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歌神各期介绍:∽♂ 略论∶性、爱情和婚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43:57

略论∶性、爱情和婚姻

                 -读罗素《性爱与婚姻》

        “食色,性也”,解决温饱问题和性欲问题都是同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持个体的生存,有人可能要感到奇怪了,解决温饱是为了个体的生存,难道性也是个体生存的必然条件?事实上,是的,因为性本能要解决的是种族的繁衍,而只有有足够多的同类(后代),原始人才能靠群体的力量生存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繁衍后代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为了使个体永恒(基因得到遗传和发展)。可见,“食色”是人类的根本大事,这点不管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我们现代人的判断都是一致的。

        人类的所有其它事务都是围绕着“食”和“色”这两大本能繁荣发展起来的,所以由“色”出发,对性、爱情、婚姻作一番审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意识到这个必要性的。当我们的脑子不够用时,自然会有聪明的脑袋替我们思考,并向我们传播他们思考所得的思想。罗素的《性爱与婚姻》就是这样一本著作。他在书中广泛思考了性道德的起源、男女平等和教育问题、妇女解放问题、各种爱情观和婚姻制度以及这些内容的衍生问题。

        不止一次,有人问我,男女之间存在真正的友情吗?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因为人们对友情的观念和定义很难一致,尤其是男女之间还横亘着一个古老的谜题“性吸引”问题,使得男女的友情略显暧昧了。其实我认为男女之间不但有真正的爱情,也有真正的友情,只是这些情谊必须要超越于性吸引之上才有可能形成。说得文学色彩一点,它是情感的结晶体,就像高僧的舍利子,它的存在或需待烈火焚验后才知晓,但当事人是应该可以明白感知的。

 

    那么怎么才有可能超越于性吸引之上呢?

        罗素曾经这样讲到:一个要坚守处女贞洁的姑娘,经常会被急切和轻浮的性吸引所蒙蔽,而一个有性经验的女人却容易把这种性吸引和爱情区别开来。是的,如果一个少女分不清性吸引和两情相悦的差异,她总是容易把性吸引当作爱情。而这在性受到压抑的传统时代是非常普遍的。中国唐代曾经有过一个有名的爱情故事,说的是诗人崔护一次去都城南庄踏春,桃花盛开的季节遇到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她家门口讨了一杯水喝,第二年故地重游时,却不见了那少女,写下了有名的诗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而那少女自逢崔护后就日夜思念,见到他的题诗后以后以为无缘重逢了,一病不起。后经周折,两人终结连理。这是一见钟情的典型,然而于那个少女而言,这哪又分得清是出于朦胧的性吸引还是真正强烈的爱情呢?

        故而罗素是拥护妇女解放的,尤其是提倡提高妇女的性自由,认为传统道德教育使妇女把性视为一个罪恶,这极大的束缚了她们的本性。在古代社会,人们从不设法培养妇女内心的自制能力,而只是用束缚的方式保持她们的道德。换言之,现代的女性可以拥有开放的性态度和性生活,有权利品尝性爱,也就是说只有经历过了,性才不会显得神秘,人们才能分得清什么是性吸引和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越是讳莫如深的东西,人们只会越渴望。如果人们匆匆把性吸引认定为爱情,那么往往在品尝过性爱之后,二人的关系也许反而会渐趋淡漠,甚至死亡了。因此,爱情也好,异性间的友情也好,是建立在正常化的人性化的生活之基础上的,如果其中一方存在严重的性压抑和对性的神秘感,那就很难发展出高贵的友情和爱情,而很可能是以鹿为马。

        当然,历史上的性道德或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自然有它的合理之处,倡导性自由并不是完全否定以前的种种观念。性自由和性放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自由主要是强调一个自主性,而放纵是一种透支生命的行为。电影《苦月亮》中,当情欲饱满时,作家奥斯卡把咪咪的阴门形容得美艳如花,当性爱一旦过度,咪咪的阴门在身心俱疲的作家眼里,就变得如蚂蟥贪婪的吸盘、饿蛇暴张的巨嘴、吞量莫测的漩涡一样恐怖。人类总是在走钢丝,如何保持生命的平衡是人生最大的一门学问。

     关于爱情和道德的问题,我非常认同作家谢宗玉的判断,他认为道德律其实只是为了保证人类“集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世俗手段。它没有绝对的“对错是非”。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让人类形成合力,以便在与别的物种竞争时获得绝对的优势。道德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个体“舒服”的,而是为了让整个人类“获胜”的。道德往往提倡人类牺牲小我以成全整体。所以道德尽管是个“好东西”,但个体的人常常被它限制得很不舒服。

       是的,道德是着眼于人类整体平衡的妥协产物,它的副作用往往是磨平个人的特点,是以忽略个人的偏好为代价的。不管道德占据了多高的制高点,不同偏好的性情男女总有几对还是会成为漏网之鱼的,而爱情的萌芽我认为就是基于个人偏好而对道德的反抗下成长起来的。相对于道德来说,爱情是个人的私利,它并不服从于“门当户对”“强强联合”等社会大局观的安排。现代婚姻制度可以说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不再像古代那么稳定,因为物质的发展到了容许人们可以强调个人的偏好,婚姻制度越具有刚性就越脆弱,相反,如罗素所言,赋予婚姻外性关系适当的合法性,将使现代的婚姻更具有弹性。在古代,女人是从属于男人的私有财产,所以当一个男人与他人的妻子有了性行为,就相当于犯了侵犯他人的财产罪。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地域交往的扩大以及避孕术的成功,人们不再苛求,注意是不苛求而不是不要求姑娘的贞洁和妻子的忠实,罗素认为应该制定一套保护家庭的新办法,要不就默许家庭的破裂。罗素的建议是这样的:就是孩子的生育只应发生在婚姻以内,一切婚姻以外的性都应避免生育。这里有二个问题,一.是要求我们超越理性,相信避孕方法的可靠性;二.是也要求我们超越理性,相信妻子是忠实的。

        罗素是明智而理性的,因而他受到了许多不理解他的人们的指责,他像那个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一样,使得人们感到尴尬。他说传统的伦理往往假定在实行一夫一妻制国度,若对一个人有了爱情,那就不可能同时再对另一个有真正的爱情了,而事实上并非一定如此。这对于那些不敢正视这种情感的道德家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也使服从传统伦理的人们感到困惑和不安。但真话的价值不会因为人们的歪曲而贬值。

        罗素的观点对于现代人应该有很大的启发性:“道德家们以为夫妻间彼此互相监禁是对的。夫妻彼此相爱,圆满得没有一方想做不忠的事,那当然是很好的;不过不忠实的行为如果发生就认为非常可怕,这是不好的,做到不许和异性有一切的友谊,也是不好的。美好的人生不能建筑在恐惧、禁忌和彼此干涉自由上。没有恐惧、禁忌和互相干涉自由而做到行为忠贞,那是好的,但假如需要这一切才能达到忠贞的目的,那么代价未免太大了,倒不如彼此对于偶尔不检点的地方稍为宽容一点。毫无疑问,彼此存有妒嫉心,即使在肉体上保持忠贞,但它每每使得婚姻的结果,比起如果更能相信有最后深厚和永久爱情力量的婚姻的结果,有着更多的不幸良好婚姻的要点在于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加之以身体、心智、精神各方面深切的亲密,使男女间真正的爱情成为人类一切经验中最丰富的。”

        由于性观念的混乱,我们总容易见到许多大龄剩女在网络上自豪的发表宣言,我虽然年过三十了,但至今还是处子之身。我不知道这是她们的幸还是悲哀。一个人生命最好的年华就这样匆匆凋零而不自知,根本不能正视自身最伟大的本能,而以束缚和限制了这个欲望为骄傲的资本。

        当然,这不是她们的罪过。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时代仍旧要以对性的无知来维持性的旧道德,这是令人遗憾的。90年前罗素就敏锐的指出了这点,他说:“最初,人们只是蒙蔽女性,因为人们希望她们的无知能有助于男性的支配地位。……人们开始认为儿童和青年,无论男女,都应当对于性知识尽可地保持无知。”故而,人们认定实现道德的捷径,就是使青年人的身心绝对脱离与性有关的一切事物,对性保持天真的状态,在人们的潜意识植入性是不洁的观念。因为成人们对孩子有意说谎,罗素认为观察到孩子们的下流行为正是成年人假正经的结果所导致。这的确是一针见血的见地。孩子们正是由于对性的无知,而充满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有可能导致男孩子们充满邪念、女孩子们的恐惧,而去除神秘感是避免这种状况的唯一的方法。

        罗素的这本著作尽管写于20世纪20年代,但对于今天的人们还是不无启发,他作为先行者的思想有部分已经作为常识普及了,而有些还在争议中,这也是很正常的,只是不管如何,我们应当学会理性的、认真的反思和对待我们生命中必须正视的性、爱情、婚姻问题,而不是毫无保留的接受父辈给予我们的观念,或者胡乱放纵自己的欲望,只让肉体的欲望暂时得到平息,精神上的欲望却不能得到深切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