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森商城金穗卡专区:昆仑:中国的脊梁,冰雪炼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50:18

站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28 米高的瞭望塔上北望,巍峨耸立的昆仑山脉在地平线上延展开去,如屏障般遮挡了更远处的世界。在无人涉足的山巅之上,覆盖着绵延数十公里的冰川,仿若一条静卧的白色巨龙,守卫着这片净土上的所有生灵。摄影/杨欣

 

    说昆仑山脉的冰川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昆仑山脉的分布、范围。而要搞清这一点,首先应该弄清我们经常使用、但很糊涂的一个概念:山脉。

    我曾被这个概念折磨过。

    记得每次坐飞机,我都要想尽办法坐在窗边,为的是当飞机飞过大山时,能够看到山脉。但是地理教科书中所说的那些大的山脉,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每次从成都飞拉萨,我都从舷窗中下望,寻找书中所说的横断山区中南北纵横的五大山脉。书中是这样说的:横断山脉为我国西南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脉的总称。山高谷深,岭谷相间,山岭自西而东包括伯舒拉岭、高黎贡山、怒山、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等。在飞机上我努力想找出这些闻名遐迩的山脉,可是无论如何我也看不到机翼下有一条条山脉。我看到的是纵横交错的山峰、山岭、山丘,它们星罗棋布,但没有成脉。我看到了大致平行流淌的五条大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但是这些大江中间所夹的不是一条条山脉,而是一片片山地。固然我们可以在两条大江之间找出分水线,但分水线不是一条线状的山脉,而是一张网、一棵树的形状。而且分水线也可以很低很低,让你发现不了。因此不能说两水之间必有一岭或者一山脉,最好说有一片山地。我在飞机上看到横断山区每两条大江之间确实夹着一片条状的山地,就像两条平行的马路之间夹着一片高楼大厦一样,但是我们不能因这些高楼大厦被两条马路框成条状,而说它们有了脉。

    我曾在祁连山中寻找“脉”,没有找到,在秦岭也没找到。因此我开始怀疑这些大山到底有没有“脉”。在我困惑不解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本书——《中国山脉考》,作者是曾经做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的地质地理学家翁文灏。没想到这薄薄的仅有35页的书,胜过诸多我看过的谈山的巨作。因为它使我百思不解的山脉问题迎刃而解了。翁不愧是大家,看完他的书,我明白了何为山脉,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怎样的一些山才能算作一条山脉。

    在书中,翁先生先是梳理和批评了以往中国关于山的一些错误概念,接着提出了他自己关于山脉的概念。他是搞地质的,因此他看山是向地下看,不仅仅看地上。他的山脉定义简洁明了,一针见血,对于以往关于山脉的错误观念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他说所谓山脉,就是同构造、同时代、同方向的一些山。

    山脉这个概念的出现,无非是想概括许多山,想把许多山归类,拢在一起。百姓面对眼前的山称之为山、岭不会说错,因为他所称呼的就是他所见到的,是局部、是单体,比如称呼山,百姓常用“某某岭”,因为他的确看到了一道线状的山出现在他面前。但是当专家们想把许多“岭”概括成所谓的山脉时,就会出错了。因为他们往往把一些不相干的“岭”拢在一起,而又说不出拢在一起的标准是什么。现在翁先生的书改变了这种情况,他给出了一个简洁明了、9个字就能说清楚的判断一些山是否属于同一山脉的标准。

    我用翁先生的标准来定义昆仑山,来确定昆仑山的范围。我翻看了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冰川与环境》一书,这是关于这一地区冰川研究的最权威著作,但是这本书中关于昆仑山的范围太大了。书中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的昆盖山,东到岷山的雪宝顶,北边包括了阿尔金山,南边囊括了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

    按照翁先生同构造的标准来看,昆仑山东部到达青海湖西南的鄂拉山就应该终止了。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南北向的巨大构造断裂带,终止了东西向的昆仑山,因此,构造带以东的阿尼玛卿山、岷山等就与昆仑无关了。至于阿尔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都与昆仑山脉不是同一构造带,因此也不应包括在昆仑山脉的范围内。

有一些学者提出,把包括阿尔金山、祁连山在内的昆仑山附近山脉都算进昆仑山系,再向东延伸,把中国中部的秦岭、大别山脉也都囊括进来,重新命名为“中央造山带”或“秦祁昆造山带”。由于祁连山与阿尔金山形成于古生代,而秦岭、大别山是中国北部的中朝板块和南部的扬子板块碰撞的结果,与昆仑山碰撞带的构造作用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也并不直接相连。因此,从地质演化的角度来看,不应该将它们归并成一条所谓的复合造山带或碰撞带。不过,在地理学上,仅就现代的宏观地形区划特征来看,可将它们笼统地称为中国中部的“中央山系”。
昆仑山地范围示意图(点击查看大图) 昆仑山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山脉之一,作为西部山系的主干, 它曾无数次地出现在从古到今的各类文学作品中。享有“万山之祖”美誉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沿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南缘和柴达木盆地南缘向东延伸,至青海湖西南的鄂拉山断层为止,全长2500 余公里,由昆盖山、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塔西土鲁克山、阿尕孜山、康西瓦北山、喀拉塔格山、喀拉塔什山、乌斯腾塔格山、阿克塔格山、木孜塔格山、阿尔格山、马兰山、大雪峰、西沙松乌拉山、沙松乌拉山、博卡雷克塔格山、唐格乌拉山、布尔汗布达山、布青山等大小山脉绵延连接而成。而邻近的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可可西里山和巴颜喀拉山则不能归入昆仑山脉的范畴,因为它们在形成年代和构造作用上与昆仑山有明显的差异。古昆仑山隆起于距今2.5亿年左右的中生代三叠纪,其中西昆仑的隆升是由塔里木盆地和南面的一系列小地块碰撞导致的,东昆仑则是南半球古冈瓦纳大陆的一个离散小陆块与柴达木陆块拼接的结果。板块碰撞产生的挤压使东西昆仑不断向上抬升,由于受地表风化作用的影响,最初隆起的山石早已被剥蚀殆尽,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巍巍昆仑只不过是最近300万年的隆升产物。虽然东西昆仑不是同一次碰撞产生的结果,但是它们的形成时间相同,走向也基本相同,而且都是典型的单面山,即北面是低矮的盆地,南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所以我们通常把它们归为同一条山脉。西昆仑西南侧的喀喇昆仑山,虽然与昆仑山紧邻,但却不是在同一次构造作用下形成的。喀喇昆仑山是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可希斯坦地块与其南的印度板块北缘的次级地块碰撞的产物,大约在白垩纪形成。而昆仑山脉北侧的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形成于4.2 亿年前的早古生代晚期,比三叠纪才开始隆升的昆仑山足足早了2 亿多年。至于东昆仑南侧的可可西里山和巴颜喀拉山,虽然成山年龄与昆仑山相近,但东昆仑与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之间都有断层相隔开,说明这两座山与东昆仑是在不同类型的构造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它们都不能被划入昆仑山脉。


    这样一来昆仑山脉就瘦身了,变成了从西向东长达两千多公里,宽约200公里的一条山脉。但我们还是不要期望能找到一条贯穿始终的“脉”,这样的“脉”除了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地理学家画的那条线上能找到,还有就是从风水大师的书中能找到,到了现场是找不到的。真实的情况是:昆仑山是一个长达2500多公里,宽约200公里的条状山地。那么,为什么人们觉得昆仑山有一条脉呢?这是因为昆仑山的北侧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它们与昆仑之间有巨大的绵延几千里的断层,沿着断层,昆仑在不断上升,塔里木和柴达木在不断地下沉。沿着塔里木和柴达木的边缘看昆仑山,就像一堵墙一样从平地拔起、绵延不绝,因此人们认为有“脉”。这就是翁先生山分五类中的一类——拗曲断层山。像太行山、秦岭、天山、贺兰山等都属这类山,这类山之所以让人觉得有脉,无非是山紧邻着盆地或平原,有清晰的边界,但不能说有类似山脊线那样一种贯穿始终、统领全局的“脉”。如果非要给这些山找出“脉”的话,那就是山与平原相接处的地下断层线。

    还是回到昆仑山脉,至此我们已经清楚了昆仑山的范围和分布。昆仑山地又分西昆仑和东昆仑。西昆仑走向近西北—东南;东昆仑则近东—西;二者大致以塔里木盆地最南端的克里雅河为界。现在再来谈昆仑山的冰川,就不至于混乱了。

    冰川与雪峰是孪生姐妹,找冰川先要找到高海拔的山峰,那里是冰川的发育中心。山越高,冰川越发达。

    由于冰川与流水的侵蚀和切割,沿着昆仑这个长达2500多公里的长条形山地,山峰高高低低,山岭断断续续,从西向东有这样几个雪峰密集、冰川发达的中心:

    西昆仑的开端极其雄伟壮丽,一出场就是公格尔(海拔7649米)和慕士塔格(海拔7509米)这样令人赞叹的雪峰,一道道冰川围绕着雪峰像盛开的莲花瓣,这些洁白的莲花瓣融化变为河流——塔里木河三大支流之一的叶尔羌河,穿过群山流向塔里木盆地去灌溉绿洲。

海拔7649 米的公格尔山与它的姊妹峰,海拔7530 米的公格尔九别峰,及其南面海拔7509 米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山并称东帕米尔三高峰,也是昆仑山脉最高的三座山峰。这三座被视为昆仑山脉源头的雪峰不仅支撑起了“亚洲屋脊”帕米尔的天空,同时也是中国极大陆型冰川的重要聚集地。

    再向东南,景色开始平淡,灰暗棕赭的色彩主导着群山,偶尔有些白色的雪峰出现。过了几百公里之后,在新藏公路东边,山开始变高,雪峰出现,冰川在公路上就能看到。这一带属于和田河的上游河源地区,冰川的融水沿着山麓北面流向和田河。继续向东南行不足百里,群山沸腾,山峰竞秀,以慕士山(海拔6638米)为首,出现了一些高于雪线的极高山,构成了一个雪峰群。这些雪峰成了冰川的发育中心,这里的冰川之多就像一朵重瓣的菊花。一些有名的冰川就在这里,如崇测冰川、玉龙冰川、西玉龙冰川、昆仑冰川、西昆仑冰川、多峰冰川等。除了冰川,还有冰帽——古里雅冰帽,所谓冰帽,就是像帽子一样盖在山头上的冰川。冰川的形态多姿多彩:有的是悬冰川,悬在山崖上,好像随时都能掉下来;有的是冰斗冰川,藏在圈椅样的冰斗内,露出白牙一样的冰舌;有的是树枝状的山谷冰川,规模庞大,好像从一条条巷道中涌出的游行队伍,汇聚而成;比较独特的是宽尾冰川,也叫溢出型冰川,当冰川从狭窄的山谷中流出,流到山前宽广的山麓平原上,冰川失去了山谷中两边崖壁的束缚,在重力作用下,厚厚的冰体会变薄展宽,形成宽大的尾部。

    由于这里冰川众多,冰川融水在山地的北面流向塔里木盆地的和田河,在南面则造就了一个个内陆湖泊,如郭扎错、邦达错、阿克赛钦湖等。至此西昆仑就结束了,向东展开便是东昆仑,从此向东又是几百公里的平淡地带。整个昆仑山从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降水也逐渐减少,西昆仑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东昆仑则深入到了亚洲内陆区,降水稀少,干旱异常,由于山体高度也在降低,因此这一带雪峰很少,冰川稀有。但继续向东进入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的交界地带,昆仑山似乎也对自己的平淡感到不满了,它把积聚的能量在此突然爆发出来,天地为之一变。山突然变高、变大、变多起来。这里出现了以海拔6860米的新青峰(也叫布喀达坂峰)为首的一个雪山冰川群。

海拔6638 米的慕士山是昆仑山脉中段最著名的山峰之一,它的南麓融入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藏高原,而北麓则连接海拔1300 米左右的塔里木盆地。其南北坡的相对高度相差超过3000米,把昆仑山脉单面山的特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以新青峰为首的这个雪山冰川群是整个昆仑山最壮丽的风景所在。我去过那里,每每忆起,都会浮想联翩,涌起再去的冲动。这里为什么如此吸引我呢?雪峰就不说了,那是大地上涌起的一片琼楼玉宇;冰川也不说了,那里几十条冰川,像上帝的一杯奶油浇在一块生日蛋糕上;我想说的是与雪峰冰川不相同的东西,这些东西极为罕见地汇聚在这里了。比如说温泉,昆仑山断层正好通过这里,地热上涌,温泉发育。我们刚刚接近新青峰时,就看到一处处温泉的蒸汽像袅袅炊烟飘荡,200多处水温高达90℃的温泉分布在一条条冰川旁,一边是寒冰,一边是热泉,这种组合十分罕见。一条清清的小河在新青峰下流淌,小河的一端有一个淡水湖——太阳湖,不远处就是一个咸水湖——可可西里湖。这里还是野生动物聚集的中心,在新青峰的南坡,我们看到布满了黑点点,拿起望远镜一看,竟然是几百头野牦牛;藏野驴在山前平原上散步,藏羚羊和藏原羚在山坡上游荡,我们还与熊、狼数次遭遇,这些野生动物在藏北高原上并不罕见,但是它们如此多的种类、如此多的数量、如此集中地出现在这里就不同寻常了。

    过了新青峰,景观又开始平淡起来。不过如果你在青藏线上,从南向北望,可以看到昆仑山像一道屏障平平展展地出现在地平线上,这道屏障上部是冰雪,这里的昆仑山还真的是一道山脉。从这里很快就到了昆仑山口,也就是青藏线和青藏铁路与昆仑山相遇的地方,这个地方景观并不特别出色,但是因为和公路、铁路交会,因此值得一说。公路东面是玉珠峰,海拔6178米,山不高,但超出雪线,冰川发育。这里是初学登山的人初试锋芒的地方。但即使是这并不高的雪山,亦不能轻视,有一年就有几个登山者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公路的西面有一个山峰——玉虚峰,有人说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因此成了道教的神山。当年我曾路过,拜访了一个道士,他在那里建了一个玉虚宫,准备大展宏图,把道教在此光大。在这里我想到了中国文化中的昆仑:昆仑是中国文化中地位极高的一座神山,众多神话的发生地都被放到了昆仑。虽然彼昆仑是不是此昆仑还有争议,但我认为是,因为只有昆仑这个西部的高山神秘莫测,高不可及,也只有昆仑最接近中原文化,因为它就崛起在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丝绸之路旁。

位于青海省中部的玉珠峰是昆仑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其6178米的海拔高度虽无法与“东帕米尔三高峰”比肩,但也足以笑傲东昆仑。玉珠峰常年被冰川积雪覆盖,由于山麓南缓北陡,其北坡发育有大量的冰裂缝、冰塔林和刃脊等冰川景观。而西去玉珠峰10 公里,便是由柴达木翻越昆仑山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的唯一通道——昆仑山口。

    从玉珠峰再向东,越来越接近人间的红尘,昆仑也越来越矮了,不过东昆仑是以与黄河相会结束的。这很神奇:昆仑结束了,黄河开始了,昆仑把展示自然瑰丽雄浑的使命交给了黄河,看到黄河蜿蜒东去,昆仑挥手止步,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