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省检察院官网:民国名人再回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9:58

  蒋介石

  1946年10月,蒋介石夫妇首度造访台湾,在中山堂接受台湾民众的欢迎。这是台湾自1945年8月15日回归祖国后,国民政府主席首次前来,自然造成一股旋风;尽管如此,由于派驻台湾的行政长官陈仪施政不当,国府官员腐化,导致民怨迅速升高,国共内战的爆发又使得人民生计恶化,终于在1947年2月28日爆发全岛性的民变。此刻的蒋介石夫妇也难以想象,甫回归祖国的宝岛竟成为他人生最后26年的立足之地。

  50年代,蒋介石参观军事演习,戴着墨镜,手托着脸腮,展露笑容,颇有几许春风得意;尽管这十年间,台湾海峡仍持续爆发零星的海空战事,但全面战肇的可能性逐渐降低,台湾社会也呈现平稳的发展,国民党开始把更多的资源转向经济发展,「反政大陆」成为纯粹的政治口号。由事后公开的照片看来,此时的蒋介石有许多的闲暇时间与家人共处,这是过去在大陆时期所没有的。或许,这是他笑容里的秘密。

  1958年,伊朗国王巴勒维来访,巴勒维政权为传统世俗皇权,以铁腕统治国家,并大量引进西方的的商业、教育与文化事业,迅速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在美国串连全球「反共国家」的时代,巴勒维与台湾当局的关系不错,不过巴勒维对伊朗的统治最后却成为一场灾难,他统治只培养了少数的亲信财阀,特务组织滥权亦引起知识分子的抨击,特别是快速的西化脚步引发保守激进势力的反弹,最后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巴勒维家族流亡海外,不过取而代之的并非现代民主政体,而是什叶派领袖何梅尼领导的原教旨革命政权。

  50年代,蒋介石、陈诚就任第二届正副总统职务之后的情景,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撤至台北以后两人难得一见的笑容。首先,蒋介石在台湾己初步站稳了脚步,再者,尽管过去众叛亲离,但逃到台湾的都是凝聚力强大的忠贞分子,因此蒋介石、陈诚的这对工作搭挡彻底免除了过去蒋、李(宗仁)的矛盾和分裂了。

  1960年6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在总统府前向大约50万民众发表演说,图为群众中的蒙古族团体。由于强调代表全中国,蒋介石政府在台湾仍保留大陆时期的「蒙藏委员会」,一方面照应由大陆跟随来台的蒙族与藏族家庭,另一方面也招揽海外蒙藏同胞来台以扩大其「反共阵容」,至于艾森豪威尔为美国二战时期的名将,以发动「诺曼底登陆」著称于世。他在第二任总统期间访问日本、南朝鲜和台湾。

  1960年6月,蒋介石夫妇招待艾森豪夫妇,左二为艾森豪总统,右边为蒋介石与艾森豪夫人笑谈席间。艾森豪来访对于蒋介石政权而言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尤其是新中国政府正联合亚非拉各国积极争取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国民党面临极大的外交压力。

  1956年,蒋介石、陈诚面见美国参议员哈瑞斯等人。50年代,受到国际冷战格局的影响,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亲密异常,美国不仅在台湾有大批驻军,许多国会议员、军事将领、教育、文化、体育乃至娱乐团体等等亦络绎不绝地来台,对台湾的社会文化影响至钜。

  50年代,宋美龄探视育幼院的幼童。自大陆时期,宋美龄即参与许多护幼活动,到了台湾以后,宋美龄继续在台成立相关的妇幼组织,提倡妇女和儿童的权利观念、新闻媒体经常刊登宋美龄探视儿童时笑颜逐开的照片,她所创办的「华兴育幼院」成了早年台湾育儿活动的时代象征之一。

  一般人对蒋介石的毛笔手迹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原因或许是他缺乏特殊的文艺才华,没有留下传颂于后世的诗词,不过既然身为蒋介石,他的毛笔字仍有一睹的价值。这里介绍几幅蒋介石的字迹,时间是1950年,刚好是他到台湾的第二年,是人生最低潮的时期,所用来期勉自己的乃传统的四书五经之言,充份反映蒋介石的老式军人的风格。

  以上两句话「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是蒋介石的名言,用白话文来说即「为人民服务」。大陆时期,国民党总常宣扬蒋氏这两句话,遗憾的是,其具体施政却离这两句话太远。有趣的是,一句从左写起,一句从右,此外款式实所未见。

  陈诚

  1961年代末,担任副总统的陈诚赴美访问。尽管抗战胜利后,陈诚处理伪军问题的方式遭到同党同志严厉的批评,尤其东北同乡有「杀陈诚以谢国人」之怒言,但国民党去台之后,蒋介石仍将陈诚视为头号亲信,请他担任副总手职务。尽管陈诚在大陆政绩平平,但在新的时空环境下,陈诚主持台湾土地改革工作却成绩斐然,受到台民的爱戴,这种情况多少有些始料未及。

  1958年,陈诚接待伊朗国王巴勒维,由于身为副元首,陈诚也身负主要的对外工作,接待重要的外宾,如约旦国王胡笙、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南越总统吴廷琰等人,1961年陈诚应邀赴美,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副总统詹森会面,为陈诚生平最重要的外交之旅。

  1961年,陈诚接见少年战士,并且听取陈须美小朋友的献词。这段期间,国民党实施戒严统治,对学童辅以军事训练,并灌输「效忠领袖」、「遵从三民主义」等党化思想教育。

  1936年底,「西安事变」前夕,陈诚等国民党要员随蒋介石赴西安,准备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最后攻击。「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员遭东北军扣留,幽禁于西安全家巷仁寿里五号,俟事件落幕后,被扣大员等合影留念。前排右为陈诚。

  1954年,陈诚于中国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第三次会议中,被蒋介石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会后陈诚举行记者会,笑容满面,他的前面放着一张纸写着「追随总统、善尽职守」,算是他的「竞选标语」。

  1963年,陈诚与来访的香港电影导演李汉祥笑谈,早期港台的电影人才多来自上海,李汉祥以拍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一时,其主题曲传遍大街小巷。

  1961年,陈诚自美返台后举行记者会,说明访美心得。事实上,陈诚这一趟美国之行十分风光,除了会见美国总统肯尼迪、詹森之外,他还应邀在美国全国报业俱乐部发表演说,参观田纳西州的示范农场、底特律的汽车厂,以及在旧金山的华埠游街。就国际战略局势而言,此时美国正在考虑是否出兵中南半岛,因此与台湾、南朝鲜的互动密切。

  1965年,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图为蒋介石手挽「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夺我元辅岂无天乎,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口气几分悲凉,这里的「光复」指的是「光复大陆」,其实岂只是「最后奋斗关头」,而是「相去甚远」,平心而论,蒋介石、陈诚这批最早的黄埔军校师生,半生戎马,绕了大半个中国,最后葬身宝岛,多少有几分感伤!

  1965年,陈诚丧礼,前往台北市主殡仪馆吊祭的民众络绎不绝。1949年1月,蒋介石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宣布下野,并派陈诚就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为国民党撤退台湾做具体准备。该年4月起,陈诚开始在台湾实施系列的土地改革政策,包括「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等,1953年继续贯彻该项政策,使得佃农普遍获得土地,也使国民党奠立了在台湾的统治基础。即使半世纪后,台湾农民对陈诚仍有一份很深的感情。

  1962年,陈诚为「兴学农场」及「青年示范作业场」手书纪念,陈诚虽为行伍出身,与农业专业毫无关系,但因特殊的历史渊源,却成为复兴台湾农业的舵手。

  1965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出席陈诚的丧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之意,图为陈履安向尼克松致以答谢。尼克松担任艾森豪副总统时曾两度来台访问,与陈诚为旧识。1961年,尼克松代表共和党与肯尼迪竞选总统失败,不过1970年二度参选却成功,并成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人物。

  何应钦

  1955年,何应钦将军与同僚打侨牌自娱,事实上,他穿著正式,颈上系着领花,刚出席完一场婚宴回来,生活相当悠闲。何应钦生于1889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黄埔军校成立时,何应钦被蒋介石任命为少将总教官,长期追随蒋,成为国民党军界元老。抗日战争胜利后,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在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留下历史性的镜头。1949年何应钦来台以后,退出权力圈,挂着「总统府战略顾问」等空衔,运用在日本的一些老关系从事对日交活动等等,故经常悠然自得状。

  1963年,国民党元老孔祥熙过80岁生日大寿,何应钦特别前来祝寿,并且开心地分享了糕点,孔祥熙为山西太谷人,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与宋美龄的大姊宋霭龄结婚,故与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后担任南京政府的财务部长,但被批评利用权势累积家族财富,以致连国民党要员自己都看不过去。1947年,孔祥熙夫妇赴美后曾数度来台,1966年病逝于美国长岛。孔祥熙的家族有一箩筐新鲜事,为常人所津津乐道。

  1962年,何应钦将军夫妇自日本返回台湾.「中日文化经济协会」友人前往接机。由于何应钦留学日本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在中日战争中的历史,使得他在日本颇有名气,因此从事民间交流活动时颇受欢迎。此外,平日他也以打猎、摄影、栽花种草为消遣活动,同时也常受邀为人证婚,说些男女互敬互爱的话。由于他知名度高,谈吐幽默,很能与外围人打成一片,加上生活无虞,可以说晚年过得安逸快活。

  1955年,何应钦将军在纪念棉湖战役30周年会议上致词,左为陈诚,右为白崇禧。1924年,黄埔党军成立,第一期毕业生编为两个教导团,何应钦为第一团团长,后来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陈诚、胡宗南、林永清、杜聿明、黄维等人当时仅为下级军官或普通士兵。1925年,黄埔军东征,在棉湖战役中,何应钦率部击败人数数倍于己的陈炯明部队,黄埔军一战成名,何应钦立下汗马功劳,这支军队也成了南京政府「中央军」的基本班底。

  1955年,在纪念棉湖战役30周年会议上,何应钦与当年作战失明的老战士王云谈到过去作战情景时,不禁露出了笑容。事实上,由于这一仗,蒋介石与何应钦成为终生的患难之交,何应钦到了台湾以后,召集棉湖战役的纪念会,也算是回顾自己的青春岁月。

  1954年,陆军军官学校(即原黄埔军校)30周年庆,何应钦与当年的学生周至柔(左)、黄杰(右)举杯笑谈,遥想当年黄埔桃李满天下,无论在国民党军或共产党军中都是骨干分子,实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开端。

  1977年,何应钦与夫人王文湘欢度结婚60周年「钻石婚」纪念。在亲友的祝福中,两人共同切一块六层的大蛋糕,同时还交换了一枚新的结婚戒指。王文湘的哥哥为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曾为何应钦加入黔军时的上级。何应钦娶了王文湘以后,夫妇恩爱异常。何应钦经常代妻操持家务,故有「中国第一好丈夫」之说。不幸的是,这张照片拍摄的两年后,王文湘因病辞世。

  60年代,何应钦夫妇合影。国民党政要因多出身正式的专业学校,受现代教育,革命历程亦较平顺,1925年东征到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仅有三年,随后就在正式的军政单位任职,稳定的生涯使得他们的感情生活亦较为稳定。

  1985年,何应钦(中)与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右)及前首相佐藤荣作夫人(左)餐叙,后为台湾著名高尔夫球名将。岸信介为日本战后重要政治人物,具有浓厚的右翼色彩,在「反共」的旗帜下,与在台国民党要人关系十分要好。

  1984年,何应钦将欢庆95岁生日,旧日门生帮他暖寿,何应钦以军用指挥刀切蛋糕给大家分享,此时何应钦年事已高,夫人也走出一步,但不时仍有旧属造访,不致寂寞无助,算是风光一生,安享晚年了。

  胡宗南

  50年代,担任「澎湖防卫司令官」的胡宗南将军。胡宗南、浙江人,后成为黄埔第一期学生,参加过两次东征之役,深受蒋介石赏识,接着在北伐战争中一路晋升。后在红军长征时,胡宗南率部多次与红军作战,其军事能力常为共产党人所讪笑。抗战期间,胡宗南率重兵驻守西北,监视陕北。国共内战爆发后,胡宗南曾在中共中央撤出后占领延安,不过却始络找不到解放军主力,反而四处遭到伏击,在黄土高坡上绕圈圈。由于长年与共产党作战不力,胡宗南常成为共产党笑谈的对象。

  1962年胡宗南过世,蒋介石出席其葬礼。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太原,驻守西安10多年的胡宗南仓皇撤兵,并在1950年3月由西昌逃来台北。1949年以后,胡宗南曾任「大陈防卫司令」和「澎湖防卫司令」,这位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如今成为弹丸小岛的司令官,其份量何啻天壤之别。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在家,以写毛笔看书报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的几年。

  1968年,在胡宗南过世后的6年,澎湖各界献建胡宗南的铜像,代表了这位民国名人曾在台湾外岛留下的足迹。

  白崇禧

  1955年,白崇禧将军与杭立武先生交谈。白崇禧字健生,出生于广州桂林的一个回民家庭,与桂系头号人物李宗仁同乡,后考上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桂军并且逐渐展露军事才干,为广西的统一做出贡献。1926年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著名的汀泗桥之役。由于非黄埔军系出身,白崇禧数次支持李宗仁反蒋。抗日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最大规模的武汉会战,着有多种军事著作,其结合军事、政治、文化的观念与共产党人的军事思想颇为近似。

  1960年,白崇禧在国民党会议中发表演说。国共内战期间,白崇禧驻守华中、守握三、四十万部队,「三大战役」后成为国民党最后可战之兵,不过无论白崇禧如何足智多谋,「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白崇禧在解放军大迂回、大包围的战术下,只能败逃广西老家。1949年12月,桂军部队彻底被歼,李宗仁飞往美国,白崇禧选择去台湾,此后退出政治,悠然于湖光山色中,平日亦以写字、下围棋消遣时光。

  60年代,回教开斋节,白崇禧将军致词。由于回民身份,大陆时期的白崇禧即已担任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算是中国回教界领袖。国民党去台以后,一些回民家族也跟着过去,无意间把回民的文化带到台湾。

  1960年,台北清真寺落成典礼,应邀出席的有许多东南亚的回教领袖,白崇禧(右)虽具军事长才,不过去了台湾以后却与军事政治完脱离了关系,反而协助在台湾兴建了第一所清真寺,并从事回教文化的交流活动。

  1960年,台北回教清真寺落成典礼,这座寺院座落于新生南路上,过去是在郊区,现在已成为台湾的回民以及旅居台北的中东人士的精神中心。

  60年代,开斋节中回民妇女令听长老讲解可兰经。最早福建泉州曾居住大批回民,后一部份人迁居台湾,不过因人数较少,因此未见回教文化的流传,现有台湾的回教文化是国民党带过去的。

  60年代,开斋节会礼中的白崇禧将军(右四)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白崇禧是一生戎马的传奇人物,是军事天才,对白崇禧的回民背景较为陌生,因此第一次看见白崇禧的回民形象时多少有一点新鲜感。

  1960年,台北回教清真寺落成典礼上,出席贵宾冠盖云集,第一排中间即有白崇禧、陈诚、张群等三人。

  60年代,台北清真寺中虔诚的回民正祈福着,白崇禧是他们的大家长。

  1966年,白崇禧将军过世,蒋介石出席其丧礼时向遗族慰问。白崇禧与夫人冯佩璋女士十分恩爱,膝下有三女七子,其中白先勇为著名小说家。晚年的白崇禧过得十分清闲,惟夫人1962年病逝,对他的精神打击很大。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则出版《白崇禧回忆录》,记述白崇禧从军、参政的丰富经历。

  张群

  60年代,台湾中部横贯公路开通以后,时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张群亦到此一游。台湾地形多山,中央山脉贯穿南北,内有丰富的矿产、林木资源。当局动用了工兵、退伍军人和原住民,费了3年时间开辟了一条东西横贯公路,西起台中东势,东至花莲太鲁阁,高山深谷,溪流湍湍,美不胜收。此外,公路的中站合欢山冬天飘雪,亦为亚热带宝岛少有的雪景,张群造访中横深山,自是心旷神宜,也是令人羡慕的养生之道。

  1927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中)因宁汉分裂宣布下野,并利用这段时间造访日本,其亲信张群亦陪同赴日。图为蒋介石与张群在东京拜访日本友人与涩泽荣。张群,1889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1907年与蒋介石等60个中国青年共搭一艘船赴日深造,两人长时间相处,一起在东京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甚至在振武学校毕业后,同时以士官候补生的资格,一起到新泻服役,结下终生共事之缘。

  1949年9月,张群(左)陪同蒋介石在重庆会见云南省主席卢汉(右),了解西南局势。此时,解放军已席卷中国大部份地区,新中国即成立,未解放的仅剩下西南部及南部部份地区。张群时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以及「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试图周旋四方,力挽狂澜,不过却徒劳无功。12月,张群飞昆明,卢汉率部起义,扣留了张群,后念及双方旧谊,释放了张群,同意其飞往台湾。

  1949年12月,张群与吴铁城由香港赴台湾船上留影,两人均是南京政府鼎盛时期显赫人物,都曾当过上海市市长,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遭致大挫败,从云端落到谷底,以致必须逃离大陆,落脚在东南沿海的小岛。吴铁城还多少露出暂松一口气的笑容,张群则是神色凝重。回想国共内战初期,张群作为国民党的代表,加入马歇尔的三人小组,随后又主持政协,始终是朝中重臣,如今却披星戴月,远走他乡,岂非朝代兴衰,人世无常哉!

  1956年7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张群(右)陪同蒋介石夫妇接待。从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张群即掌握对外工作的实权,尤其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对日关系。1935年张群任国府外交部长时,对日本采取较强硬的主场,并在随后8年抗战中,对日本与汪伪政府积极斗争。

  1964年2月,张群(中)陪同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拜会蒋介石。1949年,张群去了台湾以后仍是当局对日关系的主要制定和执行者,多次前往日本,拉拢老关系。在两岸对峙的情况下,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台日的邦交,并且阻止中日关系的正常化,而战后日本美国的扶植下,反共气氛浓厚,几位主要首相都是战前军国体制的关系者,在「反共」的大旗帜下,与台湾关系密切。

  1961年10月,张群与夫人马育英举行结婚50周年的「金婚式」,蒋介石表示对老友的恭贺,特别亲自扶张群入坐。此时,蒋介石、张群等人来台湾恰值10年余,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已告稳固,初期逃亡的狼狈状不复见,两人露出开心的笑容,遥想当年这两个年轻人在赴日本的渡轮上憧憬未来,于今摇身己是花甲之年,深厚友谊丝豪未变,多少令观着动容。

  1967年,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访问台湾,张群代表蒋介石到机场迎接,两人亲密地拥抱。张群晚年曾撰写《我与日本七十年》,详述他个人由青年时期留日到抗战到台湾时期的对日工作,是重要的现代史料,尤其抗战这一段更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60年代,张群与日本东京的酒会上与日本首相池田(中)举杯交耳,池田曾发言指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想法脱离实际,引起蒋介石的强烈抨击,指池田不过是当年伪满的一个小干部,如何理解历史之道。事实上,当时的日本与台湾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关系,日本国力正全面复苏,俨然已是东亚首号经济强国,不过日本同时又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和资历的社会,蒋介石、张群等人常凭着老资格常居高临下地对日本政要谈话。图中的日本首相池田对张群竟露出几分谦恭的神色。

  50年代,张群乘马车前往皇宫晋见天皇。张群创立了「台日文化经济协会」,除了加强台湾与日本的关系外,也拉拢了大批的日本企业家到台湾投资,对台湾的经济发展贡献良好。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北京并与新中国签署建交公报之前,年已83岁的张群曾赴日试图力阻此事,但毕竟无法阻挡历史潮流。

  1968年,张群为孙子们拍照。张群重养生之道,酷爱家庭生活,他写过一本书《谈修养》,分「养身」、「养心」、「养慧」、「养量」、「养望」等5部份。他语多机智幽默,编了一首「不老歌」,说「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张群与夫人马育英恩爱63年,儿孙满堂,一家充满详和之气。

  1930年,张群一家合影,前坐者为夫人马育英抱着次公子继忠,站立者右起为长女亚兰、张群、长子继正、次女佩蓉。张群夫妇是1912年在上海怀恩堂结婚的,采外国的仪式,由牧师主持婚礼,张群的长寿与他家庭幸福有很大的关系。

  1987年,张群过100岁生日时接受亲朋好友的道贺。此时他和儿子键正住在一起,生活由媳妇打理,老人笑口常开,不改喜欢开玩笑的个性,说早就忘记自己的年龄,否则岂能长寿!

  1987年5月,张群百岁之年,蒋经国总统亲授中正勋章,以表彰其对党国的贡献。蒋经国自1972年担任行政院长时,就已接掌实际的大权,起用的都是同辈的干才,不过对父亲时代的老臣也十分敬重,一如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此图显示蒋经国对老臣的敬意,事实上,蒋经国于隔年初因糖尿病过世,而长寿的张群直到1990年12月才以102岁之龄安详地离去。

  吴稚晖

  1952年,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在台湾与老友重逢,倍感愉悦。严格来说,去台湾的蒋介石应算是国民党第二代,真正与孙中山同辈的元老似乎只有吴稚晖。吴稚晖,1865年出生于江苏阳湖县(今武进县),幼入江阳南菁书院,酷爱桐城派古文笔法,1895年第三次赴京考试时参加入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后在苏州任教时,按康熙字典的字韵,创造「豆芽字母」,将拼音字母注在汉字旁,教家属试学,以为通信,同时也成国音字母之始,后又在上海与蔡元培、章太炎等组织爱国学社,鼓吹反清。辛亥革命之后,吴稚晖应蔡元培之邀,主持汉语注音字母的推行工作,并出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

  1952年,吴稚晖与老友话家常。1913年,吴稚晖与蔡元培等在上海办《公论》杂志,鼓吹讨袁,1918年,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倡导留法勤工俭学,并利用庚子赔款筹组中法大学一事奔波。孙中山北京病重期间,曾至病榻前随待,孙中山过世后,他支持蒋介石的路线。抗战爆发后,吴稚晖为文痛批汪精卫、陈璧君二人,同时他也认为中国不能实行阶级斗争,认为马列主义不能实验于中国。1949年2月,蒋介石派专机将吴稚晖接来台湾。

  1952年,身体违和的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他生活十分简朴,视钱财为身外之物,身旁最宝贵的是为数两万多册的藏书,以及从青年时间开始写作累积的文稿二、三十箱,涵盖哲学、文化教育、国音文字学、科学、政论、书信、游记杂文等诸多领域。

  1953年3月,吴稚晖病逝前弥留的状态。就其一生的成就,吴稚晖学贯中西,臻力教育,胡适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举荐其为「世纪伟人」。

  1953年,吴稚晖过世后,依其遗愿灵骨丧于金门海域,意寓魂归神州,右为随灵骨出海的蒋经国。这位国学大师一如生前的淡泊,死后也走得坦荡荡。

  阎锡山

  1960年,国民党总统府资政阎锡山大殓,蒋介石前往灵堂致意。阎锡山为中国现代史知名人物,山西五台人,比蒋介石早3年赴日本振武学校就读,并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时,阎锡山在山西率兵起义,后被袁世凯派为山西都督,从此长期盘据晋省。北伐战争时,阎锡山通电支持,但1930年又兴兵反蒋。抗战时间,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官,指挥太原会战。1949年12月,阎锡山随蒋退往台湾,任总统府资政、赋闲在家,在台湾度过最后平静的10年。

  1928年,国民革命军的三大巨头(左至右)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乍看仿佛桃源三结义,不过三人争夺盟主的地位,互不相让,1930年爆发大规模的「中原大战」,最后蒋获得张学良的奥援而大获全胜。有趣的是,根据军阀「古礼」,战后三人又言归于好,并确立了彼此的从属关系。

  吴铁城

  50年代初,台湾总统府资政吴铁城在华侨协会会员大会上致词。吴铁城,广东中山人,早年曾参加孙中山的反袁斗争,后与蒋介石站在一线,北伐战争期间曾赴东北劝张学良易帜,受到蒋极大的信任。30年代,吴铁城任上海市长时期所规划的大上海计划,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市府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医院、道路、水电、公园、卫生所、轮渡以及当时远东最大的体育场江湾体育场。1935年全国运动会在此举行,人山人海,为空前盛举,也是吴铁城政坛生涯的高峰。

  1954年,吴铁城逝周年祭,张群前往慰问家属。1953年,吴铁城因心脏病过世,享年65岁,是国民党政要中较早辞世者。抗战期间,吴铁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海外部部长,运用粤省的乡亲关系,发展对东南亚华侨的宣传工作。1949年吴铁城去台湾以后,虽然还年轻,但受重视的程度已大不如前,不过,他仍努力在台北恢复了国民外交协会和华侨协会等组织。

  1953年,吴铁城之丧,由儿子吴幼林带着孙子为其封土,向这位早逝的国民党党国元老告别。

  陈立夫

  1961年,陈立找夫妇返回台湾,受到亲友的献花,陈立夫,1900年生于浙江吴兴,是革命家陈其美的二侄,成年后赴美进修采矿,回国后原本立志担任工程师,却因缘际会地担任了蒋介石的秘书。由于专业是工程,陈立夫做事讲求科学方法,因此在组织、情报与政治协调工作方面颇有表现,与其兄陈 夫并称国民党内CC派之首。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十分严重,成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950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改造,核心为陈诚与蒋经国,陈立夫遭到排挤,遂举家出国,在美国养鸡做生意,自食其力,也远离了政治。不过1961年陈立夫因为父亲奔丧回到了台湾。

  1979年,蒋经国(后排右二)与陈立夫(左二)的家属及友人合影。1966年中国大陆爆发「文革」,蒋介石则相应地在台湾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自任会长,同时提名陈立夫为副会长,1969年,陈氏夫妇终于返回台湾定居。依陈立夫自己的意愿,他已决定彻底脱离政治,不过却愿意为复兴中华文化效命,事实上,他美国时已全力撰写「四书道贯」,忘寝忘食。回台后更以提倡中华道统与传统医学为己任,晚年更建议贷款100亿美元给中国大陆进行建设,以共同创造富裕、民主、统一的中国。

  王云五

  1977年,民国出版界大亨王云五欢庆90岁生日,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居劲厥伟。王云五,1888年出生于上海,幼年勤学英文有成。辛亥革命爆发后,王云五因熟习多种语言,受邀到南京临时政府工作,1921年他接办了上海商务书馆,主持多项文库的编集工作,将出版工作产业化,造就中国出版事业空前的荣景。抗战爆发后,王云五将商务的图书、设备疏散到西南与香港。抗战胜利后,1947年王云五被委任为行政院副院长,1951年王云五由香港飞往台湾定居,继续在政坛活动,同时也不放弃学术,仍整理文书。1964年王云五辞官,继续推动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工作,他说:「一生出版为主,教学次之,公务政务殆如客串。」1979年,病逝于台北。

  孙科

  1965年,前国府立法院长孙科(中)夫妇返回台北,过去立法院的同仁为其举行欢迎酒会。孙科,1891年生于广东香山,是孙中山的哲嗣,由于孙中山从事革命,四处奔波,孙科便被送到檀香山住在伯父孙眉家中,并在美国完成高等教育。1917年,孙科由美国回到广州协助父亲孙中山,此后在国民政府各主要部门任职,虽被指为才具平凡,但因受庇荫,屡获重用。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一职失败。1949年后,孙科迁至美国,1965年返台后即获蒋介石任命为考试院院长,宣扬孙中山的历史功迹,于1973年病逝。

  于右任

  1957年,民国元老于右任欢度78岁华诞,由其子和孙女奉待在旁。于右任,陕西泾阳人,光绪年间举人,却因倡言革命遭通缉,赴上海。1906年再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先后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言论激烈,武昌起义后,参与上海光复的行动,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出任校长。

  1959年,监察院长于右任(左二)前往机场欢迎大主教于斌返回台湾。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后,于右任先后出任审计院长,监察院长等职务。1948年南京国大选举正副总统时,于右任还被推举为副总统候选人。尽管长年活跃于政坛,于右任好为文作诗,草书自成一家,闻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现代大书法家。1964年逝于台北,享年85岁。

  1927年,于右任手录孙总理遗嘱,原作者为汪兆铭。

  于右任赠与友人的对联「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于右任的行草,风格独具,中宫紧促,结构多变,在一种不经意的把握中呈现奇葩、从容大气的效果。

  于斌

  1964年,辅仁大学校长于斌赴罗马出席天主教大公会议后返回台湾,受到年轻教友的迎接。于斌,黑龙江兰西人,入吉林神罗修道院,1924年赴意大利留学,先后获神学、哲学、政治学博士,1936年被教宗任命为南京教区总主教,抗战时期在重庆主持难民教济工作,后又与白崇禧、冯玉祥发起成立「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国共内战末期,于斌去了美国,1954年再回台湾。

  1971年,于斌在圣礼堂以「当代教友的新使命」为题发表演说。由于新中国建立后,与罗马教廷发生紧张关系,教宗遂将传播天主教的活动的重心置于台湾,1969年,于斌被教宗保罗六世任命为枢机主机,使得他成为第一个可以投票选教宗的中国人。

  1969年,于斌获任命为枢机主教后,各界友人纷纷涌来。有关早年天主教在中国的角色,各方评价不一,不过于斌确实是中国籍天主教徒的先驱,在中国各地兴学并联合世界教友的力量从事救济事业。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后,于斌藉用本身的影响力,引进优秀的神父修女担任外语教师,使得该校的外语教学水平十分突出。不过,于斌一直主张承认神学院的学历,却未获台湾教育当局同意。1978年,于斌到罗马参加教宗保罗六世的丧礼时,心脏病突发而逝。

  张大千

  1967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56张画作。张大千,1901年生于四川内江,幼年受母亲影响嗜画虎,后从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遍游名山大川,1932年居家迁于苏州,潜心作画,1940年起用了两年的时间,对敦煌洞窟进行整理,绘画技法更为丰富。他被评为天才型的画家,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庭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1977年,张大千作画时,名摄影家郎静山帮忙拍摄大师的作画过程,聚精会神,搏得大师一笑。张大千的画风经几度变化,30岁以前可称「清新俊逸」、50岁是「瑰丽雄奇」、60岁以后「苍深渊穆」、80岁后则笔简墨淡,奇伟瑰丽,他所创作的「长江万里图」气势磅礡,深境幽远,为国画的传世之作。

  大陆时期的张大千,年纪虽不算老,但喜留长须,做隐士状。张大千曾沉迷于佛学,甚至曾去宁波天童寺昄依佛门。图中的张大千幽居园林,开卷展读,不愧自称为「大千居士」。

  80年代初,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拜马寿华为国画老师,行传统的三跪九拜大礼。马寿华本职为大法官,擅国画,自成一格,能让张大千的妻子跪拜为师,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80年代初,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拜马寿华为师,行三跪九拜大礼后,马寿华则以纪念品赠女弟子。1948年,张大千迁居香港后,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在台湾,1984年病逝,享年84岁。他在台湾生前居住的「摩耶精舍」改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薛岳

  1984年,担任国大代表的薛岳将军在会议上发言。这位曾在抗战期间担任战地指挥官而表现杰出的军人,晚年闲居台湾,习文练字,以揣摹岳飞字体自得,活过百岁,1998年病逝于台北。薛岳,1896年生于广东乐昌县农家,入保定陆军学校,追随孙中山革命。陈烔明叛变时,曾率兵在枪林弹雨中营救宋庆龄,随后在革命岁月中冲锋陷阵,作战资历十分丰富。1950年,薛岳前往台湾,先是沉潜在家,直到1958年应陈诚之邀出任政务委员,以及「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空衔,但他却安享余年,算是弥补了前半生的奔波劳碌。

  抗战时期的薛岳将军。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之后,薛岳自动请缨,被任命为19集团军总司令,奋勇作战,后日军陷杭州、南京,薛岳则俟机转战,参加过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1939年日军发动三次长沙会战,薛岳因势利导,予日军以重击。1944年,薛岳指挥大军支持常德会战,获美国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的高度赞赏,可以说整整八年抗战中,薛岳几乎无役不与,1946年获美国总统杜鲁门颁发了一枚自由勋章。这位武将平日性格暴噪,喜好烟酒,经常以岳飞《满江红》的豪情自况。

  汤恩伯

  1954年,汤恩伯将军丧礼,家属围在棺木旁,神情哀凄。1899年,汤恩伯出生于浙江武义县,1952年赴日本入明治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后得陈仪之助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北伐战争期间,汤恩伯效命蒋介石,此后飞黄腾达,不过汤恩伯在第五次「围剿」时曾带兵进入瑞金,杀戮甚重。抗战爆发后,汤恩伯作战勇猛,手下率40万大兵,据中原地带,但因军纪问题,民怨甚深。国共内战末期,原浙江省主席陈仪有意起义,却遭汤逮捕,押解来台。1949年后,汤恩伯去台湾,不再担任职务,1954年死于病榻中。

  桂永清

  1954年,海军名将桂永青逝世于台北,遗族披麻戴孝瞻仰其遗体。桂永清,1900年出生于江西贵日溪县农家,年长后考上黄埔第一期,表现深得总教官何应钦赏识。随着黄埔军东征北伐,桂永清身先士卒,职务也扶摇直上。1933年,桂永清奉蒋介石之命令成立「中央教导师」,采全新德式装备与训练,形同蒋介石的御林军。抗战末期,桂永清被派往英国,学习英国海军体制。1946年国民党重建海军总司令部,桂永清任海军总司令,积极扩大海军编制,不过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海军却失利连连。1949年桂永清去台以后,对海军重新整顿,仍受蒋的重用。

  胡适

  1952年,胡适博士(前排左一)由美国来到台湾,与老友重聚合影。图中为(前排中、右)陈诚、王世杰。(第二排右起)张历生、叶公超、吴国桢、陶希圣。(后排右起)张南如、黄少谷、张其旳、沉昌焕。胡适,祖籍安徽,1891年生于上海东门外,入上海中国公学,后赴美入康乃尔大学,先习农,后转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证主义大师杜威,获哲学博士。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实证哲学,次年任《新青年》编辑,鼓吹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其名言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成为「五四运动」主要人物,对中国思想界有深远的影响。1949年,胡适赴美,1952年首次应邀去台湾演讲,照片的人士堪为去台文化界的一时之选。

  1954年,胡适来台参加国大会议,「中国公学校友会」在台校友到机场迎接。中国公学为清末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学校,1905年底,中国留日学生为抗议日本政府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而离日归国,抵沪者三千余人。为使学业不致中辍,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多方奔走,促使两江总督端方拨款建校,设大学班、中学班、师范速成班等。胡适早年曾入中国公学,1928年复任中国公学校校长,并代编校歌一首。

  1958年,中央研究院在台湾重建,由胡适任院长,继续在台湾散播思想与文化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最早于1928年成立,作为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但因内外局势动荡,战祸连年,以致当时的研究院是由全国各学术团体选出的评议员的组合,并非一实体的研究单位。直到1948年3月,原来中研院评议会投票,选出81名院士,才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胡适是人文组院士,首届代院长为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

  1958年,中央研院在台湾重建,首届院士合影。前排左至右为程天放、张道藩、王宠惠、胡适、朱家骅、王世杰。胡适在中研究的致词中说:「中央研究院原有十几个研究所,从大陆运来台湾的只有两个研究所,由于传斯年先生和朱院长的远见,将最强的部份历史语言研究所搬了出来。这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另一个搬出来的研究所是数学研究所。其余十几个研究所因为设备重,当时政府已没有交通工具可以帮助中央研究院搬运…,今天要挑起中央研究院的任务,真觉得胆怯。」

  1958年,胡适博士与于右任相见欢。这一段时期,中国大陆发起了大规模的清算胡适思想的运动,胡适响应说:「那时我觉得世界上二、三百年来有一种公开的趋向,朝科学民主这个方向走,朝新的科学方法走。那个时候,我朋友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拥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我表示过这样的话;把这个抽象名词人格式,把他看作人,最容易错误的,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偶像化了,便会盲目崇拜。…当时,我的朋友陈独秀因只认得两个名词,不知道科学是一个方法,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

  1958年,胡适与陈诚闲话家常。有关自己的主张在大陆遭到大规模清算一事,胡适继续说:「我几十年来对学生讲:我改证『红楼梦』、『水浒传』是要借这种人人知道的小说材料提倡一种方法,教青年人有一种方法,等于『孙行者』身上三根救命毫毛,可以保护你们不受任何欺骗,什么东西都要拿证据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种方法可以不受欺骗,不受人牵着鼻子走。」

  1958年,胡适抱着孙子胡柏堂,自己也露出赤子的笑颜。胡适到了晚年时常感叹过去没有花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这张照片显现胡适含饴弄孙的快乐情景,十分珍贵。

  1961年,胡适在书房会见友人时所摄,这幅照片中的胡适悠闲散适,谦和的笑容,如沐春风,十分符合他温和的性格与思想主张。这里摘录胡适所写的新诗《梦与诗》;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语言,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化出多少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1961年,胡适夫人江冬秀由美国返回台湾,胡适到机场迎接妻子。江冬秀为里脚的乡下姑娘,婚事由胡母安排。当时许多城市知识分子崇尚自由恋爱,纷纷毁掉婚约,另觅真爱,不过胡适经过内心的挣扎,决定维持婚约,他后来在日记上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胡适过世时,蒋介石送了一对意义深远的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1961年底,胡适在病床上过了七十大寿,财政部长严家淦前往台大医院探视。胡适患了多年的心脏病,这年11月病突然恶化,赶紧送进台大医院疗养,一住就是四十多天,直到隔年1月才出院。

  1961年底,胡适在病床上过七十大寿,举手向道贺者答礼。事实上这年春天他已经住过一次院了。2月间,胡适参加台大校长钱思亮的宴会,才抵达时即感身体不适,送到医院时,脉搏跳到135次,痰中带血,是心脏衰弱的现象。医师诊断为冠状动脉栓塞症加上狭心症,这次住院有两个月,后来胡适回到自宅静养,但生命似乎慢慢走到了尽头。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突发过世,江冬秀病哭不已。尽管胡适心中另有他爱,但两人毕竟做了一辈子的夫妇,虽无他人称羡的目光,但自己仍无怨无尤。这里附上胡适的一首小诗,作为其一生小脚注:「刚忘了昨儿的梦,又分明看见梦里那一笑。」

  1962年,胡适出殡之前,台北有上万人前来胆仰他的遗容。10月15日,胡适安葬于南港中央研究院大门对面的山坡山,这天是入秋以来最凉的一天,细雨霏霏,万余人陪着灵柩出殡,一起送走了这位在中国现代史上散发智能光芒与温煦气息的学者。

  1972年,胡适逝世10周年纪念会。他的墓碑上刻着一段白话文:「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于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胡适去台定居的第4年过世,不过他的精神遗产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他散发着阳光的身影仍令人频频回顾。

  张学良

  1986年,「少师」张学良(后左)赵四小姐(后右)游览桃园小人国。这张照片由外电发出刊登在报端上时,深深吸引了社会大众的目光,少帅仿佛是从时光隧道中突然出现,由一位充满英气的将军变成一位挂着慈详笑容的老人,赵四也从美艳的少女变成端庄的老妇。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遭到软禁,抗战胜利后,他被移到台湾,从此消失在世人的目光,仿佛成为一则遥远的传说,因此1986年张学良与赵四突然又露面时确实惊醒了所有中国人。

  1990年,张学良九秩寿辰(中),由张群(左)在台北圆山大饭店设宴。蒋介石时代,张学良的行动遭到较严格的限制,蒋经国时代,张学良有了较多了自由,但仍不能公开活动,不过1986年张学良游小人国的照片刊在报刊上,显示情况已有所改变。1988年初蒋经国过世,代表张学良与蒋氏父子的恩怨也跟着走进了历史,张学良完全恢复了自由身。至于张群,1928年曾规劝张学良归顺南京中央政府,同时亲自到火车站迎接这位新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司,如今整整60多年后,两人竟意外地在宝岛共享九秩寿宴。

  1991年,张学良夫妇由旧金山返回台湾。张学良恢复自由身后,东北沈阳老家即多次邀请他返乡探亲,中共中央亦表达热忱欢迎之意,不过考量当时台海两岸的微妙情势,张学良最后还是没有回去。这段期间,张学良接受学者的访谈,开始逐步揭露「西安事变」的秘辛,提供了史学界重要的参考资料。后来,张学良、赵四移居美国檀岛,继续接受口述历史的访谈,后来两人以百岁之龄相继辞世。

  吴国桢

  50年代初,台湾省主席吴国桢驱车前往台东巡视,途中两位山胞向车内的吴国桢陈情。吴国桢,1903年出生于湖北建始,幼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喜好课外活动,1921年被保送入美国爱荷华州格林奈尔学院。23岁那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显现极高的资质。1932年,吴国桢担任蒋介石的秘书,受到蒋的欣赏,该年年仅29岁的吴国桢当上汉口市市长,1939年又被任命为战时首都重庆市市长,为国民党留美的少壮派明星。

  50年代初,吴国桢赴台东巡视时度过急湍的溪流。1943年,吴国桢出任外交部政务次长,并以蒋介石随员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开罗会议」。由于为人精明干练,精力充沛,又有美式的民主作风,吴国桢在官场上极受好评。抗战结束后,他转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46年5月又出任上海市长,这时正好上海发生学生反战示威,吴国桢虽奉命镇压,不过仍采取了较温和的作法。然而,随后蒋经国来上海「打老虎」,却与吴国桢发生意见与权力的矛盾,种下日后政治冲突的远因。

  50年代初,吴国桢访问小琉球的贫苦家庭。1949年吴国桢去台,由于作风民主,又有美国教育的背景,受到美方的信赖,被蒋介石视为争取美国支持的良好渠道。1950年任吴国桢为台湾省主席,以建设「民主的台湾」;不过蒋同时也大举整顿党政军体系,尤其蒋经国插手治安大权,处处管事,遭到吴国桢的抗拒,两人出现严重的矛盾。

  50年代初,吴国桢访问屏东牡丹乡山胞。1952年,台湾省保安司令部逮捕三百多人,吴国桢出面干预,要求迅速释放,同时吴国桢对于蒋经国的特务统治亦公开表示不满。因此,蒋氏父子对吴国桢行事自主,敢于顶撞的作风十分不满,但考虑到美国的关系只能忍隐不发。1953年艾森豪就任美国总统,全力扶植蒋介石政权,吴国桢失去了政治价值,于是深感自己身处险境的吴国桢主动请辞。

  50年代初,吴国桢在玉里温泉宾馆与随行的新闻界友人对奕。1953年5月,吴国桢以接受母校荣誉博士学位的名义前往美国,实质上是放逐异国,行前张群以一幅曾国藩的对联相赠「水宽山远烟霞回,天淡云闲今古同」。原本放逐美国的吴国桢决定保持沉默,从此不理岛内政治,不过,1954年初,国民党竟谣称吴国桢贪取巨额外汇,迫使吴国桢为了还自己清白,在美国披露他被迫出亡的全盘经过,并严厉批评蒋氏父子的独裁统治,双方公然开骂,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瞩目。

  蒋经国

  1953年,台湾总政战部主任蒋经国(后右一)设宴招待海外艺人回国祝寿团(庆祝蒋介石生日),会中记者举起镁光灯欲留影,蒋经国连忙用手遮住脸,众人哄堂大笑。就年龄而言,蒋经国是国民党的第三代,不过他却具有极为特殊的经历。15岁那年,他便负笈苏联,在那里学习,娶妻、生子,目睹了新生社会主义祖国的朝气,也经历了斯大林大整肃的时代,亦即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蒋经国感染了浓厚的布尔什维克的气息,具有强烈的群众性格。

  50年代,蒋经国在家中招待友人,穿著随易,菜色平淡,不过举杯互干时丝毫不减生活的豪情。抗战期间,蒋经国被派到赣南,政绩奜然,不过他毕竟年轻,在国民党的论资排辈时仍离军政大权尚远。虽然如此,蒋介石去台以后,开始按步就班地培植蒋经国。首先由他掌控特务组织,并成立政治作战学校,蒋经国将他在苏联所学充份发挥,协助国民党巩固了在台湾的政权。另一方面,就政治风格而言,蒋经国平易近人,生活朴实无华,是极具魅力的群众领袖。

  50年代,蒋经国坐船行驶于金门外海。1949年以后,国共仍持续在东南沿海爆发激烈的海空战事,最重要的有1953年的大陈岛战役,以及1958年的金门炮战。两场战事中,蒋经国均站在国民党军的第一线。

  1958年,蒋经国率队踏勘台湾中部横贯公路路线,图中的他正乘坐吊篮通过山谷。台湾多高山,中央山脉贯南北,具有丰富的矿产、水利和旅游资源。50年代末,蒋经国领导退辅会(国军退休官兵辅导委员会),召募退伍军人和原住民,并且动用工兵,费了3年时间辟了东西横贯公路,西起台中东势东至花莲太鲁阁,至今近半世纪,几度翻修,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

  1958年,蒋经国探勘横贯公路时自己生火炊饭,在苏联长年生活的经历使得他习惯于自己料理生活。对于走进台湾深山的体验,他曾写道:「进入山的深处,没有人烟,只有鸟啼兽迹,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足迹,只有对准方向,往高处爬,越过高山,又降到谷底,再爬高,再前进,我们和刺骨的寒风搏斗,无惧于毒蛇与蜂螫的困扰,披荆斩棘……

  1963年,蒋经国以台湾政坛明日之星的身份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会谈。当时美国正在考虑是否介入中南半岛的战争,肯尼迪总统尚未做出最后决定。据30年后美国官方解密的文件显示,蒋经国曾受父亲蒋介石之托探询美国政府是否能帮助其反攻大陆,不过却遭美国政府拒绝。事实上,这张照片拍摄不久后的隔年,肯尼迪总统即遭刺。接任的詹森总统于1965年宣布出兵越南。

  1970年,台湾「七虎少棒队」远征美国卫冕世界冠军失败返台。令民众失望异常,不过身为「救国团」主任的蒋经国却冒雨到机场迎小球员,勉励他们不要气馁。由于前一年,「金龙少棒队」初次获得世界冠军,在台湾社会掀起空前的热潮,今年的失败难免引起怨言,不过蒋经国却告诉孩子们:「没有经过失败的成功不算是成功。」

  1971年,蒋经国与少棒球员在一起时,好奇地查看小球员鞋底的质料。由1969年到1974年整整六年是台湾棒球运动的黄金时期,由「少棒」、到「青少棒」、到「青棒」,连年获得世界冠军,使得台湾社会洋溢的胜利的喜悦,自信心大为提高,也是一整代人守着电视机呼喊胜利的难忘的岁月。

  1971年,台湾副总统严家淦访问越南归来,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到机场迎接,两人交头接耳。1965年美国介入越战后,即联合日本、南朝鲜、台湾等担任其参战的后盾。冷战时期,台湾是美军士兵的休假地,也是美军后勤基地之一。南越与台湾的关系十分密切,高层人员交流频繁。此外,在过去20年间,经过党政军等高层职务磨练的蒋经国已展现出接班的架式。

  1974年,行政院长蒋经国(右一)率领行政院首长在立法院接受质询。1972年,蒋经国升任行政院长后,掌握了最高行政大权,又由于蒋介石卧病在床,蒋经国成为实质上的最高领袖。上任以后,他即提出雄心勃勃的「十大建设」,决定在20多年经济累积的基础上,加快基础建设及原料工业的建设。为此,蒋经国大量启用具有专业才干的技术官僚,成立「经济内阁」,到了70年代末期,台湾出现了现代化的面貌。图中蒋经国率内阁阁员,一律西装打扮,与蒋介石时代党国元老的形象截然不同。这批治理台湾的队伍是台湾经济建设最大的功臣。

  1975年,蒋介石过世,蒋经国(左)、宋美龄(中)、蒋纬国(右)在丧礼中神色悲凄。蒋介石治台26年采高压统治,留下了白色恐怖的伤痕,另一方面他也推动了未能在大陆实现的土地改革,促成农业快速发展,完成了经济的初步累积。同时在国际势力的虎视彪彪之下,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蒋经国接替了蒋介石的志业后,虽然仍高举「反攻大陆」的旗帜,但实际上已将施政重点放在台湾本身的发展。

  1976年,行政院长蒋经国在「双十节」当天假台北宾馆招待新闻界友人。蒋经国喜欢结交年轻朋友,也无啥官架,当他轻松面对宾客时,总能带动愉快的气氛,与他严格要求下属的作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1976年,蒋经国前往南投中兴新村拜会省主席谢东闵,两人喝杯果汁,促膝闲谈。谢东闵是台籍人士中由蒋经国一手提拔任省主席的。50年代,国民党初来台时,高层官员多半是大陆过来的,由于国民党实际上仅统治台湾一地,这种现象长年持续下去,必将引起台湾地方情绪上的不满,因此,蒋经国担任行政院长以后,即大量提拔台籍人士担任高层职务。谢东闵抗战期间赴重庆,后为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时的台籍干部之一。蒋经国后来担任总统时又提拔了谢东闵担任副总统,为日后台籍人士全面接班做了准备。

  1982年,蒋经国总统农历春节前夕向全国胞胞发表谈话,由新闻局长宋楚瑜(左)等幕僚协助安排电视录像。宋楚瑜为国民党将领宋达的儿子,美国哥伦比亚政治学博士,由蒋经国提拔为英文秘书,37岁时担任新闻局长,成为蒋经国重点培植的青年才俊。

  1986年,蒋经国总统会见美国联邦参议院外委会主席鲁嘉,由英文秘书马英九担任翻译。马英九为国民党资深立委马鹤凌的儿子,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在美国时参与保钓运动,具有强烈的中国人情感,又因外形英俊挺拔,从政之后拥有众多女性支持者。

  1985年,居家中的蒋经国,墙上挂的是他的佬佬王太夫人的画像。就如传统中国家庭一样,蒋介石一家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每年都要遥祭浙江奉化的蒋氏先人。1988年初,蒋经国过世,并效法其父蒋介石悬棺未葬,以待他日归葬故里,只是世事多变,在历史不断往前走时,那样的心愿多少勾起一个已完全逝去的时代。

  周至柔

  1958年,台湾省主席周至柔巡视农村,慰问由退伍军人转业的农民。周至柔,1899年出生于浙江临海县,成年后入保定军校,又后进黄埔军校,参加两次东征。北伐时期,周至柔为陈诚的副手,率第21师63团转战江西、浙江、江苏等地。30年代,周至柔被派往欧洲考察各国航空建设,回国后即奉令组建中国空军。1935年,蒋介石命周至柔为航空委员会主任,随着中日全面战争的逼近,周至柔加快发展中国空中武力的脚步,对日后的抗战做出重大的贡献。

  1957年,周至柔接任省主席前夕,由台中市长林金标的代表献花欢迎。由于周至柔行事克尽职守,1949年去台后仍受到蒋介石的重任,升任参谋总长兼任空军司令,全力整顿溃败来台的军队的纪律。此外,周至柔酷爱体育,在民间推广体育活动不遗余力,由于他性情中道,坚持专业原则,深受同事的敬重,在台湾民间也有颇好的名声。

  1962年,周至柔离开省主席职位时,接受台北县金山乡两位老乡长献旗致谢。接着,周至柔回调任总统府参军长,1967年再任「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搜集西方先进国家发展经验的资料,针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拟定了详实的建议报告,内容颇具见地。不久,周至柔辞去国民党中常委职务,表示让贤给年轻一代,以免「虚占一席」,后在家与夫人王青莲,儿子周一西、媳妇汪丽玲孙女婉青等五人生活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1986年因心脏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彭孟缉

  1961年,台湾参谋总长彭孟缉搭乘空军专机,应南朝鲜国防部长林炳权之邀,参加韩国军人节。彭孟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参加过抗日战争,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彭孟缉并非重要角色,不过国民党去台前后,彭孟缉却具有相当的份量,掌握特务组织,与蒋经国合作无间。

  50年代,台湾保安司令彭孟缉。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变爆发时,各地民众抢夺武器,成立武装组织。彭孟缉时任高雄要塞司令,高雄民众代表涂光明、曾凤呜、林介等三人前往司令部,要求彭孟缉解除武装。彭孟缉不仅严拒,还当场举枪射杀涂光明等三人,并命令部队向起事民众发动攻击,造成严重的死伤。尽管彭孟缉采流血镇压,却获蒋介石赏识,不久即派他出任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成为台湾省最重的情报首长。

  1958年,彭孟缉(右)与执掌警备总部的黄杰。1950年3月,蒋介石恢复总统职务时,下了三道手令,其一是派彭孟缉为「台湾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彭孟缉深黯为官之道,向势力澎胀的蒋经国靠拢,将本身的组织置于蒋经国所领导的「总统府机要室资料组」之下,协助蒋经国完成对各情报组织的完全掌控。彭孟缉此后亦扶摇直上,担任军系最高职务的参谋总长。

  1961年,参谋总长彭孟缉(右一)率领军事代表团前往西班牙访问,同行的有副参谋总长马纪壮,参谋次长黄占魁、杨绍廉、联络局长胡旭克等人。彭孟缉在台湾官场得意数十年,直到90年代他过世后,原「二、二八」受难者家属始出面声讨。

  黄杰

  50年代,台湾总统府参军长黄杰陪同蒋介石游览日月潭的空隙,聆听蒋的耳提面命。黄杰,湖南人,黄埔六期生,就年龄资历而言,无法与黄埔第一期的师长相提必论,不过北伐期间的「济南事变」,黄杰以侍卫长身份亲自护送蒋离开受日军攻击的济南城,后黄杰参加了长城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黄杰与日军周旋于西南,尤其抗战末期与美军并肩作战,光复大片土地,立下汗马功劳。国共内战期间,黄杰驻兵华中,所部遭解放军击溃,一路败逃,后率三万余国民党官兵缴械进入越南,遭法国殖民政府软禁于富国岛3年后全数去了台湾。由于在存亡之秋对蒋介石忠心不贰,被蒋拔擢为总统府参军长及台北戍卫司令,成为蒋在台湾首号的看门人。

  1960年,黄杰(右二)60岁生日,蒋经国(右三)为其设宴,并且邀请相关同仁亲友祝寿。照片显示上菜之前,蒋经国带领同仁们举杯向黄杰祝寿。

  1960年,黄杰六十寿宴上之一景,照片后排左三为参谋总长彭孟缉,原亦为台湾省警备司令,现为参谋总长,掌握军事大权。黄杰寿宴的宾客成员显示一幅国民党最高情治首长之间家庭交谊的场景。事实上,就时间点而言,黄杰的寿宴正好在轰动国际的「雷震案」发生的一个月后,众人高兴地交杯与雷震家属的凄风苦雨,不啻天壤之别。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来台湾访问三天,蒋经国与黄杰身穿马挂前往松山机场迎接。以上照片均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摄影人员所摄,为黄杰的私人照片,黄杰过世多年后由黄家流出。

  1960年,黄杰访问美国西点军校,受该校军礼欢迎。这一年,黄杰以警备总司令名义受美国中央情报局之邀访问美国,冷战期间,美国在台湾派驻军队,美台在军事情报上密切交流合作,尤其美国训练台湾飞行员,驾驶U-2高空侦察机直入中国大陆领空搜集情报,这项计划即由美国中央情报局主持,台湾方面的实际负责人则为蒋经国与彭孟缉。

  1960年,黄杰步过美国西点军校。尽管国民党与美国关系密切,但大抵而言,美国是借着二战才真正崛起于世界,国民党建军历史中主要跟日本、苏联、德国有密切的关系,有美军背景者仅有维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孙立人一人。不过1949年后,国民党在军事上完全依赖美国,其军官尤其是飞行员清一色由美国训练而成的。

  1960年,随同黄杰造访美国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进入演示文稿室。由于黄杰所主持的警备总部在台湾镇压民主派的行动遭致美国舆论的批评,国务院官员会见黄杰时曾代美国议员转关切之意,却遭黄杰直接地反驳。美国政府为了本身的战略利益,对国民党的高压政策大抵上采沉默的态度。

  1962年,黄杰(右)接替周至柔(左)出任台湾省主席,由行政院副院长王云五(中)监交。任职警备总部3年后,黄杰又转任台湾省主席,这是他一生担任的唯一文官职位,也是最后一个职务。

  60年代,黄杰(中)出席台湾省工商展览,担任省主席的黄杰主要处理的是省民食衣住行之大计,包括防台防洪措施,农业产销、工商登记、学校教育、甚至舞厅、电影院、咖啡座等都是省政府所管辖的范围。黄杰经常出现在各种巡视的场合,与民众密切接触,一改其原来情报头子的神秘面目。

  孙立人

  1952年,台湾参谋总长周至柔(左)宴请美军司令史德莱(左二)、贝特莱(右二)、蔡斯(右一)等人,由陆军总司令孙立人作陪。蒋介石退守台湾以后,军事上极端仰赖美国,因此启用具有美国背景,为美国政府信赖的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以取得大量的美军装备。这种情况使得在国民党军中资历尚浅的孙立人一夕之间水涨船高,也使他无形间走入政治的险境。

  1947年,蒋经国在南京欢迎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孙立人,1900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县,年长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23年,孙立人赴美,进入著名的维吉尼亚军校,学习美国式的作战技术与观念。1931年孙立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特种兵团,成为国民党中新一代留美的少壮军人。1942年,孙立人奉命率新编38师由贵州进入缅甸,经过激战攻克仁安羌,使得陷入日军包围的英军得以安全撤,这一仗使得孙立人名震中外,西方评论家对孙立人赞誉有加。称其为「东方隆美尔」。新编38师后来撤至印度,加上其它入印部队扩编为新一军与新六军,抗战末期有杰出的表现,也是国民党装备最精锐,战斗力最强的主力部队。

  1951年,美国州长杜威(右)参观台湾军队训练,由陆军总司令孙立人(中)陪同,左为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抗战胜利后,新一军与新六军被调往东北进行内战,凭着优势武力,曾在作战初期取得上风,不过却因与杜聿明不和,被调回南京国防部任职,实际己远离战场。1948年,孙立人被派往台湾凤山,主持新兵训练。国民党败逃台湾后,部队编制残缺不全,孙立人所部反而是装备与训练所齐全着。

  1952年,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雷德福将军由孙立人陪同参观台湾军队的演习。尽管孙立人位高权重,但他个性刚直,对蒋经国所实施的军中政工制度感到不满,对蒋介石的独裁作风亦有微词。1950年初,蒋介石来台初期地位尚未站稳,美国对台湾的主权怀有异心,曾考虑在台湾发动倒蒋兵变,作为军事介入台海的理由,孙立人成为美国军方属意的人选。90年代美国国务院解密文件证实了这一段历史。

  1952年,孙立人陪同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雷德福参观台湾军队的训练情形。孙立人与美国私通的情况为蒋介石夫子所掌握,不过鉴于与美国的关系无法径行逮捕孙立人,直到1954年台湾与美国正式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获得美国法理上的保护后,蒋介石始便对孙立人采取了行动。

  50年代初,孙立人将军(右)与美军将领参观军事演习。1955年,蒋介石决定对孙立人采取行动,首先逮捕孙立人下属郭廷亮少校,罗炽「匪谍」罪名,并且株连孙系官兵百余人,随后孙立人主动提出辞呈,并接受以陈诚为首的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最后调查报告指孙立人对「匪谍」有徇情包庇之谦。蒋介石顾及美国的态度未将孙立人处以极刑。不过此后孙立人却遭长期软禁,步上张学良的后尘。

  1988年初,蒋经国过世,这意味着孙立人与蒋氏父子的恩怨也走入了历史。这位抗战时期英勇的少壮将军此时再现身时已是90岁的老人了。他在自宅举行了九秩大寿,图为孙立人在往昔袍泽的扶携下,向前来祝寿的众多亲友挥手致意。

  1988年,孙立人在九秩寿宴上与亲友旧属欢聚。1955年孙立人被软禁以后,在台中一栋日式房屋里住了33年,不问世事。至于遭株连的旧属则被迫除役,流散四处。李登辉上台后开始清理两蒋时期的政治恩怨,下令解除孙立人的软禁命令,孙立人过九十岁生日时,旧属闻讯纷纷前来,这批老大举杯互庆时难免带着劫后余生之叹。1990年,孙立人病逝,结束平静的晚年,其一生尚待史家更深入的研究。

  雷震

  1960年,台湾《自由中国》杂志发行人雷震步人国防部军法局,并就庭上以「知匪不报」的名义判处10年徒刑。这是1949年国民党去台以后最大的压制言论自由的政治案件。雷震,1897年出生于浙江长兴,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专政宪法,为国民党内的宪法专家。抗战时期,雷震担任国民参政会的副秘书长,折冲于各党派之间,深受蒋介石的信赖。1946年,雷震出任政协秘书长,迎接周恩来等中央代表团来南京,争取国共及其它党派相互合作。雷震笃信自由民主,政治上对蒋忠心不贰,不过来台湾以后却成为政治上的反对党,与蒋氏父子正面衡突。

  40年代中,雷震与妻子向筠和五个孩子游无锡太湖,在湖畔留影。尽管国事如麻,雷震仍万分依恋生活,他注重饮食游乐,闲暇之余经常带着家人到南京附近踏青,十分惬意。

  1949年雷震一家初抵台湾,这一年他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正式发行,隔年3月蒋介石恢复总统职务,李宗仁滞美不归,国民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过如何面对未来,胡适、雷震等人却与陈诚、蒋经国发生严重的分歧。

  1952年,胡适博士在《自由中国》创刊之周年茶会上致词。1949年,解放军渡江后,胡适、雷震等人有感于国民党在大陆失利主因是未能贯彻民主政治,遂向蒋介石建议创办一份「反共刊物」,经蒋介石同意拨款资助,遂成立了《自由中国》,由胡适挂名为发行人。不料这份刊物逐渐由「反共」转为争取自由民主。1951年夏道平所选《政府不可诱民入罪》使得蒋经国十分恼怒,注定了这份刊物此后坎坷的路程。

  1951年,《自由中国》创刊3周年,胡适博士致词。国民党政要许世英、吴铁城等与会,共计两百多人,盛况空前,雷震最后以「对人无成见,对事有是非」期盼工作同仁。尽管如此《自由中国》的言论却随着时局发展日趋激烈,尤其1956年的「祝寿专号」、1957年的「今日的问题」等专论令蒋介石大为不满。1960年,雷震甚至拟将民主的信念由言论提升至行动的层次,计划联合台湾省本地菁英成立「中国民主党」。因此,该年9月,警备总部以曾任职《自由中国》的职员刘子英为「匪谍」,将雷震以「知匪不报、「为匪宣传」两项罪名判十年,《自由中国》亦遭封闭。

  1953年雷震与胡适闲谈一景。胡适与雷震正式结交于1937年秋,胡代表北京大学,雷代表教育部。同年庐山会议,两人对话曾不欢而散,雷主张「对日抗战」,胡则主张「忍辱负重」。但因当时胡住在教育部宿舍,得以朝夕相处,终成莫逆。雷震意见较激进,胡则比较缓和,终其一生,雷都尊崇胡适,对胡在其入狱时期的表现,始终抱着谅解,胡在雷入狱年余病逝,雷震为此恸哭,他自言他如苏雪林一生二次大哭,一次哭母丧,一次哭胡逝,但后者他哭的次数恐怕还要多些。有关雷震被拘的政治案件,90年代公开的胡适日记显示,胡适曾劝雷震勿过于顶撞蒋,也私下劝蒋对雷震采宽容的态度,却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70年代,雷震出狱后在家中接待慕名来访的青年。1970年雷震服满十年刑期后出狱,身体大不如前。无法在参与政治活动。他曾在狱中撰写回忆录,计四百万字,却遭警总烧毁,因此出狱后的雷震用了人生最后的几年重新撰写回忆录,至于青年朋友慕名来访,他感到很开心,对于当局施政的疏失,他仍严词批评,斗志一如既往。

  70年代,雷震(左一)与好友和家人到台北近郊的野柳海边游玩。1976年,雷震患了癌症,自觉来日无多,便在南港买了一块山坡地,亲自监工建了「自由基园」,准备了五个大理石骨灰坛,安置已亡故的两位《自由中国》编委罗鸿诏与殷海光以及亡儿雷德成。1979年,雷震病逝,由于他生前要求不声望,丧礼稍嫌冷清。不过1988年蒋经国过世后,雷震的友人与后人为其发起平反运动,许多旧史料重新出土,雷震与《自由中国》这段历史成为了两岸学术界的显学。

  梁实秋

  1975年,著名学者梁实秋与韩菁清与行婚礼,显现新婚夫妇的恩爱。梁实秋丧妻未久,曾以深情文词悼念亡妻,未几又铺红毡,许多亲友一时转不过来,不过梁实秋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爱情的路,永远是不平坦的。」他解释:「我们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的,属于不平坦的,只不过社会人士和朋友的不同看法,或者给我们的劝告,都是好意。」韩菁清是息影的影歌双栖明星,他们的结合在台湾社会引起不少惊叹声。

  1975年,梁实秋的婚宴上,妻子韩菁清夹菜喂他,两人露出喜色。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1903年生于北京,年轻时即发表散文诗作,1923年赴美留学,受浪漫主义影响。回国后主编多种报纸的副刊,主张在理性的指引之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抗战期间,梁实秋到重庆,主编《中央日报》副刊,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主任。1949年梁实秋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后又兼文学院长,1966年退休。

  1975年,梁实秋为新婚夫人韩菁清披上外衣。梁实秋是英译界的泰斗,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再花七年的时间完成了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1975年,梁实秋与韩菁清的新婚纪念照。梁实秋不仅在引介英国文学方面有杰出的成就,同时也是独具一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简洁,而且因洞察人生,笔藏机智,思情念故,感人至深。他的散文作集《雅舍小品》风行华人世界。

  1982年,梁实秋八秩华诞,师大英语系师生及系友为他在师大综合大楼举行茶会,梁实秋高兴地切生日蛋糕给大家分享。1987年,梁实秋病逝台北,留下了后人难忘的学术典范。

  石美瑜

  1982年,前南京战犯法庭主审官石美瑜在「八、一三淞沪战役」纪念日当天,出示蒋介石派他担任军事法庭庭长的派令。虽然事隔数十年,石美瑜对日军侵华的暴行仍愤愤不平。

  1947年2月25日,南京战犯法庭审判长石美瑜准备进行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审讯工作前,在军事法庭外留下纪念性的镜头。石美瑜,字可珍,福建林森人,1908年7月生,父经商,家业小康,幼年随前清秀才的伯父入私塾,后再入美国教会所办之格致中学。稍长时,父亲经商失败,遂放弃学医的计划,考进了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因经济结据,即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工作,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接着再考入政治大学,至南京受训,期间参加司法官考试以第一名录取,有「福建才子」美誉。24岁那年,石美瑜至上海法院任法官,旋又调升上海高院法官,33岁时,日军入侵上海,命其执掌伪法庭庭长,石美瑜不从,潜逃至安徽,没想到日后竟成为日军战犯法的主审官。36岁时,石美瑜被派令为江苏高院江南临时法庭法官,但因战火炽烈,无法执行职务,乃在上海法学院、法政学院等学校教授法学,广植桃李。  抗战胜利后,石美瑜受命主审汉奸陈公博、缪斌等案,表现杰出,获擢升为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少将庭长,担任重要日军战犯谷寿夫、酒井隆等案的审判工作以及侦讯间谍川岛芳子并将其口供提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战犯土肥原贤二之定罪要证,因调查证据详尽,享誉中外。有关南京大屠杀一案,石美瑜主持的军事法庭实地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包括过1000以上幸存者的口述纪录,国际友人的作证等等,确定日军在南京一地屠杀了近30万非武装的中国人。今天海内外有关引述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大抵上均是石美瑜担任战犯法庭庭长时所搜集的,因此,中国史学界与法学界对石美瑜始终有一份感情。

  1984年,前南京战犯法庭庭长石美瑜在驳斥日本右翼政客的言论时,拿出保存近40年「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说“「这就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1949年,石美瑜去台湾,原本以他的资历与成就,理应在台湾的司法体系内受到重用,但他个性正直,不愿屈从官宦之道,不久即辞官到民间做一个专业的法律人。1992年石美瑜过世,享年84岁。

  杨惠敏

  1975年,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拍摄抗日电影《八百壮士》,描述「八、一三淞沪战役」期间,抗战英雄谢晋元团长率部死守上海苏州河北西藏路桥西边的四行仓库,日军集中强大火力攻击四行仓库,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浴血奋战,致日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期间上海女童军杨惠敏冒死渡苏州河,将一面国旗交给抗敌勇士,大大鼓舞军心。10月27日,日军对四行仓库发动总攻击,谢晋元经过四个昼夜的激战,终于被迫撤退至英租界。此役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谢晋元和杨惠敏也成为抗战的传奇人物。图为杨惠敏(左)与饰演她的女星林青霞(右)合影。

  1985年,「淞沪战役」期间,曾冒死送国旗到四行仓库上海女童军杨惠敏,病卧台北荣民总医院。她的身旁有儿子朱复轰(右)、与杨惠敏同为上海女童军团员的吴晓霞(左二)、当年「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主任夏焕新(右二)以及追随谢晋元的八百壮士之一的上官志标的儿子官百成(左)。50年前的那场战役仍震撼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耳中仿佛仍扬起那不朽的抗战歌曲: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