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卡号生成器 在线:调漂 何蔚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11:17
转帖:浮标新理论--何蔚蓝

浮标是整个台钓的灵魂。故俗话说:一年苦练,二年调饵,五年调标。浮标在钓鱼时的作用就好像我们家中的电视机一样,零件、电路及供电系统都没有问题,如果调整不好,就出不了信号;调对了,画面就很清晰,看得很舒服。要解开浮标之谜,还得一步步从头说起。 

何蔚蓝最近把他的浮标理论概括为七条口诀: 

1、调高钓高,双稳定; 2、调低钓低,双灵敏;3、调高钓低,上迟钝;4、调低钓高,下迟钝;5、不多不小,轻触底;6、淤泥池底,最难调;7、刁滑鱼儿,最难钓。 

这个口诀,就是贯穿《浮标新论》的精髓

一)浮标的材料及种类 

台钓浮标材料有三大类。1、动物型 其代表以孔雀毛为主。也有刺猸毛等其它动物的翎毛。孔雀毛以老年自然脱落的为佳品。因为这种羽毛体内的海绵体已经老化,对气温度影响引起的冷缩热涨反应较小。2、植物型 种类较多,以通草、桐木、芦苇、巴尔沙木为常见。尤以芦苇及现时最流行的巴尔沙木(又称轻木)为主流,其特点是不受温度变化影响。3、合成浮标 有宝丽龙(即发泡胶)、塑胶及碳纤等。这类浮标一般只有初学者才使用。 

(二)浮标的自重问题 

我看过很多国内外的钓鱼书,一般人都认为浮标体积越小,浮力越大越好,更有人认为浮标是空心及充气式最好,恨不得将浮标用无形空气制作才叫好。在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如果你拿一个棉花球向前投去,用力很大,棉花球飞行速度很慢,方向性也不准确。当然也并不是说浮标越重越好,一切都要有个恰当的度。纯物理学及纯力学的理论根本不能硬搬到钓鱼理论中去。因为天气、鱼情、鱼的食欲及吸食方式每天都在变。鱼是有生命,有思维的。人钓鱼,鱼亦钓人。我与一位台湾著名制标人讨论过上述问题,他亦有同感。如果把浮标做到极轻浮力极大。我发现有鱼讯的时候,浮标乱跳,很难有明显下顿的动作。这种只有向上牵引力而没有自身重力下压的浮标根本不能用。虽然说浮标的浮力可以用增减铅皮的重量来平衡,但减小浮标体积而增大铅坠的体积及重量又有什么意义!线组的受力分配一定要平均,任何侧重于某个位置的变化都会出现问题。我们在制作的时候一直都在追求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特别适合鱼类吸食动作的浮标。如果这问题不说清楚,这种模糊浮标概念还会继续影响各位钓友。 

要调好浮标,先要认识它。浮标大致有如下几种: 

1、贯穿型 以去壳孔雀翎制作的浮标为代表。中心用碳或玻璃纤维支撑,外包去壳孔雀。这类浮标外观漂亮,但对油漆的要求很高。油漆既要有硬度又要有韧性,还得恰到好处,面漆硬了容易爆裂,太软又会在扬竿瞬间出现的180度倒立中受水的阻力而呈现弯曲。试想,速钓的扬竿抛钩在一分钟内重复4-5次,浮标还来不及回直所出现的下沉,鱼讯的动作会正确吗?显然,只有很专业的厂家才能生产出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挺直的浮标。贯穿型浮标的特点是比较稳定,缺点是容易把外力影响下的微弱动作隐蔽掉,利弊参半。 

2、不贯穿型 所用的材料就多了,较有代表性的是带壳孔雀翎和芦苇制作的浮标。它的制作过程是将标身材料剖开后两头分别插入标尖和标脚,再捆绑粘合成形。这类浮标如果制作得好,有外壳保护一般不用涂太厚的油漆,自重又比较轻。然而,有些产品为求接口圆润涂了很厚的油漆,反而破坏了它轻灵的特点。与贯穿型浮标相比,它在轻微的外力影响下就有灵敏和活泼的标尖反应,具有将小动作放大的优点,可惜取材于未经修饰的天然物质,规格不能统一。它最经不起挑剔的地方是浮标顶部和标肢的结合部,要挑选一支完美的浮标不容易,如果用心选到一支好的,不失为利害的武器。 

两年前,我在东莞参加比赛。此前,我同友人到当地一台商开设的渔具店购物,老板极力向我推荐巴尔沙木浮标。他说:“现在台湾的高手全用这种浮标,孔雀翎标已经落伍了。我敢与你打赌,如果你能从他们的标盒里找一支孔雀翎,我输你一万元!”我对他所说的“高手”是个什么等级没有追问,言辞也过于偏激,不过他这话证明了巴尔沙木是流行本色。 

由于巴尔沙木浮标出现的时间不长,很多人不了解它。我简单介绍一下:巴尔沙木是一种亚热带木材,我国主要产于云南和广西。这种木材的特点是质轻多孔,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之一。据说,最好的巴尔沙木生长在南美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中。用巴尔沙木替代孔雀翎和芦苇制作浮标,可以不贯穿生产,还可以任意成形,并具有孔雀翎和芦苇浮标的优点。然而,它也有缺点,由于很轻,微孔又使它变得松软,加上没有外壳保护是很容易折断的。如果厂家的涂料配制技术不过硬,其耐用性就难说了。 

选购浮标应该从功能上来考虑,因为每支浮标在设计时就贯穿了适应鱼种,咬钩力度,鱼讯表现等综合因素,是预先就设定的。以一支浮标适用不同水情、鱼情的万能浮标是没有的。一些人到渔具店选购浮标不分青红皂白,对标尖左瞄右瞄,似乎买的是标尖而不是浮标。内行的做法应该是先旋转,由标身的反光和手摸的感觉中得到表面是否光滑,涂层是否均匀,再看标体的形状设计,中心垂直度如何,只有标体的完美才是重要的。之后,掂量一下浮标重量是否恰当,最后才是标尖标脚。有些人为标尖有一点点不直而放弃一支标体很好的浮标,反去选一支标尖挺直而标体不怎么好的,真是舍本求末! 

(三)浮标的调整及入门 

一些初学钓鱼的朋友向我讨教钓鱼之道,我总说一句话:“要教你钓很多鱼容易,但要教你比别人多钓一条鱼难!”君不见钓王、大师们为了比别人多钓一条而吃尽苦头,钓得两眼发花,满头冒油,直拚个你死我活! 

调4钓2是萧春平、廖心阳两先生在推广“台钓”时没有办法中的一个办法,只是廖老先生将他写的台钓入门书改了一个书名,叫《台钓秘笈》。 

现在大家都在进步。浮标种类及可调性、可钓性都在改良,标尖长23厘米,15-16目标长,还有的是长9厘米,只有6目,还怎样“调4钓2”? 

每支浮标的浮力大小不同,标尖的目数有多有少,所表达的残余浮力也不同。“调4钓2”已不够用,但鱼要钓,标要调,怎么办?以我设计浮标的理念及长期施钓的体会是,不管你用一支什么类型的浮标,必须调整出浮标的灵敏状态和表达稳定的鱼讯信号。其方法是:在当天钓鱼的水域,先将鱼饵拌好,然后开始调标。 

步骤一:空钩半水不到底 首先,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钩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你会发现浮标往下沉没,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但要切记,你用的鱼饵大小要估计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因为鱼饵从水面下沉到池底的过程中肯定会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鱼饵从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所以,调标时只能将要用的鱼饵取出一小团搓粘,使它不容易雾化才对。以正常施钓鱼饵的2/3左右半水调标,是一重要环节,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行,因为这粒鱼饵的大小决定了今天调标的目数。如果你选用的浮标浮力偏小,或标尖的长度偏长,可以从修剪铅皮中使浮标标尖露出1目或1目半。假使标体和浮力偏大,标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调整标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步骤二:两饵轻触底 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调目。以这种方法调标,完成双钩挂饵抛出,浮标一定会缓慢下沉,接着再将浮标往上移动,一直至双饵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钓。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台钓”的浮标功能主要是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许多争论文章都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内容)。发生鱼讯时,是以鱼饵在水下保持轻触底状态的信号为准。这种调标法绝对保证鱼饵到底,两粒鱼饵的重量既不会因浮标的浮力不够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负担造成迟钝现象,更不会因为盲目的调几目而造成浮标的浮力过大,现鱼饵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发生。这种调法的目的是鱼饵重量的一半由浮标的浮力向上牵引,另一半由池底来承托负担。 

(四)浮标灵敏点的误区 

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哪里?公理婆理,各有各的说法。寻找灵敏点,台湾人争了几十年,大陆也找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公式。以前的说法是把浮标调整到水平,之后平均一目一目的修剪铅皮,直修剪到某一目浮标突然浮起不止一目的位置,就定为灵敏点。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做起来也麻烦。我认为,此法缺乏科学性,至少是割断了鱼情,而鱼情恰是浮标设计的重要理念。 

如果修剪铅皮得到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5-6目之间,而用它来钓鲫鱼,就出问题了。鲫鱼饵的比重轻,一粒鱼饵的重一般只能将浮标压下半目或一目。在水温不高的北方,两粒鱼饵搓得更小,即使用两粒鱼饵的重量也未必能将浮标压下一目。用这样的浮标钓鲫鱼,即使钓4-5目,鱼饵差得稍小或钓点水底不平,就容易出现鱼饵沉不到底的情况。用这支浮标钓鲤鱼和草鱼,情况会怎样呢?钓鲤鱼的饵比重大,一粒饵能将标尖压下6-7目(两广地区钓罗非鱼的饵比重就更大了)。就算钓半目,由于浮标向上牵引不够,鱼饵下沉会被稀软的淤泥掩往一部分甚至全部。于是就有窝子里鱼星不绝,而鱼很难找到鱼饵。我见过很多因为鱼聚窝不咬钩烦躁得频频更换钓饵,却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浮标。还有些人自以为聪明,一见标尖晃动猛提狠抽,虽有时候也能有钩挂着鱼体的意外惊喜,但更多的是钓线被拉得吱吱叫唤,最后仍是脱钩断线。灵敏点变成不灵敏了。 

一支浮标到底有没有灵敏点?我认为:浮标是没有灵敏点的,而只有灵敏的浮标。不从标的整体上去寻找灵敏,而把着眼点局限在标尖的来一目是一种误识。那么,怎样的浮标才是“灵敏的浮标”呢?首先是材质的选用,其次是造型设计、加工工艺,再就是标脚、标尖的长度和配重。每款浮标在设计时都已设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就连鱼讯的表达幅度也考虑到了,以灵敏点来规范浮标是令浮标改弦易辙,去承担它不能适应的工作。 

调到某一目才有灵敏,难道其它目数就不能调,不能钓吗?我认为:调几目才正确是由对象鱼的吸食方式决定的,同时还要结合天气和气象情况对鱼的食相变化有所估计后才能就鱼饵特点、浮标造型作正确选择。在广东,罗非鱼是最大众化的垂钓品种。当一时没有合适的浮标时,我的做法是修剪铅皮到标体露出水面0.5-1.5厘米,使浮标有足够浮力控制鱼饵的状态,以此获得的信号就是标尖下扌屯 既有力又有幅度。 

对浮标调整和灵敏点问题,目前还有争论。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调整鱼饵重量的办法控制浮标的灵敏和迟钝,并得到相应的信号。这是真正由实践得到的科学结论。抛开鱼饵或不把鱼饵的大小、比重考虑在内,仅靠移动浮标去寻找目数得到的自我感觉虽然良好,但最终还是因钓不上鱼来而徒增烦恼。 

五)何谓灵敏 何谓迟钝 

记得98年全国俱乐部杯广东站比赛时,我在赛场调标已经很晚了,偏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与我一起的一位钓手一时心急,将调3目的浮标调到了5目。从他使用的浮标类型看,调5目已经偏高了。我告诉他:这样也可以,只是明天比赛时要从2目钓起,如果调5钓2目没有动作或动作不明显,可以改钓3目,但要注意钓3目有假动作,如此则应改为钓4目或4目半。这时候,有清楚的有力一扌屯 的扬竿提示动作就会有稳定的中鱼率。赛后,这位钓手对我说:果真和你说的一样。 

或许有人要问:不是调5钓2灵敏吗?怎么你说调5钓2没有动作呢?回答是:判断鱼讯要将鱼的吸食习惯和浮标的动作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虑。以鲫鱼为例,它在进窝找到鱼饵之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将口腔内的水或气体呼出,然后才能吸食。这个吸食前的呼出压力,加上鲫鱼的警觉性以及对饵料作味觉及安全试探的习惯(职业比赛塘的老鱼更堪),构成了鲫鱼的前期吸食动作。有些人施钓时在调5钓2或调4钓1的所谓“灵敏状态”下,不是浮标下沉乏力就是急速下沉而不能判断鱼钩是否入口,胡乱扬竿的结果是空钩连连。原因就是对鱼吸食的前期动作缺乏了解。在鲫鱼的吸食动作中,如果鱼饵着底的稳定性不够,鱼吸时饵就会向前滑动,一次又一次的推吸鱼饵还是进不了口,标尖就是黑标扬竿还不中鱼。如改“调6钓1”又会怎样呢?我的判断是连下沉的动作多不明显了,因为浮力也就是向上的牵引越大,鱼饵在水底的稳定性越差,甚至离底悬起。对于食饵欲念不高或警觉性、试探性高的鲫鱼来说,鱼饵在水下像荡千秋一样来回摆动,并始终不能下沉。



数年前,一位学物理力学的钓手同我讨论这个问题,他说:“物体在悬空时比固定时更容易破坏它的稳定性和移动它的位置。”从理论上说他是对的,但把鱼吸食的习惯及我们要的浮标提示动作加进去,纯理论的正确就未必适合于钓鱼实践。我们在钓鱼时只能从浮标的上升或下沉动作去提示扬竿,而没有办法看透水下的鱼饵,作为钓手,看问题一定要客观。我认为,钓鱼时浮标的灵敏应该以能表达准确的信号为基础,而不能硬说调几目为“灵敏”,不要被以前定下的名词或口诀吓倒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有时是调5钓1比调2钓1还迟钝,还没有动作。调目要合理,关键在钓目。 

(六)剩余浮力与“归零点”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的“剩余浮力”。这个专用名词一般是指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时浮标露出水面的状况,并习惯于用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说明浮力。例如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就习惯地称为“剩余浮力”。由此又产生错觉:标尖每一目代表的浮力都是一样的,而事实是与标尖靠得越近的“目”浮力越大。以长10目的标尖为例,假设每一目的长度是平均的,那么,调标尖完全出水时这10目标尖的浮力就是它能承担的重量,记数为10,于是标尖第一目代表1/10,第二目表示2/10的重量……然而,浮标设计专家并没有把标尖的“目”用平均长度来表示而是把顶端的一目涂了2厘米,靠着标身的一目只有0.8厘米。厂家的这一设计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浮标尖每一目所代表的浮力是不同的。所以,调整浮标要有正确认识。 

有人认为,调6钓5与调3钓2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只有区分一下这两种情况的鱼讯反应就可以发现,动作截然不同。用调3钓2的鱼讯认识去指导6钓5,结果是同样的反应后者屡屡空钩。 

与剩余浮力搅在一起还有一个“归零点”,也是模糊认识。著名钓手程宁曾提出过“归零钓法”,且不论大家是否接受,对其设定“归零点”这个名词我持着肯定态度。不过,我对“归零点”是作另一种理解的。有人问我:挂双饵调标尖平水是不是就是“归零“了。我说:不是,这只能算“负重归零”。我们知道,要做到每次挂饵的重量、大小绝对一样是不可能的,既然饵有差异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归零。“归零点”的划分应该在调目。你调几目,这个被你选定了的“目”就是浮标的归零点,它不是固定的标尖的某一刻度,而是随坠钩重量的变化在标尖上下移动中最终被钓者确定的,我们不要刻意规定它在哪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特作图示如下: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在调5钓5时鱼饵的重量全部由池底承托,而调5钓4时线饵的重量约4/5由池底承托,而浮标对饵重的向上牵引力约为1/5,而一直到调5钓3或2的时候鱼饵的重量才约一半由池底承托,一半由浮标向上牵引(轻触底状态)。如果调5钓1目或半目的时候,水下的鱼饵已经一饵融底,一饵悬空了。如果轻轻修剪铅皮,双饵就悬殊空于水中,也清楚表明在钓5钓6时双饵的重量不但由池底全部承托,而子线有1目的长度弯曲在池底。 

在此之前我一直鼓吹“调单饵半水露标尖1目或半目”,就是以附图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调标不能凭空想像,更不能跟着感觉走,选择浮标犹如配鞋,大了走不快,小了挤得难受,是不能随便的。 

(七)浮标“盲区”释疑 

在钓鱼时很多人以为把鱼饵抛出,等浮标下沉到钓目就可以等到鱼上钩了。认真一些的人虽然不是东一竿西一竿,鱼饵的落点也都有在同一位置,但明明鱼池的鱼很多,鱼饵也对路,鱼儿的食欲又很强,可别人能中鱼自己就是钓不到。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人认为是存在着“浮标的盲区”。浮标有没有“盲区”?我认为是没有的! 

今年俱乐部杯广东分站赛后,我与一朋友在赛场旁另一渔池,一对一作赛一场。结果,使用相同的鱼饵和钓具,我有鱼上钩,而他连浮标的动作都没有,我告诉他原因后,他也频频中鱼了。 

上述例子中的这位朋友虽然每次抛钩的落点都一样,但他没有注意到自己使用的浮标浮力不大,设计又欠灵敏,另外钓线粗且硬又有些弯曲,加上每次抛竿他都没有抛满线,让铅坠、鱼饵、线组松松垮垮地下沉,而我则尽量将线组抛满,在鱼饵下沉及着底时利用这支浮标可利用的浮力牵引着鱼饵下沉并绷直线组,追求的是第一时间接收鱼讯。弯曲及松垮的线组使鱼讯受阻,不能迅速正确地传递到浮标,更严重的还会消耗掉信号,造成失控区域,成了一个人为的“盲区”。 

悬坠钓法的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看似简单,但如果不规范就会给自己制造很复杂的问题。高手如李维新、黄适之、陈以生等学钓时常常烈日当空还在球场内练抛竿,可能在一些人看来都是“神经病”,钓鱼还要这样辛苦?试想一下,我们按要求每次将线组抛满成足够的抛物线,浮标及线组在铅坠的牵引下形成两个速度下沉,第一个是靠铅坠的重量快速下沉,第二个是当铅坠快速下沉接近到位时,浮标的浮力变为对铅坠的牵引产生缓冲阶段。在缓冲阶段,鱼饵开始脱离铅坠的牵引而转化成主导地位,由它的重量去牵引着整个线组及浮标下沉到我们所设定的钓目。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调整得合理的浮标及线组):水面上的浮标开始是快速下沉到某一目之后才慢慢下沉到钓目的。一些文章所说的“盲区”是指第二个慢速下沉的过程,既然在第一个快速下沉运行中我们能察觉鱼讯,扬竿中鱼,为什么在第二个慢速下沉的运行中更容易观察鱼讯的时候,有些人却把这个区域放弃,非定一个“盲区”的死罪给它。我认为,在钓鱼时是只有“盲人”,是没有“盲区”的!有些人脱离实际,在家里的玻璃缸里观察线组及鱼饵的下沉状况,在这个环境中没有抛物线及浮标的自然牵引,线组松松垮垮地垂直放下去,子线和鱼饵脱离浮标的牵引而失控,是飘飘荡荡地下沉。此时才可以看到他的“盲区”,而在正确的操作下是不会发生的。 

“盲区”的形成大部分是人为的,也是可以避免的,除了上面提及的操作错误外,钓具的质量问题也占很大比例。悬坠线组要求细线、小钩、灵敏的浮标,自有它的道理。有些人用质量很差的鱼线及浮标,每次钓鱼时别人可以钓几十条鱼,而自己只能钓几条。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鱼线除了钓鱼还是传递信息给浮标的唯一途径,要想钓好鱼,基础装备是一点不能马虎的。用质量差的钓具钓鱼其实是一种损失,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要切记,浮力小的浮标不要配太粗太硬的钓线,要不又有一个新的“盲区”等着你。 

(八)走出误区寻找钓鱼乐 

关于浮标所产生的问题我的见解与读者所接受及理解的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我的“理论”是否完全正确,重新思考我们以前所接受的理论及习惯已在钓鱼实践中得到证明。然而,钓无定法,我的见解也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可能有些朋友对“台钓”有更新的研究及发现,愿与诸同好共同讨论。 

许多从现象上看很复杂的问题不妨从简单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就可能海阔天空了,如果施钓过程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那更是条条大路通北京。鱼情千变万化,因鱼种及鱼体大小的差异,浮标所产生的动作也会不一样,公式及理论只是一条道路的中间线,或左或右偏离一点,只要理解正确是不伤大雅的。关键是用浮标配合鱼情,配合到你的习惯。有些钓友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分析得很细,反而复杂了,一大堆的公式计算得很精确固然有益,但现实中既不能将每粒鱼饵的重量称过,也不能想像鱼儿会像小学生们一样身体高矮差不多,按着指挥排队进窝,更不可能统一从某个角度吸食,而产生标准的浮标动作。春夏秋冬季节不同,鱼类索饵的方式及角度、力度都有所区别,是不能统一规划的。一味追求精确而缺乏应变,全按照公式就失去指导意义了。标怎么调,鱼还怎样钓。 

将鱼类社会比作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分鱼聪明一些,一部分是呆头呆脑的,还有一部分像惹事的**一样,搞得你昏头转向,更有一些像强盗利用你的“帮忙”去谋害其它鱼类的生命,如黑鱼之类偷袭掠食,经常守在你的窝子边,弱肉强食,上跳下窜,搞得你无法施钓。我认为钓鱼的最大乐趣是永远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永远有钓不到的鱼,永远让你不能完美,让你伤脑筋。 

钓者:骗也。钓鱼人精心设定了很多假象、圈套、施放许多迷惑鱼儿的烟雾,制作了鱼类的美味大餐,目的就是骗鱼进窝,咬你布下的钩。一支调整得好的浮标犹如先进的监视设备,鱼儿的一举一动都在标尖上反应出来。然而,上当太多鱼也会聪明起来,甚至耍弄起人来,反过来骗你了。在反复钓放的钓场,可以连“钓王”、大师、全世界冠军都会被“功力深厚”的鱼儿修理到没了脾气,甚至狼狈不堪。看他们频频扬竿,双饵下去,两钩上来,处身其间是一大乐事。 

十钓九吹,跑的都是大鱼。自己无能偏怨鱼儿太狡猾,嘴上净挑些光宗耀祖的事来吹,一段段风光背后隐藏着多少失落,多少遗憾,引来多少的追忆回味,空竿而返,碰到熟人只说去试饵。这也是一乐。 

钓鱼又是一场人鱼智力火拼的游戏。开始是你的浮标未调好,鱼儿盗饵饱食而走,也可能是你的鱼类大餐没做好,鱼儿不愿光顾,尔后是心满意足,满载而归,抑或是人钓鱼,还是鱼钓人,谁能作出定论?周而复始,其乐陶陶。 
归类于: 心。趣 — xenos @ 12:26 am 评论(0) 2006年05月14日关于软尾漂和硬尾漂的使用区别

[转帖]标尾就象我们微机的显示屏一样重要。是我们认口刺鱼和采取应变的依据。高手通过标尾的运动变化过程就能找出哪一口是入口,哪一口是撞线,吐口和吞钩过浅;也能明白我们当时的调钓及标的选择是否合适;更能明白钩饵在水底的状态等;从而为我们的应变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所以认识标尾不只是认识标尾的具体作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所反应的信息资料并从中受到启发,为我们的应变提供指导。
    谈到标尾就要涉及一些很有争论的问题。不过我所说的只是我自己观点和认识,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一  空心尾和实心尾的区别:现在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支3号的实心尾浮标的标尾切割成一支准备换上的空心尾相等的长度,将实心尾研磨成与空心尾外形锥度尺寸一样之后,调成了3目,然后将实心标尾切割下来换上空记标尾,重新投放水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铅皮重量,换上空心尾之后,浮标变成了7目,实验说明:不同比重的标尾会改变浮标固有的,如果说未换上空心尾的实心尾浮标调3目钓一目的话,换上了空心尾之后,如果我们不增加铅皮的重量去平衡浮标,就变成了调7目钓1目,我想钓鱼人一定知道这种状态之下,实心尾的调3目钓1目,同空心尾的调7目钓1目一定分别很大,如果将空心尾增加铅皮重量调成了3目。实心尾的调3目钓1目与空心尾的调3目钓1目,虽然大家外露水面都是1目,但它们的剩余力还是不一样,需要的重量下压(或拉力)下沉的力量都不一样,这绝对不是凭空想象的问题。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作者只是测出了实心尾的和空心尾两尾的质量之差,这个质量之差是在标尾上反应出来的,这个实验与标尾的剩余浮力的测定可丝毫没沾边,不知道他最后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下面我们自己来做个实验:取任意两只标,一只为空心尾,一只为实心尾,分别加铅调成一定目数(调目数不一定要一样,但露在水皮外的标尾的粗细必须一样,且剩余浮力都能承受我们所准备的小铅),我们分别给它们加我们准备好的同一块小铅,比较两只标尾下降的目数可一样。我相信做一万次大家的结果都会是一样的。可大家在实际垂钓过程中确实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空心尾的标比实心尾的标信号稳,且不易乱鱼层,这是为什么呢?我都知道标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在标体上,就标尾露在水面在鱼吃饵时变化的那一小段和标体比简直就没法比,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做标人都喜欢把空心尾向长身标上安装,这样的标能不稳吗!而我们常常只注意到标尾是空心的,而没注意到关键的地方标体结构;另外空心尾一般都比实心尾短,而对整只标来说相应也是如此,由于这个长度差就使得空心尾的标钓底时水线相对来说就长些,这样钩饵就会在快到底时才减速下落,从而能把鱼控制在底层钓,这就是不易乱鱼层的原因。现在还有一部分钓鱼人还抱着老观念,打死都不愿改变,实际上就是个习惯和感情的问题,就象对待自己的老伴一样,虽然人老珠黄,可给个大姑娘都不换,不过对待老婆这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对待标尾只讲感情不讲科学,那可就好了鱼儿埋没了自己哦。
     二  调高目灵还是调低目灵: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当遇到鱼吃口轻,动作小,鱼难钓时就调低目如1目,半目或平水,动作往往清楚明了,而且几乎每次都有同感;而调高目时往往见不到口或有口也是是非非,于是定论还是调低目灵,调高目钝。是这样吗?如果这样是成立的,岂不是标尾越长越灵敏!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讨论一下怎样观察物体的运动吧,我们都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就必须有参照物,没有参照物就无法谈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我们钓鱼时观标也是如此,我们观鱼吃饵时标尾的运动就是看标尾相对于水面运动,此时水面就是参照物,我们要了解的就是标尾相对于水面的运动,当我们调低目钓低目时标尾外露于水面的就很少,这时我们观标时视野所集中的就是外露水面的那一点点标尾和标尾与水面相交的地方,只要标尾相对于水面有轻微的运动我们都能辨得明看的清,这时想丢口都很难;当我们调高目钓高目时如果我们的眼睛把整个标尾都纳入视野,这时的参照物就可能是面积稍大的水面,这时标尾相对于水面的上下运动幅度小了我们就可能看不出分不清,有时不是没有鱼口而是我们没有看清楚;我们钓高目观标时应该对外露的标尾视而不见,把视野集中在标与水面相交处和附近的那1到2目标尾,这样我们在钓高目时一样能看小口,一样能钓的爽。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调高目和调低目并不仅仅是灵敏度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观标的运动清楚不清楚的问题,是与鱼口的大小无关的观标技术问题。有时鱼口可能小到标尾的运动相对于水面没有位移,在无风时,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可能水面以标尾为参照物有一点向下一凹,这时提竿能中鱼,这可能就是大师们意念观标的基础吧。不要把大师们说神了。如果非要说明调高低目的灵敏度问题,我可以告诉大家,调高目是要减铅皮的,这样就降低了标的吃铅,而且标还要向上拉,这样水线还要延长,水线以延长钩饵就要下落到更低的地方才减速等等,这关于调高低目对钓鱼的影响用灵敏度来讨论是不是抓了芝麻漏了西瓜。
     三  标尾的长短:从前文可以发现当标脚和体一定时标尾越长整标的长度就越长,当我们用长尾标钓底时水线就会更短,那么标的翻身就会更早,而钩饵减速时相对于塘底就会更高,这样更有利于引鱼;在比赛的前期,鱼少时或生口时等就可以调低目钓,水线短那风线就会长,所以长标还能比别人钓的更远。如鱼已进窝用长标调低目钓就易引鱼到上面就饵,易乱鱼,这时我们可以调高钓高,这一点在我们调标时先调高目,再加一小铅调一低目,想调高钓高去掉小铅即可。另外当我们用长尾标调低目钓底时我们还能更多地观察到标尾下降过程中的鱼讯。最后说一下长尾对标翻身快慢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标的吃铅大长短尾对标的翻身影响是不大的。二是如果标的吃铅很小,比标尾的重量大不了多少,象钓轻口小鲫瓜身小长尾标翻身就很慢。
    四  标尾的粗细:标尾在鱼吃钩饵时的运动幅度的大小决定我们观标的难易,标尾越细,标尾下移相同的目数用的力肯定要小;而标尾受力一定,标尾越细下移相同的目数就越会显得下降有力。可标尾越细我们就越难看得清,这是个矛盾。细尾标对观察鱼讯虽能体察入微,可遇到小杂鱼多时或乱了口时或打浮糗鱼时或钓大鱼时或长竿钓远时等等又都不如粗尾标。总之,钓鱼选标要综合考虑,滚于标尾粗细的选择要依鱼情和钓法而定。
    五  关于滑尾:滑尾用在粗尾上当光线充分时确实很反光耀眼,我们观标很不舒服。可滑尾用在细尾上,确有标尾的放大作用,有利于我们观标。关于滑尾对灵敏度的影响我人为很小很小,讨论这一点对钓鱼不一定有多大的影响

归类于: 心。趣 — xenos @ 11:54 pm 评论(0) 说说钓竿的钓性和硬度之关系(转自海峡,作者虾兵)

1)调性的意义:
调性决定了一根钓竿的基本性能。软、硬、超硬、极硬等调性区分,从大体上划出了钓竿的不同用途。另一角度或者说另一意义上所指的钓竿“调性”——则是把钓竿的全部性能归于“调性”范畴!
(2)调性的划分:
调性的三定义:
其一:最早接触理解并沿用至今的手竿单纯调性定义为:软调、硬调(基本5-5~4-6调),超硬调(3-7~1-9范围),极硬调(基本抖动不弯,其中又有:1~8H硬度区分)等;
其二:日本叫法,分: 
本调子——大概雷同于中性调子;
胴调子——4-6调;
先调子——大概雷同于咱们的超硬调范围;
战斗竿——极硬调非竿的另一种称呼;也有人说:是指非竿中的精品。
其三:大概是前两年某国内钓具专家首先提出,钓竿的调性应包含:自重、钓力、弹性、韧度、手感及恢复性等子内容;并提出:长、细、轻、挺、强、灵、定等七种钓竿性能综合评定的术语。
(3)影响调性的一些因素:
A、硬度、
钓竿的“硬度”决定和影响着 钓竿的调性!比如:一根鲫竿和一根鲤竿比较,同样都是3-7或2-8的超硬调竿,因为壁厚和硬度的不同,会连带产生钓力、弹力、自重、韧度、手感等方面的不同。即使两款鲤竿之间,也会因为“硬度”的不同,和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认识和定义。比如:老款(95年)嘎玛嘎鲤竿,用手轻抖,竿体基本挺直,他的2-8调性是在一定标准下控鱼操作中体现出来的!而市面上的大部分超硬鲤竿,轻抖时的弯曲就已经是2-8了,控鱼时则会显得偏软。
B、弹性、
一根钓竿设计生产中,弹性指标是否恰倒好处也很关键!比如:有些超硬鲤竿,抖动时看似2-8,但一控鱼马上一弓到底,是弹性不足的表现!好钓竿的弹性设计应该能体现一种实战感觉:——钓小鱼不硬、钓大鱼不软的高品内涵!而且在控鱼过程中,钓竿自身的反弹力可以在自动化解鱼冲力的同时,节省不少人力!
C、韧度、
一般指钓竿的抗弯曲强度,和整体连贯特性。局部韧度好不见得就是好竿!举例:某款3.6米鲤竿特点:小鱼上钩2-8调、大鱼来了还是2-8调!俗话称“点头不哈腰”式的假2-8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是:全竿弹性、硬度分配不均!前边软,后边硬。前后节之间传力脱节!整竿受力完全集中到了前面,大鱼上钩,已全凭前部一二节的局部“韧性”在与鱼抗衡……
韧性弹性硬度设计不足,则使整竿“调性”瓦解!……
二、 硬钓竿、
A、硬竿、
1、什么样的调性属于硬竿:
硬竿的概念比较混杂,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硬钓竿所指——4-6调竿。而且钓竿的硬度指标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不是调性!比如同样的5-5调竿,由于硬度、壁厚不同,也有软硬之分等!
2、硬钓竿的特点和性能:硬钓竿的特点是拿到手里轻抖很挺直,不象软钓竿那样有抖“面条”一样的感觉!除自身硬度的原因外,设计适钓鱼种也不同。硬度与弹性两指标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对应关系,硬度高则弹性强,硬度小则弹性弱,一般有这种控鱼感觉。
3、适用范围:
老说法有:软竿钓大鱼(要具备一定的弹性)硬竿钓小鱼。但目前市面上超硬竿充斥,硬钓竿的运用则五花八门,但硬钓竿的适用范围很广!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可以作为综合竿休闲使用。
4、注意事项:
B、超硬钓竿
1、 什么样的调性属于超硬调竿:
一般手握竿把,轻轻抖动钓竿,主弯曲部位出现在由前往后2-8~3-7范围的钓竿被称为超硬调性钓竿。
2、特点和性能:
超硬竿的特点是改变、加强了钓竿整体硬度分布,从而使钓竿控鱼力度加强、钓力加强。其性能表现为,控鱼更为快捷有力,手感更烈!
3、适用范围:
凡是比较求快的搏鱼场合,超硬竿应该都比硬调软调竿来得干脆,不论是鲫竿还是鲤竿,控鱼更为主动快速是其主要目的。
超硬鲤竿在钓力、自重、硬度等方面多被钓友作为——综合性钓竿,意思就是钓混养一般所有品种的通杀竿种。
4、注意事项:
C、战斗竿、(罗非竿)
1、什么样的调性属于战斗竿:
战斗竿的调性区域一般在极硬调范围。用手轻抖不易弯曲,且根据不同需要,在硬度上又有1~8H不同标准(有的以号数表示:几号基本表示几H)
2、特点和性能:
战斗竿的特点是竿身粗硬,自重比超硬竿大,握把部位自然锥式较多。弯度判别一般在中鱼以后才能很好地实现。性能方面是钓力增强,控鱼快速!手感强烈!
3、适用范围:
主钓罗非,而且是飞鱼方式,因为罗非鱼的特点决定中钩后的最初挣扎很剧烈,但一旦控鱼出水,他就基本不动了,由于罗非棘刺较多不适合抄网使用,所以,从快速控鱼和直接飞鱼方面,“非竿”应运而红!
除此之外,象淡水白鲳,黑鱼,鲢鱼等中钩后初期逃窜比较剧烈的鱼种都可以运用!
现在,不少钓友开始利用非竿快速飞鲫鱼,快速漂鲤鱼等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更新着人们的观念。相对而言。刺鱼和控鱼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和成熟!比如:某些钓友愿意以强悍、相对粗壮的“非竿”作为出战混养的综合性钓竿,已不为怪了!
4、注意事项:
三、软竿、
1、什么样的调性属于软竿:
5-5、4-6调中(甚至包括某些“超硬钓竿”)相对硬度和弹性较弱的钓竿我觉得都可称为软竿。
2、特点和性能:
弹性弱,易弯曲,硬度软!是软竿特点。性能方面不一,有的软竿设计优秀,柔中有钢!强度可*;有些软竿则不行,一软到底,没有筋骨。…
3、适用范围:
柔中有钢!强度可*的软竿可以专门用于钓超大型鱼种,应验老说法中软索套蛟龙的事实;溪流短节竿中,“八工”竿是比较有特点的纯溪流软竿,设计就是钓溪流小型鱼种的;随钓友不同从艺阶段和性格,软竿的实际用途也很广泛,很难界定专钓什么鱼。
4、注意事项:冬季钓鱼,细线小钩钓组,配用软竿,是正确选择。
四、中钓竿、
顾名思义,中调竿的硬度介于软竿与硬竿之间,现在的钓竿制造由于规范程度不够,很难讲清严格界限!
五、总结、调性不是绝对的、
钓竿调性随钓手经济条件、不同水域鱼情、控鱼习惯、经验性格、技术手段而难有优劣取舍定论,在某种意义上讲仅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自由随意!
个方议论都阻挡不了您对自己手中钓竿的衷爱,因为它凝铸着您许许多多搏鱼经历和相伴之义!

归类于: 心。趣 — xenos @ 1:06 am 评论(0) 2006年05月13日台钓浮漂的调整调整浮漂,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个步骤,先将浮漂昼捋近铅片座,使鱼钩至浮漂标示杆的长度,小于水的深度。然后,再在铅片座上增加或减少铅片,使漂露出水面四目。这时,鱼钩和铅片座都悬浮在水的中间,而不是沉在水底,故称“悬坠钓法“。

在开始调整时,要在铅片座上多卷些铅片。投入钓点水中后,若浮漂完全沉入水中,说明铅片过重,可用剪刀把铅片剪去一点再试,直至浮漂露出水面四目,钩坠的位置悬在水中,就算符合标准了。

第二个步骤,在调好四目的基础上,两只钩子都挂上饵,投到钓点,并将主线全部压入水中。这时浮漂就会慢悠悠地全部沉没在水里。然后将浮漂上捋,直至露出水面二目,并且双钩沉底。调整浮漂的工作就算全部完成,可以开始垂钩了。鱼若吸饵,则浮漂的标示杆全部沉没于水中。如果鱼饵在水中溶解掉二分之一,则浮漂应在水中上升一目,在水面上的部分应为三目;倘若鱼饵已全部溶于水中,则浮漂是四目浮于水面,表示此时饵已溶化,变成空钩子浮悬于半水,就应及时换饵了。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钓者都喜欢在家中水桶里用自来水调试浮漂,这样做虽然方便,但调试好的漂拿到钓场应用,常出现不准确的情况,结果是“闭门造车“,出而不能合辙。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不同的池塘垂钓,水的清浑、酸碱度不同,水的比重也有差异,高灵敏度的漂坠匹配,对此是有所瓜的。所以,调试浮漂,最好在垂钓的现场进行,才能保证调试精确无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