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子弟多才俊下句:开放你的人生之三(拥有自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6:52:01
——开放式人生的立身基石

我们必须接受有限的失望,但我们绝不可失去无限的希望。

——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你为什么这么有信心?

“你以前没有在加拿大政府工作过,也没有商务外交工作的经验,你为什么这么有信心?”

当时,我应聘从跨国大企业去政府挂职的加拿大驻香港负责魁北克的首席商务经济参赞职位,竞争激烈。面试中,我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加拿大有关的政府高级官员尽管对我的简历很感兴趣,但依然对我能否胜任该项重要职位缺乏信心,因此,问了这一个问题。

让自信成为公信,就必须找到合适的定位,知道扬长避短。我回答说:“我的信心来源于已经证明的成功。我虽然没有加拿大政府商务外交的经验,但我在中国对外经贸部工作过,政府的工作经验都是相通的;同时,我在加拿大最大的国际咨询公司做管理时,跟各级政府部门也打过许多交道,熟悉加拿大政府的运作。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能适应西方,也能适应东方,有西方商务实践和管理知识,也拥有加拿大人所不具备的东方背景,这正是这份工作所最需要的素质。”

大多数面试中,还有个常见却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你有什么缺点?”

我当时的回答是:“我的缺点是法语水平不够好,但我有信心迅速学好,使之能胜任工作。”

这是个不必隐瞒的缺点,因为他们会专门进行法语测试。不过,这个职位主要跟东方打交道,因此法语并不特别重要。最终,那一年我自信地说服了考官,成为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非加拿大籍的华裔外交官。

自信是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其网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

“不是因为有些事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在现代社会,一个没有强烈自信的人,很难赢得机会与成功。

在我所接触过的无数案例当中,成功者各行各业,个性各式各样,创业之路互不重合,管理方式也不一而同,可以说,成功的道路和模式不可复制。但是在这些成功者身上却总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们行动坚定、坚韧、坚决,还将自己的信心感染合作者和追随者,服务于共同目标,因而也具备了领袖的个性和魅力。

所以,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自信是煤,成功就是熊熊燃烧的烈火。”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罗杰•马尔腾则说:“你成就的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信心的大小。不热烈地坚强地希求成功、期待成功,却反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绝无此理。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自信。”

包括我在内的海归,都有横跨东西方的经历。因此,我们经常习惯性地通过亲身的“目见耳闻”比较东西方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下的成功人士。我认为无论信奉哪种文化和价值观,无论是哪种文化体制的英雄和成功者,自信都是最重要的个人成功的心理素质。

2007年,《人民日报》曾对“海归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调查。调查中,属于精神意识层面的素质,唯有“自信”被列进选项并排在前列。

表3-1 海归应该具备的素质

选项 比例

国际性沟通合作能力 35%

豁达自信的心理素质 31%

中外知识的交融 18%

创新能力的技巧 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8月30日。

每一个东西方成功者的内心,都有着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支持和推动他们不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空中网的CEO杨宁说:“斯坦福大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信,即使失败了还要敢于再向梦想迈进。”

e龙公司的创始人张黎刚则说:“我不太确定,过于自信是不是自己的一个缺点,有时候它可能让我得到偏执的评价,但是回顾自己以往的每一个偏执选择,包括多少次的‘放弃’或者‘半途而废’,最后发现正确率都在90%以上。的确,追随内心的感觉,而不是随波逐流,才是选择的唯一准则。”

“中国首富”的起点是自信

丁磊曾经成为福布斯榜的中国首富。1999年初,当时网易刚向门户网站迈进,但与新浪、搜狐相比,还只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小网站。据说,后来的今日资本集团总裁徐新当时之所以选择投资网易,正是因为创始人丁磊的自信。

丁磊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宁波市电信局,大学里一位姓冯的老师回忆说:“丁磊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不是个被人安排的人。”这是份稳定的工作,但丁磊无法接受那里的工作模式和评价标准,自信的他很轻松地就从电信局辞职:“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但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分水岭。”

因为自信,丁磊在两年内三次跳槽,最终在1997年决定自立门户。后来,丁磊和徐新在广州一家狭小的办公室里见面。徐新主动问他一些问题:“网易在行业内的情况怎么样?”

“我们会是第一。”丁磊第一句话就毫不犹豫地这么回答。

徐新当然知道网易并不是门户网的第一,但她就是觉得:“他很有上进心,而不是吹牛——是有实质的自信。我觉得企业家有这种精神是很重要的,你有这么一个理想跟雄心去做行业排头兵。我投的就是他这个自信。”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开放的自信是创立事业、成就开放式人生的重要素质。

信心缺失甚至可能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之一。它可以让我们感受不到未来和前景,触摸不到阳光和快乐,让我们抑郁、失眠、离群、孤独,甚至为压力所打倒。它还可能使我们痴迷某些能够躲避“烦恼”的事物:网络游戏、酒精、香烟、毒品等等。以致诗人但丁写下这样的诗句:“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

不自信的几种表现

——做事经常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容易情绪化和走极端;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常常挖空心思哗众取宠;

——经常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正确;

——希望发表观点时,会用抢先发言或打断别人讲话的方式来进行;

——常常取悦他人,为交朋友而交朋友,以证明有个人的能力;

——常常顽固而有些自闭,担心利益时则显得敏感多疑;

——就算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缺乏胆量去利用它。

自信通常还与人生开放成正比。

一个开放自信的人,就像被“充电”了一样,不但自身激扬奋发,能立刻产生解决困难的渴望,而且还会感染身边的人。

我认为,开放的自信能给人带来如下变化:



图3-2:开放式自信的七种表现

(1)积极主动的心态

拿破仑•希尔在其成功学中将积极的心态称为成功17定律的黄金定律,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本来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别,很小的差别就是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巨大的差别就是成功与失败。”
 自信带来积极主动的心态

我们采访和研究的200多位成功人士之一王兟,曾出任过TOM集团CEO。他刚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时,曾到美国芝加哥麦肯锡公司总部工作。深受英式教育的王兟一开始并不适应美国的企业文化,美国同事经常心直口快地说:“公司花那么多薪水怎么请来一个英国绅士?”后来,因为一份文件一页纸没有打好,参加工作不到3个月的王兟,接到上司提前的书面通知:鉴于你工作能力不能达到公司要求,你将被解雇!

按照正常程序,他还有一个月交接工作的时间。王兟自信自己有留下来工作的能力,只是需要时间适应而已。因此,他就像不知道将被解雇了一样,继续积极主动地工作,改进工作效率。结果,一个月过后,他反而重新获得了认可,并因此又被挽留下来,后来还获得了公司授予的“优秀咨询经理”荣誉。

(2)坚持和坚韧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任何一个理性者来说:只有信念才能够使他对目标毫不怀疑,并支撑他行动的坚持和坚韧;也只有来自于信念的力量,才能够使一个理性者放弃功利的考虑,持久不息地为理想奋斗。而信心能够成为信念,关键在于对外界开放,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将感性的心理感觉提升为理性的自我认识。

西点军校的自信精神

自1802年建校以来,西点军校已经培养出2名美国总统、4名五星上将、3700名将军,美国陆军40%的将军都来自西点。另外,在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约有1000名董事长、5000名总经理毕业于西点军校——任何一所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如此多的管理精英。

理解西点精神,只有四个关键词:责任、诚信、意志力、自信。北京大学国际MBA美方院长杨壮,也是2005委员会的理事,曾访问一个退休的西点将军,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一生当中,最让你感到沮丧的事是什么?”老将军思索了长达10秒钟,然后坚定地说:“没有,我从来都蔑视任何挑战。”

杨壮是这样理解西点军校关于自信的定义:每一个从西点走出来的人,自信都来自于实实在在的“四年的苦日子生涯”,来自于百折不挠地完成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即便是在受到压力,又得不到所需要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无误地采取行动。”

(3)乐观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我们每个人心理的“信息指示灯”。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快乐,不好的情绪被称之为耗损性情绪,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耗磨着我们的能量。但为什么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不快的情绪总是不可避免?比如愤怒、怨恨、急躁、不满、忧郁、痛苦、被拒绝、失意、焦虑、恐惧、嫉妒、羞愧、内疚等等。

一个人只有拥有自信,才能使自己的情绪稳定乐观,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自信使情绪稳定乐观

这是一个关于天津比特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亚的故事。1995年,他刚踏上创业之路,参加一次高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推荐会。当时,一位加拿大的风险投资家开口就打击他们:“你们是行尸走肉(You are livingdead),你们注定会失败。”因为当时统计数字表明,新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3年的存活率只有1%~2%左右。但是,刘建亚身旁一个创业成功者当即说:“别听他们的,别指望他们会给你钱,要依靠自己闯过难关。”

刘建亚当时的想法也是“我偏偏不信这个”。回顾过去的情景,他认为“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事业能够成功”。正因为自信,才能使自己在受别人打击的情况下,保持情绪乐观,“看到前面一片美好的曙光”,才能心态平和地迎着机会的方向走下去。

可能我们不愿意承认,但很多情绪跟心态一样,确实可以归结到自信心的原因上:

——你对领导欣赏某个同事感到嫉妒,可能因为你对自己能否受到重视缺乏信心。

——你对某些社会不平现象感到愤怒,这种美好的愤怒其实还可能反映了,你对社会杜绝这类现象缺少信心。

——一个朋友到约定的时间没有还钱,也许只是几十元钱,但你感到很不舒服。原因很可能是你对他不贪小便宜没有信心,对他的信用没有信心,甚至你可能因此对他将来会不会健忘你更重要的利益而缺乏信心。

(4)人际沟通和公信力

在这次针对成功人士的采访调查当中,我们商会2005委员会一位理事曾这样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我常常被问及成功的秘诀,其实不外有三:第一,自信和他信;第二,遇到不公平的事有正确心态;第三,先帮助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

正如我先前所说,开放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能够更加促进开放,而且归根结底,也只有开放与沟通,才能将你的自信转化为他信力乃至公信力。

为什么相信马云?

1999年春天,马云曾对他的伙伴、学生、朋友共18人宣布:“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这就是阿里巴巴创立的开始。当时业界对B2B电子商务的定位是:商业模式过于简单,市场门槛过低,看不清未来的盈利方向。阿里巴巴艰难起步,接着遇到互联网经济寒流,一直到2002年,目标还是“赚一元钱”。后来成为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的金建杭,回忆公司成立时说:“那个时候我负责拍照片和录像,现在我看过去,照片里大家的眼神都是迷茫空洞的。除了马云,在创业之初谁都不敢说自己真的信心十足。”

这18个人既然都对商业模式和企业前景很不明确,缺乏信心,那么他们为什么追随马云?答案很简单,因为马云将自己的信心转化成了他信力。后来《中国经营报》报道,18个追随者之一阿里巴巴副总裁戴珊就这样表示:“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他,你在他眼中看到的都是自信,我一定能赢的信心。你跟他在一起就充满了活力。”

我上面只是列举了其中四点自信带来的表现,从心态情绪到行为举止、从思维方式到日常习惯、从对待朋友的方法到对整个社会的评判,甚至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无时无刻不接受自信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自信就是唯一能让一个人由内到外全方位改头换面的良药。

没有自信,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迎接挑战,也没有办法去面对逆境。而开放的自信,对于任何一个成功者来说,更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因为我们必须依赖开放才能使自信真诚可靠,也必须依赖开放才能使自信得到外界的支持。

真正的自信来源于恰当定位

他为什么会失去自信?

曾有个从美国一毕业就回来的年轻人,给我发电子邮件感慨:“我感觉自己非常失败,而且以后会接着失败,因为我还缺乏自信。我从美国回来,原本以为找个高薪工作没有问题,谁知道花掉了家里几十万,却成了高不成、低不就、还靠父母养的‘海带’。同个大院的初中同学,读书时一切不如我,高中毕业后从家里借了十几万做生意,收入已经不知道高出我多少。他前天还问我父亲,说如果我没有找到工作,可以去他那里做个经理。邻居们也经常拿我们两个做比较,并教育孩子说:‘看看,读这么多书不一定会有用吧?’我真的没有办法对自己有信心。”
 我的回答是反问:“财富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自信建立的基础?按这种比较方法,华人首富李嘉诚只有小学文化,是不是所有读过书的华人都该感到失败?都不应该拥有自信?”

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通病,不仅仅是误解成功,还将自信误解成为仅仅一种心理感觉和状态。

我们经常在市面上看到许多的励志书,对自信充满了这样的论述:“自信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培养信心的方法就是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最棒!我一定能成功!”、“我能解决问题,只要我有信心就能解决”、“我觉得自己能行,我就一定能行”、“永远相信你是最好的”、“相信你能成功,你就会成功”……

这些话很有煽动力。

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确实可以鼓动起我们的信心。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真正的自信,那么就被误导了。

大多数人都把自信解释为: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力并充满积极主动意愿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但事实上,自信不仅仅是一种觉得自己能行的心理状态,它建立的基础不是感性的主观自我肯定,而是客观存在的真实自我。因此,自信强调的是建立在自身实力基础之上,在进行准确自我评估、恰当定位之后的理性心理状态。

表3-3:真正自信和非自信的表现



不自信的表现 真正自信的表现

我已无能为力

我就是这样

没有因为……我就是对的

他把我气疯了

他们不会答应的

我只能这样做

我不能……

我不得不…… 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应该坚持这个多年的目标

我能选择恰当的回应

为什么……所以我应该相信

我当然有缺点……

我做这事可以……那事我也许不会做



真正的自信是准确的自我加正确的信心,并且组合在一起还产生了信念。

自我和信心,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自我是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准确认识,很自然,这样的信心只是种脆弱、盲目的感觉,瞬间可能膨胀成气球,瞬间也可能因为针扎而泄气,甚至有走向心理疾病的倾向,把人带入“自大”、“自狂”、“自恋”、“自闭”的境地,到了悬崖前还要充满“信心”地走下去。

信心则是自我的提升,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信心,就算多么了解自己,也会因为自卑而无法果断地行动,当然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当然,正确的信心来源于扬长避短和准确定位。

依靠定位准确的自信,她从护士成为亿万富翁

我和史晓燕曾作为同台嘉宾,参加过一次央视《商务时间》的节目,因此对她的人生有所了解。史晓燕毕业于护校,而后被分配到协和医院骨科病房。每月薪水70块钱、夜班补助六毛钱,每天的工作都是打针送药,端屎端尿,周而复始,而且关键的是毫无未来的发展希望。于是,史晓燕对自己说:我怎么能在这儿呆一辈子呢?我必须相信自己,去为自己的理想拼搏一回!

1984年,史晓燕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从协和医院停薪留职,应聘到一家外企公司。令人不解的是:在外企做协助性工作,她居然不会打字和使用电脑,但更离谱的是还得到了上司的欣赏。史晓燕坦言:到今天我也不会用电脑,但关键是我自信自己什么行,就去做什么,舍弃我不行的,干我行的。

史晓燕最终定位是进入家具行业,她看中了国内方兴未艾的家具业,这也跟她个人兴趣有关。当然光有兴趣和天赋还不够,还要学习和拔尖。于是,她支付了每年7万美金的学费到美国芝加哥惠灵顿学习室内设计。再后来,史晓燕自己创业,从卖家具开始,几历周折最终在光华路花400万租下一座破旧的工厂,改造成1万平方米的卖场,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伊利诺依王国,成为一个著名企业家。

在对200多位开放型成功人士的调查研究当中,我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具备真正的恰当的自信,并且并不是因为事业成功才自信,相反是自信推动了他们努力去获得成功。至于为什么自信前要加个恰当?是因为他们的自信当然不是盲目地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也不是不敢正视失败和自己的不足。相反,他们总是善于坚持该坚持的事物,哪怕是遭遇失败;还能果断放弃应该放弃的东西,哪怕“看上去很美”。而自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认识自己和社会,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最终也就坚持了“最好的自己”。

北京大学国际MBA美方院长杨壮这样认识自信:“自信来自于能力:它是以掌握的技能为基础,有能力承担艰巨的任务,贡献个人的力量。自信也来源于主动寻求各种可以考验能力、提供学习机会的挑战。没有任何挑战能让你投降,这就是自信的精髓。”

只有在自身基础上恰当定位的自信,才能带来长久的奇迹,成为我们的人生信念,也才能促使我们在奋斗过程中坚持不懈,遭受非议时自我肯定,遭受磨难时自我鼓励,面对赞美和坦途时自我清醒。

我认为这应该成为一种关于自信的基本常识:

——自信就算只是一种感觉,也如同训练而成的本能一样,其实已经有了过程的升华。

——自信不是一个自我欺骗式的信心,信任自己也要跟诚实联系在一起,依赖的也不是一个臆造的自己,而是真实的自己。

——自信不是让我们每天都告诉自己“你最棒”、“你是最好的”,而是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并且这时,你才“肯定能行”。

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1.恰当定位,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才华就要大胆地展示

1984年,现中国科技部部长,当时还是同济大学力学系研究生的万钢,登上了前往德国的飞机。在德国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伴一起到克劳斯塔尔大学的外办,了解学习计划的安排。当时,外办的老师提出,作为外国留学生,首先必须参加PNDS考试(德语入学考试)。考试半年举行一次,他必须等到秋季参加考试通过后才能开始他的博士学业。万钢当场就很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德语这么好,为什么一定要考试?一定要等这么久才开始正式的学习?

外办的老师表示怀疑,来该校就读的留学生不知道有多少,还从来没人敢说自己德语好到不需要考试的地步。但经过万钢用德语毫不妥协的“攻关”之后,外办老师最后只能表态:“如果你真觉得不需要考试,那去跟几个教授谈谈,看看是否可以免试。”

后来,万钢就和外办指定的几个教授聊了整整一个小时,用德语回答各种问题,接受各种语言测试,最终让教授们心服口服——同意免试。万钢也因此成了克劳斯塔尔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参加PNDS考试而直接入学的外国留学生。在采访中,我发现万钢身上散发着自信的魅力。他自己总结说:在该自信的地方就一定要敢于自信,不过分谦虚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才华就要大胆地展示。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一旦认定某件事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就算尽力而为,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为你戴上了心理的镣铐,拒绝了超常的努力,所以也拒绝了奇迹的发生。而你相信自己在擅长和具有优势的方向上的努力,并坚持行动,虽然不一定能够迎来转机,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肯定会大大增加。

所以,柏林顿北方铁路公司前董事长理查•贝斯勒有一句名言:“不管面对什么事,我都不会说‘绝对不行’。”

对于自卑者来说,自卑正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

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或多或少总会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就算是伟人也毫不例外:拿破仑矮小、林肯丑陋、罗斯福小儿麻痹。这些都是先天性的缺陷,不比学历、技能、知识、文化、性格等等,后天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这些无法改变的缺陷难道都不足以成为令人痛苦自卑的源头?但他们拥有的却是极其辉煌自信的一生!

练就自信的第一要素是:恰当定位,一定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信息:其一,正视自己的不足,不因差异而感到自卑,不为缺陷而感到烦恼,不让弱点影响你的成功;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把握和信任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形成优势,由此进行人生的策划和竞争。

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在1988年最初去美国迈阿密大学留学时,学的是体育管理专业,但他发现那是“属于富人玩的游戏”,不适合自己的未来,于是就在离毕业还有半年时,毅然报考沃顿商学院。

美国沃顿商学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商学院,李一考得并不轻松,前后面试了三次,仍没结果。最后一次面试,他干脆在考场上直截了当地问主考官:“如果我没有被录取,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很可能是你没有工作经验。在美国,商学院录取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商务工作经验。”

李一作出的反应不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者说“我会如何改变自己的缺点”,而是立刻反驳:“按你们的招生材料所说,沃顿作为世界最优秀的商学院,肩负着培养未来商务领袖的重任。但世界各国发展很不平衡,如果按你们现在的做法,商务成熟的国家会招生特别多,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一个也不招,这跟沃顿商学院的办学宗旨是自相矛盾的。”

出人意料的是,李一反驳的自信和勇气还得到了主考官的欣赏。面试出来后,招生办主席秘书给李一打了一个电话:“主席对你的印象特别好,说你很自信,与众不同。”后来,在当年52个申请该校的中国学生当中,李一成为唯一被沃顿商学院录取的中国学生。

古人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我们不为缺点所纠缠的最基本办法,就是别拿自己的弱项去跟别人的强项竞争,没有必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更没有必要为此苦恼和自卑:譬如你喜欢打篮球,但你没有姚明那么高,甚至长到1米8都不可能,但你不一定非要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或者不一定非要成为一个中锋。我们需要的只是改变,然后告诉自己:忘记那些缺陷吧,这不是你的原因,这不是你的目标,这不是你的道路,或者这对你无足轻重。

认识和定位好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特长,就算你的长项不够顶尖,不够权威,但你总会有胜过竞争对手的地方,只要你善于利用,就能形成优势。譬如武器不够先进,指挥官不够专业,军队不够庞大,训练不够有素,但依赖正确的战略战术,“小米加步枪”一样可以打败“飞机加大炮”。

给应届毕业生增加自信的建议

我在一次应邀的大学演讲中提到在职业突围中,自信心很重要。演讲结束后,一个同学向我提问:“我是一个应届毕业生,我面对的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经常苦恼的一个问题:职业经验值几乎为零,没有特别突出的专业优势。每次应聘时,我都担心自己不会被录用,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增加自信?”

我理解他内心的苦恼,应届毕业生当然不可能像职场老人一样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工作业绩。因此,我建议他:“你是个很理性的人,所以你明白自己缺乏自信是因为简历和个人的职场说服力不够。其实,信心问题可以通过定位来解决:其一,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你不要集中心思应聘那些确实特别需要工作经验的职位,因为我们清楚自己需要一个成长期。其二,可以扬长避短地做简历,没有职业经验,你可以表现自己有胜任工作的能力;没有工作业绩,你可以证明自己有从事该业的专业能力,譬如工科生的技术专利、文科生的著作文章,还有校内外的社会实践、社团职务、企业工作实习等。做好这些个定位,竞争力就出来了,自信水到渠成。”

恰当定位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你的信心成为信念。

信心和信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从字面上都可以看出来:信心重在“心”——心理状态、心理感觉;信念重在“念”——理念和信仰,信心提升为信念,是让信心具有恒心的唯一途径。正如古罗马的诗人奥维德所说:“信念!有信念的人才经得起任何风暴。”

托•卡莱尔曾有句名言:“人有没有信念,并非取决于铁链或任何其他外在的压力。”信念和信仰的产生,只能依赖自我的人生定位和策划,通过扬长避短的定位,自己做自己的伯乐,才能进而拥有真正的自信。

2.做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因为梦想而自信地坚持

著名环保“战士”廖晓义现在已经是个公众人士,她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过她的人生感悟。1996年3月7日,廖晓义创办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当时就说:“我选择做的事都很不时尚,很需要勇气……但我坚信,中国环保需要民间组织,需要公众参与。”

廖晓义的“环保”之路是典型的“因为梦想而自信地坚持着”的过程,她的信心来源于梦想。此前,她曾在美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有位教授曾想收廖晓义读博士,但廖晓义因为梦想而放弃:“美国不缺博士,可中国却缺少环保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呆在美国读一个学位。”

2002年,“地球村”7岁,困境重重。加上廖晓义,“地球村”一共不过四个人,账面上资金剩下不到几千块,前景不明——整个社会对环保重视不够。廖晓义有许多选择:“我可以去国际性的NGO工作;可以拍片子,做独立制片人;甚至当时有一所大学邀请我去他们的媒体传播系当系主任……”但是,因为对自己事业的喜欢,廖晓义犹豫过后,还是自信地要坚持:“放不下,哪怕它已经奄奄一息,当时心里想的就是尽全力救‘地球村’一把。”

廖晓义的梦想和自信最终也得到了收获,“绿色GDP增长”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共识,她成了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2006年,她还成为了七大部委联合颁发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做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梦想,这是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

爱因斯坦曾对相对论有个经典的解释:一位先生和一位漂亮女孩在一起呆上一个小时,他会感觉时间像一分钟那样短暂;而如果让他独自在灼热的火炉边呆上一分钟,他就会感觉时间比一个小时还漫长。

这个比喻除了通俗地解释了相对论之外,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常识: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或者做喜欢的事,你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相反,跟不喜欢的人呆在一起,做不喜欢的事,所有坏情绪都会到来。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经这样解释过自己多次的人生选择:“一个人选择的时候,是完全不能控制结果的,你今天选择得对,并不保证你未来选择的还是对。因此,一个人选择的时候,只能服从你内心想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杨澜并不成功,那也没关系,我仍然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我选择的是我喜欢做的事。”

追随我心的选择

大家很熟悉的杨澜在其职业生涯中有过三次事业转身:第一次是在主持《正大综艺》如日中天时,突然急流勇退,赴美留学;第二次是在运作凤凰卫视《杨澜访谈录》正当红时,毅然辞职,创办阳光卫视;第三次是突然捐出阳光传媒集团51%股份成立阳光文化基金,回归主持人本业。

这三次转身,虽然事后看来明智,当时却引来无数争议。尤其是第一次杨澜放下中央电视台的“金话筒”去美国读书时,几乎所有人都说她傻,这么好的工作怎么能够放弃?但为什么杨澜决意要离开呢?用杨澜自己的话说,是因为缺乏长期的信心——“选择离开是因为恐惧,因为命运不在自己掌握中。”为什么缺乏信心?因为“有吃‘青春饭’特征”的这类节目不是她喜欢主持的类型:“我希望通过出国学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

因为自己的喜欢,所以自信和坚持,杨澜的解释其实也是这次采访调查中无数开放型成功人士的共识之一。

美国Viacom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曾如此说:“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情的热爱。我有一种愿望,要尽可能地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

人不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因为有人性和情感的存在。所以有些东西再好,再有价值,再合适不过,可如果不喜欢,我们就会将其当成一种负担,甚至越接近成功,我们越无法摆脱那种窒闷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有些事情,明知道代价很高,可因为喜欢,所以我们能从中获得乐趣、满足、激情、成就感。因此,我们不会用商业化的价值来衡量,我们会将其视为人生挑战,如同购买商品,如果很喜欢,就不介意多花点钱做个冤大头。

唐越的人生选择

熟悉唐越的人都知道,他曾是e龙网的创始人,现在是蓝山中国资本创始合伙人。他的人生充满了成功,也充满了开放,他曾这样阐述自己的多次人生选择:“成功,不过是用公众的眼光来衡量。对于个人,就是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1991年,我在南京大学国际贸易系读到三年级的时候决定退学,20岁的时候,我只身来到美国寻找新的生活方式,随后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州私立的CONCORDIA学院,主修金融,副修政治学。毕业后进入美林证券,从最基础的办事员做起。”

“在e龙成立9个月的时候,我曾有机会以几亿美元的价格卖掉e龙,我也曾有过一丝的后悔。但我觉得,只有抱着平和的心态,才能享受事业与生活的乐趣。”

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创业元老、我认识多年的好朋友徐小平,曾在出国留学的咨询手记中劝告年轻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而出国留学:“人不要为别人活着,而要为自己活着。哪怕你的父母逼迫你立即出国,也不要理他们。因为出国之路是你的人生道路,走得好坏,决定你一辈子的生活质量。你的同学,也许会在听说你出国消息后祝贺你一分钟,但他们转眼就会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而为争气要出国,其实是一种失败者心态,是一种偏离人生目标的变异追求。发令枪响后,人人都在向正前方的终点冲刺,但你却向侧面狂奔。”

红杉中国的主席张帆也曾这样归纳人生的成功哲学:“其实不管干什么,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最好那个事还是你自己比较擅长干的事,这是最好的。”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譬如现在的家长从小逼迫孩子,今天去少年宫学钢琴和舞蹈,明天参加绘画、写作、电脑培训班,后天再请个外语家教;将来还要“指导”孩子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再后来还要给他安排工作,介绍对象……家长几乎考虑到了这一切,却忽略了还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于是,孩子们是有了特长和前途,却一点也不快乐和自信,因为前途不是想要的前途,所以他们感受更多的是无奈、压力以及责任。

当然,人生难免擅长的事并不是喜欢的事,喜欢的事却不是你最擅长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最好的老师不一定能教出最好的学生。

没有奋斗在自己最擅长、最易成功的领域,这无疑有人生的浪费。如果做自己擅长、自己却不很喜欢的事,你则会感到遗憾。要避免自己的嗜好与特长不成为两条平行线,我有如下建议:

——喜欢你所做的事,喜欢你所擅长的事,喜欢你手头上的工作,把擅长的事变成为喜欢的事;

——为喜欢的事坚持“充电”和积累能量,将喜欢的事变成擅长的事;

——就算不能把“喜欢”变成“擅长”,也可以利用你的“擅长”,去实现你的“喜欢”,这能间接带来满足和成就感,也算是一个平衡的交换。

3.独立和自立

独立与自立的能力,是我们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我们自信的核心源泉,也是人生开放的根基。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依附于他人才能获得安全感的人,能具备真正的自信。很显然,就算有,一阵风都可以卷走。最考验一个人是否独立的时刻,当属面对富贵和诱惑的时候;最考验一个人是否具有自立能力的时刻,当属遭遇磨难和困难的阶段。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韩非子有句名言:“恃人不如自恃。”

拿破仑则说:“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说:“你必须独立思考。我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那么多高智商的人,总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别人?”

一个真正独立和自立的人,必然能够坚持自己,并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相信自己,进而将磨难转化成为一种难得的锻炼。

磨难和挫折是成功的磨刀石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的人生就是从充满困难的环境中开始。但是艰难和挫折,反而使他更加独立和自立。

据《百年潮》报道,韩启德少年时代屡经磨难,他父亲因为事事认真,得罪过不少人,因此“文革”时被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内定坏分子”含冤去世。韩启德上高中时,考上了上海著名的重点中学——育才中学,结果被人顶替。他考上大学后,成绩名列前茅,当上班长,结果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撤职。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省临潼县的公社卫生院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工作很努力,但因为家庭出身,连“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都评不上。
 韩启德后来的回忆,却反而感谢困境培养了他独立和自立的能力——“艰苦陌生的环境对人的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很有意义”。

因为不服气,韩启德在读高中时,“总是把育才中学和我所上的62中学的两套习题同时做完”,结果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读大学时,他“靠拢组织,总得不到组织的信任”,反而促使他“精读《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无意中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最终,也因为独立和自立,使他更加自信地去把握自己的人生:“我很庆幸我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如果当初一帆风顺,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独立”和“自立”,其实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按照法律规定,成年人就是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责任的人,这包含两个要素:从生理角度上来说满18周岁,可以自立谋生;从公民的角度来说,成年人必须独立,能够自己判断、选择、负责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能承担完全民事责任。

但是,法定不代表现实,而且仅仅只是生活的独立和自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的思想和自立的个性,进而把独立变成独到、独特、独秀,把自立升华成自强。

潘杰客初到美国为什么会被看不起?

我曾在北京华商会做过两年会长,华商会的监事潘杰客曾有一段经历让人印象深刻。潘杰客的人生事业非常开放,他做过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当过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还创业当过老板,也做过职业经理人。但是,据说他初到美国时,却被身边的同学所看不起。

那是潘杰客刚去美国的事,他住在美国的父母家里,吃、穿、用都依赖父母。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再习以为常不过了,因为潘杰客刚来美国,什么都不熟悉,也没有工作,还语言不通。但是,潘杰客晚上去英文夜校补习外语时,只读了一个月,却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歧视他。这些人也不是什么正宗的美国人,都是刚刚去美国的第一代移民,但就是看不起他,并且孤立他。

“我特别骄傲地跟人说我和父母住在一块,因为我父亲是康奈尔大学毕业的,英文特别好,我还说我父亲教我英文。结果这些同学就对我不屑一顾,说我们也英语不行,可我们一天到晚一样能打工然后到夜校读书,我们和你在一起学习,你竟然还有优越感?你都是靠别人啊!”

最后,潘杰客不得不改变自己:“就这种感觉,我觉得被他们孤立。所以我在家里住了三个月就出来了,出来住纽约的地下室,因为地下室便宜,并且还在快餐店送外卖养活自己。如果这个时候我再要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帮助,是一种耻辱,因为美国的文化18岁就开始靠自己,我那时候30岁了,所以我必须靠自己。”

这样来看西方有些国家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他们淡化家庭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个性的文化正是其教育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们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权,实际上也就尊重了孩子的基本权益,并引导孩子养成这样的价值观,这正好又构成他们法治社会的公民基础——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权物化出来就是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公共法律,正如中国的古话“大义在,而亲灭”。

人们还常有一种误解:独立和自立就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不需要依赖别人。实际上,这也是种一元化的观点。

自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强调自主,不成为他人的附属物。独立也不意味着排他性或者封闭性,不去学习和借鉴成功者,只是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从务实的角度来说,成功者因为成功,往往拥有一定的资源,包括人际关系、行业信息、商业机遇等等。只有进入他们圈子的人,才有可能接触那些信息和资源,从而得到改变自己的机会。要想成功,我们当然需要与别人合作,需要学习和尊敬优秀者,需要认识一些“贵人”。但这不是为了成为优秀者后面的“跟屁虫”,而是将其当作“参照物”,再造自信,帮助自己变得更强。

优秀者云集让张亚勤再造自信

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加入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我是推荐人。张亚勤曾多次提到求学科大是他少年时代最重要的时光之一,因为科大帮他“再造了自信”。

张亚勤是山西太原人,12岁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科大。当时,张亚勤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但报到的第一天,他一打听,发现对床同学的分数比他们山西省状元还要高出30分,后来又来一个江西省状元,又高出他们山西省状元40多分。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张亚勤迅速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同时精英汇聚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再造自信”。这种自信不同往常:以前是一个小地方的自信,现在这种自信,基点已经不知道高出了多少。

“到科大后,我记得第一学期数学考试我考了61分,比较差。语文71分,其他都是六七十分,只有物理考了80,这在以前的学校是很好,但在科大就是很差。所以我首先感觉到差距和压力。到了最后几年,我的成绩最好,研究生考试成绩是学校第一名。这给我的总结是,尽管基础可能比较差,在这么多聪明人中间,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做得很好,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自信。”

读书,选择好的学校和专业;就业的时候,选择好的公司,好的领导;创业的时候,选择最适合发展的行业。当优秀者失去“参照物”作用的时候,就是你已经完成“再造自信”、实现人生突围的阶段。

人生于世,不可避免总要受到各种事件的影响,但是拥有独立的自信,则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不论舆论评价的好坏,都始终能对自己有合理而坚定的信心,而不让自己的命运由别人来主宰。

4.克服消极浮躁的心态

丹麦有句格言说:“即使好运临门,傻瓜也要懂得把它请进门。”

如果我们经常存有消极的心态,或者不良的情绪,不用说,信心跟成功就不会走进家门。

在我们的人格当中,构成心态和情绪不良的因素很多,有自身的问题,有外在的原因,感情、家庭、性格、环境、学习、就业等等,甚至连身上的服装、一时的天气,都能让人心情不佳和情绪不良。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甚至能够以强制的方式克制自己,让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保持信心。

以平和的心态上课和考试

前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曾回忆道,1973年,他被派到广西南宁第四中学当数学老师。没有比“赶鸭子上架”更叫人沮丧了。他高中都没有毕业,但他必须去给一群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学生上课。后来,有人这样他:你在讲台上如何能够自信?

汤敏的回答是:克制情绪,保持乐观,然后自学,他经常就是“上周自己刚自学完,这周就要给学生上课”。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广西考区对考生的年龄限制是25岁,汤敏已经24岁了。他很想参加高考,可有三个原因在向他说“NO”:第一,没有把握,除了数学自学过外,其他课程如英语、物理、化学都没学过;第二,朋友家人不支持,因为他已经有份稳定的教师工作,普通师范大学毕业也不过充当一个中学老师;第三,面子问题,和学生一起考试,“压力很大,如果考不过学生或者考砸了,肯定很丢脸”。
人要做成什么事,就不能有那么多的疑虑,人生难免有些尴尬,关键在于保持心态的良好和积极,汤敏便这样认为。最后,他参加了考试,并且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最常见的心态问题有两种,一是眼高手低;二是有些自卑,不敢争取机会。

其实,这都是因为对社会、行业、自身职业能力不了解所造成。年轻人在找工作之前,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专业、年龄、籍贯、学习、工作、兴趣、理想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行恰当定位,这样心态的积极才有落点和杠杆。

让自己的心态积极,让自己的情绪乐观,有助于稳定我们的自信。关于如何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坚定自己的自信,在对200多位成功人士调研的基础上,我归纳出如下建议:

——永远不要有绝对不可能的消极想法;

——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树立必胜的信念;

——罗列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以及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优势;

——学会宽容该宽容的人包括自己的过失,也欣赏别人以及自己的成就;

——学会感激别人的帮助,培养双赢的合作思维;

——学会乐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

警惕自信过头

自信,堪称开放式人生的脊梁。但从自信到过分自信,往往也只差半步,只在一念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自负、自我、顽固、刚愎自用、个人英雄主义等许多问题,皆源于此。因此,我们需要警惕一些“自信过头症”。



图3-4:自信过头的症状

(1)自信别变成自负

一般说来,如果是做人,稍微自负比略为自卑要好,因为你起码还会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实现目标,有行动总比没有行动要有收获。如果是做事,那么策略上的谨慎总比轻举妄动要好,因为你起码还能留有青山,诸葛亮和曾国藩正是依靠“步步为营”的谨慎而横行天下。

自信者常常易犯自负的毛病。

在商业江湖中有个很常见的现象:许多企业往往不是倒在艰难期,而是垮在顺境时的过度扩张中。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营者因为前期累积的成功,而使自信变成了自负,进而制定自身实力无法支撑、一口要吃成大胖子的扩张战略,四面出击,或者过于冒进,最终马失前蹄。

史玉柱那次著名的失败

1993年,巨人集团推出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等多种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6亿元,成为当时居四通之后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史玉柱也成为年度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同年,广东房地产大热,珠海修大港口、大机场、跨海大桥,史玉柱认为珠海最终会成为像深圳一样的国际大都市,于是开始盖巨人大厦。18层、38层、54层、64层,最后在开工典礼时,史玉柱脱口而出:“72层”——他要建成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

这是一个至今还被人看作经典的案例,后来做总结报道的《经济观察报》评论说:“只有1亿流动资金的史玉柱,却要建造一个总预算12亿的巨人大厦,这注定是一个过热的举动。”据说史玉柱还没有申请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撑。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再次告急,史玉柱不得不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结果保健品业务也因为资金“抽血”过量而卖不动了。

巨人集团走向了危机四伏。1997年初,媒体开始报道巨人财务危机。得知巨人现金流断了之后,巨人在外的3个多亿应收款也收不回来,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被迫停工,国内购楼者也天天上门要求退款。最终,史玉柱沦落为当时负债2.5亿元的“中国首穷”,一直到四年后才翻身。而在吸取教训过后,今天他又创造了新的事业辉煌。

自信与自负、趁热打铁与扩张过快、乘胜追击与穷寇勿追,有时候就只是一个度的把握,“增之一分即肥,减之一分即瘦”。如何把握好自信与自负,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尽量使自己心态平和,每一次成功过后,都有意为之地给自己一些危机感,这样才能清醒地审时度势。

(2)自信不要太自我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开放型的自信要求我们“知人知己”。换句话说,一个开放者的自信,会知道自己其实有几斤几两,也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听别人的意见,什么时候该坚持己见,以及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但遗憾的是,不少自信的人,往往有自我的毛病,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

过分的自信使人打消了投资念头

亚信集团董事长、金沙江创投基金董事总经理丁健曾考察过北京一家公司,业务做得还不错。但丁健却不愿意进行投资,因为在一次交流当中,丁健出于好意对该公司的负责人做了一个提醒:“你的这个做法,要慎重。”

对方很不高兴:“你这样说是对我决策的一种干扰!”

事后,丁健对一位好友说:“如果连这点干扰都忍受不了,连这一点建议都听不了,那么,他做决策会非常盲目,甚至是在赌博。”“退一步讲,赌博没有问题,做早期案子基本上就是在赌博,但是我们要问,你是高智商的赌博还是低智商的赌博,是碰运气的赌博还是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的赌博?赌球赌马,莫不如此。你是研究过了还是瞎买?是马长得好看我就买这个?正如我们自己在决策案子时,肯定会遇到不同的意见,总有一两个合伙人出来说,我来给你唱唱反调,这几个因素你考虑了没有?然后举例说明,大家再研究。很少说一个人说好,大家都鼓掌。否则,这个文化是不健康的。”

过于信任自己常常会导致下列错误:

——偏听自己,一意孤行。一个人了解的信息总是有限,所以古人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自我的人常常只听自己的,并且坚信这是正确的道路,甚至还会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陷入自私,只懂索取。过于自我往往给人自私的感觉,因为这样的人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太在乎别人的利益,更不懂得何时给人帮助。他帮助人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别人的需求,往往帮错忙;当他自己索要帮助时,因为对自己情况了如指掌,所以要求明确。因此,这样的人,常常会给人没有责任心的印象。

——性格自闭,不善协作。一个太关注自我的人常常不善于适应环境,当然,更不会懂得适当地赞美别人和委婉地批评别人。虽然他本性不坏,但这样的人还是不会受团队的欢迎。因为人际关系的不合群,他会变得敏感、内向、孤僻、清高,或者愤世嫉俗。

——独断专制,家长作风。这种人因为过于迷信自己,如果他是职业经理人,通常不希望有董事会;如果他是董事长,则喜欢对CEO指手画脚,进行直接干预。

(3)自信不是不信人

有一个网上流传的故事,说的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教育孙子。有一天,他看见孩子,立刻热情地做出拥抱的姿态。于是,孩子纵身向爷爷一跳。谁知道爷爷的手缩回来了,孩子摔在地上。这个时候,洛克菲勒教导孩子说: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哪怕是你的爷爷。

类似的故事,我在许多书上见过,我觉得这都是很可怕的误导。许多人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商业江湖,人心险恶,成功的人,都是只相信自己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投资方的信任成就经典电影

著名导演陆川曾如此评价自己的老板王中军:“你可以看到中国有钱的制作公司很多,为什么在王中军这儿导演可以拍出好作品?因为他管方向不管具体的事,他相信你作为一个创作者,你热爱你的东西,你的热爱是完成它的根本。很多制作公司会到现场说三道四,甚至一个角度都要和你掰扯。中军没有介绍过任何演员演戏,这是一个很技术性恰恰是很有意义的信任。我两部戏都没有用过公司的演员,我觉得这是他对我的信任。”

这当然不是套话,在陆川成名之前,拍摄电影《寻枪》时,华谊兄弟就敢于让从来没有拍摄过电影的陆川当导演。提到这其中的风险,我们商会这位理事表示:“我只要用人就是百分之二百的信任,从来没有怀疑过。”

后来,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陆川甚至想过打退堂鼓:“我有一次特别沮丧的时候,给中军打过电话,那是拍《寻枪》,中军说你把片拍完,最后一句话是我信任你。我觉得中军是拿实际行动在支持你。”

正是因为王中军的“信人”,陆川才得以拍成《寻枪》,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一部著名的文艺片。

尼采有一句名言:“我们对于朋友的希求,泄漏了我们的弱点;而我们信任别人的地方,正显示出我们愿自信而未能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自信的人之所以还信任别人,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有缺陷和不足,这就像是正因为我们有做不到的事,所以才会寻求朋友帮助一样。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为什么要信任他人的原因:因为我们不可避免地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们不可能单枪匹马应付一切,所以我们必须有时信任和团结别人,信任和整合你的团队。而且,越是外行,就越需要信任别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4)自信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极需要敢于挺身而出的个人英雄,譬如说路见不平敢于见义勇为。但是,我们不能任何时刻都把英雄主义变为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有其适存的范围,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团体”主义,就跟人生冒险一样,要想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就必须依赖胆略而非胆量,否则,很有可能趋向盲干和莽撞,呈匹夫之勇。

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容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喜欢“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但现实社会往往跟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相反,总是“好虎架不住群狼”。

我曾经进行过一次专门针对创业的调查,发现与传统企业家创业时往往单枪匹马打天下不同,大多数活跃在新经济领域的第三代企业家更喜欢抱团创业,他们中间90%以上都有一个三人以上的团队。他们信奉团队英雄主义,创业也往往能够因为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非常专业、分工明确、互补明显的创业团队,而使企业不需要像传统企业一样必须经历资本积累期,而是能够直接迅速地吸引风险投资,取得跨越式发展。当企业扩大到一定阶段,也因为是团队创业,往往能够轻松摆脱家族企业的弊病,迅速确立良好有效的企业制度,走上正轨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业组合的携程模式

携程网的创建,并发展到纳斯达克上市,是典型的团队主义模式的胜利。1999年5月,沈南鹏、粱建章、季琦加上后来的范敏联手创建了携程网。季琦任总裁,梁建章任首席执行官,沈南鹏任首席财务官,范敏任副总裁,分别负责资本、管理、技术、运营事务。其实,此前在投行工作的沈南鹏是最大的个人股东,他也不是没有管理企业的自信,但他却主动要求不按照常规出任CEO,因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优势,他认为自己更适合任CFO。

季琦想法一直很活跃,适于创业,而且很有冲劲;范敏是兢兢业业守业型的人,他还在酒店和旅游业界做了很多年;梁建章也是很好的巩固业务型人才;沈南鹏则是标准的资本运作者。所以,这个管理团队在实际运作中能够紧密无缝地进行合作,保证了携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稳健地发展。后来,他们还合作创建了另外一个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如家快捷酒店,3年创建两个上市公司,他们也因此被誉为最佳创业组合。

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就曾直言:“在行业、团队、技术、商业模式等多种要素中,第一个是团队,第二个是行业,第三是商业模式。团队肯定是第一位的。创业投资不论是天使投资还是风险投资,看来看去,实际上就是看团队,不看别的。有了好的团队以后,你做什么事情都可以。现在中国缺乏优秀团队这个问题特别突出。”

大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李松是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MBA,在硅谷曾做过工程师和产品研发经理,他是这样解释为什么要信奉团队英雄主义:现实中海归大多数扮演着技术先锋的角色,但一项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经营管理、资金运作、技术开发等等,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要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核心管理团队。这支团队的成员应该由相关行业背景的优秀人士来组成,如果这些成员都能担当起自己的角色,向着一个目标迈进,那么企业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道理往往就这么简单,创业不是技术、精英意识的盲目比拼。通常而言,成功的创业者,是要有能在关键时刻充当“尖刀”和独排众议的能力。但一个企业经常走到“十字路口”,经常需要个人英雄,则只能说明团队体制和整体运营有问题。一个自信的成功者,也并不需要事事和时时“个人英雄”主义来证明自己。他肯定不是万能的上帝,他需要能够找到各种专业人才,并团结凝聚在一起来帮助自己,同时,自己也需要善于分权和授权,才能够专心地进行重大决策。正如JC朋尼公司创始人詹姆斯•致许•朋尼所说:“公司经理最可靠的自杀途径,就是固执地不去学习如何授权、何时授权及授权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