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取消关注钟汉良:历史科解题技巧和考前心理辅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7:38:33
历史科解题技巧和考前心理辅导 临近中考,总复习也已接近尾声,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已经成形。同学们是否还为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分数而发愁呢?事实上,考试中的失分往往不是单纯知识缺漏造成的,同学们往往会忽略掉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考前的心理和解题的技巧。以下我就此问题,为同学们提供几点意见,仅供参考。首先,进入考场后到分发试卷至少有五到十分钟时间。这段时间是同学们舒缓紧张情绪的好时机,具体方法如:做几个深呼吸,或闭上眼睛适当地做些心理暗示,为自己加加油,鼓鼓劲。分发试卷到开考又有五分钟时间,这段时间应合理利用,不要急于思考试题先是在密封线外填上相应的内容,后检查试卷是否损坏或不清晰之处,以便及时更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紧张。下一步,就是按照正常的作答原则由易到难,逐题往下看,为开考后争取更多时间。切忌先难后易。部分同学往往喜欢先做难题,这样往往会造成时间上的失控,和心理上的失调,进而会影响到整场考试。其次,各种具体的题型又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而时间和效率又是判断这种方法好坏与否的最佳标准。如何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找到速度与正确率的最佳结合点呢?以下,我就针对不同题型提供几种方法和建议:一、选择题占总分的40%。是分值最大的题型,所以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做20道选择题的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内,具体方法很多,如:()从题干的中心词句出发,求解正确答项历史选择题的特征,就是从题干的立意出发,找了中心词(关键词)对四个选项进行进行联第、比较、判断,辩明是非,决定取舍。(二)从时间入手,寻找符合特定时间范围的正确答项掌握一些基本的时间概念,是学习历史的起码要求,也是历史选择题命题常用的手法。因此,从时间入手,“顺藤摸瓜”,就能找出符合特定时间范围的正确答项。(三)从选项本身文字表述的错误入手,利用排除法,找出正确答案。二、辨析题占总分18%。正常情况为6处错误,一般情况下评分规则包括三步:找错、改正、适当说理各占一分改正是对找出的错误用正确的知识套进去,说理则是对找出的错误进行适当的说明。理由部分依具体情况可套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改正部分)而……(说理部分)”。切忌将辨析题做成直接改错题。三、材料解析题占20%。正常情况是两小题各10%,一题为中国史,一题为世界史。其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根据材料,请回答,这个题目的答案出面材料中,同学们可在材料中寻找答案(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中,同学们应根据材料中所给信息找到课本及资料中的相关答案。(三)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材料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或资料来作答。不管是何种情况,都应认真审题,问什么答什么,答案力求简练。四、问答题,占22%。一般是分解式的题目。两个问答题中又包含好几个小题,这种题目尤其要注意审题,题目问什么,答什么。答案要力求规范、条理、和措词的准确。同一题内的各小题往往存在一定联系,否则是“一招走错,满盘皆输”。 以上内容,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运用。最后,祝同学们心想事成,考出理想成绩! 历史列举题的解题技巧①认真审题,明确时间范围、地点范围。    ②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点到为止,简单明了。    ③书写规范、条理清楚、中国历史的人名地名不能出现错别字。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一、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或材料对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二、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提示语、时间和地点限制)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如:(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三、规范答题,力求完整。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上,要做到四化: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2、段落化。每个问题的答案写一个自然段。3、要点化。如果答案比较复杂,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提炼概括,答案严谨缜密,言简意赅,分层回答。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次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序号,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其次,要审明观点。第二步: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 探究性试题的题目及其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题材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只要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第三步:规范答题,力求完整。 在找出结合点、确定答题思路后,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在书写上要做到四化: 1、提示化。2、段落化。3、要点化。4、序号化。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上述仅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题目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 历史考试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选择题
  1三段式选择题
  “三段式”选择题是对题支与所列内容按题干要求归类和题支所列内容按时间或空间顺序一次选择。这种题型较之于“两段式”选择题来说,更简单,难度更小,更易得分。其理由:第一,无论题目所给内容有四项[①、②、③、④]或是六项,但它仅有A、B、C、D四种变化,而每一变化绝对超不出题支所列范围,其排列与组合极为有限。第二,无论按题目要求题支有几项正确,或顺序应为何种排列,但考生在题中总能知道四个或六个中的1——2项,那么解题就不难了。其方法如下:
  (1)组合选择题
  组合选择题是指选项有若干“部件”组合而成的选择题。下列就是一个组合选择题,经过分析,就可断定:选项只要含③就不合题意。
  例:秦汉时期在秦岭以北修建的水利工程有:①郑国渠②长城③灵渠④六辅渠⑤白渠
  选项有: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
  这个题目的第一行是题干,它提出的限制有秦汉时期,提出工程修建时间须在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之间,排斥掉郑国渠秦岭以北是指地点,排斥掉灵渠水利工程指属性,排除掉长城。做选择题首先要注意题干,对题干所提供的每一个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忽略一点就会造成错误。
  解此类题时:①若在题支项中已能知其中某项(“X”)为错误。因此,凡含X项的备选答案绝对错。不含X项的可能正确。
  ②若在题支中,同时知X为“×”、Y为“√”。因此,知X为“×”的结论如前法;知Y为“√”,则可知含Y可能是“√”,不含Y绝对是“×”。
  掌握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第一,即能在只知1—2项时也可以找出正确答案,从而避免了一些学生对所给四项或六项中部分未掌握而失分。第二,即使在做题时一两步不能直接推出正确项,也可避免过题中最难判断的难项。
  (2)排列选择题
  例1:下列史实,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②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③日本“大化改新”开始
  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例2:①利玛窦②汪大渊③马可波罗④空海
  A.④③②①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做这类题,可用“首定法”。只要确定最早的,即可选对答案。同时,还可用“首尾结合法”。如例2,只用首定法是不行的,因为②排在最前面的有两选项,那就再看看这两个选项的最后一个哪个是正确的,从而提出B是正确答案。
  解这类题时:①若已知题支列项中X为先,所以凡X在先的选项可能是“√”,否则绝对是“×”。
  ②若已知题支列项中Y项为最后,故凡Y在后有可能是“√”,凡Y不在后绝对是“×”。
  ③若已知题支列项中X、Y相连而不可逆。故凡X、Y相连未逆的项可能是“√”,否则绝对是“×”。
  当然,是具体做排列时,三法先采用哪种,或采用哪种最适合,要视你自己在已知题支项中的哪项或哪些项来决定,也可把三法中两法联用。
  在考试中正确运用上述三法,第一,可在四项中只知1—2项时,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题目的难点,而利用已知知识来得分。第二,可以使做题达到准确,并为做后面的题目赢得时间。
  2.“二段式”选择题
  “二段式”题的特点是按题干要求直接选出备选答案,它包括单项选择题的一部分和全部的多项选择题。此类单项选择题,是以考察学生记忆和能力及掌握知识的准确与精确度为目的,所以在四个被选项中加入三个错项来迷惑考生。多项选择题对考生的考察则从准确度、精确度的掌握向运用知识能力的纵深度发展。
  在考生中最常出现“记住了的有分,记不住的无分”,“记住了的不考,没记住的偏考”这种十分被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第二,基础知识虽能掌握,但没有正确的分析能力。第三,对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套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其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肯定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叫肯定法。另一种是间接通过对有关事件的回忆,否定掉不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选项,叫否定法。
  引入法与排除法:因为题目已明确规定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项,即已知“一√三×”。其解题方法的第一种,用“引入法”,即清楚知到了题中的某项为“√”,就填出正确项;第二种,用排除法,即在不知何项为“√”,但能准确判断三“√”,余下一项就为“√”。
  例:清朝“湖广”指的是:
  A.湖南、广东 B.湖南、广西
  C.湖北、湖南 D.广东、广西
  第一种解法:若已知“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就直接填出C。
  第二种解法:若不知C是“√”,但知广东、广西叫“两广”,则凡含“两广”中之一者是“×”,即C是“√”。
  逻辑推理法:对题干所要求的知识难以判断是非或已遗忘,第一,要仔细分析各项所述内容,寻找线索以唤起回忆;
  第二,要注意各项在语言表述、常识、逻辑以及立场观点上的错误与矛盾,从而得出正确认识。如上例中的第二种解法即是。
  (2)多项选择题
  列举法与排除法:已完全清楚题干要求正确项,就用列举法直接填出正确项;若不知正确项但明确选项中的错误项,就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即知正确项。 
  例:西汉建立前,我国人民已经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有:
  A.耧车播种B.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C.二牛一人的犁耕法D.恰当处理土地的坚、松、燥、湿
  做题时,可以根据题干“在西汉前”的限制,否定A和C,因为它们都是出现在汉代,那么B和D则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其实,关键的还是要正确地审
题,正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缩短解题时间,提高准确率。但这也只有在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逆向思维法:因为四选多项选择题的特点决定了各选项中只有0—2个错。若正向思维必须对1—4项正误都进行判断后才有100%的得分率,其每一判断只有25%的得分率;而采用逆向思维法,只要找到一错,即有75% 100%的得分率。
  有一种选择题,备选答案本身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这类内容一定首先排除。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出下列属于康有为、梁启超的共同活动:
  ①公车上书
  ②组织保国会
  ③创办《中外纪闻》
  ④组织强学会
  ⑤拥载溥仪复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此题的重点记号语是“共同活动”,所以首先检查备选答案中的史实是否完全符合题意。拥戴溥仪复辟.是康有为的活动,所以包含第⑤项的备选答案AB两项应当排除,只考虑CD项。
  但运用逆向思维时应注重:第一,当判断出两项绝对错时,就不要再去判断是否还有错误。第二,只找到一个错,找不出再有错项了,即得三项正确。第三,若找不出一项错,就四项皆选。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考试题型之一。这种题型利用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以有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从1989年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后,不断完善、创新、形成一种稳定的、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它还对其他题型产生影响,即向其他题型渗透,出现了材料选择、材料填空和材料问答题。命题专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材料类型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其设问都没超出表格范围。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辩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2.解题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您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阅读、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
  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如1992年高考第46题“下面是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就要在“同一时代”下面划出符号,以便第二遍阅读时加以理解,才能回答第1问中的“哪一时代”。 
  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如《胶滨语录》、《杨文弱先生全集》等,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1995年高考的“三大发明”题,设问1的第一句“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材料一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就使考生由韩非子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他记载了司南,而推知司南至迟发明于战国。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③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即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有的题必须以扣本内容为突破口。如上面所举的“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从前三段很难判断出是哪一朝代,而扣本内容只有最后一段中的“福王常洵遇害”,由此联系课本上讲的李白成率农民军攻占洛阳,处死贪暴的福王朱常洵。这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有了“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由此才能正确理解前三段材料反映的内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弥补。
  (3)认真组织答案
  答案是《考试说明》规定的“材料处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考生具体操作的关键环节。答案的组织整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按问作答,科学准确,语言精炼。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第①问分为3小问,共7分,每小问的参考答案只有一句话。“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
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4分)”参考答案是:“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又问“高、低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 (2分)”参考答案是:“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再一问是“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1分)”参考答案是:“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看!这三小问,不论是高分值(4分)还是低分值(1分)参考答案只有一句话。再注意细看,第一小问,要求说明的是“1965-1993年(时间断限)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对比的双方)经济(对比的方
面)发展趋势(关键的答题内容)”,参考答案的一句话把几项答题要求全包括了。第②问中,三方的变化也是每方一句话,各占1分。变化的影响,参考答案也是一句话,2分。整个答案既科学,又准确,且语言精炼,概括性强。
  ②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即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完全否定。如1992年高考的第47题,要求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首先应当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评价出它利用种种条件(从材料中看出)限制公民选举权的虚伪性,但很多考生或只答进步性,或只批判虚伪性,恰恰暴露了考生个人认识历史问题的片面性。  ③注意准确性,防止随意性。《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意即论从史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有的考生或随意发挥或穿靴戴帽,如1996年高考的“大生产运动”题,有的考生用大量笔墨答反腐败的重要性和提倡俭朴的重要意义。有的考生竟去答什么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等等。这主要是由于考生没有认真审题,所以答非所问。再就是考生拿出平时准备的“靴帽”生搬硬套。
  ④要坚持正确立场、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一方面指答题不出现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指对错误观点材料的辨别、认识和批判。比如新兴的剥削阶级上升时期,在历史上起着进步作用,他们在跟旧的统治阶级的斗争中与人民利益有一致之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因而这时不能够说实话。而在接触到他们的剥削时,就不讲实话,多方掩饰。这种两重性在分析材料时要特别注意,因此必须注意同时分析史料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斗争性和妥协性、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不可偏执一端。
  ⑤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纯粹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否则,有的同学连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都觉得难以理解,这就会导致考生解题的片面性。
  三、问答题
  问答题是高考历史试卷中主观性试题的主体部分,具有知识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分值比重大的特点。它在考查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近几年的问答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了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已有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且看下例: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由史实(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和史论(分析评论赵翼的观点)两部分构成。前者内容具体而简炼,要求考生对基本史实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后者内容抽象而论证有力,要求考生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又高于前者。从分数比例看,史实占3分,史论占5分,突出了能力考查。面对这样的试题,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恐怕只好“望题兴叹”了;唯有那些思维活跃的考生,在审明题意后,运用所学知识,经过理论思维和加工,才能作出较为理想的答案。
  1.题型分类
  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2.审题
  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第一步,它对答好题至关重要。在历届高考中都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准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
  临试审题是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促的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试时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的发掘,反映一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那么,审题要注意什么?我们提出以下几点:
  (1)审要求
  审题首先要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
  提示语是指示应试者用何种方式作答;限定语是规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境内涵(包括引用的观点、历史材料);主干语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它是创作一道试题的核心部分(限定语从属于主干语,主干语决定着答项语);答项语则规定应试者所要回答的(即“未知”)内容或项目。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
  (2)审题型
  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论述题、论证题、比较题三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助益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
  例: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一问),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能够在解放区普遍实行。(第二问)
  此题第一问为比较题,第二问为论证题。
  (3)审题意
  例: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分析:该题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评述题。题目表述明确、严谨,三问之间联系密切,浑然一体。试题合理淡化了纯知识记忆的要求,但对审题能力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要求很高。审题的难点在第二问:①首先要找准时空界定。题面中时间下限很明确,即“19世纪70年代以前”,而上限则隐含在第一问之中(英国工业革命已完成),应确定为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空间是“世界”,但限定于“政治领域”。②审题的关键在于抓准“据此”二字。“据此”二字把试题前两问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出来,即要求根据工业革命的三个后果找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抓准了这一点,就抓准了该题的解题思路。③“指出”二字是提示考生答案要高度概括。
  (4)审答题重点
  审题要注意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例: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该题要求结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评论赵翼的观点,因此重点在于评论。
  3.答案规范化
  审明题意,抓准解题思路以后,就可动笔作答。问答题的答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答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史实;“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的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睛”。答题即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2)叙事有序、论证有力
  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3)详细得当、要点全面
  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做到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近年来的问答题从命题设计上力求突出一个“新”,字,题目千变万化(特别表现在命题的角度上)。考生要善于从宏观、微观、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观点和方法;善于合理地组织材料阐述问题,有临场应变的能力,绝不能用记住的教材内容、练过的某些答案生搬硬套。(4)文字准确、条理清楚
  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旨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练。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数码标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如何提高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效率开卷考试是随着新课改实施而进行的一种评价制度的尝试,在各种考试中日益被广泛采用。其特点是减少死记硬背的成分,加大了能力的考查,并注重了知识的迁移转化,如何应对这种新的考试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是广大师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些肤浅认识,以作探讨。一,科学用书1、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中考说明,把每一本书、每一课不考的内容的那一页从中折叠(不是撕掉),未折叠的就是要考的,便于翻阅。2试题顺序与教材顺序一致。把握住这个原则,考试时就可以把教材按照一至六册的顺序放于左上角。然后根据情况取而用之。3快速定位找考点。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二是训练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4不要题题都翻书。题题都翻书,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实行政、史合卷,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厚厚的一摞书翻来翻去,会极大地影响答题速度和考试的心情。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在平时的学习中,切不可题题都翻书。对实在找不到答案的题目,再翻书查找。
二,科学答题1审题-----火眼金睛。开卷一般会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也会有例外,比如用比较大的基础题(这种比较简单,但抄写量大)。灵活的题目一定要弄清问什么,尤其要看清材料,基础知识写完的基础上就抄材料,如果找不到,就直接从材料里找,中考的话,出卷比较规范,质量高的卷子一般不会有无用信息。基础题,要答的规范,全面,这个主要就是对书的熟练程度
2
分值-----看菜吃饭。分值的大小,确定了答题的多少,不一定准,但大概可以估计以下有几个点,答几条,估计完以后要比估计的多答一些。
3
、内容-----凤头蛇尾。 要是一下子觉得有很多可以答的话,先想一想,时间允许可以在草稿纸上列个框架(只要注明标记,自己看得懂就可以),分析把最主要的写前面,批卷老师在大量阅卷后不会一个字一个字帮你看,语言要简练,切记罗嗦。4时间----合理分配,戴上手表,科学安排,要控制好答题时间。最好是前紧后松。5答题---- “一齐四化”,“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6检查----锦上添花,临终检查是答卷的一个必要步骤,不可忽略。检查不仅能发现答案的正确与错误,从而弥补缺漏,改正差错,有时还能发现更简便的解法。临终检查应养成习惯,临终检查查出问题,涂改要注意清晰、规范,不能凌乱,那样会因卷面不整洁而失分。一般来说,第一次的答案更可靠些,在不清楚是否错误的情况下,还是以保持原答案为好。,关注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是中考必考的内容,特别是整周年纪念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要求对热点问题的复习不能到临近考试时搞突击,要把热点问题的复习寓于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何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四,科学做笔记。往书上记笔记要系统、有条理。在开卷考试下,很多学生把平时复习的例题、辅导书上重要的题目,自己记不清的题目、老师强调的题目都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有的甚至把课本内容都遮住了。因此,考试需要的东西不知从何处找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未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告诫学生要学会整理笔记,不要把所有东西都往书上记,应当有选择摘抄一些重要的、系统化的知识点。同时,抄东西时要分门别类,把知识划分成不同的专题。如: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近代现代抗争与探索史、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国际关系、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文化等。遇到不同问题去找,省时、省力并提高了复习效率。三,扭转错误观念。提到开卷考试,一些学生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教材,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中考时间有限,命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广,考查知识点多。试题综合性强,并且还遵循“以能力之意命题”为原则。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熟练掌握,想在短暂的时间内靠查找教材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够。从以往情况看,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太长,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斗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试卷。四,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1、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历年中考命题都会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试题难度适中,基本史实与再现仍是考查重点。因此,熟悉甚至记忆基本史实,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提高做题速度,节省较多时间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2、记忆每册教材、每单元、每目的框架时间紧迫,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记所有知识点似乎是不太现实。对于开卷考试,考生 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知识点的位置,不仅能加快答题速度,还能提高答题的质量,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对每册教材、每单元、每课的大致框架非常熟悉。记住了这个大框架,当遇到考查这一阶段的历史的考题时,就可以马上精确定位到哪册教材、哪单元、哪课甚至子目。把所考查的全部教材按单元、课、目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写在笑卡片上,随时拿出来翻看。并让自己更加深刻地记忆这些知识。3、充分利用时间的边角碎料建议学生备齐所有教材,随时翻看,哪怕是无意识的,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自己认为掌握薄弱的教材放在书桌上,有空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知识就会深刻地印在你的脑海中。4、多做真题、模拟题和近几年的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