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来招商银行:人工繁育优质黄鳝苗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09:40

人工繁育优质黄鳝苗技术 -酸奶功效


加入时间:2010-05-26 16:10 来源: unknown 点击:19小时前

  黄鳝的苗种选择是养鳝能否获得成功、获得好效益的前提,养殖优质鳝苗比养殖野生鳝苗效益要好。优质鳝苗是指经过饲养选择繁育的对人工饲养条件较为适应的仔鳝。经过多代选择的尾重25g的优质鳝苗,饲养1年(生长时间约7个月),一般可长到100g以上;而同样规格的野生鳝苗一般只长到50—75g。另外,优质鳝苗大小接近,对养殖环境和饲料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养殖管理方便,养成个体大而整齐,容易出售。利用野生黄鳝优选优育,培育出生产性能稳定、可作亲本的优质鳝苗,与饲养本地野生鳝苗相比,前者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产周期短。用优质鳝苗与野生鳝苗、市场购进鳝苗、“泰国黄鳝”作饲养对比试验:养鳝池面积20平方米,投放密度1.5kg/平方米,每种鳝苗投放30kg,每尾重25g左右。4月投入,10月收捕,饲养管理水平相同。结果,“泰国黄鳝”和市场购买的黄鳝苗仅剩数条成活,基本无收成;自捕野生黄鳝年底收获82kg,100g以上的个体少;优质鳝苗收获156kg,单条重大多在100g以上。现将培育优质黄鳝苗的方法介绍如下:

  每年黄鳝冬眠之前,将鳝池中重100—200g生长健壮、体表黄色带大斑点的黄鳝选出(一定要选当年放苗养成的),集中在越冬池中越冬。越冬池可选用养鳝池,水深10cm,泥层厚50cm左右,富含有机质,水源条件较好。鳝种放养数天后即可入泥。越冬时将池中水排干。若气温低,应在土面覆盖秸秆、塑料薄膜等物保温。来年4月水温升至15℃以上时,取出鳝种,投入池泥厚20—25cm、水深15cm以上的养鳝池中,饲养密度为10条/平方米。投放时注意大小搭配,以保证有雌有雄。投放后投喂活蚯蚓、碎田螺等饵料。保持池水清洁,水体溶氧充足,pH值7左右。

  因黄鳝每次怀卵量少,杀鳝取卵进行人工授精不经济,可取其自然产下、自然受精的卵进行人工孵化。5月下旬黄鳝陆续产卵,一旦发现有带卵的泡沫浮于水面,要及时带水捞出,放入专池孵化。孵化在常温下进行,一般6—10天可孵出幼苗。幼苗孵出后,放入面积为2平方米小池中饲养。用丝瓜络浸新鲜鸡血、猪血或生鸡蛋黄投喂。一般1周内,每5万尾幼苗每天食量由1只蛋黄逐渐增至2只,最好用乌鸡蛋蛋黄。一周后,仔鳝消化能力增强,可喂煮熟的蛋黄,并在蛋黄中拌蚯蚓浆。将蚯蚓放在100目的筛上,戴上手套搓一搓,筛底即可渗出蚯蚓浆。两周龄时开始投喂水蚯蚓,待每尾长到3g时,逐渐在水蚯蚓是混入30%的高蛋白质饲料,也可拌入蚯蚓浆中饲喂。长到5cm长时,改喂大平2号、星北2号的小蚯蚓、小蝇蛆、黄粉虫等。为迎合黄鳝的趋腥性,蝇蛆、黄粉虫等可拌蚯蚓浆。至尾重15g时完成幼鳝的培育,即可移入商品鳝池内饲养。放养时力求每个养鳝池的鳝苗个体大小一致,以免出现以大欺小现象。

  仔鳝池前期水深10—15cm。黄鳝长至2—8cm长时,将水深降至8—10cm。放养密度为开始时500尾/平方米,逐渐降至100尾/平方米。仔鳝池的水质要求较高,要求肥而不腐、活而不疏(水体均匀一致),嫩而不浮(新老水不分层)、爽而不寡(水质清,但不瘦)。池底以软质塘泥为好,泥层厚度5—15cm。其它管理技术和商品鳝池相仿。

  掌握了上述方法,育苗基本上能成功。经过几年的反复选优育苗,您也会有自己的优良黄鳝苗。 螯虾的一年红螯螯虾概述

  一、概述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原产于大洋洲,其外形似虾姑,雄性成虾的两个螯足的前端外侧有一鲜红的膜质斑块,故称红螯。该虾体色随栖息环境变化而变化,一般为绿色或褐绿色,外形似海水中的龙虾,生活于淡水中,故称为淡水龙虾。

  红螯螯虾自然分布于北昆士兰的河流中。通常为50~150克,最大的个体为500克左右,面且食性杂,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并且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食比率高(腹部占总体重的42%~47%),耐长途运输,可鲜活上市,人工繁殖设备简单,成本低,不需要难度较大的技术条件,育苗就可以获得成功等优点,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水产界的广泛兴趣。

  在澳大利亚,养殖试验始于1985年,并对红螯螯虾、麦龙虾和亚比虾三个品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螯螯虾最有发展前景。该虾现已扩展到一些新的地区,包括南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80年代末,美国、法国、西班牙、南非、日本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均引进试养。中国的台湾省称红螯螯虾为四脊滑螯虾。国内于1992年由广东和湖北两省引进,繁养殖很快获得成功。现在国内的许多地区都引进了此品种,并逐步进行试验和小规模生产,在市场上也有零星出现。但由于起步较晚又受苗种生产量的制约,要形成规模产品还需2~3年的时间,但作为淡水养殖虾的新品种,养殖发展前景广阔。

  二、形态特征

  红螯螯虾隶属十足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红螯螯虾整个躯体由几丁质甲壳覆盖,外表光滑,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与其他甲壳类相似,全身有20节组成。但尾节有中间刺,额角上缘有2~3对刺(2对较少见)。体躯肥壮,较对虾和罗氏沼虾为粗短。第一对胸足特别发达且特化为强大的螯,雄性螯比雌性发达,螯的外侧顶端有一膜质鲜红螯带。是雄与雌区别的第二性征。其他胸足,第二、三对胸足为螯状,第四、五胸足呈爪壮。其他的形态构造与罗氏沼虾相似。

  图1 红螯螯虾外观图

  雄性的外生殖器两个,生在第五对胸足的基部,螯左右各一个,呈透明突起0.5厘米长;雌性的生殖器是在第三对胸足的基部,左右各一个,呈圆形,有一薄膜覆盖口。澳洲龙虾尾部有五片强大的尾扇,外缘三片。其中中片较小,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内弯曲,把粘附在腹部的卵抱在腹内,母虾在爬行或受敌时保护受精卵和稚虾不受损,这是抱卵与不抱卵母虾的区分。

  三、生态习性

  (一)栖息习性

  1. 底栖

  红螯螯虾营底栖生活,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该虾昼伏夜出,不喜强光,在正常条件下,白天多隐蔽在水中较深处或隐蔽物中,很少活动。傍晚太阳下山后开始活动;多聚集在浅水边爬行觅食或寻偶。若受惊吓,迅速逃回深水中。该虾多营爬行,不喜游泳,觅食和活动时向前爬行,受惊或遇敌害时迅速向后,弹跳躲避。

  2.趋水

  红螯螯虾有很强的趋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朔,且喜群集生活。在养殖池中常成群聚集在进水口周围。下大雨天,该虾可逆向水流上岸边作短暂停留或逃逸,水中环境不适时也会上岸边栖息。因此,养殖场地要有防逃的围栏设施。

  3.好斗

  红螯螯虾生性好斗,在饲料不足或争栖息洞穴时,往往出现凌强欺弱、欺小怕大现象。

  (二)适应性

  红螯螯虾适应性强,对水温、pH值、溶解氧、盐度等都有较好的适应范围,现将这几种环境因子分述如下。

  1.水温

  生存适应水温为5~37℃,试验水温7~34℃表现较为正常。但当水温在9℃时时间过长,也会死亡。生长适宜水温为24~30℃,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32℃时,生长率下降,水温15℃以下时幼体成活率极低。饲养水域日温差不能过大,仔虾、幼虾日温差不要超过3℃,成虾不要超过5℃,否则会造成重大损失。在珠江三角洲及华南沿岸地区,一般年景均能自然越冬,为防特别寒潮袭击,可将越冬成虾放在较深的养殖池中,并在养殖池西北角打挡风墙或防寒棚。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2~32℃,若保持28~30℃,孵化时间可大为缩短。

  2.pH值

  适宜pH值范围为6.5~9,但在繁殖孵化期要求pH为7.0以上,酸性水质不利于螯虾蜕壳、生长,而且会延长蜕壳或增加蜕壳死亡,影响起生长速度。

  3.溶解氧

  螯虾离水后能行空气呼吸,在低温和潮湿的环境中,短时间内尚可存活,对溶解氧有较好的耐受力。当水中溶氧低达1毫克/升时能照常呼吸。但在蜕壳、孵化、育苗期需氧量明显增加,为保证养虾最大安全和健康,则需要保持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4.总硬度

  螯虾由于生长蜕壳的需要,要求生活在总硬度为50~100毫克/升水中,这时螯虾蜕壳生长良好,这与鱼类的要求不同。有试验表明,当水质总硬度低于20毫克/升时,对螯虾的蜕壳生长不利;当总硬度提高到50毫克/升以上时,螯虾的生长状况明显好转,蜕壳较顺利,生长速度也快。

  5.盐度

  螯虾虽然为淡水虾类,但对盐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淡水中不断增加盐分,幼虾在含盐量为3、成虾在盐度为5的半咸淡水中也可驯化适应生活。用1%浓度的食盐水对幼虾、3%浓度的食盐水对成虾进行短时间浸泡,杀灭体表寄生虫,螯虾都表现有较好的耐受性。

  6.水体透明度

  螯虾生长要求水质肥、爽、活,一般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为宜,这样的水质,既有利于培育水中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增加螯虾摄食的生物饲料,节约饲料成本,又使水中保持一定的磷、钙、氮、钾含量,保证螯虾蜕壳生长的需要。

  (三)食性与生长

  1. 食性

  螯虾是广食性动物,食物范围很广,食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稍有差异。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黄为营养,之后不久便摄食轮虫等小型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碎屑,成虾兼食动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动物尸体,也摄食水蚯蚓、摇蚊幼虫、小型甲壳类及一些水生昆虫。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幼体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螺旋藻粉等,成虾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植物碎屑投喂。

  螯虾性畏光,喜于暗处活动摄食。在一昼夜中,螯虾有2个摄食活动高峰期,傍晚黄昏之后和黎明破晓之前。饥饿时,螯虾会同类相残,往往在蜕壳期间而又缺乏隐蔽物时弱肉强食。

  2. 蜕壳与生长

  螯虾是通过蜕壳实现生长的,蜕壳后的新体壳于12~24小时后硬化。在水温25~30℃条件下,饲养6~8个月,体重可达60~150克。螯虾生长总的趋势是:从孵化后到体重20克这一阶段内,生长速率是加速度地增长;在达到50~100克的阶段,其生长速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超过这个阶段,生长速率便呈下降的趋势。因而形成一个倒“U”字形的生长曲线。

  (四)繁殖习性 1.性成熟

  红螯螯虾在天然环境中6~12个月龄达性成熟,已达性成熟的个体体重一般为30~100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般6个月可达性成熟。同龄亲虾,一般是雄虾个体比雌虾稍大。同池塘饲养的螯虾群体,雌、雄比接近1:1。

  2. 交配

  雌虾在产卵蜕壳后不久,即可与雄虾交配。交配时,雄虾用其螯抱住雌虾,将排出的精荚黏附于雌虾第三步足基部生殖孔之间的腹甲上。随后雌虾蜷曲身体形成一临时性的产卵室,交配后24小时,雌虾便从生殖孔排放卵子,精荚随即破裂,放出的精子与卵子相遇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以黏膜相连,呈葡萄状附于雌虾腹肢刚毛上行胚胎发育。

  3. 产卵

  红螯螯虾属一年多次产卵类型,水温升至20℃以上时,亲虾便开始产卵,产卵季节在粤动地区可持续6个月之久,一年可产卵3~4次。产卵量随个体大小和性腺发育程度而异,一般每次产卵300~1000粒。个体较大的雌虾怀卵量多些。

  4. 胚胎发育

  红螯螯虾幼体在与成虾形体相似之前一直在卵膜内发育。受精卵自黏附与雌体腹肢进行胚胎发育,5~8周后孵化出幼体。受精卵发育速度与水温高低有关,温度高孵化便快些。在32℃水温下,需35~40天幼体才能破膜孵出。受精卵初始卵径达2毫米,随着胚胎发育进展,受精卵在不同发育时期颜色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初产时的淡乳白色依次变为深褐色,出现黑色眼点,最后变为橘红色,此时幼体即将孵出。在32℃水温下,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的上述颜色出现期依次为:淡乳白色1~5天;深褐色12~14天;眼点出现20~33天;橘红色28~35天;破膜而脱离母体35~40天。

  5. 幼体发育

  刚孵出的红螯螯下虾幼体体形构造与成体基本相同,平均体长约9.5毫米,仍继续攀附于雌虾腹肢上1~2周,在此期间幼体也会偶尔离开母体活动。刚孵出幼体依靠卵黄囊营养,直到孵化3周后完全独立生活为止。在适宜的条件下,50~60天后幼体经5~8次蜕壳,体重长至0.5~2克,便可放入池塘进行成虾养殖。

  四、营养价值

  螯虾出肉率高达40%,食用部分为60%。根据有关资料报告,螯虾肉量蛋白质含量为16%,脂肪为2.5%,游离氨基酸为18.7毫克/克。一般认为,Na+、K+、Mg+、Ca2+、Cl- 等对食品风味起重要作用,而螯虾肉中上述离子的含量明显高于仿对虾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