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到工商信怎么写:普贤略谈《金刚经》(26-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22:46

普贤略谈《金刚经》(26

佛子普贤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你知道吗?你们不要以为,我在度化众生时,会有“我应当度化众生”的念头。须菩提!你切勿有这种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之心,本来空寂,其般若智慧,原本各自具足。如果他们闻经悟道,他们自可化度自己,实在没有众生被我度化的。若有众生说是由我所度化的,那么我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己尚未度化,如何度化别人?须菩提!我虽口称有我,实际上却无我见,而在凡夫看来,则执著有我,以为只有我能度化他们。须菩提!事实上,迷则为凡夫,悟则成佛,佛与凡夫,本性是相同的,只要能了悟,就不是凡夫,不过在他们未悟时,称之为凡夫而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这一章的标题叫化无所化。化是教化、度化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讲,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我在度化众生时,会有“我应当度化众生”的念头,不要认为我讲过,要度化一切众生。其实,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自从悟道以后,一直在度化众生,并且他自己也说过这话;但是他现在怎么又不承认了呢?我们接着往下看,佛是怎么对须菩提解释“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这样的观念的。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佛说,须菩提,你千万不能有这样的念头,千万不能认为佛在度化众生,也不要认为佛有度化众生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之心,本来都是空寂的,原本各自具足般若智慧。如果他们闻经悟道的话,他们自然就可以自己度化自己,实在是没有众生被我度化的。如果我认为众生是由我所度化的,那么我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一旦我有了四相,说明我自己都还没有度化自己,那我怎么能够度化别人呢?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佛接着再对须菩提解释,我虽口称有我,实际上却无我见,而在凡夫看来,则执著有我,以为只有我能度化他们。须菩提!事实上,迷则为凡夫,悟则成佛,佛与凡夫,本性是相同的。凡夫只要能了悟真空,达到无我了,就不是凡夫,不过在他们未悟时,称之为凡夫而已。

这一章的文字上的意思很简单,到这里就说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这一章释迦牟尼佛究竟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第一,不要有度化众生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有了度化众生的念头,就把自己和众生对立起来了,就有了人我的观念了;一旦有了人我的观念,则四相都有了,那么自己首先就不能解脱;自己尚且不能解脱,任何能够指引别人解脱呢?

第二,不要有凡夫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有了凡夫的念头,就立即有了贡高我慢之心;而贡高我慢之心,是修行学佛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首先自己就完了,别说悟道了,连正法都听不进去了,这样自己就与正法绝缘了,等待自己的多半就是地狱了。

所以这一章释迦牟尼佛是要告诉我们,必须做到无私无我。事实上,真正无私无我了,差不多也就算是佛的境界了。佛教被人们叫做空门,因为人们认为无我就是空,其实不对,无我并不等于空,只不过是把有我的观念已经全部放下了,甚至把空也放下了。

从我所读佛经给我的印象来看,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其实就那么几个观念:一是无常,佛说世间一切无常,都靠不住,都要变去,都不属于我的。二是苦,佛说人世间一切皆苦,没有究竟的快乐,没有究竟的幸福。三是无我,佛说本来无我。四是空,佛说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法把握,都要变去,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个境界叫做空。但是,释迦牟尼佛在快入涅槃了时,又另外告诉了我们四点。这四点与他老人家过去讲了四五十年的四点刚好相反,前面说无常、苦、无我、空,他这时说:常、乐、我、净。老人家最后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普贤愚昧,大致的理解就是,他老人家是怕我们走极端,执着于其中一边,而得不到真正的解脱。另外再稍微解释一下,无常对常、苦对乐、无我对我,都是相反的,这好理解;难道空与净也是相反的吗?嘿嘿!是的。净或不净都是有的体现,都不是空。比如我们说,今天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那是不是教室就没有了呢?所以空的反面就是净。普贤一介凡夫,修行学佛才三十多年,自然无法甚解佛法义趣,从我个人的实际体念来推测,不过这个推测也是靠不住的,没有成佛的人要去推测佛的境界,本身就是妄测;真正的佛的境界可能既不是无常、苦、无我、空,也不是常、乐、我、净,也许就在二者之间。因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佛是方便说的。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27

 

普贤略谈《金刚经》(27

佛子普贤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如来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您是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的。”佛因为须菩提尚未明白其中的深义,于是说:“须菩提!转轮圣王,因为福业厚重的缘故,也具有三十二相,若也可以用此三十二相来观察我的话,那么转轮圣王岂不就是如来了吗?”须菩提闻言立即禀白佛说:“世尊!我已了解您所说的道理,您是不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的。”这个时候,如来看时机已成熟,可以告诫他们离相的偈言如下:“你们如果只见我的形色外表,或是只是执著我的声教,欲以此二者求见我的真性,那么这种人,只是执于色身四相见佛。便是舍去正途,不知心即是佛。而向外驰求的人是人行外道,决不能见如来真正的面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你认为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如来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您是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的。”这里说到了“观”。“观”和“见”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见是见到,观是又见,又见到了当然要认真察看。用什么察看,用心,用智慧。这个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问过须菩提。只不过佛当时问如来可以实相见不?须菩提答的是:不可以。现在佛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答:可以。这真是难为须菩提了。说可以多半不对,说不可以,多半也不对,因为释迦牟尼佛这个老师,他总是要想法让您从心里真正明白佛法究竟是怎么回事。佛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您怎么说都不对!您说对的不对,您说错的更不对,连佛说的也不对。怎么才对了呢?要真正悟到般若的体相,自己肯定,这就对了。对了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可说,不可说。现在须菩提回答的是可以,他无法回答不可以。因为这是佛亲自教的,比如教我们观阿弥陀佛,就是这样观的。佛法的修法叫做止观,修止观,尤其修密宗,更要修观想,真能够观得起来,止得住,就可以得定。如果按照止观来讲,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叫止观。以念佛为例:嘴里念,心里也念,如果能够杂念不起,佛号成片,只有一句佛号,就是念佛法门的止。止以后,就住在那里了,清净到了极点,智慧大开,所有佛法的道理都懂,这就叫做观。止住,这就是观。密宗修止观的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比如观太阳、月亮、不净、白骨等等。可不可以观其他的?当然可以,所以观脉轮、观明点都行。但修止观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我们一念清净,前一个念头过去,后一个念头不起来,当念即空,永远止在这儿,周围的动静都知道,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清清净净,这也是止观,并且是正止观。佛在刚开始讲话时,告诉须菩提要善护念。究竟怎么护念呢?须菩提跪在那里等佛开示,佛不说,过了一会儿,佛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其实这就是止观,正止观。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但是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却把须菩提的回答给否定了!佛举了个例子:好,就按照你所说,是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如来的;那么,转轮圣王因为福业厚重的缘故,也具有三十二相,若也可以用此三十二相来观察我的话,那么转轮圣王岂不就是如来了吗?释迦牟尼佛这是在责备须菩提了,所以须菩提赶紧回答:对不起啊世尊!我已了解您所说的道理了,您是不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的。这个时候,须菩提已经明白了止观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真正的佛法妙不可言。

  这里提到提到了转轮圣王,稍微给大家说一下。佛经上说,太平盛世,全世界唯一的帝王,就叫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的相貌与佛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佛的相貌一样好。释迦牟尼佛生下来的时候,看相的说,这个孩子有三十二相,不出家就会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家就是佛。所以释迦牟尼佛说,须菩提你要是用此三十二相来观察我的话,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了。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也多次讲过,十地菩萨中再来,才能做转轮圣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功德是同佛一样的。换句话说,要有与佛一样的功德,才能为转轮圣王。再换句话说,要有转轮圣王那样大的福报,才能够成佛。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入世即转轮圣王,出世即佛。佛要求我们修一切善法,就是希望我们的功德能够和转轮圣王一样,和佛一样。我也经常说,愿以此功德,什么什么的,唉!我哪里有什么功德哦,说起来真的是好惭愧!我只能当个凡夫,能够不下地狱就很不错了。尤其是谈这部号称佛母的《金刚经》,说错一句话,就要下地狱,我是做好准备下地狱的了。所以真诚地希望大家努力修行,早日成佛来度我啊。

  既然已经准备好下地狱了,那就不妨大胆假设。假如有个转轮圣王出现,这个世界就一定是个太平盛世;既然是太平盛世,那么和极乐世界相比也就相差无几了。因此,出来一个转轮圣王,与出一个佛,其概率恐怕是差不多的。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的周穆王,是历史上最好的帝王,历史上许多文艺作品都与他有关。比如那个著名的《八骏图》,就是画的他的那八匹马,据说那马速度不可思议,追云逐电。周穆王那个时代,人民安居乐业,个个幸福美满,比爱心,比奉献,无私心,无犯罪,是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因此周穆王勉强可以称为是转轮圣王。好几千年过去了,不知何时再出一个转轮圣王?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尔时,就在这个时候。什么时候呢?就是须菩提刚认错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见须菩提领悟了自己的意思,所以就立即说了,因此叫尔时。这个尔时,有点象禅宗当头棒喝的意思。须菩提话刚说完,佛就立即说了很重要的一个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偈子因为是四句,所以有的人就认为《金刚经》中如来提到的四句偈,就是这四句。是不是我们不谈,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四句是什么意思。

“以色见我”。这个我,不是指释迦牟尼佛这个人,而是指佛、我们自己的自性。注意,这里说的是“见”,不是“观”。“以色见我”,唉,好像我们修行学佛的大多数都是在“以色见我”啊!道教里面有个观师默像法,佛教里面也有观想法门。好多在修观想法门的人,总喜欢抱怨怎么还没有见到佛呢?当然也有的说自己真的见到佛了,佛就在自己的面前,金光闪闪的。其实要是真见到了,多半是自己的幻觉。如果真出现了,那不是佛,而是魔,是从您的心里出来的。所以要小心、小心。真小“心”了,差不多就快要知“道”了。不可以以色见佛,可不可以以色见人呢?古人有句话,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见到一个宝相庄严的僧人,您会升起恭敬心;见到一个不修边幅的僧人,您会吗?见到一个不穿僧衣的呢?见到一个乞丐呢?

“以音声求我”。这种情况好像更多。这几十年来到处行走,见了不少念咒的,说是念某某咒,就可以证道,就可以成佛。唉!要是念个什么咒就可以证道,就可以成佛,那释迦牟尼佛可是大错特错了!干吗要说法四十九年啊?累不累呀?您老人家直接教我们念个咒得了!多省事!还有的说持个什么咒,就可以把您累劫累世的业债给消除了!真的吗?您教教我呀!我去杀个人,念个咒,杀个人,再念咒,肯定不会有人抓我的!因为把业债都消除了,哪里还有报应呢?!还有的说持个什么咒,就可以发财呀!那好啊,直接教教育部长,然后利用学校渠道广泛普及,国家也不用为经济发展费心了,反正人人都发财,个个是富翁!或者直接在电视上教,普及的更快。至于那种买几斤水果,上几柱香,然后说,菩萨啊,请您保佑我升官发财、无病无灾、万事顺心、猫儿狗儿都好啊,那个整我的人早点死啊,等等,那就可想而知了。

再举两个真修行人容易遇到的情况。一是打坐的人,有了一点功夫了,坐着坐着,突然看到另外一个自己。这种情况属于幻觉,缘于自己的我执还比较严重。二是一些念咒的或念佛的,念着念着,突然听到还有另外的念咒、念佛的声音。这种情况,也是幻觉,缘于自己本身身体发出的声音。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这两种情况,都是“人行邪道”,都是不走正道,因此“不能见如来”,不能见到真正的佛境界。色是相,声也是相,一旦著相,就永远不能证道成佛了。

“不能见如来”。前面说见“我”,这里说“如来”,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即“如来”, “如来”即“我”,因为佛性无二。这里的“见”,其实也不是“见”呐,是见“根本智”,是见到根本智法身之体。当一切都无著,一切都不住,就是见到法身之体根本智。这个境界,大概相当于禅宗所说的破掉了初观,但是还没有大彻大悟,还没有见到“后得智”。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28 )

 

        

普贤略谈《金刚经》(28

佛子普贤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一再地说无相,只是教人离相,不是教人灭相。所以说:“须菩提!你如果是这样想:如来是因为不具圆满的三十二相的缘故,才证得无上菩提,那你就错了。须菩提!你千万不可有这种想法,以为我是因为不具圆满的三十二相才得证无上菩提。须菩提!你如果也这样想,发无上菩提心,想证得无上菩提,而执于一切皆空,而误以为不因修福,而可直证菩提。错是错在说诸法断灭,你不可以有这种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菩提心的,还是要从基本的修一切善法做起,只是可以不依佛法修行,乃在于劝勉修行的人勿执著于法,只是离法而行,而不能落入断灭相的。”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诉须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如有了这样一个观念,什么观念呢?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如来是因为不具圆满的三十二相的缘故,才证得无上菩提,那你就错了;须菩提!你千万不可有这种想法,以为我是因为不具圆满的三十二相才得证无上菩提。言下之意就是,其实我是有圆满的三十二相的缘故,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是认为不著相就可以见佛,就可以大彻大悟的话,他说须菩提啊,你又错了!你要认为没有功德成就也能够悟道成佛,你有这种观念就错了。您看看,您著相是错,不著相也是错!佛在上一品中强调,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不要著相,现在又说其实有三十二相才能够证得无上菩提,这是什么意思呢?释迦牟尼佛其实是再一次强调要修一切善法,要有功德成就,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光是离一切相也是不可能证得无上菩提的。下面是释迦牟尼佛给须菩提作的解释。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佛说须菩提你千万不能有这个观念,什么观念呢? 发无上菩提心,想证得无上菩提,而执于什么都是空了,以为可以不修福德,就可以证得无上菩提。这个观念千万要不得,你不可以有这种观念,甚至也不能以为人只要悟了道以后,什么都好了,什么都空了。因为错就错在说诸法断灭,落入了断灭见。学佛的人,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断见思二惑,这个前面已经说过,断灭见属于邪见。什么是断灭见呢?比如唯物论者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人死了就死了,断得彻彻底底,灭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断灭见。学佛的人当然知道人死了,只是肉体的死亡,有的东西是不会断灭的。但是学佛的人往往存在有这样的误区,就是认为一切本空,这也是邪见。《心经》上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色即是空”,但别忘了,后面还有三句,“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果仅仅强调色即是空的话,就落入了断灭见。我们不妨想想,假如真的一切本空的话,什么都是空的了,善也空了,佛也空了,那还要戒律做什么?反正杀也空,盗也空,还做什么善事啊?反正恶也空,魔也空!这样的见解,落入了空见,从本质上说,也是断灭见,属于邪见。断灭见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否认因缘果报的存在,在佛教术语里面叫拨无因果,就是把因和果两个拨开,否认有因必有果。现在这个世界上,是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了,所以执断灭见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当今世界佛教衰落的重要原因。要振兴正信的佛教,大力提倡因果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所以普贤往往劝一些“法师”,少讲点经,多讲点因果。这世上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讲经说法,讲经说错一句,就可能下地狱;讲因果,获福无量,就算偶尔讲错一句,只要大方向不出错,问题也不大。我是做好下地狱的准备了,所以冒险来谈谈《金刚经》。我到大阿鼻地狱,您愿来吗?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释迦牟尼佛接着解释,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还是要从基本的修一切善法做起,只是可以不依佛法修行,而是在于劝勉修行的人不要执著于法,更不能落入断灭相。所谓断灭相就是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见到个空果。真正的佛法是无断无灭的,可以说是亘古长存的,是绝对真理,绝对不是一个空。道教把这个叫做道,太上老君也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部《金刚经》,我在最开始时说,就讲了一个字:空。这其实是方便说,应该是空而不空,是真空,真空能够生妙有,不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个空。佛说要“善护念”,那不是空,护念一个空干什么?佛说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也不是空,只是要求我们“无所住”;佛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仍旧不是空,只是要求我们不著相;佛说要“修一切善法”,就更不是空了。您看《金刚经》到现在为止,没有说一个空字,只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并不是空。而“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则是佛的教学方法,更不是空了。这部《金刚经》最大的特点,就是佛并没有告诉您,是什么,只是告诉您,不是什么。因为真正的佛法无法言说。佛在这里采用的是排除法,把不是的一个个排除掉。这个在佛教术语里叫遮法、遮止。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29

 

普贤略谈《金刚经》(29

佛子普贤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若有菩萨虽以无量世界所有七宝行布施,因其心著于相,所以所得的福德虽多却有限。如果另有菩萨,心不著于相,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无我之忍,以至忍而忘忍,无我始得以完成。如此则后面所说的菩萨,但所得的福德要胜过前面的菩萨多得多了。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这些菩萨有离相之因,在布施时,就有不受福德的果,因其不受福德的缘故,则所得的福德就无限量了。”须菩提于是问说:“世尊!因果受施是理所当然,为何要说菩萨不受福德呢?”佛告诉他说:“须菩提!菩萨度生布施,本来是行所当行,不应贪求福德才行布施,福德之有或没有,悉听自然,所以才说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您看,现在佛又在说功德了。前面说了持《金刚经》的功德,受持读诵,功德都非常大,现在说的是菩萨持用这部《金刚经》布施的功德。这部经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会儿说功德,一会儿说智慧。为什么这样呢?没有功德,如何能够开智慧?没有智慧,那功德也不一定能够积得有多大,所以佛在前面也说了,要修一切善法,那就是为了积累功德,要具足色身,没有功德或者功德少了,肯定不行。但是光有功德也不行,佛说,转轮圣王同样具足色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前面说人布施,现在佛说菩萨布施。其实菩萨都是人,人也都是菩萨,因为都具如来智慧德性,只不过现在还是凡夫而已,所以都是因地上的菩萨,真的破迷开悟了,证到了一定的果位,就是果地上的菩萨了。如果再把范围扩大一点,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因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老鼠菩萨、蚊子菩萨、鸟菩萨、蛇菩萨。只不过只有人更容易修行学佛,所以佛在这里提到的菩萨,指的是发心学习大乘菩萨道的人。我在前面说,自杀要下地狱,为什么呢?杀的是菩萨呀!等于出佛身血。所以儒教有句话,叫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他们也晓得厉害。毁伤尚且不敢,何况自杀?所以我们提倡,珍爱生命,生命无价;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当然,您也别走极端,不要把那个装满脓血粪便,还密封不严,两端直冒臭气的口袋死死地抓住不放。该放的时候还得放。

接着说布施。其实不仅是人、菩萨,连佛都是需要布施的,所以六度的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是培养功德,培养功德肯定是不分身份地位的。功德也应该是无穷无尽的,没有说做到什么时候就结束了。所谓功德圆满也就是一种说法而已,想想看,如果佛说自己已经功德圆满了,不需要布施了,那这样的佛,恐怕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人天恭敬,至少天人师的称谓就不一定担当得起。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嘛,应该以身作则才对。您看这部《金刚经》刚开头时,释迦牟尼佛就是身体力行,给大家做表率。所以佛的伟大之处也就在这里,他永远不断的以身作则,用不断的善行来培植功德,永远没有停歇下来的时候。所以我们有些净土的同修认为,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对。不错,我们是应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那里以后,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事情还很多。生在边地的、下品中品的,还要等到花开见佛;就算已经见佛,还要老实修行,供养他方的佛;就算已经成佛,还要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直至所有众生都被度尽。当然这话我也就是那么说说,您也不可往心里去。这也是相。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前面说的是七宝布施,算是财布施,现在说到法布施了。释迦牟尼佛说,诸布施中,法布施最。尤其给人解说一切法无我,那这个菩萨的功德,比前面那个拿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来布施的菩萨的功德还大。一个真正果位的菩萨,知道并且能够做到,一切法本身无我。因为真正有一定果位的菩萨,明白“一切法无自性”。这里要强调一下,“一切法无自性”是按照唯识所说,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的那个“性”,不要搞混了。唯识所讲的一切法无自性,是指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单独的本身,没有永远存在的性能,也没有单独存在永远不变的一个性质。明心见性是指实相般若那个境界,这个性其实是个代号而已。“得成于忍”,这个忍,也是一种境界,比一般所说的定还要高。得定只能算大乘菩萨道的基础,得忍才可以行大乘菩萨道。菩萨要得无生法忍,才进入大乘的境界。定未必就是佛法,学高级气功的人都知道,定是高级气功的基础;但得忍不一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都做到了,就是大乘菩萨道。注意,禅定的位置是放在最后的,因为有了般若智慧,自然就在禅定中了。从某种角度看,六度的核心是布施、忍辱、般若,真的做到这三样了,其他三样恐怕就自然成就了。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个境界肯定比定高,否则怎么会这样?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证的。有些师兄说,普贤师兄已经开悟了,我说,开玩笑还差不多,我就是凡夫一个。谁真正悟了,我们拿把刀来试一试。我这也是开玩笑的,您别往心里去。怎么才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呢?佛其实已经讲过了,善护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相都离。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报。所谓做一切善事,义所当为,应该做的,甚至连善与恶都没有想,就做了,就像雷锋那样。须菩提代我们问,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这话问得有意思,菩萨不是无住无著吗?既然无住无著,得了又何妨?受了又何妨?您看看,问得多有道理!但佛就是佛,佛的境界肯定和我们凡夫的境界不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回答说,诸佛菩萨都在行功德,当然不应该贪著,因此说,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是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法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这个就叫大布施,因为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一点自私自利之心,是真正的无私无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所以这一章的标题叫不受不贪。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30

 

普贤略谈《金刚经》(29

佛子普贤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若有菩萨虽以无量世界所有七宝行布施,因其心著于相,所以所得的福德虽多却有限。如果另有菩萨,心不著于相,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无我之忍,以至忍而忘忍,无我始得以完成。如此则后面所说的菩萨,但所得的福德要胜过前面的菩萨多得多了。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这些菩萨有离相之因,在布施时,就有不受福德的果,因其不受福德的缘故,则所得的福德就无限量了。”须菩提于是问说:“世尊!因果受施是理所当然,为何要说菩萨不受福德呢?”佛告诉他说:“须菩提!菩萨度生布施,本来是行所当行,不应贪求福德才行布施,福德之有或没有,悉听自然,所以才说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您看,现在佛又在说功德了。前面说了持《金刚经》的功德,受持读诵,功德都非常大,现在说的是菩萨持用这部《金刚经》布施的功德。这部经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会儿说功德,一会儿说智慧。为什么这样呢?没有功德,如何能够开智慧?没有智慧,那功德也不一定能够积得有多大,所以佛在前面也说了,要修一切善法,那就是为了积累功德,要具足色身,没有功德或者功德少了,肯定不行。但是光有功德也不行,佛说,转轮圣王同样具足色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前面说人布施,现在佛说菩萨布施。其实菩萨都是人,人也都是菩萨,因为都具如来智慧德性,只不过现在还是凡夫而已,所以都是因地上的菩萨,真的破迷开悟了,证到了一定的果位,就是果地上的菩萨了。如果再把范围扩大一点,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因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老鼠菩萨、蚊子菩萨、鸟菩萨、蛇菩萨。只不过只有人更容易修行学佛,所以佛在这里提到的菩萨,指的是发心学习大乘菩萨道的人。我在前面说,自杀要下地狱,为什么呢?杀的是菩萨呀!等于出佛身血。所以儒教有句话,叫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他们也晓得厉害。毁伤尚且不敢,何况自杀?所以我们提倡,珍爱生命,生命无价;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当然,您也别走极端,不要把那个装满脓血粪便,还密封不严,两端直冒臭气的口袋死死地抓住不放。该放的时候还得放。

接着说布施。其实不仅是人、菩萨,连佛都是需要布施的,所以六度的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是培养功德,培养功德肯定是不分身份地位的。功德也应该是无穷无尽的,没有说做到什么时候就结束了。所谓功德圆满也就是一种说法而已,想想看,如果佛说自己已经功德圆满了,不需要布施了,那这样的佛,恐怕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人天恭敬,至少天人师的称谓就不一定担当得起。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嘛,应该以身作则才对。您看这部《金刚经》刚开头时,释迦牟尼佛就是身体力行,给大家做表率。所以佛的伟大之处也就在这里,他永远不断的以身作则,用不断的善行来培植功德,永远没有停歇下来的时候。所以我们有些净土的同修认为,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对。不错,我们是应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那里以后,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事情还很多。生在边地的、下品中品的,还要等到花开见佛;就算已经见佛,还要老实修行,供养他方的佛;就算已经成佛,还要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直至所有众生都被度尽。当然这话我也就是那么说说,您也不可往心里去。这也是相。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前面说的是七宝布施,算是财布施,现在说到法布施了。释迦牟尼佛说,诸布施中,法布施最。尤其给人解说一切法无我,那这个菩萨的功德,比前面那个拿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来布施的菩萨的功德还大。一个真正果位的菩萨,知道并且能够做到,一切法本身无我。因为真正有一定果位的菩萨,明白“一切法无自性”。这里要强调一下,“一切法无自性”是按照唯识所说,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的那个“性”,不要搞混了。唯识所讲的一切法无自性,是指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单独的本身,没有永远存在的性能,也没有单独存在永远不变的一个性质。明心见性是指实相般若那个境界,这个性其实是个代号而已。“得成于忍”,这个忍,也是一种境界,比一般所说的定还要高。得定只能算大乘菩萨道的基础,得忍才可以行大乘菩萨道。菩萨要得无生法忍,才进入大乘的境界。定未必就是佛法,学高级气功的人都知道,定是高级气功的基础;但得忍不一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都做到了,就是大乘菩萨道。注意,禅定的位置是放在最后的,因为有了般若智慧,自然就在禅定中了。从某种角度看,六度的核心是布施、忍辱、般若,真的做到这三样了,其他三样恐怕就自然成就了。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个境界肯定比定高,否则怎么会这样?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证的。有些师兄说,普贤师兄已经开悟了,我说,开玩笑还差不多,我就是凡夫一个。谁真正悟了,我们拿把刀来试一试。我这也是开玩笑的,您别往心里去。怎么才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呢?佛其实已经讲过了,善护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相都离。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报。所谓做一切善事,义所当为,应该做的,甚至连善与恶都没有想,就做了,就像雷锋那样。须菩提代我们问,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这话问得有意思,菩萨不是无住无著吗?既然无住无著,得了又何妨?受了又何妨?您看看,问得多有道理!但佛就是佛,佛的境界肯定和我们凡夫的境界不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回答说,诸佛菩萨都在行功德,当然不应该贪著,因此说,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是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法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这个就叫大布施,因为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一点自私自利之心,是真正的无私无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所以这一章的标题叫不受不贪。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