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妖倾城女主的刘海:说说雕塑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19:08
雕塑瓷在瓷器收藏中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种类,流传和出土的雕塑瓷器物也很多,但是介绍雕塑瓷知识的文章却很少,大多数藏友对雕塑瓷的历史、工艺、产地、艺术标准、缺乏了解,现将多年来积累的一些知识介绍给藏友供大家参考。

  雕塑瓷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前,到汉唐时陶塑已经十分成熟,东汉末年的厚葬之风需要大量的殉葬品,陶塑也随着发展起来,较为著名的如博山炉、唐三彩之类,主要作为随葬品,到了隋唐以后雕塑瓷工艺技术逐渐成熟,宋代时雕塑瓷达到一个高峰。元明时期雕塑瓷成为瓷器中的一大类产品,在此以后没有太大进展,清代以后重要发展是雕塑瓷彩绘,再一次把雕塑瓷推向高峰。

  雕塑瓷分为三大类,为瓷雕、瓷塑、雕塑瓷,瓷雕只雕不塑,是指在制作好的器皿坯胎上用锐器如骨、竹、铁刀等工具雕刻各种纹饰,雕好后施釉或不施釉入窑烧成,如耀州窑雕花装饰瓷器、景德镇镂雕、透雕等类瓷器都是只雕不塑,瓷塑是指使用捏塑或印坯合模等工艺制成器物的大概造型,在坯体没有干燥硬化再使用专用工具将所塑器物的细部塑好,如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衣纹等,待坯体干燥后一般不再用刻刀雕刻,基本只塑不雕,如石湾瓷塑、瓷塑玩具等都属此类;雕塑瓷是综合了瓷雕、瓷塑两种工艺的优点,在塑好的器物上经干燥后再用刻刀进行雕刻,特别是雕塑的细部都要用刻刀重新雕刻一遍,让所有的线条更加明快清晰,施釉后细部纹饰仍然清晰明快。

  雕塑瓷较为著名的产区有景德镇、石湾、德化、潮州几大产区,产品各有特色,各个产区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几百年来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喜爱,纵观几大产区相比,景德镇雕塑瓷由于工艺难度大,彩饰水平高最受欢迎,无论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雕塑名列前茅。

各地窑口胎质、釉质均有所不同,如青白釉、白釉、钧陶等等品种,一般多数收藏品种为宋代以后制品,各地博物馆藏品中也以宋代以后雕塑瓷藏品最为精致,人物一类最为精彩,比较经典的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元代卵白釉加漆描金佛祖像”高达51.5厘米,袒胸露臂,身披加漆描金紫红色长袍。首都博物馆藏元代青白釉观音坐像(1969年元大都出土)更加高大,达65厘米,袒胸跣足,宝冠及遍体珠玉璎珞作工精细,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成型手法,包括印坯、捏塑、雕刻等,证明至迟在元代时南方青白釉瓷器产区雕塑瓷制作工艺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可以生产大型作品,无论造型还是作工和制瓷技术都是非常精湛,袒胸露足是这一时期佛像雕塑的时代特色,遍体珠玉璎珞装饰也是这一时期佛像的特点,明代时袒胸露足大大收缩,过分裸露身体的现象消失,这与不同时代的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宋元时期瓷塑佛像继承了隋唐佛像的艺术风格,虽然身躯逐渐消瘦但面部仍然是比较肥胖,明代中后期面部逐渐消瘦。

  宋元时期除神佛人物之外的其他雕塑瓷同样也十分精美,较为经典的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青白釉狮钮盖香炉”器高22厘米,覆莲花状底座承托着盛开的莲花状香炉,园鼓形炉盖上塑一相对体形巨大的戏球南狮,狮钮几乎为全器高度的一半,狮钮造型夸张、威猛,雕工精细准确,釉色莹润。内蒙古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的“青白釉连座戏球南狮”通高15。9厘米,基座长7.5厘米宽5.8厘米,长方形须弥座与蹲坐戏球南狮连成一体,狮子足踩绣球,作回首状,胸前系铃铛,后背有彩带花结,底座有四只兽足承托,整体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底座部位局部开裂变形。江西丰城博物馆藏“青白釉戏曲故事枕”高15厘米、长22厘米、宽14厘米,呈长方形,枕面呈弧形,枕前后左右为四个戏台,边幕为透雕如意、连球、仰莲等花饰,四个戏台分别为【白蛇传】中“游湖借伞”“还伞定情”、“水漫金山”、“拜塔救母”等折的场景,构思奇巧,作工略显粗糙随意,局部有开裂变形现象,施釉薄厚不匀,总体说无论雕塑、施釉都不如人物精细、规整。

  这一时期玩具类雕塑瓷最为多见,此类器物基本都是捏塑和模制,产量大,因为此类产品器型小,破损少,遗存较多。

各地窑场都有生产,以吉州一带窑场最为知名,生产这类小件玩具瓷主要目的是填充窑内空隙降低烧成成本,因此绝大部分产品作工简单,随意性强,精品极少见。

  吉州窑宋元瓷塑基本都是小件瓷器,一般高10厘米左右,也有3至4厘米高的,题材丰富,人物故事、飞禽走兽、仙佛妖怪-------、多为信手捏成,以圆雕居多,乡土气息浓重,手捏、模印、贴塑、彩绘几种工艺都有使用,往往几种工艺共同使用于一件瓷塑之上,一般先用手捏出人体躯干,再将头面、四肢接好,然后贴塑模印好的衣冠饰带,再用硬物刻划或用彩绘出细部纹饰和五官,也有合模印坯然后捏塑细部成型的,造型规则颜面清晰,施黄、青、褐釉,吉州窑雕塑瓷的显著特点是朴拙中见精巧,粗略看感觉造型简单,细部纹饰处理随意,细细把玩会发现简单、随意中的自然、和谐、熟练和关键部位的画龙点睛之笔,而现代人的仿品则无法做到。借助简单的彩绘以弥补形象塑造的不足,减少雕刻五官及纹饰的用工也是吉州窑的一个特点。

  雕塑瓷在宋元时期无论工艺技法还是烧造基本已经成熟,特别是金元时期追求细腻、繁缛,精巧都是后来各朝都无法比拟的,造型中的有些特点很有时代特色,如佛像身上繁缛、复杂的璎珞贴饰,袒露的胸臂以及裸露的双脚,而明代以后由于道德观念的转变这些特点都消失了,身体裸露部位大大减少,双脚裸露的现象基本不见。

  明代后期各地窑场的雕塑瓷逐渐形成各地的风格和特色,雕塑瓷逐渐成为瓷器产品中的一大类,这一时期以德化雕塑瓷最为著名,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批瓷塑工匠把德化雕塑瓷推向高峰,形成了自己的技法和风格在中国瓷苑中独树一帜,何朝宗具有多种雕塑艺术才能,他所雕塑的瓷器作品仪态宛然、栩栩如生、面容秀丽、端庄慈祥。坐者庄严肃穆、衣纹柔和飘垂、再配以岩石、莲花为座令人一见生敬;立者衣袖临风飘拂、超凡出俗、飘忽若仙。其作品线条洗练流畅,刀法深刻锐利,造型如行云流水。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十分珍贵,目前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的传世何朝宗瓷塑作品近两百余尊。明末德化瓷塑佛像一反元代繁缛的衣饰及裸露身体的造型风格,追求简洁明快、流畅细腻,面部造型从唐宋追求肥胖转向消瘦更趋于写实,明清以来德化瓷雕名家辈出,明清时张寿山、林朝景、清代以后苏学金(蘊玉)、许友义(云麟)都是较为著名的雕塑工匠,各自风格不同,如陈伟雕塑手法圆润柔和,清秀隽脱,如同蜡凝脂聚,许良西作品工整匀称,善加珠饰、追求一种华丽的整体效果,苏学金善于捏塑,精于瓷花制作,工雕仕女。各有所长,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着力于面部神情的细致刻划和体型比例,讲求衣纹处理,以突出单色白釉瓷器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形成德化雕塑瓷造型精美、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深秀洗练、线条飘逸流畅的风格。

德化雕塑瓷釉色乳白,洁白中微见淡黄,纯净无瑕、釉层莹润与滑腻致密的瓷胎浑然一体,难以划分,在光线映照透视下呈半透明的乳黄色,因此称之为“象牙白”、奶油白、“猪油白”、“天鹅绒白”等,也有极少器物略显牙红色称之为“孩儿红”最为珍贵。德化雕塑瓷一般采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基本大类技法,主要以模塑为主,有少量捏塑,其工艺程序是先用泥塑成样品,再根据坯体印坯时脱模的需要将样品分解为多个部件,一般神佛单体塑像分为头部、身部、底座三个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别切割成前后两块,然后用纯净粘土制成泥模,样品与泥模开脱后经修整入窑烧成陶模,俗称“土模”成为印制瓷塑的工具模。瓷土经过充分陈腐后加以打炼,将打炼好的泥放入模中推挤压迫均匀,剔除多余的泥,稍干燥后离模脱出,经过简单修整后粘合成一体,修整后接头、手足及附加饰件,全部形象完成后剔除所有多余泥料,刻划衣纹、五官、手足、毛发等,力求精细,修整后用软湿布擦坯,俗称“擦水”,擦水贯穿于整修工艺的全过程,以利于粘合和雕刻,最后实施“推光”既用一种俗称“利子”的工具在坯体表面按照需求推压、刮削,要求用力均匀,深浅适度,流畅自然表面不留痕迹。德化雕塑瓷头部和手部的粘接方法非常独特,其头颈下端呈实芯圆柱状,圆柱插入身体肩颈部开口处,粘合处用瓷泥填实,然后再进行修整,手臂粘接也是用同种方法。

  德化雕塑瓷题材丰富明清时仅观音像就有数十种造型,大小规格已知达二百余种,其他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以及各种动物花鸟、盆景等,

  现代德化雕塑瓷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无论工艺技术还是品种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阶段,真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名人名作如天上繁星。

明代晚期山西阳城的珐华器最为精彩,如香炉、佛像、狮子等瓷塑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也是历代珐华器中的佼佼者,当地传世品很多,

  清初福建因郑氏父子抗清30余年,海上贸易中断,战乱频繁,瓷器销售不畅以致德化白瓷销声匿迹,雕塑瓷产品中心转向景德镇,据景德镇史志记载传说明末清初福建“鸿禧堂”弟子郑三兄弟来到景德镇传授何派雕塑技艺,景德镇瓷艺工匠在保持和发扬固有的镂、捏、浮雕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何派技法和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造型技法并有所创新,人物圆塑在衣纹、体态方面更加丰富、生动,造型更为活泼,较为成功的清初瓷塑【送子观音】就是当时的一个成功的著名作品。

  “鸿禧堂”是何朝宗门派弟子清代时在福建省闽侯建立的传播弘扬何派雕塑技艺的机构,任何愿意学习何派雕塑的有志青年都可以免费加入鸿禧堂学习雕塑技术,清代鸿禧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雕塑工匠,把何派雕塑技艺推广到各地,民国初年引领景德镇雕塑瓷走向高峰的著名瓷塑工匠游泽长也是出自“鸿禧堂”。

  景德镇1400多年前已经有大型狮兽瓷塑进献皇宫,元代窑址也曾出土造型准确精雕细塑的人物瓷塑,明清时期彩瓷兴起,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高温颜色釉、釉下五彩,品种繁多,但此时产品仍显粗糙,景德镇雕塑瓷真正进入高峰还是在清末,新彩装饰方法传入景德镇,使得雕塑瓷彩绘变得十分方便容易,景德镇雕塑瓷烧制时容易开裂或出现硫磺根、落渣、等质量缺陷,使用彩绘装饰的工艺可以遮盖这些质量缺陷,因此从此雕塑瓷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工匠,如曾龙升、徐顺元、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蔡金台等。都是出自1913年来自福建的游泽长门下,而且大多是江西丰城人,因此景德镇有“福建名师,丰城高徒”的说法。

  景德镇瓷雕业,以丰城人为主体,少量的都昌人和福建人,作坊分为三等,一等作坊制作人物雕塑瓷,俗称“洋装货”主要以外销出口为主,国内各名山大寺也有定制,这一类俗称高档雕塑瓷的作坊和工匠一律不许刻写名款、字号,全部署“福建会馆”名款,并由福建会馆统一出售。二等作坊以双狮、双鸡、双鸭等动物玩具为主,这类玩具大多施以蓝、绿低温釉,也有专做小规格人物的如渔樵耕读之类,生意清淡时也制作一些“压箱底”春宫人物瓷塑、此类瓷塑多为圆形、方形、桃形盒,盒内两个赤身裸体男女在做爱,三等作坊只制作一些长不过二、三寸的小件人物、动物,一些瓷器里面挖空可以当做哨子吹,也生产象棋、弹子一类。雕塑瓷生产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只在特别忙时才请一些同行业工人帮工,行业规定不得招收外乡人为徒,形成垄断,景德镇雕塑瓷的泥料特别考究,既要在烧成中软硬适度又要从里面白出,因此采用祁门和南港不子配明砂高岭,尤其人物的头、手及裸露的胸、肚等部位必须显得白嫩光滑,特别高档的品种以及捏塑产品用泥多以高价购进临川滑石子和福建界牌泥。

  景德镇雕塑瓷清代时乾隆时期是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彩饰成为主要表现手段,传统的神佛、动物、像生瓷仍在继续生产,创新品种更多,如满饰金彩的释迦摩尼和裸肤涂金无量长寿佛,一般规格较小,佛身与下面莲瓣式底座可以分离,有的底座绘有工细的粉彩荷莲,风格庄严肃穆,另有窑变和哥釉的释迦摩尼、达摩罗汉、观音及善才、龙女像,还有各种色地的粉彩七级佛塔,乾隆皇帝敕令烧造的白釉黑发观音坐像,此外还有马驮瓶、象驮瓶、人托宝盘、人抱瓶、或西洋人托盘以及将人物塑像附于瓶身,如三子瓶、五子瓶,动物雕塑体形小巧姿态生动,大部分由玩具转变为陈设瓷,其品种有雄鸡、卧鹅、卧鸭、狗、洋犬、狮、异兽、太平象、孔雀、鹦鹉、青蛙、花鸟等,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带有西方艺术风格的雕塑瓷大量出现,【清档】中有许多记载,故宫博物院就有这类藏品,有一件造型为三个荷兰人肩扛木釉宝盆,形象诙谐而逼真,署有乾隆官款。总体说乾隆时期的雕塑瓷风格多种多样、工艺精益求精。道光时以王炳荣、陈国治、琴南等工匠开创了一类浮雕产品,以仿竹雕的竹簧釉器为多传世品多为仿竹笔筒、竹节洗、和各种盒为多,将山水、人物、花鸟、草虫等纹饰采用多种雕刻形式装饰瓷器,而且大多数作品署有作者名款,深受市场欢迎,并且形成了新的流派和风格。

民国时期景德镇雕塑瓷最为精彩,1913年景德镇近代瓷塑创始人,一代宗师游长子(1874——1922)来到景德镇,游长子又名游蛮子、字泽长,福建闽侯湾边人,出身木雕世家,童年拜“何派”传人张进奎为师,年轻时雕塑技艺已经十分精湛,后与师友陈山东同赴江西从事佛像修饰和捏肖像为生,到景德镇后大胆改革将“何派”雕塑体态优美,线条流畅、工艺精致的风格与景德镇瓷塑敦厚古朴,以及色彩丰富的彩饰工艺融合在一起,使得景德镇近代瓷塑古意不失,新趣有余,在景德镇9年中游长子创作了【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寿星】、【哪吒】、【七仙女】、【刘海戏蟾】、【麻姑献寿】等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屈原】、【苏武】、【关公】、【关平】、【周仓】‘【岳飞】以及【渔樵耕读】等许多瓷塑作品,这一时期的雕塑瓷即使成批生产;模印工艺也使用较少雕塑部分多,也有不使用模具的复制品,产品基本供出口,雕塑背后盖有“福建会馆”或“景德镇福建会馆”篆书印章两种,游长子为人高尚,对学生、弟子教导有方,技术不保密,门下涌现出一批高徒,如曾山东、蔡金台、何水根等都承继了他的雕塑技法和艺术风格,并形成了景德镇当今雕塑瓷的传统和地方特色。

  佛山石湾也是一个著名雕塑瓷产地,生产雕塑瓷的历史很久,到了明代才逐渐崭露头角,石湾雕塑瓷属于低温施釉陶塑,俗称“钧陶”,初期以制作屋脊瓦饰等建筑雕塑为主,俗称“屋脊公仔”,明清时期以可松、黄炳等陶塑大师为代表的一批能工巧匠为石湾陶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陶塑从造型技法风格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意塑”一为“工塑”。

  意塑是指陶塑作品只塑不雕,完全靠工匠用手随意捏成,毫无刻意雕琢之意,重在写意传神,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自然天成,由于细部未经刻划,角线浑圆,挂釉后细部会变得面目不清,明代以后其脸部手部等部位均不施釉,以保持细部的纹饰,明代意塑的代表人物有杨升、杨明、可松等以及一些未在作品上留名的工匠,清末名家黄炳的弟子陈祖(绰号“大难祖”)发扬光大把意塑工艺推向高峰。传世品中如清中期的【钧蓝釉达摩】、【绿釉窑变红睡鸭】仅以数笔大刀阔斧的线条便将达摩和睡鸭表现的形神兼备,主次有度,可见“意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明代著名陶塑工匠可松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擅长制作仿古器物,一些仿青铜器作品不落俗套,善于仿制宋钧色釉,尤其对翠毛釉的运用有独到之处,作品简练、浑厚、朴实、地方色彩浓厚,他的传世作品【仿钧釉三足炉】虽然只有8厘米高,但凝重古朴使人感觉很有厚重感,其传世作品有仿青铜贯耳瓶、觚瓶、翠毛釉笔筒,也有少量人物陶塑,题材多为罗汉和仙佛等,手法粗犷但求神情毕肖,他的艺术技巧和风格对石湾陶塑的发展影响很大,成为后人仿效的大师。

  “工塑”多采用写实手法,使用湿雕工艺,用木制工具精雕细刻,既塑又雕适于表现细腻俊秀人物形象和一些动物的羽毛、面部,“工塑”重点对人物的面部表情、手部及动物的羽毛、眼睛等细微刻划,所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形神皆肖,但由于是湿塑工艺,刻线浑圆,为保持细部纹饰一般均不施釉,石湾“工塑”积极学习和吸收各地名窑雕塑瓷的精华,加之各种颜色釉的灵活运用使“工塑”产品更加生动,并具有自己地区鲜明的艺术风格。清中期著名工匠黄炳是“工塑”行业的代表人物,他吸取“意塑”技法的优点,加上他深厚的写实功底所塑造的对象均栩栩如生,黄炳善于用青釉装饰动物的羽毛和眼睛,羽毛清透可现,眼睛炯炯有神,黄炳善画,与其叔叔黄古珍一起模仿工笔翎毛画的技法创造了陶塑胎毛的技法,他的弟子陈渭岩继承和发展了黄炳的“工塑”风格,并和艺徒潘玉书到景德镇交流技艺,吸取景德镇雕塑瓷的精华,独树一帜为石湾雕塑瓷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石湾陶塑以微型雕塑最为称奇,无论人物、动物、楼台亭阁虽然体型极小,但与实物为模惟妙惟肖,表情逼真,俗称“公仔”深受港澳和东南亚市场追捧,经久不衰,低温釉窑变也是其主要的地方特色,近代以来石湾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借鉴西方艺术的优点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陶塑工匠,如潘铁逵、区大记、刘佐朝、廖松,梁醉石、温颂岭、文如璧等,使得石湾成为雕塑瓷著名窑口。

  石湾陶塑在岭南一带影响巨大,近代台湾著名的雕塑瓷“交趾瓷”就是从石湾陶塑中派生出来,明代屋脊瓦饰从广东传入台湾成为庙宇和富庶人家标准建筑样式,咸丰、同治时期祖籍福建平和县的叶玉陶,又称叶玉,自幼随父学艺,善捏戏剧人物,受聘赴台南,由于善于学习和悉心钻研,所制陶塑尤其精巧玲珑,色彩独特,成为嘉义一带著名艺人,凡寺庙、豪宅屋上装饰陶塑皆为叶玉陶制作,被台湾人视为珍宝,作品曾被选送国际博览会,被称为“东洋之宝”。交趾瓷一名源自日本,早年间日本称台湾为“交趾”因此台湾生产的这种始于咸、同年间,由广东传入融入大量闽南地方文化,作工精细,精巧玲珑,色彩独特、热烈丰富、地方风格鲜明的雕塑瓷称为“交趾瓷”,从此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陈设瓷一类,由于种种原因大陆早年对这类雕塑瓷极少了解,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出现在大陆市场,因为价格高、利润大,石湾瓷塑业很快也开始大量生产。

  雕塑瓷因为精品少普品多旧时不大引起收藏家的关注,主要最为庙宇或信徒供奉,各个主要产区的高档雕塑瓷明代以后主要为外贸出口生产,古籍对雕塑瓷的记载极少,主要记载清代雕塑瓷,如“乾隆窑如来宝象金碧庄严,用工极巧也有素白观音像造型精美,面容秀丽,使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乾隆窑瓷制佛像以铜佛为蓝本,雕塑的最为珍贵。”清以前素三彩佛像面部及手足不施釉,为了突出面部及手部的质感,并避免挂釉后影响脸部和手部的细部刻划,造型有不同的风格流派,有非常精细的也有随意自然的,广窑、欧窑佛像露胎部位往往为黑色,衣服大多为蓝色,大部分为达摩、弥勒佛之类。观世音像粉定瓷最佳,明清时所制有极精彩的,大致以白为贵,古人认为五彩虽华美,但不是观音大士之本色,德化手工观音塑像造型最佳,造型精细,瓷土透明度高是其一大特点。“福禄寿三位神像俗称“三星”,是居家摆放的吉祥物和陈设品,清代三星塑像五彩斑斓,多用来作厅堂摆设,寓意吉祥。”“乾隆如来趺坐像,高尺余,金身蓝发,座涌莲花,袒一臂,系乾隆初年之胭脂水,亦颇鲜艳,”“有一种塑像十分精彩,塑像背后有青花款书“协理窑务笔贴式六十四”,这类神像系雍正以前制作,六十四为人名,笔贴式系官职,但并非为六十四所塑,而是监制。”“前人认为乾隆年制的像生器皿各式各样,人物、鸟兽数不胜数,乾隆白兔雕塑微现青色,雍正窑制洋狗塑像多为疙瘩釉,较白,康熙窑制的狗有黑釉的,也有红釉的”。

以上数段文字几乎是古籍中对雕塑瓷的全部描述,可见收藏者面对雕塑瓷实在是无从下手,其价值无从考究,理论上说雕塑瓷要求要有质朴圆浑的线条、挺拔俊逸的形态、幽默含蓄的精神,通俗的说就是讲究刀法,通过腕力和指力,的轻重变化刻划出流畅的线条,利用线条深浅、粗细、宽窄、疏密以及受光所造成的明暗感觉,透视关系来表现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充分体现不同题材的艺术性,作品的刀痕要求见角见线,清楚明白,如同中国画技法要“见笔”要体现刀法及表现技巧的美,造型及图案、纹样要求主题突出,辅助纹样细腻,有艺术感染力,有视觉冲击力,作品整体要求含蓄而夸张。

  雕塑瓷对于广大收藏者来说很难评估他的优劣,现代生产的雕塑瓷一般规格超过24英寸的即为优,因为雕塑瓷产品以国营瓷厂质量最好,在国营瓷厂制作24英寸以上的瓷雕必须由雕塑工中级别最高的优秀技工制作,景德镇考工定级试题中;唯一可以量化的试题就是如果可以独立制作24英寸以上的雕塑瓷作品,才能达到雕塑工中的最高级别,在生产中从坯体成型到施釉、裱褙、加彩凡24英寸以上瓷塑必须由雕塑工中最高级别的技工制作,因此质量自然有保证。其二彩绘也是评判作品优劣的一项标准,加彩过程中窑彩最为复杂,因为瓷塑各部位需要施不同颜色的釉,施釉需要分几次进行,所以要采用裱褙的方法把暂时不施釉的部位用纸遮盖,雕塑瓷一般都是圆雕,变化多端,施釉要求均匀、不压不落,一件雕塑瓷是否使用高温窑彩,使用精细程度也是评判雕塑瓷的指标。其三使用彩饰工艺的种类多少也是一项主要标准,一件高档雕塑瓷装饰中应该有窑彩、粉彩填画、结果、描金、新彩几种方法俱全的装饰手段。

  雕塑瓷装饰大致可分粉彩、新彩、窑彩、色釉加彩,刷花和描金。粉彩又分填画粉彩和结果粉彩。传统人物、神佛塑像等品种多用粉彩其特点是颜色厚重耐久,传统风格鲜明,现代人物多用新彩装饰,关公等著名传统产品使用窑彩加其他彩饰,低温色釉加彩是将低温颜色釉施在坯胎上再烧制,如广钧、泥钧唐三彩等,刷花装饰是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的一种装饰方法,金饰是用本金或金水在瓷塑烧过“头火”之后,在需要加金的纹样上描金或涂金,还有通体涂金或金镶玉的装饰方法。

景德镇彩饰雕塑瓷传统人物纹饰自古以来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除八仙塑像以外,其他佛道人物服饰都不允许彩饰龙、凤、虎、狮纹,只可以画团花、团鹤、飞鹤、大小花果,各式云头等,如是君王、侯、相服饰可画五爪走龙或团龙、盘龙,各式海水、五彩云头,凡属君王及其亲戚男服饰可画龙、女服饰可画风,侯、相除封王位的其本人及家眷的服饰一律不得绘龙凤。

  还有一些简单的规律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但只是一些概念,如“唐三彩瓷塑造型结构比例准确,衣饰表现细致,人物体态丰满,服饰华丽,宋代人物瓷塑脸部刻画个性鲜明,身体部分较简朴,以流畅的衣纹来衬托个性鲜明的面部。元代人物瓷塑充满动态,用来抒发内在的个性风采,较为灵动。”历代观音瓷塑的特点“宋代瓷塑观音,面目大多为男子相,衣饰、头饰、背景刻画细致入微。元代瓷塑观音面目变为妙装云女相,造型随意简单。明代德化观音像衣纹多而深,且圆浑流畅,到清代时衣纹少且浅,民国观音像多为女装男相,开始出现站姿观音,与明清时观音像多为坐姿不同。”

  雕塑瓷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到清末以后西方人来到北京,将北京城里城外神佛瓷塑像一扫而空才引起收藏界的注意,但由于雕塑瓷高档产品一直是外销产品,国内遗存很少,在加上连年战乱,文革期间的破四旧中低档雕塑瓷也不多见,而古墓葬中出土也少,因此收藏雕塑瓷的收藏者不多,藏品也较少,近年来雕塑瓷开始被更多的人认识,雕塑瓷价格一路走高,特别是建国后生产的雕塑瓷升值更快,而这一类雕塑瓷相对更容易仿制,因此各瓷器仿制基地也陆续大量生产仿制品,以主席像和一些革命题材的作品最多,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以前高档雕塑瓷基本只供外贸出口,因此要求产品必须是传统造型而不能有革命元素,因此红色题材的雕塑瓷基本是臆造品,国内市场也有少量雕塑瓷产品销售,都是中低档产品,题材大部分为动物,儿童,少数民族人物之类以及捏塑植物花卉之类。

  雕塑瓷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深受国际收藏界的钟爱,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雕塑瓷有所了解,雕塑瓷收藏也必然越来越火爆,抢先一步是收藏的秘诀,现在雕塑瓷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所以从现在开始研究收藏雕塑瓷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