母亲也劝他改学别的。庆幸的是,他最终反省了自我,认识到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最终,他成了十七世纪著名的科学家,他,就是爱因斯坦。

试想,爱因斯坦当初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那么,也就没有了现在的相对论。

汉代风云人物晁错,少年时曾在济南先生家里学习《尚书》,在当时,是汉代唯一一个懂《尚书》的人,被提为太子先令,也就是教太子读书,被太子称为"智囊’’,可惜,他不懂的反省自我,非要从政,最终被杀。试想,晁错当年如果没有去从政,而是认真教太子读书,造就一代帝王,也许会名垂千古。

所以,在认清自我之前,千万不要盲目刻苦。中国之所以成功,在于中国领导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国情,能认识自我。所以——龙的传人,画出了龙的轨迹。

 

二.2006年全国高考Ⅱ:

1、审题指导:《三年五年》P419

2、文题诠释:2006年全国卷Ⅱ的作文不是以往的话题作文,也不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而是介于材料与话题之间的作文,笔者把这种作文形式叫做“命意作文”,又叫“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与2005年湖北卷作文相似。所谓命意作文,就是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从形式上讲,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给考生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

面对这样的命意作文,我们在作文时关键是准确审题、恰当立意。在看到命意作文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其当成话题作文来作文,不要认为“命意作文也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如何审题呢?

首先,审材料。材料是触发我们写作的第一要素,材料是激活我们作文思维的催化剂。比如,我们在阅读本材料的时候,一定会知道这是关于阅读方面的材料,那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确定为“阅读”;

其次,审要求。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今年作文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明确作文的构思方向;“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是作文的“三确定”原则;“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作文的“三不”方针。其中作文的构思方向是我们审题的焦点,也是我们立意的切入点。“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个内容应该是“图书阅读率与网上阅读率”的问题,核心是“阅读”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以此立意,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阅读的结果会怎样?“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让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任何一个片断,如图书阅读率或网上阅读率等,这样可以有下面的立意:读书心得,网络阅读之利弊等等。这时,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要忽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一种较之话题作文要严格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谈任何问题都是离题的。如我们由本材料不可以谈人们观念的变化,单纯地谈科技如何迅速发展等问题。

3、范文:

满分作文——阅读是一种孤独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

  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满分作文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唯书有真乐

    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的对比,说明真乐唯有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

     宋濂——借阅抄书

  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迅——读书排遣

     鲁迅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曾长久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于是用读书来排遣:回到古代去,抄古碑,校古书,读佛经,慢慢地,使自己学识逐渐丰厚起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华罗庚——读书就猜

     华罗庚,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读书有一个习惯:当他拿到一本书时,并不马上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当书中的意思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就不再读这本书了。这样读书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列宁——批注读书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酷爱读书,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恩格斯——重视原著

   恩格斯认为读书应该读原著,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进而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读原著的方法是探究理论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名人与读书,读书与名人,这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感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多读书,多体味名人的读书经历或睿语,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格品位。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用书构筑的名人文化吧,它是我们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名师点评】文章是一篇有关名人读书方法的介绍,有很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本文具有以下特色:一、立意深刻,选材精当。文章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中心,通过对各类名人读书方法的叙述,意在揭示我们需要这样的读书方法,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二、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本文虽然是对古今名人读书的一种介绍,但结构并不松散,文章始终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行文线索,使得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三、布局精巧,富有创意。文章的每一段(除了开头与结尾外)都有一个小标题,形式新颖;而且作者对每一段名人的读书都有一点感怀。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

内容充实

文章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中心,串联起了古今中外各类名人的读书生活。

结构完整

本文虽然是对古今名人读书的一种介绍,但结构并不松散,文章始终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行文线索,使得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发展等级

有创意

作者跳出了一般文章的形式,以列举名人读书的方式来构思文章,并佐以自己的感想,有独创的意味。

舞动科技与知识的羽翼齐飞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如同鸟儿一样,寻找着一片适合自己的林地;知识如同花儿一样,寻觅着一方绽放的沃土;知识如同鱼儿一样,巡游着一坛(潭)栖息的水塘。

  我们需要知识,同时更需要找到一条获取知识的途经(径)。以前,我们大都到各种各样的图书馆里阅读书籍,获取知识。在那里,我们了解了历史,懂得了历史,认识了自我,顿悟了人生。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图书馆的作用非同一般那是自然的。但如今,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电脑的诞生。

  电脑是一种新的科技产品,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如今,人们使用电脑不仅玩游戏,聊天,还能进行查资料,阅读。这种方便快捷的阅读形式很快被一些人接受,人们通过因特网了解到很多知识,是它使国民阅读率走低。为此,我做了一个调查,比较一下图书馆与网上阅读的优缺点:

  首先,我问了一个中年人,“您好,问您一个问题,您对现在的网上阅读有什么看法?”“网上阅读,速度快,方便便捷,但是,我比较讨厌网上阅读,一是阅读时心不净(静),二是网上材料太花哨。”这个中年人回答道。

  我问了一个青年人,“你在阅读的时候,是经常到图书馆,还是到网上?”“图书馆也去,网上也浏览。但上网阅读的时间比图书馆要多。”“为什么你喜欢上网阅读呢?”“痛快,随便,自由!”青年人拖(脱)口答道。

  我走到一位老者面前,“请问,您喜欢网上阅读吗?”“说不上喜欢,但也不反对。像我们这样的人,上网眼睛跟不上,还是读一读书吧,慢慢来还是好!”

  一系列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网上阅读好还是不好,人们都各值(执)一词。但我认为,网络毕竟是一种科技的产物,它能帮助我们更快更便捷地获取知识。

  新世纪的发展,新科技的腾飞,带给我们的是超越,是希望,同时更是与时俱进的创新。

  让我们舞动科技与知识的羽翼齐飞吧!

【误区警示】

本文紧扣材料,由材料的含意来确定立意,“舞动科技与知识的羽翼齐飞”这个立意较深刻,结构较严谨,语言富有鼓动性。因此,在初评时,我们给了45分。但仔细分析,文章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证的中心不集中。如在阐述知识与科技这个问题时,大量的调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可以以例子的形式来呈现,这样才能使得文章的结构更紧凑,论证更集中。二是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病句、错别字影响了阅卷老师对文章的整体评判。怎样把这篇二类文章升格呢?笔者认为:

  1.夯实基础。首先,夯实字词句基础,在行文的时候,尽量避免甚至杜绝错别字和病句的产生。其次,夯实语言表达的基础。对同一事物,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使之富于变化。

  2.强化立意。所谓强化立意,就是要深刻挖掘作文要求,从作文要求所渗透出的信息,立“高、新、深、远”的意,这是中档作文提升的最好办法,可以采用发散思维、集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审题模式,来确定立意。

3.学会模仿和借鉴。模仿成功作文,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只要是成功的,我们都可以模仿。

三.2006年山东高考作文:

1、审题指导:《三年五年》P420

2、范文:

窗棂边的栀子花

  生命中我们常常忽略窗棂边的栀子花,而去徒然想象邻家花园中的花一定更为馥郁芬芳,就如同我们明明就住在一个星星上,却总以为夜空中的星辰如同宝石般晶莹透亮。漫漫人生中,我们不也总认为自己的生命总是坎坷荆棘不断,而别人的生命总充满花儿般的芬芳?!然而,没有谁可以拒绝痛苦,没有哪个生命不烙刻苦痛的伤痕。别人的微笑中也可能隐藏深深的痛楚,只是在寂静的暗夜,你未曾听过他的呜咽的哭泣。

  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却接连惨遭贬谪。他的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了吗?

  是啊,你把苏轼生命中的伤痛忽略了,只看到了他的光环,看到了世人对他的敬重与赞扬,于是羡慕他的生命,于是恨自己生命的苍白乏味。你何时才懂得去欣赏自己,去嗅一下窗棂旁栀子花的芬芳?

  你是否羡慕过陶渊明的人生?是啊,他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得多么潇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他也有济事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在无尽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的无奈,他的焦灼,他的伤痛,你懂吗?

  是啊,你未曾看到,你只顾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只顾陶醉于南山的山水,于是你羡慕他们的生命,同时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与劳累。你何时才懂得正视自己生命的欢乐,嗅一下窗棂边栀子花的芬芳?

  不要总认为自己的生命苦难重重,而别人的生命充满阳光,生命中的苦难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在不顺的生命里你也会有欢乐的踪影。

  正视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的命运,纵然命途多舛也要淡然,坦然。历史的河流中,没有不受伤的船。多希望明早醒来,你可以面带微笑,去嗅一嗅窗棂上的栀子花,人面与栀子花交相辉映,或许会构成这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它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有灰尘也有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对幻想的渴望。我们虽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目瞩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以一曲《广陵散》而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有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者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的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最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吧。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

 

相遇在梦想与现实的轨迹中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学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

  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人生的道路中,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著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著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有因现实的残缺而逃遁,而是倾自己的梦想于偏远支教之中。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寻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探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轨在人的生命中,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人生华美的篇章吧!

 

守望遥远·我们的天堂

  月是古人的家乡,是知己的思念。那种遥远到无可触及的神圣光晕,幻化成诗人笔下的魂灵,口中的吟咏。东坡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阿姆斯特朗带走了人们的月。那个印在沙丘灰尘上的脚印,让李太白的月下独酌成为历史,或许人类已经摆脱了几何时的愚昧,距离已经不是往日那般遥远,然而那枚挂在苍穹灼灼发光的玉盘已经褪色,是古人的距离,生出那枚曾经的月亮弯弯。

  我是那样讨厌近距离,近在咫尺的梦想,我不要。当在酷暑里挥汗如雨时,梦幻中的象牙塔是我惟一的支点。我想象它的宏伟宛若天堂。尽管每个人都会有现实的一面,然而我坚信遥远生距离,距离生美。无可企及构出理想的神圣。张开五指,刺眼的光折射出天堂的模样,我独自守望。理想是宝石一般的晶莹透亮。遥远观望,它是我的天堂。我喜欢失真的美,就像古人的月亮。

  无意中想起了海子,那个传说中始终愤世嫉俗的诗人。当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希腊神话一般的虚幻时,海子无言了。在他的眼睛里,整个世界,远看是伊甸

  园盛开的美丽花朵,近看才知这个世界给他的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也留不住他,诗歌的翅膀折断了,只剩下山海关的铁轮隆隆而过,海子的灵魂伴随伸向远方的铁轨通向了天堂。有人问,到底是什么伤了他,伤了这个时代的诗人,人们也许不明白,因为自己置身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太大,反差太大。在海子焚烧诗集的熊熊火焰里,盛开了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这距离是悲剧,是文学女神的眼神。远望与近观的世界让海子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完成了本质上的蜕变。我想,仍然坚持远观世俗的海子永远幸福。

  这就是距离的美感。永远置身在纷乱的世界,这让人类开始麻木,甚至开始淡忘远观时那种令人窒息的美感。当努力构建所谓的“美丽人生”时,人类是否忘记了那份遥远的守望,忘记了儿时曾经的天堂,忘记了古诗中月亮的眼泪,忘记了希腊神话里挥着翅膀的安琪儿?科学的发展放松了人类最后的一根敏锐的神经,一切诗意消失殆尽,只剩下世俗世界的繁华汩汩流淌。

  看看天边的月,看看风流千古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守望那份曾经有着“蛮荒文明”年代属于人文精神的真实,看遥远带给我们的令人窒息的美,诗歌、散文、楚辞会滋润这个时代的麻木,遥远的美好让我们重新点燃希望的神话,精神之船重新起航。

  守望遥远,守望天边只属于我们的永恒……

 

遥望晶莹 近观纤瑕

  在夜的怀抱中,我仰望星空,把星星的晶莹写进心扉,然后,静静地感受那份美。……

  好像,我收藏的是一种远观的美。海风拂过我的面颊,我听见耳畔的低吟:遥望晶莹,近观纤瑕。

  晶莹的心,晶莹的泪,晶莹的江水……

  我把屈子说成是晶莹的,远观他朝搴之木兰,远观他夕揽州之宿莽。何为晶莹?远远望去,他的赤子之心,那颗“来吾道夫先路也”的剔透之心。那,他的纤瑕呢?我宁愿把他的纤瑕比作与常人一样的复杂而饱受折磨的灵魂近观,看他的纤瑕,上官大人的争宠,楚王的昏庸使其心灵苦痛,然而,几人能看到他的纤瑕?

  晶莹,是一种赤子之心,纤瑕是一种苦难之果,可是,晶莹的同样是一种信仰,纤瑕的又是一种信仰之后的艰辛。

  似乎,我还能听到那汽笛的鸣响,一个追梦者的倒伏,我似乎同样看到他那颗为着自己信仰而随车轮远去的晶莹之心。他——海子,一个追求者,信仰着的诗者,一颗远望晶莹的星。

  可是,他的纤瑕呢?是否是他那执著至死的艰辛?静静地,走进海子,我能看到他满是寂寞与苦涩的灵魂,其实他情感的纤瑕与你我一样。

  此刻,我想站在向日葵下,我想静静地凝望着《星空》,我不恐怖那声枪响,因为,我知道那是梵·高晶莹的心,晶莹的灵魂。

  他的画,他的信仰在当时无人问津。于是,他晶莹地离开了;他的情,他的追求在星空下如星般熠熠生辉,那是他晶莹的描绘……然而,他的纤瑕正浮上水面,像一条渴求空气的鱼,但,终究是一种艰辛,他那份独有的纤瑕。

  我是一个仰望星空的人,我知道星星的晶莹,遥望,远远地思索;晶莹的是心,是灵魂,是追求,同样是信仰与成就。

  我未飞上过星星,但我心曾知,那儿同样有纤瑕,近观之中有灰尘,有石渣。于是,我闭目沉思:纤瑕是近观时那份孤寂,那份抑郁,如屈子一般;纤瑕是近观时的那份落寞,那份伤感,那份执著的艰辛……

  遥望星空,真的,真的很美;近观星空,的确,的确很是复杂。……一颗心,思索人生;一份情,回报生活。遥望会是晶莹,而近观同样有纤瑕。海风拂人,我想起遥望时星星的晶莹。我在遥望与近观中慢慢长大……

 

美,距离的忧伤

  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字的喜怒哀乐。一个字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比如“距离”,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的氤氲上行,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行渐远,若即若离,忽明忽暗。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典美正是构建在距离上的亭台池榭。我们大可想象,这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相远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离更加遥远的门第观念与等级尊卑,或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与“不己知”的君王一段扼腕叹息。

  有人说“诗是痛苦的结晶”,而文学则爆发于强烈的情感,而距离则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而当今这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却大大缩短了本应天水相隔的距离。手机,网络随时将信息迅速传递,火车飞机将相爱的人立刻送到对方身边,网络上各种体验让爱情、阅读这本应严肃而投入的内容“快餐化”、“泡面化”,并黯淡化,让本应结集于心,奔突于胸的块垒并非用酒或诗浇灌,而是自行崩溃,永远不再。

  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了尖锐的锋芒,所有人都是鹅卵石,在互相促进更为圆滑中失去了古典美丽,只留下现代的忧伤。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之臂”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关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现代剥离了“山脉”,“水道”,黯淡了“遥远”,“忧伤”,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

 

   

  人类在创生之初,就有贪婪的好奇,人们总是不断追寻,不断探索,遇到一座高山,就想翻过去看看山的另一面有什么,遇到一层薄纱,就想掀开来,瞅一眼隐藏的秘密。而在无尽的探索中,我们常关注的是什么,是否已经丢失了一些东西?直直地紧盯眼下的双目,可曾在远方眺望过美丽?

  牛顿在探索了一生之后,终于歇下脚步,他将精力转向了似乎与科学背道而驰的神学,人们都在叹息,甚至抛弃了他,然而,他真的失去了本真了吗?真的所谓精神失常了吗?不!我们不会相信这些只看重成果奖项的人的话,我知道,牛顿在穷其一生的科学研究之后,已经顿悟,宇宙之大,不会在乎人生自鸣得意的小智慧,越是深入地探索,越是能体会到造物主的深奥与不可窥探,只有肤浅的人才会拿着一点点小发明高喊:“我看清了世界!”牛顿探究上帝,更不是祈求通往天国的路,他只是在山脚下,眺望山顶美丽的风光。

  周敦颐有文:“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中国人关于距离美的含蓄表达,难道称不上精辟吗?绝世的美人难道非要将毛孔放大到清晰可见才看得见美?五彩的油画难道必须被肢解为一块块的色斑才能体味?精妙的诗句一定要把一个字扩展成一段话才能欣赏?这个世界已经够繁琐了,一定要将细节一一展现吗?

  滚滚红尘,不尽爱恨情愁,芸芸众生,谁能乘云归去?与其在俗世间滚爬,不如畅游山巅,共红日之沉浮。南山下的雏菊,映着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般笑容的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污浊的尘世,无尽的诱惑,金钱,地位,声名,然而,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期盼,谁又能真正看得清呢?有时,回头不顾,在青山外眺望着似云似雾的一切,也是一种勇气。

  人都会有追求,也都会有一探究竟的渴望,然而有时努力追求的是一种残缺、遗憾,而在远处眺望时,你收获的却是完美。

 

四.课堂训练:

1、拳王阿里:【点拨】 

  这是一道“聚合式”的“新材料作文题”,也就是说,考生务必从材料的中心意思出发立意。应该说,这本是不太难审题立意的。材料中像“拼命坚持”“精神上压倒对方”“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更加顽强地坚持着”等词句,一个接一个扑面而来,可以有下面的立意:“坚持就是胜利”,这是最简单的着想,同时也容易人云亦云;“坚持,便要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困难或敌人)”,“振作精神便能顽强坚持”,这两种立意便有点不简单了;而主要从弗雷泽的角度立意:“本是旗鼓相当,但一念之间的放弃意味着失败”,就或许有些与众不同;结合两个人的角度立意恐怕更少了吧?殊不知新意也便在此了:“胜利与失败原来是近邻,就在于坚持还是放弃”。然而不管怎样立意,总不能绕开“坚持”。 

  下列立意就属于偏题甚至走题了:“信念是胜利之本”,“取胜,应该让实力说话”,“假象也有可取之处”,“成功不只靠实力,其他因素也起重要作用”,这是没有整体感受、偏离了材料的中心意思而造成的。 

2、露珠:

(1)环境造就人,学会塑造环境,让自己健康成长

(2)在不同环境中,闪烁出自己的光芒

(3)人生要找准位置,环境变了,要找准定位

优秀作文赏析                  

有句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欧美国家,是白种人的故乡,拉美及非洲是黑人的故乡,而亚洲,是黄种人的故乡。可见,有什么样的山,便有什么样的树,有什么样的环境,便有什么样的人。

   “乱世出英雄”,在战乱、争霸的三国,出现了多少英雄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英雄?又为什么那个时代会有如此多的英雄?因为他们处于混乱不安的时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夫乱其所为……”他们具备了磨练自己的环境条件,便有了塑造自己的机会,造就自己成为一代枭雄。

李白,为什么能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傲?杜甫,为什么呐喊“呜呼,何时突兀眼前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此忧国忧民,如此哀伤?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一个处于盛唐,一个处于衰败的中晚唐时期,他们的思想又如何相同?

   由此而言之,环境对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在朋友之间,我们要塑造一个真诚的环境。尔虞我诈、阿谀谄媚……这类词语不该出现在朋友之间。伯牙与钟子期,因为真诚,便有了知音,便有了高山流水的恬静;鲍叔与管仲,因为真诚,便有了管鲍之交,他们才能更好地辅助君王,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马克思与恩格斯,因为真诚,他们才能更好地一起工作,才能有带给世界以光芒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此可见,在朋友间塑造一个真诚的环境,不仅能增进友谊,而且能有助于事业,造就一个成功的自己。

在家人之间,我们也要塑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家和万事兴”,我们为此便学会了忍让、体贴、尊老爱幼,因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环境造就人,我们要注重环境,学会塑造环境,让自己健康成长。

 

闪烁出不同的光芒

    看过露珠吗?看过枫叶上露珠所闪烁出的红光吗?它是否让你感觉到火一般的热情温暖?是否也看过那荷花上露珠所闪烁出如泪滴般苍白的光芒呢,它让你想到悲伤吗?

为什么同样是露珠,闪烁出的光芒却如此不同,那是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实人亦如此,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所闪烁的光芒也不同。

可曾记否,那孤独的屈大夫?当郑袖的甜言蜜语依旧环绕在怀王耳畔,子兰的句句谗言刺痛了你受伤的心,汨罗江畔洒满你无尽的泪水,楚国的安危牵动着你痛楚的心灵时。你以高洁的品行谱就了无韵之《离骚》;命途的坎坷,让你写下了凄美之《怀沙》。站在汨罗江旁,年宁愿成为荷叶上苍白的露珠,也不放弃节操去换取温暖的光芒。

您虽已香销玉损,但你那泪水和悲恨所表达出的爱国之心化为荷叶上的露珠,即使苍白,但却晶莹剔透,正如你所吐纳出的高尚纯洁的光芒。

微微荡漾在绿江上,手中拿着泛着菊花香味的酒杯,您对着广阔的江面,豪迈地发出了“老冀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言壮语,曹操,您无畏风雨,人生境遇中的波折只会成为你不断茁壮的动力。风在呼,海在啸,此次战役将是你人生的转折。你那雄雄的野心,高昂的志气注定你的人生会闪烁出非一般的光芒,你的光芒透视出你那坚定不屈、勇猛无敌的品质。

“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种惆怅;“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怎样一种寂寞啊。曾经的你是多么的快乐啊,从你口中吐出的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诗句,而如今,你的人生将不再闪烁快乐的光芒,国家的沦陷,丈夫的逝世,情人的欺骗,环境是多么的恶劣。这一切都让你的露珠不再有光芒,剩下的只是透着惆怅暗淡的灰暗光线。

屈原你高尚纯洁的光芒多么地耀眼,曹操你勇猛无敌的光芒多么绚烂,而李清照你那灰暗的光芒是多么地令人心疼啊。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颗露珠,每颗露珠又会因个人的境遇不同而放射出不同的光芒。

我们应该好好展现出露珠最美的光芒,无论是绚烂的夺目的光芒,还是平凡清淡的光芒,只是有意义,我们便满足了。

 

露珠·环境·人生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叶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在青草上,露珠有着清脆晶莹的空灵;在浊水中,露珠不再是自己,而被一弘浊水淹没、沉沦……

人就像那颗露珠,在不同的环境的衬托下,成长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之路。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衬托下,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他家中贫寒,根本无钱供他上学,只有那一架残旧的钢琴伴随着他的一生,让他灰暗的世界缤纷多彩。他克服了无数命运的扼杀,即使命运扼住他的咽喉,他依旧将手指欢快地放在琴键上跳舞。最终使命运低头,他凭着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磨砺出的坚强的意志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流芳百世,他就是贝多芬,他的作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场合、地点无数次地奏响。所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的衬托下,会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

在优越的环境的衬托下,会成长为一个脆弱无能的人。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旦离开那保护罩般的温室,花朵将枯萎死去。中国悠悠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哪一个末代的皇帝不是像那花朵般?他们天经地义地山珍海味,用着价值连城的物品,骄奢淫逸地高高在上,将江山假手于人,天天醉生梦死,夜夜歌舞升平。试问这样的皇帝能不亡国吗?他们是历史长河中被人唾弃的对象,他们在这长河中沉沦。所以,优越的环境的衬托下,会成为一个脆弱无能的人。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的衬托下,也会有不同的成长。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正是这其中的经典。无人不知,孰人不晓,他从小时候喜爱动脑,会自己动手制作小玩意,当某天坐在苹果树下打盹的他被一颗从树上掉下的熟透的苹果砸到脑袋时,他发现万有引力,并以此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但是也正是在他取得了这一系列的成就之后,开始堕落。整天沉湎于巫术的研究中,幻想着哪一天将一块普通的石头在沸腾的炉中一炼,成为一颗炼金石。他的后半生就这样荒废在这可笑的迷信中。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转变?是环境,当他的朴素转变为辉煌腾达时,他也从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转变为一个平庸的巫师。所以在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衬托下,会有不同的成长。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如此。我们这颗露珠能在不同的环境的衬托下有着同样晶莹剔透的光芒!

 

位置变了,你也会跟着变

露珠在枫叶上便会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便会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露珠本就是透明无色的,可却因为位置的改变而时红时白,人也是一样,当你身处的位置或环境变了,你也会相应地转变,人生变幻无常,要想在茫茫人生路上不失去你的本色,就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定位。

 

给自己找准位置,人生就会活出真实的自我。为自己定位,其实就是给自己定下了原则。有了原则,无论身处环境如何都会坚守自我,不为诱惑所动。陶渊明在认清污浊的官场不适合自己时,毅然归隐山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田园山居便是他的位置。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为自己找准了位置,当他觉得大学的生活乏味时,他也毅然离开大学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终于创立了微软公司而成为世界首富。如果陶渊明在黑暗的官场,比尔·盖茨在乏味的大学学习,今天他们也许就不会让世人敬仰了。

不能找准位置的人,则会失去自我。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找不准位置的人往往会动摇信念,到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时下的许多官员往往是如此,他们见好就收,贪污受贿,最后落得不好的下场。如前几年被判刑的成克杰、胡长清,近来的陈良宇等人,都因“越位”而丧失了自我。古代的葛朗台也一样,为了金钱的诱惑而断送了自己的女儿,至使自己成为千古罪人。可见,不能为自己找准位置会断送人的一生。

位置如此重要,我们应如何才能为自己找准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呢?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下了,位置自然就明确了。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人分不清东西,随风漂流。居里夫人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便为自己找准了位置——从事科学研究。贝多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便为自己找到了音乐这个位置,鲁迅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因而弃医从文。目标就是找好位置最重要的一步。

位置变了,你也会跟着变,但倘若你给自己定位之后,你就不会变,你就会活出精彩的且真实的自我!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结果

露珠滴在枫叶上,它红红地闪烁;而滴在荷花上,则像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而我们人不也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环境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享受。“孟母三迁”则能说明这一点。正是因为孟母为孟子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让他安心地去学习,他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所以,我们也要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学习,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不同的环境铸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李白上蜀道,游天姥,他在高山上执一壶白酒,吟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看穿官场的腐败,知道那里不适合他,于是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他们有着不同的理想。在不同的环境,他们铸就不同的人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不同的环境创造我们的天地,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

首先,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也不能停止工作,停止学习,因为世界每天都是前进的,我们不想落后,就必须努力,坚持不懈的工作、学习。居里夫人虽然在简单的实验室里工作但她却没有嫌弃过什么,埋怨过什么,只是坚持不懈地工作,最后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所以,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应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其次,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在人生的旅途中挫折和困难是难免的。当我们处在困境中时,我们要抱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去适应当时的环境,知道黑夜总是会过去的。海伦·凯勒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子,虽然她是残疾的,但她觉得她是幸福的,因为她还活着。很多的东西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变得很低落,这时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点,因为和其他事物相比,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结果,也会铸就不同的人生。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去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中创造出非凡的人生吧!

3、蚂蚁与蟋蟀:

【名师点拨】 

本命题着意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其正确的人生态度。材料中有两个行为和结果对比鲜明的动物——“蚂蚁”和“蟋蟀”,立意时要考虑到它们的行为和结局。立意角度有三:①蚂蚁的行为和结果。大部分学生可能要从正面立意,颂扬蚂蚁的勤劳,如:辛勤劳作,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幸福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胜利,源于充分的准备等。其实,“蚂蚁忙着运粮食”一句也应该是思维的触发点,蚂蚁一天到晚忙忙碌碌,追求的只是填饱肚皮的生活,由此可以逆向思维,拟出人生不能缺少精神生活等立意来;②蟋蟀的行为和结果,一般同学看到的是蟋蟀只会享受,咎由自取,可能想不到或者忽视“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另外的意思,即:即使生命短暂,但仍然要把美丽的歌声留给世界等立意:③对比蚂蚁和蟋蟀的行为和结果。这一角度学生们最容易忽视。一“忙碌”“默默”“生存”,一“悠闲”“歌唱”“死亡”,组合起来,可以产生“忙碌与悠闲”“默默无闻与宣扬自己”“生与死”三个方向的立意,结合寓意,可以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