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穗粤通卡: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沟通 - 已回答 - 天涯问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00:07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来自案例的启示

  这是两节同一内容的语文课,内容是鲁迅的《祝福》。教师A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但从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感染上看,显得很平淡。教师B则先从师生的谈话开始,谈话的内容是从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经验开始的。谈话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大家知道老师姓什么、名叫什么吗?”

  学生很快齐声说:“老师姓黄,名为国强。”

  “你爸爸希望你长大为国家富强出力吧。”一位学生在座位上随意地说。

  教师:“对。老师有姓有名,你们每个同学也都有姓有名。那么,昨天老师让你们预习的《祝福》这一课,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人生,你们有没有找到祥林嫂姓什么,名叫什么呀?”

  学生:“没有,人家就叫她祥林嫂。”

  学生:“她嫁到丈夫家,她丈夫名叫祥林,所以大家就叫她祥林嫂。”

  教师:“对呀!封建社会下的女性,一嫁到丈夫家,连自己的姓和名都没有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祥林嫂第二次改嫁给山上的贺老六,那么应该叫贺六嫂呀。大家从课文里找一找,有人叫她贺六嫂吗?”

  学生:“没有,课文中是这样写的,‘鲁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

  教师:“那是为什么?”

  学生:“我想,大家已经叫习惯了。”

  学生:“我想鲁镇上的人不赞同她改嫁。”

  教师:“我们从鲁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可以看出,当地的人是不赞同她改嫁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大多数女人当丈夫死后只能守寡。可见在封建社会之下的男女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

  教师B拿一个人的姓和名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促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命运,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情感接近了作者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之一就是要看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最后能否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看来,师生如何有效地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很重要的基础。

课堂教学能否有效沟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思考一:从沟通过程的要素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对个体,也可以对群体。作为信息发出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自己发出的信息如何使信息接受者接受,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认真地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原因之一。

  沟通过程的第二个要素是信息。从沟通意向的角度来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语词是传达中很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符号和人们的体态语言。语词沟通过程是以共同的语言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经验,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畅通。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读懂市场经济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沟通过程的第三个要素是通道。通道指的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都可以接收信息。一般来说,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途径获得的,但如果能从多种渠道获得,则更好,尤其是对年幼的学生。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的方式不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还有以各种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影响力还是最大的,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发生情绪的相互感染。如语文老师的备课一定要备对课文的情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产生作者、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沟通过程的第四个要素是指接受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要通过一系列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心理过程。一系列心理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沟通过程的第五个要素是反馈。反馈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反馈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沟通过程的第六个要素是障碍。例如,有些课堂上教师的预先设计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实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沟通中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沟通过程中的背景,即沟通发生的情境。

  思考二:从沟通的特点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可以通过语词,也可以通过非语词(如姿势、动作、表情等)。沟通可以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还可以分为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个人内沟通和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和大众沟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实现的信息交流)。不论哪一类沟通,沟通均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点:

  沟通发生的自然性,即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际的沟通除了语词沟通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语词的途径来实现的。例如,你的表情、姿态以及不同于平时的变化已经向别人透露了你的状态。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身体语言,另一方面更应该非常仔细地观察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沟通信息必须内容与关系相统一。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特定场合下的角色关系。例如,同一沟通目的,如果沟通者之间的不同,就应用不同的语词或体态语词来表达。也就是说,你处在什么角色,就应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以便沟通顺畅。

  沟通的过程性。从沟通对个人的影响角度来说,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结尾的动态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每一个沟通行为,都会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沟通所获得的信息总要对人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沟通的整体性。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词或体态语词的表达,都是在每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个人格的反映。例如,教师参加一些研究课,认为课堂中的这位老师语词或体态语词(如握手、拍拍学生的肩等)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但如果回到自己的班上简单地模仿该教师的沟通行为,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沟通中的任何一个行为均是本人在人格上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外表模仿。所以学习一位优秀教师,首先要学习优秀教师人格上的魅力。

  思考三:从沟通的背景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沟通背景,一般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心理背景。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位热爱教师工作、爱每一个学生、爱所教学科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因为他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时彼此的心理距离比较近。加之,教师爱的情感也会迁移给学生。

  物理背景。物理背景是指沟通发生的场所,以及沟通者双方的物理距离。如目前小班化教学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改变的目的就是防止由于座位固定可能使某些学生处境不利。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一方面指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沟通场合下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对沟通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不同场合下自己的角色,并能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沟通者自小长期文化经验的积累。这往往已经成了一种沟通的行为习惯。

  思考四:从非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师生沟通中的作用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有关研究表明,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与表情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均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 ”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位平时不被老师关注的中等生,在她的周记上写着:“老师,哪怕您对我的一个微笑,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正是无声胜有声,无声的语言更美呀!

  对课堂有效沟通的几点建议

  教师要十分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

  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健全人格的建构,十分重视自我教育,因为沟通者之间沟通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一种外部展示。  0 国家职能部门 2009-10-24 21:43:13 111.224.11.* 举报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随着新课程的推广,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可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这样做究竟把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在哪里?这样的启发教学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吗?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二是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很多教师没有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很多教师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很多教师缺乏教学之后的反思,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



三是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士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



四是当今课堂教学缺少对生命的关照。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我说的就是标准答案”、“你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重做”之类的话。更有者是,有的老师竞打着“今天打你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的幌子,漠视甚至戕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



第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必须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   0 llf1993 2009-10-24 21:43:25 120.3.112.* 举报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非言语沟通

虎啸中心小学 吴剑峰

【内容摘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非言语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本文对小学课堂中师生的非言语行为、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影响等进行了分析,从而论证了它的重要性。并阐述了积极的非言语沟通建立的条件和接任新班级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非言语行为;身体语言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师生间的言语交流、肢体语言交流等,每种沟通方式都有自身不可取代的作用。课堂上的每种沟通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帮助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想上好一堂课,除了认真的备课工作外,就是恰到好处地把这些东西呈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言语沟通能力和恰当的非言语沟通能力。言语沟通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沟通形式,但非言语沟通也是一种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沟通方式。

弗洛伊德说过,要了解人的深层心理,单凭语言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类语言所传达的大多是理性层面的意识,经过理性加工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露一个人的真正意向,说出来的语言,并不等于存在于心中的语言,人的动作比理性的语言更能表达人的情感与欲望。确实有时非言语所显示的意义甚至要超过有声言语。非言语沟通向学生传递信息,间接地与学生展开对话,进行交流。这种隐性的互动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课堂进程和质量,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沟通,即“沉默的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动态无声的,像微笑、点头、拥抱、皱眉等,第二类称为静止无声的,像站、立、坐、倚等姿势,还包括服饰、装扮等不属于人体各部分的标志;第三类称为副语言,包括有声的但非言语性的各种动作,如喷嚏、咳嗽等。笔者认为,在小学课堂中,师生的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等是非言语沟通的主要方式。以下,笔者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教师的非言语行为



1.面部表情。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小学生,他的表情、行为等都必须是适合小学生的,但不是从一堂课的开头笑到最后这么简单,在新课程改革下,有些教师为了改变“师道尊严”,过度地滥用面部表情,学生看到的只是一张虚伪的笑脸,觉得做作,反而对课堂教学起到阻碍作用。

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做到丰富而不失得体。教师在课堂里是一个特殊的表演者,不管他的表演有意无意,都会牵动每一个学生的心。他们在听的同时,也在看,注意着教师的一举一动。首先,教师的表情应该是真诚的。如当一个学生认真准确地回答出问题,应该报以真诚的笑容和鼓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能露出不屑的表情,因为这很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其次,教师的表情应该是热情的。热情是指能够牵引学生的心,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的气氛中去。但这与过度地贩卖笑容是两回事,现在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需要理解的是课不是为了上的好看,而是为了上的有用。第三,教师的表情应该适当严肃。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但是,千万不要把“平等”误解为“放纵”,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乱折腾。只有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2.目光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神往往会透露不同的信息,教师要善于解读也要善于运用这扇窗户。教师可以用眼神示意学生不要做小动作,专心听讲;可以对某个学生表示赞许;也可以控制课堂气氛:如往下扫视一遍,示意大家保持安静。这种“沉默的语言”带来的效果有时超过有声语言。善意的暗示保全了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学生更加认真专心的听课,避免了口头说教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眼神交流,不要对学生怒目而视,或露出鄙夷神色;也不要用眼神过多地关注某些学生,而冷落了其他学生,使他们感到不被重视,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

3. 身体语言。也称“肢体语言”,相对脸部表情、目光交流等非言语行为来说,身体语言是最重要的一种。像点头、抚摸、皱眉、竖起大拇指等。掩蔽在“肢体语言” 之后常有口语、书面语之类也难于表述的丰富意味。小学生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如果说哪个教师只是站在讲台前,唯一的肢体语言只是伸手写写字等,那么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或许这对大学生是有用的,但对小学生决不适用。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不喜欢枯燥无味的口头表述,教师的身体语言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室里的位置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如果他经常站在某个学生或是某一群学生中间,就会使其他学生产生冷落感。教师如果一直站在讲台前,那么他实际上与学生严肃保持着距离,会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如果他来到学生中间,那么师生间就会有亲近的接触,学生易融入到学习中去。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要做出小学生接受不了的或是感觉有失教师身份的动作,不要让学生喜欢听课是因为教师好玩。



(二)小学生的非言语行为



1. 面部表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面部表情有助于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的异常和掌握教学进度。比如其他学生都在专心听课,某个学生却表情异样,说明该学生没有专心听课或有其它特殊原因。当老师问学生有没有听懂时,少数或多数学生表情木然,说明他们并没有听懂,教师需要更耐心细致或换一种方式去讲解。

2. 目光交流。小学生还处在天真活泼的年代,他们的眼睛很会说话,而且大多是真实情感的表露。教师要善于从这对窗户中读取信息,还要恰当地通过这对窗户与之交流。在课堂交往中,目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无声对话”,比如教师在询问谁来回答问题后,有的学生目光炯炯有神,盯着老师,有的学生眼神闪烁不定,回避老师,教师就心里有底该叫谁了。



3.身体语言。小学生的身体语言是很丰富的。在课堂上,教师却为学生“过多的身体语言” 而苦恼。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手脚总是动个不停,教师屡说不改,为此伤透了神。其实低年级小学生爱动是他们天生的表现,教师是无法阻止他们这一行为的。但可以尽量使他们保持安静。要抓住低年级学生一些心理特征,如喜欢物质奖励,表扬等,使他们保持安静。对于高年级来说,他们在课堂上的身体语言就显得有些僵硬了,由于年龄的增大,他们开始约束自己,而且变得喜欢听老师讲,自己不爱说,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有益的途径调动起他们的“身体语言”,让他们该动的时候动起来,以避免课堂低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非言语沟通。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学生之间有自己的一套课堂沟通方式,他们挤眉弄眼、搔首抓耳,都有某种意义。教师在讲课时,他们就用这种方式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无声的整体。教师要会观察这个无声的世界,了解他们的一些非言语行为。这样做,其一可以有效暗示或阻止学生之间不良的非言语交流;其二教师可模仿学生间的一些好的非言语行为,使学生感觉更加亲切,师生间无形中就会更有默契。



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影响



以上笔者从脸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等几个方面对师生的非言语行为进行了简述,但并不排除其它的非言语行为,只是这三者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对非言语行为的分类,主要是从形态上分的。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从性质上分,可以分成积极的和消极的非言语行为,这里的积极、消极是针对产生后果的。前者如教师的善意微笑和学生专心听讲的眼神,后者如教师对某学生的怒目而视和学生逃避的眼神。二从产生有无意识可划分成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非言语行为,这里是根据人的主观意识。前者如教师竖起大拇指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举手准备发言;后者如教师对某学生不满而不甚露出的皱眉表情,学生由于紧张而产生的小动作等。需要说明的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非言语行为中有积极和消极的行为,积极和消极的非言语行为中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所以两种划分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只是从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划分。

教师积极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受到鼓舞,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教师善意的微笑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平易近人、体贴学生,继而产生学习动力,更加努力地学习。反之,消极的非言语行为可能会导致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产生抵触教师,讨厌憎恨教师的情绪。如,某教师动不动就对学生怒目而视,露出鄙夷神色,致使学生害怕、讨厌该老师,上课也就不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恰当运用积极的非言语行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少用或尽量控制消极的非言语行为。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很多方面,如有无专心听讲、知识掌握情况、是否对讲课感兴趣等。教师要会觉察学生积极和消极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非言语行为,把握好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非言语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主要归为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显性影响是指教师对学生及学生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接受和反馈,是在课堂中直接产生的,并能通过肉眼观察出来的。如教师用眼神示意某个学生不要做小动作,学生从老师眼中读出信息后,有两种反应:一是停下小动作,认真听课,二是不顾老师的劝告,自我行事。隐性影响指教师对学生及学生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内化和延续,是在课堂中产生并延续到课堂外,不为人的肉眼所观察出来的。如教师无意中摸了一个学生的头,该学生表面上没什么,心里也许觉得很开心、很感激,一直到以后他对这位老师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感觉。显性影响是一种互动,师生双方展开交流,这种影响在课堂上是主要的;隐性影响是个体的,但对人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三、非言语沟通指导



(一)积极的非言语沟通建立的条件



小学课堂中师生的非言语沟通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非言语行为达到课堂的最优化效果。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很好地运用。教师的准备工作都差不多,关键在于怎样把准备好的东西教给学生,以及如何有效的控制课堂,并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效地运用非言语行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 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有差异。比如低年级小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做各种动作,表演,而高年级学生就不太喜欢。了解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还有助于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比如要约束低年级学生的纪律就不能板起脸说教,对高年级就可以用严肃的表情提醒他们引起注意。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区分学生的一些心理异常表现,比如一个学生做小动作,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不专心,另一种是小儿多动症。如经常发现某学生手脚动不停,就要建议家长带学生就医。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紧张的师生关系只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变成促进者、协作者和朋友。当一个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等被学生乐意接受,学生产生乐学情绪,那么课堂教学也就跨出了成功的一步。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合理地运用自己的非言语行为。有句话说得好,交往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3.为人师表,树立良好形象。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就对父母的信任转变成对老师的信任。可以说老师的一句话就是圣言,学生也以老师为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因此,教师的“师道”就在于把自己塑造成符合一个教师的形象。在教师的良好言行和人格力量的示范和感召下,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受到触动,才会有“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乐于学、勤于学。



(二)接任新班级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们都有一种体会,换一个老师给他们上课,总觉得不能适应,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原任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及其它一些方式,不习惯新接任老师的非言语行为等。因此,笔者认为,接任新班级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原任老师常用的一些非言语行为,分析利弊。每个教师的非言语行为都有一定差异,教师之间可以沟通一下用哪种方式表现最好。接任新班级教师可以向原任老师或学生了解一下,在向学生了解的时候可以灵活的提问,比如:你喜欢某某老师吗?你觉得某某老师哪些地方你很喜欢?也可以这样问:你觉得老师怎么样上课你们才会认真听呢等等。取得这些资料后,教师可以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应该借鉴,哪些是不合理的,就该去除。

2.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使用非言语行为,使学生尽快适应。对一些非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后,结合自身的一些特点,合理地运用到课堂中去,使学生尽快适应。

非言语沟通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条重要的交流线,它不能替代言语,但可以伴随言语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具备较好的言语能力外,也要重视非言语沟通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何艳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6.

[3]凌龙华.新课堂,师生如何站位.教师博览.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期(总第141期).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0 sunye143 2009-11-23 1:57:54 113.237.212.* 举报 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1、基本原则 (1)选题必须具有实际价值 a、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情,是否有利于促进自己身心的全面发展; b、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相应的科学知识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选题必须具有科学性 a、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 b、选题的事实依据,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验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一定的依据; c、选题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即有理论基础。 (3)选题必须具体而明确 只有对问题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有效地把握研究的对象和方向,因此,不宜把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太复杂。 (4)选题要新颖和有独创性 要做到选题新颖,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了解有关学科领域过去的实践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5)选题必须具备可行性 a、客观条件。首先具备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技术、人力准备等客观条件外;其次还需要有科学上的可能性。 b、主观条件:要权衡研究者自身条件寻找结合点,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课题。 c、时机问题。 选题既要善于抓住新课题,又要注意把握研究的时机。只有把握好问题研究的时机,才更容易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方案的制订 设计课题方案实际上是学生对整个研究活动的全面规划的过程。它包含“选题依据”、“课题研究目的”、“各阶段活动安排”(包括各研究阶段的预期时间、主要任务、研究方法和预期阶段目标)、所需“研究条件”、“预期研究成果”以及“家长意见”、“教师意见”等。 三、课题研究的开题评价 课题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科学合理,在正式开题研究之前,还应进行充分的论证。评价标准包括三方面: 1、研究课题的选择(占40%) (1)课题名的文字表述简洁、准确、明了; (2)选题具有事实依据或理论依据,符合科学的原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3)选题符合自己及现实的主客观条件,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4)选题能使学习反映出对自己原有认识水平的突破,具有创新性。 2、课题方案的制订。(占40%) (1)对课题的研究目的明确、目标具体; (2)对课题研究内容(课题概述)的文字表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3)课题的各个研究阶段的任务明确,安排周密,分工具体; (4)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恰当,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3、方案的陈述与答辩。(占20%) (1)陈述人对本组课题方案熟悉,胸有成竹,语言表述清楚; (2)陈述人及小组成员能正确回答指导老师及同学们的提问,有应变能力,能自圆其说。 各课题小组根据师生们论证后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地修改和完善课题方案。   0 sunye186 2009-12-13 11:13:14 119.117.4.* 举报 报刊发行业所拥有的财产种类繁多,包括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印刷厂厂房、精密昂贵的电脑、激光照排系统等等。但从损失的原因来看,可以基本归结为两点: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商业保险转移的风险;而一些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则非商业保险所能涵盖,在此也不作过多涉及。

- 火灾、爆炸与雷击等意外事故

   从一般的印象来看,报刊发行业的火灾风险较高,因为储存了大量的纸张、易燃液体等燃烧物;而且起火点也相对较多,包括电线系统老化或安装不良、机器设备过热、吸烟等。

   在评估火灾风险时,应充分考虑火灾分隔的情况,因为单纯的办公楼与印刷车间的风险差异非常大;如果两者同处于一幢建筑物内,又没有良好的火灾分隔,则整幢建筑的风险等级相应升高。

在进行印刷作业的区域,有以一些特殊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了火灾风险:

* 仓储区内纸张的存放方式对火灾风险的影响非常明显。从火灾风险防范的角度看,将纸卷水平放置,并且不要堆积得过高是最好的堆放方式。因为直立堆放的纸卷之间会形成一个风道,使火势更容易蔓延,而堆放过高的纸卷会直接影响到自动喷淋系统所覆盖的区域而降低其效用。

 一旦存储内的纸张发生燃烧并失去控制,其直接的后果可能就是导致建筑物的钢结构融化而倒塌,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

* 纸张对水的损失也是相当敏感的。纸张被浸湿后自身会丧失使用价值而遭受损失;此外,成卷的新闻纸浸湿后会发生膨胀,如果是被放在拥挤的空间内,这种类似“种子发芽的力量”很可能会破坏紧靠的墙壁结构,甚至导致倒塌。而且,浸湿的纸张重量大大增加,如果存放的仓库不是在底层,存在着地板不堪负荷而坍塌的危险。

* 存放和使用相当数量的可燃油墨与其他化学溶剂(因为容易挥发,印刷车间会使用一些闪点极低的化学洗剂来清洗印刷机械等)。  

* 印刷车间挥发出的爆炸性气体如果在室内聚集,遇到火花就会发生剧烈爆炸。作为预防和降低损失的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可以减少气体的聚集,使其浓度不足以引起爆炸;采用轻质屋顶可以在发生爆炸时更好地泄爆,尽可能地降低损失程度。

*  印刷车间中喷溅出的油墨和细微的纸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如果它们堆积在地面上或机器的表面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一个细小的电火花,高速运转的机器所产生的静电都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灾。

在一般的办公用途的建筑物内,报刊发行业的火灾风险就没有什么特殊性,主要的一些危险因素是:

* 电气火灾

 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电气故障(包括电线老化、接线错误、机器过热)是火灾原因的首要原因。长时间通电的照明设备、充电器等,都会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引燃地毯、办公纸张等易燃物。特别是一些用于制版的电脑设备与印刷设备,长时间的不间断运转很有可能发生电气故障导致火灾,或因表面过热引燃周围的物品。

* 吸烟

 居于电气故障之后,吸烟是引发火灾事故的第二大原因。随手丢进垃圾筐的烟蒂可能在人离开后才会引燃明火,而因为办公区域禁烟而偷偷摸摸吸烟并丢弃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的烟蒂,也是引发火灾的一个潜在原因。

* 水损

 供水管道的破裂、消防设施的损坏多可能造成水损。最有可能造成大面积水损的原因是:自动喷淋系统因为故障或其他原因而误启动,将造成整个办公区的水损。所造成的文件资料、电脑设备的损失也可能是相当严重的。

* 盗窃

 如果是一般的办公室,盗窃的损失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但财务室的盗窃风险就非常突出了,因为现金及其他有价证券对盗窃分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强的。

考虑到现代电子技术在报刊发行业的普遍应用,有足够的必要对这些复杂、精密、昂贵的电脑、电子数据处理设备、服务器等电子设备所面临的风险予以关注。

* 直接的物质损失

造成电子设备物质损失的原因除了上边谈到的原因,员工的误操作、

* 数据与资料的损失

 比较特殊的是电子设备及储存媒介中的数据与资料,某种程度上,这些损失可能远远大于物质部分的直接损失。但因为这些数据与资料是可以复制的,完整妥善的备案可以基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些数据与资料非常不幸地灭失了,而且必须重新输入和重建,则必然产生额外增加的人工与材料费用(尽管材料费用可能少到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