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居之凝香和白飞飞:中国教育之怪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0:15:12
字体大小: 正文 中国教育之怪现象(2008-07-17 17:19:59) 标签:中国教育 教育杂谈 教育  分类: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中有许多怪现象,在此略陈一二。

To 大学 or not to 大学  这是一个问题

    现在社会口口声声嚷嚷着“不重文凭重能力”,可实际上还是懒得看什么“能力”而通过文凭看人。于是,每年有无数的人拼命也要往大学里考,哪怕是不能给他们什么保障的学校,哪怕是上当受骗——只要能有个“大学生”的自我安慰就可以闭上眼睛往坑里跳。问题是现在研究生就业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大学生了。这个社会表面上说着“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之类的话,可是还是逼着人把上大学当成唯一的出路。做这个时代的学生真难啊。

中国教育的表现太令人失望,给人指路又把路给堵上。上大学的费用够一个工薪家庭困难一阵子的了,出来后还是浪费几年时光啥也不会。与其倾家荡产培养出个废物,还不如早点破罐子破摔种地、打工去呢——怪不得有那么多人不愿意供孩子上学呢。

很多过来人都说大学学到的东西无用,除了在应付教授出的试题时。那上大学做什么?混日子吗?如果一个国家的总体大学教育不能给人以有用的东西,那么还有什么指望呢?

就拿英语来说吧。学英语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把十三亿人都培养成BBC的老大,更不是把十三亿人培养成莎士比亚,而是为了交流!可是,外国人日常英语会话掌握2000个左右的词就够了,中国学生只是中学时就要背过至少4000个词!更可笑的是在中国,考研究生英语必须过六级——不管有没有语言天赋,不管学的是什么想学什么,不管别的成绩多么优秀!相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学生托福、雅思、GRE啥的成绩特别好,甚至有一年GRE有十几个满分,可是根本不会和老外对话(除了废话)。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都比老外专家还专家了,可是连学英语的目的都达不到,只是跟在后头瞎忙活,足以此见奴性之深。

有人批判中国教育似乎总想培养今天发明原子弹明天凭借研究报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能型人才”,有人批判中国把文理分得太开只为考试。这看似挺矛盾,实则不矛盾。大前提是在中国,实质上一切为了考试。在此大前提下,教育者自然会有种急功近利的变态心态。因为急功近利,所以很不得把所有“知识”全都一股脑塞进孩子的脑子里,越快越好;因为急功近利,所以粗暴地很早就把学生一分为二,有的学校甚至一上高中就文理分班,为的是让学生集中精力考大学,从而提高升学率。

拼命为了大学,却依然前途渺茫,上不上大学是一个困惑。

高中“不高” 高中“不中”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家庭条件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上不上大学不算是一个困惑,因为上不上高中已经是一个困惑。

初中毕业之后,有人选择去学技术,有人选择去上高中。学技术的学成后就能工作了,要是专业好的话甚至能得到薪水待遇让硕士都眼馋的的职位。高中就不同了,再啃上三四年书本。读高中的考上大学的话继续再啃几年书本,毕业后上研的话还要再啃几年书本,工作的话又远不如有技术的容易;考不上大学的更难生存了。也就是说,当初先进、成绩好的非常有可能混得还不如落后、成绩差的。

高中教育面对的不仅是畸形的应试教育的问题了,还有不适宜社会需要的问题。本来选择上高中就很像赌博了,又几乎放弃学习生存能力和社会经验。消耗大量费用,换回的结果也不乐观,还有多少不富裕的人敢让孩子上高中?

作为联系义务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纽带,如此重要的高中教育竟落得如此地步,岂不怪哉?

闯关东 闯关西 闯关南 闯关北 闯关中

山东是“高考移民”的“输出大省”。能早时考到外地的人出去了,有权有钱者也办出去了,只剩我们这些不能或不愿出去的了。

有人说这对迁入地区来说很不公平。我麻烦他们看看山东每年有多少考生却只有多少名额,再看看山东每年的批次分数线是多少。凭什么在山东,徘徊于一本线的人在新疆北京能考清华北大?落后地区学习困难需要照顾,发达地区学生素质“想当然”的高也需要照顾,而中不拉丢的山东等省呢?山东学生就该在角落里等死,就该像一群饿狗一样为了少得可怜的几块烂骨头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是不是?

这几年考生多得像洪水,大学名额供不应求。据说过几年,供不应求的就变成了考生——大学名额比考生数量还多,相当于只要高考了就能上大学,还很有可能上很好的大学。那这些从拥挤的小独木桥上掉下来的千军万马之一呢?不管了?活该早生几年?如此说来,干脆不管人口老龄化了——老龄人多时不增加设施,老龄人少时空闲许多设施,自生自灭吧。这行吗?

梁山上的土匪是黑暗的社会逼上去的,高考中的移民是畸形的教育赶出来的。违背一点所谓的“公平”,或是蜷缩在角落里认命,你会选哪一个?

出题者玩笑 阅卷者玩命

要说全国一套题照顾落后地区还无可厚非,问题是各地题不一样。荒唐的是,不知那些大脑细胞受损的家伙硬是让大学教授出高考题。大学教授是研究考试的吗?他们出题还不一定比中学教师靠谱呢,因为人家在具体领域搞研究跟高考没啥关系。非要强行让这些根本不专业的人出题,不光我们无奈,他们也只能苦笑(直至见到人民币的那一刻)。

我是彻底不敢相信阅卷的水平了。不少阅过卷的老师说的真实阅卷情况让我“毛骨悚然”,恨不得一把火把阅卷室烧了。只为拿钱而毫不负责任的阅卷者本来就很多又越来越多,高中教师那一部分也不纯洁了。就这样,本来还有责任心的人也会感到自己那么认真特别傻、也会复查时在几次纠错之后便不好意思再继续下去了。为了赚钱,阅卷者不惜玩命——不过玩的是考生的命!

如此荒唐的出题与阅卷真是古今中外世所罕见,彼此更荒谬绝伦的恐怕只有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了吧……

事后诸葛 永无差错

上一辈们总是那么富有智慧,就像诸葛亮一样——不过是事后的。因为和孔明一样天资聪慧,所以他们永远都是正确的。

如果考试前玩电脑,考好了他们会说:“考前用电脑一定是在学习,让你用真明智啊。”考差了他们会说:“再叫你考前贪玩!真不该买电脑。”如果考前用电脑学习啥的,考好了他们会说:“啥也不说了……给你买了电脑就是有用。”考差了他们会说:“不要装那用电脑学习的了。我还不知道你?肯定是玩电脑玩的!”

如果考前几个月看课外书被他们阻止,考好了他们会说:“看了吧,要不是及时阻止你看闲书你就考不好了。”考差了他们会说:“唉,还是阻止晚了,谁叫你光贪玩的!”

总之,不论怎样,只要考好了之前做的一切都是“经验”,只要考差了之前做的一切都是“教训”。更有甚者,有些人把一切“经验”归结于他们的“英明领导”,把一切“教训”归咎于我们没有接受他们的“英明领导”——不光是家长。

“蠢策”屡见不鲜 实质不触半点

推行素质教育值得鼓励,可是总得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怎么推行素质教育吧。

我一直不明白,到底跳那什么破舞怎么推进“素质教育”。有人喜欢跳舞,把跳舞列为选修科目也就罢了,非要强制推广,有什么用吗?说那什么“培养气质”啥的纯粹是屁话,我看过那什么“交谊舞”,也就是培养幼稚,是不是还嫌中国新一代娘娘腔不够多?我就不信比跳“交谊舞”更好的方法还少!再说了,就这么些不痛不痒的东西根本触不到实质。我看纯粹是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心思没在正点子上。

从诸多“雷厉风行”的措施中足以看出教育厅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心。有决心很好,但是麻烦他们做一些真正能推行素质教育的事好不好?麻烦他们先搞清楚怎么推行素质教育好不好?比如,禁止周末上学,于是乎,全省的学生们都“自觉地”集体到教室上自习,全省的老师们都“自愿地”集体到教室盯自习……啊,这是一幅多么震撼人心鼓舞人心的画面啊,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刻苦学习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后来,连自习也禁止了,可是那些本来没名气就是为了升学率的学校毫无顾忌地明松暗紧,在监视下如履薄冰的学校方寸大乱……松愈松紧愈紧,一大片学生乱了阵脚……本来在山东就处于不利,且在山东里也处于不利,现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前途尽毁矣……

当然,我也想不出更好的措施代替它们。但是我知道,只要中国仍然一切以考试为中心,推行“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那些触及不到根本的所谓“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徒劳甚或有害。如果不知根本而操之过急,那么对于早已习惯更准确地说是不得不习惯应试教育的中学生来说无疑相当于毙了他们。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中国人有个困惑:为什么屡屡培养出奥林匹克竞赛奖得主的中国始终培养不出获得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的人才?其实答案也蛮简单:除去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之外,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根本尚不具备培养出诺奖得主的实力。(看到这里,“伪爱国者”们恐怕会不乐意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获得诺奖的华人都是在接受外国教育之后才能才被激发出火花。难道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与环境更擅长埋没人才?很不幸,恐怕是的。我敢肯定,如果华人诺奖得主一直在外国接受教育依然可能会获得诺奖,但是一直在中国接受教育的话一定不会获得诺奖!同样如果外国诺奖得主一直在中国接受教育,也一定不会获得诺奖。(看到这里,“伪爱国者”们恐怕会更不乐意了。)因为这种环境让人只会或只能重复前人的足迹,旁观他人的创新。如此跟在前人的后面舔腚,更显奴性之深。中国制造业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底层,恐怕也是受此影响吧……

此生谁料 或有天才 才灭神州

现代医学证明了胎教与早教的重要性。如果谁将此告诉外国人,或许会被称为“行善”;但如果告诉中国人,那么他“必将”是“千古罪人”。为什么呢?因为在这种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畸形教育体制下,将这些告诉国人只不过是让他们在重压孩子时显得更加底气十足。本来中国的孩子负担就够重的了,现在他们竟然又将“魔爪”伸向孩子的更幼年时期,还让他们好好活吗?

在畸形教育下,人们竞相追捧、培养“神童”。培养出来有什么用呢?那些所谓的“天赋”“特长”啥的不过是家长拿来炫耀的或是考大学的工具罢了(即使考大学也多是为了家长的“面子”),更有甚者,有人为了自己在亲友同事面前能“昂首挺胸”地享受嫉妒或羡慕的目光言语不惜以毁掉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还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要得到什么必须先要失去什么”。可是,你们认为那些所谓的“神童”真正成熟吗?成熟者往往晚熟,自以为成熟的晚熟者会对社会有威胁。

其实,“神童”并不“神”,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增多,只要正确培养,“神童”会多到“俯拾皆是”——现代人少年时的知识不就比几百年前的成年人多很多吗?出问题的是人们的认知与心态,因为,不存在没有天赋的被教育者,只有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教育者。我们现在推崇的所谓“神童”,只是天赋在某些机缘巧合之下展现出来了,如果有这种“机缘巧合”,任何孩子都是“神童”。只要教育得当,现在“神童”们掌握的东西将会被“泛滥性”地掌握——只是到了那时候,孩子们掌握那些东西在那个时代将会是正常。

问题是,现在真正领悟到“教育”的人是凤毛麟角,多的是在污浊的潮流中浑浑噩噩、迷失自我或是不知所措的人。那些所谓的“神童”长大后的结果往往并不令人乐观,甚至还有很多落后于同龄人的。古有“伤仲永”,今观叹“神童”。错者,长辈也。

国人把“神童”培养成了什么样呢?如果人学到的东西可以量化的话,假设一般人到二十岁平均能学得100单位的东西,每十岁50单位,那么所谓的“神童”就是前十岁学得80单位,后十岁学得20单位。

投资教育 果真是“投资教育”

在畸形教育之下,教育者“怀揣”急功近利之心,令教育更加畸形。

几乎所有中国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为了培养你花费那么多,你一定要争气”“我们将来能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就靠你了”之类的话。教育孩子是投资股票还是投资基金?说得好听,什么“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将来只能靠你自己”云云,恐怕更多的还是怀有收利之心的吧。“养儿防老”,所以孩子的一切都要按照家长设计好的路线走,才能“出人头地”——为了或明或暗地炫耀。在应试教育下,家长为了那颗虚荣心大力“投资教育”,并且乐此不疲。孩子是你生的,没错,可是孩子不是你造的产品,而是人——有权享受人文精神的人!孩子不是等待升值的期货——为了父母“笑人无恨人有”的自私虚荣心而等待升值的期货!肯定会有家长不满意,甚至破口大骂我的“狼子野心”。可是,我请那些为人父母的冷静下来扪心自问、自我反省,看看我说错了吗。

学校总是反复“重申”: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用不着为了我们——我们需要什么呢?恐怕他们在说这个的时候很心虚——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升学率!为了升学率,当然要大力“投资教育”,因为升学率就是人民币!

社会上的人也在“投资教育”,成山成海层出不穷的参考书、辅导资料、模拟试题、真题回放等等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更可恶的是相当粗制滥造的劣质产品也充斥其中。应试教育将教辅业支撑为一个产业,红包、回扣将教辅业支撑为一个大产业……

急功近利,污染了教育,毒惑了人心。人们都疯狂了,在畸形的教育中疯狂了。

教育为了什么 学习为了什么

教育是为了什么?从大局的角度最简单的说是为了培养人才。可是谁都想在教育中捞上一笔。当今中国,教育是为了“扬眉吐气”,是为了“财源滚滚”。教育来教育去,无非是为了考试,所谓的“改革”在这种状况下顶多只能算是“隔靴搔痒”。

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管承认与否,国人理念里的“学习”是为了考大学,是为了那句“知识改变命运”。放眼中国,还有几个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了国人的那种理念,知识或许会改变个人命运,而中华民族之命运难改矣!

成功是失败之母

这并不是说骄傲的问题,而是说中国的这种教育千万别“邂逅”成功。这种畸形教育如果遇到了成功,将会继续麻痹中国,此国之大难也!

然而国人似乎宁愿承认畸形教育带来的短浅的、微小的成功,也不敢正视它带来的长远的、巨大的失败。悲夫!这种教育若遇到多一些所谓的“成功”,将会让“一代不如一代”更加明显、更加迅速。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太难改变了,太难改变了……若不是一根巨大的鞭子抽在身上,是绝不会醒过来的……”如果应试教育的“成功”继续下去,甚至是没有国人能认识到的“失败”,中国仍旧会在水深火热的安逸中继续意淫,继续迷梦……

最怪的现象

最怪的现象就是国人一边强烈批判应试教育,却又一边继续着应试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何时才能给人明媚的春天,而非若隐若现的曙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