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金融家:从外交礼仪情景读懂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02:17

从外交礼仪情景读懂毛泽东


见微知著,由表及里是认识一个人的好方法。生活中,外事活动中的待人接物也是这样。我们通过毛泽东在外事活动中的“举止”,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读懂毛泽东。

           一,1954年8月24日,毛主席会见英国工党领袖、前首相艾德礼,工作人员见他穿着一条屁股上扎满了罗纹补丁、膝盖等处磨得发白的裤子,劝他换一条。他说:“不要紧,谁看我后面呢?”穿着补丁裤子接见外宾,这在各国领导人中恐怕是没有的。

           庄子《达生篇》曰:“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毛泽东穿打补丁衣裤会见外宾,一是当时条件有限;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毛泽东艰苦朴素,重内容(会谈国家大事)不重形式(衣着)的实事求是作风和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斯诺的《西行漫记》及照片在这方面有许多精彩精辟经典的记录和评论。

        二,西方礼宾习惯,在重大礼仪活动中要身着黑色服装,穿黑色薄硬底皮鞋。1956年,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罗瑞卿看到他穿一双厚重的棕色皮鞋说:“主席,你还是换一双黑的吧。”“为什么?”“按照国际惯例……”毛主席打断罗瑞卿的话说:“我们中国人要按中国人的习惯穿!”毛主席平时在家都穿布鞋、拖鞋,晚年即使在外事活动中也不穿皮鞋。1972年2月,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毛泽东穿的是圆口布鞋。

        毛泽东不是不遵守“外事游戏规则”,而是反映了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的天马行空的,不拘一格,我行我素,难得糊涂的个性特征。

        三,毛主席会见外宾,一般不提前通知会见时间、地点。因为他习惯在夜间工作,白天休息,所以会见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晚上。

        中国有一个礼仪规范:客随主便,入乡随俗。西方人也知道并接受这个原则;毛泽东是按照这个原则做事的。

        四,在座位安排上,礼宾规定是主左、客右;而毛主席则是经常坐在客人右边(客位),而将客人让在左边(主位);1972年2月,他在其书房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就是这样坐的。

        宾至如归,以礼相待,尊重客人是中国待人的礼节。毛泽东把“主坐”让给客人,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潜意识在;这样的以诚相待能够融洽气氛,有利于实现会谈的预期结果。事实证明毛泽东总是成功的。

        外交礼仪只是一般的原则;许多人都是刻板的遵守,毫无生气,令人窒息。以眼还眼,以眼还眼也是毛泽东的外交利器。前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访华时,毛泽东是在在中南海游泳池中会见赫鲁晓夫的。因为这个赫鲁晓夫曾经“怠慢”中国,来而不往非礼也。毛泽东的外交做派可谓炉火纯青,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总是以人格和智慧服人!

        外国朋友,不管是什么身份地位,在见毛泽东之前总是心存一种莫名的神秘与敬畏感;而一旦促膝面对时,立即会被毛泽东亲切随和的笑容融化,被毛泽东睿智博学而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