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封闭的涉谷安卓1.3:人生三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6:23
今天看宋代诗人蒋捷的蒋捷《虞美人•听雨》,心中莫名地涌起一阵悲怆,不得不惊讶于古人睿智的思

想和看法。岁月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在人的心头刻下时光的痕迹。少年,中年,老年是人生的三个必经阶

段,人们在激情澎湃中度过少年,在焦头烂额中度过中年,在平淡从容中度过晚年。

      少年时,懵懂无知,天真烂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烦乱的时

候有些“找不到北”;等到老年,见多识广,历练得世事洞明,人情达练,看事物往往能搞透彻见底,洞察

本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山水万物又变的简简单单,自自然然了。

 

虞 美 人

蒋捷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这首《虞美人》是他晚年隐居太湖竹山时所作,自题“听雨”,这是全词的立足点。在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蒋捷隐居深山,远离人世,生活是幽静的,但他的心却不能完全静寂,在一个风雨绵绵的晚上,他又失眠了,独自醒卧在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往事又一段一段的浮现在眼前。

他首先想起温暖幸福的少年时代,无忧无虑,欢歌游冶。同是这样一个雨声淅沥的夜晚,地点却是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在这“烛明香暗画楼深”的画面里,着一“昏”字,色调是多么温馨迷人啊!

接着,他又想到自己的中年,正值国家丧乱,山河破碎,生民涂炭,自己为避兵祸而四处漂泊,无家可归。也是在这一片绵绵细雨里,作者独眠在客舟中,栖息难定,就象一只被风雨打散的孤雁,在苍茫的天空,绝望地叫着,飞着……“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该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象,作者身在舟中听雨,并未远望,而且在雨天,孤雁、低云都不可见。作者是在想象中,勾画出一只在苍茫背景下的孤雁,用以自况漂泊的身世。

最后,作者思绪又回到了眼前,窗外的雨声还是那样淅淅沥沥,恍如往昔,而实际上自己是独卧在僧庐之下,“鬓已星星”,垂然老矣。“众响渐已寂,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壁挂佃衣”,在这样一个凄绝的环境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奔走了一生的老人,白发苍苍,孤苦伶仃,蜷缩在风雨飘摇的僧庐下。“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结尾两句,概括地抒发了作者一生难方的悲愤,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如此反复无情,沧海桑田,谁能料定?只有阶前的雨声,还是那样点点滴滴,无穷无尽,如烟的往事,也在这濛濛细雨中愈淡愈远了。

这首词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叙说了作者颠沛流离、愁苦潦倒的一生,作者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漂泊景况、晚年的凄凉境遇,都无不是和家国的兴衰紧紧相联的,这是一曲人生离合的悲歌,也是一曲家国破碎的哀歌。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也是写一个绵绵风雨之夜的“无限江山”之思。不过,李煜是亡国之君,过着阶下囚的屈辱生活,有失去小王朝的顿足动荡的生活又使他更深沉地了解了人生。当他以一个身居僧庐的老者来回顾一生时,心境已渐平淡,亡国之思也已深深地沉淀下来了。我们只有透过他对身世无可奈何的喟叹,才能感受到亡国之祸在他心里留下的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