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和声赵俊音乐:那个让诸葛亮平步青云又咬牙切齿的女人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18:25
        诸葛亮出山之初,曾经让刘备大喜过望。两人亲密无间的劲头让关羽张飞都有点吃醋了。刘备则声称自己和诸葛亮的组合是“如鱼得水。”

    但如鱼得水的日子随着法正的到来就结束了。自从伐蜀之后,法正就成了刘备手下的头号红人。此消彼长,诸葛亮多少要感受到一些冷落了。

    也就是说,法正的日子过得越红火,诸葛亮的日子就越黑暗。从建安十九年入蜀之后,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的日子就进入了漫漫黑夜。

    虽然在政治的地位上,诸葛亮并未遭贬,反见荣升,但在权力上,他已经无法贴近蜀汉中心。

    对于“治实不治名”的诸葛亮而言,实质权力的外落是很痛苦的。诸葛亮也很清楚刘备的想法,要东山再起到入蜀前的荣光只怕不易。

    所以,诸葛亮此时把法正当成了自己的绊脚石和拦路驴。法正每获得一点成绩,一点功劳,就会让诸葛亮倍感失落。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传急书让诸葛亮发兵。诸葛亮非但没有马上执行,他甚至还有了抗拒命令的想法。

    那时诸葛亮的职务是军事将军,署刘备之府事。刘备外出时,诸葛亮负责“足食足兵”。也许当时成都城里本来就缺兵,城内治安力量匮乏,外派军队恐怕会引起后方混乱。

    而且,即使汉中战役赢得胜利,主要的功绩也算不到诸葛亮的头上。此时出兵,相当于是在帮法正的忙啊。

    从事后来看,诸葛亮的这一招确实是一步昏招,不但没有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利益,反而反手取刃,给别人留下了把柄和口实。

    总结起来,一向给人胸襟坦荡之印象的诸葛亮,这一次出招至少有两点错误:

    一,口是心非。

    之前蜀汉有人希望诸葛亮出头惩戒法正,但诸葛亮则说“ 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非但不同意,还把法正夸了一顿。但话音未落,他就在背地里出手了。  

    二,时机不当。  

    当时法正在前线和曹军作战,是为了帮老大刘备打江山,并非干私活。这时诸葛亮留守后方,对前线的法正耍小动作很不可取。说小了是公报私仇,说大了,就是耽搁了刘备的江山社稷,罪莫大焉。

    如果诸葛亮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而要调动人马非得有蜀郡太守留在成都,那为何刘备决定带法正出征时,不提出要他人代任蜀郡太守,出征后也不提,偏偏在刘备“急书发兵”之时提出。这同韩信有何区别?难道不是逼宫之举么?   

    因为口是心非,因为时机不当,最终诸葛亮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按照法正睚眦必报的性格,他会吃这个暗亏吗?

    所以,当法正帮刘备打下汉中之后,法正名正言顺的当上了尚书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更加稳固了。诸葛亮呢?非但没有获得任何晋升,反而引起了刘备更大的疑心。  

    而那个杨洪在当了几天蜀郡太守后,在汉中之战结束后,就转为了“益州治中从事”。可见法正回来之后就发起了反击。但在刘备死后,诸葛又将杨洪抬了出来,“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杨洪从刘备时期的默默无闻,到诸葛时期的“外统都畿”的蜀郡太守,可谓是青云直上。

    当然,杨洪确实很有能力。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了提拔他不惜得罪刘备和法正这两大巨头,是不是得不偿失呢?诸葛亮为什么犯下这样低级错误呢?

    因为在那几年是诸葛亮人生中最黑暗的几年。无论是在事业上,在爱情上,在家庭上,都是彻彻底底的失败。

    我们分开了好好说说。

    首先,在事业上,大家已经知道,法正的风头完全盖住了诸葛亮。而就在汉中战役打响的同时,诸葛亮又接到一个坏消息:鲁肃死了。

    鲁肃死就死了吧,对诸葛亮的影响很大吗?当然,对诸葛亮的打击犹如釜底抽薪。

    众所周知,诸葛亮为刘备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联合东吴打了一场赤壁大战。而在东吴方面,也极力主张孙刘联合的就是鲁肃。而鲁肃一死,诸葛亮就失去了和东吴联合的纽带。他赖以生存的最大功绩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事实也确实如此。鲁肃死后没多久,孙权就派人夺回了荆州,杀死了关羽,与刘备在大干了一场。诸葛亮“孙刘联合”的心血也毁于一旦了。      这一年,诸葛亮已经38岁了。在事业上遭受打击的同时,他在心灵上还承受着另一个负疚感。那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爱情上,在家庭上,诸葛亮同样是是失败的。

    关于诸葛亮的婚事,大家都很清楚。因他娶了名士黄承彦“黄头黑肤”的丑女,而被传为佳话。

    事实上,是这样吗?

    诸葛亮本是山东人,后迁居隆中。在隆中的十年,诸葛亮由一个普通的青少年成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一个客居的外地人,何以立足成长为青年派的领袖?

    这除了诸葛亮本人的聪明才智,还有他来襄阳后建立起来的人事关系。其中与地主阶级的当权派和当地豪强势力联婚又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当时在刘表统治下的襄阳一带,主要的豪强势力有庞、蔡、黄、蒯、马、习、杨等家,又分为在野派(庞、黄、马、习、杨)和为刘表效力派(主要是蒯、蔡)。

    诸葛亮与两派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一:诸葛亮的大姐姐嫁给了蒯琪,小姐姐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于是诸葛亮和蒯、庞建立了亲戚关系,而庞家的庞林娶了习家的女儿,于是又和习家连上了关系。

    这样带来了两个好处:

    1、有利于他在襄阳立足,免得受欺负,还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力量。

    2、有利于他获得良师益友,促使他学业上进,政治发展。

    二:刘表的后妻和黄丞彦的妻子是同胞姐妹,诸葛亮娶了黄的女儿,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父。

    这种关系成了诸葛亮在襄阳生存进取的最大政治靠山,又是他从上层统治者那里获得消息的源泉,为他观察分析形势,了解天下大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面说到的两种关系中,诸葛亮迎娶黄承彦的女儿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

    这个非同寻常的“厉害关系”问题,诸葛亮不能不再三权衡。

    1、黄承彦是当地名士,与黄氏结婚后可以得到黄承彦多方教诲和大力支援,对他成就事业很有利。

    2、黄氏是刘表后妻蔡氏、蔡瑁的外甥女。与黄氏结婚可以和统治者刘表、豪强蔡瑁建立密切的亲戚关系,对自己以后的出山从政有很大的帮助。

    3、黄氏虽然外貌不美,可是有才华,迎娶她可以得一贤内助,对事业大有帮助。

    有如此的三长一短,何乐而不为?

    如果黄氏不是和刘表、蔡氏有这样的亲戚关系,不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而是凡夫之女,就算有美貌,诸葛亮也不见得会迎娶吧?

    可见诸葛亮娶黄氏依然还是阶级的婚姻,是由诸葛亮和黄氏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所以它是计较利害的婚姻。

    在诸葛亮生活的三国年代,在地主阶级内部的婚姻问题上,诸葛亮的选择虽然有值得赞许的一面,但不应该无限制的美化他的婚姻观。  

    甘蔗没有两头甜。诸葛亮虽然借助自己的婚姻进入了上层社会,但他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什么代价?他娶得这个黄姑娘不仅丑,而且一直怀不上孩子。这不急死个人吗?

    没办法,诸葛亮只好和哥哥诸葛瑾商量,要不你先过继给我个孩子,就当充充数也好啊。

    诸葛瑾答应的倒挺痛快,没问题。于是,诸葛亮就先把哥哥的孩子诸葛乔给领养了。

    但诸葛乔后来也是个短命鬼,活到25岁就死了。

    不会生育也没啥了不起啊,封建社会嘛,再娶个妾再生个儿子不就行了吗?

    但诸葛亮不是凡人,他一向从严要求自己。作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形象,他不愿意给大众留下一个色鬼的印象,所以,他一直坚持一夫一妻制。

    那么,妻子怀不上孩子,到底是谁的问题呢?没办法,找个大夫看看吧。但这终究不是什么好事,不能让熟人知道。

    诸葛亮只好偷偷的在马路边的电线杆上找那些专治不孕不育的小广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堂堂诸葛亮这时候是什么心情。能不憋屈能不郁闷能不彷徨吗?

    也是啊,谁的人生能完美无缺呢?只把这当成一件缺陷美吧。

    最终,检查结果出来了。诸葛亮没问题,是一个正常的男人。问题出在他那个丑媳妇身上。

 

    诸葛亮想,这次我算亏大了,老婆丑就算了,还是个不会下蛋的母鸡。莫非老天要决我的后吗?

    那就娶个妾吧。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诸葛亮的丑媳妇也说不出话来,怨天怨地也只能怨她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啊。

    大约在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总算出生了。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是42岁,诸葛瞻还魂不知所系。

    或许,这也是刘备敢于把身后大事交付给诸葛亮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正你没儿子,就算你抢了我的江山,你又能传给谁呢?

    了解到这些背景,或许我们该理解诸葛亮。在事业爱情家庭都一无所获的时候,他做出什么举动都不奇怪。

    就算拿法正的蜀郡太守的职位出出气,也真没啥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