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区分标准:楼宇烈:保护文化遗产根本在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44:11

楼宇烈:保护文化遗产根本在观念

2009-6-16 阅读1032次 本站网友 春早 发表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6月13日是全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我注意到各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确实在加大,但保护文化遗产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观念问题,就是保护的方向要对头,否则可能不是保护,而是破坏!”15日,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大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研究生班导师楼宇烈教授在深圳明伦书院国学堂讲学期间,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楼宇烈教授与昆曲、古琴结缘已经半个世纪,2003年,他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多年来,他一直在北大业余教授学生昆曲、古琴,积极倡导中国传统文化。

应鼓励民间

自发保护“非遗”

“文化广场”:近年来,昆曲、京剧、古琴先后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了,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

楼宇烈:世界对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就有了,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酝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1998年时才开始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就是对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作出贡献的有价值的文化的保护。到2001年开始遴选第一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名录,中国的昆曲、古琴等入选。现在国内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进程也已经启动,各个省、市也在采取各项措施。有的精神产物是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积累,现在只在某个人的头脑里存储着,如果没有传承下去的话,他一死,这个文化就中断了,因为非物质文化是口传心授的。像我们讲的国学,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非物质遗产,是思想的东西。虽然也有物质的载体流传下来,但是看不懂,或者是拿现代的观点、方法去理解它,就会有错误。

“文化广场”:深圳自2005年开始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3年多的努力,截至目前,已发掘出2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分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保护名录,深圳市2009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也已经正式启动。您对于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什么建议?

楼宇烈:最大的问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理解。从历史文化传统上看,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心口相传、师徒相传、父子相传的结果,不是批量化的产品。政府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必要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创造一种氛围,鼓励民间自发保护。

某些文化遗产

就是小众文化

“文化广场”:昆曲曾经很流行,但现在有点曲高和寡,似乎很难重现辉煌。

楼宇烈:昆曲之所以能获得“百戏之师”的称誉,能成为世人公认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昆曲有自身的一套规矩。包括如何填好曲词、谱好腔调,如何依字行腔、演唱到位,但我们现在有些人用西方的标准改造昆曲,如《长生殿》、《牡丹亭》,最终的表演能否符合昆曲剧目的原貌,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了。我们现代人总觉得自己比古人聪明得多,如果不变换一点花样,似乎就显示不出自己的存在。其实我们保护昆曲,应该跟昆曲的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牡丹亭》的生命力正蕴含在其本身的文学、思想、表演、歌唱等的魅力中,如果一味讲求创新改造,昆曲可能会面目全非。

“文化广场”: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习惯毕竟跟以前很不一样了,如果不改造昆曲,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呢?

楼宇烈:这就是一对矛盾,因此我主张某些传统文化项目只能是小众文化。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特别喜欢追求华丽宏大的场面,都是大投资、大制作,许多人去剧场欣赏的是表演艺术,追求的是技巧而不是内涵。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化遗产其实是遭到了破坏。本来一些传统的艺术就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间流行,是他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古琴主要是自娱

“文化广场”:您曾经说过,对于古琴的保护最好把它定格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为什么这么说呢?

楼宇烈:当前的音乐环境很复杂,我之前提到的将古琴定格起来,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也是出于对音乐环境复杂的认识。在我们无法为古琴发展出最好的路子之前,我觉得还是应先保持古琴的原貌。尽管现在学古琴的人很多,可惜很多都变味儿了。本来古琴是最能体现自娱的,是自己心声的表露、彼此心声的交流,完全是为了陶冶性情的。失去了自我娱乐,是古琴最大的悲哀,也是艺术最大的堕落。

我们保护自己的传统,不仅要保护那些文物,更重要的是保护我们的精神、思想的精华。西方恰恰是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他们对于传统的东西,不管是思想的还是物质的,无论从保护力度还是保护的成果上看,都比我们强很多。比如意大利的歌剧,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它的核心文化内涵。

现在的京剧、昆曲

经常本末倒置

“文化广场”:那在您看来,传统文化现代化应如何实现?

楼宇烈:比如对昆曲这份文化遗产,我们既要令它不绝,令它发展,又不能一味高喊创新。但是,倘若发展、变化得面目全非了,就不要再打着传统文化的口号。现代昆曲是不可能替代传统昆曲的,两者应同时并重。昆曲产生之初,并不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而是在街头巷尾演唱的。当昆曲变成舞台艺术后,民间还保留了许多曲社组织,也即是昆曲业余爱好者的自由联盟,正如爱好京剧的票友一样。曲社的交流主要在唱腔方面,社员大多从事唱腔方面的理论研究,其研究也深刻影响了昆曲的舞台表演。再比如在京剧遗产的继承问题上,过去都是徒弟拜师学艺,师傅集体教学。要知道,有些人才培育不能用规范化、统一性的方式来教导,日本的茶道就基本是家族相传,这个家族负担着为民族、国家保存这一文化遗产的责任。家族中的人感到很自豪,国家对这些家族也有特殊的扶植政策。

“文化广场”:您现在还经常去戏院听戏吗?

楼宇烈:很少去。因为现在许多剧场都假设观众的耳朵有毛病,声光污染太严重了。过去一个真正合格的艺术家非常辛苦,必须勤练嗓子,著名的演员甚至可以背诵出几百个剧本。现在的艺术家不必那么辛苦了,因为音像光电给人的感官刺激太强烈,大大掩盖了演员本人的艺术能力。许多人去欣赏京剧、昆曲,可能更多的是看跳舞而不是听唱功,真是本末倒置。现在的剧场表演不是让我们去欣赏、回味、琢磨,而是在卖弄技巧,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悲哀。

2009年06月16日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