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检察院官网: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思修教案)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23:10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思修教案)1

发表日期:2008年5月15日        已经有2786位读者读过此文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这一章讲的核心内容就是了解、理解公共秩序的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来维护公共秩序。本章内容如果定位请看,社会生活分三个部分: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职业生活,每一部分有不同的道德来规范。这种从宏观上的定位,就可以明白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处在社会生活的什么位置。它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地位日益变得重要,因此,公德建设的任务也日益突出。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第一节是全章的基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共生活的特点是什么?比较一下和私人生活的差别。这两者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私人生活的领域主要是家庭和个人活动,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家庭内部的事,是个人活动,隐私方面的活动,和社会生活没有关联的活动都是,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其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不对别人产生直接影响和关系,是小范围的私事。它和公共场所不同。私人生活中的是非判断讲究个人私德,现在主要是家庭方面,称为家庭美德。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的界限,具有社会性、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点,这方面的道德建设叫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公共场所起作用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影响他人的关联性。

l        公共生活的时代变迁:

社会公共生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的,因此他们结成部落,过着群居的生活,个人和集体是合一的,没有私有观念,因此其私人生活也和公共生活是同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观念,产生了阶级,人们开始分化,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交换,社会也有了不同的群体的分工,于是在家庭生活之外,公共生活开始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当时是小农式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商业极其不发达,公共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主要以一些娱乐和少数的商业活动场所为主。但是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人们的交往开始打破了以血缘地域为主要纽带的方式,出现了普遍的交往。大量的农民脱离开土地,成为工厂的工人,机械产品出现了,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交换和交往日益频繁,人们活动的范围也扩大,是什么因素促进了它的发展呢?根本上说是现代生产力、是人类实践推动的必然结果,使公共生活越来越发达。具体有三大要素,一是现代交通工具,使人们活动的半径扩大,交往的频率增加了。近代资产阶级开始发展时,他们开拓市场用的是火车、轮船,这些工具扩大了他们的活动,从欧洲过远洋到了东方的印度,在国内则使用火车。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面貌。马克思说中世纪出现在乡村小路上几百年才能达成的联合现在几年就可以了,这是很生动的说法,今天有了飞机,既安全又便捷,几个小时可以完成东西半球的跨跃,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增加。小汽车进入私人家庭,增加了活动范围,火车也在提速。有了现代交通工具的推进,出现了地球村的概念,地理的阻隔被缩小了。第二个方面是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广播电视等新闻载体促进了信息的便捷与流通,扩展了人们的公共生活。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到人们的权利。这为公共生活提供了条件。第三个是现代通信工具,特别是互联网,过去电话电报,现在手机、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拉进了人们的距离,无论习惯与否,好坏与否,原来没法联系的现在可以了,因此出现了新的要求和问题,如何进行管理规范,保护人们的权利。比如前段时间出现的明星电话曝光事件。除了需要新的法律规范外,还有新的道德建设,比如互联网这一虚拟的环境中如何把握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其进步的一面是主要的,但产生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使现代公共生活产生了什么特征?这个特征可不是一般的,不是随意的,是什么呢?而是时代特征,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当代公共生活的许多特征。

l        公共生活的特征:

第一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出行方便了,活动范围必然也增加了。人们有时间就会出去旅游,国内外都很方便。周末去郊游,到公园玩,参观博物馆,商场购物,看电影、音乐会,健身去游泳馆,练瑜珈等等,来朋友、过生日到饭店。公共活动场所增加了,更多的人从家庭中走出来参与公共场所的活动,同样一件事情,你在自己家里可能是允许的,比如不讲卫生乱放东西,但是在公共场所就不允许了,因为它会影响别人。这是公共生活的社会性和其他人的关联性所决定的。

罚单.doc

这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个中国人去德国经历过这么一件事,让人听了很受震动的。他去德国出差,在当地的办事机构的同事们就接待他们,去饭店吃饭,他就发现,别人吃饭很安静,唯有他们这一桌比较吵闹,临桌坐着几个老太太,于是就提醒他们安静一些。因为这不是在自己家吃饭,这是公共场所,会影响别人的。同事为了表示接待的热情,点的菜比较多,结果没吃完,剩下了。他们正打算走,那几个老太太又过来了,为什么呢?说他们不应该剩下这么多菜,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剩下菜是个人的事,花的是自己的钱,跟别人没关系。但是德国人的观念不一样的,你虽然是自己花钱,但浪费的是大家的资源,不是你个人的事情,所以他们觉得有义务制止,结果中国人就觉得他们多管闲事,还吵了起来。对方很生气,打电话叫来警察,警察来了以后给他们开了一张罚款单,在德国法律规定浪费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这群人很受教育,感到很惭愧,这个中国人回来后还把这张罚款单复印了,分给朋友们,并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叫一张发达国家的罚款单。在这里,节约不只是个人的私事和美德,而是成为了一种公共道德,甚至是法律要加以约束的。可见,活动场所的改变使得节约这样一种行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二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昔日的熟人交往转向了生人交往,社会对规范的要求增加了。传统的交往以血缘、地域、社会生活(同学同事)关系为主,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活动范围狭小,随着社会的进步,交往对象打破了原来的限制,要更多地与生人交往,要善于与生人交往,无论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公共秩序的构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个人人际关系的交往,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理论,他说人的交往是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最里面的是核心圈子,主要包括你的亲属,这是你无法选择的,当然组成家庭的配偶是可以选择的。这个圈子是非常稳定的。第二个圈子就是你的好友圈子,比如要好的同学、同事、朋友等,这些人因为和你交往的密切会对你的生活和工作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圈子是会变动的,随着你经历的不同而有所选择。第三个圈子则是相识的人群,虽然不熟悉,但是通过各种关系或原因与他们相识。一个人交往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把第三个圈子的人有选择地纳入其第二个圈子的水平。这种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纽带,可以说各种各样的人你都可能遇到,这样必然扩大了你交往的选择性,这种选择往往是以兴趣、能力、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其交往的质量往往会更高,对个人的生活及其发展也会有更大的益处。这是对于个人发展而言,突破熟人社会转向生人交往的益处。那么从社会秩序而言,这一点也是极其重要的。熟人社会的优势是感情深厚纯朴,它的毛病是不讲规则,认识人好办事,这是不公平的,是人情社会,缺乏规则,影响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中国这个问题尤其严重,人们不按照规则办事,总是想走后门,想拉关系,搞窝里斗,而不是依据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来竞争,按照劳动成果分配资源。这种观念导致很多事情难以推行,比如执法中存在的情大于法,经济领域中的官商结合等等。而这些观念与现象与我们要倡导的市场经济是相背离的,我们提倡平等、竞争,要让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发挥,形成生产力,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竞争,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第三个特点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内容和方式多样,以前简单单一,锻炼身体、打扑克娱乐,现在多了,看电视、上网、旅游、娱乐、参观。场合方式都变得多样,这也提高了对公共管理的要求,对公共设施的要求,满足人们的多样性。比如网吧的管理,它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后,虽然方便了人们上网,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安全管理,前几年一场大火使几十个人失去了生命,起因就是因为上网的少年想报复一下老板,结果烧死了25条年轻的生命。还有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公共活动的出现也引发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学生逃学,沉溺于网游难以自拔,有的甚至出现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

 

  以上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三个特征。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公共生活,它和私人生活是什么关系,特点是什么?下面核心问题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首先什么是公共秩序?书上界定,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它受道德规范的制约,最终由法律来保障。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私人生活外都是。工作、课堂、交通、网络,等等,凡是公共活动的场所都需要相应的秩序。实际上是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问题,是是否尊重他人,合理定位自己的问题。比如交通,大家对堵车都是有意见的,其实许多是由于不遵守秩序造成的,违规停车、抢行造成事故等等。公交站上人多车挤。非常混乱,各地大同小异,只有大连,乘客能够做到自觉排队,很有秩序。物质设施是硬件,思想道德是软件,需要相互配合。娱乐业也是有秩序的,你可以喧泄,蹦的,但它也有自己的秩序,你不能砸东西。网络秩序是当前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题,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道德规范缺失现象很严重,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利用黄色内容、BBS上人们的发言常常出现情绪化的叫骂,还有网络诈骗等等问题。再比如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偷拍问题,因为技术手段的发达,如手机都有拍照功能,随时随地拍,传到网上很容易散布出去,现在有些网上专门放这些偷拍的内容吸引眼球,问题是对这些东西很多人不认为是多么不道德的事情,有的还炫耀,把个人的不健康的偷窥心理发展成一种公开的、集体的行为,使公民的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甚至带来更严重的法律问题。

偷拍成风拷问社会公德_TOM新闻.htm

正是因为它作为一个新鲜事物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才出现这样的混乱,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国也加强了对互联网的治理和管理,厂家也联合起来制定行业公约,法律界人士也在积极研究等等,此外,网民的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提升网民的自觉性,大学生尤其应该起到示范作用,在泛滥和信息中不是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而是敢于坚持,明辨是非,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让别人知道好的网络秩序应该是什么样的,显示出大学生应有的水平和形象。

第二个问题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换句话说为什么要维护公共秩序,必要性在哪里?这是本节甚至本章的重点,到底维护公共秩序有什么意义呢?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特点。如果人们各行其是,随心所欲,那就没有公共秩序,也谈不上发展,更不用说和谐了。有序的生活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例子:墨西哥政治动乱。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随着生产和生活互相渗透交融,公共生活秩序容易对生产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我们距离这一点有差距,制假贩假,欺骗,三角债。不遵守社会秩序,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如网上购物,缺少诚信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是其造成的信任缺乏却影响到行业的发展。盗版光盘泛滥,造成很人有人敢投入生产正版光盘,如果效益好立马被盗版。所以大多数国内光盘生产是不敢投入的。

第三个方面的必要性是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包含着对秩序的要求,人们生活质量需要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个人权利的保护。

哪些因素影响生活质量?是个人收入的高低吗?有钱可以买房子、买车子,然后生活质量就会很好了吗?我们细想一想,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而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生活地区的治安状况,我们所处社会的安定秩序,如果大家离开住宅总是担心被盗窃,被抢劫,这样的生活质量能说是高的吗?如果大家出门坐车总是遇到争抢坐位,吵架,说话不文明等等行为,我们的心情能愉快吗?我们的生活能有质量吗?所以说,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和谐,收入的高低,还取决于公共生活的质量,取决于公共场所秩序的好坏。自从911事件后美国人的生活质量被大幅度降低,没有安全感了,过节时常常接到警报,地铁中也有广告:如果发现可疑物品请拨打111222。生活在这样的恐惧感中生活质量还谈得上吗?所以联合国的社会权利发展中提出首先摆脱贫穷和疾病,后来又提出摆脱恐惧感,追求安定感、幸福感。

第四个方面,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公民文明程度、秩序意识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化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泰坦尼克号中感人的一幕,就是在灾难来临时贵族们依然保持生命的尊严,有人恐惧和混乱,也有人依然演奏,或是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危机时刻的表现表明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此外911事件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非常有秩序,人们排队从电梯一侧往下走,消防队员从另一侧往上冲,互不影响,给盲人让路,妇女孩子得到照顾。表现出了一个民族整体的良好的文明程度。

生命的公共秩序.doc

在这方面,接触现代生产力越早的国家做得较好一些,较迟的需要多做出努力,我们国家是晚一些的国家,和现代生产力现代生活习俗相适应的习惯需要抓紧建立。

不文明行为十种.doc

但是,情况是越来越好,最初80年代街头公共电话设施时人们担心被破坏,现在已经不会有这样的担心了。这就是进步,很少人破坏它,说明人的道德意识提高了。公共卫生设施也是。

提出八荣八耻,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阶段所做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努力。对比鲜明,荣与耻,树立人们的道德观念。要符合教育规律,不搞形式化,切实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西方从资本主义建立以后,也经历过一个社会价值观念混乱的阶段,原有的观念不适应了,新的观念一时又难以确立起来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尤其是一些失范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形成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也普遍谴责当时道德下滑,社会风气不好,新兴资产阶级中出现了欺诈、唯利是图、追求享受甚至淫乱等等现象,冲击了传统贵族所确立起来的文明和秩序,但是经过两百多年的努力,以平等、信任、责任等为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终于被确立起来,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过程。 

以上四个方面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一个法律,他们如何做为基本手段而存在的,要研究三个问题,一要弄清两者的一致性,追求目标是一致的。道德规范作用需要法律支持。法律规范也要以道德的规范为基础,因为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法律再健全,但也不能无所不包,而且法律只能约束少数人的少数严重的行为,大部分人需要法律约束的社会是没秩序的社会。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应该清晰地看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像鸟的两个翅膀,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从这个课的名称可以看出来,道德和法律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是保证社会有序运作的互为影响互为支持相辅相承的两个手段。大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群,应该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中坚力量,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问题是用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有什么特点?简单地说,道德强调人的自律方面,法律是他律,道德最终目标培养人的道德意识、观念,在其指导下产生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律,也就是自己管住自己。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发生作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不同于法律,法律直接起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只是少数人的少数事。而道德几乎是引导所有人,提高道德意识,产生行为自律。

[原创]谁能救救他.htm

  许伟在贵阳出差发现一个残疾乞丐,心生同情,手部伤势严重,在打救助电话未能成功的情况下,在天涯网上发帖求助,最后在网友支持下组织捐款,感动了很多网友,随着乞丐病情的好转,许多网友感到欣慰,与其说是为乞丐所打动,不如说是为许伟的义举所感动,并感慨现在人情的冷漠,许多网友自省,觉得抱怨不如从自身做起。许伟就是一种自律行为,因为同情心使他勇于承担起救助的责任。

除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外,还有道德评价起作用,道德评价有他律的成分,相互之间的制约。

镜头

一个社会道德评价要鲜明,要能为人接受。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变革环境中,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在道德评价中失去了明确的规范,善恶是非模糊,难以判断,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为此,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通过善恶对比,在是非分明中做出正确选择,起到普遍的激励作用,这是在一个新的社会阶段,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手段和重要任务。应该遵守教育规律,这八个标准的是非界限,直接激发人们的荣辱感,经过社会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成为稳定的荣辱观,成为稳定的道德意识,规范支持人们的行为。只有建立良好的秩序,我们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下面我们看看法律的特点

法律强调的是他律,从人的外部采取强制的手段,限制人不许做什么,如果做会受到惩处。法律管理的是严重危害公共生活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制,以警戒人们。道德从内部进行规范,自觉性,法律则是从外部约束。法律直接处罚的人越多社会状态不好,从理想的社会秩序状态看我们不希望这样,希望法律惩罚的人少,道德教育的人多。

思考题:案例讨论:重罚能否维护好社会秩序?

广州重罚.doc

重罚.doc

建立良好的道德风气,生活在和谐安定幸福的社会中,为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应该向着这样的目标前进,使有序的社会状态成为我们的现实,这是保证社会现代化顺利进展,向和谐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目标所在,不只是认识到这一点,还应该通过自己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付诸实践,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应该做改进、改良社会秩序的模范,起带头维护秩序的作用,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作社会道德建设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才是真正理解了道德和法律,理解了现代生活的进步对公共秩序提出的要求。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n          定义: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n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1、           人与人:

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1156489215_56603.wmv

助人为乐,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抱抱团 

天涯网上救助流浪汉事件

2、           人与社会: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罚单.doc

3、           人与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绿色食品、疾病的低龄化

羊毛衫事件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n          文明礼貌

n          助人为乐

n          爱护公物

n          保护环境

n          遵纪守法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n          养成一个习惯,形成一种行为;

n          养成一种行为,形成一种性格;

n          养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命运。

修养人的第二身份.doc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我国社会公德的发展历史

n          20世纪50年代

 “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n          20世纪60年代

 “学雷锋”活动

n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n          20世纪90年代后

 “希望工程”,“志愿者”,“手拉手”

2.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n          公民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例如:

Ø          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Ø          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

Ø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Ø          说一套做一套

中央电视台联合央视国际和新浪网进行了“最缺乏公德的行为”的调查活动,共26000人参与投票:

   十种“最缺乏公德的行为”:

n          第一:向窗外扔污物。(票数:19112张)

   网民观点:高空抛物比乱扔垃圾更加恶劣,堪称小区环境和楼下行人生命的“双重杀手”。

n          第二:上公共汽车不排队,一拥而上。(票数:18644张)

   网民观点:不排队上车的危害不仅在于破坏了乘车秩序,更可怕的是它摧毁了人们心中排队上车的想法。

n          第三: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上乱写乱刻。(票数:17905张)

   网民观点:刻字留念逞一时之乐,却给中华文明造成永久的伤害,这是真正的败家。

n          第四:宠物随地大小便,主人不清理。(票数:17624张)

   网民观点:宠物粪便除了影响市容外,还增加了一些传染疾病的可能,不可小视。

n          第五:行人翻栏杆、随意穿行马路。(票数:17596张)

   网民观点:马路的对面对路人的确是一种诱惑,然而这种诱惑的背后却是一场生命的赌博,切莫把生命当儿戏。

n          第六:下雨天开车溅湿行人。(票数:17560张)

   网民观点: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车者在行人面前不能恃强凌弱,雨天行车慢为先。

n          第七:公交车上,年轻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 17036票)

   网民观点:老弱病残孕没有座位,表面上是文明乘车环境欠佳,实际上却证明了某些人同情心的严重缺失。

n          第八:传播垃圾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票数:16828)

   网民观点:垃圾信息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严重搔扰,稍不留神还会陷入骗子布下的陷阱。

n          第九:看电影、演出时,大声说话、喧哗、到处走动。( 16788票) 

    网民观点:这些行为不仅让真正来看演出的人觉得很扫兴,而且是对别人劳动和创作的莫大不敬。

n          第十:在街上乱吐口香糖。(票数:16571张)

   网民观点:口香糖经过在口腔中反复咀嚼,已经粘上口腔中的多种细菌,乱吐口香糖和随地吐痰一样恶心。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无偿献血”、“保护环境”的主力军。但是仍有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某些陋习。

课堂习题:

n          请列举出你看到的十个不文明行为 

n          北京大学2006年首次组织了“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官方版”:

n          1.迟到旷课;2.随地吐痰;3.践踏草坪;4.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5.乱扔垃圾;6.占座不到;7.考试作弊;8.损坏公物;9.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10.上课和自习时不关手机。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n          1、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公德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面试案例

n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社会责任感 

n           李强.doc

n          2005年度三农人物

n          颁奖词:

从象牙之塔的课堂,到村野之家的土炕,高等学府,天之骄子,他呈上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作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有思想,有毅力,有追求,有志不在年高!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上不文明行为对青少年的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的养成构成了极大威胁。

10万网民投票选出的“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

 1、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

 2、制作、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骚扰;

 3、传播垃圾邮件;

 4、论坛、聊天室侮辱、谩骂;

 5、网络欺诈行为;

 6、网络色情聊天;

 7、窥探、传播他人隐私;

 8、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

 9、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

 10、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

 

网络不文明行为正是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浮躁媚俗等不道德行为的‘网络版’。

   网络道德正是要解决人与虚拟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构建良好的网络道德:

  一是网民本身的需要

  二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Ø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和知识的搜集与管理

  知识库、WIKI、博客、网摘、RSS、书签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网页”  主要课程列表.htm

  365Key-天天网摘.htm

  Keven’s Blog 数图研究.htm

Ø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人际关系的管理

Ø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沉迷网游案例

爱好广泛、积极参与实践

Ø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慎独,树立大学生在网上的形象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       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一)        指引作用

(二)        预测作用

(三)        评价作用

(四)        强制作用

(五)        教育作用

二、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       《治安管理处罚法》

适用范围:

n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害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分为四类:

n       扰乱公共秩序

n       妨害公共安全

n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n       妨害社会管理

n      基本原则:

Ø      以事实为依据,处罚得当。

Ø      程序公正,程序与实体公正相结合。

新法规六大变化彰显人性:

一是突出强调社会治安管理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

二是新增加了应该受到治安处罚的一些行为。

l        足球流氓”可拘留

  有下列六种情形之一,扰乱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秩序的,处1日以上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可以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轻微的,可以单处警告:

   未经许可,强行进入场内的;未经许可,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的;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其他扰乱大型活动秩序的行为。

   对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12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比赛;违反的,可以强行带离现场。

l        偷窥他人隐私至少拘留5天

对偷窥、偷拍他人卧室、浴室等隐私场所,或者窃听他人隐私的行为,将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行政拘留,情节严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l        飞机上执意用手机要么拘留要么罚款

   在正在运营的航空器上不听劝阻,执意使用或者经劝阻后又再次使用可能影响导航系统正常功能的器具、工具,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日以上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或者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l        私刻公章最少拘留5天

   私刻、伪造、变造或者买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印章的;伪造、变造、倒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伪造、变卖、倒卖车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艺演出票、体育比赛入场券或者其他有价票证、凭证的,情节较轻,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单位有这种行为的,处警告,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l        养宠物干扰他人生活的可拘留

   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将处警告;驱使、纵容动物恐吓、伤害他人的,处1日以上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制造噪音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扰邻里生活,不听劝阻的,处警告,可以并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三是适当提高了罚款的最高数额。

  个人最高达5000元,单位达十万元。

四是缩小了治安拘留处罚自由裁量的幅度。

  把治安拘留处罚按照不同的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性质,区分为5天以下,5天至10天,10天至15天。

五是处罚的程序更加公正。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程序方面增加了26条,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

六是加强了对公安机关尤其是人民警察执法规范的要求。

   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应当依法进行。严禁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赔礼道歉;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还明确了人民警察不得违反的11条规定,以及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应当回避的三种情形。

《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四种类型的处罚方式:

n      警告

n      罚款

n      拘留:15日以内

n      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从重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有七种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形将被从重处罚,即:有较严重后果的;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6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拒绝提供真实姓名、住址的;在共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在紧急状态情况下违反治安管理的。

另外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6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或在6个月内已被公安机关发现,行为人逃避处罚的,不受此限。

补救程序:

行政复议

听证:

个人被罚2000元以上可要求举行听证

   在治安管理处罚中,当公安机关作出对个人处2000元以上的罚款时,当事人可以要求举行听证,且不必承担听证的费用。

   公安机关作出责令限期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以及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的罚款时,当事人也可以要求举行听证。如当事人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二)       《集会游行示威法》

2005年反日入常游行

n      起因:

1、年初日美关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共同的战略目标达成协议,其中一项是“鼓励和平解决有关台湾海峡的问题”

2、安南提交报告,日本有可能加入常任理事国

3、日本教科书事件

n      这次游行通过网络进行联络的:

网上通知是通过QQ发送的,内容如下:

   2005年4月9日在中关村海龙举行抗日大游行,希望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能够参加,并携带自制标幅。此次是精过部分爱国学生自发组成,在中关村海龙门前开始集会,要求销售日本电子产品经销商停止日货销售。全国各地拒绝日货情绪高涨,而首都却无动于衷,因此爱国学生自发组成,扩大宣传,一起到中关村这个繁华地区,示威游行,拒绝日货,拒绝日本电子产品,爱国行为合法,(但是要防止有人想利用学生搞暴乱,扰乱社会)请大家放心,届时通知北京电视台现场直播。组织者预计招集人数2万人,进行示威。要让全世界人知道我们中国人还是条东方巨龙。 为爱国行为,请各位爱国朋友传达至20人以上。

   时间是4月9日上午9点在海龙门口集结,10点游行正式开始!

石家庄:4月17日上午10时 火车站前广场
  长沙:4月17日10点 长沙国储电脑城 
  保定:4月17日 上午10点 河北大学南门(地球仪广场)
  南昌:4月17日 上午10点 文化宫电脑城
  海口:4月17日 上午10点 明珠广场
  南京:5月1号9点,南京华海门口.路线:华海到新街口
  南宁:4月17日早9:30 朝阳广场
  上海:五四青年节八点, 在外滩人民英雄记念碑.
  温州:5月4号10点,首站温州世纪广场
  重庆:五四,8:50上清寺,人民礼堂准时举行新五·四运动,不能迟到!!

n      思考:集会游行是否经过了理智的思考?

《集会游行示威法》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

n      立法原则:

n      政府依法保障

n      权利与义务一致

n      和平进行原则

n      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n      注意界定:“集会”,“游行”、“示威”

n      进行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应在5日前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在依法获得批准后才能在指定时间和路线进行,否则违法。

 

(三)       《环境保护法》

n      《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

n      立法目的:

Ø      保护公共环境;

Ø      保障人类健康;

Ø      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n      立法原则:

Ø      经济建设和环境协调发展

Ø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Ø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n      环境保护的对象:大气、水、土地、矿产、森林等

n      环境保护制度:

Ø      环境规划制度

Ø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Ø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Ø      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投产

Ø      限期治理制度

Ø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Ø      许可证制度

Ø      排污收费制度

n      案例: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n      地方势力、经济利益的影响

n      国家环保总局资料:流过城市的河流中有75%以上的河流水质不适合饮用或捕鱼,政府监管的河水中有30%不适合用于工业或农业。

n      中国水利部数据:有3亿中国人每天喝的是被污染的水。其中,1.9亿人饮用水的污染程度非常高会导致疾病,而每年都有超过3万的儿童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于腹泻。

n      中国卫生部妇女健康处处长王斌:2001至2003年患先天性缺陷的新生儿数量上升了25%,部分归咎于环境污染的结果。

 

(四)       《道路交通安全法》

交通现状介绍

红绿灯下发生的车祸

n      立法目的:

 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n      基本原则:

 依法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与民方便

n      探讨: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怎样遵守交通处罚规则,机动车辆驾驶人承担什么责任?

n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辆驾驶人应:1.立即停车,保护现场;2。造成人身伤亡的,立即抢救,并迅速报警3.未伤亡的,且无争议的,即行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否则报警。

n      人身伤亡的损失,一般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超过限额的,如果是机动车辆驾驶人的责任,则由驾驶人全额赔付;如果是行人的过错,则可以减轻机动车驾驶人的责任。如果行人故意造成的交通事故,机动车驾驶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n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应该增强“保险”意识,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五)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北京检察院以盗窃罪批捕首位大学生黑客

犯罪嫌疑人卢某,案发时系北京某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大二学生.2000年6月开始,卢某利用上网下载的黑客软件,破译并盗取了北京某公司的上网账号及密码,并开始使用此“免费”账号上网.不仅如此,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混个“好人缘”,卢某先后将此上网账户及密码向多人传播,有时还得意地告诉他们:“这账号是黑下来的,要钱就可以上.“同时,卢某还在网上二手货市场打出了“绝对超值,100元可上网150小时的广告“,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办法,致使用过此账号的人竟达1000多名,给该公司造成47万元的损失.去年10月份公安机关将卢某抓获归案.

l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隐患,危害社会生活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开办赌博网站,传播有害信息,无聊的短信息等等不良行为也见怪不怪。这种行为违反了道德准则,同时也违反法律规范。

l世界不同国家对互联网的管理模式

管理者    约束规则 制约模式 代表国家

行为者本人  道德力量 自我约束  美国

第三方控制者 技术支持 过滤软件 欧盟、韩国

社会力量   社会规范 举报    英国

行业组织   组织规则 组织制裁 英国、加拿大

政府组织   法律、制度 强制制裁 德国、韩国

n      立法目的:

Ø       保障互联网健康发展;

Ø      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Ø      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n      立法原则:

Ø      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 

Ø      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 

Ø      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 

《维护互联网安全决定》规范四类行为:

1.   保障互联网安全

(例如,危害国防建设,侵入计算机系统)

2.            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例如,诽谤,造谣,煽动民族仇恨)

3.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例如,侵犯知识产权,淫秽的网络链接)

4.            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安全

   (例如,删除、篡改电子邮件)

    互联网安全的决定.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