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美4y4采集器:幼儿园超常教育de 研究(2010-09-08 11:53:00)转载标签: 教育 分类: 超常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8:21:43

幼儿园超常教育de 研究

(2010-09-08 11:53:00)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超常教育 怎样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被称为“智力超常”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前不久,传媒报道,东莞一4岁儿童能用4种语言对话,熟记300余首唐诗,能唱90首中英文歌曲。而其母亲认为,所谓“神童”全凭后天的智力开发,在6岁以前的关键期,有选择地给孩子输入有用信息,刺激孩子相关的大脑神经发育,这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等。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大脑细胞仅占全部大脑细胞10%,可见人类智能的潜力很大。儿童的智力潜能是否能得到开掘关键在于父母要掌握开发孩子智力的决窍。首先要抓住教育的契机。教育要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年龄的心理特点,逐步施行。五官是接受外界事物和知识的渠道,孩子的视、听、嗅、味、触觉愈敏感,认识世界的能力就愈发达,这就要尽可能早些给婴幼儿提供声、形、色等各种刺激。婴儿的神经、肌肉、骨骼,是按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顺序逐步发育成熟的。婴幼儿每学会或掌握一个新动作,就促使孩子的智力向前发展一步。其二爱护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契机,父母应早与孩子对话,采取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如看图画、玩玩具、讲故事、唱儿歌、背诗词等。兴趣带来了学习的愉快,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因而有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同时,应启发孩子提问题,并尽量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要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走、多想;引导孩子做游戏,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加速其智能发展引导。其三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做父母的既然不能加以斥责,也不能置之不理,必须给孩子做出正确的通俗易懂的解释。总而言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希望他长大后能有所成就,可现在的父母也常常抱怨没时间教,教不了,那么做为父母的您就要用心为宝宝选择一些益智安全玩具,借助它们来辅助宝宝成长。现在世面上有种叫尤里卡儿童电子书的就是很好的产品,这种儿童电子书是一本“幼儿自己读得懂的书”,它由主机、智能存储卡、彩图书等组成,只要把配套彩图书放在主机上,孩子用特制的“神笔”轻轻一点,就能听到书中所画的各种动物、植物等讲话的声音,书上的图画突然变得活灵活现,令孩子们身临其境。这种特制的图书外观上跟一般的图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里面的看图识字、儿童英语、智力游戏、动物世界等内容均能发出逼真的声音,对尚未识字的小朋友自主学习、增长知识、明白道理、认识世界确实有不小的帮助。它革新了儿童的阅读方式,创造性地使传统阅读变成了立体式、启发式、联想式阅读。幼儿通过儿童电子书也能象大人一样自由自在地遨游在书的海洋中。另外,只凭借古诗,钢琴和外语辅育孩童毕竟不够。因为祖国的明天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竞技状态,富有开拓精神的勇士,而缺少自立精神、独创能力的懦弱儿,在未来的新世纪将通难找一席之地!中国儿童中心研究员宋欣摘自《大连晚报》2002年11月15日 儿童的超常智力能延续一生吗? 也许人们会问:“儿童的超常智力会延续一生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智力会不会下降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智力的发展常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即人类的智力水平一般不会随着年龄的发展有太大的变化。尤其是儿童期以后,人类的智力除非遇到一些特殊的影响,否则不会有很大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人的死亡、健康不良、精神病和犯罪发生率都低于同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到青少年后期没有发现一个人有愚蠢行为。这些人进入中年后,特尔曼对他们中的800人进行了研究,他们的智力仍然是出类拔萃的。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与任意选择的800名同龄人相比,几乎多了10~20倍,甚至30倍。心理学家柯科斯对历史上智力超常人物的儿童时期智力品质进行了研究。他的结论是:“成就最大的超常人物,在他们的儿童时代,智力测验会肯定他们是超常儿童。”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所著的《唐宋以来四个历史人物心理特征的估价》一书中,通过大量的传记材料,对王勃、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司马光、苏轼、王恂、顾炎武、吴敬梓等历史名人的研究发现,在他们的儿童时代,智力都获得了突出的发展。不难看出,只要不断努力,儿童的超常智力是会延续终生的。但这并非说明智力超常的儿童将来都会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成为杰出人才。因为仅有超常的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很多其他条件。摘自《儿童关键期与超常智力开发》 超常教育机构 超常教育机构是个天才少年云集的地方,这里非常看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发展上超常的学生在各个年龄段都客观存在,占1%~3%。虽然看起来超常教育机构只是为他们所设的,但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则认为,只要是智力中等偏上的儿童都可以接受超常教育,超常教育就是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培养其社会化能力,开发相应的特长和潜能、个性优化的教育。目前北京市这样的机构有:北京八中少儿班 1985年成立。每年招生一次,每次招收30多人(不超过35人),入学必须10岁以下,小学四年级以上,测试除考查文化课(语文、数学)的基础知识外,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4月份每周六下午,周日上午报名,5月下旬初试,6月中旬复试,7月份暑假期间动态考察。人大附中超常实验班 1985年成立。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实验基地预备阶段是18年前创办的华罗庚学校(现北京市仁华学校)。仁华学校每年9月份面向全市(以海淀区为主)招收三年级至六年级小学生。考生入学须通过“超常儿童综合素质调查”,注重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六年级毕业时有综合成绩。在综合成绩的基础上通过面试、笔试、口试,可升入人大附中初中超常实验班。高中超常实验班在中考基础上产生。北京育民小学超常实验班 1995年成立,每两年招生一次。北京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 2004年成立。招收中班以上的幼儿,今年计划招生30人,最后招收20人。9月份是否招生未定。测试分初试、复试和试读,以智力为主,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除此之外,西安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天津耀华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深圳中学等也设有超常教育实验班。摘自《幼教博览》 “天才”的家长应该注意 “如果你不谨慎从事的话,天才这个称呼是会带来麻烦的。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康奈尔的研究表明;父母最好不要强调天才这一称呼,那些被父母公开称为天才的孩子们,自我感觉并不好,更易于焦虑、压抑和沮丧;在伙伴中间相对不受欢迎,而且有更多的行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父母过多地强调孩子们众多个性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期望值太高,父母一旦这么做,孩子们就会认为他们只有被视为天才才有价值。与其强调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不如多鼓励孩子成熟、友善、乐于助人、对人友好。凡这样做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比起其他孩子来,遇到的问题要少。” 引自《也许你的孩子是“天才”》 天才儿童父母的8大怨言 (1)没有任何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没人能说出有个天才孩子的滋味。(2)其实我不想让孩子被贴上一个标签。(3)亲属,其他家长和老师不承认我们的问题,他们认为养育天才孩子轻而易举。(4)所有的家长都以为自己的孩子特殊,一些人则以为我们是爱出风头。(5)我的孩子为什么厌倦学校?(6)他人要求我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完美、或者举止像一个成人。(7)孩子总是问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8)养育天才孩子会让人筋疲力尽,而且没有轻松的方法!摘自《都市主妇》2004年6月 北京陶然幼儿园首设超常班 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市宣武区陶然幼儿园,将作为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幼儿教育研究基地。2004年初将在全国首次面向社会招收学龄前超常儿童。陶然幼儿园近日举行了现场模拟测试和家长咨询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严格制定了测试题,现场对5岁左右的儿童进行模拟测试。研究所工作人员李黎介绍,试题侧重儿童遗传能力、认知层面、知识层面等3方面能力的测量,但更突出对遗传能力的测查。陶然幼儿园园长陈宁介绍,之所以在幼儿其间开办超常教育,是为早期鉴别发现超常儿童并使超常儿童发挥所长,否则超常儿童将被淹没。首期超常班将面向北京市招收30人。招生年龄定在5岁左右。2004年1月11日全市报名咨询,3月入学。2005年8月毕业,考试合格升入育民小学。 “超常儿童”是指那些在语言、数学、艺术等某些领域的学习中,超速进展的儿童。统计研究表明,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群体的比例大约是1%到3%。按此推算,我国约有200~700万的超常儿童。与特殊教育群体一样,在国外超常儿童的培养以立法的形式被确定。摘自《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12月28日 千名儿童竞争20个“神童”席位 2004年5月24日下午,位于北京官园的超常儿童培训班入学初试现场人头攒动,由中国儿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展开的“人才抢先”——4、5至5、5岁灵智超常儿童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我们一早儿就来排队报名,就是希望自己天资不错的孩子能够考上这个超常班。”家住大兴的孙女士告诉记者,“老师不让家长陪孩子一起进去,就连考什么,怎么考,考上之后课程将怎样设置,也都不透露。”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场的通道由黄线画出,并有专人指引孩子走向考场,家长只能站在场外等候。“这两天报名参加超常儿童班入学考试的学龄前儿童已将近千人。今天的初试主要是考查孩子的认知能力,并将选拔出180至200个孩子参加随后的创造能力考试和动态筛查,最终选取20名孩子进入超常班的学习。”参与此次培训计划的陈老师告诉记者,“我们不让家长参与进来就是为了保证选拔的客观性,让孩子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发挥出真实的水平。”关于超常儿童的界定问题,陈老师表示,目前虽没有一套固定的有效的方法来判断何为“神童”,但近来国际上对神童标准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不仅智商超常而且情商优秀的孩子。此次儿童中心就是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因素来录取灵智超常儿童的。课程分为:以训练数学和语言知识为主的认知类课程;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创造类课程;使孩子能够更好融入社会的情商类课程;锻炼孩子体魄和素质的身体智能类课程。孩子在儿童中心指导下将进行10个月的专业训练。摘自《北京晚报》2004年5月25日 有关超常教育专家说…… 从事超常教育实验20多年的教育学家程念祖认为,以什么标准挑选超常幼儿是最大的问题。“儿童的认知能力一般要到10岁才充分显现出来,因此从幼儿园挑选超常儿童的难度比小学更大,挑选出来的幼儿掺杂了很多因早期教育搞得好的提前出现智力峰值的‘早慧儿’。”还教育以本来面目,才能搞好素质教育。虽然超常幼儿大多数是智能超常,但他们在身体、情感等方面的童年期同样不可跨越,幼儿搞超常教育可能有误区。 “‘超常班’是不是科学值得怀疑,被选上的孩子是否就是‘超常儿童’也值得怀疑”。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忠心教授认为,“超常班”的设立没有科学依据,目前并没有对超常儿童的评价标准。世界各地科学家一个共同的结论是:神童仍旧是一个谜,神童不能复制”。 “超常班”只是迎合了某些不正常心态的家长心理。赵教授举例说,虽然超常班在中国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事实证明,目前超常班里并没有培养出几个学科带头人。因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没有找到培养神童的规律,所以并没有一个机构有权威说,自己能制订神童的标准,“既然没有客观标准,神童怎能复制出?” 北京有的早期教育专家表示,如果把太多的目光投放到发展孩子的智能力上,对小孩子的成长不利,加上超常幼儿如果长期处在小群体里,与其他孩子沟通很少,容易导致性格缺陷。专家们表示,充分重视和关怀孩子的超常之处,在教育上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尽力创造丰富的文化环境地以使孩子多方面的发展,但要让孩子的智能能在平和、正常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千万不要苛求和强求单方面发展。从事超常教育研究的专家刘正奎博士坦言,即使中国开展超常教育已经25年了,但很多家长不是不太了解超常教育界的目的和意义。刘正奎解释道:就像我们有专门给弱智儿童开设专门学校一样,办超常幼儿班的意义也在于此。教育机会均等不仅仅是要提供一个学校,同时还要提供适合儿童能力、个性方面的教育。许多超常儿童放在普通班可能性就是所谓的“坏”孩子,因此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我们只是希望能给这些智力超常孩子一个快乐的、无拘无束的童年成长环境,不埋没他们的聪慧天性,帮助他们成才。但成才之路很长,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所以我们没办法保证他们每一个都成才。目前,超常教育最为普及、研究和从教人员力量最大的当数美国。美国通过立法规定超常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服务,所以学校系统十分重视天才儿童的甄别与提供特殊教育。但其超常教育采取的是“融入式教育”,即把超常儿童融合在普通学校中,和普通学生一起编班,然后以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实施超常教育,没有公立的特殊学校或者特殊班级。摘自《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4月16日 14岁考上北大清华:一位学生家长眼中的超常教育 北京八中第八届少儿超常教育实验班今年共有31名刚满14岁的孩子毕业,他们中有16人考上了北大和清华。“少年大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超常教育”,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本届少儿班的家长之一,自己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位母亲,对“神童”与“超常教育”,有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孩子的智力水平永远不让外界知道少儿班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孩子的智力水平永远不让外界知道,包括孩子的父母。老师总是说,你能考进来,已经说明你优秀。将来能够怎样,主要不是靠你的智力因素,而是要看非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靠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来努力。这话让人更加担心,因为我们得问一下自己:你和你的孩子能够承受这样的压力吗?我儿子刚入校时就跟不上,因为他是从一所极其普通的小学考进去的,之前我们没有特别辅导过他。第一数学测验,他只得了40分,老师怕他受不了打击,都没当堂发给他卷子,而是下课后再找他谈话。没办法,我放下正在忙碌的工作,到处找参考书和学习软件,先自己学,再教给他,同时教他如何听课、如何作笔记、如何自学。一个月后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了,我的退却之意却已萌生。我问儿子:“咱们转学吧?这样可以学得慢一点,不累。”儿子坚决地拒绝了,他已经建立了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已经非常喜欢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喜欢这样挑战性强的学习环境。现在想起来,我得感谢我的儿子在我动摇的时候没有选择逃避,否则,就算他能在普通的教育环境中轻松得到好成绩,但却失去了不断经受挫折、从困境中走向成功的磨练。少儿班的学生个个都能完成10米跳台跳水少儿班的“超常教育”最引人注意的是“速成”,14岁的孩子在知识和能力上与18岁的孩子相比毫不逊色。少儿班“超常”不仅是知识的传授速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而且是真正全面的素质教育”。少儿班孩子最喜欢的课是每周开设半天的“自然体育”,冬天游泳、跳水,夏天溜旱冰、划船,春秋天远足、爬山、骑独轮车……少儿班的学生个个都能完成10米跳台跳水,能一口气走十几二十公里不叫苦,能像杂技演员一样表演独轮车,在爬香山鬼见愁时从来都是从没有路的地方手足并用地攀登。这样上体育课在中学课堂上很罕见,它的确练就了学生们的毅力和勇敢,因此,少儿班的一些孩子在进入大学后还成了高校的体育健将。体育课开得比一般中学多,其他课也比普通中学课堂有趣。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让出10分钟,让学生们轮流“演讲”,练思维能力和口才。学生们写的古诗词、日记之类还自己编印了小册子“内部发行”。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争论,以致外来听课的老师们说,少儿班的课堂像“茶馆”。“鼓励独立思考,鼓励与众不同,鼓励创新”,是少儿班教育的思想精髓,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甚至助长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四年的学习时间比别人短,但少儿班接触社会的机会却不比别人少。他们和外国朋友的交流基本没有语言障碍,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到科研所参观、听科学家报告、到电视台做节目……我的印象中,总是听到儿子这类兴奋的汇报。活动太多,家长们都担忧了,老师却宽慰我们说:“这些都是学习,他们已经长大了,过去出去我们给学生让座,现在他们都会主动给老师让座啦,呵呵……” 少儿班,一个特别的集体。这里会磨练人的意志,造就勇敢和坚强。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期待仅仅是提早几年上大学,或者是为了自己少操心,那么选择这种“超常教育”可能并不合适。历届少儿班都有个别最终不能适应这种教育而转达到普通班就读的孩子,即使后来考进取名牌大学的少儿班学生,也还会有个别因个性太强、不善于与人交往而发展得并不成功的情况。我的切身体验让我相信:“超常”的基础并不仅仅是智力“超常”,而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超常”,是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共同付出的“超常”。摘自《北京青年报》 三龄童自学千余字 智力相当于小学四年级北京市一个年仅3岁的小男孩,竟能认识报纸上几乎所有的字,其智力远远高出同龄孩子,相当于小学四年级水平。记者来到西山某部队幼儿园,刚上小班的华华没有和别的小朋友玩,而是自己一个人看漫画书。老师随便找出“洋娃娃,木马”两个词,华华都能念出。妈妈拿出当天的《解放军报》,孩子竟从标题到正文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其中很少读错。记者问:“谁教你认字的?”“我自己学的。”孩子回答。起初家长并不知道孩子有这个能力,还是幼儿园老师偶然发现的。班主任赵老师说,今年9月刚开学,她们在墙上贴字时竟听见华华一一念了出来。妈妈孙女士回忆,孩子一岁半时逛商场,非要妈妈买滑石板。买回家让她写“大中小上下”一些生活常用字。之后孙女士工作繁忙,就没再管他认字。后来听到老师如此说自己也很吃惊。随即才发现孩子回家后,自己爱捧着数百页的成语词典从头翻到尾。有40余年幼教经验的刘园长认为,3岁孩子已具备学习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如果孩子不反感,父母可以每天抽出5分钟教孩子认5~6个常用字。她的女儿经此培养3岁多认字过1000。这种对语言、记忆的训练,对孩子今天学习语文、外语、政治、历史等都有很大好处。摘自《半岛晨报》 深圳女童洋话连篇 仅1岁零9个月的小囡见面便说“HOW ARE YOU”,分手就道“SEE YOU LATER ”小小年纪竟能说近1000个英语单词,听懂3000多个英语单词,还能和大学毕业的人用英文交流。8月28日,深圳小囡屈梦龙征服了许多人。 “WHAT IS YOUR NAME?”,记者用英语询问,小囡随口便答“GOGO”,屈爸爸解释这是屈梦龙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字。为证实小囡的“神奇”,很多记者纷纷用英语和小囡交流,小囡竟应答如流,现场情景让周围很多人惊奇得直吐舌头说不出话。小囡的老爸屈先生称,2000年11月,小囡出生后,他闲来无事便买来很多英文影片看,在小囡11个月大时,偶然看见英文卡通片竟目不转睛,此后小囡就养成一起和大人观看英文片的习惯,到小囡会说话时,他们竟发现小囡能说的英语比汉语还多,于是,他们就买来更多的英文片和小囡一起观看,有意培养孩子的英文兴趣。到现在为止,小孩能听懂3000多个英语单词,能说近1000个英语单词。摘自《大连晚报》 5岁“超常”娃娃破例进学堂 市青少年宫教师:这孩子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孩子姥姥精心育儿,一年多来写下56万字的“成长日记” 1999年3月19日,本报《42本少儿读物难不倒19个月幼儿》报道过的那个幼儿,如今已经5岁了。当年被我市儿童心理学家称为“超常儿童”的小女孩张雯婷,日前已如愿被白山路小学“破格”录取。白山路小学的杜校长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看到这孩子,我们就禁不住想把她留下来!经过教委同意,学校已经为她办好了所有入学手续。小雯婷是白山路小学建校以来接纳的第一个不够入学年龄的学生。入学第一天,小雯婷就站在升旗台上,拿着话筒为台下1000多名小哥哥、小姐姐们朗诵了一首欢庆党的十六大的千字长诗。而小雯婷前一天才领受这个“任务”。“这孩子读得很好,全背下来了!而且一点不怯场!”杜校长说,张雯婷很要强,记忆力惊人。在市青少年宫教“大孩子”天文的胡静老师说,这里本来是不收学龄前孩子的,但小雯婷竟然能当场熟练地按顺序回答出九大行星和其它许多星座方面的天文学问题,“这是我们没想到的!”胡老师说,现在张雯婷学得可以说不比别的大孩子差,她记忆能力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小雯婷的姥姥,已退休在家的朱洪芝昨日让记者看了她这一年多来为小雯婷写的成长日记,厚厚的4大本,约56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做姥姥的对外孙女的爱。她说:“活泼好动的雯婷让我的退休生活特别充实快乐!”记者通过日记得知,小雯婷还有用汉语、英语介绍大连的“绝活”。夹在日记中的一张照片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不久前小雯婷在星海会展中心向数百名中外宾客背诵千字文《OK,大连》时,市里一位老领导情不自禁地抱起小雯婷连声说:“这孩子聪明!这孩子聪明!” 摘自《大连晚报》2002年11月21日 小儿刚两岁识字过两千 3个月时就会叫“爸爸”,两岁时报纸上的字基本难不住他,如今他两岁4个月大,识字数在2000个以上,小学课本上他没有生字。只要他会说的话,父母给写出来,教一遍他就认得。记者昨日来到大连市甘井子区山东路花园小区宿先生家采访,对宿晨淏的认字本领同样感到惊讶。特长:认字和现场“吟诗” 据宿晨淏的妈妈郭女士介绍,孩子才3个月大就会“爸爸爸”的叫上了,开始她没当回事,还不知道是在叫爸爸。可有一天,郭女士在床边跟孩子玩耍时清楚地听到宿晨淏说了句“上不去(床)”,郭女士开始觉得奇怪,后来留意,宿晨淏真的能说话了,而且都是3个字以上的小句子,从不像别的孩子往外“蹦字”。宿晨淏的父母开始发现,儿子对汉字特感兴趣。大人看报纸,宿总是爬过去从下面往上看。让宿先生夫妇吃惊的是,教过的字,宿晨淏再见到时,一眼就认得,基本过目不忘。宿晨淏还有一大“本事”,他能触景生情“吟”诗句。今年五一宿晨淏一家到龙王塘游玩,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宿晨淏见此情景冒出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一次宿晨淏在外面看见一栋高楼,他又背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在一次坐公交车时,他吟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目击:满墙都是识字纸宿妈妈是拿《教宝宝讲礼貌》识字画册正式教孩子识字,宿晨淏从此如获至宝地跟书较上劲了,只要有书,从不闹人。小一点的时候对什么玩具都不感兴趣,父母写在纸上的字贴到墙上他就不让往下拿,卧室、客厅都有识字纸。贴到墙上的16开大小的识字纸有160多张,同样大小的没上墙的还有170多张。这些字有成语、诗句,还有家常话、广告词,没有规律,见啥写啥,一教就会,只要不是连笔字,谁写都认得。测试:“鼬”字也没难住他郭女士说,不知道儿子为什么对字有如此惊人的识别能力,她打电话给本报说此事。记者采访时当场做了测试,先写了“半岛晨报”4个字,宿晨淏一字一板地读了出来。又写记者的名字,宿晨淏也认得,后又写了一些随意造的句子,也没考住宿晨。拿来报纸考宿晨,还是指啥认啥。宿晨淏的父母都不认识的“鼬”字,宿晨淏却能读出来,父母也说不清是谁教的,测试中惟一难倒宿晨淏的就一个“扈”字。秘诀:识字从“回忆”开始据称,宿晨淏父母都只是高中毕业,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识字法。宿晨淏爱学,对识字都到了痴迷程度,学过的字就不忘,父母也承认儿子有过目不忘之才。惟一在识字上和一般孩子略有不同的是,宿晨淏爱“回忆”。父母带孩子出去回来后,宿晨淏就一件一件讲,父母记日记似地写出来,让宿晨淏再读一遍,他就记住了,这就算“识字”。专家:要全面均衡施教宿先生为此也很发愁,不知下一步该如何教育、引导儿子,字都识了这么多,下一步应该怎么教他呢?记者就此采访了辽宁师范大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胡振开教授。胡教授认为,从宿晨淏对汉字的敏感程度以及所记忆的汉字数看,他属于超常儿童范畴。胡教授认为宿晨淏的父母教育方法对头,那种回忆式教法保证了宿晨淏对所学汉字、诗句有形体上认知,能触景生情说明宿晨对夕阳、高楼等具有实物概念。胡教授举例说,许多儿童能背诵唐诗,但是一点也不理解,离开了具体诗句就一无所有。胡振开教授认为对宿晨淏这样的超常儿童的教育应该全面、均衡,但不要强迫,要与兴趣相结合,倡导学习与愉快相伴。对好问“为什么”要有引导,对有意义的提问要表扬,对“人为什么长两个耳朵”、“看到橘子就问为什么叫橘子”等无意义的问题要让孩子知道是不好的,不能表扬,要逐渐在儿童心理建立是非观念。摘自《大连晚报》2002年11月24日 6岁早慧男孩的渴望 6岁就可以读初中了龚民,是一个年仅6岁,活泼、可爱的早慧男孩。他是湖北省公安县的农村孩子,出生才6个月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异就遗弃了他,把他扔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养活。爷爷龚仁胜是当地农村中学——梅园中学的退休教师。龚民从小是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龚民在两岁半的时候,就能认识汉字3400多个了,能够阅读众多幼儿书籍,能背诵许多古诗;还懂汉语拼音及一些英语单词;能算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并能将圆周率背诵到200位。到了三岁,他就能流利地阅读课本书籍及报刊杂志了,并将圆周率背诵到了500位。四五岁时候,爷爷奶奶给他买来了小学课本,小龚民竟然都能接受,特别是,数学运算既快又准确。这时他的英语也进步很快,能够听说读写许多单词,还能拼读国际音标呢。这时的龚民,爱好非常广泛,喜欢唱歌、画画,还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小龚民的理想今年,龚民已经6岁了,小学课本已经都学完了。爷爷奶奶把他送到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去旁听。期末参加了全县统一的学年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分别考到了88、89分,令那些大他七八岁的同班学生惊讶不已。龚民期末考试的作文写的是《我的理想》,他写道:我的理想是:我想发明一个神奇的书包。这种书包设有电脑存储功能,任何书籍只要放进书包录一下,全部内容就会存入电脑,再也不要那些厚厚的纸制课本了,看书时,只把鼠标一按,你要看的内容就会马上在书一样大的屏幕上显示出来。书包里面有许多格子,用来装文具,只把鼠标按一按,你需要的文具会自动跳出来。这种书包有一个报时器,它不但能报时,而且还有呼叫的功能。每天早上,它能发出美妙的音乐。过一会儿,它又叫:“小主人,快起床,坚持锻炼身体壮”。我忙穿衣、洗漱、吃完早饭,它又呼叫:“该上学了,小心迟到”,我又背着它去上学。自从有了这种书包,我一次也没有迟到过。这种书包设有按摩功能,每当你背上它的时候,它就在背上不停地揉动,既能舒筋活血,又使你感到特别舒服。这种书包还有防雨的功能呢!书包前面有一个小包,里面有有伸缩性的雨衣、雨帽。下雨时,先把雨衣拉开,穿在身上,便可以从肩到脚裹得严严实实,全身上下包括书包在内,不会滴进一滴雨。爷爷希望有好心人收养他现在,小龚民已经能够去上初中了。但爷爷奶奶已经上了年纪,况且爷爷的退休收入还不高,照顾孩子已经很吃力了。龚民的爷爷对记者说,他担心这棵优质幼儿苗误在自己手里。孩子的爸爸妈妈失踪后,一直没有回来找孩子,这让老人很伤心。爷爷龚仁胜希望好心人能以任何形式收养小龚民,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使他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摘自《中国人口报》 中国培养出六岁超级儿童 [美国]尼古拉斯·D·克里斯托夫 6+8-7+6+5等于多少?如果你能不假思索地回答:18,那么祝贺你!你与上海幼儿园里的孩子一样聪明。对这些孩子来说,即使是用英语提问,他们也能立即得出答案。我有幸在中国接触到了这些孩子。托尼·徐就是这些“超级儿童”中的一员。托尼的中国名字叫徐君,今年6岁,母语是普通话和上海话,但用英语回答算术题,他比我这个美国人还快。我曾代表哈佛大学对申请入学的中国学生进行面试,这个经历使我对中国学生的能力刮目相看。很多孩子参加了GRE考试,尽管这是为申请研究生而进行的考试,但他们的成绩仍相当不错。我的许多中国朋友担心这种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太过辛苦并吞筮着他们的年华,但那些最聪明的孩子并不是学习机器。他们对艺术、音乐、诗歌充满兴趣,例如姚明就成了篮球明星。我曾访问过上海最好的高中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该校校长向我展示了该校学生在国际数学和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14枚金牌。当我问她是否遇到过学生抽烟或酗洒之类的问题时,她看起来很震惊,说如果有的话,这样的学生应该被送到校长室来。比较中美不同的文化可以为中国教育的成功找到一个答案。美国人认为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是聪明的结果,而中国人则将之归因于勤奋。中国学生可能不像美国学生有那么多的娱乐,也不热衷于性、麻醉品和摇滚乐,但这些孩子们的数学能力和勤奋好学将使他们不可战胜。他们是中国的未来,而在他们的后面还有托尼·徐这样的幼儿园里的孩童,中国的未来就在他们身上。摘自《中国教育报》 聪明孩子需要更多机会 原编者按 58岁的勒斯特是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教授。自1987年起,他长期研究特别聪明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的成长过程。《经济周刊》记者问:勒斯特教授,智商达到多少才算特别聪明的学生?勒斯特答:智商至少超过130才算特别聪明。居民中只有大约2%的人拥有这么高的智商。这些人在中小学虽然大多成绩很好,但是并不突出。问:为什么?答:中小学的教学太死板,几乎没有促进学生才智发展的特殊措施。问:原因何在?答:从现有的教育方式来看,几乎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天赋。特别是中学的老师认为,他们教的是一群能力不相上下的孩子,因此提供有区别的教学是不必要的。这样的教育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而对那些低于或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是不利的。问:人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答:授课必须更加灵活:谁学习成绩好,谁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目前在一些州,高中学生可以到大学里听个别讲座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开端。问:如果不采取目标明确的智力开发措施,对智商高的学生来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如果这些学生一直没“吃饱”,那么尽管他们本来乐意接受智力挑战,但他们也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失去兴趣。他们的成绩会退步,最后浪费了他们的潜力。但是,认为天赋高的学生往往很孤独,行为古怪,或者在学校里不好好学是不正确的。所有认真的调查都表明,大多数聪明的孩子都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他们的问题也不比其他孩子多。问: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吃不饱”,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办?答:在校外给孩子们提供智力活动的途径很多。可以让孩子们听讲座,让他们加入具有相同兴趣的人组成的小组,或者让他们学习特殊的课程。每个人都明白,成绩差的学生需要补课。但是许多家长却不清楚,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也要从额外的智力开发中获得好处。当然家长也不要狂热地给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的日程表上几乎不留空隙。问:聪明的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会特别有成就吗?答:是的,大量的国际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谁的智力超出一般水平,谁就会在工作中更容易得到升迁的机会。他会有更好的社会关系,他的私人生活会更幸福。就连高智商的人的离婚率也比一般人低。当然也有例外,但是基本上可以认为,聪明的人生活过得更好。摘自[德国《经济周刊》11月13日一期报道] 给“超常儿童”一个家 德国汉森贝格寄宿学校致力于打造未来精英 [德国《经济周刊》11月13日一期报道]题:简单更好在崇尚中庸的德国,精英人才并不是特别受欢迎。但为了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备优势,国家又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专家们指出,为防止人才浪费和外流,要为智力超常的孩子提供特殊的学习环境。现在,汉森贝格寄宿学校的建立为具有超常才能、天资聪颖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学校宣传单上写着“能力有了家”。在这里,聪明的学生们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早上7点50开始上课。数学、经济、政治、英语——两节课连上,中间不休息。英语是这里的第二语言,也就是说,部分课程和下午活动是用英语进行的。在其他孩子已经头昏脑涨的时候,这里才进行了一半。午休一个小时,然后还有更多的课程、作业或是体育活动,学生们在这里还可以选择学习第三门语言,包括法语、西班牙语或者汉语。他们晚上7点之前是不会收工的,众多的社团也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们可以办报纸、排练话剧、演奏音乐或是研习计算机。对16岁的莉萨而言,这样的时间表刚刚好:“在我过去的学校我很无聊。”因此她总要在下午额外找事做,参加舞蹈班、领导当地学生议会等等。决定到汉森贝格来的学生很多都像莉萨一样,只是希望不要浪费了自己的潜能。汉森贝格的大多数学生以前都从事多项活动,比如担任班级发言人、加入协会或是青年组织等。从前的学校不能填满他们的生活,他们希望做事情、希望接受挑战。大部分人一看到汉森贝格的消息就报名了,有些开始时还面临父母的怀疑。为了到这里来,他们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朋友和父母。但在这里他们没有时间想家。而且专家认为,在一个能力比较均衡的集体里学习更容易一些。与实践的贴近也体现在学习内容上。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经济是重点。虽然他们也和其他学生一样看英文读物,但他们还要学习如何同英美的经理人打交道。毫无疑问,汉森贝格将成为新的“打造精英的地方”。这里的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也培养个性。从该校毕业的学生将具备责任感、坦诚和包容的素质。汉森贝格寄宿学样是一所公立学校,所以上课是免费的。宿舍的费用每月需要300欧元。在经济上有因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助学金。这样的一所学校几年前在德国还是不可想象的。摘自《参考消息》2003年12月14日 天才儿童 [美国《时代》周刊文章]题:小天才(作者安德鲁·马歇尔)快三岁时,阮山(音)喜欢在湄公河三角洲破旧不堪的家中看爸爸妈妈下棋。像所有蹒跚行走的孩子一样,他缠着他们让他也玩玩。他们同意了,以为不一会儿他就会把棋子扔得满地都是。令他们吃惊的是,小阮没有把象棋当玩具。他不仅知道怎么摆棋子,而且,通过仔细观察,他还学会了许多复杂的规则。一个月内,他便轻松地战胜了父母。4岁时,小阮参加了越南全国锦标赛,与比他大好多的孩子同台竞技。7岁时,他已经能战胜他们。现在,12岁的小阮是越南年纪最小的全国冠军,未来的国际象棋大师。小阮的父母都是教师,谈到在其他方面都很普通的小阮,他们也无法解释孩子怎么会具备国际象棋方面的天才。他父亲认为这纯属巧合。而小阮自己似乎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考虑。对他来说,国际象棋复杂的战略就像嚼泡泡糖一样自然。大脑运作方式不同小阮这样的天才儿童如何获得异乎寻常的能力,科学家们还无法解答。直到最近,他们才开始探寻天才儿童的文化和生物根源新的研究证明了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猜测:就大脑的运转方式而言,天才儿童与普通孩子明显不同。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奥博伊尔利用磁共振扫描仪对具有数学天赋的儿童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结果令人惊异:有数学天赋的儿童右脑的代谢活动是普通孩子的六至七倍,而右脑是协调图形识别与空间认识的,这正是数学与音乐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扫描还发现,这些儿童的额叶活动频繁,额叶在协调思维与提高注意力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普通孩子在完成同样的任务时这部分大脑几乎是不活动的。奥博伊尔认为,虽然天才儿童的大脑与普通儿童在结构等方面没有区别,但天才儿童的专注能力似乎更强——更善于利用必要的脑部资源来解决问题和学习。他说:“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些孩子的大脑与其他人一样,只是运转的速度是别人的两倍,工作量是别人的两倍,这种量的解释看来是不正确的。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质量上的。” 天赋的发展在于培养那么神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天才是遗传决定的,还是通过环境造就的?科学家们对此还没有定论。研究表明,原始的智力(通过智商测试)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决定的。但智商高与天才行为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例如,所谓的白痴学者在某个领域具有有异乎寻常的技能,如果不是因为总的智力较低的话甚至可称为天才。弗林德斯大学的教育专家麦卡恩说,许多有创造力的孩子不一定智商高,因为他们在标准化测试中得分并不高。她说:“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寻找不同的方法来回答问题。研究人员认为,抚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天赋得到发展还是抑制。心理学家温纳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的父母往往能给孩子提供鼓励性的环境:他们的家中有很多很多书;他们在孩子很小时就给孩子读书;他们带他参观博物馆或听音乐会。他们不是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说话,而是给他很多的空间与自由。如果孩子表现出天赋,他们会想尽办法鼓励这种天赋,当然,这种鼓励应该是适度的。神童推动父母人们通常以为,每个神童的背后都有一位苛刻的父母,换句话说,就是“喜欢孩子的成功多过孩子本身“的父母。然而麦卡恩说,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实际上,就神童而言,不是父母推动孩子,而是孩子在推动父母。印度12岁的钱德拉·谢卡尔就是一个例子。6岁时,小谢卡尔就偷偷地在家里玩电脑,这使父亲苏布拉马尼扬非常吃惊。他回忆说:”一开始我担心谢卡尔会触电”。但很快,谢卡尔在编程方面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天份。于是父亲给他请了一位计算机老师。似乎没有什么难题可以把小谢卡吓倒。当他听说一个17岁的美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合格微软系统工程师以后,就下决心打破这个记录。苏布拉马尼扬说:“起初,我和他的老师都认为这是个不现实的目标,但谢卡尔非常坚决”。经过6个月的训练,谢卡尔于2000年通过了考试,当时他才10岁。现在,12岁的谢卡尔已被安纳大学破格录取。他笑着说:“我喜欢板球和足球,跟同龄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但天才儿童也要为自己的天赋付出代价。13岁的日本孩子大野安静,沉默寡言,跟他的年龄很不相称,在一群吵吵闹闹的同学中很不起眼。但自从他6岁第一次去纽约时随手画了第一幅画“自由女神像”以后,大野一举成名。他8岁时举办第一次画展;以后出版了好几本书,见过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大野的母亲说,她曾打算让大野与几个美术学院的学生合办画展,“但没办成,因为他们每年只创作一两幅作品,而大野要上学、做作业、和小朋友们玩——一年至少完成300幅作品。摘自《参考消息》2003年5月19日 13岁男孩报考北大研究生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 11日上午,一名年仅13岁的考生走进了2004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兰州五中的考点。这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报考的是北京大学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据了解,这名13岁的小考生从小到大只陆陆续续上过一个月小学,小学到高中的课程都是通过自学掌握的,在他9岁时,就报考了数学本科自学考试。小考生的父亲是某校的一位副教授,据他介绍:孩子从小身体较弱,送到学校后经常生病,后来他干脆就在家里辅导孩子学习。其父说,9岁的时候,在他的辅导下,孩子的数学已达到了高三的水平,理化达到初中水平,但语文只处于小学水平。当年,他为孩子报考了数学本科专业的自学考试。直至此次考研,孩子已通过大部分课程,到今年就能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了。对此次考研,这位父亲表示,希望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不上对孩子也是种经历。摘自《半岛晨报》2004年1月15日 26、英国:三岁看老找到证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近日发表报告称,3岁幼儿园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论三岛引起轰动。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卡斯比教授指出,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等小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过,他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摘自《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