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商家注册:世界古代鎧甲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6 22:44:59
 


世界古代鎧甲大全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中國古代基本使用劄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這裏推薦一本書,書名叫><,作者是ㄖ夲的蓧田耕一,由香港萬里機構出版,在三聯書店應該可以買到,港幣是85元。書中以“斬”、“打”、“紮”、“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描述。書中對各種不同類型古代兵器的長度和重量資料描繪非常精確,長度單位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ㄖ夲人的嚴謹認真可見一斑。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揭釭u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劄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于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幹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西周鎧甲



戰國鎧甲



  秦將軍鎧甲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釐米,後長55釐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釐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秦弓箭手



  漢將軍甲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唐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唐武士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範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認為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歡此甲,因為這是中國獨有的。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遼武士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



十三世紀蒙古士兵



  元武士(元)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清武士



  清八旗兵(乾隆畫像)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清甲和蒙古甲很相似.元清同樣都是金屬甲,八旗的鎧甲表面是布的,其金屬甲片鑲在裏面,然後以布飾外,即使如此,布表面也有一夥夥像鉚釘一樣的金屬扣子。

  ㄖ夲鎧甲

  對於ㄖ夲,我以為其盔甲首先並不全是重甲。不過ㄖ夲人對重甲是有點重視,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是ㄖ夲的情況與歐洲有些相似:國土面積小,地形複雜,不利於大範圍機動卻利於陣地交戰。當然,陣地戰並不是說一定要重甲,不過大量裝備重甲後確實很佔優勢。

ㄖ夲人的鎧甲做工真的很好,聽說戚繼光與ㄖ夲武士戰鬥時也意識到他們的鎧甲與刀  鋒的優勢。

  足利尊氏 所穿的 大鎧



毛利元就 所穿的 胴丸鎧



織田信長 所穿的 當世具足





豐臣秀吉 所穿的 當世具足



德川家康 所穿的 當世具足



德川家康 所穿的 當世具足(金溜め塗具足)



武田信玄 所穿的 當世具足



上杉謙信 所穿的 南蠻胴具足



伊達政宗 所穿的 當世具足



井伊直政 所穿的 當世具足



本多忠勝 所穿的 當世具足



ㄖ夲武士



古代歐洲的服飾和當時不斷變暖的歐洲氣候有很大的關係,早期的歐洲服飾很厚可以抵禦嚴寒,後來他們的衣服不斷的變薄.從羅馬時期的服飾就可以看的很明顯了. 另外法蘭克人和維京人的服飾,他們服裝的用途也越來越多.甚至可以區別職業了.

東羅馬帝國時期的服飾越來越重視藝術性,和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服飾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也說明了歐洲的社會生產力不斷的進步.



古波斯戰士和貴族



以色列士兵和國王



雅典士兵和國王



古希臘戰士和將軍

注意其手上的科林斯頭盔,我認為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帶遮面甲的頭盔,不過與科林斯柱式一樣都不是科林斯人發明的。



古羅馬士兵

左邊穿魚鱗甲,右邊則是著名的環甲。個人認為環甲是魚鱗甲向整體甲過渡的產物,環甲實際上可以看成把魚鱗甲的甲葉放大後形成的,其環行甲片的佈置方式也是層層覆蓋的。



古羅馬旗手(左邊披熊皮者)和將軍



古羅馬士兵外套胸針



軍用的帶子



帶子的寬度



圍裙的帶子



頭盔冠



Montefortino頭盔



Coolus H 頭盔



Alem 頭盔



羅馬帝國法蘭西地區的頭盔



頭盔的裝戴過程



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人用的簡單的四分之三甲



視野應該很差,不過對衝鋒來說足夠了。平時面罩應該是不蓋上的



盾牌



全身甲

那雙尖尖的靴子在馬上,就成為兩把前刺的利刃



像公雞的頭盔,穿上這種頭盔轉頭是不是很困難?



幾頂頭盔



槍術比賽用的鎧甲

義大利製造,1500年



博良地戰鬥鎧甲



水桶盔

13~14世紀非常流行的水桶盔(名字是我自己起的,原因是它看起來很像水桶),比起之前的頭盔,防護要嚴密得多,但是很不靈活。水桶盔還有其他一些形式,如尖頂的,但基本結構都一樣。水桶盔和鎖甲構成了13世紀騎士的主要防護裝具。







哥特式盔甲

哥特式外形簡潔,所以常能在遊戲動漫中見到它的身影。





17世紀早期波蘭軍隊發展較慢,但三十年戰爭的衝擊使它重又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有後來弗拉迪斯拉夫的軍事改革。

中型騎兵的盔甲和裝備



維也納戰役中使用過的盔甲



俄國軍官頭盔

這副頭盔制於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精美的做工表示它的擁有者不會是低級軍官。頭盔後面的金屬護頸讓我聯想起17世紀的壺形盔。



俄國胸甲騎兵



另附一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