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借钱软件好:九.一八与满族的抗日民族英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3:52

    

 

 

 

    佟麟阁 满族 中国抗日将领。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原名凌阁,字捷三。 出生年月 1892年 牺牲日期 1937年08月07日

 

 

 

    1908年,在高阳县衙任缮写员。1912年,投笔从戎,参加冯玉祥部队。1914年,任冯部陆军第十六混成旅一团三营连长,驻陕西。1915年,入四川,后转战驻扎河北、江西、陕西、河南等地。曾任陆军第十一师步兵二十一旅旅长、陆军三十师师长。1925年,任冯部国民军第一师师长。1926年,兼任陇南镇守使。同年夏,率部参加与直鲁联军张宗昌等部在南口的战役。1927年6月,冯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他率部出潼关进河南。后冯部并入国民党军队,随军北伐,进攻平津等地。1929年,蒋介石编遣部队,排除异己,他退伍回乡。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反对蒋介石。失败后冯余部改编为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他任副军长。1933年初,日军进逼热河,二十九军奉命调至长城一带迎敌,他参加了长城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长城抗战失败后,回驻张家口,兼任张家口警备司令。同年5月,日军进逼华北,冯玉祥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省抗日同盟军,冯被推举为总司令,他任察哈尔省代主席兼第一军军长。与吉鸿昌、方振武等部配合作战,收复宝昌、多伦等地。8月,抗日同盟军失败,被迫撤销,改任张家口公安管理处处长,一度到北京香山隐居,消愁度日,等待时机报效祖国。1937年初,应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等人邀请,出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教育长、军训团团长。在军训团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日本不断侵逼我国,是我们的仇敌。抗日保国是军人的天职……我个人一定和大家一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为国家的荣誉而献身。”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主张奋起抗战,反对对日妥协。立即由北京赴南苑驻军指挥部,召开全体将校会议,痛陈时局利害,他说:“国家多难,军人应马革裹尸,惟以死报国”。7月13日,与二十九军诸将领联名通电全国。7月27日是佟夫人生日,夫人电请他赶回北京家中,他复电:“国家多难,军务紧急,大丈夫应效马援,用马革裹尸还乡,家中事拜托你了,要孝敬好父母,教育好子女。”7月28日拂晓,日军集中机械化部队,与空军联合,向北平南苑、西苑、北苑发起全线进攻。日军第二十师团主力与华北驻屯军一部,在40架飞机配合下,从东南两面向南苑阵地进攻时,他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督战。由于敌机猛烈轰炸,部队联系中断,当他得知军部已下达南苑部队立即撤回城内的命令时,即决定到大红门附近掩护收容,阻止无秩序的后撤,亲自在掩护阵地指挥。下午一时许,各部队撤退完毕,他自带卫兵向城内撤退时突与日军遭遇。在身陷重围,腿部中弹负伤后,仍激励官兵坚持战斗,奋勇杀敌,指挥大家转移。不幸又遭日机轰炸,弹片击中头部,伤势加重,当日壮烈殉国。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追认他为陆军上将。1945年,抗战胜利后,北平市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在抗日战争中最早牺牲的高级将领,把北平南沟沿改为佟麟阁路。1946年7月28日,北平市政府将其遗骨移葬于香山风景区南的兰涧沟山坡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8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发出通知,追认其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北京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佟麟阁将军墓。

 

    

 

    白乙化(1912-1941) 名容欧,字野鹤,满族,辽阳人。

 

    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北讲武堂。1929年秋考入北平(北京)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潜回家乡,与三名抗日志士仅凭两支步枪,突袭伪辽阳警察局,夺走了一些武器,组织抗日武装,转战辽西一带。次年被国民党骗至北平。他虎口脱险后,1935年秋化名返回原校学习。后因积极参加"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学生爱国运动被捕入狱。获释后仍回原校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秋,共产党派他领导100作名东北流氓大学生,到绥(远)西河套地区垦荒自救,搞军事训练,奉命以这些大学生为基础,组成抗日先锋队,任总队司令员。渡过黄河河套,率部挺进雁北前线,配合八路军作战,为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贡献了力量,并任冀东抗日联军支队副司令员。1939年春,指挥沿河城战斗,全歼日军大岛大队300余人。同年冬,抗日先锋队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任团长。次年2月,日伪军近万人大举"扫荡"平西抗日根据地,他率部阻击敌人,血战两周,出色完成任务。1940年5月,奉命率部挺进平北敌战区,浴血奋战,占据该地,成为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继而挥师收复丰宁、滦平、密云等县,创建丰、滦、密抗日联合政府。同年9月,日军4000余人疯狂围攻丰、滦、密根据地,率部与敌苦战76天,歼敌铃木大队600余人,取得冯家峪反"扫荡"战斗的重大胜利。使敌人闻名丧胆,惊叹他和他的部队是"神兵天将"。当地群众尊称他为"小白龙","神兵"司令。1941年2月,调任晋察冀军分区副司令员。2月4日,在平北马营(密云石城乡)赴任途中遭敌伏击,中弹牺牲。当地群众为保护他的遗体,冒风险在不同地方垒假坟6座,迷惑敌人。后来又将密云县改名为乙化县,以示纪念。牺牲地绛蓬山树碑文为"民族英雄"。其陵墓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烈士陵园。

 

    

 

    吴克仁(1894——1937),字静山,祖隶满洲正白旗

 

    童年入乡塾受启蒙教育,民国成立后入县城高小和中学肄业。宁安地处国防前线的牡丹江流域,曾备受日、俄侵略者蹂躏之苦,吴克仁目击身受,壮怀激烈,遂立志弃文习武,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分派皖系边防军服役。直皖战后被张作霖收编,从此进入奉军。因吴学术优良,在一、二次直奉战中屡立战功,先后由排长、连长升至营长。1925年被选派赴日本入炮兵学校深造,翌年学成回国,任东北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1928年夏,张作霖于返奉途中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出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后,着手整顿奉军,炮兵教导队改为炮兵教导团,吴克仁任团长,后来改任为东北炮兵第十八团团长。1930年张学良为提高东北炮兵素质,又派吴克仁赴法国考察炮兵,回国后升任东北讲武堂炮兵研究班少将教育长。吴精心治学,将在国外学到的炮兵战术传授给学员,为国家培训了大批炮兵指挥人才。1933年春,日军侵略热河,吴克仁被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一七师副师长,编入以王以哲为军长的第六十七军,参加长城抗战。

 

    1934年春,张学良自欧回国,因在意大利期间受法西斯主义影响,高唱“拥护领袖”口号,接受蒋介石所委鄂豫皖“剿匪“副总司令职,调东北军南下“剿共”。吴克仁时任一一七师师长,率该师自北平清河镇进驻河南光山,对红二十五军作战。是年9月,红二十五军自鄂豫皖西撤,进入陕南,张学良奉蒋介石令,派王以哲率六十七军开赴陕南追击。中央经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改委张学良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督率王以哲等部进攻陕北,在榆林桥、直罗镇两次战斗中被红军歼灭了近三个师之众。张学良既遭到红军的沉重打击,又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争取下,认识逐步转变,终于在1936年4月在洛川与周恩来会谈,达成东北军与红军合作抗日的协定。此时吴克仁已升任六十七军副军长,随王以哲进驻延安,与参谋长赵镇藩共同协助王以哲执行张学良与经军达成的协定,负责对陕北红军输送弹药物资,保护红军人员来往的安全。东北军虽然是支军阀部队,但通过和红军的频繁接触,思想很快发生了变化,许多爱国军官和广大士兵强烈要求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吴克仁痛感祖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为军人之耻,故1936年春即参加了张学良为首的东北爱国进步军官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

 

    西安事变爆发后,王以哲留西安协助张学良处理军政大计,吴克仁则率六十七军移驻陇东平凉地区,监视蒋军朱绍良部的行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被蒋扣留,东北军内部因此发生混乱,王以哲竟被孙铭久等少壮派所杀。六十七军官兵闻耗,极为愤激,纷纷要求进兵西安为王以哲报仇。吴克仁与王以哲友谊素笃,虽亦极悲痛,但为顾全大局,力予劝阻,使东北军避免了一场更大的自相残杀的灾难。

 

    王以哲遇害后吴克仁经西安抗日联军总部委为六十七军军长。1937年2月,东北军被迫调离陕甘,东移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六十七军军部移驻界首,各部分驻阜阳、涡阳、沈丘等地。所辖五个师经过整编,合并为一零七、一零八两个乙种师。

 

    六十七军整编完毕,即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吴克仁当即率全军将士请缨。7月1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布动员令,东北军刘多荃、吴克仁两面三刀军皆在动员之列。吴克仁接到动员令后,即集结全军经商丘、徐州开赴沧州,接替自平津南撤的二十九军正面阵地。8月下旬,六十七军又奉命驰赴大城,接替二十九军王长海部,堵击独流出动的日本侵略军。当时二十九军在西起姚马渡、中经马厂迄小卫庄一线构筑阵地防守,六十七军开到大城后,即在左翼姚马渡扼守拒敌。

 

    当年夏季,我国北方大雨为灾,平地水深没膝,六十七军辗转跋涉,行军备极艰苦。但自“一二九”救亡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即派刘景希(谷牧)、杨西光等一批共产党员在该军开展工作,官兵都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开到前方后,中共东北特委又派于毅夫等人以东北救亡总会名义前去慰问、鼓动,故全军上下斗志昂扬。

 

    8月21日,日军向津浦线发动新的攻势。吴克仁率六十七军对沿子牙河南下之日军中岛师团进行了顽强的阻击。但因正面二十九军于9月11日向南撤退,六十七军亦不得不于16日放弃姚马渡,辗转经献县到达邯郸,拨归商震指挥,担任防守临名关的任务。10月15日,日军土肥原师团猛攻临名关,六十七军在敌军猛烈炮击下,死伤惨重,渐不能支,要求商震增援,商震拒不派援。16日,吴克仁被迫率军南撤,到达新乡休整。

 

    吴克仁对河北前线各军将领保存实力、怠于作战,致被日军各个击破,非常痛心,前往南京向蒋介石陈述,要求调离北战场。这时上海战局吃紧,蒋正苦于无兵可调,遂将该军迅速运至安亭。

 

    淞沪抗战自8月13日爆发后,南京统帅部为了打破日本侵略军迫我作城下之盟的企图,提出了不惜任何牺牲守住大上海的口号,先后投入了八下五个师的兵力,在北起宝山,中经江湾、闸北,东迄浦东、川沙约一百公里的弧形陈地上,与日军展开了极其惨烈的搏斗。日军虽然投入了二十余万人,挟其优势的火力,历时两个多月,攻势迄开进展。但至10月下旬,淞沪战场形势开始逆转。10月31日,日军突破我左翼方面军大场防线,威胁中央方面军侧背。适于此时吴克仁率六十七军开到战场,经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陈诚拨归右翼方面军张发奎指挥,作为右翼的总预备队,驻军青浦。

 

    11月5日,日军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等三个师团及第五师团之国崎登旅团在金山卫登陆,获得滩头阵地后即直扑松江。张发奎当即命令吴克仁率六十七军协同四十三军郭汝栋部及松江专员兼保安司令王公(王与)死守松江三日,以掩护上海守军撤退。6日傍晚,吴克仁率六十七军赶到松江。当时郭汝栋所率四十三军仅存残部五六百人,武器又窳陋不堪,而六下七军则军容严整,装备齐全。吴克仁向王公(王与)了解敌情后,即命令一零八师师长张文清率部防堵城西之敌,一零七师师长金奎壁出新东门迎击北犯之敌。金师出击后,与日军谷寿夫师团先头部队遭遇,杀敌人五六百人,敌被迫后撤。该师三一九旅旅长吴骞负重伤,三二一旅旅长朱之荣光荣牺牲,团、营长亦伤亡多人。7日下午,敌谷寿夫师团大队开到,将金师击溃,直趋苏州河左岸。张文清率一零八师开出城外,敌人崎登旅团即已接近松江城垣,乃令三二二旅旅长刘启文率部占领松江城至石湖荡之线。7日中午,刘旅在三十号桥附近与敌遭遇,刘启文力战阵亡。敌军遂突进到松江城西关大桥附近,与夏树勋三二四旅展开激战。至8日下午,战况愈趋激烈,夏旅伤亡惨重。吴克仁以战况紧急,乃亲自出城督战。坚持到8日半夜,吴克仁以守城任务已经达成,遂与郭汝栋、王公(王与)商定突围,令六十七军向昆山撤退。9日黄昏,吴克仁在指挥部队渡河时不幸中弹牺牲。

 

    

 

    关向应(1902—1946)辽宁金县人,满族。

 

    1920年进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科读书,开始接触新思潮,积极参加反日爱国活动。1923年3月毕业后当印刷工人。1924年春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入上海大学学习,并参加闸北市民协会的工作。年底,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五卅运动后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共青团的工作。年底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1927年5月出席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不久调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1928年6月出席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共青团中央书记。1930年调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工作,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不久调至上海,参加工联的领导工作。1931年被捕。在狱中遭受百般摧残,坚贞不屈,半年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1932年1月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和红三军政治委员,与贺龙等率红三军转战湘鄂豫川黔边地区。1934年7月当选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他和贺龙率部与任弼时等率领的红六军团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他任副政治委员。与贺龙、任弼时统一指挥红二、红六军团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经过一年奋战,粉碎了敌人的两次“围剿”。1935年11月,奉命率红二、红六军团主力进行长征。1936年7月,在西康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根据中央命令,红二、红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他任副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与朱德、任弼时、贺龙、刘伯承等一起,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同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他任政训处主任,不久改任政治委员。同年9月,率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开辟了晋绥抗日根据地。12月率第一二○师主力开赴冀中,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1939年发生十二月事变,率部星夜赶回晋西北,挽救晋西北的危局,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同时,同贺龙、林枫等领导晋绥军民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并以极大热忱致力于根据地建设。因积劳成疾,自1940年起长期生病,他以惊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7月21日病逝于延安。

 

    

 

    邓铁梅(1892~1934)原名古儒,字铁梅。满族。10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小市磨石峪村。1917年入本溪县警察教练所,翌年毕业。自1918年始,先后在本溪、凤城、奉天、哈尔滨、牡丹江等地任警士、县警察大队长、公安局长和督察员。

 

    “九·一八”事变后,邓铁梅激于民族大义,日夜奔走,四处串联,10余天时间便动员抗日志士180余人,装备长短枪300余支,于1931年10月,在岫岩县朝阳乡小汤沟创建了东北民众自卫军,被推选为司令。1个多月后,这支队伍发展到2000余人。

 

    1931年11月22日,邓铁梅率自卫军400余人,攻克日军侵占的凤凰城,日军守敌大部分被歼灭,缴获迫击炮2门、机枪3挺、步枪400余支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尔后,在民众自卫军的威慑下,只发布一份通告,日军就自庄河城溃退。民众自卫军未动一枪一弹,缴获迫击炮2门、步枪600余支。

 

    从1931年10月到1932年7月底,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邓铁梅率领民众自卫军攻克凤城、威慑庄河、大战黄花甸、袭击岫岩城、占领黄土坎、三打大孤山,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不断取得胜利。抗日队伍在战斗中不断扩大,总兵力发展到15000余人,在丹东、凤城一带的广阔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狠狠打击了日伪军。当时人们称这一带为“抗区”。

 

    为坚持长期抗战,邓铁梅率自卫军一面战斗,一面生产,积极发展工商业,还发行了“东北民众自卫军通用钞”,成立保障军需的器械、被服和印刷厂。他向全军提出了“不怕死,不爱钱,军民一家,抗战到底”的政治口号。1934年5月30日,他在岫岩县小张家堡子养病期间,被叛徒出卖被捕。

 

    邓铁梅在监押期间,日高级官吏妄图以高官厚禄诱降、软化他,均被邓铁梅严词拒绝,并进行绝食反抗。他挥毫疾书:“五尺身躯何足惜,四省失地几时收”的诗句,以明其志。敌人的一切伎俩都失败后,便对他下了毒手,于1934年9月28日,在沈阳将他杀害。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称邓铁梅为“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初期,凤城县将县城的一条街道以邓铁梅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为邓铁梅塑像,彰表他为争取民族解放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常恩多(1895—1942) 号获三。满族。辽宁海城人。

 

    抗日爱国将领。1914年毕

 

    业于海城师范,回乡任小学教员。1919年参加奉军,一度在东北讲武堂学习,后历

 

    任排长、营长、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抗日,曾声泪俱下地向全

 

    团官兵表示“要誓死保卫东北国土”。1934年奉命随东北军到鄂豫皖地区”进剿”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曾同东北军总部《军事周刊》记者、中共地下党员王再

 

    天同吟曹植《七步诗》,抒发胸中的愤懑。

 

    1935年10月,常恩多由六三三团团长升任一一一师师长,随军开往西北。1936

 

    年,一度到西安军官训练团担任第四大队大队长。参加了由中共东北军工委领导的

 

    进步军官组织“东北抗日同志会” 。9月,红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应他的要求,接见

 

    了他,经过畅谈深受教育。12月,蒋介石到西安策划和督促对陕甘宁边区进攻。常

 

    恩多异常激愤,10日,他因事赴“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借机向张学良提出兵谏的

 

    建议。“西安事变”后,他根据张学良的指示,率部开赴渭南县东渭河北岸的要地,

 

    捍卫西安,曾多次击溃来犯的国民党中央军。

 

    1937年7月, 常恩多奉命率部开赴江苏。临行前,他鼓励幼子常克到陕北当红

 

    军,并对副官刘唱凯说:“延安固然艰苦,但窑洞里集中的都是中国各民族的精英。”

 

    到江苏后任戒严司令,激励将士在100公里的江岸上布防,时刻准备打击来犯之敌。

 

    10月常恩多奉命撤离南通。此后率部参加了扬州保卫战、台儿庄大会战、盐城和阜

 

    宁阻击战以及徐州攻击战等,在常恩多的指挥下,将士艰苦奋战,卓立战功,被誉

 

    为“常胜军”。

 

    1939年初春,常恩多率师部机关、直属队和六六二团开赴山东莒县大于庄一带

 

    驻防。他提出“团结友军,亲如兄弟”的口号,和八路军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共

 

    同打击日伪军。曾指挥部队攻克枳沟伪军据点,又消灭孟疃据点出扰的一股日军,

 

    将缴获的武器送给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不久,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根据他的要求,

 

    接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入夏,常恩多率六六二团和师部直属队进行

 

    反“扫荡”。他巧妙运用游击战术,连续同日伪军进行了杨家庄、上河、九里坡等

 

    大小几十次战斗,皆取得胜利。同年冬,又在十字路附近的王家庄子将日军一部包

 

    围, 在八路军配合下,歼敌200余人,《大众日报》发表文章称此战斗是”国共两

 

    军配合作战的典范”。

 

    1940年9月, 五十七军军长缪 流派少校副官于光烈去苏北桃林镇跟伪兴亚建

 

    国军鲁苏地区总司令李亚藩和日本鹫津兵团的大尉参谋辛修三等谈判,达成了互不

 

    侵犯、 共同防共的协议。常恩多得悉后,和三三三旅旅长、中共党员万毅于9月21

 

    日夜组织“锄奸行动”,副军长朴炳珊夫妇、伪北平宣抚班的女间谍徐春圃等皆被

 

    扣押,缪 流闻讯逃脱。他草拟了致各界电文通告全国,提出“忠心爱国,杀敌锄

 

    奸,团结抗战,打回老家”的主张。接着,组织部队攻克了大店、碑廓敌伪据点,

 

    歼敌600余人。

 

    1941年2月, 一一一师顽固派三三一旅旅长孙焕彩乘常恩多患病之机,密谋策

 

    划,将万毅扣押,并逮捕了中共地下党员数人。1942年8月2日夜,常恩多和鲁苏战

 

    区总部政务处长郭维城 (中共党员) 共同发动起义,扣押了师部的顽固分子,宣布

 

    《八三起义宣言》,8月8日率部队开赴莒南王家坊前,把这支拥有2700多人的队伍

 

    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9日凌晨含笑溘逝。事后,毛泽东称一一一师起义是“东北军

 

    少壮派的抗日、反蒋、联共”。罗荣桓、陈光在给常恩多的挽联上写着:“杀敌锄

 

    奸,功在国家”“还乡复土,义尽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