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枫林路理赔中心:江西师范大学人才强校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17:04

 

开放活力幸福的教研环境缘何而来

——江西师范大学人才强校纪实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人才队伍建设更是高校办学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

    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破除阻碍人才发挥作用的各种樊篱,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该校在江西高校率先实现“三大突破”——率先获得以高校为牵头单位的"863"计划重点项目、率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率先获得专项经费超500万元国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并且获得近两年来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批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些成绩,都是人才工作带来的积极效应。

    “打造‘开放师大、活力师大、幸福师大’,实现人才强校,我们一直在为之努力。”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说。

    打造开放师大,建设人才梯度转移的理想乐园

    “十二五”时期,江西师大确立了跻身全国师范院校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个十百千”的人才工作愿景,力争五年内自主培养1名院士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引进或培养10 名左右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端领军人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达到100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达到1000 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该校采取了多项措施——

    坚持“六心”引才。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坚定理念,在引进人才工作中倡导雄心、公心、虚心、真心、细心和恒心,并作为人才工作的制胜法宝。这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引进的优秀人才“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坚持海外引才。充分利用人才加速流动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化办学,吸引海外人才回流。上半年,该校还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这标志着该校教育国际化工作进入国家队行列。今后,江西师大将让每个学院落实至少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全校每年引进10个左右海外学科带头人或优秀博士。

    坚持柔性引才。针对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层次相对较低,人才载体相比落后,使得突出领军人才刚性引进比较困难的状况,江西师大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原则,实施了柔性引才机制,聘请一批高层次人才来校从事学术兼职,把该校建成“候鸟”人才的栖息地、人才环流的经停区。

    打造活力师大,建设人才发挥作用的创业田园

    人才是一种市场资源,哪里能体现价值,人才就会流向哪里。越是发展落后,越难吸引人才,越难留住人才。为了盘活人才队伍,激发人力资源,江西师大启动了几项重大改革——

    创建人才特区。结合学科建设需要,对特殊学科、特殊专业、特殊人才、特殊团队建立特别管理机制,实行特别政策,提供特别环境。针对一些引进人才容易“水土不服”等问题,积极探索吸引和利用国际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新模式、新举措,把海外引进人才集中起来,拟单独组建一个人才特区即国际文理研究院。在人才评价、业绩考核及津贴分配中试行项目任务考核、团队工作量打包计算、津贴团队分配等特殊制度,让他们从事交叉学科研究,专攻高水平科研成果,进而把人才特区建设成为学科发展的示范区。

    改革人事制度。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资深教授、首席教授制度,建立“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团队”的新型人才组织模式。给予首席教授和资深教授比领导干部和“双肩挑”人员更高的待遇,让他们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树立学术至上的价值导向和尊重人才的意识,实现“一个领军人才,带好一个团队,兴起一个学科,激活一个学院”的目标。同时,打通开放式培养人才的绿色通道,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需要,每年资助培养20名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赴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攻读学位、访学、进修,三年考核滚动,助推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以此培育未来的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建立“未来之星”式的人才储备库。

    改革分配制度。通过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分配制度,在坚持业绩评价与待遇考核标准的基础之上,实行优劳优酬,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原则。试行拔尖人才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大幅提高教学科研关键岗位的津贴待遇,专门研究出台了《突出成果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对重大项目、奖项和高水平成果的配套资助和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打造幸福师大,建设人才心向神往的美好家园

    建设幸福师大,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职工乐业、社会乐助,让人人感到在江西师大工作生活最幸福、最有尊严、最有生命质量。该校致力于生态校园建设,上半年被评为江西首家“野生动植物保护示范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为了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实现师生同校,建设和谐校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该校已经获批在老校区建1栋、在新校区建5栋、一共1000多套教职工周转房;九江共青城市原则同意该校在共青校区建500栋高层次人才别墅。在房源分配中优先照顾高层次人才,并且把最好的一批房源预留给今后引进的拔尖人才。还建立了校领导联系高层次拔尖人才制度、后勤部门与学科带头人“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制度等。

    通过以上做法,近些年来,江西师大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有力地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人才队伍呈现新面貌。当前,该校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人才队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占39%,高级职称占50%,硕士以上占77%,其中博士560人,接近40%;全校拥有“双聘”院士、国家突贡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等获全国性荣誉的人才50余人。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家博士联谊会,这个由博士们自发组成的组织将发挥高层次人才更加积极的作用。

    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始终坚持学科引领战略不动摇、瞄准学科建设主题不放松、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不懈怠,聚精会神抓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该校共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此外,还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当前,该校学科实力得到提升,朝着学科结构优化调整、整体办学水平进位赶超的发展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今年,该校获得2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排全国高校28位,并获得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该校大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例如廖维林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高性能汽油抗爆剂MMT实现产业化,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0%,去年上缴税收超过5000万元。侯豪情教授带领的团队在电纺纳米纤维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投资6亿元、年产值达60亿元的年产2亿平方米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生产基地已在南昌市高新区隆重奠基。

    当前,在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江西师大已形成了“事业引人、待遇留人、感情暖人、环境育人”和“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良好氛围。开放、活力、幸福的江西师大已逐渐成为高层次人才的理想乐园、创业田园、美好家园,人才强校的战略目标必将实现。(本报记者  胡晓军)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3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