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法院:广州军事志(1949·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6:33:05
无图版 控制面板 | 短消息 | 搜索 | 会员 | 帮助 | 社区 | 首页 | 无图版 军政社区 ? 军队沿革 ? 广州军事志(1949·10·~) 转到动态网页
  • 交 易
  • 投 票
本页主题: 广州军事志(1949·10·~)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tsheu
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7
发帖: 35763
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
注册时间:2005-02-23
最后登录:1970-01-01


广州军事志(1949·10·~)


1949年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第二野战军四兵团3个军和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2个军以及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发起广东战役。防守广东的国民党军余汉谋集团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10月14日,解放军第十五兵团解放广州。此后,第十五兵团兼广东军区、华南军区、中南军区、广州军区和海军南海舰队、广州军区空军、公安部队等高级军事领率机关及其所属部分部队先后在广州建立或进驻广州。

一、第十五兵团 
第十五兵团所辖第四十三、四十四军解放广州后,兵团领导机关进驻广州市东山。兵团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第二副司令员贺晋年。
 进驻广州的第四十四军,军部驻广州德政路原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司令部旧址,军长方强,政治委员吴富善。该军第一三二师担任广州警备任务,师长徐绍华,政治委员朱民亲。该师第三九四、三九六团专门负责工厂、仓库、机关和其他重要目标的警卫;第三九五团以连为单位,配合各公安部门,负责市内治安任务,打击匪特和破坏治安分子,保证各项接管工作顺利进行。
 进驻广州的还有第四十三军所属第一二七、一二八师。第一二七师师直属队和第三七九团分别驻沙面和沙河镇,维护社会治安。第三八O、三八一团集中白云山机场休整。11月11日,第一二七师全师参加了解放广州的入城式和游行,接受叶剑英、方方、陈赓、邓华、赖传珠、萧向荣、尹林平等领导人的检阅。11月15日,该师沿西江向粤桂边开进,参加围歼白崇禧集团的广西战役。一二八师在广州作短期休整后,也赴粤桂边参加广西战役。

二、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参加广东战役的左路军——两广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继续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为了加强统一指挥,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指示,由上述两个纵队领导参加,于10月下旬组成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以曾生为司令员,尹林平为政治委员,王作尧为副司令员,严尚民为参谋长,邬强为副参谋长,杨康华为政治部主任,刘田夫为副主任。并由以上7人组成中共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前线委员会,曾生任书记,统一指挥两个纵队和珠江三角洲地方部队,负责歼灭珠江三角洲的残敌,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并征筹粮食,接济广州市和支援西进部队。11月,指挥部率两广纵队第一师和粤赣湘边纵队第一、三、四团及第四支队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指挥部及两广纵队司令部、第一师师部驻石岐,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驻市桥。1950年2月,奉广东军区命令,撤销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成立珠江军分区,曾生兼任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同时担任中共珠江地委书记,王作尧兼任第一副司令员,彭沃任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祥任第二副政治委员,饶璜湘任政治部主任。经整编后,珠江军分区辖独立第一、二、四、五团,炮兵团,教导团;还管辖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三水、花县、东莞、宝安等8个县大队,全部兵力26500人。

三、广东省支前司令部 
广州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指示,于1949年10月26日成立广东支前司令部,以尹林平为司令员,方方为政治委员。其任务主要是征购粮食,筹集柴草,保障交通,支援解放军向西南进军。该司令部在1个月内,征集150万担大米和大批物资运到广西梧州一带;为第四兵团输送7000吨军事物资;协助第十五兵团后勤部输送大量物资;缝制25万件军用棉衣;修复广州到阳江、广州到罗定两条公路;动员各种汽船140艘、民船495只、汽车40辆担负军运;在广州、粤中、西江等地设立前线医院,接收第四、十五兵团1万多名伤病员,保证了粤桂边围歼战的胜利。
 广西战役结束后,为了支援海南岛战役,广东省支前司令部于1950年1月6日撤销大陆支前机构,集中全力加强海南岛作战的支前工作,并抽调干部组成7个船只调查组,分别在广州和沿海各地进行船只调查登记和征集工作。3月22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主持召开支前工作会议,为便于对解放海南支前工作的领导,会后省支前司令部迁往湛江。

四、广东军区(广东省军区)

 1949年11月9日,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成立广东军区,军区机关由第十五兵团团部兼,受华中军区领导。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陈光、洪学智、曾生任副司令员,赖传珠、尹林平、冯白驹任副政治委员,洪学智兼参谋长,萧向荣任政治部主任。1950年7月,为防备美军扩大侵略朝鲜战争,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第十五兵团机关改称第十三兵团机关,以邓华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开赴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防;将原在河南郑州的第十三兵团机关调来广州,改称第十五兵团兼广东军区,叶剑英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永胜、吴克华、曾生任副司令员,萧向荣、邱会作、尹林平、冯白驹任副政治委员。
 广东军区成立后,即将全省各地方武装(包括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等)整编为8个军分区(潮汕、兴梅、东江、北江、西江、珠江、台山、南路),1个炮兵团,1个教导团,25个独立团,83个县大队。同时,在支援与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海南岛及近海岛屿,剿灭全省股匪,保卫海防、边防,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等方面,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军区3次输送兵员17999名赴朝鲜作战,输送8万余名兵员给各兵种部队,征召7500名复员军人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广东进行土地改革时,从驻防广东的6个军和军区机关部队抽调6000名干部及老战士,包干完成25个县2个省辖市的土改任务。
 1951年5月,以原广东军区为基础成立华南军区。1952年7月,中南军区机关迁来广州,华南军区撤销。同时,在中南军区领导下,从华南军区机关中抽调部分干部组成广东武装工作部,黄一平任部长,杨辉图任副部长,后任副部长有邬强、白相国,指导新组建的粤东、粤中、粤西、粤北4个三级军区人民武装工作。1954年9月,广东武装工作部撤销,并入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改为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兼广东军区。1955年7月,改为广州军区公安军兼广东军区。1956年3月,原4个三级军区撤销,整编为汕头、惠阳、佛山、湛江、合浦、高要、韶关7个军分区。1956年7月,广州军区公安军和广东军区分别编组。广东军区辖7个军分区和第三、五两个守备师(次年8月分别改称守备第十、第九旅)。1957年5月,广州军区公安军撤销后,广东军区将7个边防团(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团)和5个守备旅(第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旅),分别编入汕头、惠阳、佛山、湛江、合浦军分区,军区直接领导2个内卫团、4个海巡队、10个检查站(其中8个站于1958年移交广东省公安厅)。1959年4月,守备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师分别划归第四十一、四十二、五十五军建制,原7个军分区合编为汕头、湛江、佛山、江门、韶关5个军分区。
 1960年6月,广东军区改称广东省军区。9月,组建广州军分区。1961年,将守备第十师调拨给海军。1963年6月,成立惠阳军分区。1965年9月,成立梅县军分区。1966年7月,广东省公安总队改为广东省军区独立第二师;10月,各军分区独立营合编为广东省军区独立第一师,不久,该师改为第四十二军第一二五师。1967年4月1日,广州军分区扩编为广州警备区。1969年3月,广西军区独立第一师调来广东,改为广东省军区独立师。独立第二师调往湖南。
 广东军区(广东省军区)机关初驻广州东山,后迁沙河。历任司令员有:叶剑英(兼政委)、詹才芳、龙书金、贺东生、黄荣海、阳震、张景耀、苏克之、郝盛旺、张巨惠。历任政治委员有:谭政(兼)、陶铸(兼)、欧阳文、尹林平、赵紫阳(兼)、黄一平、宋维栻、陈德、方国安、宿东山、苏克之、熊飞、张明远、修向辉、张洪运。

五、华南军区 

1951年5月,奉中央军委命令,为统一广东、广西的军事指挥,以原广东军区为基础组建华南军区,受中南军区领导。下辖广西军区、海南军区、粤东军区(第四十一军兼,辖潮汕、兴梅、东江3个军分区)、粤西军区(第四十三军兼,辖高雷、粤中、西江3个军分区)和珠江、北江2个直属军分区,同时指挥所辖地区驻军第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八军及特种部队。司令员叶剑英,政治委员谭政、陶铸,副司令员黄永胜,参谋长吴克华,政治部主任萧向荣。华南军区机关驻广州东山。
 华南军区于1952年7月撤销,其机构并入中南军区,并抽调部分干部组成广东武装工作部。



六、中南军区

 是中南地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1950年1月,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员,谭政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军区领率机关原驻武汉市。1952年7月,军区机关由武汉移驻广州市,林彪任司令员,叶剑英任代司令员,罗荣桓、邓子恢、谭政任政治委员,先后任副司令员的有叶剑英、黄永胜、王树声、陈再道;副政治委员谭政,参谋长黄永胜、韩先楚,政治部主任陶铸,后勤部长周纯全,后勤部政治委员陈沂。
 中南军区初建立时辖第十二、十三、十五、二十一兵团共16个军和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6个军区及特种兵、军政学校等,共150万人。朝鲜战争爆发后,大部分野战部队陆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军区领率机关迁广州时,辖区内驻军主要有第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军,二十一兵团(相当于军)和一些特种兵部队。以后时有变化。
 1955年4月,中南军区改为广州军区。
Posted:2008-01-11 16:47 | [楼 主] ytsheu
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7
发帖: 35763
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
注册时间:2005-02-23
最后登录:1970-01-01



七、广州军区

 1955年4月15日中南军区改编为广州军区,机关驻地不变。广州军区成立后,辖区和所辖部队曾有数次较大变化。初建时,辖湖南、广东、广西三个省军区及海南军区和第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七、五十五军,数个直属师及一些特种部队。1968年重建第四十三军,次年调出。1970年,第四十七军调出。1985年,原属武汉军区的湖北省军区划入广州军区序列。野战部队也进行整编,组建了集团军。广州军区还与中央军委海军、空军分别对南海舰队、广州军区空军实施双重领导,军区主要负责作战指挥。
 第一任司令员黄永胜,继任司令员有李天佑(代)、丁盛、许世友、吴克华、尤太忠、张万年、刘存智(代)、朱敦法;首任政治委员陶铸,继任政治委员有刘兴元、孔石泉、韦国清、赵紫阳(兼)、韦祖珍、华国锋(兼)、任思忠、向仲华、习仲勋(兼)、王猛、张仲先。先后任副司令员的有文年生、梁兴初、詹才芳、李天佑、吴富善、温玉成、庄田、杨梅生、吴瑞林、江燮元、吴纯仁、丁盛、邱国光、叶建民、黄荣海、颜德明、陈海涵、欧致富、钟赤兵、吴忠、鲁瑞林、刘昌毅、朱月华、徐芳春、张序登、刘存智、张万年、张明山、刘鹤翘、李新良、李希林;先后任副政治委员的有刘兴元、晏福生、方正平、萧元礼、郭成柱、陈发洪、任思忠、杨树根、訾修林、卜占亚、钟汉华、彭嘉庆、邓逸凡、姜林东、单印章、谷景生、卢伟如、刘安元、谷善庆、高天正。
 军区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炮兵、工兵、装甲兵等机关。
  (一)广州军区司令部
 历任参谋长:温玉成、陶汉章、吴纯仁、阎仲川、孙干卿、周德礼、朱英、刘存智、李希林、陈显华。其机构编制曾多次变化。机关下设司令部办公室和作战、情报、通信、军训、动员、管理等10多个部、局,并直辖若干团、队。
  (二)广州军区政治部
 历任主任:陈仁麟、谢明、刘兴元(兼)、相炜、任思忠、卜占亚、张战东、于厚德、王淳、陈继德、张明远、高天正、方祖歧。机关下设办公室和组织、宣传、保卫、群众工作等部、局和军事法院、军事检查院、战士报社,还辖战士话剧团、战士歌舞团、战士杂技团、体工队等文体单位。  (三)广州军区后勤部
 历任部长:文年生(兼)、邱国光、周庆鸣、靳兆西、赵遵康、徐芳春、常风举、迟云秀、陈德明;历任政治委员:张池明、潘振武、杨树根、方毅华、赵力宽、刘智民、李书健。机关下设司令部、政治部、财务部、军需生产部、卫生部、工厂管理局、审计局等10多个部、局。下辖3个分部。
  (四)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
 前身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1950年4月改为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1954年7月改为中南军区炮兵部。1955年5月改为广州军区炮兵部,下辖炮兵第二、五师、第四炮校、高炮技校。1959年2月改辖炮兵第一、六十三、七十师和东线高炮群。1975年12月改为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1982年12月改为广州军区司令部炮兵部。在广州军区领导下,军区炮兵司令部负责全区炮兵建设。
 历任炮兵司令员:孔庆德(代)、孙干卿、韩庄、郝盛旺、岳洪池;历任政治委员:杨树根、谭文邦、李福尧、周益宽、苏克之、刘占荣、刘尚文。
  (五)广州军区工程兵部
 前身为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工兵指挥所,1950年2月组建为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1952年7月改为中南军区司令部工兵处,迁来广州。根据国防建设需要,1953年3月又增编与工兵处平行的工兵军事建筑处。1954年8月,工兵处与工兵军事建筑处合编为中南军区工兵部,下辖工兵第十四、十五、十七、十九、二十八团,第四军事建筑工程团。1955年7月,改为广州军区工程兵部,下辖工兵第四、六团,舟桥第八十四团,建筑第一O九、一一四团,工程第二十二团。1976年1月改为广州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1978年11月恢复广州军区工程兵部,1982年12月又改为广州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在广州军区领导下,军区工程兵部负责全区工兵建设。
 历任工程兵主任:廖中符、刘桐山、纪刚;历任政治委员:郭质甫、赵川、崔金锡。
  (六)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
 其前身为1954年5组建的中南军区装甲兵部,当时下辖5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955年7月改为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1958年4月改为广州军区司令部装甲兵处,1959年5月恢复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1970年1月再改为广州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在广州军区领导下,军区装甲兵司令部负责全区装甲兵建设。
 装甲兵司令员:叶建民;历任政治委员:訾修林、颜德明。

八、公安部队司令部

建国初期,广州就开始组建公安部队。40年间,驻广州的公安部队领导体制、名称和编制先后经过多次大的变动。
  (一)领导机构
 1950年11月,在武汉市始建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卜盛光兼任,后改为欧阳文专任,副司令员何德全,副政治委员钱益民(兼)、王先成,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后勤部。参谋长兰桥,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兼)、李俭珠,干部部长詹才芳(兼)、王晓生,后勤部长杨学礼。初建时下辖部队主要有公安第九、十师和武汉、广州市公安总队。1951年春,又陆续组建公安第十一、十二师和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河南6省公安总队。7月16日,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领导机关迁至广州,先驻广州西区,后迁至沙河。担负守卫辖区内主要工矿企业、交通设施和维护治安、警卫城市及边防守备任务。
 1954年9月,中南军区公安部队与广东省武装工作部合并,番号改为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司令员詹才芳(后龙书金),政治委员杨奇清(兼)、欧阳文、林平、文年生,副司令员兰桥、黄一平,副政治委员孙克骥。1955年4月,中南军区机构改为广州军区,公安部队番号随之改为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1956年6月16日,将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与广东军区分编。1957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撤销,其机关、部队的一部分并入广东军区,由广东军区统一领导广东公安部队,担负边防和城市内卫治安任务。1959年1月,成立广东省武装警察总队,下辖广东省公安总队及公安内卫部队,归广东省公安厅领导,由广东省公安厅长寇庆延任司令员兼政委,陈开路任副司令员。总队驻黄华路。1963年2月,将武装警察总队番号改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东省总队,建制、领导、任务不变。1964年3月,将担负的边防任务移交广东省军区,同时将公安总队第三、四、六、七团改归广东省军区建制领导,改编为边防部队。
 1966年7月,撤销广东省公安总队部,将公安部队编入解放军序列,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军区独立师、团、营。1982年12月底前,又将广东省军区担负内卫执勤和部分边防任务的部队,先后移交给广东省公安系统建制领导,统一组建广东省武装警察总队和边防部队,脱离军队编制序列。
  (二)驻广州公安部队
  广州市公安总队  1950年1月,由公安第十九师(以原担任广州警备任务的粤赣湘边纵队第二、六团为基础,补充东江9个地方连队编成)改编而成,下辖3个团,共7500人。李国良、萧远久先后任司令员,何明任政委。曾先后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和广东军区建制领导,担负广州市内卫治安任务。1957年8月缩编为广州市公安内卫团,辖5个营。1958年10月,将团机关及第二、三、五营改编为广州军区步兵第三团,第一、四营及摩托车连共1407人改编为广东省公安厅人民警察。
  公安第十师  1950年10在广州成立,由担负广州警备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八师改编。师长李道之,政委王晓生,归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领导,下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担负广州市警备任务。1952年1月,该师与广东边防局合编,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十师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广东边防局,所属各团番号不变。随后调出广州,担负潮汕、深圳、前山地区的边防任务。1956年4月改编为守备第三师,8月改编为守备第十旅,1957年5月撤销,合并于佛山军分区。
  广东省公安总队  1952年2月于广州成立,由省公安厅长寇庆延任司令员兼政委,陈开路任副司令员,下辖8个公安团,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建制领导。1959年1月,转隶地方公安机关建制领导,改为广东省武装警察总队。1963年2月,又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东省公安总队。1964年3月,将所辖的第三、四、六、七团共6266人,拨归广东省军区建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守备部队。1966年7月,又将所辖第一、二、八团改编为广东省军区独立第二师,第三、五团拨归广州警备区,改编为独立第七、八、九团(后改为第一、二、三团),担负广州市内卫治安任务。
  华南公安团  1950年10月,由原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警卫团改编,团长胡福保,政委王新民。下辖3个营,共3000人。1952年进行整编,减为1400人,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领导。1953年2月调至广东省雷州半岛担负边防任务。
  中南军区公安团  1949年秋在武汉市建立,为华中军政委员会警卫团。1951年改为公安警卫团,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领导,团长王世先,政委杨柏林,下辖3个营。1954年11月调至广州,归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兼广东军区领导。12月该团撤销,团部与广东省公安总队一个大队合编为广东省公安团,其余编入其他公安部队。

九、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 

1949年11月广东军区成立后,于12月15日以广州军管会海军处、秘书处和两广纵队第二师部分人员为基础,在广州组建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亦称指挥部),由广东军区副司令员洪学智兼司令员、政治委员,珠江军分区副司令员王作尧兼副司令员,黄若萍任副政治委员,李怀章任参谋长,邓楚先任政治部主任。同时由两广纵队独立师第二团代团长林文虎率该团官兵500余名,与从其他部队抽调的部分干部,组成江防舰队,下辖陆战营和海防队,并接管黄埔造船厂。该舰队在1950年5月至8月解放珠江口外万山群岛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林文虎在战斗中灵活指挥,英勇战斗,光荣牺牲,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机关追授战斗英雄称号,并在黄埔岛为他立了纪念碑。
 1950年12月,组建中南军区海军时,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改为中南军区海军后方基地司令部,所属部队扩编为海军第一舰队。



十、南海舰队
 前身为中南军区海军。1950年12月,以驻河南省的第五十八军第一七三师师直机关、驻湖南省的第四野战军补训第二师师直机关和中南军区司令部海军管理处组成中南军区海军领导机关。司令部驻广州沙面,政治部驻广州大德路,后勤部驻广州东山竹丝岗。受中央军委海军、中南军区双重领导。下辖海军第一舰队、海军学校分校、汕头独立巡防区、万山独立水警区、虎门要塞、快艇大队、海南岛前进基地及该基地所属的海口、榆林、琼东、琼西巡防区。1952年3月,司、政、后机关由广州市区移驻广州河南石榴岗。5月,陆军第十军军部、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九师师部、第四十四军军部先后并入中南军区海军。1955年9月,中南军区海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1964年7月,南海舰队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移驻湛江;1969年11月,后勤部、修理部移驻湛江。历任司令员方强、赵启民、吴瑞林、周仁杰、谭知耕、傅继泽、陈明山;历任政治委员方强(兼)、赵启民(兼)、方正平、桂绍彬、段德彰、王昕、张海云。
 海军广州基地,于1969年12月在南海舰队机关原驻地组建成立,隶属南海舰队领导。下辖2个水警区、1个快艇支队及黄埔港湾勤务处、海测船大队。历任司令员:孔照年(副司令员,未配司令员)、谭知耕(第一副司令员,未配司令员)、田松、高诗荣、杨振和、刘丁有、陈庆季;历任政治委员:孙鸿志、宋奇光、燕翼、魏治国、谭富吉、魏伯良、胡军康。


十一、广州军区防空军司令部 

前身为广东军区防空司令部,1951年6月改为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1952年7月改为中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1955年5月改称广州军区防空司令部,7月又改称广州军区防空军司令部,驻广州市登峰路。1957年5月与广州军区空军合署办公。7月,防空军司令部撤销。
 历任司令员:王作尧、黄永胜(兼)、张西三;历任政治委员:程明、黄永胜(兼)、曹传赞、江腾蛟。



十二、广州军区空军

 前身是中南军区汉口航空办事处,1949年6月24日组建。1950年4月改为中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同年10月与陆军第五十一军军部合并,组成中南军区空军司令部。1955年5月,指挥机关由武汉迁至广州市黄花岗;7月,改编为广州军区空军,防区为广东、广西、湖南3省和赣南部分地区。1985年10月,全军精简整编,武汉军区空军撤销,并入广州军区空军。防区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海南省及河南省部分地区。先后完成了国土防空、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入闽轮战、抗美援越、西沙自卫还击战、对越自卫还击战、配合地面军队牵制越军作战等任务。先后驻广州的空军部队有航空兵第十八师、第十九师,高射炮第九师、第十师、第十三师,地空导弹部队和各种勤务保障部队。历任司令员:曹里怀、吴富善、王璞、王海、于振武、武继元、刘鹤翘;历任政治委员:吴富善、刘锦平、龙道权、朱云谦、任球、刘锋、张振先。
Posted:2008-01-11 16:48 | 1 楼

 军政社区 ? 军队沿革
快速发帖顶端内容
HTML 代码不可用

使用签名
Wind Code自动转换

字数检查 恢复数据
按 Ctrl+Enter 直接提交
表情[更多]


This is html template view this page faster

Contact us | Wap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