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visa卡办理条件:有为谈幽默(八)幽默的常用技巧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23:00:13

不知不觉,写幽默的已经写到第六篇了,没看过以上五篇的朋友们也莫急,虽然以上五篇是基础,但下面几篇掌握好了,用在泡妞上,绝对是小菜一碟。
这是从一本书中做的摘录与笔记,非常地辛苦,原书虽然很经典,但十分啰嗦,因此进行大幅度的整合与改编,就成了下面这个东东,我会把它整理成个WORD最终发给大家的。
以前讲的几篇,一直在讲幽默的原理,幽默的练成,讲语音语调,下面才开始讲幽默的具体技巧。这些技巧专业性非常地强,有一定的深度,但要想掌握也不难,与谜男的书相比,掌握这个简直太简单了,大约只需花3天左右。好好地看《幽默的常用技巧》,你的幽默感会大大的上升。与获得一辈子的快乐相比,3天的时间那是绝对的值。和有为一起来吧,学习幽默术!做个人群中最耀眼的明星!
先发目录:


幽默的常用技巧        2
一.歪理        2
1.曲解原义        2
2.制造误会        3
3.歪理错位        3
4. 装笨        4
5.吹牛        6
二、逻辑圈套,荒谬玄虚        7
1.机械模仿        7
2.自相矛盾        8
3.延伸推理        9
5.将错就错        11
4.连锁归谬        11
(1)条件归谬式        12
(2)类比归谬式        12
6.借力打力        13
7.机变仿答        13
8.语言圈套        14
三、修辞        14
1. 重复        14
2.借代        15
3.对比        15
4.引用        16
5.拟人拟物        16
6.夸张        17
7.反问        17
8.比喻法        17
9.双关        18
(1)谐音双关        18
(2)语义双关        19
10.仿拟移植        19
11.飞白        21
(1)语音飞白        21
(2)文字飞白        21
(3)词语飞白        21
(4)语法飞白        22
12.正话反说        22
四、出乎意料        22
1.欲抑先扬        22
2.错上加错        23
3.顺水推舟        23
4.转移角度        24
5.错号入坐        25
6.故作蠢言        25
7.真痴真癫        26
8.出人意料        27

 

幽默的常用技巧
  一.歪理
  1.曲解原义
曲解原义法就是利用众所周知的古代或现代的经典文章和词句作背景,然后做出歪曲的、荒谬的解释。新旧词义、语义之间的距离越大,效果就越滑稽诙谐。在导致荒谬的各种办法中,喜剧性效果比较强的要算歪解经典,因为经典最具庄严的意味,语言又多为人所共知,一旦小有歪曲,与原意的反差就十分强烈。曲解之法用得最成功的要数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了,在影片里,孙悟空成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多情种,而唐僧却成了一个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的稀顶男人。
   把历史英雄的典故,通过词义的曲解变成了眼前求爱的语言媒介,二者之间距离有多遥远,则滑稽的程度就有多大。对于立志谈吐诙谐者,对这一规律应当深深领悟。一般人即使要作暗示性的表达,也都易倾向于近取譬,然而近取譬容易抒情,却不容易产生不和谐、不恰当的滑稽感和诙谐感。要使自己的讲话有谐趣,则应从不甚切合的远处着眼,以远取譬为上。古代典籍之于凡人,一般距离都十分遥远。既遥远而又歪曲,自然容易生谐趣。不过,古与不古不是问题的最关键之处,最关键仍然是曲解。
1“《论语》上说‘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一共不是七十二人吗?”
2‘父子之道,天性也’这句话吗,这不是说得明明白白,天姓‘也’吗?”
“‘一诺千金’怎么解释?” “‘千金’者,小姐也;‘一诺’者,答应也。意思是:小姐啊,你答应一次吧。”
   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也是个极风趣的人,在他的短篇小说《越女剑》中,他对“西施捧心”这一典故做了这样一种解释:西施是被牧羊女的剑气伤到了心脏,所以才有西施捧心,进而被东施效颦。谁都知道,西施是因病才胸口疼而捂住胸的。
  如果这种曲解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连锁性的,则其谐趣的效果则会相应层层放大。有一个县官处理一切事情的惟一依据是一本《论语》,他常说:“人家都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何况我有整整一本。”有一天早上,他升堂判处三个贼人。第一个贼人偷了一只小鸡,县官一翻《论语》,便判道:“黄昏时分,将此人处死。”旁边一位幕僚暗暗对他说道:“太重了!”县官瞪大眼睛嚷道:“《论语》上不是说过:‘朝闻盗夕死可矣’吗?”(其实,《论语》的原文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第二个贼偷了一口钟。看过《论语》以后,县官匆忙宣布释放,幕僚莫名其妙。县官说:“《论语》云,‘夫子之盗钟,怒而已矣。’圣人规定盗钟是要宽恕的。”(其实《论语》的原文是:“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他不但读了白字,而且读错了句。)第三个是杀人放火的惯犯。县官看了案卷,知道此人的父亲也是个大贼,三年以前已经被斩首。于是他竟马上离座,对贼人纳头便拜,连声说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你是个大孝子,公差无礼,还请见谅。”这三个案件由于对《论语》的曲解程度和宣判失当的程度越来越离谱,因而显得越来越荒唐,诙谐效果也就随之层层递加了。
  这种诙谐故事的结构看似复杂,好像难得有这样互相连锁的巧合事件。但是,对编故事的人来说,并不是先有三个故事的巧合于《论语》中的语句,而是倒过来,先在《论语》中选三句可能被歪曲者,以同音异义为媒介,使经典原义与故事中的现场歪曲语义尽可能拉开距离,导致显而易见的荒谬,最后按荒谬的程度顺序编排,把最严重的放在最后作为高潮。
这种歪曲经典的方法很适合放在表演性的幽默中,如小品、相声等,一般难于直接用于人际交往或谈吐之间。但若能改变角度,结合其他方法,则仍可以用之于人际交往之间,增加谈吐的谐趣。至少可以用以针对自己,即用于自我调侃,如故作蠢言或故作大言时加以引用,以大智若愚的姿态出现,使对方与你之间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分享谐趣的渠道。
还有一种望文生义的幽默方法,在本质上与曲解经典法是一致的,即歪曲地解释或解构。“望文生义”的原义是:只按照字面去牵强附会,而不探求其确切的含义,含有明显的贬义。望文生义法,即明知故错,只按字面理解词义,得到与原解释截然不同的结果,也会使说话十分诙谐,充满幽默感。望文生义法是一种巧妙的幽默技巧。运用它,一要“望文”,即故作刻板地就字释义;二要“生义”,要使“望文”所生之“义”变化得与这个“文”通常的意义大相径庭,还要把“望文”而生的义,引向一个与原义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内容上。从而在强烈的不协调中形成幽默感。因为所有的幽默,从总体上说,都是来源于不协调。
望文生义也好,曲解经典也罢,都需要一个条件,即对你所曲解的意思要让别人心领神会。对方至少要熟悉你所歪曲的经典原义,同时对方的智力能够达到明白你是故意歪曲的。如果他达不到这种水平,把你的故意歪曲,当做无意的错误,再来纠正你,那就必然导致幽默感的丧失。这种方法除了用于自我调侃之外,还可以在讽喻他人时使用。有些场合不便直接指出对手的错误,就可以借讲故事的形式,把对手的错误转移到古人头上去,既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又能显示自己幽默的魅力。
  当然,这时需要类比得当,而且分寸也需斟酌。如果类比不当,对方可能无所感觉,如果类比过分直露,可能失去分寸,不但显不出你的智慧的丰富,而且招致对方的反感。立志于谈吐幽默诙谐者切忌“引喻失当”。以曲解之法喻人,既可产生亲切感,也可导致轻浮感,其间分寸,应视具体环境与关系性质灵活掌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深深体会,准确掌握,此外之“捷径”均非最有效良策。
  有位主管主持会议,开宗明义地宣布:“今天的会议十分重要,研究全厂改革大计,故应明令禁止说普通话。”
缓缓解释说:“所谓普通话,就是指那种普普通通,大家一定要说切实有用的话!”
  2.制造误会
  欲达到语言幽默的效果,有时需要去故意营造一种让人“误解”的语境。中国的相声老艺术家们总结出这样一句话:理儿不歪,笑话不来。
  这就是说,误会是因为语义的转向而产生,词语由甲义被误解为乙义时,导致语义迁移,形成一个幽默的对话情境。产生歧义的词语是产生这种情境的桥梁。认识上的缺乏、知识的不足,都可以带来误会,当然,这里是指故意误会。由误会法构成的幽默,多是嘲笑智慧的欠缺,因而这类幽默中的主人公多是性格上有缺欠的人或是儿童。在大千语言世界里,误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只有那些经过精心营造的误会才有幽默价值。否则,随意道来,至多产生滑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日常谈吐中,要巧用误会,施展语言机智,达到幽默效果。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谁知这个学生听了毫无反应。老师生气地喊:“李时珍,你听见没有?”学生听了,赶紧拔腿就走,老师惊奇地叫住他,问道:“喂,你为什么走呀?”“您不是已经在叫下一个学生了吗?”学生回答道。“李时珍”这个词的意思本来是很明确的,但在此却成了一个产生歧解的词语,它产生歧解的可能性是这个考生平时学习很差,连最基本的常识———《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都不知道。人们对这个学生是既“笑”又“嘲”的,他在这出“喜剧”中无聪明机智而言,他是因误所致,处处被动,成为被幽默的主要对象。它构建在“喜”与“悲”的交叉点上,人们笑其考场的狼狈相,悲其学业上的荒疏。
  在这类幽默中,有的并不一定有什么思想内容,而是纯粹以误会的方法构成幽默,可以说是在玩幽默。有一对夫妻感情不好,各自都有外遇。一天,夫妻俩在睡觉,妻子突然在梦中惊慌地尖叫起来:“天啊!你快走,我丈夫回来了!”丈夫一下惊醒了,连忙穿上鞋说:“糟了!我这就走!”一溜烟地逃走了。夫妻各怀鬼胎是产生误会的前提,妻子惊慌尖叫喊出那句话,是误会产生的触媒。妻子梦中语,本来是“误”,丈夫以“误”为真,以致再“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糟了!我这就走!”同时采取了错误的行动:从合法的自己家中逃走。一误而再误,创造了特殊的对话情境,让读者感到意外,自然笑不能禁。
  有位男子性格内向,十分害羞。他始终没有勇气向他心爱的女友表白自己的情意。他的女友非常了解,也非常爱他,常常给他创造机会,可是他十分木讷,始终不会利用这些机会。有一天晚上,他们来到公园散步,走了一会儿,他们就在长椅上坐了下来。他仍旧像往日一样默默无语,他的女友又向他暗示道:“我听说男人一条手臂的长度与女人的腰围相等,不知你信不信?” “是吗?”他回答道,“可惜我没有带尺子来量一量!”
  误会也往往发生在故事中的人物缺乏思考和判断力,机械地去理解别人的话,以致“顺水推舟”,发生笑话。
  一位顾客坐在一家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经理很反感,叫来一个招待员,说:“他这么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委婉些。”招待员来到那个人的桌前,很有礼貌地问:“先生,您是刮胡子,还是理发?”
  3.歪理错位
  若是“逻辑”有悖于人们的常规思维,于是就会产生歪理,幽默的素材便在“歪理”中滋长出来。
  有一个相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人相逢,一见如故,握手言欢,嘘寒问暖。待两人很是亲热了一番之后,突然发现对方竟是陌生人,于是两人异口同声地问道:“请问尊姓大名?”
  作为相声里的材料,这个故事是富有幽默感的。那么它的幽默感是怎样造成的呢?它显然是将事物正常的握手顺序易了位,违反了常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先互相认识再彼此亲热的,而故事中的甲和乙都还没弄清对方的尊姓大名就忙于问安、言欢,这就是颠倒了人们相识的一般规律,与人们的正常逻辑不谐调,于是幽默感便应运而生。
  梦是不能续做的,但在幽默中却可以。有个人做了个梦,梦见朋友请他去喝酒看戏。大家刚入席,酒也斟满了,菜也端上来了,戏也开场了,可是他却被老婆叫醒了。于是,他把老婆好一顿臭骂。老婆说:“别骂了,你还是赶快睡吧!可能现在戏才演到一半哩!”这人大概是个戏迷。他贪恋着那场睡梦中的好戏;他也可能是个馋鬼,舍不得梦中的一桌酒席。可是好梦未圆,就被老婆打破了,他怎能不恼?这人也够痴的,梦境岂能当真?即使梦接着做下去,他欣赏的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品尝的也不过是不能充饥的画饼。但故事发展到此还没有多少幽默味,只是一般的讽刺痴人。倒是他老婆的答话,为这则故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她以梦为真,让丈夫接着做梦,到梦中去找回刚才失去的快乐,就显得十分荒诞,富有幽默感了。
  以上是典型的歪理运用。下面再看几例:
  甲:咸鸭蛋为什么是咸的?乙:咸鸭蛋是咸鸭子生的!
  甲:鱼为什么生活在水里?乙:因为陆地上有猫。
  甲:你的狗生跳蚤吗?乙:不,它只生小狗。
  甲:简述母乳喂养的好处。乙:便于携带。
  以上用制造歪理而产生的幽默,要么得力于幽默者的“智错”,要么得力于幽默者的“奇诡”,均令人哑然失笑,过耳不忘。
  运用歪理、错位等法,由于可以放开想像的翅膀,对事物进行随心所欲的解释,所以,很多聪明之士常常用它解难。
  若干年前,美国一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地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书不错。”
  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便被抢购一空。
  不久,这位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次当,想奚落他,就说:“这书糟透了。”
  出版商闻之,脑子一转,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售罄。
  第三次,出版商再次将一本书送给总统时,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便不做任何答复。
  出版商却又抛出新辞:“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这回书又被抢购一空。
  最终的结局是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却大发其财。
  在“歪理、错位”的运用上,不能不单独提一笔的是美国人安?比尔斯著的《魔鬼辞典》。这部西方最负盛名的讽刺、幽默、调侃反语辞书,是集“歪理”之大成的经典之作。仔细地看《魔鬼辞典》词条的解释,貌似正理,而许多时候都是以不同角度去曲解其义的歪理。
  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待“歪理错位法”炮制的幽默时,不要以为全是歪得无谱,应注意歪打正着!
  对此量度的把握,你也许能从以下几个经典的词条中,寻觅些蛛丝马迹,甚至会得出些规律来。
  大炮:一种用来校正国家边界的仪器。
  热情:这是年轻人常患的一种疾病,内服小剂量的悔恨,外敷一些经验的药膏,即可治愈。
  幸福:想到另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就涌现于心头的一种愉快感。
  婚姻:这种人为社会团体,由一个老板、一个老板娘和两个奴隶组成———四者合而为二。
  牧师:这种人为我们安排天国的事务,为的是使他自己过好世俗的生活。
  4. 装笨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个很穷困、但很幽默的孩子。镇上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经常把一枚5分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枚5分的。
  有一天,一个妇女问他:“为什么你不捡1角的呢?难道你不知道哪个更值钱一些吗?”
  “我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拿了那枚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兴趣扔钱给我了。”
  威廉捡钱用的就是认错为真法。他只捡5分的硬币似乎表现了他的“愚”,但他是为了让镇上人继续有兴趣扔钱给他,却显示了他的“智”。而这种“智”却深藏在“愚”的表现形式中,看起来也就大智若愚了。正因如此,人们又禁不住要钦佩小威廉的机智和聪明了。
  认错为真法是以愚的形式来表达智的内容,属于先抑后扬。先抑,可以使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产生一处“你不行”的错觉;后扬,则迅速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出人意外,令人惊奇。前后对比强烈,效果迥异,从而产生出幽默的情趣。会幽默的人不可把自己的智慧放在脸上,而应当把智慧藏起来,因为理智与情趣是互相矛盾的,智慧越是直接表述出来,越是缺少幽默之趣。因此,为了取得幽默的效果,往往需要假作痴呆,故作蠢言,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幽默法门。
  约翰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教师认为他处理问题有独到之处。一次,教师约了一位心理学家来考问他。
  心理学家开门见山地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的作品?”
约翰懒洋洋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像我这样年纪的孩子是不会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菲尔普斯是谁?--------不是跑万米长跑的那个么………..哦,以前他游泳也不错,拿过8枚金牌
  表面上看来,他好像没有回答心理学家的问题,可是实际上他已经准确地回答了问题。这种方式在于巧妙地运用了逻辑矛盾来表现他的聪明、机智和幽默。
  在现实交际中,适当地运用“大智若愚”的幽默技巧,能增添谈话的趣味,活跃谈话的气氛,并能充分表现你的才智和幽默,使他人对你产生好感,从而使你的人际交往手段易于成功。但要注意的是,运用这一技巧时,必须适可而止,水到渠成,切忌矫揉造作,否则,就会给人一种自作聪明、哗众取宠的卖弄之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弄巧成拙,前功尽弃。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境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
  在一些意外的场合,常常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处理不好着实使人尴尬万分。此时要化解难堪,不妨假装糊涂。
  有一次,一位男导演有急事要去女澡堂寻找一位女演员。在澡堂外喊了几声没有反应,就推门进入到更衣室,只想到女演员在浴室里,哪知道她已回到更衣室,正蒙着头巾在擦头。当然女演员的胸部以下完全裸露。
  女演员“啊”了一声,急忙转身隐蔽。同时,导演赶紧把门关上,也叫了一声。
  “啊,对不起,大三郎先生!”
  导演当时喊出了男明星的名字!更衣室内的女演员一定在惊恐之余,抚摸着胸部而长嘘了一口气。
  这位导演故意以干脆疏忽到底的做法,不使女演员感到羞怯,而了结此事,真是高明。
  难得糊涂法的妙处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先是迷惑对方,然后大家都能体面地从困窘中“拔”出来。
  有时,假装糊涂很难在复杂的场合出奇制胜,这就要求在这些场合对自己的“糊涂”来一个聪明的注脚。
  保罗正在路上走着,忽然窜出一个强盗,用手枪对着他说:“要钱还是要命?”
  “你最好还是要我的命吧!”保罗说道,“因为我比你更需要钱。”
  这里,保罗的上半句回答显得很糊涂,因为遇上歹徒,恐怕谁也会保命的。其实,后一句才点出真义。
  装笨法也可带有一定的善意的攻击性,这种攻击由于富有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同情心,所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有段时间物资普遍供应紧张,在农村买钉子都难,大家都想办法托熟人走后门买东西。
  有位老汉盖房,急需买几斤钉子。他来到镇上商店对营业员说:“我买10斤钉子。”
  营业员说:“没有了。”
  老汉又说:“没有10斤,我就买5斤吧。”
  “也没有。”
  “那就2斤。”
  “还是没有。”
  老汉仍然苦苦哀求道:“你无论如何得卖给我1枚。”
  营业员诧异地问道:“你这个人才怪呢!买1枚干什么用?”
  老汉说:“用它把你们的‘后门’钉住。”
  那位营业员为老汉的幽默所感动,一笑之后,出于愧心,反而真的卖给老汉5斤钉子。
  买1枚钉子是蠢事,去钉他们的后门也是不能办到的,但充分表现出了老汉的机智和幽默,而幽默的效果常常是意想不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一法西斯头目戈林问一瑞士军官说:“你们能参加战斗的有多少人?”
  “50万。”瑞士军官答道。
  戈林面露鄙视之情,说:“如果我们派百万大军进入你们国境,你们该怎么办?”
  “那我们就每人打两枪。”
  面对法西斯的狂妄之言,瑞士军官并没有退缩,在军事这一严肃的话题上,他采用了幽默的技巧,狠狠地回击了对方。
  表面上看,将我方军队的人数告诉对方,这也许是最无知的举动,但是他却利用一个数字压倒了对方的嚣张气焰,这也是大智若愚的一种表现。
  5.吹牛
  为何天上牛在飞?因为地上人在吹。吹牛的笑话很多,你平时既可收集,也可以创作。有空你也不防试着吹牛,反正吹牛不上税,也不会有其他麻烦。美国有个吹牛者俱乐部,专以荒谬夸张吹牛为乐,可见这种幽默技法之实用。
  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吹嘘他们本国的火车是如何如何地快。
  法国人说:“在我们国家,火车快极了,路旁的电线杆看起来就像花园中的栅栏一样。”
  英国人忙接上说:“我们国家的火车真是太快了!得往车轮上不断泼水,不然的话,车轮就会变得白热化,甚至熔化。”
  “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美国人不以为然地说,“有一次,我在国内旅行,我女儿到车站送我。我刚坐好,车就开动了,我连忙把身子探出窗口吻我的女儿,却不料吻着了离我女儿6英里(1英里=1.6093公里)远的一个满脸黑乎乎的农村老太婆。”
  荒谬的夸张几乎总能引起人们发笑的,因为荒谬夸张本身包含了不协调,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甲乙丙三人在证明自己的酒量最差。
  甲说:“我喝一杯酒就醉。”
  乙说:“我喝一口酒就醉。”
  丙说:“我闻到酒就醉。”
  这时,丁推门走了进来,看到他们三人,便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甲说:“我们在争论谁的酒量差……”
  话音未落,丁就醉倒在地。原来,他一听到酒就醉。
  有时工作闲暇讲几个吹牛的幽默段子,能调节一下紧张情绪。这种幽默段子越是夸张离奇,越能达到娱乐的效果。以下几个幽默段子颇能逗乐。
  “我们去过的地方冷极了,”一位曾到北极探险的人吹嘘说,“冷得连蜡烛的火都凝固了,我们怎么吹都吹不灭。”
  “这算不了什么。”他的竞争者说,“我们去过的地方更冷,话从嘴里一出来,就变成了冰块,我们必须把它们放到油锅里炸一下才知道刚才说了些什么。”
  一天,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在吹牛。一个说:“我们国家的桥很高,人从上面跳下去,十分钟才跌落入水摔死。”另一个说:“那算不了什么。在我们国家,人从桥上跳下,没到底就饿死了。”
  在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萨利姆吹牛的笑话、趣话和讽刺故事,其中就有不少是利用夸张手法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一天夜里,萨利姆在回家途中遭到两个强盗抢劫。一无所获的强盗只好把他痛打一顿放走了,可他们仍不甘心,悄悄尾随萨利姆来到他家,爬到天窗偷听他究竟向妻子说什么。
  “刚才回来的路上,突然窜出八个蒙面大盗拦住了我的去路。我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飞起一脚把其中两位打翻在地,又猛击一掌把两位打了个屁股朝天,后来又用脑门把两位顶死在树上,剩下的两位一看,吓得正要转身溜走,让我一手一个,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他们揪住了。我本想把他们揪回家来,让你拴上一根绳,当驴骑着玩的,快到家门口时我又发了善心把他们放走了。”
  趴在天窗上的强盗一听全乐了。其中一位说道:“喂,萨利姆别把牛皮吹破了,要适可而止。”
  萨利姆生气地对他们说:“去!我在家里还不许吹吹牛吗?”
  一位吹牛大王对萨利姆说:“萨利姆,我养了一群鸡,你知道我那群鸡有多厉害吗?我说了你也许不相信。有一天夜里,我那群鸡飞到房顶,把天上的星星一颗颗地叼下来。后来,它们可能觉得不过瘾,又齐心合力把天上的月亮给啄下来,满街追来追去啄着玩。你说我养的这群鸡厉害不厉害!”
  萨利姆听后,笑了笑说道:“你这个还稀奇吗?我养了几只山羊,你知道我那几只山羊有多厉害吗?有一天,我养的那几只山羊把我们家门前的一座湖,用一根长绳吊到天上去了。后来,我站在地下望着吊起来的湖,看见湖里的鱼吓得一个个往地上跳,跳到地上全摔死了。”吹牛大王听了无言可对。
  一天,国王觉得无聊,对萨利姆说:“如果你能给我讲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谎言,我会赏给你一百枚金币。”
  “好吧,一言为定!”萨利姆说完,开始胡吹。
  “从前,我家有一头骡子。一天,它挣断绳子逃了出去。我四处寻找,哪儿都没有找到。过了几天,我从集市上买来一个大西瓜,拿回家切开一看,我那只逃出去的骡子躲在西瓜里正在给王后补破鞋子呢。”
  国王听后,笑了笑说道:“这种谎言我听得多了,并不新鲜。你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妻子说成了王后而已。”
  萨利姆又开始讲新的谎言:“一天,我和父亲乘坐的船在大海上航行。突然,遇到了一只海盗船。海盗追上了我们的船,我抢过了舵轮,把船开进了一条大鲸鱼的肚子里。海盗船也跟着追进了鲸鱼的肚子里。我悄悄对鲸鱼说:‘我们这条船大,你消化不了,那条海盗船小,你完全可以消化。’鲸鱼听了我的话觉得有理,就把海盗船吃掉,把我们的船给吐出来了。”
  “这种吹牛的话我也听过不少,请你讲一个我从未听过的吧!”国王说道。
  “好吧,那我就给您讲一个真实的事。一天,我在先父留下的一本书里,发现了一张借据。那借据是您的父亲已故老国王亲笔写的,老国王曾经向先父借过一万枚银币。您现在应该把您父亲借我父亲的一万枚银币还给我。”萨利姆从容地说。
  “萨利姆,你这是胡说八道!我可从来没听说过有这种事。”国王恼怒地喊道。
  “对了,我讲的就是您从来未听到过的,请您赏给我一百枚金币吧!”萨利姆笑了笑说道。
  萨利姆去了一趟印度,归来时几位朋友前去迎接。他一见到朋友们,滔滔不绝地叙说起在印度的所见所闻。说着说着开始吹起牛来:“我在印度见到一根黄瓜,足有一座山那么大。”
  朋友们一听便知他在吹牛,对他说:“你去印度后,我们在家乡修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神秘的桥。”
  “它有什么神奇功能?”萨利姆问。
  “这座桥能把说瞎话的人挟死。”朋友们答。
  “如果不从这座桥上过呢?”萨利姆问。
  “那是惟一的一座桥,通往村里的必经之路,快看,就要到那座桥了!”朋友们说道。
  萨利姆信以为真,改口道:“我说的那根黄瓜没有一座山那么大也有一间房子那么大。”
  又走了一会儿,萨利姆又说:“那根黄瓜没有一间房子那么大,里边也能装一个人。”
  “管它有多大呢,到了那座桥,桥会做出公证。”朋友们说。
  又走了一会儿,就要踏上桥了,萨利姆又说道:“其实印度的黄瓜也跟我们这里的一般大,有的比我们这里的还要小。”
  朋友们听后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次,萨利姆来到乡下,那里的人向萨利姆吹嘘说:“今年我们这里南瓜喜获丰收,南瓜大的一个赛一个,这么说吧,一辆马车都装不下一个大南瓜。”
  “噢,是吗?”萨利姆笑了笑说:“我们城里今年铁锅丰收,铁匠们打出了比房子还大的铁锅、铜锅。”
  “萨利姆,哪儿有那么大的铁锅呀?”那些人问萨利姆。
  “哎,我的傻瓜乡亲们,如果没有那么大的铁锅怎么能煮熟你们那么大的南瓜呢?”萨利姆回答。
  这里再讲一个现代的“大话”。
  有个人才30多岁,可是头上却一根头发也没有了。
  一天,他来到一家生发水专卖店,让营业员给他推荐一种生发水。
  营业员拿出一瓶生发水,对他说:“这是我们刚刚进口的,一天卖好几瓶呢!”
  他拿过来,边看边问道:“效果怎么样?”
  营业员说:“这样跟你说吧!前几天,有个妇女来买生发水,我给她推荐了这种。她没法打开瓶盖,就用嘴咬,不小心液体沾到了嘴上。三天过后,你猜怎么着?她居然长出了满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