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薪金卡有什么好处:电视专题片脚本集《岁月人生》(三) - 薄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7:00:52
(注:请博友们关注,我的专题片脚本是原创,而且经过我们电视台国内公开播出,请大家关注一下。希望提出意见。)
《岁月人生》之十九
《 延 续 生 命》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记录您不平凡的故事。
观众朋友,您好,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
咱们老百姓有一句常说的话,叫做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疾病,始终是困扰人类生存的一个永久性的难题。特别是在当今,如果听说谁得了癌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生命的结束。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能使这种绝症得到根治,所以,大多数人基本上认为,癌症就是对一个人生命的宣判。谈癌色变者大有人在。可是,癌症真的就那么可怕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去认识一位已经79岁的老人,他患癌9年。可是他不仅活得很好,而且还在为这个社会作着贡献。他,就是离休老干部、现在担任市门球协会常务副主席的王道军老人。
(画外音)
在雨亭公园的门球场里,只要有活动,人们就会看到王老的身影。他那种执着、那份投入,会让不懂门球的人也会感动。
(接门球场打门球的一段情景,时间别超过30秒)
(画外音)
王老是讷河市引进门球时的“老箱底”,从讷河市有门球,他就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十几年来,他为了老年人的门球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被大家推选为门球协会的常务副主席。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和人格魅力,在这些老年人当中,得到尊重。
[同期声 字幕 退休老干部 门球协会会员  王连发
王主席非常热爱门球事业,他本身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掌握的非常好,(因为)老年人性格比较孤僻,有的时候咯叽咯叽吵架的时候,老王头都非常热心的帮助做工作,做两方面的思想工作,使大家非常团结 ,在一起每年的活动都非常热情,积极的为门球事业作贡献,他本身在老年人当中作出了榜样,给其他老年人也带了个好头,大家其他老年人也非常服气。 同期声  字幕 离休老干部 市门球协会常务副主席 王道军
我爱好体育,原来在岗的时候就爱好体育,打篮球了、乒乓球了,这些我都爱好,离休以后,我就打门球,组队,我属于工业局管理,工业局成立队我就当门球队长,我觉得我这个病和打门球,和锻炼有直接的关系,心态比较好,再一个生活上我比较有规律,早晨晨练,然后打门球,打门球之后,上午不来的时候,上午在家看看书、看看报,或者是门球之苑了,这一些。人生也不容易,坎坎坷坷,酸甜苦辣都尝到了,在工作岗位也好,或者离休以后,接触门球这些事儿,也都挺复杂的,酸甜苦辣都有,有高兴的时候,也有不高兴的时候,这都有。]
(画外音)
凭借相互的尊重,王老在门球世界里找到了老年人自己的快乐。可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8年,王老被黑龙江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肺癌,这晴天霹雳,让王老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同期声 字幕 离休老干部 市门球协会常务副主席 王道军
98年的3月,得的这个病,我那时候咳嗽,痰里带血, 就觉着不好,当时一检查,他们议论,我就觉着不好。我说别瞒着我了,是啥病就是啥病呗,得病就没办法。我寻思这回得这病,癌症,本身他就吓人哪,这回可完了,一生基本上也就结束了吧!]
(画外音)
面对疾病,王老同样是十分恐惧,可是人没有能力改变现实,1946年就参加革命的王老,经历得太多了,他明白人不能因为恐惧就能改变客观的这个道理。
[同期声 字幕 离休老干部 市门球协会常务副主席 王道军
有的时候一打球,别的事儿就不想了,不想病怎么的了,以后我一年一年的,九年了,现在没啥感觉了。他不知道的吧,说你手术做的是癌症吗?怀疑这个事儿,实际上是。]
(画外音)
在王老看淡疾病、并与之斗争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在全身心的支持他。她,就是王老后结合到一起的老伴儿,市教委退休老干部岳艺芝。
[同期声 字幕 离休老干部 市门球协会常务副主席 王道军
我和岳老师结合吧,现在已经十九年了,时间不算短了,但是我们俩互相之间,过去比较了解,结合以后,关系呢,反正互相都体贴,互相都帮助。她要是不这么热心啊,我也就没命了,上外地看病是不容易的,跑哈尔滨、跑北京,翻来覆去的好几次往返。]
[同期声 字幕  王道军老伴  市教委退休干部  岳艺芝
做完手术我就不让他去(打门球),你要去吧,你就坐三轮车,后来他就坐三轮车,坐了一段三轮车,等到一个月以后,他就又去打门球了,但是不像原先没病的时候时间长,时间短点,他就把这个病扔到一边了,他也不寻思了。不像人家别人得肺癌了,背个大包袱,吓得要命。]
(画外音)
在生活中,岳艺芝对王老关心备至,两位老人把生活中的一切看得都非常淡,但我们感觉在这淡然从容的背景后,是两位老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对困难的勇敢挑战,这挑战应该是源于对生命的激情和挑战,这从容和淡定是对生命的冷静诠释和安详的处理,这是人生积累的结果。而他们都把对方放在心里,并不只只是源于彼此之间的爱,还包括他们共同追求的和谐与温馨。
[同期声 字幕 离休老干部 市门球协会常务副主席 王道军
另外,特别是双方子女,遇到几个什么事儿呢,一个是子女的事儿,我对她的孩子都比较关爱,有什么事儿了,我都提前想到。再一个就是我的孩子,我的老伴儿也是提前想到,而且主动办,我的孩子有几个闹病的,她对医院比较熟悉,给联系医院,住院啊,经济上我们也赞助。 这是双方子女,现在说双方子女,她的孩子,我的孩子对我们俩都比较尊重,没有什么分歧啊,或者什么的。再一个经济上,经济上我们俩工资都放在一块,开完工资我就给她,她当家。大的花销我们俩商量,一般的花销,平时的生活费用啊都随便了,她也花,我也花。就是这样。
同期声 字幕  王道军老伴  市教委退休干部  岳艺芝
他就有这个热心,特别执著,对门球热爱这个劲,简直是没治了,成天就是长到门球场,这样他就把病忘了,自然而然这病就恢复挺好,在加上我对他生活这方面照顾,也比较精心,他有的时候,夏天在外面一晒上火,我就的给他弄点去火的药,像牛黄清心丸啦、上清丸啦这类的药,肺本身就怕上火,火大了肺就好得病,所以我比较注意这个。我们俩生活虽然很平淡,但是我们比较注意生活的规律,再一个吃饭不糊弄、不对付,我们是荤素搭配,他愿意吃肉,日子多不吃肉还有点想,我适当的就给他做点肉段啦,洪焖肉啦,或者是红烧肉啦,平时,每年春天蒲公英下来,就开始吃那个沾酱,吃沾酱菜,大葱啊、白菜心、白菜叶啊沾酱,我们主食早晨就是馒头,常年就吃馒头。]
(画外音)
宽广的胸怀,平静的心态,精心的医治,家人的呵护,有规律的生活,再加上体育煅炼,王老的病竟然神奇般的好了。王老创造了世间奇迹。
[同期声 字幕 离休老干部 市门球协会常务副主席 王道军
那时候也希望好,但是能不能巩固住,这事儿也不好说,第二年、第三年,年年复查一次,复查都没有大问题,我自己自我感觉也挺好,就这么的,一年一年的,特别是我回来就打门球,还是干我的这个行当。]
[同期声 字幕 原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刘新民
所说的重视,就是你该用药用药,该复查得复查,这是第一,第二你心态必须好,第三你生活要规律,并且适当的做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这是很主要的。]
(画外音)
王老创造的奇迹,为他的球友们在内心中树立了榜样,人们在钦佩他的同时,更在他的身上学到了怎样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怎样对待疾病。
[同期声 字幕 退休老干部 门球协会会员  王连发
他在心态上对病没有恐惧心理, 他战胜疾病的心态非常好, 所以他每天都非常高兴,来运动,锻炼身体。欢度晚年吧!第一个,从他的精神状态,战胜疾病这块,我本身也有疾病,他在战胜疾病上给我一个鼓舞。第二,他能够每天,就这么高高兴兴的度过这一天的时间,老有所乐,也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作了一定贡献,所以我感觉到,一个是学他的这种精神,再一个就是学他的一些球艺,一些技术,打球的球艺。 ]
(画外音)
王老对门球事业很负责任,以为他本身在门球上得到了益处,所以他把门球看得很重。虽然只差一年,他就到了耄耋之年,可是王老却丝毫没有因为年龄的问题,影响自己对门球事业的热爱。在全市的群众体育团体中,门球协会的工作在老干部局和市文体局都是最受认可的。每年,门球协会还要组织在周边各县之间进行交流,为此,王老要花费很多精力。但是他乐此不疲。
[同期声 字幕 退休老干 门球协会会员  王连发
咱们每年有一个叫嫩江情门球赛,王主席在这项上都没少做工作,咱们周边几个县都很尊重这老头儿 。
同期声 字幕 离休老干部 市门球协会常务副主席王道军
我们这茬人吧,就是听党的话,让干啥就得干啥,干而且还得干好,我这人干工作就是比较认真,比较实在。 门球交流是很重要的,就是周边这些县市,向富裕了、嫩江了、九三了、莫旗了,这些都来,克山也来过,外出组队那都好办,有时候费用公家拿,有时候自己拿,自费去。年轻时候就是一心想工作,想事业,如何干好工作,年轻时候就是这样,退休了以后,开始觉得有点儿寂寞,觉得有点儿空虚,以后一点一点思想转变了,就觉得晚年时间非常长,1983年到现在,你看,24年了,24年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晚年没点寄托也不行,所以我就选择打门球,后来参加台球活动,老干部局一些活动,写书法了、写征文了,这我都参加。]
(起音乐 苏芮《奉献》)
(画外音)
王老夫妻俩在他们的世界里,忘记了年纪,忘记了自己,他们在他们自己的事业中,用奉献、用真爱、用热情谱写着他们生命的序曲。   (直接出创作人员字幕)
《岁月人生》之二十
《补        隙》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故事。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节目。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美术课作为过去始终被认为“学着画画、可上可不上”的教学内容,被各级学校摆上了正常的教学日程上来。确实是这样,美术作为美学的一个主要体现形式,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可是目前,无论是在我们讷河市,还是在全国,美术家到处都有,美术教师各个学校也都有,而美术家和美术教师之间,却出现了一条不容易连接的缝隙,怎么来弥补这个缝隙呢?即使面来,在我们讷河市,就有一位孜孜以求的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在为填平这条缝隙而努力,他就是原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学研究员刘乃文。
(画外音)
今年68岁的刘乃文老人,已经在教育界工作了四十多个春秋。从上学时开始,刘乃文就把对生活的爱完全寄托于书法和绘画上,1960年中专毕业后,刘乃文就开始在学校搞美术教学工作,当时,他就感悟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在艺术家和教师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是美术教学成为学生在校学习时应该认真学好的主要课程。
[同期声字幕 原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研究员书画家 刘乃文
画家主要是把这幅画画到最精确、最高点,深邃,作为美术教师,虽然你不能达到每科都那么高,但是你要全面。无论是美术字,还是书法,绘画呀,绘画又包括很多,你像色彩画、色彩画包括水粉呀、油画呀,等等,还有雕塑啊,你像雕塑又包括很多。在一个,学生要求要写生,你像我以前,带领学生到外头写生,写生写什么东西?就是为你课堂教学服务,你搞静物写生,你在课堂上的几何体写生,他们俩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你得向学生说明白。在外边写生,这里边包括又很多了,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这些都很重要,所以当一名美术教师就很不容易,无论在绘画、在书法,都要到位,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影响。]
(画外音)
为了实现填补教学与艺术家之间这条缝隙,就得苦练基本功,刘乃文觉得,这个缝隙要想填补,首先,自己必须达到艺术家的水平。
[同期声字幕 原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研究员书画家 刘乃文
基本功很重要,在学生当中,你缺少一方面,他也不行。你像水彩画,色彩画,你不会画不行,你像美术字,你不会写不行,这里边,像书法,画国画的,四大基石,书、诗、画、印,这里边你少一项,也不够说会国画。要想当好一名美术教师,必需得全面发展,不但要会写,不但要会画,写画两个基石都分不开,画,都画些什么东西?这也需要全面,你像国画,色彩画,像水彩、油画、水粉,都要会写会画。你要不会,在课堂上你怎么讲课呀?你像画国,国画这里边要求就很深了,就方才咱们唠的时候,四大基石,这四大基石那你分不开,如果分开,那你的作品缺项啊,那缺项就不算什么国画了。  ]
(画外音)
在教学中,刘乃文感觉到,利用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渴望,是开展好美术教学的基础,所以,太在教学过场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增强对美的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同期声字幕 原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研究员书画家 刘乃文
过去我念书的时候,老师就讲了,学好音体美干啥啥不得,学好数理化,走遍满天下。学生还要这样去做去,那我们在学校的美术就没法开始了,学生都不学了,所以我在老莱中学教学的时候,学生都爱学美术,我在老莱中学,培养了一些爱好写字的,你像人寿保险,叫隋小---、隋小什么,忘了,你喜爱能够在讷南中学的张晓东,他就在美术课堂上品到了很深的味道,所以在书法当中,他就有了很深邃的造诣,现在是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吧,齐齐哈尔书法协会会员,这样就提高了同学热爱美术、学会美术、将来为社会、改变社会的环境。                ]
(画外音)
刘乃文把自己的经历都用在了新一代美术教师的培养上,真正在美术教学的道路上成为了一个学科的带头人。
[同期声 字幕 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与教学研究员 吕敬源
刘老师,个人能力比较强,他尤其是在书法绘画法方面,他这方面成绩突出,所以他带动这些美术老师,也能搞起活动来。美术老师和专业画家或者是搞专业的不一样,这个美术教师毕竟是搞教学的,他不但要懂得一些专业,另外,他专业面得广,你要当画家,我可以就是画山水,你当教师不一样,你每科都得会,因为美术这个学科内容比较庞大,由于很多美术老师就模仿他的字体,来练习,他就带动这些美术老师,搞出了一些专业方面比较突出的成绩。  ]
(画外音)
在美术教学中,刘乃文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提出了通过美化校园,利用环境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感应能力。
[同期声字幕 原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研究员书画家 刘乃文
环境的策划和学校的装饰,得有一个较高的教师的艺术性,这样它的魅力才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 对于现在的美术课怎么开展,我还要提倡带领学生到外边写生,还要提倡学校的环境建设,这个环境建设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你像学习雷锋,我曾经在各学校(建立)了大型牌匾,向雷锋同志学习,那是毛泽东的题词,我按照毛泽东题词的字体,进行模仿,它的艺术性高了,学生也爱欣赏,这样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能搞好,我们应该怎样向雷锋同志学习,起到一个极好的作用。因为学校的环境建设,给人的感觉非常清新,非常愉悦,所以在学校同学学习的环境当中,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条件,我认为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要认真,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也应该有一个好形象,这样就涉及到了老师的基本功问题,有的老师,板书粉笔字不过硬,你要搞环境建设,搞一个板报,搞不上去。你过去,向我们都搞书写的横额,不像现在,都用机器印刷,你像搞什么漫画,搞什么水彩了,等等,这些画,动摇围绕学校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搞好。要搞美展,这些对学生素质教育,都有好处。    ]
(画外音)
刘乃文在艺术的道路上,始终追求完美,他觉得,作为艺术家,可以术业有专攻,但作为一个专职教师,必须从授业育人的角度出发,在创造中完成家学。他在钻研书法绘画的同时,把古体诗词和篆刻同样作为必修科目来刻苦钻研。并有独特的领悟。
[同期声字幕 原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研究员书画家 刘乃文
印本来就是很高的艺术,欧阳中石先生请教白石老人,有一方印,他说我自己的印总也刻不好,欧阳中石四个字,欧阳两个字挺繁琐,重视两个字笔画很少,就问白石先生,我怎么刻也刻不好,白石老人想了一会儿,说有了,你把欧阳两个字占一边,中石占一个字,下边空位,所以这方因可得非常好,欧阳先生把这方因一直保留下来。 我这个画梅呀,我看了很多书,我看了贾宝民的,孙继凤的,他们画的梅非常好,我还看了王成喜,他们的风格都不一样,我怎么把我的梅花画一个和他们还要有相似的地方,还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过去在六法里不是有那句话吗?,叫做传、遗、摹、写,你要写,摹人家的,摹人家的是练什么?练笔,练的就是锋,我就把美智者了一段,不是咱们公园的,我回来分析,这个写生,要写他的像与不像、似与不似之间,似是像不像,不似是一个抽象与夸张,那就照着原原本本的话,那不行,我们把它原貌还得画下来,另外我们还有抽象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把梅画得很好。  ]
(画外音)
对艺术的探索,对事业的负责,目的还是为了人生的完美。已经向古稀之年迈进的刘乃文,对艺术的探索没有停止,对美术教学的探索没有停止,今年年初以来年,他正在寻找有关部门,先把美术教学进一步延伸到农村,让那些农村孩子在美的海洋里,和城里的孩子享受到异样的教育。他知道,这条路很难,但他决心却很大。
(音乐起)
(直接出创作人员字幕)
《岁月人生》之二十一
《 屯      官      儿》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故事。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节目。
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每一个群体都要有一个组织者,通过组织协调,来组织完成社会、家庭、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就有了“官”这个名词。做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他不仅要求为官者要有较强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个人素质,更要有一颗公正、负重、坦荡的责任心。在我们讷河市,大大小小的官的确是不少,而在干部名册上找不到的官也比比皆是,这个群体就是我们的村屯干部。今天,我们一起要去认识的,就是一名官不入品的屯长,从他的苦辣酸甜中,我们就会感觉到,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这些默默奉献的官。
(画外音)
近几天来,长发镇平原村六屯的地膜蔬菜地里,经常会看到这个身影。他叫赵提金,是这个屯的屯长。谁也想不到,这个第一个把地膜蔬菜引进平原六屯的人,今年一颗地膜蔬菜也没种。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屯长  赵提金
咱这屯子没有,那年我和我姑父在北地栽西瓜,种的西瓜,他那有菇娘,完了咱在那地头种点儿,那年那效果,效益挺高,反正接着大伙儿一点点儿的,都跟着种。
记者:所以说你今年没种茄子和菇娘,就是因为工作太忙?
这也是主要原因吧,加上那个地在多点儿,村上春天事儿特别多,那功夫村长也说,这些玩意儿你就别种了,到时候你也忙不开。]
(画外音)
覆膜蔬菜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赵提金作为这个项目的第一个引进者,他当然知道自己当一年屯长的报酬,还不如种二亩地茄子的收入。但是他想让大家把这个项目搞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屯长  赵提金
这茄子最好时候,一亩地能出将近两千块钱,菇娘前年,我那时一亩地能出一千四,大都也就是三、四百块钱,还得好年头儿。农民主要也就靠这点地,也就是种点经济作物,种点特色了,也就能这样。]
(画外音)
虽然自己家没种植复膜蔬菜,可是赵提金却几乎每天都要忙碌在蔬菜地里。他要为大家作指导。大家对他信任,不仅仅因为他是屯长,更主要的是在种植复膜蔬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农民   王树金
他覆膜比较早,有这方面了解一些,帮助一些,实在解决不了,找上边技术员来看看。]
(画外音)
村民王树金今年头一年种覆膜茄子,老王是一个干什么都非常上心的人,可种地这东西看着简单,里面的学问并不少,只是上心有时候也不够,这不,这两天,眼看着长得挺好的茄子秧却没招没惹的打了蔫儿,老王心里没了底。就找到了赵提金。赵提金又把镇里的农业综合服务站的站长佟宝德请了来,一同给茄子会诊。
[(现场同期声)
你这茄子不错,就是旱了,你咋整呢,把膜插眼灌,插眼灌,那么也没法灌呢?
你这丫子咋不打呢?
上边丫子还打吗?是呀,打到这儿不就行了吗?
这留门茄,一个对儿茄,完了之后才圆盆。]
(画外音)
茄子秧打蔫儿的病因找到了,可是灌水要找水源,赵提金又协调到村里一个由个人承包的水塘,找到了水源,开始灌溉,赵提金这才歇了会儿。
(加5秒空画面,然后再接录音)
(画外音)
赵提金当这个屯长已经两年了,当初当屯长,他还满怀信心,可是干起来以后,他才发现,这活儿不好干。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屯长  赵提金
什么约地了,乱七八糟的,有事儿他就找你,屯里整治环境了,整卫生啥的了,栽树,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得帮着张罗张罗,都得管管。屯长这活儿,特不好干,好人不稀罕干,赖人干不了,就这么回事儿,一开始我也不打算干,家里活儿多,后来村长说,你干吧!(记者:这也是对你的信任。)反正信不信,反正这屯子一般都是圈亲,比较好干点,(记者:都是亲属?)对,基本上。这玩意儿吧,还有不少争着要干的,咱也不跟着争,不跟着抢,你愿意让咱干,咱就干,这活儿不太好干,特别有的时候,约地啥的,地多了,地少了,到时候,人家地多的,你给整出来,还得罪人,你不约出来,地多不往出拿,地少人家指正是不能干,这里边得罪人,得罪人,那你就是避免不了的了。这屯子人素质比较高,工作照别的屯子还能好做一点儿。               ]
(画外音)
对于赵提金当这个屯长,最不同意的是他的妻子马俊娴。
[同期声  字幕   赵提金的妻子   马俊贤
当屯长,屯长这活儿不好干,钱挣不多少,净得罪人,这事儿、那事儿的,也不少。自己家活还干不上,一天累得要死,啥也指不上他。这二年,可不咋的,头年可吃不少苦,头一年,都我自己干,家里活他干不上,家里起土豆,他得走,要是干着,有点啥活,放下就得走。   ]
(画外音)
对于妻子的态度,赵提金只能是做工作。虽然在表面上妻子不阻拦他当这个屯长了,可是内心中,马俊娴还是转不过来这个弯儿。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屯长  赵提金
他不理解做她工作呗,村里领导,领导信着了,老百姓也挺信任你,反正你也不好整。
同期声  字幕   赵提金的妻子   马俊贤
呛咕几回,呛咕几句,这么回事呗,呛咕完拉倒呗,承认啥(错误)呀,两口子之间。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愿意干干呗,就对付事儿,对付弄吧!干不干长两码事呢,干二年、三年就不错了,不能干,干不干长两码事呢。
记者:大伙儿对他评价还挺高呢
高呢,啥用啊,破屯长,老破屯长!   ]
(画外音)
妻子的不理解,赵提金没有怪罪她,他的内心里反倒觉得对不起妻子,所以,他尽最大的努力帮着妻子,多干一点自己家的活儿,可是一旦有工作,他还是必需得以工作为重。
[同期声  字幕   赵提金的妻子   马俊贤
有时候没啥事儿,能帮着铲,有时间能帮着干干,也不是不干呢,也就这两天,没啥事儿了,他就帮着干干,有事儿,就得走,大队有事他就走。有这个人,自己家不要了,自己家,不过了,这二年天天忙,这么忙呢?你看当这个屯长,也不容易,我告诉你,不易,钱也挣不多少,钱要是多点,还将就事儿,也没多少钱,完了一天这事儿,那事儿,总有事,咋不来气呢,搁谁谁不来气呀。]
(此处用吃饭的画面,可以用点现场同期声,时间5-10秒)
(画外音)
其实,让赵提金最上火的,不是因为忙工作而影响了自己家的收入,而是有时为了平衡大家的利益,得到的不理解。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屯长  赵提金
这排地,有一户少了80公分,80公分,当时咱就约,约出来了,完了这户当时,他就想豁人家地,咱们作为屯长,尽可量不豁地,尽可能别豁人家地,到时候哪块地给你补上点,谁多了,在谁那儿拿出来点,或者给你钱哪!或者给你什么。都可以,那次我们在地头吵了一次,吵了一次,上边那家多,上边那家多吧,上他家去了,他说,早就种这些,他说早有帐,我说你啥意思?你多出50公分,你就给人家按包地钱,你给人家拿回来。毕竟人家有少的,没有少的话,咱们也不约了。你多点吧,大伙儿也不吱声,你多点就多点了,咱们也不愿意得罪那人,去找好几次,到最后,也算做通了,给人家缺地这户,一个包地钱。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农民   王树金
应该是理解的多,个别也得有埋怨的,有时候处事太公平了,他有的对你也不满意。]
(画外音)
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可大部分人关心的是自己家的土地,想什么办法自己多占一点便宜,这方面赵提金是当仁不让。可是对于这是有问题的,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屯长  赵提金
没有说的那样“一碗水端平”,怎么地,打不到那个程度,说那个偏向他怎么的,但是咱这块地上,谁也偏向不了,他有尺在那儿,他有米数的,你家这些地,就这些地。都能理解,有个别的,明明知道地多,他也不往出拿,那是极少数的,(记者:占点小便宜?)对,你要没人找我的话,我就多拿点,有人找我的话,不行我再给你拿回去。(记者:有时候也不太好意思,也都是亲戚。)咱们亲戚占一大半, 就想,特别是这排地,这排地中间,有一趟水淌沟,就咱那个水库涨水的时候,从这儿过来,农户始终找着补地,补地现在没有,现在这个地都整得挺紧的,都研究想想着吧。看那块有树边子地了、看那块机动地到期了,多少再给补点。]
(画外音)
还有一个让赵提金闹心的的事儿,就是过去的一些好朋友,因为他当了这个村长,在感情上有些疏远。对此,他感觉到有点儿失落。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屯长  赵提金
以前比较不错的朋友啊,哥们儿了,以前总在一块儿吃喝,等你一上去当屯长了,好像咱们就疏远了,如果总在一块儿的话,总在一块儿吃,好像咱们这关系,好像你给多少好处了,溜须你,是怎么的,这点挺不好的。
记者:心里边还挺失落的吧。
那对呗,平常都在一块儿,挺不错的。]
(画外音)
对于屯里统一安排的工作,现在大部分农民不是响应,这不难理解,因为人都有自己的小心眼儿。但是,对于赵提金的辛苦,大家也不是不理解,因为,大家心里知道,这个屯长却是在为大家想事儿,做事儿。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农民   王树金
现在不给报酬,有点啥活动,他都看,看能不动,就不动了。
记者:当屯长也挺难?
挺难,现在。特别种地那段,忙不过来,这个也找,那个也找,现在种地小托(小四轮)也多,紧着跑,一天也消停不着,得半个月时间吧。]
(起音乐  加赵本山《但求无悔过百年》慢起)
[同期声  字幕  长发镇平原村六屯屯长  赵提金
记者:有没有干絮烦的时候,不想干的时候?
也得有,村上活儿太多,特别在村上,头一段儿,成天有活儿,连家里活儿都干不上。 ]
(字幕)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狗为看门,养我们干部为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事,连鸡狗都不如。
-----全国优秀党委书记吴金印的话
(加赵提金画面 直至音乐结束  直接出创作人员字幕)
《岁月人生》之二十二
《寻    找   自   我》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记录您不平凡的故事。
观众朋友,您好,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
近几年来,在一些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中,把模仿明星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因为适合人们的欣赏心理,这些节目还真是很有看点。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作“模仿秀”。在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的《梦想剧场》栏目里,有一位模仿著名网络歌手庞龙的演员,虽然他并不为人们所熟悉,可是却被现场的观众认可。
(加《梦想剧场》现场,于洋的歌两三句,然后加现场群众评价一小段。)
(画外音)
这位获得周冠军的歌手名叫于洋,他是我们讷河市的一名普通市民。其实,走演艺这条路,是在二十几年前,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为他选择的。
[ 同期声  字幕  于洋的父亲    于长海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上小学二年级时,学校开了一个全县、那时是县,不是市,开一个叫什么汇演,中小学汇演,当时学校发给我张票,我就去了。幕没拉开时,感觉音乐啥的特别好,幕一拉,我更有点惊呆了,全是小孩儿,全是这么高的小孩儿,整地相当像了。从那以后,我就发狠心,把我儿子往这行引导引导,后来找了个老师,于洋就是从那个时候,小学二年级开始的。]
(画外音)
为了实现为儿子选择的梦想,于长海几乎是不遗余力。在讷河,于洋几乎拜遍名师,最后,又被爸爸送进了艺校。当在学校苦读两年后,渐渐懂事的于洋发现,自己被骗了。这家冠有官办名字的艺校,实际上是个人以营利为目的而私立的。学完乐理等基础知识后,学校的课程不能再往下讲。于洋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学校。
随着年龄的增长,于洋感到,自己应该做点事。尤其是面对爸爸妈妈的双双下岗,他感到了家庭生活的压力。他和几个小朋友自己组织了个乐队,可是一个月挣的一点钱,连自己的生活费用都不够,懂事的于洋,不愿离开自己深深爱着的音乐事业,除每周末和乐队出去搞点活动外,自己又开始了谋生的旅途。
[同期声   字幕  歌手  于洋
在饲料厂磨过饲料。推一车苞米,然后往那儿,我不知道那个机器叫什么,但是每天下来之后,那个脸、头发上都是灰,我记得有一次下班回来,一大群小孩儿在我身边笑,笑话我。然后刚开始,当装卸工的时候,不会推那个单轱辘车,装上了,然后一推,倒了,当时我坐在苞米堆上一顿哭。当时心情特难受。反正做到现在,说句最实话,就是为了养家。]
(画外音)
家庭观念很重的于洋,把责任看得更重,虽然他只有二十几岁,可是他要比别的孩子成熟得早。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家庭,所以,他要努力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期声   字幕  歌手  于洋
我估计,每个人都希望的一件事儿,就是自己过得好一点,家人过得好一点,但是最重要的,现在人很现实,他有的时候会瞧不起你。]
(画外音)
为了更好的生活,于洋买了台出租车,乐队有活儿的时候,他出去唱歌,大部分时间出去开出租车。
[同期声   字幕  歌手  于洋
一天下来能挣三、四十块钱吧,因为唱歌也不是很赚钱,所以多加一个行业,多收入一点吧,现在我的目的就是多赚一点钱,好让家里人能生活得好一点。]
(画外音)
但是,在于洋的内心深处,对于音乐的执着,却永远也不能割舍,可是,在如今的演艺界,在讷河这块很小的土地上,怎么能够走出去呢?一次,他在上网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同期声   字幕  歌手  于洋
在网上看到《梦想中国》,就把自己的歌传到网络上 ,最后接到北京台的电话,然后就去参加了,这个歌闯到网络赛区的50进20,但是到那儿就不行了。]
(画外音)
第一次的失败,于洋不仅没受到打击,而使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希望,因为,他受到了启发。
[同期声   字幕  歌手  于洋
所有坐车的,有认识庞龙的就说,哎呀,你不觉得挺像某个明星吗?我就问,像谁呀?你太像唱《两只蝴蝶》那小子了。在北京台的时候,因为那个顾磊,《非常6+1》的艺术总监,他给我的评价就是,你太刻意的模仿某个明星了。很多人都说了,既然他们都说我像了,我也在想,唱了10多年歌了,咱也没上过电视,那就上东南台试一把吧,就去了。]
(画外音)
为了走出这一步,不仅是于洋,他的父母、妻子,同样替他饱尝艰辛。
[ 同期声  字幕  于洋的父亲    于长海
辛苦确实是辛苦,现在是为了他出去参赛表演,你看我们家五口人,没一个有工作的,就靠这台出租车,条件确实是不行,有时候都是,全靠亲戚朋友,借点儿,现在我们家条件你也看出来了,收入没有。
同期声  字幕  于洋的妻子  张白雪
他在外边不如在家,挺不容易,有的时候心疼。不像人家条件好的,出去可以玩儿,有时候真挺难的,别人都觉得,他在外边挺好的,能出去演出,但不是像别人想得那样。]
(画外音)
东南台的比赛结果,让于洋和家人几乎都没想到。
(加东南台比赛一小段)
[同期声   字幕  歌手  于洋
当时是周冠军,然后接下来就是月冠军,现在是季度赛冠军。8月份就去东南台参加年度总决赛。]
(画外音)
东南台的比赛成功,让于洋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6月初,他又带着希望,走进了中国传媒的最高殿堂------中央电视台。他又一鼓作气, 夺得了《梦想剧场》的周冠军。当拿着奖杯回到家里时,于洋仍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
[现场情景
那是在农业电影制片厂演播室。
父亲:农业电影制片厂?
农业电影制片厂,没在(中央台),然后老毕(毕福剑),老毕见我第一句话,说得相当霸道了,“这个像”,然后,不有那个老外吗?那个评委,当时我知道他是评委,咱得客气点儿,我冲他一笑,过来了,过来直接跟我握手,哎,你是庞龙吗?这个老外就过来了,主动跟我握手,你是庞龙吗?我说是,哎呀,我经常唱你的那首《你是我的玫瑰花》,我一听这话不对,我说我不是,完了,这态度就变了。]
(画外音)
于洋的成功,父亲很满足,因为他觉得,儿子真的有了希望。
[ 同期声  字幕  于洋的父亲    于长海
现在外地、南方一些地方,经常邀请于洋去(参加)商业演出,有时候价格也不一样,另外最近辽宁又来了一个电话,让于洋去,好像是签约那个意思,
对他的前途,我们的信心是十足的,现在因为在这几个电视台经过这些比赛呀!表演呀!成绩都是相当好,都是冠军,所以我们还得一直坚持下去,无论将来靠朋友、亲属帮助,我都得想办法,我有这个决心。]
(画外音)
还有一件让于洋烦恼的事儿,就是自己出了名以后,他发现,自己丢了。人们的眼里看见的是他,而心里想的却是唱《两只蝴蝶》的那个庞龙。这对于他来说,在感激庞龙的同时,内心中真是很难受。
[同期声   字幕  歌手  于洋
现在的心情特别复杂,我在想,如果不出去唱歌,其实站在舞台上别人会感觉很好,但是我心里不是怎么太舒服,因为他们认识的绝对不是我于洋,他们认识的只是一个模仿秀,我希望能够借着这个台阶,如果有一天,能够让所有人,在大街上走的时候,说,哎呀,这个是于洋,我不喜欢别人跟我说,这个人是模仿庞龙的。]
(画外音)
其实,真正的于洋,并不是只是借助别人的名字而出名的,音乐圈里的小朋友们知道,于洋很努力,而且也很有成就,只不过是鲜为人知。
[同期声 字幕  99乐队队长   于洋的朋友    漆岩
他这个人大家并不一定理解,他还有很多原创作品,还没有展示给大家。咱们讷河人,可能有些不知道,但是他的有些作品已经在网上流传了,有一部分。他总想做回自己,他有的时候觉得,别人看见我,总是管我叫庞龙,有点别扭,不太得劲儿。他想,我有一天肯定会把自己的原创作品,把它发展,把它传出去。]
(画外音)
于洋的路还很长,真的出名以后,他将如何完成由庞龙向于洋的蜕变呢?
[同期声   字幕  歌手  于洋
这一年剩下的高手太多了,我也不知道,心里没底。]
(接于洋自创网络歌曲《陪你》
歌词:那一天街上遇见你
平静的心泛起涟漪
想要问问你家在哪里
我要送你回去
你的长发飘起来
你的脸庞是那样美丽
如果给我机会让我爱你
我会用尽全心全意
陪你到黄昏  伴你到天明
陪你度过雨过天晴
陪你到天涯  伴你到海角
我会陪你一直到老
注:上边出字幕:这是于洋在和妻子张白雪恋爱时,为妻子写的歌曲《陪你》,如今已在网络上广为传唱。我们祝愿,于洋能够找到自己。)
(直接出创作人员字幕)
《岁月人生》之二十三
《 大海 . 黑土 . 军人 . 爱》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记录您不平凡的故事。
观众朋友,您好,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
再过两天,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的纪念日,在此,我谨代表我们的栏目,向驻扎在我市的驻军指战员和广大退伍军人及军属致以节日的问候。
记得在去年我们的节目开播不久,也正值建军节,我们曾带领大家走进军营,一起认识了一位消防战士,今天我们再一次和大家一起走进军营,去认识一位驻军后勤部队的指挥员。他十八岁时,带着向往大海的梦想,穿上了海军军装,可是他没想到,他的大海变成了黑土地,他的舰艇变成了拖拉机,他的冲锋枪变成了锄头。在我们这块会土地上,他辛勤耕耘了25个春秋。
(画外音)
1982年,18岁的胥开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亢奋和热情,带着对大海、军徽、舰艇的向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79年不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吗?那个年代,我正好是高中毕业,那个时候怀着报国当兵嘛,这么个前提下,高中一毕业,感觉大学也没考上,当兵吧,当时当兵的时候,前提就是海军,我们县招的就是海军,海军,当时说是秦皇岛。]
(画外音)
就在胥开富的兴奋状态还没有消退的时候,他被通知分配到当时的海军后勤部农场,告诉他们,他们的驻地是黑龙江。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没想到当兵还有种地的,这点真没想到,不是我没想到,所有的人当海军的都没想到。当兵就是保卫祖国,没有听说种地的。我是82年10月份,踏上讷河这块土地的,当时是冬天,82年冬天雪很大,那时候雪很大,一下车就傻了。没想到和我们南方有那么大的差别,也没见过那么大的雪,当时不理解呀,后来总想,我们在家父母不就是种地的吗?父母就是农民,种地的,当时我很有一种想法,当兵出人头地也好,报效祖国也好,这都是个人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在心里一下就没了,好像是当兵还种地,不理解。]
(画外音)
面对这片广袤的黑土地,只有18岁的胥开富心绪万千,自己的憧憬、梦想、志向,全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只是皑皑白雪,和斑驳的黑土。最后,还是那些在战场上洗礼过的老战士感动了他。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当时,农场副场长,他是老山前线下来的,还有一个是朝鲜战场下来的。李副场长,他是老山前线下来的,就是他用他的亲身体验来教育我们,让我们感到了,原来我们是海军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为了海军整个的总体建设,发挥我们应有的效应,包括我们打的粮,我们生产的农副产品,海军各舰队,都有我们的,舰艇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他没有蔬菜,就靠这个黄豆、土豆啊,包括一些面粉啊、大米啊,长期的给养和供应保障,所以说我们这个作用也很大。]
(画外音)
由于思想上坚定了在部队农场干好的决心,从小就学会吃苦的胥开富在工作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五年后,他被直接提干,并被部队保送到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的他,面临着新的选择,谁也没想到,当时在部队大学生很少的情况下,这名大学生选择的是仍旧回原来的农场。而且在这之后,他几次放弃了回大城市的机会,他觉得,他的战场就在这片黑土地上。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我是从战士提干直接送到大学,跟我同学的,好多都进大城市了,当时我是什么感觉呢?就是,我在这个地方已经生活了五年,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年,有感情在什么地方?一个是这个地方培养了我,把我送到了军校,毕业以后,我想回我的单位服务,尽些义务比较好一点。这个动力在什么地方?这个动力就是说,既然让我当兵了,我干这个事业,我想我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这个期间我也有好几次,叫我调到上海去。上海我们有一个物资供应站,后来我们领导中的一部分人,说你不如在这个地方,你比较得心应手,你到新的单位、新的岗位,你不一定适应,因为你是一个学农的,我是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的,所以说干这个事情,干这项工作比较得心应手一点,而且有这个丰富的技能经验,有这个技能经验,所以说干工作也好、从事农业生产也好,干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另外就是说这么多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对这块黑土地还是有感情的。]
(画外音)
胥开富真的爱上了这片黑土。而他心中最重的,是肩膀上的责任。他觉得,无论是干什么工作,只要你选择了,就要干好。后勤兵种地,可是仍旧是海军中的一员,他认为手中的锄头和冲锋枪一样,同样是军人的武器。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我们从事的这项工作,或是从事农业生产,对部队整体建设,包括后勤保障这一块,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尤其是刚才我讲到海军这一块,包括舰艇部队,驻海岛部队,包括守礁部队,他们能吃到我们的农副产品,这就是我们的高兴,这就证明我们的作用发挥了,证明为我们海军的建设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画外音)
种地的海军,同样是一年到头没日没夜的忙,胥开富参军25年,真正休假不超过五次,就在心爱的女儿出生后因病住院手术时,胥开富也没有能回去,这成了他的憾事。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部队讲究命令,特别是我们当时从事农业生产有个季节性,种地嘛!有个季节性。当时正是春播的时候,春播的时候,家里头生产,小孩儿当时有先天性的疾病,也请假了,领导考虑什么?当时我是一个分场场长,当时我种了8000亩地,一个分场是8000亩地,正是农忙季节,一个单位主官不在位的话,那肯定不行。所以当时首长考虑到说,你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服从生产。所以说,当时我们主任、政委找我谈话,你不行、你不能回去,家里有什么事。让你爱人、让你家里父母帮助解决一下,等到春耕结束了以后再回去。所以说我就春耕以后再回去,(哽咽)回到老家去,当时那个情况,也是感情嘛!还是很深的,毕竟,一个是父母这方面,也怨恨我、也抱怨我,包括我爱人都一样,他们当时心里没有主心骨,作为男同志来讲应该说是家庭的主心骨,不能在跟前,也有想法。]
(画外音)
对于家人的地抱怨,胥开富能理解,因为他能想像得到,当妻子一个人领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到南京做手术时的艰难。
[同期声 字幕  胥开富的妻子  刘正霞
其实人家说做人难,做军人的妻子更难,在生活中负担很重,遇到什么事没人商量。只能靠自己。记得我孩子第一次做手术的时候,他不在家,我自己带着去的,在人民医院找我签字的时候,我心里特别紧张,特别害怕,不签吧,不行,签吧,我心里还没有底,特别特别害怕,当时我心里他别难受(呜咽)。]
(画外音)
当春播结束后,胥开富到医院去看望已经快要出院的女儿时,医生的一句话,让他痛哭流涕。他觉得,自己委屈。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我孩子当时在南京口腔科医院,口腔科医院做手术,我当时以到医院去,医生都说,你这个当父亲的,孩子都这样了,这怎么还不回来,你还有点当父亲的资格吗?说了这么一句,当时心情的别沉重,也是没办法,真的委屈,我觉得什么程度呢?一个是家庭不理解,不了解部队的情况,不太了解,(热泪涌出,说话打断 )这个不说了,不好,对孩子有感情……]
(画外音)
对于家庭中,还有更让胥开富觉得愧疚的人就是父母和妻子。他已经五年没有时间回家探望父母了,去年夏天,年逾古稀的父母从江苏盐城老家来看望他,可是正值部队接受上级检查,一个月时间,他只和父母在一起呆了四天。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这个疚愧不是一年两年了,是多年的,我记得去年,我父母来看我,她说呀……,(流泪,哽咽)说到这里又激动了,为什么呢?我父母,我五年没回家,他们来看我……(落泪)]
(画外音)
对于妻子,她更觉得对不起,女人的青春是无价的,可是妻子的青春有百分之九十是一个人领着孩子在过。而坚强的妻子就是一个人在撑着。胥开富经常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是军人。
[同期声 字幕  胥开富的妻子  刘正霞
做军人的妻子不容易(流泪),真的,不后悔。因为他这个人一切以事业为重,我觉得我为他而感到骄傲。他这个人吧,非常非常的操心,从大家庭到小家庭的心,特别特别的操心,他大小事情,他的心特别细,大小事情他样样都能想周到,但是有时候在小家庭上,他要负一点我们,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每年他回去到归队的之前,我带着孩子送他,送完他回去,我就哭着回家,只有我自己知道,他不知道这个事情。]
(画外音)
当了25年兵的胥开富,最了解战士的心,他更觉得,培养教育好战士,是一种责任。而远离家乡父母的他们,更需要理解和爱。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特别是冬天,特别寂寞,夏天还好一点,我们组织生产这一块,走出去了,可能心情比较高兴,因为每天有事做,有工作可干,有目标可奔,冬天就不行了,冬天一旦是雪封道了,我们只有自娱自乐。特别是战士,都是十八九岁,父母把他们交给我们了,我们要让他们心理健康,还要教育他们成人,我们的责任很大,冬天我们就靠这个时间搞教育。]
[同期声  字幕  海后副食基地苏州籍战士  姚子成
海军就是上舰的嘛!来到这边的时候,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嘛!想家嘛。领导就开导我,然后就别想家,就是如果想家的话,给家里边打打电话 ,这样能够缓解心理的压力,]
[同期声  字幕  海后副食基地开封战士  马守超
生活上对我们像老大哥一样,真正把我们兵这块当成兄弟来看待,胥主任实实在在挺关心我们这帮兵,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他还是对我们非常关心的。]
(画外音)
在家庭方面,胥开富感到愧疚,而面对战士和驻地百姓,他却有血有肉。部队驻地的兴盛村前有一条老云沟,因为没有桥,乡情们过往十分不方便,他组织战士,捐资出力,建了一座石桥,被乡亲们命名为爱心桥。他组织全基地干部,每人每两年包扶一个驻地的贫困户,必须扶持到脱贫。他说内心中,自己在换位,把家乡、父母的爱转嫁给了驻地的乡亲。
[同期声 字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农副产品基地主任
胥开富  上校
因为我是喝讷莫尔河水成长起来的,我始终把驻地呀,可以这么讲,我把驻地当成家了,我把人民当父母,应该说是我的观念,因为我和地方这一块、包括村民这一块、包括政府这一块,我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这块土地上。他们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起海军军歌 《人民海军在前进》战士合唱两句 接原唱 画面减速
后面出字幕:
历经风霜苦乐多  无悔青春献讷河
刚毅纯朴庄稼兵  战天斗地报祖国
---基地格言
2002年6月,原海军政委杨怀庆上将在海后副食基地视察时,为这支部队题词:
扎根黑土地
勤作庆丰年 )
(直接出创作人员字幕  注:最后加友情支持:孟庆江)
《岁月人生》之 二十四
《 黎明有霞天自红》
主持人:
观众朋友:您好!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感谢您对我们节目的关注!
我们大家都知道,后天是就是人民教师的节日教师节了。教师这个伟大的职业,为我们的民族振兴在起着任何群体也代替不了的作用,所以一提起教师,我们就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敬佩。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也代表我们的节目组,对全市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共同去认识一位教师,她是一名少数民族教师,为了本民族的教育事业,她奉献了自己的所有精力,在她的心中,振兴本民族是自己的责任。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她,可以说一点也不过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认识她。
(画外音)
在嫩江上游的东岸,有一个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少数民族居住点,那就是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村。勤劳、朴实的鄂温克族老乡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二十年来,这个不到百户的小村已经有近百人通过考学的方式走出了这里,而提到这些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起的是一位鄂温克族女教师,她就是百路小学校长凃黎红。
刚过不惑之年的凃黎红看上去要比同龄人年龄要大一些。她在百路村小学工作已经24个年头了。这24年中,她有16年担任校长。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校长  凃黎红
我刚当老师的时候还不是正式的,民办的,村里头和我签了合同,签了一年为期限的合同,在一年当中,还观察你,如果你能干的好的话吧,可以继续录用你,就是在咱们教育系统不是在册的老师,就是黑老师,没户口的人。我连教了四个毕业班,教毕业班的时候我体质就非常不好,但是,你说我要一躺下,毕业班,尤其农村这老师,一个班老师就得包着整个语文、数学啥的,都是主科,考试的时候,我一有病,一请假,这孩子不都扔下了吗。咬着牙就得上班,反正实在病大劲儿,趟炕上起不来就没办法了。我就是那么干过来的,真的,我们这些领导真都知道,对我。我们民族人少,虽然是鄂温克乡,也就是两个村是鄂温克村,我觉得吧,咱们不是高谈阔论似的,既然从民族方面说的,咱们受到国家的关怀和照顾,我这人民族观念还特别强,那时候像我们这样的,高中毕业的,在社会上就非常少,文化水平高的非常少,所以那时候,我就觉得回来当个老师,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
(画外音)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当时只有26岁的凃黎红被组织上任命为百路小学校长,当时凃黎红家庭负担非常重,丈夫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工作,自己身体多病,还要照顾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还要照顾,可是面对组织的信任和自己对家乡教育的责任,她挑起了这副重担。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校长  凃黎红
刚开始1992年我刚当校长的时候,我儿子才一个多月,刚满月我就接的这个校长,真的,那时候我就觉得挺难的,刚开始上班的时候,孩子扔家了,一开始这花坛啊、甬路都是1992年那时候整的,都是我们自己老师、学生抬筐,那时候那有车啊,就跟前就地取土,抬土整的,得点钱就整一点,得点钱就整一点,后来我们村里和中心校的各级领导到我们学校来看来,也真是被我们这种行为感动了,所以后来就加大投入了,正这个围墙啊,新建的学校,都是后来,武装到今天这个样子。那时候我儿子送奶,在这上班干着活,一整就忘了,完我妈妈来喊我,反正确实亏了我儿子了,一个多月,孩子那有一个多月就上班的,那没办法,领导找我谈话,非得让我接校长,那时候我在二年级任班主任,我说能不能干好啊,对自己没把握,刚上班不几年,不过,干起来以后,当时挺艰难的,干中学,学完了再做工作,反正是整过来了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教师 多玉侠
抬土那是经常的,就是校长领着我们晚上下班,七八点钟下班都是正常的。就像这甬路都是校长领着我们这些全校师生铺起来的,包括这些花坛都是,那时候根本都没用找瓦工什么的。]
(画外音)
当时最让凃黎红为难的,还是家庭,一方面,要把工作做好,在她的心里,这是天职。另一方面,就是家庭的责任。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校长  凃黎红
我妈妈非常支持我,我妈妈可通情达理了,我妈妈现在都68岁了,但我妈从小就受过教育,我上面有个哥哥,下面有三个妹妹,就我们哥五个,上学学习这方面,实际农村家庭五个孩子生活也挺难的,但是我妈妈勤俭持家,也可能干了,真是不容易,我们可以说,相对来讲,穿的,各方面吧,都比别人条件能好,但是苦了我父母。 我爸我妈跟我在一起住,孩子好小,我父亲还有病,我妈体质还不太好,然后学校工作这边还那啥,我自己本身体质也不太好,老有病,现在觉得好像是轻松了,觉得那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反正一咬牙、一股劲也干过来了。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教师多玉侠
她身体不好,经常胃疼,她胃病非常严重,有时候四五天不吃饭,我现在有时候还问她,那时候吃饭,那时候四五天不吃饭你怎么不饿呢?她说一点都不感觉饿,那时候那种情况下,她还是坚持上班,没有请假休假的时候。]
(画外音)
面对凃黎红的辛苦,丈夫鄂晓忠十分心痛,没经过凃黎红的同意,鄂晓忠找人为凃黎红调工作,想让她离开百路村,和他一起到齐齐哈尔工作,可是当调令发到兴旺乡时,连鄂晓忠也没想到,自己会改变主意。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校长  凃黎红
成家以后,我都应该调走的,我们乡和中心校的(领导)不让我走,我也非常,从我自身来讲,我也不愿意走,后来没有办法,把我(爱人)从梅里斯调这面来了。
同期声 字幕  凃黎红的丈夫  百路小学教师 鄂晓忠
调令都来了,调令转过来之后,后来乡里因为黎红在这工作不错不放,完了我就过来了。头一年两年难适应,不一样,习惯就好了。  ]
(画外音)
丈夫鄂晓忠是改主意了,可是凃黎红并没有因为丈夫的到来改变生活,而且她的负担更重了。因为鄂晓忠是代课教师,为了使丈夫的水平有所提高,能够进入正式教师的队伍,凃黎红决定让丈夫考学,可是在此同时,她已经在供自己的妹妹读书,这样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凃黎红几乎透不过气来。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校长  凃黎红
我还供我老妹上学了呢,她上学,我爱人还在齐市民族中学上学,他那时候考的民族内招,直接上学,他俩同时,那时候可真是难,一到星期天他俩就回来,生活费给的有限啊,只能够一星期的生活,我那时候工资还不高,而且那年工资压的非常严重,那年工资还不开,赚的钱还不多,两个学生上学,我一看他俩从门口进来我就犯愁,现在说好像觉得可轻松了,觉得好像是开玩笑似的,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教师多玉侠
她越是难的时候表现得越坚强,越不让人看出她非常困难。她就是这种性格的人。]
(间隔五秒)
( 画外音)
凃黎红知道,教学环境的改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她在积极主张教师出去函授,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把教学质量紧紧抓在手上。她认为,这是教育的根本。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校长  凃黎红
我1992年当校长到现在,一开始注提试验,头一个注提试验从我这个班开始的,从那时候开始,我二年级的时候,一年级的郭老师也是鄂温克,就从我俩开始,我们学校在全乡第一的,一直连续18年第一。18年第一了,在全乡,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了。]
(画外音)
凃黎红非常重视民族语言的传承,因为鄂温克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把鄂温克语传承下去是一间常人难以想象的事。作为鄂温克人,凃黎红觉得自己有这种责任,语言喻示着这个民族的存在。她根据自己掌握的鄂温克族语言,自编了一套教材,在学校,为孩子们开了鄂温克语言课。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校长  凃黎红
因为民族语言它没有文字,就得通过教学生学汉语拼音,我们一开始是注提试验班,注提试验班不就是注重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就和它联系起来,用拼音代替语言,像英语学那个英文字母似的,跟那个是一样的意思,就那么教,要不你没有文字。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教师多玉侠
她,鄂温克语,现在学生一般的日常的,简单的口语都能说下来,她在教,她不教像我这年龄的,我有些能会,但我会的没有她多。但是我教我教不了,都是她教。]
(画外音)
凃黎红是个热心肠的人,在她的心目中,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她亲自陪着去考试。二年级有一名学生因为患病到哈尔滨手术,回来后,她利用暑假时间亲自为孩子补课。她把为别人做事,当成了一种乐趣。
[同期声  字幕  百路村小学二年级学生  洪宁娃
我从哈尔滨回来的时候耽误了几天课,然后我去校长家,校长利用这个暑假的时间,给我补了三个星期的课。]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教师 多玉侠
那时候考试都是她跟着我去,陪着我哄我姑娘。我姑娘那时候才几个月,刚刚过百天。我在齐齐哈尔民师楼上考试,就是入学考试,那不挺重要的吗,如果能考上我就能进这个内招班,她就抱着我姑娘在楼下给我哄,我姑娘哭她怕我听见,她就抱到后院去让我听不见。
[同期声 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小学校长  凃黎红
我觉得最让我欣慰的,就是我们学校有今天这样的改观,在全乡来讲,一说百路鄂温克这两个民族学校,是挺欣慰的,我也挺高兴,我觉得我的工作,我好像我就是想调走,我也,我就是留在这也没什么遗憾似的。要说为难的时候,就是感觉我儿子小的时候,我的工作压力这么大,生活非常困难,老的需要我去照顾,小的还需要我去管,工作这块还仍不下,那时候我觉得最难得了。]
(音乐起, 鄂温克族民歌《彩虹》,出凃黎红的各种特写
字幕:
歌词大意:
雅鲁河岸边哲会勒
飞来美丽的古纳基
它清脆动听的歌喉
歌唱鄂温克美满的生活
把鄂温克人的心愿
传向四方
讷莫尔河边哲会勒
挂起七色的彩虹
它的圣洁而又绚丽
象征着鄂温克人的心
鄂温克人追求自己的幸福)
(直接出创作人员字幕)
《岁月人生》之二十五
《过            节》
主持人:
观众朋友:您好!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感谢您对我们节目的关注!
在我们门讷河市6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多个民族。而一提起少数民族,作为讷河人,我们首先会想起的就是鄂温克族,因为在我们讷河,有一个全省唯一的鄂温克族乡,那就是兴旺鄂温克族乡。在兴旺乡有两个已经有二百年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村落,就是索伦村和百路村。今年的9月3号,是兴旺乡建乡20周年纪念日,乡政府把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瑟宾节也放在了这一天。这对于700多名鄂温克族儿女来说,绝对是一个大事儿。
(画外音)
9月3号的一大早,居住在索伦村的鄂温克族老乡凃继承一家起得特别早。因为他们要过节。鄂温克族人十分重视节日,这是他们民族的传统。家里有一只有9个月大的孩子,父亲凃维新还有病,所以母亲何维荣不能到离索伦村20多公里的乡政府所在地参加庆祝活动。老人考虑家里的实际,统一在家看家和孩子,可是心里还是有些遗憾。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何维荣
母:这都应该去啊。
媳:等三十年大庆。
母:三十年能活吗?二十年都够呛,十年、八年顶天了,不打算活那么长。
媳:大姐吃完饭就来了
母:别招呼了,拉倒吧 ,别去了,别去了。
儿:完了晚上, 江边儿那儿有篝火晚会 。
母:那去行。]
(画外音)
何维荣有喝酒的习惯,每天吃饭前,儿媳杜凤霞有一件事不能忘,那就是先给婆婆到一杯酒。虽然已经决定不上乡里参加庆祝活动,可是老人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因为唱歌跳舞是鄂温克这个民族的习惯。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何维荣
我们这儿多好啊, 都上江边儿,唱的唱,跳的跳,唠的唠,吃的吃,这小孩儿礼拜天都得去,多好]
(画外音)
闲谈中,由于记者的工作性质,我们谈及了近几年鄂温克族的生活变化,何伟荣显得很激动。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何维荣
好多了,那都是共产党给修的,党给钱了,那是我们往公家拿钱了吗?一把土、沙子拉了吗?国家给修的这个路,有鄂温克就给修道了,这屯子,咣咣的 别的屯子有吗?我就说了,毛主席住没住过这房子?我还不知道呢。 这些菜,乡干部、县干部吃着这菜吗?三天、五天不吃鱼吃肉,炒这个菜、炒那个菜,那时候哪有菜啊?你炒啥菜呀?这孩子不是方便面,又是冰棍、又是火腿肠,那时候都不知道啥玩意儿。糖块而给一把好不错的。过年过节给二斤大米,二米饭,放点小米,三十晚上吃好不错的,哪有那些菜啊,这就是神仙吃的,我们就是神仙吃的。]
(画外音)
老人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满意,尤其是对儿媳妇杜玉霞更加满意。二两酒下肚,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我们也感到了老人的晚年幸福。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何维荣
俺们家儿媳妇啥说道没有,谁来吃喝都不烦。不到一个月 50斤大米,50斤面早就没了。吃的人多去了,人口多。老姑娘俩口子都当老师,还有个外孙子5岁,这个是外孙子,是四姑娘儿子,俩口子上唐山打工去了,种地不挣钱。这6岁在这养活的。]
(画外音)
吃过饭后,儿子凃继承和儿媳妇杜玉霞准备出发。按着鄂温克族的习俗,参加这样大型的庆祝活动,要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不愿意省心的何维荣又过来帮助穿衣服。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何维荣
母:这是鹿,这是两个角 ,鹿是不能随便打的。
小孩:妈妈他们干什么去了
母:乡庆去,没人领人,你奶奶老鞑子都不去了,你老蛮子白废。我五个姑爷都是汉族人,儿媳妇都是(少数)民族人,不要汉族媳妇。
媳:这我妈是啥观念呢?]
(画外音)
现在唯一让何维荣担心的,就是本民族语言的丧失。因为鄂温克族没有文字,几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全是靠语言传承下来的。可是由于鄂温克族乡只有700多名鄂温克族人,大家和汉人混居,所以语言传承下来很难。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何维荣
.像我们涂继承在家还说几句民族话,出门就汉族人, 俺家那个初一初二的小孙子,13岁了,你说,他不明白。就我们老两口鄂温克人,你们,都是汉族人,不说不懂,行了、行了,别拍了。我就好吵吵好说。]
(画外音)
不到早晨7点,凃继承就和妻子杜玉霞走出村子,搭上了一架上乡里参加庆典的马车。这对于鄂温克族老乡来说,确实是个重要的活动。在通往乡政府所在地的公路上,很多群众正往乡里赶。因为他们要过好这个节。
上午8点30分,庆祝活动正式开始。省民委、齐齐哈尔市政府和讷河市的有关领导、内蒙古自治区的代表和全乡的老百姓,大约有上万人参加这个庆典活动。当问及这个庆典对于鄂温克族老乡究竟有什么意义时,涂继承夫妇表示这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涂继承
他能够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象我们这个少数民族服装到节日我们都穿上,那感觉就非常非常的好,应该最有意义,象一些民族文化,远道来的一些老人,他们都是说,见面好啦,用鄂温克话进行交流,我感觉这个活动能对我们语言、习俗、文化,能够起到非常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杜玉霞
起码本民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家可以聚一聚,象有的各地都有鄂温克人,利用这个时候,都能回来,都挺重视这个事的,各地都往回奔,大家在一起都能聚一聚,亲朋好友都能聚一聚,互相聊聊,如果没有这活动,平时很少穿这个衣服出现,穿上这个衣服了,人家一看,这个还有还知自己鄂温克,自己挺自豪的,自己民族的活动,自己穿首民族的服装出来,一个盛大的节日,应该穿自己的服装出来,活动活动。]
(画外音)
虽然年轻,但是对于凃继承夫妇来说,民族语言的传承也被他们看得很重。不仅是看得很重,他们的内心中还存有很多的担心。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凃继承
就拿我家来说吧,回家时候,我父母跟我们交流的时候,都用鄂温克族话,我有时候用上是有限的,就用汉族话去跟他的交流,然后就非常非常生气,你看你是不是鄂温克族孩子,怎么把自己的语言都扔了,以后该怎么办呀?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杜玉霞
等我们的父母都去世了,民族语言也没有了,有些习惯、习俗,慢慢地,我们也都谈漠了,都记了,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们自己语言的东西,我会的就不多,我们这一辈,30多岁、40多岁能会点,以后20 多岁的呢?以后更不会了,那慢慢老辈没有,这语言不就丢了吗?那必须得得留,不保留,得这鄂温克的存在,话都不会说,只说自己是鄂温克,自己语言都不会说,根本就没啥意义了。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凃继承
因为咱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份子,我们民族要是没有了的话,就是说我们这么大就不去保留了,那下一代就要更用说了,所以咱们乡庆和瑟宾节,就是想要把这些东西留下去。]
(画外音)
庆典仪式结束后,凃继承和几个事先约好的本民族哥们儿聚集在一起。因为庆祝活动,乡里的几家小饭店已经爆满,他们就在一个朋友家开的小超市里进行了他们的午餐。
[现场实况
(唱歌)
同期声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凃继承
今天是咱们乡庆20周年,非常高兴,我给大家唱首歌吧。(用少数民族语言唱歌)  ]
(画外音)
下午,讷河市艺术团为鄂温克族同胞举行了专场演出。看完演出后,凃继承夫妇就急着赶回家。因为他们自己家过这个节的主要日程,是晚上这顿饭。何维荣今天比那天都着急,他早早的就喂鸡、喂猪,然后帮着儿子、媳妇做饭。
[做饭实况]
(画外音)
吃饭前,全家老少都换上了本民族的服装,这被他们看得很重要。根本连门都不要出的凃维新也换上了本民族的服装。晚饭预示着节日高潮。
[吃饭实况]
(何维荣用鄂温克语言倡导开饭)以下同期声:
儿:人可多人了,省里边来了,省里的,齐市的,还有讷河的,莫旗的、海拉尔的都有,咱们这帮孩子,跳的、少数民族舞蹈,可漂亮了,人可多了,160个孩子跳舞。
母:咱们从来都好看哪,跳舞,哈尔滨比赛,都第一了。
儿:团结那儿,跳大秧歌,老年秧歌队。
母:秧歌队挺好,赶明咱们这儿成立秧歌队,我也去跳去。行锻炼身体呗!
儿:下午讷河艺术团来了,这来演出了,晚上咱们上那后边儿去。
大儿媳:爸爸、妈妈,过节了,20年大庆,我敬你们一辈酒。共同举杯,咱们节日快乐,干杯!]
(画外音)
真正的节日高潮是晚上村委会组织的篝火晚会。何维荣的弟弟和弟媳、以及凃维新的嫂子等鄂温克族老乡早早就聚集在凃家,大家在欢歌笑语中,研究着晚会将怎样进行。
(加一小段现场实况,要最欢乐的一段)
(画外音)
晚上8点,在离村子四、五里路嫩江边的一块空地上,点起了三堆四、五米高的篝火。鄂温克族的老乡们随着音乐,跳起了他们传统的舞蹈。
(加舞蹈一小段,以凃继承和何维荣为主)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凃继承
篝火原来我们生活在大森林家中,为了取暖和煮熟食物,逐渐的发展为,友晚的时候,可以驱走一些狼啊,或者凶猛的一些动物,所以就点一些篝火。人们从日常生活高中,简单劳动当中,提炼出这种动作,比如说提水动作,再比如说,扁担、挑水,从日常的劳动生活劳动当中提炼出来的把动作美化来歌颂我们的生活。]
(画外音)
对于六十对岁的何维荣来说,这一个曲子下来,不亚如参加一次强体力劳动。但是老人很高兴,因为在这欢乐中,她感到了这个社会的祥和,感到了国家民族政策的温暖。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何维荣
不行了,好多年了,年轻时候跳,现在没有人,蹦达蹦达,玩也行,玩不着了,混身都是汗。今天挺兴奋,我也挺累。
同期声 字幕  兴旺乡索伦村鄂温克族老乡  凃继承
非常的高兴,非常的幸福,因为建乡20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使我们鄂温克族儿女感到了党的温暖,我们非常的高兴,非常的激动,非常非常的尽兴。]
[接各种欢快的慢动作  突出高兴气氛
(直接出创作人员字幕)
《岁月人生》之二十六
《银色的飞跃》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记录您不平凡的故事。
观众朋友,您好,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
目前,正是农民秋收的季节。收获的果实,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说,是一年劳作的产品。可我们售出后,农产品又变成了工业的元料。农民能不能把自己出售原材料变成直接出售工业产品的问题,已经被经济学家多次论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产业化生产。而作为祖祖辈辈靠种地生存农民来说,实现这个跨越,做起来简直就是个梦想。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敢于向这个梦想挑战的人,他就是老莱镇利民村农民刘雷。
(画外音)
在我们讷河市,老来镇利民村属全市数得上的农业大村, 随着秋收来临,利民村最忙的人就属刘雷了。一大清早,他就组织自办的淀粉加工厂开工生产,来早饭都没来得及吃,他也要到老来镇供销合作社去办理加入马铃薯合作社的手续。还没换完衣服,出去销售淀粉的业务员友来了电话。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刘雷
(实况)
老夏去了,夏村长去了?能拉多少去?今天又拉多少?装三十多吨哪?他那个给现金不的?还是一块三毛七哪?车多不多现在?
(画外音)
办这个加入马铃薯合作社的事儿,刘雷很上心,这是供销合作社发挥职能作用,为老百姓办实事。
[(加一点儿在供销社与经理交流的现场实况)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供销合作社主任
就是上面要求办完这个以后,可以通过工商注册,可以那什么呢,买卖、加工,就是农民办的,自主往外加工啊、运输啊、这都可以,市供销社主办,上级要求的,农民联合体,原先就一个合作社嘛,现在多种合作社了,经济合作社了、你是马铃薯啊、是大豆啊,就是便于农民将来的购销业务。]
(画外音)
办完入社手续后,刘来又马上那个赶回家里,他心里最清楚,这个时候是生产的最忙季节,离不开人。
刘雷这个淀粉加工厂已经干了十年了。本身就是乡村医生、大学毕业的刘雷,家庭生活在农村来讲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他1988年毕业的在讷河卫校毕业,92年又考上了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后又拿到医生就业资格证和中药市资格证的他,在利民村办起了一家诊所。那时候常见病非常多,利民村又是比较大的行政村,刘雷自己家还有30亩耕地,他成了利民村率先过上小康生活的头等户。1995年,刘雷被选上了村委会成员,在对全村老百姓的生产真正开始关心的时候,他突然冒出来个要办马铃薯加工厂的想法。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刘雷
搞这个土豆加工是到村里上班以后,发现我们村里这块土地比较适合种植马铃薯这一块,因为年年大家都在种大豆,比较愿意种植马铃薯的,收益也不错,产量也挺高,一看大伙儿把这好的商品土豆,都让四外的这些老客们都收走了,剩下这些个小薯,像这个虎二以下的,小土豆,没有什么销路,还有一些小土豆崽子什么的,没有啥销路,就得喂猪了或者送人了,结果一算起来吧,虽然说亩产很高,但是经济效益还是上不去。他没啥积极性啊,一看我这大的都卖了了,剩下小的没人要了,亩产,假如说你要打4000斤,有2000斤是商品薯,那2000斤就没有了,勾下一半产量。你要到咱们讷河每斤就得增加2分钱的成本,到那还得卸了,还得注意安全,有些驾驶员水平也不算太高,小四轮在地里作业可以了,上道了就不行了,制约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然后看到这个问题以后, 我这头,就利用村里闲置厂房,投入了八、九万块钱,建起了这么个深加工企业。]
(画外音)
其实,刘雷想办这个马铃薯加工厂的主要意图并不是完全为了自己挣钱,他觉得,自己被老百姓选上了村干部,就得为老百姓做点事在事儿。因为面对利民村百分之九十的耕地都在种大豆的实际,种植马铃薯应该是调整种植结构的一个方向。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刘雷
原来咱们都是以生产农副产品的主原料为主,总是想我卖土豆就是卖土豆,我卖大豆就是卖大豆,那么说,你要把这个土豆深加工一下,把这个土豆变成淀粉,或者是粉条,那是非常费劲儿的, 一个是财力的问题,另外需要技术,还有管理,这一步比较难迈,得下很大决心,逐渐地去摸索,探索,上鲁民周边地区去考察,淀粉的行情和粉条的销售市场,它的价格,还有这些工人的技术含量,雇一些有技术的师傅们。]
(画外音)
天生就有一种办什么事非要有个结果的刘雷,下定办淀粉厂的决心以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因为他毕竟是个外行。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刘雷
运作起来大约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95年年末到96年年初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跑,四外去看,引进这些设备,上依安金龙淀粉总厂,去看这个设备去了大约得有10多次,领一些专家、一些技术人员,到我这来,去看他们,人家生产这个设备的年生产量和年吞吐量有多大,然后再看人家安装完毕的生产情况,经过一方面的调查和考察,最终就确定了这个目标,然后就在金龙淀粉总厂厂长、刘厂长的帮助,和他们的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到我这儿来,在这建设大约得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40多天,把这个厂子建设、把这机器调试、安装。]
(画外音)
农民办企业,最难的就是资金,他凭着信誉,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刘雷
筹措资金比较困难,一个是靠贷款,另外就是靠这些亲戚、朋友和一些周边的中土豆的农户们,大家说,你要想建这个厂子,我们这些小土豆,怎么说他也没人收,或者成本低,那么,我们先给你拿过来,你加工完了之后,你倒出这个钱来,发放给我们,这都可以。春天时候就跟大家说,你们多种植马铃薯,他自己也都明白,说这个马铃薯种植面积要大,而且效益也非常不错,我跟他们讲,你们就大胆的种,把商品薯统统卖掉,小崽儿统统都放到我这来,而且跟市场价一个价格,不会低于市场价格,把这个讲好了,老百姓他种植的积极性也就上来了,过去有很多过去好多年都不种马铃薯了,这回说种,你都要小崽儿了,那我咋不种哪?效益好了,谁也不傻,那就种了,种了之后,当年马铃薯的面积就照原有的面积多一倍多,96年2700亩,接近2800亩地,过去种土豆,都是300亩地、200亩地,一户一亩、两亩的,自己家留着吃点,越越冬了,储存一点,面积也就上来了,当年就看出效益来了,一看,有的人家马铃薯亩单产纯效益达到700到800块钱,有的人家达到1000多块钱。]
(画外音)
资金问题解决了,厂子建起来了,乡亲们的土豆也都收上来了,正在刘雷满怀信心准备开工生产的时候,一个她原来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几乎把刘雷闭上了绝路。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刘雷
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呢?就是在建厂时考虑不算太周全,咱们这个井,要供水,淀粉厂这个水非常关键,开始打这个井的时候,咱们打的是6寸的管壁、72米深,用的是三相电机,三相小井泵,那也是个台州泵,是4.5 的,买泵的时候吧,说过每小时出水是15吨到20吨左右,结果咱们正常运转的时候,每小时才6吨至8吨,结果这个水量就不够用了,加工淀粉的时候,如果没有水,它这个过滤当中随着渣子跑掉了,跑淀粉,正在干着时候,它这水就不够用,不够用,这厂子也建了,土豆也都收了,几百吨土豆,都在外边,你加工不了,你加工就白白的淌掉了,那时候是真上火了,挺了两天的时间,我们这个地方地理环境也真是个问题,这个水层比较深,要打浅了,30米、20米的,根本就没有水,打就得七、八十米以下,就得打大型的机电井,没有办法,一咬牙,打一口井那成本也不低,大约得8000左右块钱,那时候刚建厂,手里也没有什么,自己的经济也不太宽裕,没有办法,又投亲靠友的,又借了8000 多块钱。又找了打井队,利用两天的时间,又打了一眼机电井,(这次咱们吸取上次教训,打了8寸 泵的管壁,下的7.5 的疏三相泵 ,每小时大约25吨左右水),才把这个问题解决、克服掉了,那段时间那是真上火,睡不着觉,嘴起大泡。]
(画外音)
水的问题解决了,工厂一切运作正常,刘雷这才松了一口气。可是没几天,有一个他根本没想到的问题,又着实的折磨了他一把。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刘雷
结果出这些淀粉以后,咱们拉出去,卖给那些收购商,由于你这个量比较大,你存不住,湿淀粉,在你家放个三天、五天它就变质了,所以你出来之后必须的及时卖掉,他就抓住你这个心理,他大厂子运作的时候吧,就搞一些什么呢,你这个淀粉卖给我之后,你得等我这个干淀粉卖掉,回头我把钱再打给你,这个时候,资金就出现短缺了,咱们这头返不出来现金,他压你个三车、五车的,就压你个十万、八万的,咱们这头出不来钱,怎么给老百姓付现金,影响信誉呀,这段时间也非常难。]
(画外音)
还是凭借信誉,刘雷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度过了这个难关。这回,刘雷也和商家们做生意一样,学会了货卖三家,他联系了六、七家收购商,用他的话说,不再指着一棵树吊死人。为了延伸产业链。他又投资建起了粉条加工车间,这更为他的生产注入了活力,由于把质量看作是生命,刘雷加工的粉条很受欢迎,在周边地区很受欢迎。
[同期声 字幕 查哈阳农场粉条贩运客户
有个四、五年吧,(记者:你为什么选择他这个粉条?)就是人家纯,主要就是纯土豆粉,这玩意儿没有掺假,不像玉米粉什么的了,不是乱七八糟粉,这不是吗?反正我也正不多些,能整个一、两万斤,卖一阶段,不快我就不卖了,年年是这样。]
(画外音)
刘雷实现了自己的跨越,受益的不仅是他自己。因为碰上马铃薯价格高的年头,他还要赔钱。但是,利民村的马铃薯面积得到了大幅度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更主要的是,利民村彻底改变了只种大豆的种植结构。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曹明刚
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儿,他整这淀粉厂非常不错,以前种黄豆啥的,年年种,产量也不行,价格也不行,土豆以前老客收不行,他淀粉厂建完了,小的大的,一堆都收,特别今年价格好,今年虽然减产点,今年土豆崽儿收都两毛四、五,两毛五、六,对于农民说是好事儿,效益非常好。现在看都得翻番了,现在8屯这一个屯就得将近2000亩地的,现在一个屯就赶上(过去)全村种的面积多了。他今年卖的一亩地都得勾七、八百,六、七百。都得顶好几亩地黄豆了。效益非常好,现在买土豆栽子的人都抢上了,都四外出去拉栽子,估计面积还小不了。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刘雷
现在这个种植面积增加以后,全国各地的客户他也多了,都来抢购你的马铃薯,都知道讷河市是全国马铃薯之乡,老莱镇农业大镇,在利民村马铃薯种植就是面积大,而且品质非常好,打开这个市场了,所以大家就纷纷到这来采购。老百姓也不愁卖了,唠嗑主动上家来了,他价格也能卖上好价儿了。]
(画外音)
刘雷实现了他的银色梦想,但他没有就此满足,他感到,自己才走完了第一步。他的愿望是通过努力,有一天,建立起自己的干淀粉加工厂。他说,人活着,应该但求无悔。
(此处开始加歌曲《但求无悔过百年》,一下混播)
[同期声 字幕  老莱镇利民村农民  刘雷
对于人生来说,你真应该做点事儿,踏踏实实的做点事儿,真实实在在的把它做成功了,做成功了之后,咱们自己的产业也做好了,感觉人活着有点劲头儿,有点奔头,要不然空活着,吃了睡,睡了吃的,是不是,太庸庸碌碌了,应该好好的干点事儿,让周边的人看看,这么大的村,咱真能做成点事儿。]
(音乐继续,加一些慢动作画面 ,直接出创作人员字幕   注意: 同期声中隶书字体删除)
《岁月人生》之二十七
《幸福之“稻”》
主持人:
观众朋友:您好!
在平凡的岁月里,讲述您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感谢您对我们节目的关注!
今年我市是大旱之年,种植旱田的农民都因此减产。而在九井镇青山村,农民今年的水稻产量还是出奇的好。更让农民们高兴的是,去年他们把一个上世纪50年代烧砖时挖下的一个大坑改造的159亩水田,今年同样获得了大丰收,一提起这些,农民们首先想到的是曾经被评为全市“十佳公仆”的老支部书记刘开生。
(画外音)
随着秋收的到来,青山村的老百姓都忙开了。他们的6000多亩水稻,今年平均亩产超过1200斤。而当支部书记刘开生最关心的是去年利用废弃地复垦的159亩水田今年的收成。他约好了九井灌区管理站的站长姜文庆,挨家逐户的去看今年的收成。
[情景实况
你看这十四和十六,一点斑点都没有。
米好吃,优质米,那米磨出来,十六、二十。
孩子他老姨夫说的,他说的,今年这稻子磨出来铮亮铮亮的,米是长粒的。
对,他说这个长粒的好。]
(画外音)
刘开生今年已经60岁了,在当支部书记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三十多年。青山村的水稻,是他一手搞起来的。对于水稻,刘开生有特殊的感情。他认为,这是农民致富之道。
[同期声  九井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  刘开生
青山村种水稻,从旱育稀植开始,最早是1984年。1984年属于新生事物,群众对这项工作认识不算太足,所以说,我们在原先的一队,地名叫沙坑的南面,一个湾陇子,当时呢,让群众搞旱育稀植,一般的他不干,因为他没见过。不干那玩意儿,当时我们村委会研究,就是由村干部带头,搞试种,1984年当时试种,村干部是6人,一人3亩地,接近20亩地,18亩,接近20亩地。当年秋季就丰收了,第二年群众就看到村上干部在移栽水稻、旱育稀植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群众纷纷要地,把当时,我们村干部,因为集体那时候还不算太分田到户,所以,老百姓都想把地要回去,然后,从那年开始,我们青山村老百姓,逐步认识到旱育稀植,这种增产、增收的好处。]
(画外音)
对于水稻的种植方法,刘开生也比较有研究。他非常崇拜那个没见过面的科学家袁隆平。他说,人家用毕生的精力研究出的科研成果。咱们作为基层干部应该推广使用。不然就是犯罪。
[同期声  九井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  刘开生
因为我觉得,旱育稀植水稻在咱们这地方,确确实实,多年来讲,是个成功经验,另外,对咱们土地来讲是越来越少,那么说,怎么样利用有限的土地,打出更多的粮食,从中获得更多的效益,那唯一的,农业出路,还是多种一些旱育稀植的水稻,是唯一的出路,群众也都逐渐地认识这方面的问题。]
(画外音)
把新的种植方法引进来,说起来容易,可是落实起来并不不简单,老百姓干啥得看见效果,不然你就是说去天花来,他也不认可。为了把新技术运用到实践当中,刘开生真是煞费苦心。
[同期声 字幕 九井镇青山村农民   苑士田
刘开生和咱们那个齐市的科学家上公社来开会,(组织)我们去听课,利用什么化肥、什么种子、利用什么土壤、利用什么肥,我们在公社听的,这是。
同期声 字幕 九井灌区管理站站长  姜文庆
青山村是九井镇第一个引进旱育稀植的村,当时也是旱育稀植的试点村,在青山刘书记的带领下,由100多亩地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亩地,人均增加收入2000多元,就是这个水田生产这一块。在一个发展水田这一块,得说刘书记齐到了一个楷模的作用,当时发展时候也非常困难,老百姓不认,刘书记发动村干部、屯长、党员,带头开始种的水田。当年产量就非常好,那时候,在九井来看,产量能达到800斤,亩产达到800斤,很少,老百姓也认可了。]
(画外音)
水稻种植的技术水平每年都在提高,而保守是农民的共性,一旦形成种植习惯,改变农民是非常难做的一项工作。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很艰难,可是刘开生知道,老百姓最讲究实惠,他创造了自己的工作方法。那就是你先做给老百姓看。
[同期声 字幕 九井灌区管理站站长  姜文庆
像水稻大、中棚育苗、水稻旱育稀植这一块吧,一开始引进的时候,老百姓也确实是不认,刘书记一开始是跟着我们出去,看旁的县、市搞,加上咱们市里的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的介绍,回来根据上边的技术模式和技术要求,刘书记首先就带头,自己搞,自己搞,搞出来以后成功了,让群众看,引导群众走致富道路。]
(画外音)
随着农民对水田的认识程度提高,刘开生感觉到,水田面积应该扩大。可是全村能利用的旱田和沼泽已经全部开垦了水田,怎么进一步扩大水田面积呢?去年秋季,刘开生的脚步踏遍了全村所有能通上水的沟沟壑壑,最后,他把眼睛盯在了一个五十年代开挖的大土坑上。这个土坑总面积有150多亩,最深的地方有4米。把它改造成良田,可能吗?可刘开生认为,土地是老百姓的生存之本,多一亩地,老百姓就可能在一天致富。他找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论证,最后他下定了这个废弃地复垦的决心。
2006年深秋,刘开生东拼西凑,东求西借,土地复坑工程开工了,接二连三的困难,几乎使他丧失坚持下去的决心。可是从不认输的刘开生硬是坚持了下来。
[同期声  九井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  刘开生
在我们开垦水田过程当中,机车件坏了,没有钱呢,我就得方方面面的筹集,筹集不着,从家里拿钱,把车整上,不能影响工程的进度。在每年的冬季、秋季修水利的时候,得说,作为村干部吧,别说我了,村干都一样,一样和群众到工程地段,和群众一样去干,把工程修好,如果修不好工程,水田面积也落实不了,另外它也不能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在一开始的预算当中,没考虑到能用这么多钱,原先我寻思有八、九万块钱就能整完,结果在复垦当中,第一期工程就干了18天,第一期工程用油就用了55桶油,一桶油是1200块钱,这就是六万多,因为当时寻思八、九桶油就能够,已经感到现在了,这个工程不能前功尽弃,也只能说下定决心, 那就得干了。今年的第二期工程,光油又烧了14桶,前后一共烧了是69桶油,这油就是8万多,加上工时、加上人工费什么的,接近20多万,对我来讲,压力确实挺大,因为20多万块钱,用的车得给人家钱。人家得管咱们要钱,咱们这钱又不太好筹集,所以在这方面,后期咱们国土资源局做了大量工作,得说给与很大的支持。把这个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画外音)
整整一个月,刘开生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就是吃饭也没应时过。连他最心爱的小孙子,也没时间看看。他的心里,就有一个目标。我论如何,必须把这块地开出来。
[同期声 字幕 九井灌区管理站站长  姜文庆
当时搞这个时候,灌区和青山村搞这个规划的时候,很难,因为村上也没有钱,都是刘书记自己张罗的款、张罗的车,干的,老百姓当时不理解,以为刘书记要自己搞呢,后期一看把这地又都分给老百姓了,哪个屯,归哪个屯,哪个农户的,归哪个农户。百姓对刘书记复垦这一块,可以老说在咱们讷河市这一块,全市各个乡镇,就是复垦这一块、废弃地利用这一块,开发水田,也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
(画外音)
(起音乐,彭丽媛《在希望的田野上》)
刘开生虽然很累,可是他乐此不疲。他觉得,让老百姓走上致富之道,使自己的责任。因为,自己是共产党员。
[同期声  九井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  刘开生
群众富了,作为干部应该高兴,群众要真是穷了,当这个干部也没什么意义。]
(直接出创作人员字幕,加刘开生工作画面慢动作)
岁月人生之二十九
《“娘”              亲》
主持人:
在平凡的岁月里,记录您不平凡的故事。
观众朋友,您好,这里是讷河电视台的《岁月人生》栏目。感谢您一直对我们节目的关注。
近年来,建立和谐社会,一直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家庭作为我们这个社会肌体的基础细胞,建立和谐家庭,应该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吃喝拉撒,柴米油盐的琐事中,怎么来建立这种大家梦寐以求的和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关注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通过对她的认识,您会感悟到,和谐的基础,是奉献。
(画外音)
这对形同母女的并不是亲生母女,这位中学生名叫朱迪,在龙河中学读初二。另一位名字叫马敬然,是朱迪的伯母。在朱迪生下来的六个月的时候,她的亲生母亲扔下她和她残疾的父亲,马敬然一直把她抚养到现在。
[同期声 字幕 龙河镇龙河村 朱迪的父亲  朱洪斌
外人你要不知道的,你看不出来,现在我嫂子领着,到生地方,一瞅就像亲母子一样,谁也看不出来。就那样,一放学,把车子一支,上来就搂住她娘的脖子,先亲两口,然后再进屋。饿了,快点的吧,我嫂子麻溜的。给她惯的,天冷了,在那住宿吧,起早贪黑的,上晚自习啥的。就这么的,上学校住去了。]
(画外音)
朱洪斌今年40刚出头,他却饱尝了人间的艰辛。16岁那年,他的腿因为外伤骨折造成了残疾。当时刚过朱家们的嫂子马敬然,开始为他设计今后的生活。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当时研究了,他也不能干什么体力活,把他送出去学修表去吧,后来我们就抬点钱,把他送哈尔滨学习去了,学完回来了,还没有钱开业,完了我喂个猪,卖了,给他扣个房,在街里。]
(画外音)
不久,朱洪斌和本镇的一位女孩儿相爱了。由于朱洪斌是残疾人,女孩儿的家长坚决反对,作为嫂子的马敬然,也不同意这件婚事。可是面对两个年轻人的执著,马敬然感动了。她找家里的亲戚朋友,大家帮忙,为他们组建了家庭。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给他结完婚以后, 在讷河,给他租个房,他在一良那个学校(职教中心)在那儿打更,在那烧水啥的。]
(画外音)
对于这个残疾的小叔子有了自己的家,马敬然感到很欣慰。1992年10月,朱洪斌有了自己的女儿朱迪。1993年春节,马敬然特意把朱洪斌一家接回家里过年,她感到,父母没有了,作为兄嫂,照顾好残疾的弟弟,使自己的责任。朱洪斌一家在兄嫂家呆了一个月,过了正月十五,他们回到了家。就在他们回家的第二天,妻子留下一张纸条,离家出走了。朱洪斌知道,这一走,就永远不会再回来。可是面对正在哺乳期、刚刚六个月的孩子,他实在是没有办法。
[同期声 字幕 龙河镇龙河村   朱洪斌
就一咬牙,一跺脚,就当没有得了呗,送人得了。]
(画外音)
在一位亲属的帮助下,他们为孩子找到了一家预计收留的人家。对方要求不直接见面,他们就把孩子留在了这位亲属家。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送走的时候,全家哭,我那个小叔子也是,就给地下来回走,也寻思,就这么一个孩子,最亲的人,送人,他自己也没有能力养。就这么的,哎呀,我一寻思,取回来吧,咋整啊,受点苦吧!是难,我们家还有俩孩子,生活条件还不好,伺候一个孩子啥样?这三个又一样。]
(画外音)
孩子送人的当天晚上,马敬然彻夜未眠。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当时,我回来的时候,确实是挺难受的。看着孩子,哭够呛也是,回来了,第二天,我们一研究,舍不得,寻思这个残疾弟弟,有这个孩子,也不易。 第二天,我们俩研究,如果没取走,咱们就接回来。]
(画外音)
当时,马敬然自己已经有了两个女儿,丈夫朱洪生长年在外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她自己的负担已经很重。孩子接回来怎么办呢?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有个哥哥家也挺困难,他家四个小子呢,我大姑姐家呢?大姑姐身体也不好,再一个有个小姑子,她家地还多,也照顾不了孩子。我一寻思,我在这个家庭吧,虽然是困难,但是我没有啥工作,我必须得承担这个责任。就认为既然嫁到这个家了,这任务就得承担起来。]
(画外音)
第二天天还没亮,马敬然就和丈夫到讷河街里,把孩子抱了回来。正在先失妻、后失子的痛苦中煎熬的朱洪斌, 突然看见兄嫂把孩子抱回了,他激动不已。
[同期声 字幕 龙河镇龙河村   朱洪斌
我说,你抱回来干啥呀? 我二哥当时说那么一句,咱们妻离子不散,咱们不送人,就这么养活大了。]
(画外音)
抱回已经送人的孩子,很简单。接下来,马敬然就要承担起母亲的责任。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当时把她抱来,我都半个月没脱衣服。那一年总有病,身体不好,他不吃母乳了,就是喂奶粉。晚上半夜起来热奶,那时候我家条件不好,屋里上冻,起来冻得直哆嗦,为了孩子,你也得伺候。她一打吊瓶就得七、八个,那时候还得抱到街里,不像现在到家里给打,得抱到医院,完了我拿几个垫子,垫到大腿上,给她扎上以后,我就得抱着,一抱就得三、四个点,也不能动弹,一动弹她就不干,就哭,就滚针啥的。尿的呱呱湿。到中午了,紧忙回来,放学了那俩,回来给她俩安排饭。中午这小孩还不睡觉, 他们休息,我还得抱着小孩到外边溜达去。在外边走,等他们都走了,我还得抱回来。]
(画外音)
马敬然的做法,很多人不理解,面对大家的善意相告,她泰然处之。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东西邻居、朋友, 都说,你咋伺候的?这孩子,快给人得了,不少说的,我也没放弃。 舍不得,我这人心软,就这家庭,这个残疾弟弟再还能说媳妇了吗?这有这个亲骨肉,能给人吗?我就寻思,伺候着吧!]
(画外音)
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丈夫要出去做生意,马敬然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她自己说,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她承受一个同龄女人难以承受的重担。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身体还行,那时候我身体还行,反正一年头发就白了,就是操劳这一年。]
(画外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迪渐渐长大。对孩子的照顾,在马敬然心里比自己的女儿还要重。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我在这个上,好像对这个小孩儿,比对自己亲生的都高看一眼。有些好吃的东西,我都留给她吃,我们家那俩捞不着,都给她吃,那俩大了,这个小,没有妈。主要对她特别照顾。
同期声 字幕 龙河镇龙河村   朱洪斌
说吃啥,我二嫂就给做啥,那俩姑娘不行,你看她从小没得到母爱,她比有亲生母亲都强,一般小孩赶不上她。 ]
(画外音)
对于嫂子的恩情,朱洪斌无以回报,这对于他来说,很痛苦。
[同期声 字幕 龙河镇龙河村   朱洪斌
那你是千言万语表达不了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有时候,就把我嫂子的恩情埋在心里,自己知道,怎么能往后能回应回应呢?]
(画外音)
朱迪知道,娘是高中毕业生,她向往大学。娘为了照顾自己,没时间管两个姐姐,使她们都与大学没缘,这是娘的终生遗憾。
(音乐起,满文军《懂你》)
[同期声 字幕 龙河中学学生    朱迪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大学,来报答我娘。]
[同期声  字幕:龙河镇龙河村三屯   马敬然
既然嫁到这家了,有困难,都是自己家的事,必须的承担起来。
(音乐提高,只接出创作人员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