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k宝第一次怎么用:[第56期·广州史记篇] 两广总督叶名琛 战守和由不得你,降走死所求无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3:46:48
2005-12-26 10:16: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天字码头迎来送往多少封疆大吏,但今天码头的浮雕上,
当然不会有叶名琛的位置。千秋功过,后人尚在不断评说。



  采访手记
  叶名琛不应被妖魔化

  1857年,侨居英国的马克思撰文发表对亚罗号事件的评论,指出英国借此生事的野心,赞扬两广总督叶名琛在极端蛮横的英侵略者面前极力维护祖国尊严,表现出“心平气和,冷静沉着”的总督风度。
  其时,另一个德国人特奥多尔·冯塔纳(著名作家,其时的身份是记者)也侨居伦敦,正关注着这场事件。次年5月,冯塔纳读到《泰晤士报》上的一篇文章《叶名琛肖像》(该报驻广州特约记者发回的长篇通讯),产生极大兴趣。他把该文译成德文,寄回德国发表。在译文中,他特地写了一个后记,认为这篇通讯“明显地表露了这样的目的,也就是尽可能地打压这位前大功勋获得者,变换花样地把这个所谓的‘大人’作为丑诋、嘲讽的对象”,但他却在这种妖魔化的背后看到了文章作者“大不情愿地表露出来的对这位前总督的敬佩”,看到了“始终在那里总有一个个性的头颅存在着,它的意义和伟大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于这种或那种丑陋的痕迹所怀的戒备”。那时,叶名琛已经是一个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可见这番评价是很中肯的。
  1858年英法联军攻破广州之后,既俘虏了叶名琛,也把他的文件劫走,封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100多年以后,一个年轻的澳大利亚人来到了英国国家档案馆,与叶名琛对谈。八年之后,一部《两广总督叶名琛》(黄宇和著;中华书局1984)问世。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广总督如何在风雨满楼的末世中驾驭士绅,宣德布威;如何在岌岌可危的局势中东征西讨,力挽狂澜;又如何在咄咄逼人的侵略面前,苦力支撑,左支右绌,直至最后一切希望丧尽,绝食而亡。

  大事记

  1713年 正月,江南科场案结,考官及行贿者分别处以斩、绞、流、责之刑。二月,《南山集》案结,戴名世处死,戴、方二族皆发遣或入旗为奴。
  1715年 文学家蒲松龄死。
  1717年 正月,禁止商船出洋贸易(日本除外)。四月,再次严禁天主教。十一月,策妄阿喇布坦(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之侄)挥兵入拉萨,杀拉藏汗。
  1718年 四月,河南兰阳白莲教案结,教首袁进凌迟,从者分别斩、监;令各地严查白莲教徒。十月,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驻西宁。
  1720年 二月,封达赖喇嘛呼必勒罕为第六世达赖喇嘛,遣兵护送入藏。八月,清军入拉萨,杀策妄阿喇布坦委任之总督、喇嘛。九月,达赖六世入拉萨。六月,朝鲜肃宗死,世子昀(景宗)嗣位。景宗有不育症,恐清国不满,命告哀使携银六万两入清。

“六不”总督叶名琛。(资料图片)

  人物辞典

  叶名琛(1807-1859),湖北汉阳人,道光进士。1846年任广东布政使,1848年任广东巡抚,1852年又升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叶名琛上任不久即遇英人欲强行进入广州城事件,由于其采取强硬态度对待,很快被赐一等男爵。1856年,由于他在亚罗号事件中的处理欠妥,间接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在战争中,他既不积极备战,也不作英勇抵抗,导致广州失守,英兵入城,被俘后,叶名琛保持气节,不肯投降,最后客死他乡。
  叶名琛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近乎反面。“粤人憾其误国,为之语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史书中的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昏聩的咸丰皇帝的个人态度,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分水岭,咸丰帝对叶名琛的评价前赞后弹,陡转一百八十度。

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副督统双喜衙署内被英法联军抓捕。(资料图片)

  人物年谱

  1835年 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陕西兴安知府、山西雁平道台、云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1846年 任广东布政使。
  1848年 任广东巡抚。
  1852年 又升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1857年 拜体仁阁大学士。
  1858年 广州失守被俘。
  1859年 客死加尔各达。

  遗迹寻访
  天字码头见证荣辱 长春仙馆铭记荒唐

  在沿江路西望,可以看到老的海关、邮局、天字码头等一溜上百年的房子,犹如身在上海外滩。据说广州历任总督、巡抚,都是在天字码头上岸的,离任时也在天字码头登船。这其中也包括了叶名琛。只是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身后还落下了广州人的一片骂声。但假如没有叶名琛,广州也许会更早向洋人开放,不知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
  想当年叶名琛新官上任,在天字码头乘舆张盖,呵道而行,经过双门底,前往越华路的制台衙门。双门底在清代叫承宣街,含有迎接督抚大人带来紫禁城皇帝恩泽的意思;民国以后,为了纪念汉人夺回天下,改名为永汉街,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路。清代大部分官署衙门,都集中在这一带。按清制,一省权力,由督、抚、藩三套马车分掌,两广总督署居中,右边是抚衙,在人民公园;左边是藩司,在财政厅。三署一字排开,气势恢宏。
  叶名琛任内深得皇帝宠爱,所以他在广东应该是活得很威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他的一些墨宝:像今日芳村区醉观公园的小蓬仙馆,一座青砖三进古建筑,门上石匾刻有的“小蓬仙馆”字样,即为叶名琛所书。
  信步北行,到达应元路时,心里勾起奇怪的想法。史载清代咸丰年间,叶名琛的老父叶志诜从湖北省“就养来粤”。叶志诜笃信道教,爱好扶乩,叶名琛为表孝心,特建长春仙馆(在今应元路市二中附近)作为他修道扶乩之所。馆内供奉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又在长春仙馆地面征购民房,开辟成长春药圃,作为种植草药之地。
  同治五年(1866),两广总督瑞麟、巡抚蒋益礼把长春仙馆改建为菊坡精舍,作为培养人才之地。民国初年,广州居民周某占据长春仙馆部分产业,1923年,广东省省长廖仲恺确认为官产,令拨归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使用,今该处建了市第二中学。

醉观公园的小蓬仙馆门上石匾刻的
“小蓬仙馆”四字,即为叶名琛所书。(资料图片)

应元路上,叶名琛父子修道扶乩的长春仙馆旧址,
现在是后代学子探索求知的市二中。

  人物史迹
  “六不”总督留骂名

  道光廿七年(公元1847年),叶名琛出任广东巡抚,当时的徐广缙为两广总督。到了咸丰二年,徐广缙移督湖广,叶名琛由巡抚升迁为两广总督。
  
  内战内行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变乱纷起的环境中,多少总督、巡抚纷纷落马,但偏偏叶名琛深得咸丰帝宠信,稳坐广东巡抚、两广总督位置八九年。
  今天看来,叶名琛在官场的飞黄腾达或许与他的家庭素养有关。他的祖先叶文机,深谙医学术理,在武汉开有叶开泰中药店,是当地出名的老字号。这种商人家庭的背景,令叶名琛长于理财。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广东为朝廷外输军饷以千万两白银计,这不能不说与叶名琛善于治理地方有关。
  叶名琛对内征剿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咸丰元年开始,广东治安陷入混乱,义军蜂起。在咸丰四年广东著名的洪(秀全)兵起事中,广州仅有一万五千兵勇,居然抵抗了二十万人的进攻,守住了广州城,并最终将洪兵逐出境外,作为总督实际操控局面的叶名琛,他的作用自是不可小觑。
  在广东洪兵变乱的高峰期,叶名琛亲自处决犯人,一天中有时竟然屠杀义军俘虏近千人,1855年的6、7、8三个月中就有七万五千人被杀。
  叶名琛据此不断地向咸丰帝邀功请赏,而咸丰也毫不吝惜地给叶加官进爵。咸丰元年,赏加太子少保衔;咸丰二年,先加恩赏给总督衔,再署理两广总督,最后正式升任两广总督;咸丰五年,先是被加封为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后又被封为体仁阁大学士。叶名琛几乎将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他的国内事务上。

  外战外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叶名琛很有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是为“五口通商”,英国在这五口设置领事馆。不过广州的领事馆却一直没有开张,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广州地区的许多民团与英军发生过冲突,最著名的就是“三元里”抗英。这些民团与英国有仇,强烈反对英国领事馆入城,官方也认为“民心可用”,竭力阻止英方入城。
  叶名琛明白,没有不断的“剿匪”业绩,官位的基础就不牢靠,即使在广州城不断被英法联军攻击的情况下,向咸丰帝奏报的仍然是一份份“剿匪”战报。按照以往的经验,英法攻城仅仅是虚张声势而已,只要假以时日,危机自然会烟消云散。在英法联军的几次攻城中,叶名琛都坚信:“……必无事,日暮自走尔!”“高谈尊攘,矫托镇静,自处于不刚不柔,不竞不绣之间。”
  但是他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世界形势。1856年3月,巴黎和约签订,不可一世的沙皇俄国战败了。英法转身为扩大在华的既得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其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但刚刚升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却对此不理不睬,不作任何战守准备,有人曾进言备战,被他斥之为虚妄之说。
  “入城”一事久拖不决,叶名琛与港英方面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终于在1856年发生了“亚罗号”事件,而中法之间也发生了“马赖事件”,英法遂决意武力解决。(“马赖事件”中的马赖是一个神父,他为宣扬上帝的福音而“因公殉职”)。
  咸丰六年(1856)9月10日,有亚罗号(Arrow)商船,张英旗自厦门驶泊黄埔。该船船主是住在香港的中国人,船长是英国人,12名水手也全是中国人。船在香港登记,却已过期11天,不过按照惯例有权挂英国旗回港。当时清巡河水师千总登船搜查海盗,扣留13人,并将英国旗拉下。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以此为由责问叶名琛并要求移办该水师千总。叶名琛大怒,将这13人下狱,却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到了巴夏礼遣人告诉叶名琛“越日日中不如约,即攻城”,叶还是置之不理。
  第二天,英兵果然来了。此时叶名琛正在校场阅兵,听到炮声和报告英兵船来攻,他还说没事,“彼当自走”,并下令粤河水师不要出战。于是英军分五路进城,并隔十分钟炮轰一次总督衙门。后英军由于兵少,又是擅自行动,入城后旋退回军船,果真如叶名琛所说的“彼当自走”了。粤民见英军退,纵火焚洋人居室,连带十三行皆成灰烬。叶名琛关闭广州海关。
  此次冲突,叶名琛遣广州知府前往诘问时,英人的答复是:“两国官不晤,情不亲。误听传言,屡乘和好。请入城面议。”(《清史稿》)可见此事虽有前因,却也有沟通不畅的缘故。其后,英国派额罗金来粤,聚兵澳门、香港,贻书索取赔偿。叶名琛以其言狂悖,不作答复,却又是不做任何军事防备。
  咸丰七年(1857)10月27日,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法国全权大使葛罗照会叶名琛,要求入城“修约”,“赔偿损失”,英军把守河南地区各炮台等,限令十日内答复。并扬言如不应允,就进攻广州。对此,叶名琛不做任何战争准备,裁撤水陆军队、遣散民团,等于宣布广州不设防。
  1856年10月30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縻各厘照会叶名琛,要求开放广州城,伴随照会而来的是英军间歇性的炮击。叶纹丝不动,于31日复照,拒绝入城。11月1日,在连续几天炮击后,西马縻各厘再次照会叶名琛,要求开放广州城。叶于3日复照,仍是拒绝。当日,西马縻各厘第三次照会叶名琛,还是要求开放广州城。而这一天的炮火特别猛烈,且连续轰击城内公共设施。叶于5日复照,再是拒绝。6日,英军攻占广州东南角的炮台,并击毁清军20余艘师船,西马縻各厘当日第四次照会叶名琛,对拒绝入城表示“深惜”,意即决裂。叶于7日复照,态度依然强硬,宣称“两国办事”,“原非可以任意强致”。
  11月11日,额尔金与葛罗发出最后通牒,限二十四小时内答复,否则“再过一日,定当督兵前攻”。叶于12日复照,完全拒绝。当日,英军攻占虎门横档炮台,次日又攻占虎门亚娘鞋岛主炮台。15日,西马縻各厘第六次照会叶名琛,称叶名琛“仍不听从,必将其炮台数座全行毁拆,其余各台亦据取看守”。叶于16日复照,指责英军的行径非为“敬天神之所为”。

  回天无力
  咸丰七年(1857)11月,法国因马赖事件派军参与英军行动。该年12月,英法同盟军在致叶名琛最后之哀的美敦书限期答复不果后,开始攻打广州城。战前的一个晚上,叶名琛做了个梦,梦中说英法联军必不敢进攻,据此,他便把英法军队发出的最后通牒当做“纯属恫吓”,下属要求严守,他一律不听。然而,战局的进展却完全出乎他预料之外,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广州城。总督府官员人马大都四散奔逃,惟有叶名琛却端坐厅堂,照常批阅公文,部下劝而不动,最终被俘。
  做了“阶下囚”的叶名琛还幻想有朝一日晋见英国女王,当面指责英军的无理行径,他自诩为“海上苏武”,拒不投降。在被押往国外之前,叶名琛让人取来朝靴官服,带上中国的厨役和理发匠,还买来了数石粮米。在登轮之际,侍者劝他投水自尽,他坚决不依。途中虽因海晕呕吐不止,但他仍然正襟危坐,坚持不哼一声。
  1859年1月5日,英兵将叶名琛掳到停泊在香港的军舰“无畏号”上。作为两广地方最高指挥官、清朝从一品大员,虽然束手被擒,处境难堪,但据《香港纪事报》载,叶名琛仍保持了庄重高贵举止,军舰上所有军官也很尊敬他。直到2月23日驶离香港,他在小小的军舰上生活了48天。3月12日晚,“无畏号”抵达印度加尔各答。三天后,叶名琛穿着整齐的清朝官服走上甲板,频频向人们鞠躬致意。上岸后,叶名琛暂被囚禁在威廉炮台,后搬到托里贡的住宅,他写了一首怀念广州镇海楼的诗,诗中自称“海上苏武”。
  在加尔各答一年多的日子里,叶名琛十分关注时事新闻,他每天早晨起床,迫不及待地等候当地报纸的到来,让人翻译给他听。每当有不利于清朝的战况时,击节叹息;若有中国获胜的信息,则喜形于色。
  早在3月20日,从国内带去的食物已尽,他们打算去购买,叶氏不允。以后英籍翻译官屡次将食物送来,叶名琛都拒绝不用,4月9日,叶名琛卒于寓所。因为事前叶无甚病痛,当地医生也无法解释其死因。据叶的中国仆人说,他实际上是绝食而死的。英方在叶名琛的木棺外裹以铁皮之后,将之运回广东。

  人物研究
  “六不”重读

  “不战”。其实是无兵可战,正规军正在讨伐太平军,非正规兵由于无薪可支,多数已经解散;当时广东清军大量装备冷兵器,少数火炮也远不及英法先进。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装备300英尺射程的滑膛枪,难以抵挡英法联军1200英尺射程来福枪的打击。清军与英法军队的不对称远远大于俄军和英法联军之间,几乎可以视同正规军屠杀平民。
  “不和”。是的,他没有弄清英法跟他交涉的真正目的是修约,以为英法纯粹是为了入广州城做生意。正由此而认准英法为了在广州的商业利益而不敢发动大规模进攻。他没有认识到面前强大的敌人:英法联军,而只是把敌人定格为英法驻华外交官员(如包令、额尔金等)及其随行的几艘战船,认为他们实力有限,即使被炸也损失不大,炸完了就得走人,于是他把国家的外交战争大事当成是跟几个洋毛鬼子斗气的儿戏,看谁的气长谁就胜利。
  “不守”。其实叶名琛也守了,任内还毙伤英军128人,他手下的军队比较少,敌我力量差距大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他还是“守”和“战”了一年多,甚至还派出类似游击队的队伍到香港。
  “不死”。未必,他是绝食而死的,但也可能就是自杀的。
  “不降”。是的,不降。
  “不走”。没有走,这与其气节有关,也与他的情报系统失灵有关,因为他所得信息往往与实情相反(大概因为手下探不到情报而虚构讨好叶以得奖赏:如英国在孟加拉战败;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战败,向俄国赔款;把英专使额尔金来华发动战争报成来华和解等等),所以在英法联军的几次攻城中,叶名琛都坚信:“……必无事,日暮自走尔!”

  史事解惑
  沙面何时成为外国租界?

  广州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又是《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口之一。但由于广州人民的斗争,英国人几次要求进入广州城都未能实现。
  在这里叶名琛扮演的是坚决反对履行条约的地方大员。而后,徐广缙被调往剿办洪秀全。叶名琛于咸丰二年(1852年)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这时和叶名琛打交道的港督是包令。包令上任后重提入城旧事,当然被叶名琛拒绝。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两国领事分别向粤督叶名琛要求租借河南地区,建造栈房,遭到拒绝,叶名琛被俘。
  1859年5月,英法官员正式向署理广东巡抚毕承昭要求租借西濠和沙面,最后迫使两广总督答应租借沙面。并于1861年9月3日签订协定。沙面地区从此成为英法两国租界。
  
  洪秀全为何不打广州?
  叶名琛在近十年的时间中,把广东的兵力几乎大都用于征剿广东境内的匪乱和防堵太平天国南下进入广东。
  有学者认为,洪秀全之所以绕开广东从广西直接进入湖南,与叶名琛重兵集结广东边界有关。事实上,太平天国纵横南方多个富裕省份,但惟独广东省没有进入太平军主力的征略范围。除此之外,广东素有中外通商都会之名,是邻省羡慕的殷实之乡,也是皇室勒索巨额财富的重要地区。多年的内战,几乎消耗掉了广东省的多数财富,但叶名琛主持下的广东政府,还源源不断地把已经紧缺的广东库银作为协饷输往北方各个战场充作军费。1851年7月,清廷一次即令广东统筹一百万两银拨解广西。
  
  英国为何把叶名琛关押在遥远的印度?
  英军认为,叶名琛在广东经营十多年,旧部无数,影响深远,如果把叶囚禁于大陆附近,不仅广东地方有可能派出营救小队,而且东南亚的华侨和华人也可作为内应从旁协助。
  其实,英国人在此已经犯了萨义德所称的“东方主义”的毛病,以欧洲人的“小人之心”度清政府的“君子之腹”。实际上,咸丰帝在得知叶名琛被俘之后,不仅没有任何营救或者通过实行交换战俘来搭救叶名琛的行为,反而因为害怕英法联军把叶名琛作为要挟清政府的人质而罢免了叶的一切职务,并让广东当局通知英方说叶名琛现在已为一介草民和罪人,其生死无关乎清政府的任何利益。“叶名琛办事乖谬,罪无可辞,惟该夷拉赴夷船,意图挟制,必将肆其要求。该将军署督等可声言:叶名琛业经革职,无足轻重。使该夷无可要挟,自知留之无益。”同时命令清军不要因顾及叶名琛而延误收复失地的行动:“著即传谕各绅民,纠集团练数万人,讨其背约攻城之罪,将该夷逐出省城。倘该夷敢于抗拒,我兵勇即可痛加剿洗,勿因叶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该督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叶名琛变成了无人拣拾的一堆垃圾。专制王朝帝王的薄情寡义、流氓无赖和视人臣为刍狗的做法可见一斑。

  资料链接
  叶名琛诗二首

  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
  空言一范军中有,其奈诸军壁上观。
  向戍何心求免死,苏卿无恙且加餐。
  传闻日绘丹青像,只恐愁容下笔难。
  
  伶仃南去叹无家,鹤信犹传节度衙。
  海上难寻高士粟,斗边真泛使臣槎。
  身轻跃虎波涛阔,望断慈鸟日影斜。
  惟有春风依旧返,女墙红遍木棉花。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张御临
  本版摄影(资料图片除外):
  本报记者 邹卫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