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银行卡多少钱: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06:16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主讲人:卢佑军

阅读是一种智慧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融合、心灵的对话。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尤其文学作品中厚重的人文底蕴,能扩展人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学生徜徉在文学艺术的芳草地,其实就是进入了一种自由思维状态。这种状态最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激活。但是我们的学生已经没有这个闲暇享受这种阅读的快乐,这种收获和洗涤心灵的快乐。的确,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日千里。但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而陷入阅读教学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搭建阅读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那么,他们必然能够自觉的遨游在无限广阔的图书世界中,如饥似渴地汲取那些有益身心的精神营养。因此,每节课课前几分钟,我都有意识地和学生聊一聊与读书有关的话题,了解他们的读书状况,并与他们一起交流彼此读书的体会。同时,不失时机地选择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语言,以引起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

提倡阅读,就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场所和书籍,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的公共资源外,在班内设置图书角也不失为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平台。为使图书角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除了委派责任心强的学生进行图书管理外,也应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妨以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比如,我曾为我班的图书角题词为“分秒阁”,希望学生们“读书不弃分与秒”;同时,开展每周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们不仅轻松的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也相互推荐一些或经典或流行的书刊文章,而教师也积极参与的学生们的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

二、        减少阅读的盲目性,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

课外阅读的书籍浩如烟海,可哪些是最合适的呢?随意打开学生的书包,会发现各种阅读材料鱼龙混杂。“开卷有益”固然不错,但是学生的兴趣也不容忽视。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散文;有人专注壮怀激烈式的战斗檄文;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荒诞奇文;有人迷恋情深意浓的人情小说…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修养层次、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对书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偏爱专注也好,钟情迷恋也好,都表现了读者对某一类书的喜爱程度。只有喜欢,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的去投入身心,唯有喜欢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因此作为阅读组织者的教师所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兴趣,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历,又要在内容上深浅适度,让学生在阅读后有所思有所感,有表达的欲望。

三、切忌急功近利,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而忽略阅读过程。

“拔苗助长”的寓言可以说妇孺皆知。当我们为学生能一口气背出全册的文言文和古诗而欣喜时,我们是不是过多的考虑了教师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体验?难道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靠这样的阅读和背诵训练出来的吗?阅读本应是广博的,审美的,而这样的阅读训练浸润的心灵注定是沉重的、荒漠的、僵死的,这样的急功近利的阅读训练,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阅读的最终结果不是知识的展示,更不是知识的搬运。阅读是一个过程、是读者的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才会产生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才会有情感的体验与交流,最终让人感悟作品厚重的人文底蕴。而作为教师往往过于急躁,急于验证阅读的效果,将阅读与考试成绩密切联系起来,殊不知阅读的过程和体验才是真正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只有这样的过程才有益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个性创造力的培养。

四、禁止将阅读课上成讲解,说明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阅读材料的本身

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蕴。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文章背的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丰富的语言知识可以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的更具体。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语言是波澜跌宕的。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的狼藉,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涌上心头,流下了难过的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橘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离别,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庭,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从“四次流泪”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通过对《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但我们从中却能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而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字里行间,皆在文字背后,这样的语言有丰富的张力,可以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

五、不应刻意追求阅读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阅读文学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读科技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严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读历史作品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发生的规律,以古鉴今……因此在阅读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爱思考的良好品质深化学生语感能力。但有些教师却过于追求阅读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听、说、读、写,连唱带画热热闹闹,下课后却一无所获。殊不知将学生培养成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盖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的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的分析问题,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教师从语文阅读课入手,努力将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培养学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的驾驭形形色色的语言的能力,使语文阅读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阅读是怡人性情的智力挑战,阅读是益人心智的精神漫游,阅读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通道,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担负起适当赋予的重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学生把生命的根深深扎在丰厚的文化土壤里,使其生命之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让教学情境成为和谐课堂的载体

主讲人:冯永利

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协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在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乐学、爱学,愿意思考和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也能自由地进行启发诱导。反之,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压抑,学生顾虑重重,即使教师有很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一直是广大教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而教学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其产生积极的内在体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使师生与情境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和谐统一的课堂氛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思维互动,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而教学环境的和谐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智力的发展。

思品课教学可以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创设情境,构建和谐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在思品课中如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构建和谐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诗歌情境,建和谐课堂

有效的诗歌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悟某些道理,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问题,升华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行为。例如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内容时,教师展示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歌,此诗歌呈现了四幅鲜明而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生死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让学生思考:诗中“我”的乡愁是什么?借诗歌引导学生认识到:海峡两岸人民渴望团聚渴望统一,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乃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样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氛围宽松、民主、和谐,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对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很好的启迪,很好地发挥了情感教育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故事情境,建和谐课堂

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适宜中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内容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易被学生接受,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政治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介绍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品质。如学习《我们的共同理想》时,为了让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历程,我安排了一个故事会“踏着英雄的足迹”,让学生把课下搜集的革命先烈的事迹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故事情境形象生动,增加了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泼、和谐、融洽。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是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信念成为激励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的一种巨大精神动力。

三、创图片情境,建和谐课堂

利用图片进行教学,能增强知识的形象直观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图片进行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得到启发,明确道理。如学习九年级思品第八课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教师把四幅图片展示给学生:1、上公交车时你推我搡,互不相让;2、有人在公共场合因为一点儿小事大吵大闹;3、遇到困难向人求救时,无人理睬;4、个别人在网络聊天室肆意谩骂他人。出示问题:你是否遭遇过上述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四幅图片为学生再现了生活中的不文明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同时,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创生活情境,建和谐课堂

联系生活实际,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呼唤。回归生活、联系生活、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策略,是现代教育必要的基本策略。创设有效的生活环境,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做到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所掌握之后,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穿名牌服装,你家经济条件并不很好,有人怂恿你也买,你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又问:不顾自家实际,一味追求名牌,这是一种什么消费观念?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应如何克服?由于教师给学生创建了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举手发言,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机会,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学生在对问题的解答中明确:消费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做到合理消费。可见,思品课联系实际,回归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情境,设置探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境中思考、辨析和感悟,从而增强思品课的有效性。

五、创漫画情境,建和谐课堂

漫画幽默、风趣,生动传神,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把漫画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漫画有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如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为了让学生明确我们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教师出示了两幅漫画:“人多力量大”和“不堪重负”,引导学生分析。形象夸张的漫画,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从中领悟:实现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利用漫画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内化所学知识,升华思想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愉悦、趣味、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同时,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思考、探索和感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讲人:蕫启永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英语新课标要求,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掘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我自己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人说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机械性的学习;一种是创造性的学习。我觉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前者,教师主宰课堂,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直接接受概念、规律,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知识学的死,不能灵活运用。我理解创造性的学习就是不守旧,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行创新应用。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教师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性教育”为“创造性教育”。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并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创新。例如:在九年级人教版unit 4教学虚拟语气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on a lottery ?”, 我鼓励学生创新回答。很多同学争先恐后的回答:“I would buy a car if I won a lottery .” “ I would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 “ I would help the poor …” “ I would go to the moon …” “ I would buy a spaceship…”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散,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虚拟语气的结构。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学起知识来更轻松更容易。

二、        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空,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结合实际,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创新的信心,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会。如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要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启示,给他们最大限度的时间让他们去感知、去探索,鼓励他们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英语是一种需要和享受。他们就会愿意主动学习、总结,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是这样做的。每节新授课,我都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考。把课文知识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以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展现,使课堂成为他们自如表演的舞台。如在教学九年级人教版Unit 5  section B课文重点“could be doing” 结构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 “The man is running .”接下来提出问题,“Why is the man running ? ” 我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He could be running for going home .”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 “He could be running for an apple .” 有的说 “He could be running for catching a bus.”有的说 “He could be running for escaping .” 我顺势说 “Yes, the alien is chasing him .You are very clever !”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下来练习“might be “结构。我启发学生说 “There must be creatures on the other planets . Can you tell us your idea ?” 有的说 “There might be flowers .” “ There might be rabbits” “There might be tall buildings” 有的说 “There might be aliens” 学生各抒己见,非常兴奋。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好点子,要适时的表扬,使学生获得创新后的成功感,这样创新的欲望才会更加强烈,也就会慢慢养成遇到问题自己思索的习惯,学习能力会大大增强。

三、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插上想象之翼,大胆设想,注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参与,有了主动,就有了求知欲和兴趣。一次上听说课时,主题是 “Environment” ,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树木变成了树桩,小河里的鱼探出头来张嘴望着天空。面对着这幅图,我对学生说“What is the fish saying or thinking ?” 我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有的说 “He is speaking to the God , ‘Help me’ !”有的说 “He is thinking how to leave the earth and find another earth to leave on .” 还有的说 “He thinks that he will die and the human beings will have the same ending .” 这样的回答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吗?我认为想象是活化知识的酶,能使英语课堂青春焕发,充满动力旋律。

四、        不断积累,不断储蓄,为创新做准备

我们谈创新不是空谈的,我觉得创新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这需要教师要求学生平时不断积累,不断地储蓄。多积累就是除了扎实的掌握好课文里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拓展知识面,可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 .” 还可以从书报的阅读中去了解自然、历史、风俗、民情,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学生应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知识,提高能力。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创新的前提。

五、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自学与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是相对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辈子的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说明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本领和方法,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表演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他们从中受到鼓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教学中,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从实际出发,标新立异,努力引导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开发和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使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