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征x431售后服务电话:初中生接受学习的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19:21
初中生接受学习的特征 刘衍玲 吴明霞 #TRS_AUTOADD_1218368740188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18368740188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18368740188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18368740188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18368740188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一)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身高、体重快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体内各种机能增强,短短的2~3年内就已经在外形上和身体内部各方面接近成人。由于身体外形的巨大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想尽快摆脱孩童时的幼稚,以一种全新的成熟、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他人面前,以获得成人式的认可与尊重,但他们又很依赖父辈,无比怀恋儿时的无忧无虑和简单明了;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渴望与异性的交往、亲密,但他们又不能公开表现甚至还掩饰这种愿望和情绪,体会到强烈的压抑和郁闷;他们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能获得朋友的关心和理解,但他们又不信任他人,将自己的内心逐渐封闭起来……种种矛盾和冲突,主要源于他们急于成熟、独立,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落后,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还十分幼稚。因此初中生在体貌上虽已接近于成年人,但在心理上还很幼稚。半幼稚和半成熟是初中生的总特征。

 

(二)根据初中生接受学习的特征进行教学

 

1.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疾风暴雨时期,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和加强青春期教育

 

中学生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乃至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这一动荡、波折时期可能在整个中学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持续存在,给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有的女生为脸上的青春痘懊恼不已,有的男生可能为自己的个矮而焦虑。因此,为了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变化,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一些共性的普遍性问题可以通过讲座、录像片的形式传达给广大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身心上的变化是正常、必然的现象,并非哪一个学生独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对待这些变化,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目前有许多中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安排了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或通过日常的辅导、调查、测量,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或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或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以及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等等。这是一种可喜的趋势。父母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平等的人格,理解学生的乖戾、叛逆,解决问题以耐心说服为主。学生一时钻牛角尖儿想不通,给他们一段时间,待他们平静下来以后再作进一步沟通、交流。

 

2.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加深,应在教学上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作相应的指导

 

初中学生在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时感觉到困难,尤其是初一学生,因为是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故有许多不熟悉的新情况,原有的知识准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学习适应性及各因素(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较高水平的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学习适应性水平低下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或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戴育红:《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1998(2)。)据调查,约有超过20%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的某些因素上发展不良,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注意从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着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适应性指导,以帮助学生长善救失,消除学习适应障碍,充分发挥学习潜力。不仅要对学习适应性总体发展水平低下的学生加强个别指导,而且要对学习适应性总体发展水平正常、但某些因素上发展不良的学生也要加强个别指导,特别在学习态度、身心健康这两方面要重点给予指导与培养,以改变其学习适应不良状况。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和面临的不同人生任务,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工作方法。

 

初一的学生一般12~13岁,正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少年时期,身体各器官的发育都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生气勃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中学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鲜、快乐,更有积极向上的劲头。但也有少数学生经过小学毕业前的紧张学习生活,考上中学后有“松口气”的思想。初一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新学习环境、内容、方法的不适应,造成心理障碍。厌学、学业不良学生多是由于过渡不好而造成的。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要做好学生的中小学衔接和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工作。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策略包括:对入学的新生作全面的调查,以查漏补缺,找准学生的知识、态度准备状况,做好知识衔接和教法、学法的准备。另外,初一学生的思维一般仍处在形象思维的水平,处在经验积累阶段,在他们的头脑中尚未形成丰富的思维分析模式,还不能超越狭隘经验而通过把握客观现实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联系很好地进行辩证思维。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师进行思维示范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示范积极思维模式的材料,从而奠定培养思维分析能力的物质基础。

 

从小学升入中学,学习上已经有些变化,初二时的变化更为明显。最突出的是数学出现了代数和几何,而且新开设了物理和化学。在学习方法上,要求有更多的抽象概括能力,小学及初一时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太适用了。在学习负担上也比初一时增加了许多。对这些学习上的突变,如果不及时自我调适,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能改变相应的学习方法,就会在学习上的落伍。另外,初二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飞跃期。大约自初二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快速,开始获得以纯粹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由于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存在个别差异,所以部分中学生可能尚未达到形式运算水平,而且即使在某一领域内达到该水平,在其他领域也可能未达到,因此仍需要具体形象和具体经验的支持。教师在教授抽象的概念和定理、规则时,要注意具体形象材料的使用、选择以及先行组织者的准备,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减轻学习负担。这一时期,学生在思想、学习及个性品质等方面出现大的变化,可能部分学业中等学生、学业优秀学生开始掉队,一些学生开始为毕业后的出路作准备。在这一阶段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重视班主任工作,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

 

初三学生开始面临人生第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学考试,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试着规划自己的将来。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与考试有关的焦虑、紧张、压抑等负面情绪较多。教师在教学以及总复习时,要准确、全面地把握教材和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做到精讲重讲;对基础不同、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复习作业题目,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学习、思想负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等,师生共同制订恰当的奋斗目标,鼓舞学生信心;开展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指导,鼓励自学;注重夯实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拓深发展。

 

3.在接受学习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杨巍等对普通中学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普通中学里,绝大多数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杨巍等:《普通中学教学方法的调查与研究》,载《丹东师专学报》,2002(24)增刊。)就教师的教而言,讲授法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种接受性的设疑解疑,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因而讲授法是学校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恰当地运用讲授法,不能充分考虑学生听讲的效果和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只是一味地讲,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形成了“满堂灌”的僵死局面,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不欣赏教师一上讲台就一直讲到下课的讲课方式。讲授法发挥到极致就会变成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略,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因此,讲授法的运用一定要灵活,否则容易出现负效应。

 

指导练习法在中学课堂占一定比重。指导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指导练习法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且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各年级的运用十分广泛。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参与到教与学过程之中。然而运用指导练习法也要注意“度”,否则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

 

讨论法宜在中学课堂提倡。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通过集体(小组或全班)的形式,讨论、交流个人的看法。讨论法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钻研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究精神。

 

一般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的素质与个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特点等有关。每一种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教学在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要尽可能扬长避短,同时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既然有意义接受学习强调的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其实质——在同化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因而,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凡是能够促进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建立这种联系的方法,都是有效的方法。如演示法,若实验现象鲜明,教师启发讲解得法,能够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提供鲜明直观的固定点,学生就容易将新内容迅速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多媒体教学法能把微观的结构用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教师难以表达清楚、学生难以消化的立体空间结构用多侧面、多角度的多维图画展示出来,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学目标上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用讲授法、介绍法、自学法等;需要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用质疑法、探究法、启发法等;要达到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可用比较法、讨论法等。对低年级加强直观教学,对高年级多用点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得法,就是好法”。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只要符合教学需要,能反映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就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发挥最佳功效。不管哪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好的教学手段,若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是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体验,使学生乐于求知、善于求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让学生探索思悟。或用提问法,直接呈现问题情境,故意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协调,激发学生思考;或用激将法,间接激发学生探问求解的热情;或用演示法,让学生惊叹结果的微妙而主动去推论原委;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声中反思其乖谬等。

 

(2)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多鼓励、支持学生。不要老是板着一副面孔,让学生还没上课就心情沉重。教师授课时的良好精神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身教,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无声的命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实体验到知识在具体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体会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要讲究教学艺术,主动、深入地投入到教学中去,用教师自身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努力营造愉快、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3)让学生不仅学知识,更要学习蕴涵在知识当中的思想、方法,体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人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与学活动规律的研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讲述牛顿由“笨”变为天才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习牛顿的勤奋、质疑、慎思等优良品质;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介绍焦耳历时多年,通过各种实验验证了能量守恒,发现了热功当量的经过等,让学生学习焦耳对科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勤奋踏实、善于思考的作风与态度等。可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及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自觉积极的思考、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个性。

 

(4)加强思维训练。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列提纲、作图表等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对概念和原理,在内涵和外延上发掘要深,联系要广,善于把握问题的实质,在新情境中进行判断和逻辑推理,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运用能力;在综合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具体原理,在习题训练中要加强一题多解训练,充分利用变式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讲多家之言而不是只讲一家之言,讲多种观点而不是只讲一种观点,讲科学家、发明家在新理论、新观点形成过程中的怀疑、批判、继承、探索和创新经历,讲新知识产生过程中的方法创新,用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克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思维定势。

 

(5)教学要具备可延续性,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理想的教学不应仅仅是满足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应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儿空间,让学生利用想象填补空白,为以后的课堂教学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始终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4.应重视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学法的指导

 

相对于学生的如何学和怎样学,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教和怎样教。如果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如预期的那样好,他们很容易责怪学生不理解、不珍惜教师的一片苦心,不用心听讲,或者认为学生的质量在逐渐下降。他们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顺便讲一些学习方法,例如如何快速做笔记、阅读、记单词等等,但通常不会作专门的指导。现行的新教材有一些对学生一周以来学习情况的提示,但真正重视它并运用好它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师不多。调查表明,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3%,教师常常注重提目标和要求,缺乏对实现目标的具体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失败。(刘毅玮、闫广芬:《中小学生学源性心理障碍与学习心理辅导》,载《教育研究》,2004(7)。)一些开展了学法指导的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概括不准、捅而不悟、法不导学、法不对点、生填硬灌等。

 

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点最为突出。第一,学习方法单一、呆板,学习活动枯燥、低效,事倍功半。第二,缺乏必要而基本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会学习,一些学生处于智力不差但成绩较低的学习失能状态。如课前不知预习,听课和记笔记抓不住要领;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不注重复习巩固,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对待作业;不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选择参考资料,沉迷于题海战术或者低水平重复练习。(陈更海:《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载《中国远程教育》,2002(10)。)

 

学习方法具备定向、指导、调控、选择等功能,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知道为什么而做、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何时何地做。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学生要有积极构建、同化新知识的心理倾向,这包括学生采取经济合理的步骤、方法去理解、消化、整合新知识,乃至生成新的知识。现代教师必须要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这不仅是终身教育的要求,还因为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会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蒋南翔先生曾说: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那么,他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这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一般来说,好的学习方法,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符合认识规律;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符合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和不同教师的授课特点。学习方法的讲授要与具体的运用相结合,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相结合,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和各科学习方法的指导相结合。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讨论交流、诊断矫正等方式进行。在初中阶段,要提高学业中等学生和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加强有关听课、复习、作业和练习、反馈、考试、监控、时间管理及动机、态度策略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业不良学生来说,尤其应加强时间管理及动机、态度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余欣欣:《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研究》,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与男生相比较,女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较高,学习态度更积极,更善于使用学习辅助(study-aids)和自我测试策略帮助学习。但在信息加工方面不如男生,说明女生在思维理解方面较男生弱。多数女生在初一、初二还能凭着机械记忆能力强、刻苦用功的优势取得好成绩,但自初二下学期至整个高中阶段,随着学习内容抽象程度、思维深度的增加,女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上的学习越来越吃力。在具体指导时,要男女有别,有针对性,要重视榜样学生的示范作用,提醒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少数学习方法比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重视课前预习,寻找教学内容的疑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时专心致志、勤思多问,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注意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及时复习和温故知新;注重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先复习后做作业,明确做各种作业的目的是消化巩固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坚持阅读,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教给学生的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具体学习方法,使学生只能生搬硬套地使用,而要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学习对象的难易和学习情境的不同而加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傅茂笋:《高中生个性特征及其与紧张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探讨》,载《中国社会医学》,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