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刑事案件列表:莫里哀及其《唐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13:42
  
  
  莫里哀及其《唐璜》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大师,法国喜剧创作的最高代表。莫里哀的伟大成就是法国的骄傲, 也是世界戏剧宝库的重要财富。伏尔泰称莫里哀是法兰西的荣光;歌德曾说,整个欧洲十八世纪的喜剧都是从莫里哀那里派生出来的。司汤达称莫里哀是人类的伟大画师。
  
   作为剧作家、演员、导演、剧团班主即演出制作人,莫里哀共创作了33部剧作。一生致力于戏剧创作和演出,累死在舞台上时,年仅52岁。1621年1月22日让-巴蒂斯特· 波克兰 (Jean-Baptiste Poquelin)生于巴黎市中心。莫里哀 (Molière) 是1649 年从艺后开始启用的艺名。 其父是国王路易十三的宫廷御用手工艺人,传统的挂毯制作商。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作国王的宫廷工匠,继续小贵人的丰厚生活。但莫里哀受祖父的影响从小喜欢看戏,并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要求祖父送自己进教会学校深造。在学校里他结识了孔迪亲王, 后来成了他在外省演出剧团的监护人。 中学毕业后,莫里哀聚集几个经常一起看戏的年轻人于1643 年5月30日在巴黎正式成立了盛名剧团 (Illustre théâtre),当时巴黎的固定剧团并不多, 艺人们也大多像意大利喜剧丑角从一个地方转战另一个地方供人取乐。 所以生活并不容易,比起祖业留下的宫廷手艺人的固定生活来说差多了,但是莫里哀决心已定,立志做演员和剧作家, 就像古希腊的很多剧作家兼演员一样。1645年他随剧团离开巴黎到外省流浪、巡演 13年之久, 主要到过的地方有里昂(Lyon)、 格鲁诺勃(Grenoble)、胡旺 (Rouan)。其间根据外省的民间生活创作演出了《冒失鬼》(l’Etoudi, 1653) 、《爱情的怨气》 (Le Dépit amoureux)、《可笑的女才子》(Les Précieuses ridicules ) 等。
  
   1658年 由孔迪亲王引荐, 莫里哀认识了国王路易十四的兄弟,并有机会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恋爱的医生》, 随即受到认可,他的剧团从此驻扎巴黎小波旁宫 (l’Hôtel de Petit-Bourbon) 演出, 起初被称作“御弟剧团”,(la Troupe de Monsieur) 后被直接纳入皇家宫廷 (Palais Royal),并享受王宫俸禄。莫里哀的很多戏都是在皇家宫廷首次公演的,距离皇家官邸卢浮宫近在咫尺。莫里哀去世后为了纪念他,1680年在此成立了莫里哀之家, 就是今天的法兰西喜剧院。以下是莫里哀剧团回到巴黎后为国王及巴黎贵族所创作演出剧目的首演时间表:
  1659年11、28《可笑的女才子》
  1660年5、28《斯嘎纳耐勒》
  1661年6、24《丈夫学堂》
  1661年8、17 《讨厌鬼》
  1662年12、26 《太太学堂》
  1663年6、1 《凡尔赛即兴》
  1664年2、15 《逼婚》
  1664年5、12 《达尔丢夫》(伪君子)
  1665年2、15 《唐璜—石宴》
  1665年9、14 《爱情是医生》
  1666年6、4 《愤世嫉俗》
  1667年2、14 《西西里人—画家的爱情》
  1668年2、13 《昂分垂永》
  1668年7、18 《乔治· 当丹》
  1668年9、9 《吝啬人》
  1669年10、7 音乐剧《德·浦尔叟雅克先生》
  1670年2、4 《讲排场的情人们》
  1670年10、14 音乐剧《贵人迷》
  1671年5、14《司卡班的诡计》
  1671年8、2 《艾斯喀尔巴雅斯伯爵夫人》
  1672年3、11 《女学者》
  1673年2、10 《没病找病》 (无病呻吟)
  
  1673年2月17日 在 《无病呻吟》演出第四场时, 莫里哀深感体力不支, 但还是强行演出,谢幕后回到家就咳血身亡, 为戏剧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耐人寻味的是, 莫里哀在好几部戏里都刻画了医生的生动形象, 他临终却没能得到一个医生的救助,陪伴他的除了他的妻子外,只有两个修女。而莫里哀因为1664年《伪君子》所刻画的伪教士形象,遭到当时宗教界高层人士的仇恨,次年他又创作了《唐璜》,剧中对道貌岸然的宗教笃信者的直接讽刺,更加深了巴黎教会对他的憎恨。如果不是国王路易十四亲自说情,主教根本不会为莫里哀的葬礼作安魂祷告仪式……
  
  《唐璜》是 西方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形象,最早源自西班牙的传奇人物 《塞维拉的花心郎》 El Burlador de Sevilla (1619), 莫里哀取自西班牙的传奇,改编创作了唐璜的丰满完整的形象,为影射当时的法国贵族生活,不得不把故事发生地安排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莫里哀的对唐璜形象的塑造是里程碑式的,他奠定了之后欧洲文学、艺术史上大家对该人物的创作。例如: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的《唐璜》 (1737),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 唐吉瓦尼》 (1787),英国诗人拜伦的浪漫主义长诗《唐璜》(1819-1824),德国文豪歌德曾将拜伦的是翻译成德语。布莱希特曾在莫里哀的《唐璜》的基础上, 也改编创作了《唐璜》(1952年)。
  
  莫里哀的《唐璜》于1665年2月15日首演巴黎皇家宫廷,用五幕戏共三十九场戏展现了丰富的情节和极为矛盾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表列出了19个人, 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一个社会群体。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该剧都是颠覆性的大胆创新,这是莫里哀的创作巅峰, 无疑代表了他的喜剧最高境界。从形式上讲,他没有遵循当时已盛行的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规则,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事件。该剧的时间跨度至少三天, 地点按照剧本提示的五幕戏分别为:城市宫殿、水边乡村、森林、唐璜的客厅、一个村镇。因为主人公唐璜的爱情征战事业,所以时间和地点是流动的、全方位的;事件也是围绕唐璜不断追求女人而产生的与周边人的众多矛盾而层层展开。
  
  唐璜抛下他从修道院高墙内娶出的新婚妻子董爱丽维,因为他被别人的未婚妻迷恋所以决定尾随抢亲,并命部下死卡那儿(斯嘎纳耐勒)雇船跟他执行任务。不幸暴风雨没能使他如愿,还险些丧命;他被农民皮猴儿救上水,却意外发现两个美貌村姑,唐璜先后对她们发起攻势并分别允诺娶她们为妻, 哪怕其中一个已经许配给了皮猴儿。兴致正高时有人通报说董爱丽维的兄弟前来为妹妹报仇,唐璜与部下乔装躲避,林中迷路受到一个穷人的指点时却能慷慨解囊,后路遇不平搭救一个被群匪围攻的人,没想到正是董家一兄弟董卡罗。好在他非常仁义,以报恩之心力劝后赶来的兄弟董阿龙暂放唐璜一命。有惊无险后唐璜被路边精美的墓碑所吸引,径直走进去欣赏死者的雕像,还命部下死卡那儿邀石像次日共进晚宴。不曾想石像竟点头示意赞同。受到惊吓的死卡那儿随唐璜回到家,先后迎来了前来讨债的李拜天先生、盼望儿子改邪归正继承祖上荣光的父亲唐路易,以及已经决定出家修行的董爱丽维。 还有前来回邀的石像。这一切使得唐璜很快调整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一改往日不信天不信神的态度,决定以宗教的外袍掩盖自己的继往开来的爱情生活方式。表面的转变使得父亲唐路易欣喜望外,却大大震惊了仆人死卡那儿;他再次进谗言希望主人信教忏悔否则会遭报应。结果真让他说中,女子打扮的鬼魂和石像先后出现在唐璜面前将拖入地狱 ……
  
  唐璜所蕴含的哲理及精神
  唐璜到底是什么?唐璜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远比唐璜到底是谁复杂的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欧洲,唐璜有他的历史 (该人物的最初原形在西班牙据说有证可查)。唐璜作为传奇,在西方可以说家喻户晓,由此派生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有关词典也早已编纂出版,足以构成唐璜学。
  
  唐璜作为莫里哀笔下的人物,他是个无视神灵、上天、魔鬼的人,这在当时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下是非常难得的。莫里哀利用唐璜这个形象表现了法国17世纪的没落贵族的希望与勇气,这或许是所有年代所有国度的没落人士骨子里常常具备的。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认为“唐璜代表了人性”,“唐璜就是我们自己”,因为他是“流浪者,猎奇者,冒险者,他欲望的精髓无处不在”。
  
  唐璜作为现象:唐璜不为吸引女人而吸引女人,他是为了消磨时间。爱情的魅力对他来说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手段,他更注重过程。即生活了的、经历了的、存在了的,就是他所乐于追求的,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哲理。萨特和加缪都曾对此有过撰文。
  
   唐璜作为神话:唐璜作为人的神话替代了宗教上帝的神话,他对生活的欲望,现在进行时的热爱,对生命和时间的把握使得他超越了死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怕死,或者说他宁愿选择死亡。他和哈姆雷特的忠贞的命运正好相反,是另一种悲剧。他就像普罗米修斯敢于向上帝盗火一样,在他花花公子那放荡不羁的爱情生活方式背后,处处彰显着他向往自由不信鬼神的叛逆精神。再次解读《唐璜》,就是在嬉笑怒骂和悲愤震撼中重新认识唐璜的人性,也可能是每个人的潜在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