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visa卡:[教案]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13:29
本章概述
职业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职业道德、职业法律与职业活动相伴相存,不可分离。
有人说大学阶段是个体进入社会的预备阶段,所有大学生都会面临就业的问题。要想拥有辉煌的职业生涯,不仅需要掌握职业的相关知识,更需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科学分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婚姻家庭生活是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恋爱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础。在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中,人们也需要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
本章着重探讨在职业和家庭生活中,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素养,需要认知的法律知识,从而在法律和道德的引导下,帮助大学生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职业、事业的成功。
基本问题及逻辑结构
本章的基本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培育职业精神、树立科学就业观、婚姻家庭中的道德与法律。
培育职业精神。了解职业的概念与特征是学习的基础,使学生知晓并能区分职业活动中的这两种协调手段,明了职业道德、职业法律的内容和功能,认识到培育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培育职业精神是该板块的落脚点和归宿。
树立科学就业观。改变就业观念、调节就业心理,这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和提升自身的能力,更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创业观。
婚姻、家庭中的道德与法律。婚姻家庭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职业领域一样,婚姻、家庭生活同样需要道德和法律调节。培育家庭美德,自觉遵守婚姻中的法律,并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该板块的学习目标。
学习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要求,遵守社会公德,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美德,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章各节的讲授,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的概念和功能、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深刻理解婚姻家庭对于人生的实质意义和婚姻家庭规范的基本精神。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的就业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养成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念,在当下的学习生活中恪守恋爱道德,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践行家庭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职业中道德与法律的作用;
2、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创业观;
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及认识恋爱的道德属性,培育家庭美德;
4、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要求。
教学思路
本章的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予以呈现,同时辅以案例教学、讨论和视频,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和形象化。在职业的实质及职业的特征、爱情的实质等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采取理论澄清的方法;在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科学合理择业和创业观的部分,可以采用活动和讨论等教学方法,以使内容更易于接受;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内容上,主要采取案例、理论讲解和视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节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课堂讨论】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对所希望从事的职业的基本了解,包括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等。
一、职业概述
1、职业的特征
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职业源于社会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人员,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工艺技术的工匠师傅和独立的手工业者,第三次社会分工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的商人。社会分工带来了行业的分离和职业的专门化与专业化。职业产生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活动也在不断分化和演变,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更新,职业的形式更加专业化、综合化和多元化。
职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性。分工导致了行业的分离和职业活动的专门化和专业化。这种职业的专门化和专业化,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比如,IT从业者必须具备充足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厨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营养学知识,等等。第二,稳定性和经济性。职业是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有经济收入的社会劳动。一般来说,人们会在较长的时间里持续从事一项工作,并通过这项工作获得相对稳定的报酬。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改变,但大多数的求职者仍以安全性与稳定性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据调查显示,就业安全和职业的稳定性成为公众最关注的话题。在“选择工作时,你最看重哪些因素?”的调查中,26%的被调查者最看重收入,获取高收入是他们的愿望;39%的被调查者最看重工作单位的性质,他们认为单位正规、规模大最为重要,他们同时表示“很看重自己在单位的稳定性,能够较稳定地在某一单位工作5年以上”是他们的最大愿望。第三,时代性。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社会分工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被赋予了不断更新的时代内容。比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社会还未完全分化,只有基本的职业,如农业、畜牧业,到了现代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了极具时代特征的职业,如网络、警察等。第四,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1993年劳动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工种分类目录》,将职业工种划分为46大类,4700多个工种。
2、职业的功能
职业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契可夫说:我只有在工作得很久而还不停歇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精神轻快,也才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
职业的个体功能表现在:其一,职业是维持个人和家庭生存的基础。通过职业,人们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确保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其二,职业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职业为个体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在职业活动中,个体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精进。同时,职业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舞台和可能,在职业活动中,个体的兴趣和态度得到了广泛的培育和完善,促进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其三,职业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职业充当着个体与社会问的中介,满足了个体参与社会的需求——人们通过参与职业活动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创造自身的价值,实现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其四,职业体现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劳动的权利,职业为个体平等地提供了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每个公民都应当积极投身职业,自觉承担起对个人、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职业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其一,职业是社会构成的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运作。其二,职业活动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基础,这种基础的获得依赖于人们在职业中的创造和积累。其三,职业凝聚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稳定。每位社会成员或早或晚都会进入职业,每份职业都有自身的规则和要求,这些规则和秩序,不仅保障了职业本身的正常运行,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职业与道德
每一种职业都会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包括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关系,不同职业从业人员的关系,职业从业人员与广大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必须予以调整和规范,才能避免混乱,从而保证职业活动有序和高效进行。这些调整和规范的方式,既有人们在日常工作行为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道德和规则,也有依靠国家强制力颁布并保障实施的法律。
道德与法律,作为职业活动的两种调整手段,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职业道德的产生与职业的产生同步,维系着一种职业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该职业就无法正常运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保障和调整着职业生活中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依靠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相比法律,它更多地依靠个体的自律来实施。
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的关系见下表:
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的关系
区  别
共性
具体内涵
调控手段
具体体现
职业道德
1、鲜明的职业性
职业生活领域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道德评价
自律意识
职业生活中的法律
2、明确的规范性
3、调节的有限性
职业生活领域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
他律意识
1、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历史上产生的各种带有道德蕴涵的行规,可以看作是职业道德的最早表现形式。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机器大工业带来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促成了职业的大分化,职业的发展推动了职业道德的进步——职业道德的种类迅速增加,职业道德的内容逐渐定型,职业道德的调控作用逐步强化,职业道德成为职业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
协调作用。职业道德不仅可以协调职业内部的关系,而且可以协调不同职业活动间的关系。这种调节作用促使个体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不会为了单个人或单个组织的利益损害其他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从而促进职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制约作用。职业道德不具有法令法规的强制性,但是它对其成员也具有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主要通过舆论、内心自省来实现。职业者总是生活在一定的集体舆论环境中,这种舆论环境往往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些行为高尚,哪些行为可耻。职业者的活动背离了这种舆论环境,就会受到鞭挞和谴责,顺应了这种舆论环境,就会受到赞赏和激励。
职业道德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在:
人际功能。自觉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做一个顺应制度和舆论环境的人,会为自己赢得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的和谐,不仅能使自身心情愉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能为自己赢来丰富的人力资源。
发展功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按照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能创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促进自身与其他从业人员的合作,精进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故事】装一把心锁
老锁匠技艺高超,可惜年事已高,为了不使技艺失传,他准备把手艺传给弟子。弟子甲、乙两人都异常聪明,老锁匠无法取舍,最后决定以一场考试来决定衣钵传谁。考试内容就是让两个徒弟去打开两个相同的保险柜,谁用的时间最短就可能得到老锁匠的真传。徒弟甲轻而易举地打开了保险柜,乙也在极短时间内打开了,但似乎稍逊于甲。老锁匠没有立即表态,若有所思地问徒弟们:“保险柜里面有什么”?徒弟甲兴奋地说:“里面全是钞票,一百元一张的。”徒弟乙支吾了半天,才木讷地说:“你只让我开锁,所以没有看里面有什么。”结果,老锁匠让徒弟乙继承了衣钵。老锁匠说:“我收徒弟就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所以他必须做到心中有锁而无其他,否则心有私念就会起贪心。因为,登门入室对锁匠而言易如反掌,如果以此为获利捷径,违法犯罪,最终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心上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职业道德,如:公务员要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技术人员以质量第一,精益求精,商业服务员以顾客至上,公平交易,医务人员要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教师应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确保了职业的顺利运行。案例中“心中有锁而无其他”就是修锁匠的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道德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职业成为体现人际平等、人格尊严和个人价值的重要舞台。职业的分工尽管还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由于各种职业利益同社会的整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从业者之间以及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矛盾。因此,职业和岗位的不同,只是分工的差异,不是地位高低、等级贵贱的象征。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求如下:
①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不仅能促使个体积极投身工作,创造巨大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还能营造良好的工作和人际氛围,调动各方人力资源,追求更大的职业成就,促进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超越。此外,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越来越多,这在客观上要求个体必须自觉培育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从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爱岗”要求从业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职业劳动。“敬业,,要求从业者严肃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爱岗与敬业是互相联系,不可分离的。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爱岗敬业所表达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爱岗敬业不仅是社会对每个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更应当是每个从业者对自己的自觉约束。
爱岗敬业精神,是通过从业者不断加深对工作性质的认识,并在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地去感知工作的意义与乐趣,继而在实践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培育和建立的。
【案例】像罗京那样爱岗敬业
在2003年,罗京在第三次被评为‘‘央视十大优秀播音员主持人”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从事这个节目,首先应该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因为要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程序,保持住一种对一份工作的热情,严谨的工作状态。虽然干了这么多年,始终感到相当大的压力。我虽然干了23年,但是每天上班的时候都是如履薄冰的感觉。”或许,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才在亿万观众面前塑造了一位央视主播的光辉形象。
对罗京的爱岗敬业最了解的,莫过于他在央视工作的同事。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生说:“罗京26年无差错的播音,是用一种责任树立的职业标杆。”在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的记忆里,罗京是个特别敬业的人,只要工作需要,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工作岗位,并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最佳的工作状态完成任务。《东方时空》于6月5日晚播放了一期临时赶制的纪念罗京的特别节目,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主持人在曾是罗京座位的下边,翻出了一本已经被翻烂的最新版的《新华字典》。主持人说:“边工作边学习是罗京最好的习惯。”同事们的高度评价,为人们勾画出了一个敬业、稳重、乐观、坚强的罗京。
社会就像一部大机器,每一个人都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各有各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才能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罗京为我们竖起了一个爱岗敬业的职业标杆,我们应该像罗京一样对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这样才会在本职岗位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②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守信,就是说话算话,信守诺言,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真实反映,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对自己的诺言的毫无保留的实践。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
诚实守信是一种社会公德,是社会对个人的起码要求。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准则,不仅是从业者步人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也体现着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在职业活动中,缺失诚信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失去社会的支持,失去成长和发展的机遇,使自己和集体蒙受巨大的损失。
【小资料】据2002年4月16日《中国财政报》报道,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信用为主题对近5000名企业家做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信用状况已经恶化到严重影响经济运行的程度。信用缺失付出四大代价:
1、信用缺失缺失大大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2、信用缺失使得新的更快捷、更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得不到发展,从而制约了新经济的成长;
3、拖欠贷款、合同纠纷等信用缺失让人不敢投资,影响了民间投资的启动;
4、信用缺失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③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遵循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和行为准则。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害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职业的差别不再是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而只是所从事的工作不同,从业者之间以及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职业的设置不是为特殊的利益集团或个人创造谋取私利的机会,而是为了公平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办事公道就成为职业活动的必然要求。
④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要求从业人员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服务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服务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这也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服务群众是职业活动的内在需要。职业活动的属性、目的基于群众的需要,职业活动的评判标准取决于群众的满意程度,因此,服务群众必然成为职业活动的内在需要。
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位社会成员都将是市场的主体,为社会提供着产品和服务,承担着为他人做出职业服务的义务,同时也享受他人的职业服务。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性质,决定了市场主体间的平等地位,即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都是服务对象。参与市场经济,就意味着平等服务——服务社会,服务群众。除此之外,服务群众也是对各级领导及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的一种要求。
【案例】海尔经营理念之服务意识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220亿元。
海尔从一个亏损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发展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集团公司,被外界誉为“中国企业界的长征”。深入考察海尔的经营理念,我们发现,除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用户意识等外,海尔还提出“服务是销售的开始”——特别强调服务的重要性。
海尔集团负责人说:面对供大于求的市场,服务质量的好坏成为拥有顾客的重要因素。我们不仅把服务看成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综合研究,更要树立起服务名牌与产品名牌同样重要的观念。
目前,海尔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服务一条龙服务。即售前——售中——售后——回访——开发——制造。并在全国建立售后服务网络,使用户烦恼减少到零。向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满意的服务,这是海尔产品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⑤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并通过兢兢业业地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廉政素质是我国当前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把廉政教育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广大从业人员尤其是党政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起各具特色的行业新风。
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案例】马背上的邮局
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跋涉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群山深处的一名普通的乡邮递员、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自治县,人口12万多,县内相对海拔高差4000米,多数乡镇不通公路。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对外通讯主要靠绵延总长3500多公里的15条骡马驮运邮包的小道——马班邮路,这些马班邮路是木里县的“信息生命线”。王顺友和他的同事们就常年跋涉在这15条邮路上。
“当我把信、包裹送到老百姓手里,把文件、报纸送到乡政府时,看到他们高兴的笑容,我就觉得自己很值得。”王顺友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不过,这个工作真的很苦啊!”王顺友感叹道。在马班邮路上,深山、密林、峡谷、缺氧高山和积雪地带是必经之路,骡马只能用半驭邮包,邮递员只能步行。山高路远。气候恶劣,用雪解渴、用酒驱寒,构成了王顺友生活的主要内容;头痛、风湿、胃病、肝病,是常年跑马班的邮递员的常见病。
【案例点评】王顺友以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
在职业活动中,不同的职业态度体现出不同的人生境界,产生了迥然不同的价值与意义。王顺友、李素丽、马永顺、袁隆平、钟南山等等,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以奉献社会为最高目标,这种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人生境界,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追求。
三、职业与法律
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
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与职业生活相关的法律很多。从适用对象来说,既有适用于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法》,又有适用于公务员的《公务员法》,还有适用于某一特定职业的《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等。此外,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安全生产法》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也有关于职工权利义务的规定。从相关法律的层次来说,既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又有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还有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从内容上说,这些法律既有对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又有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职业行为的规定,还有对用人单位招工、录用程序的规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职业生活中最主要的两部法律。
1、劳动法
《劳动法》于1994年7月5 Et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包括总则、附则等共13章107条。《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第一部劳动法典,其适用范围是除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以外的所有劳动者。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原则;二是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三是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四是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义务有: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也可依法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也不是必经程序),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的,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公务员法
《公务员法》于2005年4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白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法》包括总则、附则等共18章107条。《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属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公务员法适用于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法官和检察官等(《公务员法》是人事管理的一般法,规定的是全体公务员具有共性的内容,而《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等是特别法,适用于特殊类别的公务员。两者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互为补充)。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四是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参加培训;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申请辞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处理人事争议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第一,申诉。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见教材)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第二,控告。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上级机关或者有关的专门机关提出控告。
第三,仲裁。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四,诉讼。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公务员的双重身份
某县公安局工作人员王某在一次宴席上与酒店老板李某发生争执。王某一气之下,将酒店内的一台彩电砸坏,并扬言要吊销李某的营业执照。李某在多次向王某索赔无效的情况下,以王某为县公安局干部为由,要求公安局予以赔偿。被公安局拒绝后,李某以县公安局为被告,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县公安局赔偿自己的损失。公安局应该对此予以赔偿吗?
【案例评析】在本案中,王某虽然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但是,他砸毁彩电的行为并不是公务行为,因而对该案负责的应是王某本人,而非县公安局。本案在理论上涉及公务员的双重身份问题。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即普通公民身份和公务员身份。与这两种身份对应存在两种行为,即个人行为和公务行为。在具体案件中,应将行为本身与公务员行为时的身份结合起来予以判断。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从步入大学那天起,大学生便开始了职业生活的准备,这种准备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文化知识的吸取和储备,专业技能的锻炼和提高,都是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但是这远远不够,还必须认真培育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因为,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不仅是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是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社会运转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是个人通过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的培养:第一,间接经验的学习——学习道德与法律知识。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相关道德和法律的知识,比如,理清职业与道德、职业与法律的关系,明确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的功能,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第二,直接经验的积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磨砺德性,践行法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的培育与提高不能停留在记忆和背诵的层面,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将外在的道德知识与法律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修养,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强化与提高。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导入】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发布的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相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理性择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年年攀升: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毕业生近500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0年631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构成复杂。我国人口基数大,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情况报告,中国的人口数量为13多亿,需要就业的人数众多。2009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达到2400万;在农村,尚有1.2亿的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需要就业的人员层次复杂,既有高校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农转非人员,也有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
二是就业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人才流动机制还待完善。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比如用人机制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
三是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如缺乏到基层和农村择业创业的积极性,就业期望值过高等。
对于就业形势,既要看到严峻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中的有利契机。
第一,经济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毫无疑问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无疑是就业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小资料】2007年,鉴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人事部等5部委共同宣布了5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措施一: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费补贴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措施二:完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
措施三:要求所有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
措施四: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估中突出就业状况考察。
措施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80%的学生毕业时要求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大举措保大学生就业: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与失业毕业生联系;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要联系跨地区招聘;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分析信息。
除此之外,各个省、市、区也纷纷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
第三,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可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结构性失业是指需要就业的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与经济结构调整或生产技术转变带来的就业岗位要求难以适应,导致有工作不能干。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由于工作不如意,或者为了寻求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在我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地区却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用人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自主择业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有些是客观环境造成的,有些则是主观造成的。
1、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择业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期望值过高。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不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一相情愿地谋求高薪高酬职位。二是急功近利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一心只想留在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或者到合资企业、外企或沿海沿边发达地区,不惜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三是“铁饭碗”情结。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固守“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到生活的制高点,一劳永逸。四是同伴攀比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与同学盲目攀比,认为找不到理想工作,便失掉了面子。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于是将自己择业的目标制定得过高,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
2、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局限
在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走访中发现,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局限是就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软能力不足。所谓硬能力,指知识、经验、技能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软能力是指创新、诚信、团队、自我决策、组织管理、合作精神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质。
【案例】南方某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大学生,他们的考察标准主要有:首先要喜欢自己的职业,这样才可能存在巨大的潜力;要注重团队精神,因为很多工作要求员工通力合作,特别是现代企业讲求集团式的经营,注重的是团队合作精神;心理素质要好,面对失败不泄气、敢于担风险;具有优秀品质,善于与自己竞争,优秀人才更注重的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不是怎样击败对手。然而在应聘的大学生中,满足相关知识能力的大有人在,但却很难从中挑出符合用人条件的。
某食品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优秀的人才不同于学校里所评定的优秀大学生,当然学习成绩好说明该学生可能能吃苦也可能非常聪明,这也是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能代表该同学的实际工作能力。比如从市场营销来看,也许一个大学课程学得非常好的大学生,并不具备作为一名优秀营销人才的基本素质,如:表达能力、说服能力、交际能力等。因此,优秀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的综合。
可见,企业在招聘、选拔员工时,越来越注重个人气质、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等,并把这些看成与专业能力同样重要的因素。而这些软能力,正是当代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这种软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呼吁教育机构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软培训”也应正式进入课堂,以帮助学生强化自己不足的方面,提高综合素质。
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观念上的误区
一是盲目自大,脱离现实。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未能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评估,找准择业定位,从而盲目自大,如:“不合我兴趣的工作我不干。”“我是学生会主席,我还怕找不到工作!”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念,不仅会贻误就业的良机.还可能导致择业的失败。
二是忽视专业,急功近利。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实惠,也导致了人们择业观念上的功利化,比如,“哪里有钱赚,我就往哪去!”“专业对不对口无所谓,关键是有无住房、奖金和福利!”
三是注重自我,少虑国家。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而忽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四是消极懈怠,放弃竞争。竞争残酷,形势严峻,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于是,当竞争来临时,临阵脱逃,并给自己罗列出一系列退缩的理由。
五是缺乏主动,依赖父母。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独立意识差,依赖心理严重。表现在就业上,即不主动求职,希望父母为自己安排好一切。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择业和创业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所谓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所谓创业则是通过发挥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
大学生要认识到,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国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前提下,大学生要通过就业观的调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创业者。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特别要做到服从社会需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理想的未来,希望工资高、闲暇多、能够自我实现等,这样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们应合理定位,适时调整就业观念,使自己的期望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应当认识到,职业对于人来说并非只有工具的意义,它还是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是从个人的、工具性和物质需要来看待职业,就必然会忽视职业生活所具有的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内涵。
如前所述,大城市竞争激烈,人力资源市场供远大于求,而农村和基层则相对比较宽松,很多空缺部门无人问津,招聘无果。因此,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基于自我发展的考虑还是社会责任的考量,都应该将国家的需要、社会的责任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将自己的择业定位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和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基层、农村和边疆的发展繁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大好机会。毫无疑问,基层、农村、边疆等最需要人才、最有利于大学生脱颖而出的地方才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成就事业的舞台。
【案例】在服务西部的过程中实现青春的辉煌
刘英俊,男,汉族,中共党员,同济大学2003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2003年6月,在即将毕业离校时,刘英俊得知了团中央等四部委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消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定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并主动申请到西藏去接受锻炼、奉献青春。初到拉萨市建设局,刘英俊便被委以重任,投入到国家投资3.7亿多元的工程项目建设当中,他边学习边积累,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手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认可。2004年12月1日,拉萨市金珠西路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总投资2.3亿元,是西藏有史以来投资最高、设计标准最高的市政道路工程,是拉萨市的迎宾大道,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他作为该工程的甲方代表,负责现场全面管理和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工程工期近9个月,他兢兢业业,每天都忙碌在工地上。经过不懈努力,他多次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潜心研究工程进展,将整个工程的主要技术参数、指标都熟记于心……2004年,他代表在西藏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由团中央组织召开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座谈会,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2005年8月,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时,他再一次做出决定——扎根西藏。他说,在西藏做志愿者是幸福的,也是很幸运的,因为越是在人才稀缺的西部基层,越是在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越能提高自己,越能体现自身价值,越能为西部建设做出贡献。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勇于开拓创新、服务当地、锻炼自我,就一定能够再创佳绩,实现自己青春的辉煌!
【案例点评】刘英俊身上不仅体现了大学生乐观向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宝贵品质,而且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更为重要的是,在刘英俊身上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他始终坚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志向同实实在在的奉献活动结合起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崇高的生活意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2、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还应该改变择业独木桥的观点,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就业难题,也能为社会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案例】大学生擦鞋擦出80家连锁店
开在成都市高档社区旁的罗记擦鞋店在成都小有名气,擦鞋店的老板罗福欢是一名毕业于四川某大学的大学生。从街边的擦鞋摊起步,到今天在全国拥有80多家罗记擦鞋加盟店,罗福欢用8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名大学生基层创业的传奇故事。
1995年,毕业后罗福欢像当时许多大学生一样,怀揣着对大公司大企业的向往,回到了父母所在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1997年他来到成都,顺利地进入了一家信息公司,开始了他曾经非常羡慕的白领生活。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就会这样下去了。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生活。
一个双休日,罗福欢在街上闲逛。他看到一个擦鞋的老太太,生意惨淡,出于同情,罗福欢走上前-L--把自己的鞋交给她擦,并随意询问生意情况。老太太告诉他.生意好时每天可以挣到七八十,一个月下来就两三千呢。罗福欢感到非常震惊。当时就想,要是自己做这行,肯定做得比她好。
有了这样的信心和开店的想法后,他每天有空就上街观察擦鞋的人怎么工作,客源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群,擦鞋者集中的地段,哪些客源是还没有想到或还未发掘的,并把这些都记在了小本子上,作为创业的最初积累。1997年的最后一天,罗福欢的擦鞋店开张了,价目表上面赫然写着擦鞋3元到50元。这样的价格对于成都市普遍存在的一元钱擦鞋的行情来说简直是天价。但罗福欢认为这样做有自己的理由,他当时用的差不多有15种国家的鞋油,其他工具也特别漂亮。一位先生成了他的第一位客人,半小时后终于擦完了,先生拿过鞋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掏出10元钱:“小伙子,你的劳动值得我花10元钱!”这lO块钱带给了罗福欢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2003年2月,罗福欢的第一个专门为中高档客户服务的连锁鞋店在成都桐梓林路开张了。同年10月,第三家连锁店正式挂牌。现在,罗福欢已经在全国拥有了80多家加盟店,而且业务范围也从单一的鞋的清洗和护理,扩大到皮革皮具,甚至北京、上海等地的客户也会将自己需要特殊护理的皮具邮寄到成都,这些都让罗福欢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罗福欢说,希望自己的罗记店能够一直做下去,做成百年老店。
罗福欢自创擦鞋店,为社会提供了服务,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首先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即创业意识;其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敢想——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敢做——勇于走出第一步,敢当——不怕困难和挫折;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创业的能力,有市场嗅觉——善于发现机会;有合作精神——善于利用资源,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解决问题。
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能力准备和心理调适
大学生应当打破“学历本位”的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能力准备主要包括:
①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
②适应社会能力。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人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将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④组织管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他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此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要注意就业心理的调适,包括:
①克服挫折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会因为自身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如果遭遇挫折以后不是认真反思,而是失去理智地一意孤行,就可能形成人格障碍,对健康人格造成严重威胁。要正确对待挫折,适当调整自己的需要、动机、目的和情绪。
②排除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在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上,从众心理大多表现为跟随他人的意愿,一味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其实这样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每个人的最佳职业追求。作为大学生,应当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
③摒弃虚荣心理。虚荣心理也是妨碍求职择业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虚荣心过强者在择业中把注意力片面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不从自身实力出发,不考虑自身优势的发挥。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认清自己: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认清自己之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真正丢掉虚荣的思想包袱。
④避免攀比心理。攀比心理在求职中表现为缺乏主见,自信心不足。这是因为攀比者过分关注他人的就业取向,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在求职中,指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⑤根除依赖心理。在传统就业意识的禁锢下,许多学生迷恋“统包统分”,恐惧竞争风险,把就业希望寄托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甚至家长身上。这种依赖心理往往导致求职者对求职择业不闻不问,消极等待。怀揣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即便进入就业、竞争的行列,往往也无所作为。大学毕业生只有面对实际、着眼基层、积极参与,彻底根除依赖心理,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1、爱情的本质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可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和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三要素:一是性爱——爱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是爱情的高级升华,使爱情区别于亲情和友情,成为特殊的“情爱”。二是共同的理想——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爱情是两个人情感的交融,只有人格上的相互映衬,志趣上的相互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生活的共同理想,才能使爱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使爱情牢固而长久。只有纯洁的品德作桥梁,以崇高的理想作纽带,连接起来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三是责任——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是爱情得以长久的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仅有内心的倾慕,还不是真正的爱情,必须将这种内心的情感付诸实践,自愿担当。
可见,爱情是理想、责任和性爱的有机统一。性爱的吸引,使得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并把爱情与友情和亲情相区分。理想的契合,使得爱情中的人们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从而克服生活中的消极和颓废。责任使得人们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挚爱的人付出、担当。
2、培养爱的能力
爱情是人生的必修课,对于大学生来说,爱的能力是影响我们未来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首先,不要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爱情当游戏不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其次,不要功利化对待爱情。无论是追求脱离现实的恋爱对象,还是片面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重经济条件等等,都得不到真正的爱情。最后,摆正爱情的位置。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爱情与学习的关系:爱情是人生的必修课,但只是大学阶段的选修课。在大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家在这个阶段,应将学习知识、充实自己放在第一位,不要沉缅于感情缠绵之中,虚掷光阴,耽误学习。
爱情与其他感情的关系:爱的情感丰富博大,不仅有恋人之爱,还有父母、兄弟、祖国社会之爱。亲情、友情、爱情不是排位取舍的关系,而是缺一不可的关系。因此,不能因为恋人之爱,而忽视了其他的情感内容。
爱情与集体的关系:恋爱中的双方,容易把自己禁锢在二人世界里,这是极为错误的做法。这种疏远同学、脱离集体的做法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更不利于爱情与外界环境的自由流通,促进爱情的健康成长。
②恪守恋爱道德
尊重人格平等。恋爱中的双方是平等的,如果把一方当成另一方的附庸,或者依附于对方,都是对爱情实质的曲解,也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自觉承担责任。责任感是人们对责任的一种自我意识。当我们接受一个人的爱,或者给予爱的时候,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贫困还是富有,都要自觉为对方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恋人在公共场合出入,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社会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恋人独处,也要讲文明,讲道德。
③正确面对失恋
步人爱河的人都有成功的期望,但也要有不成功的准备。失恋了,不仅需要我们理性认识它,更需要我们从悲痛和失败的经历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历史上有数不胜数的名人,因战胜了失恋的痛苦,最终收获了幸福的爱情,也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歌德第五次失恋以后,痛苦万分,几乎拔剑自杀,不过最终他战胜了失恋的痛苦,完成了著名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所以当失恋无法避免地来到我们身边时,勇敢而积极地接受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第一,明白不是某个人的错:爱情的世界中,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第二,让时间来冲淡一切:相信时间的力量,时间是一剂良药,无论快乐或是痛苦,一天之后都将成为过去;第三,旅行、看书、倾吐、转移:当人们过分关注某件事情时,往往会自动放大其严重程度。而当我们用各种活动填满空余的时间,痛苦便可以得到适当的转移和排解;第四,始终拥有爱的希望:一次失恋,只不过是一段经历,不能代表和决定任何东西。即便是失恋了,也依然不放弃爱的勇气,始终拥有爱的希望。
二、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基础之上,而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恋爱是缔结婚姻、组成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婚姻和家庭则是恋爱的结果。婚姻、家庭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条件,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婚姻的成功体现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满又彰显婚姻的意义。
婚姻、家庭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本能,从而构成男女结合的生理基础和家庭成员关系在生物学上的特征,体现了某些自然规律对婚姻家庭所起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如:自然选择规律排斥近亲通婚。
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婚姻家庭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并受到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婚姻家庭具有了社会性质。社会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
婚姻是形成家庭的基础和前提,家庭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依赖于法律的规范和道德的约束。因此,必须深入全面地学习婚姻家庭中的道德与法律。
【小资料】《结婚人盟誓》——柏杨
新郎:×××
新娘:×××
我们二人谨定于    年    月    日(农历    年    月)午时,在      举行结婚典礼,立下海誓山盟,终身遵守。在婚姻路上,共同经营,灾难病痛,互相扶持,永不分离。并就下列事项,立下承诺,即令沧海化为桑田,桑田再化为沧海,也要携手共进,相亲相爱,直到白头。
1、我们宣誓从结婚这一天开始,不但成为夫妻,互相敬爱,分担对方的快乐和忧愁,也同时成为朋友,而且是诤友,互相勉励,互相规劝,互相批评。
2、我们领悟愉快的共同生活全靠心灵沟通,所以,我们一定善用言语。不仅表达爱心、知心,也使彼此藉语言加深了解,一齐成长。绝不粗声叱责,绝不用肢体代替言词,绝不允许发生婚姻暴力。
3、我们认知家庭与事业是夫妻共同经营的果实,夫妻对家庭的贡献等值,在家庭内或社会上,价值完全相同,社会工作薪俸无论多少,家务工作的薪俸都与其相同。
4、我们同意将来我们有子女,管教上如果有不同的意见,甚有尖锐对立的意见,一定会克制自己,去请教专家,绝不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希望的工具,也绝不用孩子来炫耀自己。
5、我们认为一夫一妻制,是社会安定的磐石,是孩子们成长最安全的温床,我们喜爱并尊重这种制度,并用事实和行动,维持它的尊严。
6、我们警惕婚姻生活并不多姿多彩,它不但平凡,而且琐碎,如果不滋养珍惜,容易使生命憔悴,心灵伧俗,所以生活之中,我们一定保持适度的假期,与孩子一起长大。
7、我们谨记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孝敬对方的父母,不仅回报养育之恩,也是培养自己人格的完整,为我们的下代立下榜样。
8、我们了解我们将来会老,所以,我们从结婚这一天,就培养专业之外的其他艺术兴趣,如书、如画、如音乐,使我们的生命永远充实灿烂。
总结以上八点,我们虽不能马上做得完美,但我们会耐心追求,永不沮丧,永不停止。
三、家庭美德
婚姻家庭的和谐美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
1、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反映了人们对于需要特别关爱的老人和儿童的深厚情感,成为世代相传的道德信念。尊老爱幼即尊重、赡养老人,帮扶、爱护弱小。尊老,不但要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更要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爱幼,不但要注意开发孩子的智力因素,更要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老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晚辈无私地付出心血,当他们年老体弱时,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及家庭成员的尊重与回报。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是社会和家庭的希望,当他们还不能自食其力的时候,理应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成年人的照顾与培育。
【案例】悠悠寸草心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
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把脚伸进水盆里。
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2、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强调在家庭生活中男女人格平等,权利与义务对等以及平等对待自己的子女,这是对传统伦理道德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的超越。
男女平等是我国重要的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家庭关系上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传统宗法社会形成的落后道德观念,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不仅应该体现在社会关系中,更应该体现在家庭关系中。提倡男女平等有利于建设和谐家庭,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有利于保护女性的独立人格,有利于破除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有利于维护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夫妻和睦
夫妻是家庭关系的主要成员,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和睦是婚姻家庭美满的基础。
夫妻和睦强调夫妻双方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互敬互爱,互助互让,共同营造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
4、勤俭持家
勤俭是家庭兴旺的保证,也是社会富足的保证。家庭成员既要勤劳奋发,积极从事职业活动,从社会获取相应报酬,不断改善家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要节约、俭朴,反对奢侈浪费,家庭生活不要不顾家庭的收入,不顾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盲目追求高消费。
在大学里,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应当勤俭以励志,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也应当勤俭以养德。大学生要尊重父母劳动所得,体谅父母的辛苦操劳,尽量减轻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负担。“可怜天下父母心”,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体现在勤俭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父母和家庭最实际的贡献。
5、邻里团结
当代社会,家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多维的关系中。邻里之间既无血缘关系,又无法定关系,而是一种地缘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邻里关系处理得好,可以互帮互助,互相依靠。邻里关系处理得不好,矛盾丛生,纷争不断,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婚姻家庭不仅需要道德来维系,也需要法律来调整。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1、结婚
《婚姻法》规定:结婚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包括三层含义:结婚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遵守法定程序;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结婚的法定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①结婚的必备条件: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婚姻当事人只有各自在未婚、离婚或丧偶的情况下才能结婚,一方或双方有配偶者再结婚构成重婚罪,要承担法律责任。②结婚的禁止条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
结婚不仅应该符合法定条件,还应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
2、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
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婚姻法》规定了婚姻无效的四种情形: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仍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
可撤销婚姻:指男女双方或一方缺乏结合的合意,因受他方或第三者胁迫而结合的违法婚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强迫婚姻。
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婚姻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
【案例】可撤销的婚姻
女青年王某在一饭店打工期间,与比她大8岁的李某相识并相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后,王某认为两人性格不合,遂提出终止恋爱关系。李某对此坚决反对。并多次扬言:王某如不与他结婚,就杀死她一家。慑于李某的淫威,王某违心地与李某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在共同生活期间,李某常因生活琐事对王某大打出手。随着矛盾的加剧,王某诉至法院,请求依法撤销与李某的婚姻关系。你认为该案件应该怎么判?
法院经调查认为,王某与李某结婚前,李某确实存在威胁、恐吓等言行。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法院判决王某与李某的婚姻属可撤销婚姻,予以撤销。
3、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个方面。夫妻问的人身关系,是指夫妻双方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财产关系,是指夫妻双方在财产、扶养和继承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父母子女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体包括: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监护人。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即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生活上的关心照顾,这种义务是无条件的。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此外,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受继父或继母抚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的关系、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与婚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同。
其他家庭成员关系,是指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问的关系、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具体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赡养的权利或义务。
【案例】谁来赡养李某
张某(男)和李某(女)于1960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取名小刚。夫妇俩后又收养一女,取名小星。一家四口过了几年幸福的生活,没想到有一天张某遇车祸身亡。李某从此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邻居王某的妻子因病死亡,也独自抚养5岁的女儿小红。张某去世后,李某和王某平时相互关心,互相帮助,渐渐产生了感情。小红8岁时,李某和王某登记结婚。婚后,俩人相濡以沫,共同将小刚、小红、小星抚养成人。2001年王某去世不久,李某所在的工厂倒闭,无力支付退休金,李某生活拮据,加之体弱多病,便要求三个孩子负担生活费。可小刚说,自己已下岗,没钱。小星成年后知道自己不是李某的亲生女儿,与其生父母也有了往来,不愿给付生活费。小红也说自己不是李某生的,也拒绝给付生活费。李某不得已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小刚、小红、小星履行赡养义务。
4、离婚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法律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有两种方式:一是协议离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且对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达成协议的,可依行政程序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经过审查认为符合登记离婚的条件,可予以办理离婚。二是诉讼离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①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②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③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④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⑤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有关离婚的特别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妇女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女方提出离婚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教育及财产处理。首先,关于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离婚只是从法律上解除了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血亲关系并不因此而消除,无论子女由哪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故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害这种权利或逃避这种义务。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可以协议解决,协议不成由法院判决。其次,关于离婚的财产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判决。有过错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补偿。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则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由法院判决。
《婚姻法》还规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当夫妻一方有下列过错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重婚的;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过错方应当向无过错方支付赔偿金。
【案例】何小姐(女)与宋先生(男)是同事关系,两人共事期间自由恋爱,感情一直很好,并于2001年幸福走入婚姻殿堂。婚后,两人生活也很美满,特别是在女儿出生之后,一家人更加和乐融融。但好时光持续不久,就在两人结婚5年后的一天,一条可疑的短信,引起了两人无尽的争执。事出有因,妻子发现了丈夫有外遇,从此,两人的感情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在两人感情无法挽回的情况下,何小姐将丈夫告上法院,请求与丈夫离婚。你认为该案应如何判处?
在这起离婚诉讼中,涉及到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两大问题。夫妻双方都有权请求女儿的抚养权,法院依据夫妻双方在教育程度、生活条件、道德水平各方面的情况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一方。关于夫妻共有财产,本案中丈夫的外遇行为是导致离婚的主要原因,丈夫是有过错的一方,因此,在财产分割上,应该倾斜于妻子。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两种重要调控手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着婚姻家庭这个人生的港湾。树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规范,是生活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应慎重对待大学时代的爱情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对婚姻和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本章小结
本章着重探讨了道德和法律对于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保护和调控。当前,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不知不觉渗入到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中,对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引发了一些违背职场规范和家庭伦理的现象。本章着力讲解和澄清现代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职业法律和《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精神,养成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念,恪守恋爱道德,践行家庭美德。
■本章基本概念
职业  职业道德  择业  创业  爱情  婚姻  家庭美德
■复习思考题
1、联系生活实际,浅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创业观?
3、联系实际论述大学生应如何遵守恋爱道德?
4、如何理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5、材料题:
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存在如下现象: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宁在大城市无事干,不到基层求发展”。
结合这种现象,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择业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