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城:明代“全能大儒”王守仁墨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23:30:02


    《铜陵观铁船歌》卷,明,王守仁书,纸本,行书,纵31.5cm,横771.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图片查“原图”可放大)

 

    款下印“阳明山人王伯安印”。鉴藏印有“林□周印”、“杜是鉴藏书画之印”、“杜是收藏书画”、“星衍”、“伯渊审定真迹”。

    此书是王守仁在铜陵献俘后回南都的舟中所作,由“铁船”引发出内心感慨,感叹人生道路的坎坷,时年49岁。

    作品每行以三个字居多,行间疏朗,字间互不连属,但每个单字却牵丝不断,如“观”、“洁”、“难”等。通篇字体修长,行笔快捷,骨力内涵,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秀丽,有米芾书法“沉着飞翥”的神韵。徐渭曾云:“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释文:铜陵观铁船,录寄士洁侍御道,契见行路之难也。青山滚滚如奔涛,铁船何处来停桡。人间刳木宁有此,疑是仙人之所操。仙人一去已千载,山头日日长风号。船头出土尚仿佛,后冈有石云船稍。我行过此费忖度,昔人用心无己忉。由来风波平地恶,纵有铁船还未牢。秦鞭驱之不能动,奡力何所施其篙。我欲乘之访蓬岛,雷师皷舵虹为缫。弱流万里不胜芥,复恐驾此成徒劳。世路难行每如此,独立斜阳首重搔。阳明山人书于铜陵舟次,时正德庚辰春分献俘还自南都。

                                                                                               

 


































    王守仁《龙江留别诗》

 

    王守仁《龙江留别诗》卷,行书,纵28.1厘米,横296.6厘米。诗文内容系王守仁在南京与兵部尚书乔宇、太常寺卿吴一鹏、国子祭酒曾铎等宴饯时的唱和诗。书于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时年44岁。其书法出自《圣教序》,兼有张弼书法遗意,体势内紧,用笔清劲,风神爽脱,于明中期别成一家。卷后有清朱尊题跋,曾经明朱之赤鉴藏,清乾隆年间入藏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守仁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而结庐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心学(或王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守仁之父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明史》载,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告诉他人,改名为王守仁,他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王阳明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王阳明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十七岁时,王阳明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  
    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守仁草书手卷


     王守仁 书法 册页(1507年作)

 


    王守仁《与郑邦瑞尺牍》(局部)纸本,行草。纵 24厘米,横 392.8厘米。

延伸阅读
传世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守仁《与日仁书帖》

 

    《与日仁书帖》,就內容推敲,应该是回复“日仁”报母亲病危的书信。

 
释文(繁体):
    得書驚惶,莫知所措。固知老親母仁慈德厚:福祿應非止此。然思日仁何以堪處,何以堪此。急走請書,相知之良,莫如夏者,然有官事相絆,不得遽行。未免又遲半日,比至口且三日。天道苟有知,應不俟渠至,當已乎復。不然,可奈何!可奈何!來人與夏君先發,趙八舅口兒輩隨往矣。惶遽中言無倫次,亦不能盡。守仁頓首日仁太守賢弟 
   

分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