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交税:120双镜头反光相机评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04:29

120双镜头反光相机评话  

2010-05-31 14:27:27|  

  双镜头反光相机是最古老的机种之一,它的前身是1872年Marion制造的Reporter双镜头相机(图1a),这个将两个相机机身叠合,上面的机身通过磨砂玻璃调焦屏调焦,下面的相机使用9×12cm的干板摄影相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取景与摄影镜头分离的双镜头相机。1881年伦敦一个天文台的台长为了记录云图,将双镜头相机的取景镜头后增加了一块反光镜,从而在俯视取景的毛玻璃上形成一个上下正立、左右相反的实像,成为最早的双镜头反光相机(图1b)。1889年Simplex Magazin (图1c) 可以内装24张6×8cm的干板,成为第一台可以连续输片的双镜头反光相机。由于双镜头反光相机比机背取景的相机更方便,比早期旁轴取景相机调焦更精确,到19世纪的末期,欧美诞生了几十种结构各异的双镜头反光相机,画幅一般在6×8~9×12cm之间。由于画幅大于现代的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因此这一代的的双反相机又称为大型双镜头反光相机。画幅过大导致相机的体积大于当时的单镜头反光相机,大底片还使取景与摄影镜头距离过远,取景器视差过大,难于准确地取景构图。使第一代的双镜头反光相机在与单镜头反光相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并未形成潮流。

  1928年,使用6×6cm画幅的禄来福来克斯(Rolleiflex)由德国的福兰克--海德克公司推上市场(图2),迎来了120反光相机的第二个春天。

  这台相机使用75mm焦距的镜头,取景镜头孔径f/3.1、摄影镜头为4片3组的天塞镜头,孔径f/4.5,快门 1~1/300秒,6×6cm的画幅6张。请读者注意,现代双镜头反光相机的这位祖师爷,除了摄影镜头的孔径略小之外,其他的结构参数与设计方案在70年间不仅没有大的变化,而且成为他人仿效的典范广为流传,这在相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极其罕见的案例。

  1932年禄来推出使用127胶卷拍摄4×4cm画幅的小型禄来双反相机(图3a),并首先采用摇把卷片。1932年,禄来的主流机型开始采用120胶卷,1933年禄来开始推出其经济型的禄来柯得(Rolleicord)系列(图3b)。1937年禄来自动型(Rolleiflex Automat)投产(图3c),该机的摇把输片与上快门、计数联动,并使用两个拨轮调节快门与光圈,形成了禄来的全部技术特征。到20世纪50年代,禄来开始广泛使用f/2.8的大孔径镜头,1959年在E2型上首次使用曝光表(图3d),又成为当代高档120双镜头反光相机的代表。

  在上个世纪30年代,6×6画幅的双镜头反光相机,比当时的中画幅单反相机小巧轻便,拍摄时机振轻微,取景器中的景物不会消失,因此比中画幅单反更易于操控。120双反的画幅又比当时新兴的135相机大得多,放大后照片的像质好得多,而且方形片幅便于后期构图剪裁。这种左右逢源的优势促使当时各相机厂紧随禄来之后,形成一股开发120双镜头反光相机的热潮:1933年福伦达(Voigtland)的Super B(图4a)、威尔塔(Welta)的Pilot(图4b)面世,1934年威尔塔的Perfekta(图4f)与蔡司依康的Ikonflex(图4c)投产,1935年的Mentereft(图4d)、1936年的Boyerflex(图4e),都成为当今相机收藏家索求的名机。从图中可见,这些早期的120双镜头反光相机,结构不同,各具特色。从此之后,全世界几乎所有知名的相机生产厂家都生产过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但是惟有禄来的结构方案被广泛采用并流传至今,足见禄来设计之成功与技术之成熟。

  1948年哈苏推出6×6画幅的单镜头反光相机,开创了中画幅120单反相机的新里程:新一代的120单反相机,体积与120双反相似,可换镜头与无视差的优势立即得到专业摄影师的认同。再往后,胶卷质量的提高缩小了135与120质量的差距,彩扩机的普及将小型相机送入了千家万户。在120单反与135小型相机的两面夹击之下,120双镜头反光相机的生产从50年代末期迅速萎缩,逐渐退出市场。但是西方不亮东方亮,另一个120双镜头反光相机的生产中心却在年轻的新中国悄然形成。

  1956年,北京的大莱厂生产出“大莱”(图5a)(后改称“五一”)牌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公私合营后大莱并入北京照相机厂, 相机改名为“长虹”(图5c)与“天坛”牌,成为新中国现代照相机工业的开国元勋。此后1958上海照相机厂试制的58-Ⅳ型与西北光学仪器厂试制的“长乐” 牌(图 5d)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也都是中国照相机工业先行者们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可惜由于受到工艺水平的限制及“大跃进”与三年自然灾害后对经济的调整,除北京少量生产了一些“长虹”与“天坛”相机之外,其他产品都夭折在试制的襁褓中。

  1962年,从生产135相机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上海照相机厂,推出了上海4型(后改称“海鸥4型”)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图6a)。该机使用75mm焦距、孔径f/3.5、3片3组的镜头,快门1-1/300秒,旋钮输片自动停片,基本上达到了禄来柯得50年代初期的水平。此后,1968年上海照相机厂又投产了用摇把输片的4A(图6b),1969年推出用红窗计数、可兼容6×6与6×4.5画幅的4B及还可以使用135胶卷的4C(图6c)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机系列。海鸥4系列价格、结构与用途符合中国的国情,投放市场后立即畅销全国。

  从建国后到文革期间,国家将照相机定为生活奢侈品,极少进口。除新闻单位可以通过内部特批进口少量的德、日相机之外,连地方的企业与事业单位都很难求购到适用的相机。海鸥4型问世首先解决了单位用机的燃眉之急。当时海鸥4型与4A成为摄影师的制式装备、身挎120双镜头反光相机成为记者身份的标志。

  从相机的结构特点出发,现在我们都认为120双镜头反光相机最适于拍摄风光与小型团体照,但是当时没有选择相机的余地,只能用技术弥补相机的不足:取景器影像左右相反难于取景,就使用简易的框式取景器抓拍动态;调焦太慢,使用目测调焦;没有变焦镜头,根据构图需要前后跑动抢点拍摄;没有测光表,买一个5分钱一张的测光计算盘背诵常用曝光量;最近调焦距离只有一米,加上近摄镜取景构图后,把近摄镜换到摄影镜头上,将相机升起45毫米微距翻拍。在老一代摄影师心目中用120双镜头反光相机,风光、人像、新闻、体育、舞台、静物样样能拍,120双镜头反光相机是万能的!

  那是一个追求摄影真谛的年代,摄影圈中没有“唯武器论”的流毒,爱好者中没有 “一步到位”挑选器材的奢望,人们不会为测光模式、曝光模式、调焦模式等生僻的术语所困扰,但是大家都在关心用光、构图,都在挖空心思地研究如何能用自己手中简陋的相机拍出更好的...

    购机时注意:

    1.调焦旋钮不应有间隙。调焦环置无穷远时取景屏上无穷远的景物应当十分清晰。
    2.调焦环置无穷远时镜头托板与机身间的间隙应当均匀一致(图8b),以防调焦系统因受压变形而失准。
    3.各挡快门均应灵活动作,1~1/30秒能听到快门延时声音有阶梯差异,1/60、1/125秒眼观能发现曝光时间不同。自拍机构延时动作声应当稳定、清脆、连续。
    4.打开B门调节光圈,光圈叶片应能随之正常缩放。
    5用一个缠有120胶卷保护纸背的芯轴装入相机,正常装片后输片到12张,打开后背观察纸背上数字“12”的位置是否正确。以判断输片与停片系统的精度。
    凡是通过以上检验的相机均可正常工作。

    年轻的影友们,让我们也拿起120双镜头反光相机:检验自己摄影的功力,领略中画幅相机的魅力,体会前辈摄影人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