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往农行转账手续费:读书恒久远,意蕴永流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02:50

 

“钻石恒久远,价值永流传”这则广告语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钻石虽好但价格不菲,对于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近来我突然觉得读书的价值可以和钻石相比,书的意蕴流传更久远。

我喜欢读书,觉得每一本书,都会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

最喜欢在夜深人静时走进书的世界,倾听书的声音。这时读书是一种放松,是一种欣赏,是一种愉悦。

梳洗完毕后关闭屋内所有的大灯,打开床头那盏俏皮的小水晶灯,整个屋子立刻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光晕之中,此时此刻半倚在心爱的大床上,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是三毛,可以是亦舒,也可以是一本《读者》,无论什么,只要走进书的世界,满耳就都是书的声音,白天的纷扰,思想的杂念,工作的不如意,一天的疲惫,都会因为读书而烟消云散。枕着书,闻着书香,即使再寂寞也能安然入睡。书——给了我甜蜜的梦。

前段时间学校里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前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成了我夜晚的伙伴。书中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说实话中文系毕业的我,虽然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但是内心却时时不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师,我深感惭愧。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的走入学生的心灵,学生并不喜欢读书,就连每周两节的阅读课,学生也是疲于应付。没有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劲头,又何谈提高语文素养?就在我迷茫失措的时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成了我指路的明灯。让我知道今后教育的路该怎么走。

我读的第一篇也是给我触动最深的建议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部分。书中提到“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物理教师,应当对基本粒子有所了解,懂得一点场论,能够哪怕是粗略地设想出将来的能源发展的前景。生物的教师则需要懂得遗传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熟悉生命起源的各种理论,知道细胞内部发生的生化过程。教育素养就是由此开始并在此建立起来的。”他认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教育能手的备课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内容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的简短的纪事。教育能手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我反思自己的备课内容,自己的课堂教学,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觉得备课没有用了,我的备课内容只是课本知识的转移,只知道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以至于有时因记错顺序而让课堂论乱无序。我的课堂教学的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完全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又怎能领会教师的意图?怎么会对我的课感兴趣?

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就必须让我的课堂能吸引学生,首先我要做一个有知识的教师,让知识触动学生的心灵。真正地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而如果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反复地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

在这个精神的指引下,我尝试着上了一节《唐雎不辱使命》,一改往常文言文教学常走的路途:读——译——析,即学生自读后听读正音断句,然后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翻译疏通文意,疑难句段师生合作完成,完成课后练习题后,再小测试一下,这样一篇文言文就学完了。而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备课,考虑到唐雎人物形象很感兴趣,就在初读感知后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一课的教学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一开始学生们们赞叹唐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并且一直认为唐雎就是他们的偶像,甚至都觉得为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而懊悔。激烈的讨论之后,有一位学生产生了怀疑,觉得根据历史知识,秦朝最终统一了六国,秦王嬴政不可能是这样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的人。于是我们又围绕“唐雎是否真英雄”展开新一轮的讨论,这次学生广泛搜集整理资料,各抒自见,还开展了一次辩论赛。

 自此,学生不但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质疑解惑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我觉得我离自己的理想的实现也越来越近了。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只有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教育者才能对孩子的处境真正感同身受,体会孩子的情绪、观念及思维习惯,根据儿童的认知、情感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这句话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用一颗孩子的心,想孩子之所想,怎能不受孩子的欢迎?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教会我怎样做一个好老师,还让我知道该怎样做一个好妈妈。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回顾踏入教师行列十年的我,至今连没有上过一节优质课,没有获得一次县级以上综合表彰,为什么会这样?我知道这怨不得别人,只因自己努力不够,只因自己的专业成长不够。读书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分不开的,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有人说:“成功与失败有分水岭,可以用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加拿大有一位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坚持多年“睡前15分钟”的阅读,使他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还让他成了文学研究家。我知道我就有睡前读书的习惯,要想进步,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现在我给自己的规定就要坚持。坚持是最容易的事情,只要愿意,就人人能做到;坚持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了,那么,离你无东西教给学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从现在起选择不间断的读书。爱读书就是善待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希望能通过读书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教育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的生命因读书而美丽,因教育而幸福,因超越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