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名车标志: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江苏油田第一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41:45
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作者:Admin  来源:江苏油田第一中学校园网  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9-11-5 14:39:54  点击数:197 【字体:   第一次接触一种新事物,总会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由于个体的知识水平有高低,认识能力有强弱,钻研事物本质所使用的精力有差异,认识也就不可能尽同。新课程是新事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也就成了新事物,在对它的理解和实践上,无一例外地可能出现偏差,出现误区,不走出这些误区,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其后果是不仅害学校,害自已,更害学生。因此,我们极有反思我们的教学,找出我们教学中的误区,走出误区的必要。 通过参加“通识”、新课标、新教材几轮培训,更通过平时听老师们的谈论、听老师们的课以及自己教学的反思,我觉得,我们的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常不自觉地步入了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师生平等共同学习中的“首席”,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就随之削弱了,教师就可以少引导甚至不引导了,课堂也就成了难闻教师声音的自学式课堂了。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最早进入新课程的,因为“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诸多内容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而笔者在“衔接实验”的过程中也就曾入过误区走过弯路,让学生自主作文、自主阅读、自主办报、自主看电视,一切自主,老师悠哉游哉,极少去指导,还美其名曰“自主式语文教学法”,结果语文教学质量直线下降。 查找原因,都是理解错误惹的祸。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缺少哪一个方面都不行。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必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何指导?这就要从引导的特点入手来探究引导的途经和方法。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应包括做人的价值(此方面却恰恰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容易忽视的领域,原因不必细析)。引导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燃他的斗志,鼓励他不但攀登。说白了,我认为新课程的“引导”就是传统教育中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意思与孔子倡导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相一致。 1.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三个显著特点: 其一是生活化。所提出的问题是生活中常会遇到的问题。如,有位教师在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来推测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寂寞、惆怅等等——思念弟弟、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思念妻儿)、创作背景(读——答曰:怀念弟弟——师:仅仅是如此?生——否:“兼”——文中序里找依据:生一曰可能是失去亲人,二曰可能被贬官,三曰依据看过的材料——师肯定)和创作心情(苦闷、惆怅、忧伤、抑郁、孤独、难过等等——师: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对待骨肉分离?)。由此而下,教师自然提出“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通过这种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想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再如,一个老师上数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画太阳从地平线刚往上升起的图画,出现两种情况:一种画的是真实图景,一种画的是数学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分析谁画得好?然后过渡到讲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将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将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引入课堂,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其二是有挑战性。需要学生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和经验才能解决问题。如以上文语文教学的例子中,教师在学生答出词的主要内容是怀念弟弟时,教师追问:“仅仅是怀念弟弟吗?”这一问来得异峰突起,有挑战性,原词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学生要认真思考,根据序中的“兼”来判断。我们上课时也爱提问题,但我们想过没有,我提的问题有挑战性吗?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吗?没有这样价值的提问我觉得没有比有要好,少比多要好,特别是那些“是不是”和“对不对”的问题我觉得更不宜时时出现。(也许谬之极。) 其三是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惟一的。因此,这个学习活动有多方面的价值。(仍举上语文教学例子中答案的开放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适当的引导,没有任何包办代替,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开放性不仅仅限于结果,更体现在探究的过程,据学虎老师介绍,数学新教材,常常要求学生解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思考过程的开放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有些学生答题结果错了,但只要有过思考,特别是有价值的思考,就锤炼了思维,这比只得一个答案,没有思考过程者的收效更大。(也许这又是谬论)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上文所举语文教学例子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就是通过同桌,然后小组交流来实现的:想上天——怕寒冷——留人间,进而揭示词之主旨。继而引导学生找喜欢的词句,并讨论,这样,对重点词句分析,更深入地理解了主要内容和主旨。这一切都有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又一直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 3.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 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上文语文教学例子的最后,让学生举生活实例,谈感受。再如,政治、历史上的让学生谈观点等,要想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教师也必须找准恰当的角度引导学生谈真实的想法,那些找到书中答案让学生记住的做法,很难培养学生独立判断、阐述问题的能力,即便考试成绩再好,其能力不可能很强。(隔行如隔山,也许谬不必驳。) 以上主要以语文为例来谈,据我所访所知,其它学科虽与语文教学有别,但异中多同,再不赘述。 误区之二:山区农村初中,条件有限,没有什么课程资源可开发,我们还是只有啃课本。 曾有很多人传言,也不乏一些知名人士神秘地透露,中国新一轮课改是“海归派”根据西方的教育做法倡导并主持进行的,很少联系我国实际,对城市尚可,对农村,特别是对贫困山区来说,完全行不通,它条件不备,特别是课程资源不足。乍一听,很有理,但细一想就发现问题了,这些“海归派”就这样没有头脑这样轻率么?他们可是中国知识界头脑最精明、知识最丰富、考虑问题最全面者,断不会连中国的实情就不顾而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吧。出现这些想法的症结在哪里呢?我想,大概是他们把课程资源这个新名词考虑得过于神秘过于复杂以致夸大其辞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怎么开发课程资源?教研室下发的“通识”培训资料上已有翔实的表述,大家可以再去看一看。不过,我觉得它没有强调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自然现象。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不能因条件差为由而不去努力地挖掘课程资源。例如上文中所举数学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例子,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教学中来,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和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抽象和简化,便于研究它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再如,上次学虎老师上公开课《生活中的数学》,拿一瓶梨子罐头让学生想办法检测它是否合格?引导学生得出:凭手头的工具,只能从重量上来检测,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想出检测一批梨子罐头的办法,抽样检查,取平均数。近几天又听黄秀珍、王太波、鲁俊等几位数学老师的课和史思顶老师的语文课,他们在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和经验感受作为课程资源上都做得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向贤会老师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探究小论文,这样,生活之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入到物理教学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语文在物理中的渗透,物理课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石三鸟之功。如同日出一样,如同买罐头检测其重量一样,生活中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和现象司空见惯,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程资源了。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去发现课程资源。 误区之三:合作与探究就是小组讨论讨论,然后找几个代表在全班交流,特别要找成绩好的。 这在公开课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了节约时间,这种讨论常常时间有限,学生还才开口,老师就让停下来了。讨论的空间也极其狭窄,常限于小组几个人的讨论。对于有些思维不活跃,不交流的小组也不闻不问,任其沉默到永远。全班交流时,老师对讨论结果要就模棱两可应付过去,要就只注重结果,而又特别注重唯一结果,不注重思维过程,不注重结果的开放性。这种现象在文科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看现象也就能猜出结果,这种所谓的合作与探究,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如何克服这种现象,我想,是否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活跃起来。 二是在整个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倾听、交流, 要引导不开口的学生也动起来,不要让讨论成了少数尖子生的专利,成了学困生、偷懒生的休闲时光。 三是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更多样化,才不至于显得单调,才显得有变化,才适应学生喜欢新颖的心理特征。讨论可分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组际讨论、师生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 四是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和肯定,有些学生的答案不对,但思维过程很活跃,有时还很有创意,如果老师只重结果,而对思维过程弃置不管,时间长了,无疑会扼杀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是要注意对开放性答案的评价,不能简单地按着老师的固定思维把学生正确的思考全盘否定了。 六是老师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会有过失、错误和不足,教师要勇敢地向学生承认,让学生看到老师的坦诚,并以此为榜样;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就一吐为快。 合作与探究要真正起作用,没有作用甚至起负面效应的只追求形式和看点的合作与探究宁可不要! 误区之四:新课程注重回归人本教育,注重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之基就是多给学生以鼓励,故,在很多课堂上,又特别在公开课课堂上,时时只听得掌声雷动,叫好声遏云,“你真行!”、“你真棒!”、“回答得很好!”,有时为了着点作料,“棒呆了!”也脱老师之口喷涌而出,而细细咀嚼学生的发言,却是话语狗屁不通,答案离题万里,这样的课堂除取得一番热闹外,实无收获。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给学生以自信,让学生在身心方面健康活泼地成长成才成人,但不是如上面所作所为那样就步入了这种美妙的境界,它关键要在真正把学生当人看,爱他尊重他,为他们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对教师而言,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教师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例如,教学《行道树》一课,老师先投影班上学生某某的一幅画,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内容,接着让学生谈喜喜不喜欢,建立了良好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曾自发的鼓起掌来(学生是由衷的,与哗众取宠之举在本质的区别),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号召大家,给同学以掌声赞赏。再如有这样一节数学课(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复习课),教师提供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去选择,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问题,确定自已的学习目标。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一个学生碰到老师的目光就马上避开了,老师意识到这位同学可能是不知道如何着手,老师便与他交流,启发他组织知识结构图有几种类型,这就给学生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老师看见一个学生没有动笔和本子,便走过去摸摸他的头,并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问:你没有思路吗?学生点点头。老师在启发引导之后,让他与同桌交流,让同桌帮他选一个目标。这个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的动作和神态,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同桌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是用自已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 误区之五:新课程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因此,就可以教师边念书,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作答,教师在动,学生在动,课堂还很热闹,谁能说这不是师生互动的好形式呢? 这在文科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我想,这在被大家认为已经落后的传统教育时就已经严格禁止了,那么,在新课改的今天,当然不能容忍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也许,有些人说,这种方法还很凑效,你看考试成绩就知道了,我班成绩高别人一大截。这正是这种做法容易迷惑人的地方,实际上仔细一想,它的西洋镜就会被戳穿,一是这种考试肯定没能真正考察出学生的思维水平、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二是这样上课对学生的发展当然极其不利,影响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影响其它学科的发展,对于深层次理由我不想耽搁时间来分析,因为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来我们往往由于惰于思考、看中眼前利益,也就教师照念、学生照答,一派热闹景象了。 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安全系数充分,新教材要求开展的活动要真正开展起来,要做的实验要真正做起来,要收到最大的实效。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但也存在有人怕麻烦惰于做这些工作的。这方面懒惰不得,因新课程特别重视活动和实验操作。 今年,我无缘新教材的教学,以上说法,只是我学习、观察、咨询一年级老师后的一点体会,也许谬误之极。对的,请大家采纳;错的,请大家指正。另外,请大家多在一起研究研究,特别是多请教有经验爱思考理念新的教师,如教育局领导给予高度评价的学虎老师,我想,不出多长时间,不仅我们的教学会有新的起色,我们的教学研究也会在秭归县农村初中中独树一帜,我衷心地祝愿那一刻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