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是借记卡吗:和儿子一起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2:38:57

和儿子一起成长

目录

序:他们是我的第一任老师

我想,爸爸妈妈的所谓教子,也许早已不是针对错误的教导,或对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每时每刻,包含在他们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间对于人生态度的阐释和品行习惯的培养。原来,当一个孩子真正回首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一切,才会懂得转眼之间的充实和漫长,才会在忽然的一瞬间发觉一切都是如此难能可贵,润物无声…… [查看详情]

一、记忆

我爱儿子,但不是化作春泥,而是希望和他一起成长;我爱儿子,但我不光是燃烧的蜡烛,希望照亮他前程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之光更加绚丽多彩。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热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教育夏杨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教育其他孩子,但我愿意把个人积累二十年的教子心得,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让大家分享和借鉴…… [查看详情]

二、做母亲也需要上岗证

很多妈妈把自己的心血和爱全给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无数的教育,但这样的教育是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不是科学而有效的?职场上都有考核标准,但家庭教育只能等孩子长大看结果了。工作可以重来,孩子成长的岁月却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了谋生和事业的发展,去做长期刻苦的准备……[查看详情]

·                                  

o                                              ·1、担起两种角色

o                                              ·2、聪明是吃出来的

·                                  

o                                              ·3、生活即教育

o                                              ·4、木棉效应

三、学习是个大概念

生活即学习。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给孩子一个自由丰富的生活空间,更能激发他的潜能。接纳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用科学的爱,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和敢于提问的质疑能力……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学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查看详情]

·                                  

o                                              ·1、播种在生命的春天

o                                              ·2、捕捉关键期

·                                  

o                                              ·3、床前故事与整体识读

o                                              ·4、一只鞋垫的涂鸦和图形游戏

·                                  

o                                              ·5、玩也是学习

o                                              ·6、读书是一种习惯

·                                  

o                                              ·7、成功来自专注力

 

这就是我所谓的“教育孩子十大戒律”

  ⊙不要把小孩子当成大人来要求,把大孩子当成小孩子来管束;

  ⊙不要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唯一标准,给“调皮”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不要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事情,让孩子失去学会长大的机会;

  ⊙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学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不要强化孩子的缺点,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同别的孩子的优点作比较;

  ⊙不要当众羞辱孩子,对孩子施以语言的暴力;

  ⊙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

  ⊙不要让课业负担充斥孩子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把考出高分当成孩子的唯一生活目标;

  ⊙不要捂上孩子的眼睛和嘴巴,让孩子这也不许看,那也不许说;

  ⊙不要捆上孩子的脚和手,让孩子这儿也不许去,那儿也不许摸。

  

教育孩子的事情既复杂,又简单。我想只要做到顺应孩子的天性,把握其中的共性,遵从和保护他的生命个性,就把握了最基本和最主要的。

  生活即教育,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不只是知识;需要一定的物质做基础,但也不是仅有金钱就能起作用的。每个父母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传授给孩子。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让自己首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一个具备良好品性的人,一个在自我生命的历程中沉淀下丰富精神财富的人……我们为父为母的“上岗证”上,应该有这些内容的考核。

  当然,最好还要学学幼儿、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学,能够站在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独特发展的角度,去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的不同点,由此而生的教育可能会事半功倍。

  在我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健康、快乐、自信、责任感、自控力、抗挫力、诚信、尊重、分享、竞争、坚持、情商、国际化、专注力、阅读力……我把这些称为“精神能量块”。

  在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尊重、顺应、刺激、捕捉、“计谋”、想象、阅历、观察、操作、探究、体验、赏识、强化、淡化、示范、引导、对话……这就是我在生活中所能给予孩子的随机教育。

  这些看起来很抽象的词,融会到生活中,是每一个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都能做到的。

 

  学习型家庭的父母有两项职责:一是通过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带动家庭学习风气;二是父母创设一个最适合学习的非竞争性、非威胁性、低权威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民主平等的温暖安全中。家人之间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共同学习,能够进行双向和多向的沟通,使学习充满乐趣。

  我们家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买书,也喜欢把书作为礼物来赠送。所以夏杨从小,就把书当做人生宝贵的东西来看待。我们家的书橱总是不够用的,我出国带回的八大箱子书,加上原先买的已经捐赠给了英才学院,现在随着我们学习领域的不断扩展,家里又摆得到处都是书了。夏杨就是伴随着书成长的。

  家庭学习不仅仅是看书读报,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的无字书里,我们为孩子创设安全、温暖、充满关爱和理解的心理环境,创造易于沟通的气氛。我们一旦领悟到什么事情,马上会告诉孩子,但绝不是用权威的教育语气。当自己的观点与孩子的发生冲突时,首先反省自己,彼此切磋,互相尊重。

  在交谈中我们还会把生命教育、灾难教育随机说给夏杨听。告诉他有一些绝不能跨越的雷区。我们甚至在一起探讨择偶的标准,探讨男女情感。我告诉他时间可以治疗一切创伤。我曾问他:“你对中学暗恋的那个小女孩现在还有感觉吗?”他轻松地笑了,笑而不答。

  多和人交谈,多和比你更优秀的人交谈,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我们经常和夏杨交流这种深切的感受。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接触了一种新的文化。他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吸收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他说他从身边的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身上,从那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而我也告诉他,英才学院每周一的院长会议,就是“山东重点大学的校长联席会”,我从那些经验丰富、人品优秀的老校长们身上,学习着高校管理的经验,学习着他们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

  夏杨说,他在剑桥大学不仅向逝去的人学习,也向活着的人学习。身边的那些科学大师传授给他的,很多是他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我们共同信守的观念之一。

  学习型家庭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的成果容易量化,比如,又拿到什么学历了等等;隐性的成果体现在家庭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的稳固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我们家这些年的学习成果,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2003年,夏杨考上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我们在心里为他高兴。三一学院录取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学生。能够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的环境中学习,是夏杨求学生涯中的幸事。

  现在,夏杨在剑桥本科毕业后,又成为世界顶级生物实验室(MRC-LMB)的博士生。夏杨的学习内容又拓展到一个更新奇、更广阔的空间。每天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们生活、工作在一起,学到的又岂止是自然中的科学呢?

  学无止境,这些年我和夏杨的爸爸也从没停下过学习的脚步。夏杨的爸爸一直在学习中改变着自己的社会角色。他做过机关干部、高校老师、报社主编,而我自己到现在为止,也是学了五个专业——英语专业、幼儿教育、幼儿英语教学法,又在北大学习教育管理,并同时学习清华和复旦的工商管理。

  这些显性的学习背后,是我们全家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我们三个人互相都是老师,同时也都是学生。夏杨小时候,我们以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带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现在我们还在学,让孩子明白,学习是持续终身的一件事,而且,我和夏杨的爸爸现在有很多问题开始向夏杨请教。

  学习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我们一家三口在互相的了解、接纳、支持和欣赏中,在情感的满足和开放中,提高着知识的含量,不断扩展着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在家里,在学校,在各种地方学习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文字书、音像书、生活书,有形的、无形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效仿者。

  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影响深远。成长中孩子的知识、能力、智慧很多源于父母;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风和倾向,也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样的孩子,在学习型家庭和不学习的环境中成长,这样十年或者十八年下来,所接受的信息量就会不同,他们的习惯、智力、阅历、胸怀也都会产生差异,人的命运可能也就由此而改变……

任何一个孩子先天的因素已经是不可改变、不能干预的了,父母所能干预和改变的就是丰富他后天的环境。况且人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具备哪一种发展的可能性,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夏杨考入剑桥后,朋友问我和夏杨的爸爸:“夏杨为什么学习成绩那么好?”他爸爸说“不管”,我说“不学”。朋友以为我们在开玩笑,其实,我们说的是事实。

  夏杨确实是一个擅长在玩中学习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得益于他在“玩”中所度过的“质量时间”。

  夏杨的高中班主任陈老师说:“夏杨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从来不在书山题海里苦学,很会抓重点,善于总结,能够举一反三,而且他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是个综合素质很好的学生。”

  在中学读书期间,夏杨就曾多次在全国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奖,并在第五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夏令营演讲赛和辩论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

  2002年,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读高三的夏杨去了英国的一所中学,用半年的时间通过了A-Level考试,以四个A的成绩,同时被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巴斯大学、布里斯托大学、诺丁汉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六所报考的学校同时录取。最终,夏杨选择了蜚声全球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生物专业。三一学院是剑桥最大和最富有的学院,现任院长是英国皇家科学院主席马丁·里斯(Martin Rees)。在这所迄今先后培养了三十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培育过牛顿、培根、拜伦、罗素、麦克斯韦、J·J·汤普森、霍奇金、赫胥黎等名人的剑桥大学最具实力的学院里,夏杨成为当年被录取的来自世界各地二百余名精英学子中的中国学生。

  很多人问:“夏杨是不是先天就很聪明?”说真的,我也没给他测过什么智商,只是觉得他从小是个很有灵性的孩子。我觉得,任何一个孩子先天的因素已经是不可改变、不能干预的了,父母所能干预和改变的就是丰富他后天的环境。况且人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具备哪一种发展的可能性,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并为此获得了包括普林斯顿等著名大学的十八个荣誉学位。他给智力下的定义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按照这一定义,智力是看不到也是无法测量的。这些潜能能不能被引发出来,还要看他所处的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所提供的机会,以及个人在自身或其他人的影响下作出的选择和决定。

  父母和老师就是孩子这些潜能的发掘者。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力:

  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一般父母都重视语文和逻辑—数学两种智力,并以此评价孩子聪明或不聪明。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各自具有不同智力的潜能,这些潜能需要在丰富的后天环境中,被激发出来。尤其是孩子早期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学识、生活、能力、人格、体格……多元的学习内容与途径,才能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

  我认为“学习”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应承担起“三种角色”,就是前面提到的示范者、教育者和提供者。我就是尝试在这个承担的过程中,捕捉机会,试图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的后天学习环境。

  很多朋友看到的,是夏杨的课业成绩。其实,我和丈夫最看重的是他的全面发展。他的中学老师表扬他,说他是一个健全的孩子。他的判断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强,他的课业成绩不是在苦学中获得的,而且他比较早地具备了一种处世的能力,跟人交往真诚善良,懂得规则;做事勤勉认真,并且效率较高。

  2006年夏天,夏杨在剑桥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到位于香港的一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做暑期实习。当时在这家银行实习的,都是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学生,好多是学金融专业的。夏杨学的是生物,但他的工作能力和处世待人方式,得到了管理者的赏识。他是四十多个实习生中,唯一被录用的来自英国的学生。

  世界日新月异,未来迎接孩子们的大环境,将会更加多元和更富挑战性。我不希望儿子在应试的高压下,成为一个模式化的产品,而是希望他能够在保留自己天性的基础上,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是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Y:Young(年轻的) Yearning(热切希望的)

  O:Optimistic(乐观的)Observing (善于用心观察的)

  U:Upright(正直的) Universal (具全球观的)

  N:Natural(自然的) Notable(卓越的)

  K:Knowledgable(具有知识的)Knowing (能洞烛先机的)

  E:Efficient(高效率的)Energetic(充满活力的)

  R:Respectful(彬彬有礼的)Royal(尊贵气质的)

  连在一起,刚好是younker ——“青少年”。除此以外,抗挫折能力等等诸多特质,也在其内。

  我是个很宠孩子的母亲,从小到大,我没有打过一次孩子,更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苦恼过。我经常听有的父母说“我拿这个孩子没办法,他从小就不知道学习”。似乎只有整天捧着书看的孩子,才是爱学习的孩子,而且还得看父母认为的“正书”。我认为,在孩子上课和课后作业时间里,孩子应该认真对待和完成学业,而在课余,我并不在乎他具体做什么,而在乎他做了这件事情和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能够沉淀下来的,对他终生有益的东西。

  生活即学习。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给孩子一个自由丰富的生活空间,更能激发他的潜能。

  接纳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用科学的爱,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和敢于提问的质疑能力……

  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学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在一场家庭教育报告会结束后,一位妈妈找到我,几乎用哭诉的语气对我说:“杨老师,我跟着孩子来济南已经六年了。为了孩子学特长,我失去了公职,就靠他爸爸的工资。我现在很苦恼……”

  还有一位母亲,从孩子出生,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孩子身上,自己没时间交友,没时间学习……形影不离地呵护儿子十五年。如今十五岁的儿子突然变得桀骜不驯,要甩掉妈妈这个“影子”。于是母子冲突频频发生,儿子几度离家出走……

  千百年以来,传统母亲的角色,似乎就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她们的人生,往往只是默默护花的春泥,而自己的生命之花,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绽放过。然而如果母亲没有机会参与社会,自己会失去创造的乐趣和安全感;没有不断学习更新的观念和行动,即使是孩子的“影子”,也难以理解成长中的孩子心理的变化。失落和苦恼,就成必然……

  我不希望我的生命是这样的。

  我喜欢女诗人舒婷写的《致橡树》中的意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林林总总的教子方法中,有一条让我受益最大,那就是一个母亲的生活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1999年,美国的一份杂志——《工作的母亲》进行过的一项读者调查显示,拥有一份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比全职家庭主妇的幸福指数会更高,更能适应社会。她们的孩子也会比由全职家庭主妇带的孩子更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原因就在于母亲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在夏杨的记忆中,我可能是一个永远闲不下来的妈妈。总是在寻求新的方向,在学习新的东西。我的这种人生态度对夏杨影响很大。不满足、不放弃,也成了夏杨的一种求学理念。夏杨的爸爸称这是“木棉效应”。

  从爱一人到爱万人,是对儿子的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而我和丈夫本身的自我改变和奋斗也为儿子树立了榜样。这样的“木棉效应”让我们全家每个人都追求各自奋斗的目标和事业,而且这种不断学习和奋斗的精神,让我的儿子受益匪浅。

  作为母亲,我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虽然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把无私的爱给儿子,但我同时希望我自己的生命在对儿子的付出中,变得更加丰富和更有意义。

  我经常会听见一些父母对孩子说:“我们那么辛苦地工作,都是为了你,想让你好好学习,过舒服的日子,才会工作得这么累。”夏杨小时候问我:“妈妈为什么要工作?”我说:“因为工作可以给妈妈带来很多很多的乐趣。”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总是让夏杨看到因为工作,给我带来的愉悦和活力,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烦透了,整天忙个不停……”他的爸爸更是个乐天派。不管工作中承受多大的压力,也不会在家里愁眉苦脸,而是用他的开朗、幽默、乐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夏杨从我们身上看到的是,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忘我的工作中,获取幸福和快乐。不抱怨,不懒惰,不投机……一个人在社会上想做点事,总是有机会去做的,问题是有没有想做事的决心,有没有判断这个做事机会的智慧。这个智慧是在不断学习中练出来的。

  夏杨始终在兴趣中保持着不懈的学习热情。这其中有他从小养成的习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创建了一个学习型的家庭。

  人是环境之子。在一个学习型的家庭里,孩子更能养成一种终生学习的习惯,也更能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去塑造各种素质。我觉得每一个做父母的,在对孩子的爱中,应该把创建学习型家庭这一点加进去。

  学习型家庭的父母有两项职责:一是通过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带动家庭学习风气;二是父母创设一个最适合学习的非竞争性、非威胁性、低权威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民主平等的温暖安全中。家人之间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共同学习,能够进行双向和多向的沟通,使学习充满乐趣。

  我们家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买书,也喜欢把书作为礼物来赠送。所以夏杨从小,就把书当做人生宝贵的东西来看待。我们家的书橱总是不够用的,我出国带回的八大箱子书,加上原先买的已经捐赠给了英才学院,现在随着我们学习领域的不断扩展,家里又摆得到处都是书了。夏杨就是伴随着书成长的。

  家庭学习不仅仅是看书读报,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的无字书里,我们为孩子创设安全、温暖、充满关爱和理解的心理环境,创造易于沟通的气氛。我们一旦领悟到什么事情,马上会告诉孩子,但绝不是用权威的教育语气。当自己的观点与孩子的发生冲突时,首先反省自己,彼此切磋,互相尊重。

  在交谈中我们还会把生命教育、灾难教育随机说给夏杨听。告诉他有一些绝不能跨越的雷区。我们甚至在一起探讨择偶的标准,探讨男女情感。我告诉他时间可以治疗一切创伤。我曾问他:“你对中学暗恋的那个小女孩现在还有感觉吗?”他轻松地笑了,笑而不答。

  多和人交谈,多和比你更优秀的人交谈,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我们经常和夏杨交流这种深切的感受。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接触了一种新的文化。他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吸收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他说他从身边的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身上,从那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而我也告诉他,英才学院每周一的院长会议,就是“山东重点大学的校长联席会”,我从那些经验丰富、人品优秀的老校长们身上,学习着高校管理的经验,学习着他们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

  夏杨说,他在剑桥大学不仅向逝去的人学习,也向活着的人学习。身边的那些科学大师传授给他的,很多是他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我们共同信守的观念之一。

  学习型家庭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的成果容易量化,比如,又拿到什么学历了等等;隐性的成果体现在家庭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的稳固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我们家这些年的学习成果,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2003年,夏杨考上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我们在心里为他高兴。三一学院录取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学生。能够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的环境中学习,是夏杨求学生涯中的幸事。

  现在,夏杨在剑桥本科毕业后,又成为世界顶级生物实验室(MRC-LMB)的博士生。夏杨的学习内容又拓展到一个更新奇、更广阔的空间。每天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们生活、工作在一起,学到的又岂止是自然中的科学呢?

  学无止境,这些年我和夏杨的爸爸也从没停下过学习的脚步。夏杨的爸爸一直在学习中改变着自己的社会角色。他做过机关干部、高校老师、报社主编,而我自己到现在为止,也是学了五个专业——英语专业、幼儿教育、幼儿英语教学法,又在北大学习教育管理,并同时学习清华和复旦的工商管理。

  这些显性的学习背后,是我们全家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我们三个人互相都是老师,同时也都是学生。夏杨小时候,我们以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带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现在我们还在学,让孩子明白,学习是持续终身的一件事,而且,我和夏杨的爸爸现在有很多问题开始向夏杨请教。

  学习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我们一家三口在互相的了解、接纳、支持和欣赏中,在情感的满足和开放中,提高着知识的含量,不断扩展着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在家里,在学校,在各种地方学习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文字书、音像书、生活书,有形的、无形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效仿者。

  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影响深远。成长中孩子的知识、能力、智慧很多源于父母;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风和倾向,也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样的孩子,在学习型家庭和不学习的环境中成长,这样十年或者十八年下来,所接受的信息量就会不同,他们的习惯、智力、阅历、胸怀也都会产生差异,人的命运可能也就由此而改变……

任何一个孩子先天的因素已经是不可改变、不能干预的了,父母所能干预和改变的就是丰富他后天的环境。况且人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具备哪一种发展的可能性,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夏杨考入剑桥后,朋友问我和夏杨的爸爸:“夏杨为什么学习成绩那么好?”他爸爸说“不管”,我说“不学”。朋友以为我们在开玩笑,其实,我们说的是事实。

  夏杨确实是一个擅长在玩中学习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得益于他在“玩”中所度过的“质量时间”。

  夏杨的高中班主任陈老师说:“夏杨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从来不在书山题海里苦学,很会抓重点,善于总结,能够举一反三,而且他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是个综合素质很好的学生。”

  在中学读书期间,夏杨就曾多次在全国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奖,并在第五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夏令营演讲赛和辩论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

  2002年,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读高三的夏杨去了英国的一所中学,用半年的时间通过了A-Level考试,以四个A的成绩,同时被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巴斯大学、布里斯托大学、诺丁汉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六所报考的学校同时录取。最终,夏杨选择了蜚声全球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生物专业。三一学院是剑桥最大和最富有的学院,现任院长是英国皇家科学院主席马丁·里斯(Martin Rees)。在这所迄今先后培养了三十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培育过牛顿、培根、拜伦、罗素、麦克斯韦、J·J·汤普森、霍奇金、赫胥黎等名人的剑桥大学最具实力的学院里,夏杨成为当年被录取的来自世界各地二百余名精英学子中的中国学生。

  很多人问:“夏杨是不是先天就很聪明?”说真的,我也没给他测过什么智商,只是觉得他从小是个很有灵性的孩子。我觉得,任何一个孩子先天的因素已经是不可改变、不能干预的了,父母所能干预和改变的就是丰富他后天的环境。况且人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具备哪一种发展的可能性,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并为此获得了包括普林斯顿等著名大学的十八个荣誉学位。他给智力下的定义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按照这一定义,智力是看不到也是无法测量的。这些潜能能不能被引发出来,还要看他所处的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所提供的机会,以及个人在自身或其他人的影响下作出的选择和决定。

  父母和老师就是孩子这些潜能的发掘者。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力:

  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一般父母都重视语文和逻辑—数学两种智力,并以此评价孩子聪明或不聪明。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各自具有不同智力的潜能,这些潜能需要在丰富的后天环境中,被激发出来。尤其是孩子早期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学识、生活、能力、人格、体格……多元的学习内容与途径,才能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

  我认为“学习”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应承担起“三种角色”,就是前面提到的示范者、教育者和提供者。我就是尝试在这个承担的过程中,捕捉机会,试图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的后天学习环境。

  很多朋友看到的,是夏杨的课业成绩。其实,我和丈夫最看重的是他的全面发展。他的中学老师表扬他,说他是一个健全的孩子。他的判断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强,他的课业成绩不是在苦学中获得的,而且他比较早地具备了一种处世的能力,跟人交往真诚善良,懂得规则;做事勤勉认真,并且效率较高。

  2006年夏天,夏杨在剑桥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到位于香港的一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做暑期实习。当时在这家银行实习的,都是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学生,好多是学金融专业的。夏杨学的是生物,但他的工作能力和处世待人方式,得到了管理者的赏识。他是四十多个实习生中,唯一被录用的来自英国的学生。

  世界日新月异,未来迎接孩子们的大环境,将会更加多元和更富挑战性。我不希望儿子在应试的高压下,成为一个模式化的产品,而是希望他能够在保留自己天性的基础上,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是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Y:Young(年轻的) Yearning(热切希望的)

  O:Optimistic(乐观的)Observing (善于用心观察的)

  U:Upright(正直的) Universal (具全球观的)

  N:Natural(自然的) Notable(卓越的)

  K:Knowledgable(具有知识的)Knowing (能洞烛先机的)

  E:Efficient(高效率的)Energetic(充满活力的)

  R:Respectful(彬彬有礼的)Royal(尊贵气质的)

  连在一起,刚好是younker ——“青少年”。除此以外,抗挫折能力等等诸多特质,也在其内。

  我是个很宠孩子的母亲,从小到大,我没有打过一次孩子,更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苦恼过。我经常听有的父母说“我拿这个孩子没办法,他从小就不知道学习”。似乎只有整天捧着书看的孩子,才是爱学习的孩子,而且还得看父母认为的“正书”。我认为,在孩子上课和课后作业时间里,孩子应该认真对待和完成学业,而在课余,我并不在乎他具体做什么,而在乎他做了这件事情和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能够沉淀下来的,对他终生有益的东西。

  生活即学习。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给孩子一个自由丰富的生活空间,更能激发他的潜能。

  接纳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用科学的爱,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和敢于提问的质疑能力……

  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学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夏杨小时候会经常拆玩具小汽车,拆钟表。我们家的录音机,他东戳戳,西捣捣,拆来拆去,就坏了。我也没有批评他。我知道,这是他的探究精神使然。我想,我不要为了一台录音机,破坏他探究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

  当女人成为母亲,花儿便成了树。

  母爱的绿荫是母亲用汗水和辛劳浇灌的,把一个幼小的生命抚养成材,这个过程的确很辛苦。如果我们用无私的爱和科学的爱,在他幼小的世界里,为他打开一扇窗,就能让他幼小的生命去触摸这个真实多彩的世界。

  因为有了不做被动父母的意识和那些科学育儿的书籍,我开始了做母亲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断总结着自己的体会。

  我在书上看到,说人的大脑神经元有一千亿个,它们之间联络的网络就是受到外界刺激迅速形成的。如果不好好利用,神经元的这种组合会或快或慢地消失。人在出生时,先天有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像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美国曾经对一组新生儿进行实验,扶着他们的两腋,把他们的脚放在桌面上或其他平面上,他会做出迈步动作,两条腿好像能协调地交替行走;还有,如果让新生儿俯到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儿童最初的这些本能活动,可以成为孩子最初学习的基础,只是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这些本能活动就会相继消失。所以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他更多的新鲜刺激,非常重要。

  孩子在婴儿时期是通过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的。他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是在接触外部世界中发展的。比如,通过触摸他的皮肤,使这种信号传递到大脑,刺激大脑神经元变得活跃。

  这个缤纷的世界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有的家长说孩子躺在襁褓里,除了睡就是吃,要么就是望着光光的天花板,不可能实施什么教育。但我认为,实际上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个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字、做算术、读诗,而是针对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我认为,把幼小的孩子紧紧地包在小包裹中,是不科学的。孩子醒来,如果只是望着天花板的话,是对他生命的荒废。

  记得夏杨小时候,从出生的医院回到家里,我马上就给他穿上小衣服,然后松松地放在小被子里,让他自由活动他的身躯。有时候,我也拉着他的小手小脚做做操,刺激一下他的耳朵呀、嘴唇啊、掌心啊等等,让他大脑的各个区域都产生兴奋,加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我就在家里剪了很多彩纸,用绳子在房间里来回拉几道,让躺在床上的孩子,看到一个多彩的空间。用色彩刺激来丰富他的视觉,同时训练他视觉集中的能力和对物体追视的能力。

  我记得,这些色彩斑斓的纸条挂久了,他就不再感兴趣,也不盯着看了。而当我换一个新色彩的东西时,他就用很新奇的眼光去注视。这说明婴儿也跟成人一样,注意环境的新变化,喜欢新鲜的刺激。

  二十多年前的婴儿玩具很不丰富,我只能自己动手给儿子做了。现在每当年轻的女友们生了宝宝,我总是喜欢到琳琅满目的玩具商店,去为她们挑选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我会一个柜台一个柜台地挑,把那些安全而又最能够给婴儿新鲜刺激的玩具买下来。

  我们住在德州时,满屋子的玩具,当然没有现在的玩具这么高级,但我们也是倾尽全力,除了自己做的,还有到处搜罗来的。只要能给孩子新鲜感的,我们都会把它拿到夏杨的面前。

  记得夏杨爸爸的一位同事身体不好,夏杨的爸爸看人家吃完的药盒挺好玩,就把它们拿回家,给夏杨玩。有时候他还会在药盒里放进东西,故意弄出点响声来,小夏杨就显得特别兴奋。

  我们的传统家教中有许多好的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比如藏猫猫。在婴儿时期训练他的方位听觉。按照声音寻找物体,辨别声音的来源,是汽车发出来的,还是小狗发出来的,还是打雷下雨的声音。这些方法是大人在随意之中给孩子的一种感官刺激,对他听觉的丰富很有益。夏杨的爸爸是个很有童心的人,夏杨小时候,他跟夏杨玩,经常跟他藏猫猫,学各种声音。夏杨没多大,也就跟着会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了。

  夏杨小时候,我经常让他摸不同质地的东西,让他用小手去抓小米,把小手放在冷水里,再放到热水里(当然是安全的热度),放到温水里。我还让他摸光滑的汽车、绒毛的小狗玩具等,触摸这些热的、冷的、软的、硬的、轻的、重的,通过触觉的训练,给他的大脑不同的刺激。

  记得有一次,我让一岁的夏杨用小手抓西红柿,把很多西红柿都抓烂了。我的奶奶就批评我:“哪有你这么惯孩子的!”实际上我是有目的的。在他把那个西红柿抓烂时,他的小手,已经尝试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就是新鲜刺激。他通过触觉刺激,唤醒脑部的神经元,激发可能的多元智能组合。在我看来,几个西红柿的价值,远不如孩子从这一行为中得到的益处大。

  有时候,我特意让他抓很小的物件,像抓小豆粒、大米粒,撕报纸……以此达到手、脑、眼的协调,锻炼手关节小肌肉的发达。我是想用适合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的方法和形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夏杨小时候会经常拆玩具小汽车,拆钟表。我们家的录音机,他东戳戳,西捣捣,拆来拆去,就坏了。我也没有批评他。我知道,这是他的探究精神使然。我想,我不要为了一台录音机,破坏他探究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

  很多大人嫌孩子把房间搞乱了,把东西砸坏了。我在这方面一直很“纵容”孩子。说实话,夏杨小时候,我们家里真的很乱,因为夏杨经常在家里布满一个个属于他的“战场”:这里是“战壕”,那里是“碉堡”;这里停着飞机,那里停着汽车……我也就给他充分的自由,让他尽情挥洒着他的想象力。

  很多小孩子喜欢把东西往地上或桌子上摔。父母们一般都是制止:“不许摔东西。东西是花钱买来的,要爱惜啊!”可孩子还是不停地摔,父母就会说:“这孩子真不听话。”可孩子心里高兴着呢!因为那是他探究世界的一种方式。他喜欢东西摔到地上的那种感觉和声音,这种感觉和声音带给他的刺激,会让那个幼小的躯体内产生愉悦和刺激,满足他探究的愿望。

  夏杨小时候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砸”东西。他最喜欢小汽车,并且专门拿一辆玩具小卡车,去砸别的东西。有一段时间,他一天到晚拎着那辆伤痕累累的小卡车,“侦察”到什么他想探究的东西,就用小卡车去砸一砸,好在当时家里没多少值钱的东西。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那太无法无天了”。其实,只要把贵重的东西事先摆放到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就不必因为环境太约束孩子。

  我觉得,这是孩子在探索,就适时地引导他,而不是强行地禁止。他还喜欢把水从碗里倒到瓶子里,再从小瓶里倒到小盆里。我经常表扬他,“做得真好啊!”他就更起劲更专注地继续。我还给他弄了些沙子,放到家里。将沙子放在太阳下晒过,放到锅里炒过,然后放到大盒子里,再放上小塑料瓶瓶罐罐、小铲子,把这些道具都布置在家里的角落,这样就不必顾及天气好坏、沙子是否卫生,可以让幼小的孩子尽情地玩耍。

  只要是他喜欢的“道具”,只要是对他的发展有利的、安全的,又是我力所能及能提供的,就尽量地满足他,让他充分享有探索的机会,满足他的好奇心,激发他对外部世界的探究精神。

  一个两岁小孩的奶奶,看见自己的孙子,在公园的草地上高兴地打滚儿,马上把孩子拽起来,训斥说:“看,刚洗了衣服,又弄脏了。”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意外,怕孩子破坏东西,当孩子爬上爬下,不停地触摸、不停地翻动他所能够得到的物体的时候,总喜欢说:“别动,脏!”“别摸,危险!”“你来做什么,没你什么事,一边去。”……孩子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孩子“调皮”也正符合他的年龄特点。我想,这时家长在判断基本安全的前提下,不应该简单阻拦,而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解放孩子的手脚。否则,很可能把一个小发明家的探究精神,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从培养一个孩子的角度看,一身脏衣服、一个被摔坏的玩具,与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记得我带夏杨爬山,他会经常趴到地上,说:“妈妈,我这才叫爬山呢!”尽管满身是土,我也不会制止他。我知道那一刻,他体验到的“爬”的感觉,会是很新鲜很奇特的一种感觉吧。

  有些父母在陪孩子玩耍时总是寸步不离。我不会这样。我带夏杨到公园时,首先寻找一个安全的区域,然后让孩子自由地奔跑玩耍。我还经常找一个斜坡或一片草地,鼓励孩子躺下来,从高处往低处滚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给孩子一种新的阅历、新的刺激。

  孩子处于鲜活的年龄,他们有太多的精力,对世界充满了太多的好奇。过分约束他们,只会消减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玩,就是通过对他的各种感官的刺激,通过丰富他的各种阅历,来输入各种信息,而不是教小小的孩子读写,把小学教育内容低龄化。

  当你和孩子一起走在马路上,当你和他嬉戏在公园里,当你陪伴他在温馨的小床前,当你和他一起享用美味的食品时,让他感觉新鲜有趣而又自由的随机教育也就开始了……

夏杨小时候,我总是让他到和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中间去,让他在玩耍中知道,在一个小集体里面,自己怎样做才能受到认可。这种随机教育远比等他大了,告诉他应该怎样做管用得多。

  奥地利有一位动物学家叫劳伦兹,他发现小鸭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有一个认母期。小鸭子从壳里出生后,如果第一眼看到的是鸭妈妈,它就跟鸭妈妈走;如果第一眼看到的是科学家,它就会跟着科学家走;如果不让小鸭子看到任何活动的物体,两个星期后,小鸭子就失去了认母的能力。

  还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猫的实验。他们把刚出生的小猫的一只眼睛缝起来,几天以后拆线,结果发现这只眼睛的视物能力基本丧失了,而没有被缝合的眼睛则视力正常。这两组科学家的实验,印证了一个结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有成长的关键期的。这两组科学家都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美国的一位人类潜能开发大师曾经说过:每个正常的婴儿出生的时候都具有爱因斯坦、莎士比亚那样的潜能,但是聪明和愚笨都是后天的产物。夏杨之所以有今天初步的发展,并不是他先天比别人聪慧,而是我们在他年幼的时候,抓住了他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发现,如果把十七岁的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的话,那他出生以后的前四年就可以达到50%,到他八岁的时候可以达到80%,另外的20%是八到十七岁这个时期完成的。所以八岁以前或学前适时开发,大脑的神经元正呈开放的状态,给它以丰富的刺激,这些神经元就会产生联系,大脑就发达;如果错过这个时期,窗口关闭了,孩子智力的潜能就有可能被埋没。

  布鲁姆用数量化的方法,说明儿童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是六岁以前的学前期。如果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培养,带来的将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种子播种在春天,才会有好的成长和收获。人的综合知识储备是逐步完成的,但智力的发展却是不可逆转的。在夏杨小时候,我懂得了这个关键期的理论,所以在他生命的这个特定的时期,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了各方面的启蒙。

  孩子零到六岁是感官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不应给他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说教,而应借助他的各种感官,如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对他进行刺激,让他熟悉各种环境,通过感官来了解、体验、探索、感知周围的事物。

  六岁以前是孩子语言开发的最佳期,包括口语和阅读。夏杨最初躺在床上咿呀学语时,我就开始利用他最初的这种想表达的愿望来训练他。我让他看着我的嘴说“o”,后来他就知道张大嘴发“o”的声音;我又让他看着我说“o”,他也跟着我学“o”。在和孩子的语言交流中,我们特别注意了不使用儿语,而是选择很规范的语言。即使在他的婴儿时期,我们也从不跟他说“吃饭饭”等类似的儿语。那时,夏杨的爸爸经常抱着夏杨,边走边指着实物跟他说:“这是一块砖,那是一片瓦。这是一朵花,那是一棵树。”规范语言的使用,对早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很重要的。

  夏杨是一个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曾经多次在演讲比赛中获奖,英语演讲比赛也曾经获得过全国的大奖。这里面当然有长大以后很多的知识技能积累,但我觉得和他六岁以前我们对他的语言训练也有很大关系。

  我还从书上看到,一岁半到四岁是孩子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他对泥土里的小虫子,衣服上的小图案,甚至一些我们大人根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都能观察到。记得夏杨不到两岁时,他蹲在路边,对一群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蹲下来,和他一起细细地观察那群蚂蚁。围绕蚂蚁,我又从有关书上查找一些资料讲给他听。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丰富自我知识的过程。孩子小时候,我从图书馆借了一些书,像《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我从儿童心理书上看到,孩子三岁以后,就越来越爱问“为什么”了。我想,这个时候,父母要适当地做点儿准备。

  夏杨在这个时期,也呈现出了这个特点,我就特别注意保护他的好奇心,充分肯定他的发现,引导他去有新的发现。更小的时候他会常常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会很认真地回答他,帮他建立对这些事物的概念,而不是应付他,或者不理他。

  孩子成长的每个时期,他的思维是在不断变化的,等他过了问“这是什么”的阶段,他又该问“为什么”了。这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孩子问这问那特别多的时候,而且特别是问得大人感觉不知怎么回答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启发孩子最好的时机。我告诉自己,即使自己是在很忙很不耐烦的时候,也一定记住,孩子不是在淘气,这是他成长过程中对世界探究的一种自然行为。

  孩子两岁半到六岁还是一个人学习社会规范的关键期。这种社会规范就是让孩子逐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遵守一些必要的规范,学会逐步结交朋友,让他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并在其中发展他的社会性。

  夏杨小时候,我总是让他到和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中间去,让他在玩耍中知道,在一个小集体里面,自己怎样做才能受到认可。这种随机教育远比等他大了,告诉他应该怎样做管用得多。

  一位记者问我:“你的孩子成长中好像特别顺,似乎没有让你烦恼、气愤或者惊心动魄的故事?”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的心血。但因为在孩子成长的每个转折期,从婴儿到青春期的每个关键时刻,我都做了有准备的母亲,防患于未然,所以,他的成长是平静向前的。留在我们共同记忆中的,是那些平凡日子的温暖和欢乐。

  总之,孩子生命中几个关键期的教育,犹如大自然的春天,是播种的最佳期。我们做家长的如果能把这片土地开垦出来,不失时机地撒下智慧的种子,将来的某个时刻,你会发现,曾经播下的种子已经在孩子身上发芽、开花、结果……

在马路上,在商店里,我也是随机对他进行整体识读训练。不要一说“训练”就觉得“多累啊”。实际上,只要有这种意识,就会在生活中很随意地去做。抱着他,领着他,我都会对他说:这是百货商店,他就认识了一个“百”,一个“店”。

  冬天的夜晚,雪花飘飘。橘黄色的灯下,幼小的儿子依偎在妈妈的怀抱,听妈妈讲故事:“老爷爷要带着大猎犬到森林里去伐树,给小鹿一家盖房子。老爷爷在大雪中,来到了森林里,一大片树……”

  咦?妈妈怎么没动静了?

  儿子看看妈妈,妈妈已经歪头睡着了。

  “妈妈,妈妈,你伐的那树呢?”小小的儿子摇着妈妈的胳膊,问妈妈伐的那树到哪儿去了。

  这是当年我给两岁的儿子讲故事的情景。

  儿子和丈夫到现在还跟我开玩笑:“你伐的树呢?”

  几乎每个孩子在其成长的某一个阶段,都有喜欢听故事的强烈愿望,但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及时地抓住这个语言输入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语言的开发。国外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出“床前故事”(bed-time story)对孩子语言和思维开发的重要性。在教育夏杨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去实践它,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那时候,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给儿子讲一个故事。不管多忙多累,也坚持下来。经常出现给他讲着讲着,自己已经迷糊了的情景。夏杨五六岁时,到亲戚家,晚上没人给他讲故事,就不睡觉了。

  夏杨五六个月能坐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书。这套书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书名叫《我的第一本书》,那是夏杨床前故事的第一课。书中大大的图片、鲜艳的色彩,是他早期识读的最佳读物。随着他的长大,我就不断地根据他的生理、心理、语言发育程度和理解力,选取各种读本。尽量去适应他,他才会感兴趣,否则,要么太难,会拔苗助长;要么太浅,信息量不足,他会失去兴趣。比如,他已经到了问“为什么”的阶段,你还在给他讲“这是苹果,那是梨”,他肯定就不会专心听了。

  幼儿的思维是形象而具体的,他的头脑中总是充满着颜色、声音、形状等生动的形象,而且还会派生出拟人化的思维。他认为人能说话,动物也能;动物有尾巴,人也可以有尾巴。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并且这种想象具有夸张性。所以,这个时期给孩子多讲一些童话故事,正契合了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打开孩子的语言和想象之窗。

  夏杨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显现出了较强的语言能力。有一次,他竟然跟老师争辩起来,而且大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阵势。看着那个小人儿,在那里用那么丰富的语言,跟老师“强词夺理”,最后,老师忍不住笑了。上学以后,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是比较好的。我想,这可能是与我们从小给他讲故事、对他的语言输入有关系吧?

  人的语言能力是一种技能,是孩子在与其他人互动中,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我发现,幼儿对于不断重复的文字很迷恋。夏杨小时候,一个故事能反反复复听好多遍。比如《三只小猪》、《小红帽》、《小兔乖乖》,这些故事里都有小动物和重复性语言,孩子在大人的反复诵读过程中,进入童话般的意境,在优美的语言和景象的描述里,孩子的心灵得到陶冶,想象力得以驰骋,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现在各种儿童读物越来越多,很多书中漫画语言越来越多。我不太赞成父母把漫画语言搬到孩子的床前故事中。我觉得在孩子的早期识读中,还是应该让孩子接触韵律感较强的优美文字,而漫画语言太简单,缺少抑扬顿挫的韵律感,不适合幼儿的早期识读。有一种说法,孩子在胎儿时期,在母体内听到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声音。出生之后妈妈的怀抱使他产生安全感。当他接触到有节奏的韵文或音乐时,他好像又回到妈妈的怀抱。

  夏杨在幼儿时期特别喜欢听有节奏感的故事。我在诵读过程中,有时会像替换练习一样给他改一下某个词或词组。夏杨自己有时候也进行一些替换,这样可以提高他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有时候他还会用图画把听到的故事表现出来,然后让我给他配上文字。尽管他画得很幼稚,但我还是按照他描述出来的,认真地给他写上一段文字。我给孩子买了不少故事磁带,像孙敬修爷爷和鞠萍姐姐讲的故事。我自己在给孩子讲这些故事时,也经常根据故事情节,模仿不同的声音,扮演其中的角色,用不同的语气,把各种动物、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果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直用一种语调一种口吻,语言没有感染力,则不能满足孩子好奇而又想象力丰富的需求,他就不能充分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表达,也就难以达到早期语言、智力开发和书面语识读的效果。

  一般有语言天赋的孩子说话早,也喜欢说个不停,听到有趣的事情能记住,并且能说出来。孩子小时候听故事比较多,语言文字的输入多,输出的时候就丰富。有的孩子之所以很大了还不会表达,语言很贫乏,先天因素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输入量不够。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输入可理解性的语言。从小有了大量的输入,将来他的语言表达,不论是口头输出,还是书面输出,就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夏杨小时候,很早就开始自言自语“嘟嘟噜噜”说话,有时候连我也听不懂。我从书上看到,这是孩子在说他的一些内在思维内容,是思维的一种外化。等到他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他的语言内化了,思维时就不再发声了。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一边玩耍,一边自言自语,而很少看到思维正常的大人,会一个人对自己不停地说话。夏杨小时候,我很放任孩子说的这些“自言自语”,让他在“玩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语音进行自我训练,使他的语言在一个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然后能够用流利的、发音正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夏杨在三岁左右,就能够自己很明确地向医生表述自己的病情了。我觉得这和我从他出生就对他有意识地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有很大关系。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这么忙,哪有时间给他讲故事?”当然,如果实在太忙太累了,可以让孩子听磁带,看VCD动画片。但我还是想对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说,每个夜晚的床头,那盏温馨的灯下,在孩子很快就长大,不再需要你为他去做这些之前,能够和孩子一起在故事中度过,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即使把“床前故事”当成对孩子的一种投资,也是很有价值的投资啊!

  夏杨四五岁的时候,跟爸爸到一位大学教授家串门儿。大人在谈话,他一个人在客厅里,拿一张《人民日报》,煞有介事地看起来。教授问他:“你能看懂吗?”他竟然一口气读了一大段。

  那时,夏杨已经认识好几千个汉字了。别人问我:“你是怎么教的?”我说我从来没有正式教过孩子认字,甚至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认识那么多字的。我们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坐下来教他识字。他认字靠的是随机学习、整体识读。

  我认为,早期教育,不是局限在教孩子认字、背唐诗、做算术上。识字、做算术是教育内容之一,但不是唯一;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识字、做算术是小学的任务,不是幼儿阶段的任务。我认为学龄前是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期,而正式的识字阅读教育是在学龄期,学龄期是开始书面语教育的最佳期。

  现在很多父母包括很多幼儿园,把学龄期的课程加给了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对孩子将来的课业学习适得其反。因为孩子对新鲜、未知的知识感兴趣。如果在学龄前就给他开始小学的课程,那上学之后,他已经掌握了那些内容,上课一坐坐几十分钟没有新的知识点,没有新的知识信息,他就失去了好奇和兴趣。我是在生活中让夏杨认字,但关于笔画、拼音等都刻意让他回避。所以,他刚上小学,有一个阶段迷上了字的笔画。别人说一个汉字,他能够马上把它的笔画一一罗列描述出来。速度之快,让亲戚朋友惊讶不已。

  研究发现,九个月到两岁之间是孩子理解语言的最佳期,而两岁到四岁是孩子语言表达发展的关键期。因为我了解了幼儿这一阶段生理、心理、语言发展的特点,所以在夏杨小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在整体识读中,开发他的语言和阅读能力。

  夏杨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会指着房间的灯,对他说“灯”;指着天空对他说“天”……类似这样的话,只要我和他在一起,总是适时地说给他听。有一次,他躺在婴儿床上,我给他穿裤子,对他说“蹬,蹬”——他就用小手去指天花板上的灯。很有意思。几个月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理解力了。我马上再告诉他,现在是“蹬腿”的“蹬”,那是“电灯”的“灯”,然后我拉着他的小腿做蹬腿的动作,用这种他可以理解的输入方式,把“蹬”这个字的概念输入到他的大脑里。以后,我再在不同的场合,说“灯”和“蹬”,他都能正确地理解了。

  所以,我一直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提倡这种“可理解性的输入方式”,这种“情景教学法”,不管是我们的母语还是外语的启蒙,都是对孩子行之有效的早期语言教育方式。

  孩子学习语言是从理解词开始的。大约六个月以上,他就能“听懂”一些词,但说不出;到一岁至一岁半,他理解的词的数量猛增,然后,就开口说话了。那时,我们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用夏杨理解的语言跟他说话,还选取一些适合幼儿心理的图书、材料。夏杨最早的阅读习惯和最早接触汉字,就是从我上面说到的那本《我的第一本书》开始的。

  那时候早期识读的书很少,现在想来我还很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这套书很简单,每页上半页是图画,下面是一句话,一页一句。第一页上写着:“呜,火车开过来了。”画面是火车头。翻到第二页,有一句话:“火车上运的是什么呀?”画面上是火车拉着大苹果……我在给他念的时候,我坐在他身后。我给他看书讲故事时,有时指着图画,有时就指着字念:“呜,火车开过来了。”他就看,字和画相配,字像图画一样输入了他的大脑中。这样的识读,从他五六个月刚会坐时就开始了。

  在马路上,在商店里,我也是随机对他进行整体识读训练。不要一说“训练”就觉得“多累啊”。实际上,只要有这种意识,就会在生活中很随意地去做。抱着他,领着他,我都会对他说:这是百货商店,他就认识了一个“百”,一个“店”。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很适合这样的整体识读方式。慢慢积累,很多字就和很多实物、事物或场景,像画一样地输入了他的大脑,将来在别的书上、报纸上再看到这个字的时候,他就可以单个地识读了。有时,他还会在他画的图画旁边,把自己看到的存在脑中的字“画”出来。有一次,他画理发店。我们发现他写的“理发店”的“理”字是反过来写的,当时觉得很纳闷。后来我发现,原来他理发时,从门里面看到的门玻璃上的“理”字确实是反的。

  孩子的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在自然习得、无意学习中进行着。

  只有契合了孩子兴趣点的教育方式,才有可能开启他求知的窗口。丰富的知识也就如三月的春雨,随风潜入他的脑中了。

夏杨幼儿时期的绘画中,有机器人,有猪八戒,还有大灰狼,有的画得惟妙惟肖,有的画得很走形,但他自己能说出“道理”来,告诉我这就是他想象中的,然后,让我帮他把每一幅“画”的名字写下来。

  夏杨不到两岁时,有一天,他左手拿着一只鞋,右手拿着一张纸,走到我面前说:“妈妈,鞋垫子。”我惊喜地发现,他手上的那张纸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像土豆一样的东西。我没有说“不像”,而是一个劲儿地夸奖他,鼓励他,并按他的要求,在他的“杰作”上给他写上“鞋垫子”三个字。

  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他的这幅“大作”。还有很多他小时候涂鸦的“作品”,包括爸爸的“肖像画”,我都为他保留着。这些稚嫩而充满情趣的童画,记录着他幼年世界里感受最深的东西。

  我曾看到一个理论,说绘画是人的右脑功能的最有代表性的表现。所以,从夏杨一岁多,我就注意开发他的右脑,给他一支笔,几张纸,由他信笔涂鸦。从几道简单的甚至画得弯弯曲曲的线,到他能够想象着把他看到的事物或者我给他讲的故事中的人物,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我发现,这个过程对孩子的心智培养真的很有效果。

  现在亲戚朋友还经常说,“你们家那时候,都让夏杨画得不成样子了”。凡是当年去过我家的人都记得,我家的墙上,不时见到夏杨的涂鸦。铅笔的、粉笔的、蜡笔的、粘贴画的……红的、绿的、黑的、蓝的、黄的……五颜六色。甚至桌子上、地上、门后面,也成为他的“创作园地”。

  我承认我是很“纵容”孩子。如果是今天的条件,我想给他装饰一面“创作墙”,让他尽情挥洒他的“创作欲望”。但那时候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所以,我就想: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和孩子随时随地得以挥洒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的发展相比,后者更重要。

  这是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注重这个过程背后,沉淀在他身上的东西。

  夏杨从小喜欢画。我也曾经给他报过绘画班,但他不喜欢老师试图让他们把一个圆画得最圆,把苹果画得最逼真,就不愿去了。虽然交了钱,我也没有强迫他再去。因为我并不看重他学到多少绘画的技巧,而是看重在画画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没有得到发展。我想,让他由着自己的兴趣随意地信笔画来,充分利用他的灵感,可能更能发挥他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孩子学画,不是程式化的临摹,而是画他自己的心理体验,画孩子心目中的“真实生活”。不论那些形状多么古怪,色彩多么刺眼,甚至有些会违背现实世界的规律,家长都应该学会欣赏,不应讽刺、讥笑。因为重要的不在于孩子是否创作了一幅画,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动用了手指、眼睛和大脑。

  所以,夏杨画了什么,我都用赞赏的语言和眼光去欣赏,甚至在家给他开“画展”。

  夏杨幼儿时期的绘画中,有机器人,有猪八戒,还有大灰狼,有的画得惟妙惟肖,有的画得很走形,但他自己能说出“道理”来,告诉我这就是他想象中的,然后,让我帮他把每一幅“画”的名字写下来。有时候甚至是写“绘画日记”,帮他绘画“连环画”,然后帮他装订起来。

  那一阶段,夏杨自称成立了一个“夏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夏杨系列故事丛书”。有惟妙惟肖的“米老鼠”做饭、睡觉的单个故事,有他自己创作的“双头怪”连环画,还有根据英国同名故事书改编的“旧帽子和新帽子”连环画……他是作者或编译者,我是“顾问”,有时候姥姥也是顾问。

  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为他“收藏”的他幼儿时期的涂鸦作品。现在拿出来,连他自己也忍俊不禁:“当年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绘画班,大家都知道了绘画对孩子的好处。但是,有些家长请老师给孩子做的是“正规辅导”,重在“立竿见影”地体现在绘画技巧上,而忽略了孩子童真和想象力的挖掘开发。可能这些家长让孩子学画,抱着让孩子成名成家的梦想,但这样是否过早地给孩子的发展定了向?儿童绘画最可贵的,是他富有创造性的、独特的想象力的发展对他的学业及人生的影响,不单是技巧。

  “涂鸦”是有阶段性的,在孩子的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他的思维的时期,他就有了拿起笔来“涂鸦”的强烈愿望,就像人类早期在山洞、岩石上绘画的热情一样。

  从孩子的一岁到八岁,是利用涂鸦培养想象力、锻炼孩子图形思考力、开发右脑的最佳时期。过了这个阶段,他就没有那么强烈的要画的欲望了。这个时期,孩子会自发地去描绘他周围的以及他想象中的人物、房屋、树木、动物。有笔和纸更好,没有的话,他就会自己去找石块、沙滩、墙壁等去涂鸦。这时候家长应保持孩子的兴趣,在他往墙上或者到处画的时候,不要呵斥他,应该尽量给他提供发挥想象力的环境。

  除了鼓励夏杨信笔涂鸦,我还从小注意在图形游戏中培养他的图形思考力。

  孩子认识周围的世界是从图形开始的,它是孩子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那时我搜集了很多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图形,来和他一起做辨图游戏。比如,让他找出相似图形中的不同点,让他去寻找确定“水雷”或者“宝藏”在图形的哪个地点。我还和他玩迷宫游戏,不管到哪里,只要有迷宫的游戏,我就鼓励他去探索。他玩得兴高采烈,我也达到了让他在迷宫中体验的教育目的。

  我知道一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能够辨认几何形状的时期,我就给夏杨买来了一些玩具。记得有一座玩具小木屋,上面有圆的烟囱孔、方的窗……有时早上夏杨醒得早,我就让他在被窝里,拿着小木屋和他一边一起玩,一边辨认什么是圆形、三角形,什么是正方形……

  一起上街时,我也会问夏杨:你看这个楼是什么形状的?你看这个大门的形状像什么?……

  另外,像拼图、图形重组、七巧板、变幻魔方、滑块类的智力玩具,我给他买了很多,也给他做了不少,我很早就鼓励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玩具。

  当时,“夏杨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出版”了很多很小的“幼儿智力开发丛书”,夏杨绘画,我是“顾问”,内容有填表、迷宫、数图形、一笔画、画图、补图、连数等。

  夏杨很小的时候,晚上和姥姥一起出去,姥姥就问他:“你看看月亮为什么有的时候圆,有的时候弯?”夏杨瞪着惊奇的眼睛望着神秘的月亮……回家后,姥姥拿出三个苹果,一个是月亮,一个是地球,一个是太阳,在演示中,给他讲宇宙运动的规律。尽管那时他还小,可能还不能完全听懂,但这种形象直观的启发,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夏杨初中的化学老师和数学老师发现,夏杨在上课听讲和课下复习时,会经常把老师的语言,在书上画成图形,来理解和记忆。他的书上,几乎标满了“符号语言”。我不知道这是否和他小时候的涂鸦、图形训练有关,但他在中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他并没有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他的课本上。

  或许,这就是图形给他带来的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和人的各种认识活动相关联的一种潜在能力。生活中我们常听人们用“聪明不聪明”来概括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聪明”,顾名思义是耳聪目明之意。所以,聪明首先包括以感知为基础的观察力,而涂鸦和图形游戏锻炼的首先就是一个人的观察力。

  现在夏杨能够在学业或生活中,从很多纷繁的现象中,善于抓住主要特征,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我想这和他从小得到的图形游戏训练,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后,我要花大力气把他们转换成语言。”

  图形游戏锻炼了夏杨的观察力,并开拓了他的想象力,而且他能够把联想当成习惯,使他在今天的科学探究中,能够具备快速、高效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给孩子一颗自由的心、一双自由的手吧,让他在尽情的想象中,涂抹属于他们那个世界的缤纷多彩……

我还会把夏杨的小朋友们邀请到家里来,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主体和内容,让他们自己去构思、安排情节、分配角色,充分发挥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通过游戏的组织、策划、实施,他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我的儿子今年四岁半,特别淘气顽皮。幼儿园的老师经常找我,说他上课听讲不老实,总是做小动作,玩起来花样百出。回家他也不愿意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俗话说‘三岁看老’,我很担心孩子上学后也这样。请问如何让孩子不贪玩,爱学习?”

  这是一位妈妈在信中向我提出的问题,而类似“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光爱玩”的问题,也不只是这一位妈妈提出了。

  这些望子成龙的妈妈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不贪玩而只埋头苦读啊!

  一个六岁的男孩,从幼儿园带着作业回家,然后就被妈妈关在家里写上两个小时的作业,周末被送去学钢琴、学书法。在一个楼上住着,我竟然很少看见他和小伙伴们在外面嬉戏玩耍。

  我知道,在今天的都市里,这样的孩子不只他一个。

  我想起我读过的一本书,是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被译成三十三种文字在全球发行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是一个叫黑柳彻子的人写的自己小学时候的事情。

  我在无数次的哑然失笑中,怀着感动读完了这本书。

  小豆豆在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天真、顽皮和淘气,在一位叫小林的校长的理解呵护下,成了她一生的最大财富。

  联合国的官员在读完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后,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因而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这是世界上继著名国际影星奥黛丽·赫本之后的第七位亲善大使,也是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位。

  孩子的世界空灵而纯净,那是一片多么自由欢乐的世界啊!可惜,现在这种自由和欢乐的时光,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在大人的呵斥声中变得越来越短暂。

  “怎么这么爱玩?作业做完了吗?”

  “玩,玩,玩,你能玩到大学去吗?能玩个好工作吗?”

  “不许玩了,马上就要考试了,快复习去!”……

  这是今天的孩子们听得最多的声音。

  即使他们已经完成了作业,童年时光里那些异想天开的顽皮和淘气,还是被大人们凭着自己的理解和设计,被随意处置了。

  因为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我给了夏杨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让他在玩耍中,去触摸一个真实的世界。

  爱玩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他们天生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童年生活应该充满乐趣,五彩缤纷,使孩子们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得到成长与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操作能力都是通过游戏玩出来的。有一些智力游戏,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夏杨曾经多次蹲在地上看小蚂蚁、弄蚯蚓,一蹲蹲好长时间。我从来不去干涉他,而是提醒他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引导他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夏杨玩沙子、玩水、玩磁铁末、玩子弹头、玩拼插玩具……在他有兴趣的时候,我总会让他玩个够。直观的,形象的,通过具体想象、实物跟动作的联系,充分运动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帮助他各个感官的发展,当然随之就会对孩子的智力、创造力、理解力的发展有好处。

  我还会把夏杨的小朋友们邀请到家里来,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主体和内容,让他们自己去构思、安排情节、分配角色,充分发挥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通过游戏的组织、策划、实施,他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小伙伴们玩的过程,也训练了他与人相处的能力,高兴了,不高兴了,孩子们总有孩子们的解决方式。

  孩子在玩的时候,充满了积极主动性。他们的大脑处于最兴奋的状态中,思维极度活跃,思想也会不断地闪现出火花。这个时候对他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手段难以达到的。

  这样的一个过程会让孩子受益终生。父母不应该在旁边指手画脚,而是在确定孩子基本安全的前提下“退居二线”,从而彻底放开孩子的手脚、眼睛和思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游戏中尽情发挥他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玩”本身还是一种运动。通过玩,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协调孩子的动作,振奋孩子的精神,愉悦孩子的情绪。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玩儿会变得不爱学习、任性和倔强。动物行为研究专家发现,一只狗如果总关在家里或笼子里,没有机会去自由运动,和同类嬉戏,它的脾性就越暴躁,甚至可能会伤人。同样,小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玩耍机会,他反而不断寻找机会去玩,就不能专心听课或做作业。我记得夏杨小时候,如果赶上下雨天,他在家里待久了,就显得很烦躁。雨过天晴,玩完了回来,他的情绪就特别愉快。

  夏杨小时候,我经常对他说:“夏杨,想多玩吗?那就快点儿认真把作业做完。”他想玩得越多,就越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夏杨很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因为我给了他玩的权利和自由。当然有些时候会有偏差,但我不是命令呵斥他,而是引导他。因为毕竟是孩子嘛!

  越是会玩的孩子,越会管理自己的时间,玩得高兴,学得也有效率。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玩”的内容和意义也不一样。这一点,父母不妨多看一点儿童心理学的书,知道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就可以知道怎样适时引导。很多父母可能会说“太专业了,看不懂” 。我觉得只要识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一般的人都能看懂,只不过是稍微枯燥了些而已。我们为了自己的工作,即使再枯燥,也努力看许多专业书。做父母也是一项职业。为了孩子的一生,我们有必要用十足的耐心,去读一本可以了解孩子心理的书。这会对教育孩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的教育中,顽皮和淘气一直是我们想要“纠正”的“问题”,殊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可贵的天真特性和创造力,就这样在我们的“纠正”中遗失掉了。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贪玩,会变得懒散、粗心。我们是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专注、认真的习惯,但这些习惯的培养,不是在扼杀他童年的天性中,强制培养成的,而是在自然而然中习得的,包括在玩耍和游戏中,也同样可以培养和发展这些品质。

  我很难想象一个四岁半的孩子,在课堂上背着手一动不动正襟危坐地“认真”听讲,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和感觉!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需要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尤其是对幼小的孩子,更不能用大人的成熟理念,去要求他们做他们那个年龄做不到的事情。

  美国曾经有一次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辩论的焦点就是,幼儿园是否已经成为又一个小学一年级——过多地强调学习、读和写。很多家长怨气冲天,要求老师们把幼儿园的课程调回到原来的水平。美国的研究显示,一些在幼儿园表现欠佳的的孩子,可能一直到三年级还无法摆脱压力的阴影。有关专家说:“对于一个五岁的儿童来说,幼儿园既是早期教育启蒙的开始,也应该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

  所以,我们也不要要求我们幼小的孩子,过早地套入程式化的课程、作业、考试、练习中。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是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和保护的、属于他的一份最珍贵的财富,这份财富所能给予他的快乐,会让他终生受益。

  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提供者,除了提供物质的保障、精神的支持,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孩子提供适合他成长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好的教育永远是根据孩子的需求,提供合理的、充足的条件,就像万物生长需要不同季节的阳光、温度、雨露一样,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有一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一下: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成了现在的孩子最主要的娱乐形式。研究报告说,现在的儿童很少有自由时间自娱自乐,原因有多种:有些是因为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有些则是因为孩子的日程被排得过满,他们不是去上课,就是去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

  国际儿童游戏权利协会(IPA)曾经发表研究报告说,现在儿童正在遗弃的那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如爬树、建沙堆城堡等,正是孩子们成长不可或缺的。所以,为了使当代儿童,能够重新拾起他们的父母在孩童时代的传统娱乐项目,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三十二件在十岁前应做的事。让我欣慰的是,夏杨小时候,这些游戏中的三分之二我都带夏杨一起玩过。

  在此,我也把它推荐给朋友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娱乐中,留下童年最欢乐的回忆,得到更适合他们特点的综合训练。

  孩子在十岁前要做的32个游戏

  ⊙ 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 捏泥团。

  ⊙ 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 采集青蛙卵。

  ⊙ 用花瓣制作香水。

  ⊙ 在窗台上种水芹。

  ⊙ 用硬纸板做面具。

  ⊙ 用沙子堆城堡。

  ⊙ 爬树。

  ⊙ 在院子里挖个洞穴。

  ⊙ 用手和脚作画。

  ⊙ 自己搞一次野餐。

  ⊙ 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

  ⊙ 用沙子“埋人”。

  ⊙ 做面包。

  ⊙ 堆雪人。

  ⊙ 创作一个泥雕。

  ⊙ 参加一次“探险”。

  ⊙ 在院子里露营。

  ⊙ 烘蛋糕。

  ⊙ 养小动物。

  ⊙ 采草莓。

  ⊙ 玩丢棍棒游戏。

  ⊙ 能认出五类鸟。

  ⊙ 捉小虫子。

  ⊙ 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

  ⊙ 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

  ⊙ 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

  ⊙ 在公园找十种不同的叶子。

  ⊙ 种菜。

  ⊙ 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

  ⊙ 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实际上,并不是夏杨天生聪明,天生爱读书,也不是他的意志力有多强。他早期识读的成功,得益于在玩耍中,无意习得的一种好习惯。

  2002年冬天,一个来自中国的少年,面对剑桥大学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用英语流利地回答着他们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

  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进化出轮子?

  人在照镜子的时候为什么左右是相反的,而上下不颠倒?

  生物如果不是由现在以碳元素为骨架的有机物组成,而是由硅的有机物组成,世界将是什么样子?

  你会怎样制造一个脑子?……

  这是夏杨在以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四个A的成绩通过了英国A-Level考试之后,参加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自然科学专业每年在全世界只招收二十余人的面试时,被问到的问题。

  当时夏杨被提问的问题,不在他的书本上,也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灵活的思路。夏杨利用他日常阅读积累下来的大量常识,以及平时思考锻炼出来的发散思维,很巧妙地回答了这些不循常规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赏识,成为当年极少被剑桥三一学院录取的中国学生。

  剑桥面试的传统,就是要看看学生的知识面是不是广博。知识面来源于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背后,包括他的阅读能力。所以,夏杨在求学路上关键的一步,得益于他的阅读能力。

  从小夏杨就是一个“小书虫”,长大后可以说是博览群书。现在,他的书架上摆满了这样的书:《生命是什么》、《认知科学揭秘》、《名人传》、《权利意志》、《道德经》、《战争论》、《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激荡三十年》、《经济学人》……

  小时候是我和他一起读,从床头故事,到整体识读,他自己翻着看。后来他具备了初步阅读的能力,我还经常带他到书店,选一些最适合他的书给他读。逐渐地,书就成了他童年生活里的一个好朋友。

  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而习惯不是被告知的,不是父母说“你得多读书”,然后就有好效果的。如果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乐趣,不能在日常生活的重复中,养成习惯,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

  我认识一位朋友,整天愁她的儿子不喜欢读书,她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儿子读一本书,给他二十元钱,但还是不行。有一次,我到她家,发现她家里除了她给儿子买的一些书,其他有限的几本书,就是关于养鱼、食谱的,还有一些通俗杂志。

  我明白了。

  一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父母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很多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快去读书!”而自己却在那里打麻将,或者在看电视,孩子即使在读书学习,也不会专心。

  夏杨从睁开眼睛那一天,看见的就是我读书的场景。还在月子里,我一边抱着夏杨,一边看我搜集来的那几十本育儿书籍。他几个月大的时候,看见我给他翻看图画,他也想去翻动。等到他能阅读的时候,光他能看的书,摞到一起,就已经和他一样高了。

  夏杨三四岁的时候,他爸爸带着全国各地的高校老师,编了很多关于世界现代史研究的书。我记得当时他爸爸坐在写字台前,看各地寄来的书稿,夏杨就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看着他爸爸审稿。夏杨开玩笑说,当年爸爸编的十二本书,是他骑在爸爸脖子上,“驾驭”着他爸爸编成的。

  然后,小小的他就开始模仿爸爸编书。拿来一些纸,画上一些画,然后在封面上写上他自己是作者,妈妈是主编,让我们帮他标明“著作权”,订成一本书。这些模仿行为,就是他无意识读的过程,也是他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那时候,他今天学一个字,明天记两个字,五年下来,几千字也就有了。

  实际上,并不是夏杨天生聪明,天生爱读书,也不是他的意志力有多强。他早期识读的成功,得益于在玩耍中,无意习得的一种好习惯。

  夏杨小时候,他的姥姥给他讲故事前,总是对他说:“快认字,你认字认多了,就能看书中好多的故事。书上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等你会看了,你就给姥姥讲。”用他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他,多次重复,以图养成他的好习惯。类似这样的“暗示”引导,我们经常使用。

  夏杨小时候读的科普读物和童话故事书很多,像少儿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等。有一段时间他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以至于后来为了让他锻炼身体和与同伴玩耍,我们要把他往外赶。在家里他随手拿过书来就读,不管是出远门,还是跟我们外出与朋友就餐,他都要带一本书,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他的阅读速度很快,有时候一本新书买来,当天就看完了。我说他看书比“吃”书还快。大量的阅读,训练出了他“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

  读书成了他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阅读习惯和时间的利用率,使他的知识量快速增长,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已经把沃森的《双螺旋》、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霍金的《时间简史》等都读了……

  记得他上高中的时候学习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价值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他让爸爸从大学的图书馆借来了《资本论》。开始我们以为他装样子,曾悄悄从门缝窥探他是否在“真读”,结果发现他真的在很认真地研读。

  有一次,他“求”我:“妈妈,帮我把作业抄一抄,我真的已经全会了。我还得写一篇文章。”后来才知道,当时,他是写了一篇关于剩余价值的文章,发表在《时事》杂志中学生版上了。再后来,他对企业的资本运作、管理模式和市场营销开始感兴趣,包括文字阅读材料和音像资料,我们没来得及看的,他已经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了。

  有一次,我们买回来一套四十集的《A管理模式》光盘,准备研修一下。没想到他在写作业之余,一口气就看完了,并且把他的感想跟我们讲,告诉我们在工作和管理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假期回国的时候,他又把我买的一套VCD《资本市场》从头看到尾。现在不再是我们帮他买书,而是他在给自己选书时,给我们推荐书和光盘了。我意识到,快速阅读能力已经使他具备对大量资料包括有声资料的迅速理解能力。

  当年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时,我们也是把买书当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开支。记得我刚刚办英语辅导班时,挣了二百四十元钱,就全部买了书。要知道,那时我们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家里的家具、电器都不全呢!当年我们从德州往济南搬家时,最主要的家产就是三千多册图书。

  现在,我们家里每个人去买书,都是一摞一摞地往家买,因为没有时间整天逛书店了,也因为经济条件允许了。买了,就快速看,或精读或泛读。看完了,就捐给我们的英才学院的图书馆,或者送给喜欢的朋友。连夏杨现在也是经常把书当成礼物,送给朋友或同学。

  比起其他的消费,买书可能是我们家目前最“奢侈”的一项开支。

  怎样培养并增强孩子的阅读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阅读兴趣。我想,无论是我对夏杨早期识读的训练,还是床前故事,都是在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另外,在给孩子买书时,也要选取适合孩子年龄、心理特点的书。

  有一次,我在书店里帮一个朋友的孩子选书。看见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女孩,很兴奋地在五颜六色的图书前翻看着,还一边喊着:“妈妈,我要这本!妈妈,我还要这本!”我见小女孩拿的都是色彩很鲜艳的动物、卡通类的,是她那个年龄适合的。这时,她妈妈,把她手里的那些书夺下,拿起一本唐诗,对女儿说:“宝贝儿,你不能总看这些书,得看点儿有用的书了。”小女孩带着哭腔说:“不嘛,妈妈,我就是要动物的……”

  我想起一句话: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他智力开发、知识积累的过程。父母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阅读的习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一旦有了兴趣,读书就成为他的一种快乐生活行为,他自己就会不断阅读,终生受益。

  孩子一起读书吧!悠然神往中,我们会超越平庸的日常生活,遨游在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

 夏杨小时候喜欢玩拼插玩具、积木……只要他在专心地玩,我和家里人一般不会去打扰他。因为我知道,成人也不喜欢被迫停止有趣的游戏或将成的事情,更何况是视游戏为至乐、喜欢成功的孩子呢!

  一个小男孩静静地坐在那里,用小镊子细心地夹起每一个小部件,努力拼插着一艘战舰。他已经在那里坐了三个多小时了,那份耐性,让在一旁的妈妈不忍打搅。

  终于,他大功告成了,他拿着这个作品,很有成就感地跑到妈妈面前,给妈妈展示他的成果。

  这是夏杨小时候家里最常见的场景。

  夏杨小时候喜欢玩拼插玩具、积木……只要他在专心地玩,我和家里人一般不会去打扰他。因为我知道,成人也不喜欢被迫停止有趣的游戏或将成的事情,更何况是视游戏为至乐、喜欢成功的孩子呢!

  玩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中,还可以锻炼、培养专注力。一般情况下,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兴趣正浓的游戏或活动,以防养成他做事不专注、半途而废的坏习惯。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虽然夏杨上学后成绩一直很好,但在他上学后,因为我和他爸爸正处在创业的前期,基本没有在他身上花费很大的精力。他上小学的时候,我正在英国学习,他爸爸在同济大学进修德语。夏杨跟着他的姥姥在国内,但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这和姥姥在他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关键期付出的心血有关。姥姥帮助他养成了课后及时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同时,我们有意识地从小对他进行的专注力的培养,也给他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一个学生课业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课堂上是否能够很专注地听讲。我看过一项资料统计,天才和弱智在人群中不到1%,99%的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一百个孩子里,真正学习好的孩子就那么几个,更大程度上缘于他们上课时专注力的区别。

  一个人的专注力不是天生具备的,是需要从小一点一滴训练养成的。从夏杨出生到他上小学,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努力让他在玩游戏、听故事中,自然养成全神贯注的习惯。

  首先我们从孩子喜欢的事情入手。

  夏杨小时候有一个阶段最喜欢拼插玩具,我就给他收集了很多他感兴趣的模型,如战舰、汽车、飞机等,让他来拼插。他会把最微小的零部件,用最大的耐心,在他可能坚持的最长的时间里,很专注地拼好。这个过程有时是一个小时,有时是三个小时,完全靠他个人的兴趣,以及由此产生的耐心和毅力。这个时候,我们大人从不打搅他,而是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抓住和利用这一培养他专注力的时机,让他专心致志地完成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锻炼了他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毅力、一坐坐几个小时的持久注意力,他完成“作品”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都是他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获得的。

  小时候他还喜欢玩磁铁,那些碎铁末儿、钉子,铺了满满一地。我鼓励他尽情地去玩。他坐在地上,有时一玩能玩半天。玩水、玩沙子、捏橡皮泥、搭积木……玩的过程就是一个小孩子学习的过程。他的专注力、他的观察力、他的探究精神就这样一点一点养成着。

  有的父母经常会按照自己的计划,给孩子安排一些事情,比如在他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有的父母非要反其道而行之,非要和孩子“对着干”:“别玩了,该练琴了。”或者说:“你没听见吗?马上过来吃饭。”实际上,这些事情耽误一会儿都不是大问题,而孩子在全身心地进入他正在做的事情中,你打断他,就失去了一个锻炼和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时机。也许作为大人会觉得事情毫无意义,但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来说,这些良好行为的不断重复,恰恰是可能对他的一生都有影响的重大的“细节”。

  记得那时我给夏杨讲故事,他有时候会喜欢我反反复复给他讲同一个故事。大人的心理往往是:“哎呀,我都讲过几遍了,你怎么还听这一个啊?”我从有关孩子教育的书上看到,反复给孩子讲同一个老故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对他的专注力进行培养。给幼小的孩子读书,可以帮助发展孩子专注的能力、聆听的技能等,这种很随意的行为,却会对孩子的将来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比如《小兔乖乖》这个儿童故事,我就给夏杨讲了不知多少遍。只要他要求我给他讲时,我就不厌其烦地反复讲给他。因为只有在那个时期,他才会自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这种有意识的专注力的训练。等到他说 “不听了,我都听了几遍了”,那时就已经失去了训练专注力的最佳时机。当然我给他反复讲一个故事的过程中,也会兼顾到他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但主要的还是那种暂时看不到结果的专注力的培养。

  夏杨有一个特点,就是专注力特别强,做事精力集中。从小获得的这一素质,对他今天学习生命科学,在实验室做很枯燥的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都是非常有益的。

  孩子专注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有一种说法,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二十一次重复。父母应该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并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引导和保护他的兴趣。

  夏杨的学龄前期,我对他的教育除了给他做一些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刻意回避了让他接触小学课本上可能学的东西,有意地让他接触他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内容,进行无意学习。我认为,如果小学学习的内容让他早接触过了,他在课堂上再接触时,就淡化了他渴求新知识的求知欲,就会使他失去课堂学习的乐趣,不但不能让他很专注地听讲,反而容易使他的注意力涣散。孩子一旦有了课堂上注意力涣散的毛病,即使他的智力水平不低,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很聪明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

  一般来说,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在课堂上能够很专注地听讲,成绩好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小学的一节课,就学几个字母或一页书,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来说,接受和消化不会存在难度,只是专注力是否足够的问题。但从大脑的规律讲,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暂,因此在有意识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时,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顺应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有一句话说得好: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英语有一句名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够知道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作为父母来说,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