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证挂靠能挣钱吗: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培养职业意识的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57:22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培养职业意识的探究

 

 黄培强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21

 

 

摘要: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资源,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中职生的职业意识,使其产生高尚的职业情感。职业意识的培养能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帮助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所接纳。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意识    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是当前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忽视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现象仍盐分严重。笔者对某校4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为什么选择职业中学,为什么选择就读的这个专业。让人意外的是,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老师叫我来的或家长让我读这个专业。这就充分说明,在职校学生中,职业意识淡薄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如何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是摆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优其是《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职业意识的内涵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知、理解、情感与态度,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人们对职业的一般了解、对职业的价值取向、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对职业现状的了解、对自我的认识等。它表现为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对特定的职业行为起着支配和调控作用。职业素质包括诸多要素:从纵向看,任何职业素质的获得都必须以职业意识为前提和纽带;从横向看,它既包括与某一特定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包含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份,即职业意识。

二、培养职业意识的重要性

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沟通教育与职业的立交桥,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的企业员工。在确立德育教学总目标上要依据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把德育教学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面对许多学生对职校及自己所学专业感到茫然的实际情况,强调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注重职业意识的升华和提高,以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的氛围中学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具有良好职业意识的中职生,会按照未来的岗位要求加强训练,有的放矢,增强就业能力。而职业意识淡薄的中职生,往往不能对自己准确定位,毕业后往往不能顺利就业或就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职业。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有利于落实中职学校德育课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为中职生职业人生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着手强化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第一学期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学期里,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则》这门德育课程,上好这门课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主要阵地。当前职校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偏科现象。虽然国家对中职学校德育课进行了改革,改动了德育课的教材,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第一学期德育课的内容,但目前职校德育教学仍然采取的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虽然有利于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容易掌握课程的内容,但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也不能与企业所需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德育课没有用”的想法。所以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学生课堂睡觉、教师讲课依旧的现象。

《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培养职业意识的策略

真正的职业人,自信是首要条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接受的阳光太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斥责、同学的歧视、教师的无奈、社会观念的偏颇,自己的“无能”,已使他们或丧失信心,或是自暴自弃。而信心是学生成为“职业人”路上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挫折,是实施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渗透职业意识。

1、新学期伊始三步走,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第一步:首先请本校优秀毕业生来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学生形成观念:象自己这样的人也可能成为企业的精英!以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第二步: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梦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自己也曾有梦,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信心。第三步:让学生了解自己,指导学生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理性思考“我想干什么?” “我会干什么?”“会干与不会干有多大差异?”激励学生自觉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有机联系起来,把自己所学的专业与人生联系起来,让他们转变“自己是个失败者”这个错误的观念。这样就增强了学生们的信心,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
     2、分层式教学,增强学生自信心。职校学生的智能类型与水平、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的个体差异尤为明显,常常出现练习或布置的任务不能同时完成,或者即使同时完成但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此时,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于任练习、任务完成快的同学,教师应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水平,也可以引导他们完成一些知识拓展内容;而速度慢或质量不佳的同学,则应对他们已完成的部分或完成的质量较高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尽力缩小与他人的差距。通过教师给每个学生不同方式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充分的自信,从而在学习中信心十足更加努力。就象植物需要阳光才能生存一样,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才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意识。

(二)从遵守课堂常规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生涯规划》的试卷上,当问及学生对今后择业有何打算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强调物质条件与待遇;过分追求环境舒适度。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思想,而淡忘了职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这种个人功利性超出思想和道德水准的制约,就必然会导致自我设计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课堂常规中包括课前学生起立、问好。我的课堂有一个区别于全校老师的特别之处,上课前由班长领读:人生从地面做起;学生齐读:今日整理自己,明日整理家园;今日整理身边,明日整理天下;班长:整理环境;学生:洁洁净净;班长:整理用具;学生:规规整整;班长:整理仪容;学生:文雅成重。然后学生起立问好,要求学生们按照标准商务站姿站好,双手搭好放置于腹部正前方,昂首挺胸,微笑并露出六颗牙齿(职场标准笑容)。这样不仅符合学校的要求,同时进行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责任意识、职业形象意识。这项活动从一开学就进行,刚开始还有些同学不以为然,但一个学期下来,发现学生大多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次上课教室都干干净净,课桌上都整整齐齐,只要问好就条件反射,全身心的自我调动。这使得学生的精神状态振奋,这样的条件反射有利于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明确该有的职业状态,而学生的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也转化到课堂当中,教学效果自然就有了保证。

(三)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我们职校的文化课老师基本上都是普教培养出来的,因此很多老师面对中职生还是延用普教的模式:讲课——读书——做课堂练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怎么能够不睡觉?德育课的教学效率怎么能够不低?既然职校的学生毕业后要直接面对企业,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出一个个的情景,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1、建立学习小组。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在进行班级授课时,把学生编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学的许多环节上,学生学习小组都可以发挥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讨论,知识竞赛,小品表演,实践性教学,玩游戏,社会调查和辩论等。学习小组是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途径,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开展各种活动。①课堂讨论。如:一开学就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考核方案。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旧制度,新的考核制度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②知识竞赛。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比赛,使同学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在比赛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也激发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③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德育的功能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是重要形式。通过小品表演,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多方面的才干。④组织实践性教学。如:在“求职与应聘”这一框题中,我们组织模拟面试,帮助学生掌握面试中的技巧。⑤游戏。如:学习手语《感恩的心》,“闯关游戏”,“我的一生”等。

实践证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应从一年级开始。为学生进入二年级的学习和三年级踏入社会做好了准备。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还有很多方式,作为德育课的教师,我们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应该多动脑筋,运用多种手段并积极创造条件为社会培养出富有自信意识、责任意识 、团结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材。希望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能以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姿态,接受社会的挑选,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社明  《你的船 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  新华出版社 2007-5-1

[2]闫治民   《职业化,生存硬道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9-1

[3]黎奇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