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麻麻作品集:以“江湖”解读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5:46:57

以“江湖”解读中国

  在中国人的语言里,社会似乎总是和“江湖”联系在一起,我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长袖善舞的人,我们称他作“老江湖”。就连休闲娱乐也离不开武侠小说、武侠电影。  在中国,谁忽视江湖谁就吃亏,办不了大事,成不了气候。江湖就是中国的“潜规则”,不过又不止于“规则”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完整的规则体系,一种体制。不谈江湖,中国社会就不好理解。通过它,即便不能打开所有疑惑,也能切开一道口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你感觉到江湖的存在了吗?
   江湖在哪儿?江湖就在你身边。年轻人踏入社会第一课,就是要搞好人际关系,打好社会基础,搞定上司、领导、大哥的关系,换得宠信、提携,以便日后出人头地。这一套哪里来?追踪溯源,巴结领导(上司、老板)的伎俩来自官场收门生和江湖拜码头的原型。二者没有本质差异,都是江湖,一个白道江湖,一个黑道江湖,门道相通。被称之“学问”的东西,反映了历经五百年江湖化的民间行为规范,其普及程度高于法律,演变成一种惯例。关系、人情、面子和混这四样东西,组成了关系运作的一串链条。同时,它们也是当今“江湖”使用最频密的口头语。
江湖化:正式规则被非正式规则颠覆
   整个社会被江湖颠覆,意味着正式规则被非正式规则颠覆,这是人类社会史的奇迹,是儒教文明后期特有的大事。江湖化之所以是奇迹,因为它在数学上创造了一个悖论:“社会上的东西,书本里学不到;书本上的东西,社会上没有用。” 父母经常教育初涉世的子女:“做人不要太老实,老实人吃亏哦”。孩子刚懂事,有些年轻父母常陷入这样的困惑:遇到孩子纠纷,究竟应该教以礼让,还是以牙还牙;假若挨同学揍,应该更狠地回揍他,还是告诉老师?社会上的非正式规则,往往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少儿不宜”。这究竟是世界通例,还是中国国情?是真的“国情”?还是借口“国情”玩猫腻?

江湖,从何而来?

江湖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人口缺乏流动性,历来移民人口稀少。面对人口四处流散的慌乱局势,当传统儒教定耕制度不再管理国家之时,整个社会的权力系统就被迫交给那些原本被士大夫们鄙视的“不正经人”——游民、商人、掮客、军阀、帮会、盗匪……自然地,规则的话语权也被迫交由他们管理。这一移交,就导致几千年经典制度的颠覆。于是,1800年后,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蜕变的新惯例体系,一个不依赖合法制度的隐形制度——江湖时代降临了。
“江湖”一词的产生
   “江湖”作为古词,辞源难于密考,频密使用“江湖”第一人,乃是道家大宗师庄周。《庄子》中,大量充斥“江湖”用语,其意虽未完全契合现代江湖意蕴,但也相去不远,很适合做现代江湖始祖。熟读《庄子》的读者尽知,《庄子》向以鱼、鸟类动物行为借喻人生。若取近能譬,触类旁通,“江湖”(今日所谓“湿地”)作为动物的栖息地,无疑暗含着“政治体制管束外的一片自由自在天地”这一寓意。没有庄子,江湖可能不称“江湖”。到1800年江湖现象出现的时候,可能不一定叫“江湖”,也许取名“浪人”、“武士”、“牛仔”、“骑士”、“吉卜赛”、“波西米亚”……不得而知。“江湖”二字真正带有文学修辞技巧,甚至带有一些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意般栖居”的味道。风景画般的描绘,美化了古典政治文化的破败、衰弱和崩溃。

最无奈的是,永远无法退出江湖

江湖是体制外的体制
  江湖就是“潜规则”,不过又不止于“规则”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完整的规则体系,换言之:一种体制。说白了,它就是体制外的“体制”,或法外“体制”,或与体制对立的“体制”,或僭越体制的“体制”。体制和体制外,换传统语言说,即“庙堂”和“江湖”,历来属于中国政治老范畴。中国自古称朝廷或官方为“庙堂”,称“庙堂”以外为“江湖”,泛指一切非政府组织,即今日所谓NGO。江湖,就是中国古代背景的NGO,古代的非官方社会。
勿让潜规则替代了正式规则
  潜规则不可怕,可怕的是正式规则失控,是主规则和正式规则的失控——儒教道统失控或现代宪政失控,造成法外规则的泛滥;而不是法外规则泛滥,造成宪政失控。宪政失控是原因,潜规则泛滥是后果。因果关系倒置,很容易造成对真相的误读。我们不必纠缠潜规则,而应着重审查主规则。江湖、潜规则等法外体制这一系列现象都是镜子,映照出了主规则的松懈和瓦解。而这些现象是社会制度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症候群。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也只能仰仗正式规则建设完善,而不是消灭潜规则。加紧正式规则建设,方可能让潜规则退出生存空间。一旦正式规则产生缝隙,潜规则自然当仁不让。(参考文献:《江湖中国》于阳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