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柯类毒品成瘾机制:中华文化核心是一个什么“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36:28

中华文化核心是一个什么“礼”

注目礼的意思极其简单:人,一切人,任何人,都不能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必须透过他人或别物来揭示和判定,要不然,就沦为循环论证,不客气讲,老鼠爬称钩——自己称自己。这就是注目礼,从逻辑的高度讲,乃最最基本的思维法则:自证非法!正因为这一点,注目礼毋庸置疑,颠扑不破,亘古亘今。《礼记·乐记》说得好:“礼者,天地之序也。”

——题记

 

大家都知道,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尽管现在可能有点不讲礼仪,这些年有钱了,中国人到全球各地旅游的越来越多,但留给外界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暴发户的粗俗,而非礼仪之邦的温良恭俭让。但传统上,尤其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段,我大中华的确是礼仪之邦,不仅有过万邦来朝的辉煌,而且人的确一个个都比较温良,在电影《建党伟业》中“秀”辫子的辜鸿铭先生,认为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gentle,温文尔雅),这应该还是靠谱的。

 

大家也知道,中华文化常被称为礼仪文化,这应该不是什么夸张。《弟子规》是从前中国人最重要的启蒙读物之一,所谓“规”,其实就是礼仪,更明确讲,就是为人处世的规范。《弟子规》来源于《论语》所记载的孔夫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不过就是对这一句话的详细解读,比如开篇解读“入则教”时就明确:“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显而易见都属于非常具体的礼仪。

 

再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发现,中华文化被称为礼仪文化,确实是一点也不冤枉的。《易》被认为“群经之首”,构成中华文化的源头,这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弄关键词,中华文化的关键记或者说标志符号,恐怕不是“易”,而是“礼”。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华哲学可称之为易的哲学或太极哲学;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文化的确堪称礼义文化。

 

事实上,中国最早的一部文献汇总,大名就叫“礼记”,平时经常提到的《大学》、《中庸》就是从《礼记》中挑出来的,《中庸》是《礼记》中的第31篇,《大学》是《中庸》往后的第42篇。“礼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礼”的解释,而且就是为他书作嫁衣裳,因为“礼”也是一部书,叫《仪礼》,渊源可能更早,应该是三代遗作。作嫁衣的作者不止一个,也不是二三位,而是前前后后一个群,但主要还是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多数可能就是孔子72关门弟子及其学生,甚至也包括孔子本人的子孙,拿《中庸》来讲,应该就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姓孔名伋)所作。可能正因为是一个群聊的结晶,《礼记》在内容上可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历法、地理及日常生活诸多方面,包罗万象,当然最主要还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和礼仪,原本就是解释《仪礼》的书嘛。

 

礼构成中华文化的关键词,这是从形式上讲,从内容上讲,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也在于“礼”。这不是我讲的,有多人讲到,就我所了解,两位大名鼎鼎的前辈国学大师明确讲过,一位就是刚才已提到的辜鸿铭先生,他明确表示,孔孟之道的精华就是“义”与“礼”,“特别是礼,更为中国文明的精髓”。辜先生学贯中西,看问题有比较而非自娱自乐的全球高度,之所以认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礼,也是他通过比较而后鉴定的,他写道:“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基督教叫人‘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

 

另一位就是钱穆先生,1983年7月,钱穆先生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谈及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西文化的区别,明确提到:中华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据称在谈论的最后,钱先生对邓尔麟再强调:“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那究竟什么是礼呢?《礼记》当然有解释,其他各经典也有解释或提示,如:

 

《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

《左传》:‘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把礼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无疑是最给力的,也有次牛皮轰轰的,如

 

《礼记·仲尼燕居》:“礼也者,理也。”

《礼记·乐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也有纯粹人性或人情角度的论述,把礼之所以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如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其他的说法更多,如“礼,国之干也”、“礼,政之舆也”、“礼,王之大经也”、“礼,身之干也”。《礼记·曲礼》明确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与非礼甚至成了正确和错误判别标准。一部左传,触目皆是“礼也”、“非礼也”的评价。韩愈在《原道》也表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但这只是过去的说法,有当时的语境,而且由于《礼记》是“群聊”的结果,难免意义歧异。咱们能不能从过去对礼的各种或高或低的说法中抽象出一个最基本的含义并表达之呢?进一步讲,咱们能不能在古圣先贤及各经典的提示下,返本归源,也提出自己的新概念,把古圣先贤及各经典对礼的解释包括在内呢?个人反对跪倒在别人——既包括古人也包括外国人——石榴裙下做学问,曾鲜明提出:学问乃大丈夫事!道理很简单,外国人能思想到的东西,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思想到呢?古代人能思想到的东西,现代为什么就不能思想到呢?如果某一种思想的确是我们根本就不能思想到的,必须进行人格依附,那该一种思想对我们有何意义?更重要的是,该一种思想的提出者或创始人是不是人?如果是人,为什么他能思想到而我们就思想不到?如果不是人,他是谁?请给个答案!躺倒别人的床上,想做出一番真学问,是不可能的。

 

我试着找到了一个新概念,这就是注目礼,注目礼不仅能够包括古圣先贤所论的礼的含义,极其可能,中华古圣先贤所论的礼就是咱们所发现的注目礼,只是由于时代不同,语境不同,表述不一样而已。为什么这样讲?咱们就来对注目礼慢慢道端详。


当注目礼思想在北京精英圈不胫而走,不时有朋友问:“注目礼是什么意思呀?”有时候会高谈阔论,纵横驰骋;但常常也微微一笑,倒打一耙:“别这么严肃,行不?也不打听我的家门,咱自报吧,我叫‘欧阳君山’,欧阳君山的‘欧阳’,欧阳君山的‘君’,欧阳君山的‘山’。”朋友乐了:“哪有这么报家门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嘛!”不是别的什么药,就是灵丹一颗——注目礼!

 

注目礼的意思极其简单,那就是:人,不只是人,也包括物,世界上、天底下乃至宇宙中的一切,都不能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必须透过他人或别物来揭示和判定,要不然,就沦为循环论证,用老百姓的话讲,老鼠爬称钩——自己称自己。这就是注目礼,乃最最基本的思维铁律:自证非法!有谁会不懂得注目礼呢?在人类知识的全部概念中,没有比注目礼更简单的了!如果有谁说注目礼深奥难懂,我没空注目非礼,你自己去哭吧!也愿在这里声明:谁能够把注目礼的概念驳倒,吾愿为之执鞭!如果注目礼被驳倒,人类将会没有任何共识可言,根本就不成为社会。

 

但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一句话说得好:问题经常在于人们自以为然而不尽然的地方。人们虽然不是不懂得注目礼,但的确不准确懂得注目礼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对注目礼细加分辨,太大意了,以为不过尔尔,这正是咱们所做的一个重要工作,从自证非法出发,至少可挖掘出注目礼的三重基本含义:

 

首先是自然连接主观和客观。众所周知,主观和客观是哲学上的一对基本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主客观的讨论层出不穷,至今也可以说是未有定论,公说公的主客观,婆说婆的主客观,进而分出形形色色的派别及主义,比如我们曾见过的所谓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甚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注目礼快刀斩乱麻,所谓主观就是“我”观,客观就是别人观,即“我”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得到别人的认同,主观即上升为客观,认同的人越多,客观度也就越大。日心说原本比地心说明显更客观,但当时的主流就是不承认,所以也被认为主观,甚至被视为异端。

 

其次是悠然解决价值度量问题。事物的价值要如何度量呢?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社会学和政治学问题。比如说一个南瓜,它价值几何呢?肯定不能用南瓜来度量,因为一个南瓜就是一个南瓜,而必须借助于别的商品来度量,比方一个南瓜价值两个西瓜,或一个南瓜价值三条丝瓜,或一个南瓜价值半本书。这不是我说的,从我所了解的情况,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他说一种商品不可能自己度量自己,而必须通过交换、借助于别的商品来进行。注目礼也就这意思,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欣赏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承认自己,自己注目自己,自己致礼自己,说自己是全球顶级富豪比尔·盖茨,就是比尔·盖茨;说自己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是潘基文;说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个人自成一个意义世界——这种人大家见过吗?我见过,在疯人院,是精神病!正因为注目礼解决人的价值度量问题,所以咱们人人追求注目礼,这也是咱们接下来第三点要探讨的——

 

第三是天然表现为人的需要。人的欲望与需求问题,不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而且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最基础的课题,如果连人需求什么也不清楚,岂不一开张就要“博士买驴——离题万里”?心理学和经济学可能是与人的需求问题距离最近的两门学科,心理学对人的需求进行探底,经济学则直接围绕人的需求转。但遗憾的是,无论经济学还是心理学,都没有彻底解决人的需求和欲望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尽管心理学家都注意到人发自内心对认同和尊严的渴望,甚至也有经济学家论述过人实际上是在追求社会认同,财富不过是社会认同的载体而已,但都没有真正揭开注目礼的老底。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的需求和欲望问题其实并非简单的需求和欲望问题,如果没有逻辑和哲学的高度,简单的需求和欲望问题也谈不透。注目礼举重若轻,从逻辑上的自证非法,极其轻松而又极其严格地推出人的需求在注目礼,更具体地讲,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这就是注目礼的三个基本含义,也可以说还有一个基本含义,那就是注目礼也十分轻松地解决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应该也算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为什么是社会人?正因为人的需求在注目礼,人不得不进入社会,成了社会人。

 

但以上讲的基本含义都太高,高有时候会令人仰止,甚至“高处不胜寒”,但咱们的注目礼既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能高也能低,能深也能浅,能雅也能俗,下面咱们从三个比较大众化的角度来阐述一下注目礼。

 

第一个角度,注目礼是人与人的比较。咱们平常都在说人追求金钱、权力或名声,如今全世界又都在热议要追求幸福,甚至有学者在计算所谓的“幸福生产总值”,事实上,没有谁单纯追求金钱,没有谁单纯追求权力,也没有谁单纯追求名声,也没有谁单纯追求幸福,没有谁单纯追求任何一种东西,人是在追求一种人比人的优越感!这正是个人成长及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有这样一首诗,大家可看看:

 

满街都是新鞋

我是多么寒伧

缠着妈妈一路哭闹

直到突然看到

一位失去了腿的人

 

有一个十分流行的说法,叫人欲无穷,即人的贪欲永远也没法满足,咱们的政治课本乃至政治报告不也老讲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吗?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而确实是每个人心中真实的冲动:得一寸,进一尺;进一尺,攻一丈,其壑无穷。有诗为证: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园少根基。

买得园田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人心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但不管人的贪欲能膨胀到多大,有一个事实无法改变,那就是人的肉身是有限的,永远都是有限的,从而也就决定:人的实际消费有限,就是暴殄天物,也会在一定的限度内。荣获“最有干劲奖“的腐败分子——湖南省通信局局长曾国华,面对5位情人立誓:保证到60岁时,每人每周性生活不少于3次。这固然说明曾国华的荒淫,但同时也强力彰显:人的实际消费不管怎么折腾,终归也是有限的,曾国华又奈何?

 

江苏华西村原村支书吴仁宝先生一句座右铭说得好:“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这个道理最为朴素,没有谁不明白,也没有谁能反对,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享受的确有限,因为我们的身体原本就有限。就是浑身长嘴,而且不停地吃,也只有一个肚子呀!不幸的是,人往往都是大难临头才想起这个最最朴素的道理,咱们来听一听一个人的哭:“人活着不就一日三餐,睡觉一张床嘛,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要到最后才明白,为什么要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最宝贵的。”哭得凄惨,这谁呀?文强!

 

为什么肉身有限而消费也有限的人会贪欲不断膨胀乃至给人以无穷的印象呢?为什么都要大难临头才想起“站起三碗饭,躺倒三尺床”的朴素道理呢?接着吴仁宝的话讲:既然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享受都有限,可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家有黄金数吨?可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为什么我们虽不能享有却又要追求占有——为什么呢?症结就在于比较。正是人与人的攀比,才导致人的欲望不断肿胀,乃至无穷。马克思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并鲜明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

 

正因为注目礼是人与人的比较,所以也与另一个常用的词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面子”,人与人相比较的结果不是有面子,比出有余,比赢了,就有面子;比出不足,比输了,就是没面子。一般人当然是害怕没面子的,所以民间有句话叫“宁可床上盖帐子,不可人前无面子”。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实际上,如果要说劣根性,爱面子是全部人类的劣根性,西方人也一样爱面子。美国有部电影叫《魔鬼代言人》,主题就是人的虚荣,主旨就是虚荣不可逃脱,其最精彩的点睛之语就是:“虚荣,我最喜欢的原罪(Peacockery,is mine most like Human's sin)!”

 

第二个角度,注目礼是个“人性太极”。如果你喜欢中华传统文化或所谓国学,注目礼正对胃口,得太极玄机,就是个人性太极。“注目礼人”的概念有两个成分,一个是“我”是围绕“我”的一种圆运动,也就是通常讲的人性自利;一个是“我”这一圆运动的圆心在别人的承认,即咱们讲的注目礼。合起来讲就是,人在围绕“我”转的同时也不得不团绕别人转,即是说,人是个双核运动,这不正像咱们古老的太极吗?

 

正是因为注目礼,尽管每个人都在自利,一部分人甚至还高度自私,但从现实生活看,自利乃至自私的人都绝少活出自己的天性,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所以咱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牢骚:“你别看我现在怎么怎么样,都是人家逼的,没办法啊,家人、朋友、亲戚、同学、同事、邻居,大伙儿都在看着我呀!要是按我自己的本性,我才不这样子呢!”说好听点,这叫责任;不客气讲,那就是虚荣。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不以别人的注目礼为转移,那无疑就是得大自在,可看看咱们的周围,能有几人?于是江湖上有一句话便流传开了:“自从得了神经病,精神好多了!”一个人得神经病,其实与社会切割,不再需要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当然就精神好多了嘛!王功权一与自己的圈子切割,不都敢私奔了么?

 

人性自利利他是个历史悠久的话题,一部分人强调自利,一部分人强调利他,成为一对矛盾,而且一直没有被化解。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就陷在自利得他的矛盾中难以自拔,在《国富论》中强调人性自利,但在《道德情操论》中偏重人性利他,闹出了所谓的“斯密问题”。咱们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生多次提及《道德情操论》,似乎有意强调人性利他的一面,以为《国富论》所强调的人性自利纠偏。

 

实际上,人性自利与利他一点也儿不矛盾,恰恰相反,十分圆,极其融。关键就在于人性自利的具体内容——注目礼!“我”所自利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正是别人的注目礼,所以“我”不得不时时处处也想着别人,因为注不注目是别人决定的,致不致礼更是别人决定的,注目礼的一切都是别人决定的,如果“我”不能首先满足别人,注目礼何来?

 

第三个角度,纯粹从文字“游戏”上讲,注目礼是“注目”加“礼”。不少的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叫“注目礼”?特别是刚向社会公开注目礼时,绝大多数人不接受注目礼的名称,认为君山这小子根本就不懂学问,还什么颠覆经济学,门坎都还没过呢,瞎胡闹。茅于轼先生一开始就看到了注目礼概念的思想灵光,但也表示,注目礼的名称是不是可斟酌一下。但时至今日,不少的朋友反映:注目礼的名称很好。

 

首先,人的目光运动的确反映着“我”对别人的价值判断,人与人的目光互动更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外都曾有“陛下”、“殿下”、“阁下”和“足下”的称谓,比如说“足下”,即眼睛可以看在对方的足上,但不敢往上注目,以示尊重。而“陛下”是称呼国王或皇帝的,意思是只敢把眼睛放在宫殿的台阶上,根本不敢往上瞧,以示至尊至严。如果要看不起一个人,我们通常会用到“侧目”或“蔑视”之类,但最高的轻蔑是什么呢?鲁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子也不转。”这充分彰显目光的运动及互动情况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

 

其次,注目礼的名称也能够在一定的角度十分方便地解释注目礼的含义,那就是“注目”加“礼”。有一张图片叫“一个裸男和一群禽兽”,大家好奇不?点开一看,是一个小男孩,没穿衣,在看着一群羊,他爸爸可能有事走开了。是不是有点失望?有一张图片叫“半夜偷拍女生宿舍”,大家好奇不?点开一看,一片漆黑,道歉说:对不起,她们没有开灯。是不是有点失望?有一张图片叫“沙滩上的美女走光了”,大家好奇不?帅哥肯定想看,一点开,美丽的沙滩,不但美女走光了,而且男人也走光了,一个人影都没有。是不是有点失望?

 

我们在网络上常常会经历这样的失望,一个很引人注目的标题,一点开却是大失所望的内容,不是名不副实,就是夸大其词,有时候还驴唇不对马嘴,甚至子虚乌有。这叫什么行为?这叫“标题党”,向你的眼球发动猛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标题党现象以最直白的方式揭示了一个人性的奥秘:人人需要被注目!

 

标题当然是需要引人注目的,今天天气热,咱们讲一个关于天热的小故事:说的是一片大的办公区间,你来我往的男男女女,氛围是热闹的,大约是工间休息吧。真奇怪,一位打工妹在翻来覆去地摆弄着手儿。细一瞧,不是在摆弄着纤纤十指,唱主角的是那一枚戴在左手第三个指头的戒指,璀璨夺目。昨天是情人节,男朋友赠送礼物,她心里面美滋滋的。遗憾的是,还没有哪一个同事知道呢,更甭提啧啧称美了。可怜的打工妹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间,她一下子站起身,向周围的同事们说:“噢!今天办公室太热啦,我必须脱下我的戒指!”刹那间,一双双眼睛就像长了脚似的,全跑过来,那戒指更加光芒四射。

 

是不是觉得好笑,但我请你别笑,憋着——因为这个打工妹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从国家元首到芸芸众生,从知识精英到贩夫走卒,从孔夫子到孔庆东,从庄子到犀利哥,从释迦牟尼到星云法师,从伏羲氏到到今天的在座每一位,无一例外,普天之下,概莫能外。黄金为什么闪光?因为如果黄金不闪光,人们就难以发现和甄别,有就等于没有,在就形同不在。

 

扁鹊大家知道不知道?应该都知道,扁鹊是个神医,往你脸上一看,就知道你有没有病。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有史书记载,扁鹊并非医术最高明的,他有三兄弟,他的医术既拙于长兄,也低于二哥,可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而独独知道扁鹊呢?原因就在于不闪光,别人不知道。魏文侯曾问扁鹊兄弟医术高低,答:“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之前,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二哥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痒,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我呢?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大家看在眼里,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响天下。”

 

一个价值的存在和展现,必须引人注目。如果别人根本不注目,何价值之有?黄金没有被发现,的确就等同于石头。西楚霸王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十分爽直,当年就掏心窝说过一句话,那是他初定秦都咸阳,大约也是身边的参谋劝他“宜将剩勇追穷寇”,可他想的是回趟老家,干什么呢?享受注目致礼,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正当地引人注目,就有可能搞歪门邪道,网上流传的什么哥哥和姐姐不都是这样子吗?这还算好的,有的人为引人注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003年2—3月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有餐厅发生过小爆炸,案犯后来向警方承认:没有别的想法,就是为了出名。

 

大家记住这一点,存在,或者说价值,首先必引人注目,如果人都不知道,有等于没有,在形同不在。但注目绝非注目礼,不管是人还是物,抑或别的东西,要引人注目,必须要有值得注目的价值。要不然,把大伙儿的目光吸引过来干什么呢?标题党的确可以大标题上狠下功夫,绞尽脑汁,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如果后边没有真正的内容,不就是忽悠人吗?靠制造惊天大案的确能引人注目,可人们注过来的目中有礼吗?没有,反而是非礼。这就是注目礼,“注目”+“礼”,注目是前提,核心在于礼,也就是存在值得别人注目的价值。

 

大家是不是感觉到注目礼的含义有些厚,有些丰富,但注目礼真正厉害的地方还不在于她包含多个基本含义,又能够从多个不同角度解释,而在于注目礼的演绎,那可真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很多人以为咱们是在讲一个注目礼概念,而不知道,一个注目礼概念后边跟着一大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历史,包罗万象,全部的哲学社会科学都在里面了,一网打尽。从一个注目礼出发,咱们可以演绎出整个天下事,融通人文社科,融通古今中西,融通内圣外王。咱有个说法,叫“天下事尽在‘我’的注目礼争夺中”,初一听很犯疑,请允许我借用坊间流行的一个段子作个简单的提示:

 

“热闹不过人看人,着急不过人等人,难受不过人想人,温暖不过人帮人,感动不过人疼人,残酷不过人害人,阴险不过人算人,郁闷不过人气人,耻辱不过人戏人,为难不过人求人,生气不过人比人,成功不过人上人——人生就是人与人!”

 

有什么事不在人与人的关系和博弈中呢?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或许有点夸张和不准确,但一部社会史毫无疑问是以人与人的博弈为中心展开的,注目礼不过就是点出了人与人的要害而已。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注目礼实际上构成哲学社会科学的阿基米德支点,她轻松就撬起了整个地球!回到《礼记·乐记》的话:“礼者,天地之序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