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之七子护京华2:中国式领导风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05:29

中国式领导风格  

       一、领导形象:领导就像皇帝和父母
  在商务背景下,决策者们被看做是“皇帝”,在国企的环境里更是如此。下属就像“臣子”,他们不应该质疑或不服从命令。孔子的重要教义提倡“忠”——对皇帝的忠诚——这一点在商业社会也得到相当的认可。
  然而还有一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这样的位置是很危险的,如果皇帝发怒,臣子就会丢掉性命。这种恐惧通常会为企业带来转弯抹角、曲曲折折的政治。“臣子们”通常会花费很多精力确保他们一直“看上去很忠诚”,而不是集中精力于正常工作上。
  还有一些小公司的管理就像管理家庭一样。这种文化通常存在于私企当中。君子的前提是尊敬和顺从父母,也就是“孝”。多数商界领导试图在工作单位再现“家庭”的环境氛围,他们对待员工像对待孩子一样。这种态度决定了通常是“父母”做决策,员工同样是不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问题。这种领导风格的积极结果是,当领导是“慈爱的父母”并做正确的决策时,员工感到被信任而有动力,业务也会随之扩大。然而如果领导处于高高在上的支配地位且很严厉,通常就会在公司制造一个有点儿令人恐怖的环境,员工受到指责和处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不与他们进行沟通。
        二、领导风格

 1、自上而下
  多数中国商界领袖都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风格,私人投资企业更是如此。一些人说中国企业家对待生意像对待自己的妻子一样(只有他们自己才可以照料公司事务,其他人都不行)。无论生意规模大小,通常都由首席执行官或主席下达命令或做出决定,与我们前边例子中辞职的国外朋友经历相似。

李东生先生(TCL电子的董事长兼最大股东——TCL是中国一家著名电子集团,被认为是第一家“走向世界”的中国公司)最近公开承认在TCL欧洲业务的分支机构方面他所犯的主要错误就是让他的一个几乎没有国际公司商务经验的朋友去管理欧洲业务(其欧洲公司一直遭受严重亏损,后来TCL在欧洲提出了破产申请)。
  中国领导在做重要决策时通常都不会解释,有的可能会与密友或自己的圈子商量,然后自己做出决定。极少与中层经理或业务部门主管沟通以征求他们的意见,更不用说寻求员工的反馈了。对员工的期望很简单,就是要求他们能够执行决策,不问问题。
  很少有公司制定员工手册。即使有规章制度,通常也都是不成文的。新员工往往是从那些在公司工作时间长一点儿的人或老板的密友那里得知这些规定的。真正的领导权通常掌握在老板手中。大家都很清楚那是老板的生意,老板的钱。
        2、老板从不犯错误
  高层管理团队通常作为“支持者、提供意见者或顾问”而服务于老板,而中层经理属于暂时 “停在那儿”的人,不是升职就是降级。所以,他们所做的任何重大决定或改变都将有可能被忽略。
  请记住,在组织里,中国人会应用中庸的黄金法则,在集体中平衡他们的位置而又保持从众性。这意味着员工会跟从领导的看法和管理做法,以便促进和谐,在主流中站稳立场。
  我们有位中国朋友曾在北京附近的一家大型私人能源集团工作。10年前公司的创始人考大学三次都没考上,于是他成立了一间小小的只有三个员工的煤气罐送货公司。今非昔比,现在他的公司给很多大城市供应天然气,年收入达2亿美元。高级管理层的多数人很早就加入了公司,曾经跟老板一起骑三轮车送煤气。唯一的一个例外高管是一位企业管理顾问。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头衔“国际业务总经理”,而大家都知道他没有一点儿实权。
        3、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老板们普遍认为信息太多会使下属困惑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他们希望每个员工都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问问题,不表现主动性。
  中国小型到中型组织的管理方式一般是事无巨细,甚至到了使中层管理阶层几乎无法生存的程度。高层领导参与公司的各级部门运作和公司发展各个阶段的决策。这种不断干预自上而下的做法最终导致混乱和员工的冷漠或懒散。
  几年前海花和某大型国企的一个拥有400多员工的附属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同工作,帮助该公司建立国际战略联盟以赢取数十亿美元的巨额合同。

有一次她和首席执行官一起从法国飞回中国,飞机降落后他开始打电话安排接机的司机和与他们一起旅行的法国客人的后勤接待事宜!除了“后勤经理”的角色,他还要为所有高层和中层经理签署薪金支票。如果他出差的话(实际上他经常出差),大家只好等他回来再领工资。

4、基于“需要知道”基础上的沟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员工的读心术日臻完美。读心术即猜测老板在想什么并在没有明确限定的框架内工作。中国老板很少面对全公司发表讲话。征求员工的意见可能会被看做不够强势,或在下属面前丢面子,而不会被看做是更好的沟通技巧和领导能力。这种现象同样源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框架。中国的老话有“言多语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老板们还常常下达很简短的,只是你需要知道的,有时候甚至是需要破译的指示,以便在下属当中识别亲密的盟友。能够精确地领会老板想让他们做什么,并很好地贯彻老板意图的那些人将会得到很好的提升机会。
  如果老板们说得太多或跟他们的员工走得太近,他们也会感到过于暴露或有在员工面前降低威信的风险。他们感到更舒服自在的是和他们最信任的员工在“你们需要知道哪些”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他们中的多数人会建立一个处在员工之上的“孤家寡人”的形象。
  很多中国老板做决策是依靠他们商业上的敏锐直觉、非正式的和非系统化的信息收集,而不是依靠西方所使用的正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他们为自己成功的决策而自豪,而对于决策的过程和成功的关键他们会三缄其口。

三、成因分析

1、儒学的影响
  前文曾提到孔子创立的关于道德智慧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得到大多数皇帝的认可。儒学的影响包罗万象,延伸到政治、社会、教育和文化领域。如何成为一名理想的君子,这样的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与他人相处、如何参与政府运作,在这些方面孔子的教义都提供了基础。

有些西方人常常会拿孔子开玩笑。然而必须记住,在中国,孔子非常受人尊敬。即使多数中国人不会对这种玩笑做出反应,但他们会把这种行为看成对中国文化和对中国的不尊重。
  “文革”期间,儒学被批评为“封建迷信”思想。然而孔子的教义最近重新开始流行起来,很多中国商界领袖和企业家坚持不懈地信守孔子的原则。当今多数中国企业家都用孔子思想的“君臣”或“父子”模式来管理他们的生意。
  要详细阐述儒学及其影响意味着需要另外写一本书(或两本)。我们在此与大家分享能强调说明中国人的根本思维的两个原则(与西方的思维很不一样)。
2、等级制度是关键
  孔子的教义倡导“君臣”,“父子”。在中国,孔子建立的严格而又微妙的等级制度概念仍然存在。这种等级次序在商业社会甚至更加明显。
  由于近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也产生了重大变化。新中国过去曾经只分为三个阶层——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今天,最精英的那部分人是政府高级官员、学术界著名人士、资产上亿的企业家、国际公司高管以及国企高级经理。他们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权力和财富是区分一个人重要程度的最重要因素。  

(本文摘自《像中国人一样思考》作 者:张海花 杰夫·贝克  出 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