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潘集区政府:以表扬、鼓励代替批评、惩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6:45:36
以表扬、鼓励代替批评、惩罚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俗语:“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训诫。看来,“严”在中国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严”已成为家长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必需的一种态度,否则就是懒惰,就是失职,受到良心的拷问,社会的谴责。
什么是严?严就是严格、严厉。就是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认真执行,毫不放松。有些老师见到学生犯错误,就气得吹胡子瞪眼。一味地指责学生这不对,那不对。老师批评学生时只恨不能揭露出学生的所有缺点和错误,供人们观览。仿佛只有这样,才解恨、才解气、才能算作严。岂不知学生接受的批评责备多了,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就好比一团柴火,你经常给它泼凉水,长年累月处于潮湿状态,那它还能燃烧起来吗?学生还有热情吗?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 ,到了这种状态,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不是教育的失职吗?本人学生时代有一位音乐老师,他经常在课堂上以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嘲讽那些歌唱得不好,琴弹得不正确的同学,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乍看起来他讲课很生动,课堂气氛也活跃,可是他这种嘲讽式的批评深深地挫伤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时至今日,我常想,我对音乐一窍不通,可能与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不仅如此,因“严”而发生的一件件伤害性事故不也令人触目惊心吗?2006年12月19日黑龙江的一个初中生,因母亲的严厉,把菜刀砍向母亲;浙江的一老师因严而引起学生仇恨,在家访时,被学生用准备好的刀捅死……
   还有些老师见到学生犯错误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惩罚虽能收到暂时的效果,但不能令学生心悦诚服,甚至还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仇恨。从另一个角度想,学生也许从老师身上学到暴力倾向,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台湾一位获过师铎奖的老师说过“当教师向犯了错误的学生举起教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这位老师是一位蹩脚的老师”。与其如此,还不如宽容了他,给他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他改正错误,教育效果也许会出人意料。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有这样一则故事,找了一位有偷盗恶习的孩子,委托他把一包东西送到某地,这个孩子有些受宠若惊,开始不愿意送,但经过马卡连柯的鼓励,他终于同意了。途中这个孩子打开了包裹,发现里面有许多钱。他想到要带钱逃跑,可是,又想到马卡连柯对自己的鼓励和信任,便打消了携款逃走的想法,把钱如数送到目的地。这位有偷盗恶习的孩子之所以能这样做,正是因为马卡连柯对他的信任和鼓励。
   鼓励学生就是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这种肯定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安慰并且产生激励作用。安慰学生走出“坏学生”的阴影,激励学生为自己的目标付出不懈的努力。
   一次,一位老师给一个学生的作文批下的分数是六十五分,外加一行字:如果你再努力些,一定会更好,老师对你有信心;第二次作文发下来了,得分是六十六分,还有一行字:有进步,再努力,其实你可以表现得更好,老师喜欢看到你进步的样子,这个学生看到批语后,非常高兴,因为六十六分比六十五分多了一分。他认为在自己的努力下进步了,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位学生后来说:“为什么我当时那么天真,六十五分和六十六分不是差不多吗?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那时侯,我觉得我真的进步了,一直到现在,我才有勇气再写文章和演讲了。”我还在一本书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在一本学生作文上写下了“看你的作文是浪费我的生命”的话,老师认为这篇作文,超出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是抄哪一本作文书上的。学生看了批语后,心里非常痛苦。他想:以后不要再努力了,要不然,会在同学面前出丑的,从此再也没有写出像样的作文。这两位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真是天壤之别,一位的鼓励让人感到舒心,让学生对写作充满了信心;一位的打击让人感到痛心,学生对写作失去了信心。
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不良表现时,我们不能只是指责学生,惩罚学生,我们要尝试着表扬和鼓励学生。当学生表现出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就能在老师的关注与信任的目光中更加努力,以成功带来更大的成功。以表扬、鼓励代替批评、惩罚,虽不是灵丹妙药,但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