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etc信用卡有年费吗: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4唐朝——唐宣宗李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36:30

唐宣宗李忱

姓名

李忱 庙号  宣宗 谥号  圣武献文孝皇帝(初谥)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

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其后加谥)

陵墓  贞陵 政权  唐朝 在世  810年859年 在位  846年-859年 年号  大中847年-860年十月 唐宣宗是宪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论辈分,他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他在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被封为光王。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弥留之际,把37岁的光王李怡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他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顺宗以后的11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他死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岁。另外,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人物简介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唐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命令张义潮

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宣宗即位后,就把武宗信任的道士赵归真等处死,但是他不久也拜了一个衡山道士刘玄靖为师。后来,他还下令整修武宗在大明宫所建的望仙台,由于谏官的反对,才只好停下来,但是他对道术和丹药的热望并没有丝毫的减退。到大中末期,宣宗中毒越来越深,为了能够得到长生不老的法门,他派人到南方寻访到罗浮山人 轩辕集,向他寻访“治国治身之要”。

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人,性旷逸。《全唐诗》卷568-570录存其诗3卷;《全唐诗补编》补诗2首。唐宣宗时,授弘文馆校书郎。

宣宗亲眼目睹了武宗服食金丹中毒而死,也很明白自秦皇汉武以来向方士求取仙药的事很是荒诞无稽,但是,长生不老的无穷诱惑终使他自己也无法逃出这样的一个怪圈:信任方术、梦想长生,服食所谓仙丹妙药,最后毒发而死。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复建,名黄牛祠,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巳禹王,改今名。现存庙宇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等

对此,朝廷官员纷纷提出劝谏,谏官的意见尤其尖锐。宣宗派宰相向他们做解释工作:“替我转告谏官,就是道术再高明的方士也不能蛊惑我。我听说轩辕集是一代高士,只想与他谈谈而已。”轩辕集也许称得上是有道之士,他见到宣宗以后并没有谈及那些方士的诡异之道贞陵神道翼马。到大中十三年春天,他态度坚决地请求重还山中修炼。宣宗对他说:“先生少留一年,等我在罗浮山给你建的道馆修成再走也不迟。”但是轩辕集丝毫没有继续留下的意思,坚决要走。宣宗很不解:“先生这么着急舍我而去,难道是国家有灾吗?朕有天下,竟得几年?”轩辕集取笔写下“四十”,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而这一数字正与宣宗在位的时间相同,使人不禁感觉冥冥之中兴替自有定数,宣宗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唐玄宗为僧图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连环画原稿-唐宣宗训女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唐宣宗-游历奉新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
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字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这个奉新民间流传很广的故事是否属实,因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得据《豫章书》和奉新旧志记载:唐宣宗为避武宗之忌,曾为僧支游四方,的确到过奉新县的百丈寺

唐宣宗到奉新后,遍游奉的新的山水名胜。奉新西南部的“驾山”因唐宣宗经常登临而得名;“驾山”之南的“王见山”因唐宣宗看过而得名;百丈寺的名景“流觞曲水”,乃唐宣宗为了避暑,凿石引泉而来。此外,百丈山的大雄峰、犀牛瀑布、灵境亭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唐宣宗的游踪。

唐宣宗时,改名为昭觉寺。因临济宗祖师之一、宋代圆悟禅师曾两度住持于此,从而被国内外禅宗--临济宗奉为祖庭之一。圆悟墓至今犹存。

唐宣宗在游览中还留下了不少题咏。他在游历百丈山大雄峰后,留下《百丈山》诗一首: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

仙花不间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

惟有上方人罕到,晨钟暮鼓碧云端。

这首诗在赞誉奉新仙源灵境的同时,还流露出欲君临天下的雄心。唐宣宗在犀牛潭瀑布游览时曾遇上了怀海的弟子、禅通人,于是面对瀑布高声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听后,应声而答:“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此时的唐宣宗对将来登基即位已充满信心。几年后,他改名李忱,真的登上了大唐的皇帝宝座,实现了他的平生宿愿。

大悲寺,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唐宣宗即位后,对为僧云游的日子难以忘怀,对百丈寺僧人对他的照顾心存感激,对佛教更加推崇备致。因此一即位,他就赐百丈寺“大智寿圣禅寺”匾额,并杀了要唐武宗废除佛教的道士赵归真,在天下推崇佛教。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

白云寺位于宁乡县城西35公里的回龙山。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85年),后毁于火,清顺治年间重建,后屡加修葺,寺宇

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千年古刹昭觉寺位于成都市二环路外动物园背后的青龙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唐宣宗时赐名为昭觉,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誉。

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唐宣宗为僧的传说,主要来源于佛教中人。虽然一些文人大夫们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但也都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那么,为什么在佛教僧人中会传出唐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传说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时,曾对佛教进行过毁灭性的打击,引起佛教僧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武宗怀有愤恨之心,到处捏造武宗的坏话,败坏其名声。日本当时有一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听到这些事实后,还将其记载到《大唐求法巡礼记》这本书中。宣宗即位后,重兴佛教,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尽,想方设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为光大佛教,这些僧人大造舆论,于是就在他们中传出宣宗出家为僧,并一直和禅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润德泉。唐宣宗赐名,古色古香,是周公庙最吸引我的地方

查阅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正史,虽并无发现唐宣宗为僧的史料记载,但其中也确有些地方让人揣测不透。比如在《旧唐书·唐宣宗本纪》中就记载有宣宗为光王时为了避祸,假装痴呆,文宗、武宗常常在宴会上把他当作笑料,武宗气盛,对他更加傲慢无礼等等之词。接着又云:“宣宗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民间疾苦。”如此等等。综上所述,我们不能不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如果说宣宗为僧之事完全出自文人士大夫和僧人的杜撰,那么正史中“久历艰难,备知民间疾苦”又从何而来?第二,宣宗为光王时,是否因为受到武宗的迫害,被迫流落民间,隐匿为僧呢?即使退一步说,假若宣宗真的隐匿为僧,武宗病死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宦官立其为皇太叔,不几日,唐宣宗便登基即位,时间仅仅相隔10余天,宦官们在找到他之前,就非常肯定地认为一定能够找到他,而且会这样容易地就将他找到?此外,众所周知,宣宗是一位恩怨分明、报复心理极强的人,如果真像传说的那样,武宗曾差点将其迫害致死,那么他即位后,竟然不对武宗进行任何报复?有一次,朝臣李景让以叔不应拜侄为由,奏请将武宗等神主迁出太庙,宣宗将这件事让群臣议论,结果不了了之,并未采纳李景让的建议。

唐宣宗大中2年公元848年;肇基过程:唐监察御史闽中文章初祖黄滔生于唐文宗开成5年(8 4 0年)。公元8 4 8年由涵江延寿里...

唐宣宗吊白居易诗中写到“胡儿能唱琵琶篇”,它高度概括出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之所以能够这样,除了这首诗...

唐代安国寺悟空塔(唐宣宗为齐安法师建造)

看来,唐宣宗是否做过和尚一事,根据现存的史料,很难给它定下结论,只有等到发现新的材料后,再去揭开这历史之谜吧。相传唐宣宗在奉新还留下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唐宣宗在百丈寺当和尚时,百丈村里的一位模样俊俏、心地善良的姑娘经常缝衣做饭,对他非常关心,使流落他乡的唐宣宗非常感动,只因受到佛规的约束,不敢表达爱慕之心。唐宣宗即位后,虽有众多嫔妃,但总忘不了百丈村的俏妹子,于是派了一队人马到百丈村来迎她进宫。这队人马进村后,四处打听俏妹子的家,村里人以为俏妹子犯了什么罪,官府派出人来抓她,于是赶快派人一俏妹子家通风报信。当时正好俏妹子一个人在家里,从没见过世面的吓得上吊自尽了。唐宣宗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觉得对不起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就命人按照皇妃的殡葬规格,将俏妹子埋在百丈寺左侧的山坡上,这就是百丈山区至今仍在流传的“皇娘墓”的故事。

在百丈寺,现在还存有“皇娘墓”的遗迹,还在流传着许多有关唐宣宗在百丈寺寺故事。 

唐宣宗-惜人才

唐宣宗李忱即位(公元847年)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缀玉,文章字字如缀玉;联珠,诗歌象珍珠串联。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文佳作。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说他是“诗仙”,是誉美之辞。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仔细想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诗人,称白居易为“诗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云”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难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饮用。他的政绩为世人所知,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

后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尚书。但晚年不得志。58岁时定居洛阳。正要重用他时,得知他仙逝,这对宣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对白居易的无限敬重和怀念。我们知道,《长恨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是它的主题。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琵琶行》和《长恨歌》各具特色。它们一直传诵国内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文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篇,成75卷。传世名篇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卖炭翁》、《观刈麦》、《轻肥》几乎家喻户晓。他的《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内容切实,见解精辟;他的《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批评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历来为人重视。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

运祖塔 即希运墓塔。唐大中十一年(587),希运圆寂,唐宣宗授以“断际禅师”封号,葬于黄檗山塔前村

对比之下,唐宣宗对那些目无法纪、仗势凌人、欺压无辜的所谓“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个乐工叫罗程,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晓音律,很喜欢他。但是,罗程恃才横暴,以小故杀人,被捕入狱。有些乐工罗拜于庭对唐宣宗哭诉道:“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得复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断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罗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于是还是把罗程处以死刑。不仅如此,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后人称他为“小太宗”。

唐宣宗-子女

     

万寿公主

万寿公主,下嫁郑颢。公主为唐宣宗所宠爱,前此下诏:“先王制礼,贵贱共之。万寿公主奉舅姑,宜从士人法。”旧制:车舆以镣金扣饰。帝曰:“我以俭率天下,宜自近始,易以铜。”公主次每进见,帝必谆勉笃诲,曰:“无鄙夫家,无干时事。”又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之祸,不可不戒!”故诸主祗畏,争为可喜事。唐宣宗遂下诏:“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改嫁。”

永福公主,曾许嫁于琮。

齐国恭怀公主,始封西华公主。下嫁严祁。祁为刑部侍郎。主薨大中时,追赠及谥。

广德公主,下嫁于琮。初,琮尚永福公主,公主与帝食,怒折匕箸,帝曰:“此可为士人妻乎?”更许琮尚主。许琮为黄巢所害,广德公主哭着说道:“今日谊不独存,贼宜杀我!”巢不许,乃缢室中。主治家有礼法,尝从琮贬韶州,侍者才数人,却州县馈遗。凡内外冠、婚、丧、祭,主皆身答劳,疏戚咸得其心,为世闻妇。

义和公主。

饶安公主。

盛唐公主。

平原公主,薨咸通时,已而追封。

唐阳公主。

许昌庄肃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时。

丰阳公主。

唐宣宗-贞陵

     

贞陵

唐宣宗贞陵,位于陕西省径阳县西北30公里黄村北的仲山之上,海拔1003米。其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 李忱在被宦官拥立为皇帝后,恭俭节约,励精图治,明察秋毫,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藩镇势力,河朔三镇归顺唐中央,收复长期被吐蕃占领河陇失地,一度出现大治的景象,被誉为“小太宗”,史称“大中(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但唐国势日衰,满目疮痍,已非贞观政治,尽管兢兢业业,最终也没能挽回唐室的衰败。大中十三年(公元559年)八月七日,他服用长生药中毒,一病不起,后离开人世。时年50岁,葬于贞陵。

贞陵依山为陵,陵园面积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园东、西二神门外两对阙址分别位于仲山东西两座山的峰颠之上,形势壮观。

陵园东南和西南二角阙址相距1600米,南神门东西居中;东南和东北二角阙址相距2800米,东神门南北居中;东北角阙址西距北神门1600米,西北角阙址东距北神门1200米;西北与西南二角阙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门相距3300米,东西二神门相距1950米。

陵园东南角阙址位于泾阳县石滩村西北,角阙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状,长、宽各12米;西南角阙址位于泾阳县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阙址位于淳化县富德大队庙坡北,三个角阙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径14米。

鹊台现存二阙址位于泾阳县庙背后村北,北距陵园1982米,二阙址东西间距100米。二阙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长16米、宽10米。

乳台二阙址在陵园南482米,位于王东村和王西村北,二阙址东西间距148米。二阙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长20米、宽14米。

鹊台西北200米,即庙背后村北130米,陵园南2000米,有一建筑遗址,范围东西250米、南北200米,此为下宫遗址。遗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庙碑”。寝宫位于朱雀门内北仲山正峰(俗称走马岭),墓道南北长约37米。

门狮的形制同崇陵。石狮身高1.72、身宽1米。 神道石刻组合与泰陵相同,东西列间距68米。

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24米。华表高6.9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计算在内)。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线刻蔓草花纹。东列华表的东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个棱面花纹保存较好;西列华表柱身断裂,柱身风蚀较甚。

翼马

翼马位于华表北22米。翼马身长2.83、身高2.80米。东列翼马头如河马状,头顶无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马头顶有独角,独角长0.34米、宽0.17米、残高0.17米,缚尾,臀部后倾,雕刻拙朴。西列翼马马背之上前后分布24个圆窝,窝径3-8厘米,窝深0.5-1厘米。二翼马的左右翼翅均于颈上部相连通。

鸵鸟身高1.11米、身长1.40米。腿短似鸭形,整个屏面饰满浮雕山石。

石马身长2.05米、身高1.75米。马背置鞍鞯,无马镫,披障泥,马身鞅鞦及饰物简化,马尾下垂,脖下系铃。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马不同,贞陵仗马马背之上凿有圆窝。西列南数第一石马,马背上有圆窝13个,窝径4-6、窝深0.5厘米;东列南数第一仗马,马背上有圆窝16个,窝径4-7、窝深0.5-1厘米。

主题:我的皇陵情结之(二十)唐宣宗李忱 贞陵

石人的形制同庄陵。东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身高2.88米。东列应为文官,西列应为武官。但现存西列南数第二石人,其服饰、造形均同东列石人,当为文官。东列现存6个石人,均为文官,未发现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北神门外石马现存2对,东西列间距25米,南起第一对在阙址北25米,第二对在第一对北22米。形制与神道上石马相同。

贞陵的石刻形体已见差异,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这些石刻既无中唐时期精细圆和的资质,也没有盛唐时期粗壮魁武的气势,更没有初唐时期古朴新奇的风格。显示了国势衰竭,是亡国前夕窘迫荒凉的写照。可以说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